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南藤是青风藤
不是。
南藤为胡椒科植物,青风藤是防己科植物青藤、毛青藤的干燥藤茎。青风藤药性平,味苦、辛。归肝、脾经。青风藤中主要发挥作用的成分是生物碱。这两个植物不是同一类的。
Ⅱ 鸡血藤与清风藤的区别
鸡血藤与清风藤的区别?
前者是多年生藤本,野生于山谷林间、山地灌木丛中,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区。其干燥藤茎,作为一种传统的活血补血中药,其药用历史久远。
而清风藤,中药名。为清风藤科清风藤属植物清风藤 Sabia japonica Maxim.的茎叶或根。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贵州等地。具有祛风利湿,活血解毒之功效。常用于风湿痹痛,鹤膝风,水肿,脚气,跌打肿痛,骨折,深部脓肿,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脊椎炎,疮疡肿毒,皮肤瘙痒。
Ⅲ 青风藤含有马兜铃酸吗
你好!
青风藤的化学成分 青风藤的茎叶根主要含青藤碱(Sinomenine)、双青藤碱(Disinomenine)、青风藤药材木兰花碱(Magnoflorine)、尖防己碱(Acutumine)、四氢表小檗碱(Sinactine)、异青藤碱(Isosinomenine)、土杜拉宁(Turanine)、清风藤碱(sinoacutine)等
青风藤的用量为6~12克。(05版《中国药典》)
希望以上回答能给你提供有用的参考!
Ⅳ 青风藤的功效与作用
青风藤为防己科植物青藤、华防己或清风藤科植物清风藤等的藤茎,青风藤别名青藤、寻风藤、清风藤、滇防己、大青木香、青防己、青藤碱,青风藤有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的功效,青风藤有治疗风湿痹痛、鹤膝风、水肿脚气的作用,脾胃虚寒者慎服青风藤。 名称:青风藤 别名: 青藤、寻风藤、清风藤、滇防己、大青木香、青防己、青藤碱。
性味:苦,平。
归经:入肝、脾经。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 主治:治风湿痹痛,鹤膝风,水肿,脚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浸酒或熬膏。外用:煎水洗。 来源:青风藤为防己科植物青藤、华防己或清风藤科植物清风藤等的藤茎。 青藤的茎和根含青藤碱、双青藤碱、木兰花碱、尖防己碱、四氢表小檗碱、异青藤碱、土杜拉宁、清风藤碱、dl-丁香树脂酚、十六烷酸甲酯、N-去甲基尖防已碱、白兰花碱、光千金藤碱。又含β-谷甾醇、豆甾醇。
青藤的茎含清风藤碱甲等多种生物碱。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一镇痛作用:青藤碱在用小鼠电刺激法、热板法以及家兔光热刺激法的试验中,均证明具有肯定的镇痛作用。脑内注射产生镇痛作用所需的剂量,相当于腹腔注射的1/2000,说明其镇痛作用的部位在中枢神经系统;它与丙烯吗啡合用,并不出现拮抗,反而产生协同,说明它的镇痛原理与吗啡类镇痛药有所不同。其产生镇痛所需的剂量约为吗啡的10倍,持续时间较短。连续应用也能产生耐受性,但较吗啡缓慢,与吗啡之间并无交叉耐受性。与异丙嗪合用,作用增强,这主要是由于两药中枢作用的协同,部分还可能由于异丙嗪对抗了青藤碱释放组织胺所致。合用时对青藤碱的耐受的产生及毒性皆无影响。二镇静作用:青藤碱明显减少小白鼠的自发活动和被动活动,对巴比妥类睡眠时间并无明显影响;对士的宁有某些拮抗作用(降低士的宁对小鼠的惊厥阈),但不能对抗五甲烯四氮唑。犬、猴口服青藤碱45~95毫克/公斤也有显着的镇静作用。小剂量(5~10毫克/公斤)即能延长小鼠和猫的防御性运动条件反射的潜伏期,条件反射部分消失,随之非条件反射也有少部分消失,说明它首先是对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有抑制性影响。青藤碱并能消除电刺激小鼠引起的激怒反应,似有安定作用。三其他作用:青藤碱有镇咳作用,对小鼠及猫,其镇咳效价与可待因相仿;对豚鼠则其效价仅及可待因的1/4。异丙嗪可加强其镇咳作用。另外,略有催吐作用,对注射去水吗啡引起的呕吐无影响。对大鼠腹腔注射大剂量时,有一定的降温作用。对家兔注射中毒量时,体温亦有所下降,但如反复给予,可产生耐受性,体温不再下降。据报道,它对家兔角膜有局部麻醉作用,可作局部浸润麻醉药使用,但也能产生耐受性,如连续注射,则作用减弱。
降压作用
青藤总碱对麻醉或不麻醉实验动物(犬、猫、兔、大鼠),无论静脉注射或灌胃都有肯定的急性降压效果,作用迅速、显着而持久,但连续多次给药,则产生快速耐受性。降压作用与M-胆碱能神经或乙酰胆碱无关,也非组织胺释放所致,可能与其抗肾上腺素及神经反射作用有关。由于上述降压特性,它对犬的慢性实验性高血压无显着治疗效果。青藤的酸性提取物,在兔的急性试验中,亦不影响血压。
对胃肠活动的影响
青藤碱给犬、猴口服常有轻度的胃肠不良反应;对离体的兔肠及豚鼠肠有抑制作用,并能对抗毛果芸香碱、组织胺、乙酰胆碱及氯化钡的致痉挛作用,但对在位的犬及兔肠,静脉注射青藤碱均引起小肠暂时兴奋,这种兴奋作用可被苯海拉明、六烃季铵完全阻断,阿托品完全或部分阻断,但切断二侧迷走神经并不能阻断。注射青藤碱可增加胃液分泌及其酸度,胃蛋白酶活性无明显改变。对胃肠道的兴奋作用,主要是与组织胺释放有关。但给予新安他精(抗组织胺药)未能抑制胃液分泌。青藤的酸性提取物,能兴奋离体兔肠。
抗炎作用
青藤碱对大鼠甲醛性和蛋清性关节炎有显着的消退作用,切除肾上腺或垂体后,就无此作用。对正常大鼠,能降低肾上腺内维生素C的含量,在戊巴比妥(能抑制下丘脑)麻醉后,即失去此作用,故青藤碱的抗炎作用原理可能是通过下丘脑影响垂体-肾上腺系统所致,而与释放组织胺无关。对豚鼠的主动性过敏性休克有防止作用,对犬则比较差。与抗原同时应用,可抑制抗原释放组织胺。对滴虫、疟原虫也有抑制作用。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硅胶(直径约为5μm)为填充剂;甲醇-乙二胺(100:0.12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62nm。理论板数按青藤碱峰计算应不低于15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青藤碱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70%乙醇20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20kHz)2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70%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青藤碱(C19H23NO4)不得少于0.50%。
Ⅳ 灰背清风藤是什么药
青风藤又名青藤、寻风藤,为防己科植物青藤、华防己或清风藤科植物清风藤等的藤茎。每年夏、秋采割藤茎,晒干即可入药。其性平,味苦辛,入肝、脾经。含有青藤碱、木兰花碱、尖防己碱、四氢表小檗碱、异青藤碱、土杜拉宁、十六烷酸甲酯、白兰花碱、光千金藤碱等生物碱,还含有β-谷甾醇、豆甾醇等成分,具有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的功效,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关节肿胀,麻痹瘙痒等症。《本草纲目》载青风藤“治风湿流注,历节鹤膝,麻痹瘙痒,损伤疮肿,入酒药中用”。《浙江天目山药植志》亦载其:“行水利尿,泻下焦血分湿热。治风水肿,脚气,风湿关节疼痛,口眼歪斜,痈肿恶疮。”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青风藤所含的青藤碱具有确切的镇痛作用,它与丙烯吗啡合用,并不出现拮抗,反而产生协同,其产生镇痛所需的剂量约为吗啡的10倍,持续时间较短。连续应用也能产生耐受性,但较吗啡缓慢,与吗啡之间并无交叉耐受性。与异丙嗪合用,作用加强;青风藤无论制成静脉注射剂或内服,都有肯定的急性降压效果,作用迅速、显着而持久,但连续多次给药,则产生快速耐受性;注射青藤碱可增加胃液分泌及其酸度,对胃肠道起兴奋作用;所含的青藤碱对关节炎有显着的抗炎作用,对滴虫、疟原虫也有抑制作用。
临床上常与当归、枸杞子配伍,治疗风寒湿痹,也可单味药应用,熬制成膏内服治疗一切诸风显效,亦可外用煎水熏洗,有很好的舒筋活血、消炎止痛的作用。
常用验方:治风湿痹痛:青风藤90克,防己30克,入酒500毫升,煮饮;治风湿性关节炎:青风藤、红藤各15克,水煎,加酒适量冲服;治骨节风气痛:取青风藤60克,煎水常洗痛处。(韩德承)
Ⅵ 青风藤的鉴别
(1) 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 1列,被厚角质层,有的具木栓细胞。皮层散有纤维及石细胞。中柱鞘纤维群新月形,其内侧常为2~5列石细胞,并切向延伸与射线中的石细胞群连接成环。维管束外韧型。韧皮射线向外渐宽,可见锥形或分枝状石细胞;韧皮部细胞大多颓废,有的外侧散有1~3个纤维,内侧有数列薄壁细胞。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切向连接。环髓细胞壁稍厚,纹孔明显。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及草酸钙针晶。粉末黄褐色或灰褐色。表皮细胞黄色或黄棕色,断面观类圆形或矩圆形,直径24~78μm,被有角质层。石细胞淡黄色或黄色,类方形、梭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壁较厚,孔沟明显 。皮层纤维微黄色或黄色 ,直径27~70μm,壁极厚,胞腔狭窄。草酸钙针晶细小,存在于薄壁细胞中。
(2)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25ml,加热回流 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青藤碱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用 2%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醇-水(2:4:2:1) 10℃以下放置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依次喷以碘化铋钾试液和亚硝酸钠乙醇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青藤的干燥藤茎呈细长圆柱形,直径5~20毫米,外表灰褐色或棕褐色,有纵皱及横向皮孔,节处膨大。体轻,质坚实而脆,易折断,断面灰黄色或淡灰棕色,不平坦,横切面韧皮部很窄,木质部导管与射线呈放射状排列,导管较大,中央为圆形的髓。气弱,味苦。产江苏、浙江、湖北等地。
华防己的干燥藤茎呈圆柱形,长10~30厘米。表面灰棕色,有不规则的沟纹、裂隙和疤痕。质极坚硬,不易折断。切断面导管明显,维管束呈放射状,且显清晰的多层环纹,一般2~7圈,偏心性。气微弱,味微苦。产湖南。
清风藤的干燥老藤呈圆柱形,灰黑色,光滑,外表有纵皱纹及叶柄残基。横断面皮部较薄,灰黑色,木质部黄白色,射线不明显。味微苦。产浙江。
Ⅶ 青风藤与正清风痛宁片之间有什么关系求解答
正清风痛宁片¥7.60 青风藤为防己科植物青藤、华防己或清风藤科植物清风藤等的藤茎,青风藤别名青藤、寻风藤、清风藤、滇防己、大青木香、青防己、青藤碱,青风藤有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的功效,青风藤有治疗风湿痹痛、鹤膝风、水肿脚气的作用,脾胃虚寒者慎服青风藤。? 正清风痛宁片为青藤碱制剂,是从中药防己科植物青风藤的根和茎中提取的生物碱单体,具有显着的抗炎、降血压、消肿、利尿、免疫抑制等作用,并具有调节T、B淋巴细胞等诸多作用,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药物之一,近来有报道用于治疗肾小球疾病。 正清风痛宁能减轻机体的免疫损伤和肾小球病变程度,并能达到降低蛋白尿及血尿的目的。以及通过对正清风痛宁的毒理研究,得到结论:正清风痛宁治疗的毒副作用小,使用安全,是治疗老年慢性肾炎的较理想的药物。 正清风痛宁片的功能与主治: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证。症见肌肉酸痛,关节肿胀、疼痛,屈伸不利,麻木僵硬等及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上述症候者。 另外,西乐葆用于缓解骨关节炎和成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和体征;成人急性疼痛;家族性腺瘤息肉病。西乐葆为胶囊剂,内容物为白色粉末。 康爱多药店是一家以B2C医药电子商务为主要发展业务的医药零售企业。康爱多药店以打造最大新特药房、成为B2C医药行业最大影响力的优质服务商家为发展目标。
Ⅷ 大血藤和青风藤饮片怎样鉴别
多数藤类药材具有通经活络、舒筋活血的作用,在临床上广泛 应用 ,需求量逐年大幅增加,为确保其质量,笔者在 参考 有关 文献 ,1,2,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对常见的几组形状相似极易混淆,但功效不同的藤类中药饮片的来源、鉴别与应用进行了 总结 归纳,现介绍如下。
1 木通、川木通
1.1 来源 木通为木通科植物木通、三叶木通或白木通的干燥藤茎;川木通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
1.2 鉴别 木通呈圆柱形,常稍扭曲,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外皮极粗糙而有许多不规则的裂纹或纵沟纹,具突起的皮孔,节不明显,具侧枝断痕。体轻,质坚实,不易折断,皮部较厚,黄棕色,木部黄白色,射线呈放射状排列,中央具小型的髓,气微,味微苦而涩;川木通呈长圆柱形,表面黄棕色,有纵棱线,节膨大。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黄棕色,边缘齿状,放射纹明显,散在许多导管孔,无臭、味淡。
木通具清心火、利小便、通经下乳的作用,用于胸中烦热、 1.3 功效与应用
喉痹咽痛、尿赤、五淋、水肿、周身孪痛,经闭乳少。川木通的功效是清热利尿,通经下乳,用于水肿、淋病、小便不通、关节痹痛,经闭乳少。
2 鸡血藤、大血藤
2.1 来源 鸡血藤为豆科植物密花豆的干燥藤茎。大血藤为木通科植物大血藤的干燥藤茎。
2.2 鉴别 鸡血藤为椭圆形、长矩圆形或不规则的斜切片,栓皮灰棕色,有的可见灰白色斑,栓皮脱落处显红棕色。质坚硬,切面木部红棕色或棕色,导管孔多数,韧皮部有树脂状分泌物呈红棕色至黑棕色,与木部相间排列呈3个~8个偏心性半圆形环,髓部偏向一侧,气微、味涩;大血藤呈圆柱形,表面灰棕色,粗糙,外皮常呈鳞片状剥落,剥落处显暗红棕色,有的可见膨大的节及略凹陷的枝痕或叶痕。
2.3 功效与应用 鸡血藤具补血、活血、通络的作用,用于月经不调、血虚萎黄、麻木瘫痪、风湿痹痛;大血藤具清热解毒、活血、祛风的作用,用于肠痈腹痛、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肿痛。
3 通草、小通草
3.1 来源 通草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干燥茎髓;小通草为旌节花科植物喜马山旌节花、 中国 旌节花或山茱萸科植物青荚叶的干燥茎髓。
Ⅸ 盐酸青藤碱与青藤碱的区别
前者熔点高于后者
前者在水中溶解度大于后者,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显着小于后者
前者更易得到晶体,易进行熔点测定
二者在两相中可通过调节pH转化和萃取
Ⅹ 青风藤的功效主治如何鉴别
青风藤为防己科植物青藤或毛青藤等的藤茎。6至7月割取藤茎,除去细茎枝叶,晒干;或用水润透,切段,晒干。亦可秋冬采老藤,切段,晒干。晒干后的青风藤呈长圆柱形,微弯曲,细茎弯绕成束,长20至70厘米或更长,直径0.5至2厘米。表面绿褐色至棕褐色,有细纵纹及皮孔。节稍膨大,有分枝痕。体轻,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灰黄色或淡灰棕色,皮部窄,木部射线放射状排列;髓部小,淡黄白色或黄棕色,气微,味苦。以条均匀者为佳。
【别名】清风藤(《本草图经》),青藤、寻风藤(《纲目》)。为防己科植物青藤、华防己或清风藤科植物清风藤等的藤茎。青藤及华防己夏、秋采割藤茎,晒干,或润透切段,晒干。清风藤秋冬采老藤,切段,晒干。
药用部位: 根
产地: 江苏、浙江、湖北
采收: 秋末冬初采割。
加工: 扎把或切长段,晒干。
药性: 平 药味: 苦、辛 归经: 归肝、脾经
功能: 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
主治: 用于风湿痹痛,关节肿胀,麻痹瘙痒。
毒性: 无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浸酒或熬膏。外用:煎水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