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氢氧化锂是强碱还是弱碱
氢氧化锂是强碱还是弱碱
氢氧化钙是中强碱,对皮肤、织物有腐蚀作用。但因其溶解度不大,所以危害程度不如氢氧化钠等强碱大。
氢氧化钙是一种白色粉末状固体。化学式ca(oh)2,俗称熟石灰、消石灰,加入水后,呈上下两层,上层水溶液称作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钡是白色固体,密度4.50g/cm3。溶于水,有毒。在水溶液中析出的结晶为ba(oh)2·8h2o,它也是白色晶体,熔点351k,密度2.18g/cm3。
ba(oh)2的碱性是碱土金属氢氧化物中最强的,为强碱,极易与空气中的co2作用生成碳酸钡
2. 氢氧化锂能不能溶于水
氢氧化锂 化学式LiOH,白色粒状晶体,相对密度为1.46,熔点为450℃,942℃分解。它溶于水,20℃时,100g水中能溶解12.8g;微溶于乙醇;在空气中极易吸收水及二氧化碳,碱性较强。氢氧化锂有强的腐蚀性及刺激性,应密封保存。氢氧化锂可用做光谱分析的展开剂、润滑油。它作为碱性蓄电池电解质的添加剂,可增加电容量12%~15%,提高使用寿命2~3倍。它用做二氧化碳的吸收剂,可净化潜艇内的空气。氢氧化锂通常是靠将碳酸锂与石灰乳调成浆状,用100℃水蒸气加热,滤去碳酸钙的方法来制备
2。 氢氧化锂(LiOH)是强碱,白色晶体粉末,相对密度为1.46,熔点为470℃,942℃分解.它溶于水,20℃时,100g水中能溶解12.8g.微溶于乙醇;在空气中极易吸收水及二氧化碳.氢氧化锂有强的腐蚀性及刺激性,应密封保存.
氢氧化锂可用做光谱分析的展开剂、润滑油。它作为碱性蓄电池电解质的添加剂,可增加电容量12%~15%,提高使用寿命2~3倍。它用做二氧化碳的吸收剂,可净化潜艇内的空气.
而一水合氢氧化锂(LiOH·H2O)是很弱的碱,不具备氢氧化锂(LiOH)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3. 二氧化硅浓度为500微克/毫升,其标准不确定度是多少
方法一:
称取0.1000g预先经1000℃±20℃灼烧1h左右的二氧化硅,置于铂坩埚中,加4g无水碳酸钠,在1000℃±20℃熔融15min,用热水浸取,冷却后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摇匀,移入塑料瓶中保存。此溶液为密度ρ=100.0μg/ml。
方法二:
由电阻大于100兆欧的纯水100ml,化学纯的氢氧化钠(NaOH≥97%)0.31克硅含量大于98%、细度为200目的硅粉14克,分二次加入,间隔30分钟,在带有回流装置的反应器内,常压下,85℃±2℃反应4小时,减压过滤后检测二氧化硅标液浓度为24%,氢氧化钠浓度为0.36%。
本方法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省却“活化”过程,直接将粉磨、筛选好的硅粉经过4~6小时时间缓缓加入带有搅拌的反应器中,反应器中的溶解介质为蒸馏水,其电阻值为100~500兆欧,使用氢氧化钠(试剂级)或氢氧化钾、氢氧化锂为催化剂,加量为硅粉加量的0.5%~12%,反应温度为60~97℃度,反应时间为4~6小时,反应完成后经过滤、脱色,产物浓度即达到25%~28%。
硅粉在碱性溶液中的反应过程可以认为是一个催化裂化过程,反应过程按Si+OH-SiO2+H2O+H2进行,在OH-存在下。Si与溶液中的O-2结合成SiO2分子,由于反应过程中有水和气体生成,所以在适当的温度、压力及搅拌等条件下,反应可以顺利进行,直至反应完成到动态平衡为止。反应过程按上述过程进行,而不是按Si+OH-SiO-23+H2O+H2过程进行。因为在添加反应物时,可以提供OH-的反应物添加量远未达到足以生成SiO-23的程度,含有SiO-23的溶液具有较高的粘度,而按Si+OH-SiO2+H2O+H2过程完成的反应液粘度几乎没有增加。
催化剂选择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氢氧化锂要比氢氧化铵更易于控制反应过程,且添加量少,这使得产品成本低,又由于氢氧化铵属于弱碱,而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锂属于强碱,故在提供OH-方面,氨碱远不如钠钾等强碱。所以,选择用氨碱时,就必须预先对硅粉进行“活化”处理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催化过程。由于使用强碱作催化剂,使得反应完成的更彻底。达到化学平衡时完成液的浓度就较高。这就是本制备过程不经浓缩,产物浓度就可达到20%以上的原因。
4. 电池里的所有成分各起什么做用
电池正极活性物质为氢氧化镍,负极活性物质为氧化镉粉,电解液为氢氧化钾的水溶液。
正极反应(阴极) 负极反应(阳极)
充电 Ni(OH)2 +OH- →NiOOH+H2O+e Cd(OH)2+2e→Cd+2OH-
过充电 4OH- -→2H2O + O2 + 4e 2Cd+O2+2H2O+4e→2Cd(OH)2
放电 NiOOH+H2O +e→Ni(OH)2+OH- Cd+2OH- →Cd(OH)2+2e
过放电 Cd(OH)2+2e→Cd+2OH- H2+2OH- →2H2O +2e
2H2O+2e→H2+2OH
总反应式:
2Ni ( OH )2 + Cd ( OH )2 2 NiOOH + Cd + 2H2O ± Q
镍镉/镍氢电池的发展
1899年,Waldmar Jungner在开口型镍镉电池中,首先使用了镍极板,几乎与此同时,Thomas Edison 发明了用于电动车的镍铁电池。遗憾的是,由于当时这些碱性蓄电池的极板材料比其它蓄电池的村料贵得多,因此实际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后来,Jungner的镍镉电池经过几次重要改进,性能明显改善。其中最重要的改进是在1932年,科学家在镍电池中开始使用了活性物质。他们将活性物质放入多孔的镍极板中,然后再将镍极板装入金属壳内。镍镉电池发展史上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1947年密封型镍镉电池研制成功。在这种电池中,化学反应产生的各种气体不用排出,可以在电池内部化合。密封镍镉电池的研制成功,使镍镉电池的应用范围大大增加。
密封镍镉电池效率高、循环寿命长、能量密度大、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紧凑,并且不需要维护,因此在工业和消费产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蓄电池参数
蓄电池的五个主要参数为:电池的容量、标称电压、内阻、放电终止电压和充电终止电压。电池的容量通常用Ah(安时)表示,1Ah就是能在1A的电流下放电1小时。单元电池内活性物质的数量决定单元电池含有的电荷量,而活性物质的含量则由电池使用的材料和体积决定,因此,通常电池体积越大,容量越高。与电池容量相关的一个参数是蓄电池的充电电流。蓄电池的充电电流通常用充电速率C表示,C为蓄电池的额定容量。例如,用2A电流对1Ah电池充电,充电速率就是2C;同样地,用2A电流对500mAh电池充电,充电速率就是4C。
电池刚出厂时,正负极之间的电势差称为电池的标称电压。标称电压由极板材料的电极电位和内部电解液的浓度决定。当环境温度、使用时间和工作状态变化时,单元电池的输出电压略有变化,此外,电池的输出电压与电池的剩余电量也有一定关系。单元镍镉电池的标称电压约为1.3V(但一般认为是1.25V),单元镍氢电池的标称电压为1.25V。
电池的内阻决定于极板的电阻和离子流的阻抗。在充放电过程中,极板的电阻是不变的,但是,离子流的阻抗将随电解液浓度的变化和带电离子的增减而变化。
蓄电池充足电时,极板上的活性物质已达到饱和状态,再继续充电,蓄电池的电压也不会上升,此时的电压称为充电终止电压。镍镉电池的充电终止电压为1.75~1.8V,镍氢电池的充电终止电压为1.5V。
表1-1 镍镉电池不同放电率时的放电终止电压
放电率 放电终止电压
8小时率 1.10V
5小时率 1.00V
3小时率 0.8V
1小时率 0.5V
放电终止电压是指蓄电池放电时允许的最低电压。如果电压低于放电终止电压后蓄电池继续放电,电池两端电压会迅速下降,形成深度放电,这样,极板上形成的生成物在正常充电时就不易再恢复,从而影响电池的寿命。放电终止电压和放电率有关。镍镉电池的放电终止电压和放电速率的关系如表1-1所列,镍氢电池的放电终止电压一般规定为1V。
镍镉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镍镉蓄电池的正极材料为氢氧化亚镍和石墨粉的混合物,负极材料为海绵状镉粉和氧化镉粉,电解液通常为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溶液。当环境温度较高时,使用密度为1.17~1.19(15℃时)的氢氧化钠溶液。当环境温度较低时,使用密度为1.19~1.21(15℃时)的氢氧化钾溶液。在-15℃以下时,使用密度为1.25~1.27(15℃时)的氢氧化钾溶液。为兼顾低温性能和荷电保持能力,密封镍镉蓄电池采用密度为1.40(15℃时)的氢氧化钾溶液。为了增加蓄电池的容量和循环寿命,通常在电解液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锂(大约每升电解液加15~20g)。
镍镉蓄电池充电后,正极板上的活性物质变为氢氧化镍〔NiOOH〕,负极板上的活性物质变为金属镉;镍镉电
池放电后,正极板上的活性物质变为氢氧化亚镍,负极板上的活性物质变为氢氧化镉。
1.放电过程中的电化学反应
(1)负极反应
负极上的镉失去两个电子后变成二价镉离子Cd2+,然后立即与溶液中的两个氢氧根离子OH-结合生成氢氧化镉Cd(OH)2,沉积到负极板上。
(2)正极反应
正极板上的活性物质是氢氧化镍(NiOOH)晶体。镍为正三价离子(Ni3+),晶格中每两个镍离子可从外电路获得负极转移出的两个电子,生成两个二价离子2Ni2+。与此同时,溶液中每两个水分子电离出的两个氢离子进入正极板,与晶格上的两个氧负离子结合,生成两个氢氧根离子,然后与晶格上原有的两个氢氧根离子一起,与两个二价镍离子生成两个氢氧化亚镍晶体。
2.充电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充电时,将蓄电池的正、负极分别与充电机的正极和负极相连,电池内部发生与放电时完全相反的电化学反应,即负极发生还原反应,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1)负极反应
充电时负极板上的氢氧化镉,先电离成镉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然后镉离子从外电路获得电子,生成镉原子附着在极板上,而氢氧根离子进入溶液参与正极反应。
(2) 正极反应
在外电源的作用下,正极板上的氢氧化亚镍晶格中,两个二价镍离子各失去一个电子生成三价镍离子,同时,晶格中两个氢氧根离子各释放出一个氢离子,将氧负离子留在晶格上,释出的氢离子与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然后,两个三价镍离子与两个氧负离子和剩下的二个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两个氢氧化镍晶体。
蓄电池充电终了时,充电电流将使电池内发生分解水的反应,在正、负极板上将分别有大量氧气和氢气析出。从上述电极反应可以看出,氢摒化钠或氢氧化钾并不直接参与反应,只起导电作用。从电池反应来看,充电过程中生成水分子,放电过程中消耗水分子,因此充、放电过程中电解液浓度变化很小,不能用密度计检测充放电程度。
3. 端电压
充足电后,立即断开充电电路,镍镉蓄电池的电动势可达1.5V左右,但很快就下降到1.31-1.36V。 镍镉蓄电池的端电压随充放电过程而变化,可用下式表示:
U充=E充+I充R内
U放=E放-I放R内
从上式可以看出,充电时,电池的端电压比放电时高,而且充电电流越大,端电压越高;放电电流越大,端电压越低。
当镍镉蓄电池以标准放电电流放电时,平均工作电压为1.2V。采用8h率放电时,蓄电池的端电压下降到1.1V后,电池即放完电。
4. 容量和影响容量的主要因素
蓄电池充足电后,在一定放电条件下,放至规定的终止电压时,电池放出的总容量称为电池的额定容量,容量Q用放电电流与放电时间的乘积来表示,表示式如下:
Q=I•t(Ah)
镍镉蓄电池容量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 活性物质的数量;
② 放电率
③ 电解液。
放电电流直接影响放电终止电压。在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下,放电电流越大,蓄电池的容量越小。
使用不同成分的电解液,对蓄电池的容量和寿命有一定的影响。通常,在高温环境下,为了提高电池容量,常在电解液中添加少量氢氧化锂,组成混合溶液。实验证明:每升电解液中加入15~20g含水氢氧化锂,在常温下,容量可提高4%~5%,在40℃时,容量可提高20%。然而,电解液中锂离子的含量过多,不仅使电解液的电阻增大,还会使残留在正极板上的锂离子(Li+)慢慢渗入晶格内部,对正极的化学变化产生有害影响。
电解液的温度对蓄电池的容量影响较大。这是因为随着电解液温度升高,极板活性物质的化学反应也逐步改善。 电解液中的有害杂质越多,蓄电池的容量越小。主要的有害杂质是碳酸盐和硫酸盐。它们能使电解液的电阻增大,并且低温时容易结晶,堵塞极板微孔,使蓄电池容量显着下降。此外,碳酸根离子还能与负极板作用,生成碳酸镉附着在负极板表面上,从而引起导电不良,使蓄电池内阻增大,容量下降。
5. 内阻
镍镉蓄电池的内阻与电解液的导电率、极板结构及其面积有关,而电解液的导电率又与密度和温度有关。电池的内阻主要由电解液的电阻决定。氢氧化钾和氢氧化钠溶液的电阻系数随密度而变。18℃时氢氧化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电阻系数最小。
6. 效率与寿命
在正常使用的条件下,镍镉电池的容量效率ηAh为67%-75%,电能效率ηWh为55%~65%,循环寿命约为2000次。
容量效率ηAh和电能效率ηWh计算公式如下:
I放•t放
ηAh= ---------- X 100%
I充•t充
U放•I放•t放
ηAh= --------------- X 100%
U充•I充•t
(U充和U放应取平均电压)
7. 记忆效应
镍镉电池使用过程中,如果电量没有全部放完就开始充电,下次再放电时,就不能放出全部电量。比如,镍镉电池只放出80%的电量后就开始充电,充足电后,该电池也只能放出80%的电量,这种现象称为记忆效应。
电池全部放完电后,极板上的结晶体很小。电池部分放电后,氢氧化亚镍没有完全变为氢氧化镍,剩余的氢氧化亚镍将结合在一起,形成较大的结晶体。结晶体变大是镍镉电池产生记忆效应的主要原因。
镍氢电池的工作原理
镍氢电池和同体积的镍镉电池相比,容量增加一倍,充放电循环寿命也较长,并且无记忆效应。镍氢电池正极的活性物质为NiOOH(放电时)和Ni(OH)2(充电时),负极板的活性物质为H2(放电时)和H2O(充电时),电解液采用30%的氢氧化钾溶液,充电时,负极析出氢气,贮存在容器中,正极由氢氧化亚镍变成氢氧化镍(NiOOH)和H2O;放电时氢气在负极上被消耗掉,正极由氢氧化镍变成氢氧化亚镍。蓄电池过量充电时,正极板析出氧气,负极板析出氢气。由于有催化剂的氢电极面积大,而且氢气能够随时扩散到氢电极表面,因此,氢气和氧气能够很容易在蓄电池内部再化合生成水,使容器内的气体压力保持不变,这种再化合的速率很快,可以使蓄电池内部氧气的浓度,不超过千分之几。
从以上各反应式可以看出,镍氢电池的反应与镍镉电池相似,只是负极充放电过程中生成物不同,从后两个反应式可以看出,镍氢电池也可以做成密封型结构。镍氢电池的电解液多采用KOH水溶液,并加入少量的LiOH。隔膜采用多孔维尼纶无纺布或尼龙无纺布等。为了防止充电过程后期电池内压过高,电池中装有防爆装置。
电池充电特性
当恒定电流刚充入放完电的电池时,由于电池内阻产生压降,所以电池电压很快上升(A点)。此后,电池开始接受电荷,电池电压以较低的速率持续上升。在这个范围内(AB之间),电化学反应以一定的速率产生氧气,同时氧气也以同样的速率与氢气化合,因此,电池内部的温度和气体压力都很低。电池充电过程中,产生的氧气高于复合的氧气时,电池内压力升高。电池内的正常压力*大约为1磅力/英寸2。
过充电时,根据充电速率,电池内部压力将很快上升到100磅力/英寸2或者更高。研究蓄电池的各种充电方法时,镍镉电池内产生的气体是一个重要问题。气泡聚集在极板表面,将减小极板表面参与化学反应的面积并且增加电池的内阻。过充电时,电池内产生的大量气体,如果不能很快复合,电池内部的压力就会显着增加,这样将损伤电池。此外,压力过大时,密封电池将打开放气孔,从而使电解液逸散。若电解液反复通过放气孔逸散,电解液的粘稠性增大,极板间离子的传输变得困难,因此电池的内阻增加,容量下降。
经过一定时间后(C点),电解液中开始产生气泡,这些气泡聚集在极板表面,使极板的有效面积减小,所以电池的内阻抗增加,电池电压开始较快上升。这是接近充足电的信号。
充足电后,充入电池的电流不是转换为电池的贮能,而是在正极板上产生氧气超电位。氧气是由于电解液电解而产生的,不是由于氢氧化镉还原为镉而产生的。在氢氧化钾和水组成的电解液中,氢氧离子变成氧、水和自由电子,反应式为
4OH―→O2↑+2H2O+4e―
虽然电解液产生的氧气能很快在负极板表面的电解液中复合,但是电池的温度仍显着升高。此外由于充电电流用来产生氧气,所以电池内的压力也升高。
由于从大量的氢氧离子中比从很少的氢氧化镉中更容易分解出氧气,所以电池内的温度急剧上升,这样就使电池电压下降。因此电池电压曲线出现峰值(D点)。
电解液中,氧气的产生和复合是放热反应,电池过充电时(E点),不停地产生氧气,从而使电池内的温度和压力升高。如果强制排出气体,将引起电解液减少、电池容量下降并损伤电池。若气体不能很快排出,电池将会爆炸。
采用低速率恒流涓流充电时,电池内将产生枝晶。这些枝晶能够通过隔板在极板之间扩散。在扩散较严重的情况下,这些枝晶会造成电池部分或全部短路。
充电过程与充电方法
电池的充电过程通常可分为预充电、快速充电、补足充电、涓流充电四个阶段。
对长期不用的或新电池充电时,一开始就采用快速充电,会影响电池的寿命。因此,这种电池应先用小电流充电,使其满足一定的充电条件,这个阶段称为预充电。
快速充电就是用大电流充电,迅速恢复电池电能。快速充电速率一般在1C以上,快速充时间由电池容量和充电速率决定。
为了避免过充电,一些充电器采用小电流充电。镍镉电池正常充电时,可以接受C/10或更低的充电速率,这样充电时间要10h以上。采用小电流充电,电池内不会产生过多的气体,电池温度也不会过高。只要电池接到充电器上,低速率恒流充电器就能对电池提供很小的涓流充电电流。电池采用小电流充电时,电池内产生的热量可以自然散去。
涓流充电器的主要问题是充电速度太慢,例如,容量为1Ah的电池,采用C/10充电速率时,充电时间要10h以上。此外,电池采用低充电速率反复充电时,还会产生枝晶。大部分涓流充电器中,都没有任何电压或温度反馈控制,因而不能保证电池充足电后,立即关断充电器。
快速充电分恒流充电和脉冲充电两种,恒流充电就是以恒定电流对电流充电,脉冲充电则是首先用脉冲电流对电池充电。然后让电池放电,如此循环。电池脉冲的幅值很大、宽度很窄。通常放电脉冲的幅值为充电脉冲的3倍左右。虽然放电脉冲的幅值与电池容量有关,但是,与充电电流幅值的比值保持不变,充电过程中,镍镉电池中的氢氧化镍还原为氢氧化亚镍,氢氧化镉还原为镉。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气泡,聚集在极板两边,这样就会减小极板的有效面积,使极板的内阻增大。由于极板的有效面积变小,充入全部电量所需的时间增加。
加入放电脉冲后,气泡离开极板并与负极板上的氧复合。这个去极化过程减小了电池的内部压力、温度和内阻。同时,充入电池的大部分电荷都转换为化学能,而不会转变为气体和热量。
充放电脉冲宽度的选择应能保证极板恢复原来的晶体结构,从而消除记忆效应。采用放电去极化措施后,可以提高充电效率并且允许大电流快速充电。
采用某些快速充电止法时,快速充电终止后,电池并未充足电。为了保证充入100%的电量,还应加入补足充电过程。补足充电速率一般不超过0.3C。在补足充电过程中,温度会继续上升,当温度超过规定的极限时,充电器转入涓流充电状态。
存放时,镍镉电池的电量将按C/30到C/50的放电速率减小,为了补偿电池因自放电而损失的电量,补足充电结束后,充电器应自动转入涓流电过程。涓流充电也称为维护充电。根据电池的自放电特性,涓流充电速率一般都很低。只要电池接在充电器上并且充电器接通电源,在维护充电状态下,充电器将以某一充电速率给电池补充电荷,这样可使电池总处于充足电状态。
快速充电终止控制方法
采用快速充电法时,充电电流为常规充电电流的几十倍。充足电后,如果不及时停止快速充电,电池的温度和内部压力将迅速上升。内部压力过大时,密封电池将打开放气孔,从而使电解液逸散,造成电解液的粘稠性增大,电池的内阻增大,容量下降。
从镍镉电池快速充电特性可以看出,充足电后,电池电压开始下降,电池的温度和内部压力迅速上升,为了保证电池充足电又不过充电,可以采用定时控制、电压控制和温度控制待多种方法。
(1)定时控制
采用1.25C充电速率时,电池1h可充足;采用2.5C充电速率时,30min可充足。因此,根据电池的容量和充电电流,很容易确定所需的充电时间。这种控制方法最简单,但是由于电池的起始充电状态不完全相同,有的电池充不足,有的电池过充电,因此,只有充电速率小于0.3C时,才允许采用这种方法。
(2)电压控制
在电压控制法中,最容易检测的是电池的最高电压。常用的电压控制法有:
最高电压(Vmax) 从充电特性曲线可以看出,电池电压达到最大值时,电池即充足电。充电过程中,当电池电压达到规定值后,应立即停止快速充电。这种控制方法的缺点是:电池充足电的最高电压随环境温度、充电速率而变,而且电池组中各单体电池的最高充电压也有差别,因此采用这种方法不可能非常准确地判断电池已足充电。
电压负增量(-ΔV) 由于电池电压的负增量与电池组的绝对电压无关,而且不受环境温度和充电速率等因素影响,因此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电池已充足电。这种控制方法的缺点是:电池电压出现负增量后,电池已经过充电,因此电池的温度较高。此外镍氢电池充足电后,电池电压要经过较长时间,才出现负增量,过充电较严重。因此,这种控制方法主要适用于镍镉电池。
电压零增量(0ΔV) 镍氢电池充电器中,为了避免等待出现电压负增量的时间过久而损坏电池,通常采用0ΔV控制法。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充足电以前,电池电压在某一段时间内可能变化很小,从而造成过早地停止快速充电。为此,目前大多数镍氢电池快速充电器都采用高灵敏-0ΔV检测,当电池电压略有降低时,立即停止快速充电。
(3)温度控制
为了避免损坏电池,电池温度过低时不能开始快速充电,电池温度上升到规定数值后,必须立即停止快速充电。常用的温度控制方法有:
最高温度(Tmax) 充电过程中,通常当电池温度达到45℃时,应立即停止快速充电。电池的温度可通过与电池装在一起的热敏电阻来检测。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热敏电阻的响应时间较长,温度检测有一定滞后,同时,电池的最高工作温度与环境温度有关。当环境温度过低时,充足电后,电池的温度也达不到45℃。
温升(ΔT) 为了消除环境影响,可采用温升控制法。当电池的温升达到规定值后,立即停止快速充电。为了实现温升控制,必须用两只热敏电阻,分别检测电池温度和环境温度。
温度变化率(ΔT/Δt) 镍氢和镍镉电池充足电后,电池温度迅速上升,而且上升速率ΔT/Δt基本相同,当电池温度每分钟上升1℃时,应当立即终止快速充电,这种充电控制方法,近年来被普遍采用。应当说明,由于热敏电阻的阻值与温度关系是非线性的,因此,为了提高检测精度应设法减小热敏电阻非线性的影响。
最低温度(Tmin) 当电池温度低于10℃时,采用大电流快速充电,会影响电池的寿命。在这种情况下,充电器应自动转入涓流充电,待电池的温度上升到10℃后,再转入快速充电。
(4)综合控制
上述各种控制方法各有优缺点。为了保证在任何情况下,均能准确可靠地控制电池的充电状态,目前快速充电器中通常采用包括定时控制、电压控制和温度控制的综合控制法。
镍镉充电电池应用
基本电学公式
首先来介绍几个很简单的基本电学公式,希望让没有电子方面背景的读者们能对几个物理现象有点概念.
电压(V) = 电流(I) x 电阻(R)
电荷量(Q) = 电流(I) x 时间(T)
功率(P) = V x I =
能量(W) = P x T = Q x V
任何物体都有阻抗,在阻抗两端加上一电位差则会产生电荷流过该阻抗,阻抗越大则单位时间内(一秒)流过的电荷量越小,阻抗越小则单位时间内流过的电荷量越多.若将电位差增大则单位时间内流过的电荷量越多,将电位差减小则单位时间内流过的电荷量越少.此电位差称之为电压(V),单位为伏特(V),单位时间内流过的电荷量多寡称之为电流(I),单位为安培(A),阻抗称为电阻(R),单位为欧姆().电流(I)强度越大表示单位时间内流过的电荷数目越多,那么在在T秒内流过电阻的电荷数目总共有I x T,用以描述此电荷量多寡的名词为电荷量(Q),俗称称电量,单位为库仑(Q).电阻消耗的功率(P)为I x V,单位为瓦特(W),消耗功率越大代表越耗电.,消耗的能量
(W)为 P x T,单位为焦耳(J),时间越久消耗能量越大,同样时间消耗功率越大的消耗能量也越大.
例如: 一颗1.5V的乾电池接上0.5的灯泡时,消耗电流为3A,消耗功率为4.5W,10秒钟内共流过了30库仑的电荷,消耗了45焦耳的能量.
镍镉电池 的材料电池的分类有很多种,在化学电池中不可充电用完就扔掉的电池称为一次电池,可以多次充电再使用的电池称为二次电池,而镍镉电池是属于二次电池中碱性蓄电池的一种.镍镉电池在材料方面阳极是使用过氧氢氧化镍,阴极使用镉化合物之活性物质,电解液则是使用氢氧化钾等碱性水溶液.当对 镍镉电池 充电时,会在阳极上面产生氢氧化镍,在阴极上面产生金属镉,因而在两极间形成了电位差.将 镍镉电池 的阳极和阴极两端外接负载放电时,阴极端产生带负电的电子经由外接负载流向阳极,因此提供能量供外部负载消耗.
过度充电
在充电过程中电池的电压会随着储存电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当电池储存的电量达到饱和电极材料无法继续充电时,若继续充电则电解液会起电解,并且在阳极产生氧气,在阴极产生氢气,如此会在密封的电池内部造成内部压力上升,会对电池内部结构造成破坏.像这种现象称之为过度充电.
为了避免过度充电电池遭毁损,通常将阴极之容量制作得比阳极容量大,如此当过度充电时阳极会先达到饱和并产生氧气,而阴极却未饱和而不会产生氢气,阳极产生的氧气扩散到阴极之后会与充电产生的金属镉起化学反应吸收掉氧气,且此反应的速度与金属镉产生的速度平衡,因此可以有效地避免电池的压力上升.但是若充电电流过大(使用快充时)就会失去平衡,电池的内压过大会将电池的安全阀推开,氢气和氧气会泄漏到电池外部,直到压力降低安全阀关闭电池才又再密封起来.但是气体的泄漏已使得内部化学材料减少,造成电池寿命的缩短.
充电电压的变化
电池过度充电时,因为阳极产生的氧气与阴极起化学反应会产生热,使得电池温度会上升外壳发烫.由于温度越高电池的充电电压会变得比较低,因此充电时电池电压会持续上升直到过度充电时,电池温度会突然地快速上升,电压不再上升转而由峰值开始下降.
5. 氢氧化锂检测其中碳酸锂含量
东标检测中心为您解答:建议您到专业的检测机构或者 科研院所实验室进行检测,从而获取精确的检测结果,东标检测中心提供相应的检测
6. 丁基锂的检测原理是是什么运输与包装怎么样
一、丁基锂的检测原理(1)总碱正丁基锂水解生成氢氧化锂,其它碱性杂质如丁氧基锂等也会水解生成氢氧化锂。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得出以丁基锂质量百分数表示的总锂浓度(亦称总碱浓度)。
(2)杂碱正丁基锂与苯甲基氯(苄基氯)反应生成中性的氯化锂,而不与苯甲基氯反应的碱性杂质水解后生成氢氧化锂,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得出以丁基锂质量百分数表示的杂碱浓度。两者之差为活性丁基锂浓度,活性丁基锂浓度除以总锂浓度为丁基锂活性。
(3)共价氯
正丁基锂溶液水解后,氯丁烷残留在有机相中,利用有机相中各物质沸点不同,可通过气相色谱仪测定,通过测定氯丁烷的含量折算成共价氯。
二、丁基锂的运输与包装
(1)安全事项
丁基锂遇水遇氧易发生放热反应,高浓度(大于1.0M)丁基锂溶液遇潮湿空气易迅速燃烧,包装容器内的溶剂普遍为低沸点易燃易爆液体,一旦受热膨胀容易导致爆炸。
(2)包装运输运输车辆必须具[2-3]备危险化学品运输许可证件,运输及押运人员必须接受本产品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参与运输。运输车辆必须预备干粉灭火器、干燥的石棉布、若干干砂等,盖好车棚或雨布,防止其遇水。
船只必须显示说明内容物为Lithium Alkyls, UN2445,所有的船只属于危险等级4.2(4.3)和必须标明Spontaneously Combustible(自发性易燃物)与Dangerous When Wet(不可弄湿)。
不可使用邮寄,包裹,
空运
。海运等级4.2(IMDG),陆运铁路等级4.2.3la(RID/ADR),在欧洲运输必须标明:F高燃性物、C腐蚀N有害环境、R&S Phase
吸入、口服或经皮肤吸收对身体有害。对眼睛、皮肤、粘膜和上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可引起化学灼伤。吸入后,可因喉、支气管的炎症、痉挛、水肿,化学性肺炎、肺水肿而致死。中毒表现有烧灼感、咳嗽、喘息、气短、喉炎、头痛、恶心和呕吐,可引起神经系统的紊乱。
7. 苛性碱的化合物
简介
化学式是NaOH,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因另一名称caustic soda而在香港称为哥士的。常温下是一种白色晶体,具有强腐蚀性。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强碱性,能使酚酞变红,使石蕊溶液变蓝,实验中除二氧化碳(CO2)。2004年全球产量约为6000万公吨,而需求量是51万公吨。 纯氢氧化钠是白色固体可用颗粒并具有吸湿性,因此它应存放在一个密封的容器中。氢氧化钠溶于乙醇和甲醇。熔融氢氧化钠需要很高的温度。氢氧化钠溶液会在布料和纸张留下黄色污渍。
氢氧化钠是一种极常用的碱,是化学实验室的必备药品之一。它的溶液可以用作洗涤液。
性质
溶液为无色透明的钠碱液体,是强碱之一,易在水中溶解,能与许多有机、无机化合物起化学反应,腐蚀性很强,能灼伤人体皮肤等。氢氧化钠属于危险化学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危险货物品名表》(GB 12268-90)中,属第八类危险货物腐蚀品中的碱性腐蚀品,编号82001。其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废弃品的处置须遵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氢氧化钠在水中完全电离出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可与任何质子酸进行中和反应。以氢氯酸为例:
NaOH + HCl → NaCl + H2O氢氧化钠还是许多有机反应的良好催化剂。其中最典型的是酯的水解反应:
RCOOR' + NaOH → RCOONa + R'OH反应进行的既完全又迅速。这就是氢氧化钠能灼伤皮肤的原因。
氢氧化钠是制造肥皂的重要原料之一。氢氧化钠溶液加油,比例合适会反应混合,成为固体肥皂。这一反应也是利用了水解的原理,而这一类在NaOH催化下的酯水解称为皂化反应。
氢氧化钠在潮湿的空气中会潮解。
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变质,其原因是遇到空气中的CO2。
2NaOH + CO2 → Na2CO3 + H2O如果继续通入过量的CO2甚至可以生成(碳酸氢纳)NaHCO3,反应方程式如下:
Na2CO3 + 2CO2 + H2O → 2NaHCO3,NaOH能够与玻璃发生缓慢的反应,生成硅酸钠(sodium silicate),因而会使装有氢氧化钠的玻璃瓶与瓶塞“粘合”起来。如果长时间盛放热NaOH溶液会令玻璃容器损坏,甚至破裂。
用途
氢氧化钠被广泛用于各种生产过程。
工业上,氢氧化钠的主要应用领域为造纸、纺织印染、氧化铝、日用化工、制药、水处理、钢铁等行业。
在化工生产中,氢氧化钠提供碱性环境或作催化剂。NaOH的稀溶液家用时可以做洗涤液。
在食品生产中,氢氧化钠有时被用来加工食品。氢氧化钠甚至是一道名菜的必要调料。注意,此时氢氧化钠的使用是严格控制的;而一些不法商贩会过量使用氢氧化钠从而使食品更“好看”,但这样的食品能致病。
工业制法
氢氧化钠在工业中是制氯气过程的副产物。电解饱和食盐水直至氯元素全部变成氯气逸出,此时留在溶液里的只有氢氧化钠一种溶质。反应方程式为:
2NaCl+2H2O===通电====2NaOH+H2↑+Cl2↑
Na2CO3+Ca(OH)2 ====CaCO3↓+2NaOH一个生产NaOH的旧方法为勒布朗法,通过高温煅烧使Na2CO3分解为Na2O和CO2,然后Na2O与水反应形成NaOH。这种方法仍然会偶然使用。 ⑴化学式
中文名称:氢氧化锂
英文名称:Lithium hydroxide
别名:Lithium hydroxide monohydrate
CAS:1310-66-3
化学式:LiOH
分子量:41.96
⑵性状
氢氧化锂(LiOH)是一种苛性碱,固体为白色晶体粉末或小颗粒,属四方晶系晶体。相对密度为1.46g/cm3,熔点为471℃,沸点925℃,于沸点开始分解,在1626℃完全分解。它微溶于乙醇,可溶于甲醇,不溶于醚;因溶解放热和溶解后溶液密度变大的缘故,在288K饱和水溶液浓度可达5.3mol/L。可认为是强碱:Kb=0.675,pK=0.17。一水合物属单斜晶系晶体,溶解度:22.3g/100g水(10℃),密度为1.51g/cm3。呈强碱性,因而其饱和溶液可使酚酞改变结构,能使酚酞由深红色转变为无色。在空气中极易吸收二氧化碳.氢氧化锂有强的腐蚀性及刺激性。应密封保存.
⑶用途
氢氧化锂可用做光谱分析的展开剂、润滑油。它作为碱性蓄电池电解质的添加剂,可增加电容量12%~15%,提高使用寿命2~3倍。它用做二氧化碳的吸收剂,可净化潜艇内的空气。化学方程式为:2LiOH(固)+CO2(气)=Li2CO3(固)+H2O(液)。可用于锂盐制造、有机酸的滴定、照相显影剂等许多用途。
⑷制取
氢氧化锂通常是靠将碳酸锂与石灰乳调成浆状,用100℃水蒸气加热,滤去碳酸钙的方法来制备。
⑸存放
氢氧化锂有强的腐蚀性和刺激性,应密封于干燥处保存。
附:参考纯度
分析纯:90%,化学纯:90%,工业纯:一般为85%左右
8. gb/t11064.2 碳酸锂、单水氢氧化锂、氯化锂化学分析方法第2部分:氢氧化锂量的测定酸碱滴定法 是不是有误
《电池级碳酸锂》行业标准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及要求
《电池级碳酸锂》行业标准是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2011年第一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工信厅科[2011] 75号)精神,由四川天齐锂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制(修)定,项目计划编号:2011-3500T-YS,项目完成时间为2012年。
二、产品的概况
1、产品的性质、用途 碳酸锂化学式是Li2CO3,相对分子质量为73.89。性状为白色单斜晶体或粉末,微溶于水;溶于稀酸,不溶于醇。比重2.11,熔点723℃, 沸点1230℃。 碳酸锂用途广泛,在电池、铝电解、钢连铸保护渣、特种玻璃、陶瓷、医药、核工业、高档Al-Li合金、特种玻璃和背投彩电工业等重要工业都是不可或缺的原料。随着近期全球新能源开发的热潮,碳酸锂在锂电池中的应用越来越被大家所关注。 电池级碳酸锂是生产锂电池正极材料(主要有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等)以及电解液的关键核心原料。由于电动汽车对锂电池需求巨大,“十二五”期间,可以预期电动汽车将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电池级碳酸锂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国内主要的生产厂家有四川天齐锂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西赣锋锂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昊鑫锂业开发有限公司、海门容汇通用锂业有限公司等,国外厂家有SQM、FMC、Chemetal等。
2、生产工艺 生产电池级碳酸锂的方法按原料分可分为矿石法和盐湖法。其中矿石法主要包括石灰石焙烧法、硫酸法、硫酸盐法等;盐湖提锂包括沉淀法、煅烧法和浓缩法等方法。
三、编制原则 1、本标准的编制原则 原标准YS/T 582-2006《电池级碳酸锂》(以下称原标准),无论是规范格式,还是具体技术要求等方面,均有不适宜现状之处,为指导合理利用资源、调整产品结构、满足市场需要和使供需双方公平受益,标准格式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进行修订。修订的标准有利于规范市场,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充分考虑生产企业、使用单位及相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2、修订内容 根据目前生产水平状况、市场需求及国内外客户使用的需要,对原标准的技术要求等内容进行了调整。 本标准与原标准相比主要做了如下修改: 1)按照GB/T 1.1-2009的要求,对标准的结构和编写格式进行了修订。 2)产品增加对磁性物质的限定。 3)产品增加对有害物质的限定。 4)调整了产品中Mg、Si、Fe、Cu、Pb、Ni、Mn、Zn、Al、Cl-、粒度、水分十二个指标的含量。 5)删除了“附录B 分光光度法测定硫酸根量”,硫酸根的测定方法采用GB/T 11064 《碳酸锂、单水氢氧化锂、氯化锂化学分析方法》。 6)删除“附录A 水分的测定”,水分的测定方法采用GB/T 6284 《化工产品中水分测定的通用方法 干燥减量法》。
9. 氢氧化锂是强碱吗它溶于水吗
氢氧化锂(LiOH)是强碱,白色晶体粉末
氢氧化锂为白色单斜细小结晶。具强碱性。在空气中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分。溶于水,20摄氏度时溶解度为12.8g/100gH2O ,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1mol/L溶液的pH约为14。相对密度1.51。熔点471℃(无水)。沸点925℃(分解),有腐蚀性。
氢氧化锂是二氧化碳净气装置中组分之一,用于吸收二氧化碳及净化空气或其他气体。它也可用作传热介质、蓄电池中的电解液及聚合反应的催化剂。此外,也可用在陶瓷工业,以及生产其他的锂化合物。
(9)氢氧化锂检测方法扩展阅读:
1、氢氧化锂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干燥清洁的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包装密封。应与氧化剂、酸类、二氧化碳、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2、氢氧化锂运输注意事项
铁路运输时应严格按照铁道部《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的危险货物配装表进行配装。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氧化剂、酸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10. 电池级氢氧化锂的标准及其中杂质的检测方法
电池级氢氧化锂是单水氢氧化锂,化学式(Formula): LiOH.H2O 。标准编号GB/T 26008-2010 标准名称电池级单水氢氧化锂 英文名称Battery grade lithium hydorxide monohydrate 批准日期2011-01-10 发布日期2011-01-10 实施日期201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