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学二年级估算方法
一般是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三位数看成整百数或者几百几十数,估算方法很多,没有固定方法,只要合理就行。取近似数时可采用四舍、五入、去尾、进一都行。
❷ 小学数学估算方法及技巧是什么
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学习小学数学都有很大的难度,其实小学数学属于基础类的知识比较多,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在小学,是一个需要养成良好习惯的时期,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和学习能力是重要的一方面,那小学数学有哪些技巧?
由此可见小学数学的技巧就是多做练习题,掌握基本知识.另外就是心态,不能见考试就胆怯,调整心态很重要.所以大家可以遵循这些技巧,来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进入到数学的海洋中去.
❸ 二年级解决问题技巧
1、解题方法有问题
很多孩子在解答数学问题的时候,只顾解题,只顾套用老师或家长教过的解题技巧和模板,也不去管是否正确,套上了就做出来了,套不上,就不知所措。
所以建议大家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尤其要注重审题,具体的步骤,这里给一个参考的建议:(1)熟悉题目,以闭目之后能复述题意为准;(2)深入理解题目,找到题目中的已知量、未知量,并与所学知识相对应,找到这些量之间的关系或间接关系;(3)制定解题方案,通过分析不同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制定一个有逻辑的方案,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怎么得到答案;(4)执行解题方案,需要认真书写,步骤清晰,便于检查;(5)验证思路,把解题思路,应用到相关题目上,确定思路的正确性。
2、反复出错
很多孩子在解答数学题目的时候,经常反复在同一类型题目上出错,明明感觉似曾相识,却就是找不到解题思路,不知道该如何下手,甚至一而再,再而三的出错。有些家长或老师,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错题本,让孩子时不时复习,但效果依然有限。
为何会这样呢?关键是孩子没有真正的掌握相关题型的知识点,即便有错题本,孩子看一遍答案,也不能算是掌握了题目,只有通过思考总结,化为自己的智慧,才算是真的掌握了题型。这里建议鼓励孩子把错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讲解给别人听,这需要孩子更深入的去思考,加上被讲解人的不时提问,帮助孩子更深入思考,彻底掌握知识,有数据研究表明,孩子讲解给别人的知识,自己留存率能达到90%,可以说是极佳的学习方法。
3、遇见难题就退缩
很多孩子在遇到数学难题的时候,经常会产生畏惧的心态,心理上产生抵触感,不愿意去努力,去思考,更别提积极的寻找解题方案了。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让孩子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接受挑战,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孩子在做一些家长认为超出他们能力之外的事情的时候,经常会对孩子说“你还小,等你大了就会了”,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不愿意面对挑战。相反我们如果引导孩子努力,学会正确的方法,哪怕做的不好,我们对孩子说“不怕,你看,你现在的方法已经有效果了,只要你继续改变自己的方法,继续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这样孩子就会更愿意努力去面对挑战,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不是放弃,而是去找寻更好的方法,在学习成绩差的时候,不是认命,而是学习别人的方法,提升自己。
4、缺少学习热情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一般很差,主要是因为数学的抽象性,而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却依然难以理解复杂的问题,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加上大量刷题,很容易灰心,丧失学习的欲望。
对于这种情况,这里建议用生活化的场景,融入数学知识,把数学知识用实物具现出来,便于孩子理解,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并给孩子创造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提升孩子的自信心。除此之外,孩子的练习,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游戏,让孩子游戏中提升自己,比如24点扑克牌,可以锻炼计算能力;再比如把数学知识融入故事,或者制作成动画等等。
❹ 小学二年级数学估算的方法有哪些估算难道只能按四舍
刚请教了孩子的数学老师,说有两种方法:一、按四舍五入的原则估算成整百数再计算答案;二按四舍五入的原则估算成整十数再计算答案。但注意,一道题目中采取的方法要一致,不能第一个数按整百估算,第二个数按整十数估算。如果先算后估就不叫估算,应称为求近似数。
例:381+252=380+250=630
603+199=600+200=800
❺ 估算怎么算
估算的口诀原则主要包括7个。
1、去尾法。即把每个数的尾数去掉,取整十或整百数进行计算。
2、进一法。即在每个数的最高位上加1,取整十整百数进行计算。
3、四舍五入法。即尾数小于或等于4的舍去,等于或大于5的便入进去,取整十或整百数进行计算。
4、凑十法。即把相关的数凑起来接近10的先相加。
5、部分求整体,几把一个大的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根据部分数求出整体数。
6、以某一标准进行实际估计,一是利用计数单位进行估计,二是利用计量单位进行估计,三是以某一物体为参照物进行估计。
7、凑整法,把数量看成整式,整百整千在计算,是最常用的估算方法。
估算在学习当中的意义
估算在学习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让学生根据已知情境确定数的大致范围,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并参透提议,从而进一步去解决问题。
老师应该加强对估算教学的重视,突出对估算意识的培养,要鼓励算法的多样化,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让学生自由表达。在估算学习中,教师和家长要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❻ 小学数学估算小学二年级数学里有估算这项,请问一般
所谓估算,即为大概算法。
如67+144,用估算法做
67可看作70
144可看作140
估算结果为210,可如按实际算法,结果是211。
所以如果别人问你估算是多少,意思就是大概是多少。相差不大就可以。
❼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估算题198+420怎么估算
估算198可以约等于200,420可以约等于400,那么就可以用200+400=600得出估算值为600。
❽ 二年级学生估算怎样教学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笔算、口算能力的培养,对估算的要求较低。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又离不开估算,比如:从家到学校估计有2千米,步行上学估计要用20分钟,带了10元钱去买菜,估计只能买一斤猪肉和2斤白菜,29+43经估算知结果应是70左右……所以《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等要求。
估算教学在内容安排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作为一线的老师也对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进行着有力的尝试。但在低段估算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估算的意义体会不是很深,估算算法的教学与训练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着负迁移。例如:二年(1)班有39人参加学校运动会,二年(2)班有41人参加学校运动会,二年级两个班大约有多少人参加学校运动会?学生读题后,很快列出算式39+42,并口算出得数有81人,但因为题中是要求“大约数”,于是学生就在答案中写上:二年级两个班大约有80人参加学校运动会。学生获得的近似数是在学生已经口算出精确数的基础上取得的。有的同学虽然已算出精确数,但又根据老师的要求,先找两个加数的近似数,最后算出结果,走了许多弯路才求出近似数的,这样的求近似数显而没有多大意义。要求近似数是因为要计算的数据大,学生要很快地算出他们的结果有困难,并且又不需要算出精确数的情况下,要求学生采用估算。在低段教学中,这种为估算而估算的教学,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估算的价值,估算学习似乎成了学生的负担,不能带给学生真正的便利。
在和老师们谈论关于估算教学时发现,少数教师在认识上还存在许多问题。有的教师认为:“估算嘛,不就是把一个数估成离它很近的整十数、整百数或整千数嘛,那还不容易。”“我和学生说好的,考试遇到估算题,先在草稿纸上计算,再根据计算结果估一个接近的数。”长期教学的思维定势,导致教师围绕知识点进行教学,今天学估算,就不精确计算,明天讲笔算,就不估算。为了落实知识点,达到教学目标,老师经常挂在嘴边反复“提醒”学生注意的是:看见“大约”就估算,估算时把数看作整十数、整百数或整千数来估,把估算、口算、笔算完全割裂开来。显然老师并没有意识到估算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估算能对学生的数感、思维及计算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认为,估算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应尽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着手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如加法估算方法的教学和乘法中接近整百数的估算方法教学,都可以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来展开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乐于接受,才能体现它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因为估算教学本身有其一定的思维价值,有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当找不到明确的支撑学生学习的生活经验时,老师可以从思维训练上着手。例如在实际教学中,碰到不同的估算策略并出现混淆,这时应从对比入手,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不同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当然这一切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才是有价值的。同时还应该把估算思想渗透到长期的教学行为中去,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渗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学生有了一定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后,教师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渗透和训练,合理利用,让学生灵活运用,养成估算的习惯,并能带着这个习惯应用到实际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的估算方法,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才能真正的提高。
❾ 如何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在估算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估算教学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落实估算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应实实在在的开展,从教育思想上重视起来,从教学行为上研究起来。基于此,我通过学习探索实践,对于如何选择适当方法解决估算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1.贴近生活,感受估算价值。
学生估算习惯的培养与估算能力的提高与教师关系十分密切。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估算意识并结合教学内容作好估算示范。而教师的估算意识又着重体现在对各册教材中估算题材的挖掘和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的传授上,估算示范则应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有步骤地将估算与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联系起来,逐步渗透,让学生不断加深认识。教师应尽量结合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寻找契机组织学生观察、分析,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感受估算的乐趣,并切身体验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和便捷性,凸显估算应用的价值。
2.结合教学,讲清估算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要在具体的审题、解题、验证中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估算是一个估计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并不是一个漫无目的、胡乱猜测的过程,而是一个有目标、有选择、有方法运用的过程,也就是在解答应用题和计算题之前,对该题的计算结果,做出粗略的估计;或是在解答之后,对该题的结果做出粗略的判断。包括根据数位估算法和根据生活常识或经验估算法。
3.感悟方法,鼓励策略多样化。
估算习惯的养成和估算能力的提高,标志之一是会自觉地运用估算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利用估算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
(1)让学生掌握预测策略。就是对问题结果的取值范围进行合理的估计,计算结果如超出这一估计的取值范围,说明答案是错误的。
(2)让学生掌握调整策略。在估算中由于运用不同的方法,其估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是不同的,所以恰当运用调整策略,能保证估算结果会更接近准确值。
(3)尊重学生的想法。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在讨论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训练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4.重视估算交流,关注估算评价
由于每个学生独特的生理遗传、不同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对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思维方式、水平的不同,估算时,必然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方法。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地开展交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想法,解释估算的过程,同时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促使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
此外,学生对估算的情感可能会影响到儿童估算能力的正常发挥,对估算的准确性和速度产生强烈的影响。估算情感包括对自己数学能力的自信心,对自己估算能力的自信心,对估算有用的认同等。小学生属于估算情感形成的初期,这时产生的情感会对他们的估算能力乃至以后的应用造成深刻的影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这些情感,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估算情感,就有可能提高他们的估算能力。
❿ 小学二年级数学估算先估后算还是先算后估
先估算,再计算。
一般采用凑十法或四舍五入,计算当然就是一个精确数字,如果怕估远了(小点的数字)就先算出来,再把答案四舍五入。
就是根据每个加数的值,运用估算的方法估出一个数来,再进行准确值的计算。发现49加1就是50,31-1就是30,且这样结果不会相差太多。最后估算结果为80。再进行准确值的计算:49+31=80。
数学
1、四舍五入:0、1、2、3、4,均不进位,5、6、7、8、9,进位。
2、进一法:进一法是去掉多余部分的数字后,在保留部分的最后一个数字上加1。这样得到的近似值为过剩近似值(即比准确值大)。例如,一条麻袋能装小麦200斤,现有880斤小麦,需要几条麻袋才能装完?用880除以200,商为4,余数为80,即使用4条麻袋不可能装完,因此必须采用进一法用5条麻袋才能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