① 促凝和抗凝的方法各有哪先
影响凝血功能的因素主要包括血管因素以及血液成分因素,凝血过程 1.三个阶段(1)凝血酶原激活物生成 (2)凝血酶原被激活生成凝血酶 (3)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生成纤维蛋白 两个途径 (1)内源性凝血途径 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管内。启动因子为XII,因子Xa、V、Ca2+和PF3共同组成凝血酶原激活物。 (2)外源性凝血途径 参与凝血的始动因子为组织因子(Ⅲ)来自组织。启动因子为Ⅲ,因子Ⅲ、Ⅶ和 Ca2+组成复合物,激活因子X,其后反应过程同内源行凝血途径。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1.一般因素(1)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接触粗糙面加速血液的凝固。 (2)温度: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加速血液凝固。 (3)Ca2+浓度:浓度增高,血液凝固速度增快。 影响血液凝固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但主要因素是血小板,如果一个人的血小板偏低,他的血液凝固所需要的时间会比正常的人会长一点。如果说一个人没有血小板他的血是不会凝固的。至于你所说的你身体有伤口,很难愈合,这个原因也是比较复杂的,比如说你会吸烟,喝酒,或者你的血糖偏高等,都可以影响你的伤口愈合。所以,一个人有一个好的生活习惯是很重要的,他对健康和影响很大哟。 影响血液凝固的原因是缺乏钙元素,凝血酶原--具有活性的凝血酶,需要钙来激活。
② 列举常用的抗凝、促凝方法及原理
常用的有阿司匹林、肝素、水洷素。此外拜阿司匹林、双香豆素、新双香豆素、氯吡格雷等抗凝效果也不错。
网上找到的,望采纳。
③ 临床促进与延缓血液凝固的方法及其原理
1、加速凝血的方法:粗糙面、温度、维生素K等。
2、缓或防止凝血的方法:低温、光滑面、抗凝剂等。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一)概念:血液由流动状态变为不流动凝胶状态(加固止血的形成)。
(二)凝血因子:
(三)凝血过程:凝血酶元激活物的形成
↓
凝血酶元— →凝血酶
↙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四)抗凝系统
主要抗凝物质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抗凝血酶III:抗凝血酶III分子上的精氨酸残基与IIa、VII、IXa、Xa、XIIa酶活性中心的丝氨
酸残基结合封闭了这些凝血因子的活性中心而使其失去失活。
2、蛋白酶C系统:是肝脏合成的维生素K依赖因子, 灭活凝血因子V和VIII,限制因子Xa和血小板结合,纤维蛋白的溶解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T)
4、肝素:(1)与抗凝血酶III结合,提高抗凝血酶III与凝血酶的亲和力增加100倍,使酶失去活性
(2)释放凝血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
(3)抑制血小板的特性
2014-05-23 1
④ 根据血液凝固过程,举几个常见的抗凝及促凝措施。
选d.先高凝后转为低凝
dic的表现是血液凝固障碍,也就是后面所说的低凝,
其原理是耗竭了所有的凝血因子,然后无法再进行任何凝血。
⑤ 抗凝药和促凝药分哪几类每类具体有哪些
临床上常见的抗凝药:一,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如:阿斯匹林片
二、抗凝血酶
如:华法林钠(香豆素类)三、其它抗凝血药
如:肝素钠
肝素钙
促凝药:有凝血因子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
维生素K,6-氨基乙酸
⑥ 血液的促凝因素和抗凝因素,要详细,最好一条条列出来,谢谢。
抗凝因素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抗凝血酶,这是一种脂蛋白,由肝脏产生,另外一个就是肝素,这是一种糖类,内源性肝素为自身产生,也在肝脏产生,而另外一种外源性肝素为药物滴注。
而凝血因子主要有十二个,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组织因子、钙离子、前加速素、前转变素、抗血友病因子、血浆凝血活酶、斯多特帕劳因子、血浆凝血活酶前质、接触因子及纤维蛋白稳定因子等等。大部分凝血因子都需要维生素K参加。
⑦ 抗凝血效果怎么检测
你好!!!目的 比较病人用EDTA抗凝血和枸橼酸钠抗凝血检测PT、INR结果的差异。方法 120位受试对象用枸橼酸钠和EDTA抗凝各采两管血,分离血浆后在STAGO仪器上检测PT,对两种抗凝方式所得PT、INR结果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其相关性及其结果间有无显着性差异。结果 以枸橼酸钠法测得PT为y,EDTA法测得PT为x,两者间PT线性方程为y=0.86x-2.8,R2=0.97,PT结果相关性好,但差异有显着性。INR线性方程为y=0.95x+0.03,R2=0.98,相关性好且差异无显着性。讨论 EDTA抗凝血浆检测PT在临床上是可接受的,但前提条件是应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报告INR结果时还应统计EDTA抗凝血的MNPT(正常人平均PT),根据公式INR=(PT/MNPT)ISI计算INR值。
【关键词】 EDTA; 凝血酶原时间
现阶段进行凝血项目检测都是用枸橼酸钠抗凝,抽取血液量与枸橼酸钠的比例是9:1,在真空采血管中包含固定量的0.3 ml抗凝剂,真空采血管内的负压保证了从血管中吸出2.7 ml血液。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偶尔会发生血液量不足的问题,比例发生改变会影响凝血结果[1]。使用EDTA抗凝管可能会解决这个问题,因为EDTA粉末在抗凝过程中几乎不对血液造成稀释,也就不会发生稀释比例的改变。本文研究在于诠释用EDTA抗凝时所测得的PT、INR结果与枸橼酸钠抗凝时的相关性。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和试剂 Stago 公司生产的STA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使用Stago 公司配套试剂,配套质控品。Dade-Behring公司生产的INR校准血浆;
1.2 标本来源 收集本院健康体检者标本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龄20~53岁;收集本院心胸外科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及其它原因致PT延长病人标本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21~55岁。
1.3 实验方法
1.3.1 枸橼酸钠抗凝血MNPT的计算 同一仪器使用不同生产厂家、不同批号的凝血活酶试剂所计算出的正常人平均PT(MNPT)值是不一样的,故我们应重测所用凝血活酶试剂匹配的仪器MNPT值,而不应使用生产厂家给我们提供的MNPT值[2]。计算MNPT需要至少20份正常血浆。本实验我们挑选60名健康体检者,经过仪器测试PT值,剔除>2S的数据, 经统计学处理,计算得出枸橼酸钠抗凝血的MNPT值。
1.3.2 EDTA抗凝血MNPT的计算 60名健康体检者的EDTA抗凝血,测试PT结果后,剔除>2S的数据, 经统计学处理,计算得出EDTA抗凝血的MNPT值。
1.3.3 Local ISI(仪器区域国际敏感指数)的建立 仪器不可使用试剂说明书上附带的ISI值,因为此ISI值是试剂制造商用手工方法所测出的,并非是实验室仪器对所用批号凝血活酶试剂的Local ISI[3],所以要重新建立Local ISI。用已标注INR值的校准血浆复溶后,在Stago仪器上测PT 2~3次,得出PT秒数均值,INR=(PT/MNPT)Local ISI,将枸橼酸钠及EDTA抗凝血各自的MNPT结果及已知的INR结果代入上式,即可求出Local ISI=lgINR/(lgPT-lgMNPT),故能分别求出两种抗凝方式各自的Local ISI。
1.3.4 PT、INR的检测 本院健康体检者标本60例,本院心胸外科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及其它原因致PT延长病人标本60例用枸橼酸钠和EDTA抗凝管各抽一管血,3 500 r/min离心5 min,以制备乏血小板血浆,在4 h内完成检测。根据公式INR=(PT/MNPT)Local ISI,得到INR值。
1.4 统计学方法 对枸橼酸钠和EDTA抗凝所得的各120份标本的PT、INR结果进行线性回归统计,分析其相关性,并用配对t检验分析两者间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
2 结 果
2.1 MNPT结果 橼酸钠抗凝血MNPT为13.8 s,EDTA抗凝血MNPT为18.6 s。
2.2 Local ISI结果 橼酸钠抗凝血Local ISI为1.24,EDTA抗凝血Local ISI为1.33。
2.3 枸橼酸钠抗凝血的PT结果为y,EDTA抗凝血的PT结果为x,结果见表1。经线性回归统计,两者间PT线性方程为y=0.86x-2.8,R2=0.97, PT结果相关性好,经配对t检验,t=-29.8,P=0.0<0.05, 差异有显着性。
2.4 枸橼酸钠抗凝血的INR结果为y,EDTA抗凝血的INR结果为x,结果见表1。经线性回归统计,两者间INR线性方程为y=0.95x+0.03,R2=0.98, INR结果相关性好,经配对t检验,t=0.699,P=0.492>0.05,差异无显着性。表1 枸橼酸钠与EDTA抗凝血的PT、INR检测结果
3 讨 论
3.1 研究发现PT、INR结果间是有相关性的,在临床上使用EDTA抗凝管检测PT是可行的。但同时也发现,PT结果间差异有显着性,两种抗凝方式下PT的生物参考区间是不同的,所以要建立EDTA抗凝下PT的参考区间。INR结果间差异无显着性,因为我们重新计算了EDTA抗凝下的MNPT,从上述结果可见,EDTA抗凝下的MNPT比枸橼酸钠抗凝下MNPT要长,通过PT/MNPT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EDTA抗凝下PT的延长,INR结果有良好的相关性。因此我们可以报告INR结果或者通过公式换算PT结果y=0.86x-2.8。
3.2 PT结果间的差异主要是因为标本的稀释不同造成的,因为枸橼酸钠抗凝管中存在0.3 ml抗凝剂,血液:抗凝剂=9:1,而EDTA管中抗凝剂是固体粉末,加入血液后几乎不对血液稀释,因而抽取血液量的多少十分关键,这也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一个环节。
3.3 使用EDTA抗凝血的优势在于抗凝管可与血液学分析使用同一管血液,血样进行完血液学分析后可分离血浆,用于凝血项目检测,便于检验科仪器自动化的建立。使用一管血液不仅节省抗凝管,而且病人没有必要抽取更多管血液,也便于医疗废弃物的处理,不会因为血量的多少造成稀释不同而影响结果。
3.4 本文使用经过计算的EDTA抗凝下的Local ISI,与枸橼酸钠抗凝下的Local ISI是不一样的,因为现阶段没有EDTA抗凝下的INR定值血浆存在,以后若有INR定值血浆来校准ISI会使得EDTA抗凝的使用更方便,更有市场。
⑧ 临床常用抗凝剂有哪些作用原理
实验室中常用的抗凝剂有肝素、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盐)、枸橼酸盐、草酸盐等4种, 实际应用中要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选择,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现将它们的应用特点分述如下:
一、肝素
抗凝是用于血液化学成分检测的首选抗凝剂。肝素是一种含有硫酸基团的粘多糖,是分散相物质平均分子质量为15000。其抗凝原理主要是通过与抗凝血酶Ⅲ结合引起抗凝血酶Ⅲ构型发生变化,加速凝血酶-凝血酶复合体形成而产生抗凝作用。此外,肝素还能借助血浆辅助因子(肝素辅助因子Ⅱ)来抑制凝血酶。常用肝素抗凝剂是肝素的钠、钾、锂、铵盐,其中以肝素锂最好,但其价格较贵,钠、钾盐会增加血液中的钠、钾含量,铵盐会增加尿素氮的含量。通常用肝素抗凝的剂量为10.0~12.5 IU/ml血液。
肝素对血液成分干扰较少,不影响红细胞体积,不引起溶血,适用于做红细胞渗透性试验、血气、血浆渗透量、红细胞压积及普通生化测定。但肝素具有抗凝血酶作用,不适合做血凝试验。另外,肝素过量可引起白细胞聚集和血小板减少,所以不适合做白细胞分类和血小板计数,更不能用于止血检验。此外,肝素抗凝血不能用于制作血涂片,因为Wright染色后出现深蓝色背景,影响显微镜减产。肝素抗凝血应于短时间内使用,否则放置过久血液又可凝固。
二、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盐) www.labdd.com
EDTA能与血液中Ca2+结合成螯合物,凝血过程被阻断,血液不能发生凝固。EDTA盐有钾、钠、锂盐,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使用的是EDTA-K2,其溶解度最高,抗凝速度最快。EDTA盐通常配成质量分数是15%的水溶液,每ml血液加1.2mgEDTA,即每5ml血液加0.04ml 15%EDTA溶液。EDTA盐可在100℃下干燥,抗凝作用不变。 检验地带网
此抗凝剂不影响白细胞计数及大小,对红细胞形态影响最小,并且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适用于一般血液学检测。但如果抗凝剂浓度过高,渗透压上升,会造成细胞皱缩。EDTA溶液pH与盐类关系较大,低pH可使细胞膨胀。EDTA-K2可使红细胞体积轻度膨胀,采血后短时间内平均血小板体积非常不稳定半小时后趋于稳定。EDTA-K2使 Ca2+、Mg2+下降,同时使肌酸激酶、碱性磷酸酶降低,EDTA-K2的最佳浓度为1.5mg/ml血液,如果血少,中性粒细胞会肿胀分叶消失,血小板会肿胀、崩解,产生正常血小板的碎片,使分析结果产生错误。EDTA由于能抑制或干涉纤维蛋白凝块形成时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不适于血凝和血小板功能检测,也不适用于钙、钾、钠及含氮物质的测定。此外,EDTA能影响某些酶的活性和抑制红斑狼疮因子,故不适合制作组化染色和检查红斑狼疮细胞的血涂片。
三、枸橼酸盐
枸橼酸盐主要是枸橼酸钠,其抗凝原理是能与血液中的Ca2+结合形成螯合物,使Ca2+失去凝血功能,凝血过程被阻断,从而阻止血液凝固。枸橼酸钠有Na3C6H5O7·2H2O和2Na3C6H5O7·11H2O两种晶体,通常用前者配成3.8%或3.2%的水溶液,与血液按照1:9体积混合。
大部分凝血试验都可用枸橼酸钠抗凝,它有助于Ⅴ因子和Ⅷ因子的稳定,并且对平均血小板体积及其他凝血因子影响较小,可用于血小板功能分析。枸橼酸钠细胞毒性较小,也是输血中血液保养液的成分之一。但是,枸橼酸钠6mg才能抗凝1ml血液,碱性强,不适用于血液化验和生化测验。
四、草酸盐
草酸盐也是常用的抗凝剂,优点是溶解度大,作用原理是溶解后解离的草酸根与标本中的Ca2+形成草酸钙沉淀,使Ca2+失去凝血功能,凝血过程被阻断。常用的草酸盐抗凝剂种类有草酸钠、草酸钾和草酸铵,草酸钠的常用浓度为O.1 mol/L,与血液按1:9比例使用。但是,高浓度k+或Na+易使血细胞脱水皱缩,而草酸铵则可使血细胞膨胀,故测定血细胞比容时用草酸铵与草酸钾或草酸钠两者适当比例混合的抗凝剂,恰好不影响红细胞的形态和体积。常用于血液生化测定,但不适用于K+、Ca 2+的测定。由于生成草酸钙沉淀,红细胞会出现锯齿状,白细胞出现空泡,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会变形,不宜做血片检查。草酸盐可使血小板聚集,并影响白细胞形态,不能用于白细胞和血小板分类计数。
⑨ 简述促进血凝和抗凝的方法
血液的抗凝因素有:肝素、除去血桨中的Ca2+(常用枸橼酸钠). 促凝的因素:
1、生物因素:如维生素K1、肾上腺素。
2、 物理因素:如纱布、药棉、明胶海棉、温热生理盐水。
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的过程。凝血第一步中被激活的第X因子和第V因子以及钙离子作用于凝血酶原使凝血酶原分子中的精氨酸-异亮氨酸的键发生断裂而形成凝血酶。这一步的反应是迅速的。
(9)临床上有哪些促凝抗凝的方法扩展阅读:
凝血因子:
血液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coagulation factors)。公认的凝血因子共有12种,国际命名法用罗马数字编号。此外,还有前激肽释放酶,激肽原以及来自血小板的磷脂等也都直接参与凝血过程。
凝血因子中,因子IV是离子,其余凝血因子均是蛋白质,其中因子II、VII、IX、X、XI、XII均为蛋白内切酶。通常在血液中因子II、IX、X、XI、XII都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必须经过激活才具有活性,被激活的酶称为这些因子的活性型。
⑩ 小腿静脉栓塞的最佳治疗方案是什么
右小腿深静脉血栓属于外周型血栓,可导致小腿肿胀、疼痛,症状较轻,可发展成较严重的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需采用抗凝治疗,用药时间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骨折及手术后卧床引起的血栓患者需抗凝治疗3-6个月,遗传症引起的血栓患者需延长抗凝时间。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有口服抗凝药与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等方法,通常无需手术。建议有此疾病的患者及时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