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样测试自制樱桃酒中黄曲霉素
黄曲霉素(AF)的检测方法从最初以薄层层析法为主,发展到高效液相色谱法、微柱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等多种方法普遍应用,其进展与新的化学检测手段和新仪器的出现密不可分。这些新方法、新手段的快速应用,为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余地,适应了不同的检测目的和要求。
薄层层析法
薄层层析法(TLC)是测定AF的经典方法,其原理是将样品经过提取、柱层析、洗脱、浓缩、薄层分离后,在波长365nm紫外光下产生蓝紫色或黄绿色荧光,并根据其在薄层上显示的最低检出量来确定其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具有高分辨率,分析时间较短等优点。它的原理是样品溶液中欲分离的几种化合物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有不同的分配量,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AF经柱后电化学衍生化后,能发射特征性荧光,被荧光检测器捕获后而得到检测,最后经化学工作站处理数据。这一检测方法,将化学分析试验与领先的计算机技术结合,使自动化程度得到极大的提高,在试验空间、人力和仪器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能检测更多的样品。HPLC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检测AFB1的方法,主要是用荧光检测器检测。该法快速而准确,但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未能广泛使用。
微柱法
微柱法测定AF,是利用微柱管内的硅镁型吸附剂吸附AF并在365nm紫外光下显示荧光,其强度与一定浓度的AF含量成正比关系,由此可简略定量AF。
酶联免疫吸附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是抗原(或抗体)吸附剂和用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与标本中的待测物(抗原和抗体)起特异的免疫学反应,用测定酶活力的方法来增加测定的敏感度,是一种定性或半定量的方法。大致采用两种方法检测AF:一种是用双抗体夹心法;另一种是用竞争法。免疫吸附法测定的试剂盒及配套仪器、方法被列入国家标准(GB/T5009 22-1996第二法)。
关于运用酶联免疫法检测AFB1的检测报道也较多,目前国外已有较成熟的检测食品及饲料中AFB1等真菌毒素的ELISA试剂盒出售,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有一些以ELISA检测食品及饲料中AFB1的研究报道。
其他方法
(1)溴化荧光分光光度法(SFB)
样品经甲醇-水混合溶剂提取后,部分提取液通过固相分离进行柱前处理,500μL纯化的提取液用溴试剂衍生化后,用荧光检测计中检测,样品荧光吸收度与硫酸喹啉液的吸收度比较可直接换算成AF的总含量。该法已通过AOAC和美国农业部联邦谷物检测中心的认证。
(2)超光谱方法(HS)
超光谱法是基于反射能基础上的一种非侵入无破坏的映像技术,用于农产品检测中,能够快速地提供该产品的有关化学和其他方面的内部细节。另据研究报道,培训黄蜂可用于AF检测。由于AF主要是由黄曲霉产生的,寄生黄蜂通过培训能把黄曲霉的气味和糖水联系起来,并对这些气味产生有区别的行为反应,借此来识别目标气味的存在。这种培训反应正在应用于储藏玉米、花生的AF监控和检测实践当中,目前还未给出有关的结果评定。
各方法对比
薄层层析法对样品处理繁琐,实验过程复杂,所需时间多,易受杂质干扰,较适合于对AF的定性检测,是研究AF初期所使用的主要方法。今后,虽然薄层层析法在不断地改进,并在一般实验室均可完成操作,但由于它复杂的前处理过程致使在应用中仍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AF,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目前采用这种方法检测AF较多,但具体一次实验所使用的化学药剂和处理途径差别很大,对实验结果的精度造成影响,这种方法还应在实践中进一步改进。但总体上说高效液相色谱法操作较为简便,同时可检测多个AF种类,适于大批量样品的分析。将免疫亲和柱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结合应用,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方法,今后将被广泛应用。
微柱法测定AF,主要是用来检验AF的存在与否以及快速筛选出超标样品,而要对AF种类进行区分定量检验,则需要对不同AF组分进行分离,再利用其他方法检测。因此,微柱法并不能完成整个AF检测过程,仅适用于定性检验。
酶联免疫吸附法操作简便,使用较为安全,但由于酶本身的不稳定性,用此方法检验AF有可能带来假阳、阴性结果,而且研制出的AF快速测试盒多以测定最具毒性的种属为主,食品和饲料工业上利用它来界定食品或饲料中AF的超标问题。酶联免疫吸附法的检测精度还有待于提高。
溴化荧光分光光度法的最大优点是检测时不使用AF对照品,同时快速、灵敏,适合大批量样品普查,仪器价格也较低,张雪辉等比较了用SFB法和溴衍生HPLC检测中药中AF的结果,发现SFB法在测定中药时可能出现许多假阳性结果。
㈡ 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
GB2761-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霉素的限量》中对于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以及检测方法做了修改,婴幼儿配方食品及婴幼儿辅助食品按照GB5009.24规定的方法测试,其他食品按照GB/T18979规定的方法测定。 TLC法是测定黄曲霉毒素的经典方法,是中国测定食品及饲料中AFT黄曲霉素B1(AFB1)的标准方法之一(GB/T5009.23-2006)。其原理是针对不同的样品,用适宜的提取溶剂将AFB1从样品中提取出来,经溶剂萃取纯化,再在薄层板上层析展开,分离,利用AFB1的荧光特性,根据荧光斑点的大小和强弱,比较测定黄曲霉毒素含量。
TLC有单项展开法和双向展开法,TLC法由于设备简单,易于普及,所以国内外仍在使用,但由于该法样品前处理繁琐,且提取和净化效果不够理想,提取液中杂质较多因而在展开时影响斑点的荧光强度,而双向展开虽避免了杂质干扰,增加了灵敏度,但增加了操作步骤和时间。 酶联免疫法检测AFB1的理论基础是抗原抗体反应,其采用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技术,具有特异性强、分析时间短等优点。其原理是抗原(或抗体)吸附于载体上的免疫吸附剂和用酶标抗体(或抗原)与标本中的待测物(抗原或抗体)起特异的免疫学反应,最后用测定酶活力的方法来增加测定的敏感度。大体分为2类:一是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样本中的AFTB1, 二是用竞争法检测样本中的AFTB1,。为了使用方便,目前国内外已研制了酶标记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及配套仪器,方法也被列入国家标准(GB/T5009.22 1996第二法)。
但由于ELISA法中酶的活性易受反应条件影响,因此ELISA法测定结果稳定性较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不高,容易出现假阳性结果。 一般来说,组织中黄曲霉毒素含量很低,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具有比高效色谱法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如今这种方法还极少使用在测定组织霉菌毒素含量中。该方法检测限可达0.02~0.025 ppb。 84%甲醇水溶液提取样品中,正己烷脱脂,HLB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电喷雾电离,正离子扫描,选择多反应检测模式(MRM)监测,外标法定量,该法灵敏,结果可靠。
㈢ 家庭如何检验黄曲霉素
一步式黄曲霉毒素检测金标试纸法是利用单克隆抗体而设计的固相免疫分析法。
由此产生的一步式黄曲霉毒素快速检测试纸可在5—10分钟完成对样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定性测定,借助黄曲霉毒素标准样品这种方法能估算黄曲霉毒素的含量,非常适用于现场测试和进行大量样品的初选。
薄层分析法(TLC)是检测黄曲霉素最为经典的方法,也是以前最为常用的方法,至今仍为一些检测机构所用,也是一种国标方法。其原理是针对不同的试样,用适宜的萃取溶剂将黄曲霉素从试样中萃取出来,经柱层析净化后,再在薄板上展开后分离。
(3)黄曲霉素的限量检测方法扩展阅读:
HPLC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检测方法。其原理是在高效液相色谱仪上添加柱后衍生系统分离,再用荧光检测器测定。与其配套的柱后衍生系统有碘衍生化法、溴衍生化法及较为先进的电化学衍生化法和光化学衍生化法。当前,该方法大多用免疫亲和柱来净化、分离,其净化效果优异。
该法能准确地分离不同种类的黄曲霉素(例如:AFB1、AFB2、AFG1和AFM1等),检测速度快且定性与定量准确,检测限低,可作为仲裁法使用,但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前处理方法相对繁琐,若用到免疫亲和柱则会使试样检测费用增加,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仍存在一定的危害。
㈣ 花生油里的黄曲霉素如何检验
GB/T 18979-2003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荧光光度法
㈤ 黄曲霉毒素怎么检测
检测方法
1、薄层分析法(TLC)
TLC法是检测黄曲霉素最为经典的方法,也是以前最为常用的方法,至今仍为一些检测机构所用,也是一种国标方法。其原理是针对不同的试样,用适宜的萃取溶剂将黄曲霉素从试样中萃取出来,经柱层析净化后,再在薄板上展开后分离。
利用黄曲霉素的荧光特性,根据荧光斑点的强弱与标准比较确定其含量,对于一些组分很复杂的试样要双向展开,才能获得较高的灵敏度。
TLC法设备简单,检测费用低,但操作繁琐、费时,萃取和净化效果不理想,灵敏度差,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存在较大程度的危害。
2、液相色谱法(HPLC)
HPLC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检测方法。其原理是在高效液相色谱仪上添加柱后衍生系统分离,再用荧光检测器测定。与其配套的柱后衍生系统有碘衍生化法、溴衍生化法及较为先进的电化学衍生化法和光化学衍生化法。当前,该方法大多用免疫亲和柱来净化、分离,其净化效果优异。
该法能准确地分离不同种类的黄曲霉素(例如:AFB1、AFB2、AFG1和AFM1等),检测速度快且定性与定量准确,检测限低,可作为仲裁法使用,但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前处理方法相对繁琐,若用到免疫亲和柱则会使试样检测费用增加,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仍存在一定的危害。
3、酶联免疫法(ELISA)
ELISA法也是近年来研究开发出来的一种较为新颖的方法。其原理是根据抗体和抗原之间特异性的免疫学反应,最后用测定酶活力的方法来增加测定的灵敏度。
该方法检测速度快、对人体危害小、但重复性差、试剂寿命短、需低温保存、假阳性概率较高、需要配置专门的酶标仪,且对一些富含盐和脂肪的试样需进行额外的处理。
4、毛细管电泳法(CE)
毛细管电泳(CE)也是一种新发展起来的分析黄曲霉素的方法。该方法与激光减弱荧光检测器(LIF)连用可很好地提高灵敏度。
Wei等用毛细管电泳一激光减弱荧光检测器测定AFB1、AFB2、AFG1和AFG1,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分离效果,其中对AFB2的测定最为灵敏。但CE法的成本较高,操作复杂,不适宜在试样检测中广泛应用。
5、荧光光度法(IA C/S FB)
IA C/SFB法也是一种常用的国标方法。该方法的原理是利用各种黄曲霉素的荧光特性差异用荧光光度计测定试样中黄曲霉素的含量。
该方法对检测人员身体健康无危害,检测速度迅速,灵敏度高,适用于大量试样检测,且定量准确,但检测费用较高,需要配置专用设备,且不能对单一的毒素进行检测。
6、金标试纸法
金标试纸法,实际就是一种固相免疫分析法。其原理是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可一步检测黄曲霉素。
该法可在5~10 min内完成对试样中黄曲霉素的定性测定,具有简单、快速的特点,且无须其他仪器设备的配合,既可在实验室中进行检测,也可在现场进行实地测定,但是其检测的准确度、精度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7、生物传感器法
生物传感器是使用固定化技术将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与物理化学换能器结合,可以用来探测生物体内外的环境化学物质或与之起特异性交互作用后产生响应的一种装置。其中利用分子间特异亲和性制备的亲和型生物传感器为免疫传感器口。
根据能量转换器所传导的物理或化学信号的不同,免疫传感器可分为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光学免疫传感器、压电晶体免疫传感器等。由于生物传感器具有选择性高、响应快、操作简单、携带方便和适合于现场检测等优点,因此各国科研工作者正积极探索研制新型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黄曲霉素。
(5)黄曲霉素的限量检测方法扩展阅读:
黄曲霉毒的危害
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足以说明黄曲霉毒素对身体的危害是极大的。黄曲霉毒素毒性远远高于氰化物、砷化物和有机农药的毒性,其中黄曲霉毒素B1毒性最大。
黄曲霉毒素进入体内后,主要在肝细胞内质网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的作用下进行代谢。因此,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的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 当然,黄曲霉毒素没有经过代谢活化是无致癌性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
㈥ 怎样检查白酒里的黄曲霉素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1-14
㈦ 中药材黄曲霉素是用以下哪种方法检验的
2015版《中国药典》中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陈皮、僵蚕、桃仁、胖大海、酸枣仁、薏苡仁、柏子仁、莲子、麦芽、使君子、槟榔、肉豆蔻、决明子、远志、大枣、地龙、水蛭、全蝎、蜈蚣等19种药材及其饮片品种项下增加“黄曲霉毒素”检查项目。药典限量为黄曲霉毒素B1不得过5 μg/kg,黄曲霉毒素B1、B2、G1、G2总量不得过10 μg/kg 。同时第四部2351规定黄曲霉毒素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另外药典增补描述该法增加柱后光化学衍生法检测。Pribolab KRC光化学柱后衍生器,双波长254nm/352nm衍生光源,FEP衍生反应池线圈<10米,光源寿命超3000小时,不需要任何衍生试剂。配合PriboFast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柱。
㈧ 国家规定黄曲霉素的范围是多少
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它们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中,特别是容易污染花生、玉米、稻米、大豆、小麦等粮油产品,是霉菌毒素中毒性最大、对人类健康危害极为突出的一类霉菌毒素。国家规定黄曲霉素的范围是:
玉米、花生、花生油,坚果和干果(核桃、杏仁)≤20μg/kg (ppb)≤20μg/kg (ppb)≤2、4、5、8、10、15μg/kg (ppb)
玉米及花生仁制品(按原料折算)≤20 μg/kg (ppb)≤20μg/kg (ppb)≤2、4、5、8、10、15μg/kg (ppb)
大米、其它食用油(香油、菜子油、大豆油、葵花油、胡麻油、茶油、麻油、玉米胚芽油、米糠油、棉籽油)≤10 μg/kg (ppb)≤10μg/kg (ppb)≤2、4μg/kg (ppb)
其它粮食(麦类、面粉、薯干)、发酵食品(酱油、食用醋、豆豉、腐乳制品)、淀粉类制品(糕点、饼干、面包、裱花蛋糕)≤5μg/kg (ppb)≤5μg/kg (ppb)不得检出
牛乳及其制品(消毒牛乳、新鲜生牛乳、全脂牛奶粉、淡炼乳、甜炼乳、奶油)、黄油、新鲜猪组织(肝、肾、血、瘦肉)≤0.5μg/kg (ppb)≤0.5μg/kg (ppb)≤0.05μg/kg (ppb)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
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
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
B1是最危险的致癌物,经常在玉米,花生,棉花种子,一些干果中常能检测到。它们在紫外线照射下能产生荧光,根据荧光颜色不同,将其分为B族和G族两大类及其衍生物。AFT已发现20余种。
AFT主要污染粮油食品、动植物食品等;如花生、玉米,大米、小麦、豆类、坚果类、肉类、乳及乳制品、水产品等均有黄曲霉毒素污染。
㈨ 怎样检查白酒里的黄曲霉素
检查白酒里的黄曲霉素的方法:
1、薄层分析法,此法是检测黄曲霉素最为经典的方法,至今仍为一些检测机构所用,也是一种国标方法。其原理是针对不同的试样,用适宜的萃取溶剂将黄曲霉素从试样中萃取出来,经柱层析净化后,再在薄板上展开后分离。
2、液相色谱法,此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检测方法。其原理是在高效液相色谱仪上添加柱后衍生系统分离,再用荧光检测器测定。此法能准确地分离不同种类的黄曲霉素,检测速度快且定性与定量准确,检测限低,可作为仲裁法使用,但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前处理方法相对繁琐。
3、酶联免疫法,此法为近年较为新颖的方法。其原理是根据抗体和抗原之间特异性的免疫学反应,最后用测定酶活力的方法来增加测定的灵敏度。该方法检测速度快、对人体危害小、但重复性差、试剂寿命短、需低温保存、假阳性概率较高、需要配置专门的酶标仪,且对一些富含盐和脂肪的试样需进行额外的处理。
㈩ 你们黄曲霉毒素B1是怎么检测的用什么方法学检测的
通用方法
薄膜层析法和液相色谱法是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检测机构都在使用的方法。由于其检测周期长,程序复杂所需试剂繁多等缺点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检测要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已创建了不少快速,简便特异,敏感低耗且适用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而且以金标试纸为代表的这些方法已经被先进国家所广泛使用,引进和消化这些先进的方法是我们检测领域的当务之急.免疫亲和柱法优点很多但由于检测费用过高,而无法普及.而一步式黄曲霉毒素检测金标试纸法似乎更适用于中国值得推广。薄层层析(Thin-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在黄曲霉毒素研究方面应用最广的分离技术.自1990年它被列为AOAC (Association of Official Agricultural Chemists)标准方法,该方法同时具有定性和定量分析黄曲霉毒素的功能.2、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Liquid Chromatography,LC)与薄层层析在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二者互相补充.通常用TLC进行前期的条件设定,选择适宜的分离条件后再用LC进行黄曲霉毒素的定量测定。3、免疫化学分析方法利用具有高度专一性的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设计的黄曲霉毒素的免疫分析方法也是最常用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这类方法通常包括放射免疫分析方法(Radioimmunoassay,RIA),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of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免疫层析法(Immunoaflinity Column Assay,ICA).它们均可以对黄曲霉毒素进行定量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