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生活环保问题之一就是塑料袋的回收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食品供应商不顾政府主管部门的一再倡导和要求坚持过量使用塑料包装,二是消费者对塑料包装物随意丢弃,从而是塑料包装物遍地都是,形成环境污染。解决的途径,一是政府投资或鼓励、支持企业研发无污染包装用品代替塑料包装品,然后推广;二是政府要采取强制措施迫使食品生产厂家或供应商使用无污染或污染程度的包装物,三是加强消费者环保意识和知识教育,使他们在采购食品时尽量不使用塑料袋或少使用塑料袋,并将使用后的塑料袋不要随意丢弃而是集中起来搁置到废塑料回收设施中,以便回收利用。
㈡ 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环境问题对人们身体又有什么危害我们怎么才能避免这个问题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1、大气污染:这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呼吸道疾病与生理机能障碍,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受到刺激而患病。
2、水体污染:如果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自净能力,就会发生水体污染。它不仅会影响到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还会破坏生态平衡。
3、放射性污染:这种物质我们肉眼是无法看到的,但是它带给我们的伤害也是巨大的。主要表现为各种癌症,包括白血病、骨癌、肺癌、甲状腺癌,还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寿命缩短,放射性还损伤遗传物质,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使一代甚至几代受害。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尽可能远离放射源。
4、噪声污染:噪声的来源主要有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社会生活等。假如一直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会引起听觉疲劳。时间过长,甚至会造成耳聋,还会引起人心情烦恼,造成内分泌系统紊乱,使人激动、易怒,甚至失去理智。
环保措施
1、积极参入植树造林,爱护花草树木,这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方法与手段;
2、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饭盒、塑料方便袋;
3、坚持把身边的垃圾进行分类存放,不随便乱丢乱携;
4、节约能源,随手关灯,出门尽量少开汽车或不开汽车;
5、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6、爱惜粮食,节约食物,生活上做到节俭不奢侈,浪费就是间接的破坏生态环境,这是因为人类生产与生活的一切资源都是来源地球!
7、自觉学习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8、带动亲朋戚友参与环保行动;
9、积极向社会宣传环保知识。
㈢ 生活中有哪些环境污染现象有何危害怎样解决
污染现象:
大气污染、光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化学污染、生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污染等。
危害:
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三个方面:
1、急性危害:污染物在短期内浓度很高,或者几种污染物联合进入人体可以对人体造成急性危害。
2、慢性危害:慢性危害主要指小剂量的污染物持续的作用于人体产生的危害。如大气污染对呼吸道慢性炎症发病率的影响等。
3、远期危害: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一般是经过一段较长的潜伏期后才表现出来,如环境因素的致癌作用等。环境中致癌因素主要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素。物理因素,如放射线体外照射或吸入放射性物质引起的白血病、肺癌等,生物学因素,如热带性恶性淋巴瘤,已经证明是由吸血昆虫传播的一种病毒引起的。化学因素,根据动物实验证明,有致癌性的化学物质达1100余种。另外,污染物对遗传有很大影响。一切生物本身都具有遗传变异的特性,环境污染对人体遗传的危害,主要表现在致突变和致畸作用。
如何防止与治理环境污染:
1.对于工厂的污水、废气、废烟、废渣等有毒气体进行过滤后排放。
2.外出尽量不用私家车,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
3.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节约纸张。
4.多种植花草树木、不乱砍滥伐。
每一个环境污染的实例,可以说都是大自然对人类敲响的一声警钟。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为了维护人类自身和子孙后代的健康,必须积极防治环境污染。 如果不保护环境,人类将面临着灭亡。
(3)生活污染解决方法例文扩展阅读
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为的破坏,向环境中添加某种物质而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产生危害的行为。(或由于人为的因素,环境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使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有害影响。)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条件的现象。
针对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办理中的取证难、鉴定难、认定难等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司法解释《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有关环境污染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作出了新的规定,以从严惩治和防范环境污染。根据《解释》,致使一人以上重伤或者三人以上轻伤即构成“严重污染环境”,将被以污染环境罪追究刑事责任。
㈣ 环境受到哪些污染为改善环境,人们做了哪些工作怎么写作文
一、首先那些环境污染
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噪(音)声污染、农药污染、辐射污染、热污染。
按属性分:显性污染,隐性污染。
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按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电磁波污染等)固体废物污染、液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
陆地污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问题,每天千万吨的垃圾中,很多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胶、玻璃等人类的第一号敌人。
海洋污染:主要是从油船与油井漏出来的原油,农田用的杀虫剂和化肥,工厂排出的污水,矿场流出的酸性溶液;它们使得大部分的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结果不但海洋生物受害,就是鸟类和人类也可能因吃了这些生物而中毒。
空气污染::是指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或超过了有害程度,导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这是最为直接与严重的了,主要来自工厂、汽车、发电厂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触了这些污浊空气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视觉器官的疾病。
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噪音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现象。
放射线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
二、治理措施
1、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改革能源结构,多采用无污染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力发电)和低污染能源(如天然气),对燃料进行预处理(如烧煤前先进行脱硫),改进燃烧技术等均可减少排污量。另外,在污染物未进入大气之前,使用除尘消烟技术、冷凝技术、液体吸收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等消除废气中的部分污染物,可减少进入大气的污染物数量。
2、控制排放和充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气象条件不同,大气对污染物的容量便不同,排入同样数量的污染物,造成的污染物浓度便不同。对于风力大、通风好、对流强的地区和时段,大气扩散稀释能力强,可接受较多厂矿企业活动。逆温的地区和时段,大气扩散稀释能力弱,便不能接受较多的污染物,否则会造成严重大气污染。因此应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段进行排放量的有效控制。比如我县的部分企业的空气排放是不是也应该加强管理和治理。
3、 厂址选择、烟囱设计、城区与工业区规划等要合理,不要排放大户过渡集中,不要造成重复迭加污染,形成局地严重污染事件发生。应该将这样的地方放在空阔,空气流通,人口密度相对稀薄的地方。
4、绿化造林,使有更多植物吸收污染物,减轻大气污染程度,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生态重建是极为重要的。治理沙化耕地,控制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可以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而且随着经济林陆续进入成熟期,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巨大。
5、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农业污染,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推行秸秆还田,鼓励使用农家肥和新型有机肥。鼓励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鼓励农膜回收再利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生物质能源,推行秸秆气化工程、沼气工程、秸秆发电工程等,禁止在禁烧区内露天焚烧秸秆。
6、是提高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水平。在减量化工作的基础上加快以卫生填埋为主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固体废物管理,成立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努力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
㈤ 环境污染及保护的作文该怎么写
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生活中,环境污染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比如:被污染的空气、河流和垃圾污染等等,已经严重地破坏了我们的生活环境。
河流被污染了,水中的生物将无法生存,也不能用它浇灌庄稼,人类将吃不到新鲜的食物。同样,地下水如果被污染,人们将喝不到洁净的水,人类将会生病、中毒,甚至可能会死亡。所以,任何人都不应该往河里投放有可能污染环境的废弃物。
空气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保证。如果空气被污染了,所有生物将会生活在“毒气室”一样的环境里,疾病和各种灾难将会是人类最大的敌人。日久天长,人类就会灭亡。可见,洁净的空气是多么重要啊!
垃圾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可见人类的坏习惯——乱丢垃圾的行为实在太严重了。随意堆放的垃圾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例如:滋生病菌、传播疾病、污染空气以及河流等等。
这些污染真是可怕呀!要预防这些污染,我们一定要爱护环境,保护地球,制止一切污染环境的行为
㈥ 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怎样解决
1、大气污染问题
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大气污染是我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
2、水环境污染问题
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了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3、垃圾处理问题
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
保护环境我们可以做的:
1、节约用水,随手关闭水龙头,防止滴漏。
2、慎用清洁剂,尽量使用肥皂。减少洗洁剂中化学物质对水的污染。
3、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多使用耐用品,减少白色污染,自备购物口袋或提篮。
4、不乱丢弃废电池、废塑料等垃圾废物;将垃圾分类投放变废为宝,循环再生。
5、不猎杀,使用珍稀动物和受保护的动物。植树造林,爱护每一寸花草树木。
(6)生活污染解决方法例文扩展阅读:
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一、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在这个家园里,人是地球的主人。除了我们人类以外,还有许许多多有生命的物质,如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这些生物与我们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组成了这个大家庭。
二、水是生命之源,人的生命离不开水。人体中所含的水分约占体重的65%,如果人体损失10%以上的水分,就会导致死亡。
三、空气是人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无时无刻不在呼吸空气。氧气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各类植物是氧气的加工厂。
四、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植物,我们人类和其他生命将不复存在。野生动物依赖于植物,也可以保护植物。
以鸟类为例、90%的鸟类以昆虫为食,许多益鸟是庄稼、树木的卫士,是害虫的天敌。100条树虫十几天便可以吃光一棵大松树的树叶、而一对大山雀一天可以吃400多条虫子。如果没有这些益鸟、害虫就会泛滥成灾。
五、在地球上、人类植物和动物,实际上是一个互相依赖的“生物圈”、“朋友圈”、谁也离不开谁。人类之所以能在地球上生存是因为生态平衡的缘故。地球给我们人类乃至所有生命的形式、提供了一个生命支持系统--空气、水、适当的光和热、以及能源等等。
㈦ 农村生活垃圾怎么处理作文300字怎么写
在农村里,有花草树木,空气当然好,环境污染也就会相应减少。但是人们不懂得去保护,反而去破坏。例如:人们滥砍滥伐,把一个充满空气和活力的山砍的伤痕累累,毫无生机。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还有河水里沼泽遍地。
人类面临着这么多的环境问题,怎么能无动于衷呢?为了人类不再受到环境污染的威胁,我们应该发出“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关爱一草一木,就是关爱人类的生存”的号召。让我们共同为“保护环境”努力吧!
难道人们就不想有一个天常蓝、水常碧、鸟齐鸣的生态环境吗?如果在这样任意糟蹋下去,几时百年以后,我们的生存环境将会变成:空中弥漫着工厂排出的滚滚浓烟;河里到处流淌着工厂排除的污水……后果不堪设想啊!
人们啊!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吧!
㈧ 求救!!求有关 科技解决环境问题 的例文
科技解决环境问题的限度
科技解决环境问题的有限性怎样呢?单纯依靠它能否完全解决环境问题呢?科技乐观论对此持肯定态度,而科技悲观论对此持否定态度。谁是谁非,需要评判分析。
1.资源消耗总量并不一定随科技进步减少
每一种经济时代都将造就一批发达的民族和国家。原始自然经济时代,造就了四大文明古国;劳动力资源经济时代,造就了欧亚文明的发达;而现代自然资源经济时代则导致西方经济的崛起。有人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资源的利用率必将大大提高,对资源的消耗必将大大减少。信息技术的进步必将提高人类对知识信息的更多使用,从而减少对物质和能量资源的消耗。这些必将使得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大大减少。
真的这样吗?否也。可以说,现在人类仍然处于现代自然资源经济时代,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不可避免。谁占有的自然资源越多,谁开发的自然资源越多,谁的经济就越发达。虽然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应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的利用率,但是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会减少资源利用量。知识的进步增强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使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的力度、广度、深度、速度加强了,资源消耗增加了。况且世界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社会的兴起也使人类所耗资源日趋增长。
未来的科技进步在推动新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同时,也有可能减少资源的使用量。但是,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我们确实不能肯定人类未来的资源消耗必将减少。
2.科技进步并不能使有限资源无限化
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为国家发展提供动力并决定其在国际政治中所处地位的因素,已从农业文明的农产品、工业文明的化石资源转为智力资源一一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从依附于土地,以土地为载体,转为以人脑为载体,以人为中心。知识和技术已成为主要资源。由此,地缘政治理论将丧失它曾在历史上的主导性地位,而让位于新的“智缘政治理论”。
智缘政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各国视智力资源为国家实力最重要的构成要素,致力于人才的培养和争夺,通过知识的竞争来谋求其在国际关系领域的优势地位,即各国致力于科技的角逐。“因为高度发达的知识能产生新的材料、利用新的能源、使有限的资源无限化,因而各国对农作物及矿产资源的需求下降。这使得以夺取土地为目的的战争不再成为增加财富的主要手段”。
不能说他们的看法一点道理也没有。在当今,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随着生产、技术、科学的相互作用由生产--技术--科学向科学--技术--生产的历史性转向,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明显缩短,成为提高劳动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现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教育、人才、科技的竞争,谁能在教育上有所振兴,在科技上有所创新,谁就能获得较快的增长速度,走上一条确实可行的强国之路。
但是,知识在产品中的贡献率日趋增大,只是意味着资源的利用率在增强,利用同样多的资源和能源能够生产出比过去多的产品,并不意味着各国对农作物及矿产资源的需求下降,并由此引发地缘政治的丧失。今天,向工业社会或者向信息社会过渡,需要采用尖端科学和保护能源的技术,这自然有助于能源的节约。但是,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会“使有限的资源无限化”。目前节约资源、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技术主要应用于信息领域,而信息领域需要冶金、采矿、化学等传统工业部门的产品。加之,在人类所经受的一切巨大变化中,农田、森林、水和渔业资源的退化和衰竭将是未来几十年内社会动荡的最主要根源。自然资源的减少会造成巨大的恶果,不仅使现有的许多问题存在下去,而且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至少无法彻底解决。
3.科技进步不能满足高消费对资源的消耗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增长、全球化的推进,消费主义的理念在东欧和中欧、印度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得到迅速的传播和发扬,由此导致全球消费浪潮的兴起,使得全球人均资源的消耗量有增无减。在世界范围内,自从20世纪中叶至80年代末,对铜、能源、肉制品、钢材和木材的人均消费量已大约增加1倍;轿车和水泥的人均消耗量也已增加3倍;人均使用的塑料增加了4倍,人均铝消费量增加了6倍,人均飞机里程增加了33倍。人均资源消耗的增加必然导致世界范围内资源消耗总量的增加。如果全世界都学西方,学美国,则地球上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储藏只够用3年、4年、1.5年,所有可再生资源将在40年内全部耗尽。这一点从世界银行环境经济学家赫尔曼?达利的研究报告中就可看出。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不减少那些显然是很必要的增长速率,并且允许发展中国家开始追赶,那么要控制全球污染、生态退化和动植物生息地的破坏率,工业化国家就应该立即停止他们的人均资源消费的增长,世界人口在这一时间内就应该不翻番,当前技术的环境性能在40年里应该提高20倍。
这充分说明,如果没有消费社会物质欲望的减少、技术的改变和人口的稳定,人类就不能拯救地球。虽然科技的进步可以延缓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年限,可以寻找到替代原有资源的新资源,可以增加可再生资源的数量,但是不能改变人类对资源需求量的日益增长,不能改变人类对资源的日益强烈的需求渴望。科技的进步所减少的资源消耗量远远不能弥补人类出于物欲对资源需求的增加量。地球承担不起消费社会的消费。
4.科技进步不能解决由其他问题引起的环境资5g问题
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集中起来有人口、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科学技术四种。由非科技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可以由科技进步来解决。但是,单纯依靠科技进步是不能完全解决由其他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的。在此以人口为例,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人类可以找到一些资源的替代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危机。例如对于能源的减少、石油的短缺,我们可以利用能源保护和建造更有效的机械设备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也可以找出可替换、可更新的能源去弥补。但是,只要世界人口继续以指数增长,那么,单靠技术进步并不能解决资源问题。
我们前瞻性地探讨一下氢能源的利用情况。假定在不远的将来,热核聚变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以至于重氢能够被用作产生原子能的燃料,那么,如果世界人口保持不变,并且以现在的强度消耗能源,海水中的重氢将提供人类使用100万年。有人甚至给出了更大的数值。但是,如果世界人口以每年1%(现在1.33%)的速率增长,即使每个人所消耗的能源与以前一样多,那么,上述100万年燃料的储存也将在920年内用完。
从100万年到920年,表明了人口指数增长对能源使用年限的巨大影响,尽管1%看起来不是一个大数字,但是,按照人口指数增长公式,它意味着每79年人口将翻一番。这样经过920年的翻番,人口的数字是巨大的。
有人会说,你这里没有考虑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依靠科技进步,人类完全有可能使得每一个人消耗的能量只有以前的一半。这难道不会大大延长能源的使用时间?真的不会?通过计算可以回答。假定人口仍然以不变的速率增长,我们所能做的只是降低能源的消耗,在经过一个类似的计算后,得到了一个令人失望的结果:海水中的重氢只能使用990年。
990年只比920年多70年。效果不明显,说起来不太令人相信。但是,情况确实如此。这一结论可以普遍化。假定人口以n年翻一番的指数增长,即使每个成员削减一半资源的消耗量,那么资源的使用寿命也将仅仅延续n年。
这表明单纯的技术进步对于解决能源危机效果不大。只要人口以指数形式增长,那么,资源的永恒以及人类价值的永恒之塔将会倒塌。
说到这里,有人会说你这里只是举了核能的例子,可利用的替代能源、可更新能源很多,如太阳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对这些新能源的开发应用,肯定能够将人类从能源危机中解放出来。答案并非如此。经过类似的计算将会发现,如果不减少人口的增长率,那么,其他能源的开发利用也只能满足人类使用有限的年头。
人口数量呈指数增长,控制人口将是一个比技术进步对解决能源问题更有效的方法,更先进的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这也表明:由其它因素如人口、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等产生的环境问题不能用科技完全解决。
因此,最有效的解决方式是减少人口增长率。假定我们将人口增长率从1%减少到0.5%,并且假定每个人口的能源消耗保持不变,那么海水中的重氢的使用寿命从920年增加到1700年。1700年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但是,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也仅仅只是一个小片断。我们已经经历了6000年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我们还想拥有更长的人类发展史。要达到这样的目的,还需要我们做很多的工作。
5.科技应用会产生新的环境问题
从以往的历史看,科技应用产生了环境问题。从现在和未来的一段时间看,科技的应用肯定还会产生新的环境问题。其理由是:从科技开发和利用的目的看,它主要地是为经济服务的,而不是为生态环境服务,这必然导致科技发展应用的经济合理性和保护生态的不合理性。除此之外,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以及保证科技未来的应用尽可能少地产生环境问题,人们发展了环境科技。但是,环境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只是科技发展和应用的一个方面。它不可能涵盖以及超前于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它本身也不可能完全解决由科技引起的环境问题。这一切必将形成一个产生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再产生环境问题,再解决环境问题……这样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6.科技应用对环境影响的延迟效应
所谓延迟效应,“就是事物的产生与其影响显露之间总会间隔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科技应用对自然的破坏上。如DDT是于1874年合成的,1939年发现它具有杀虫特性,1942年投入生产使用。在使用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没有表现出来。直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才发现它对环境和人类会产生危害。当DDT被喷洒到田地中间,其中一部分蒸发,随空气落回土地或海洋中。一部分DDT被浮游生物吸收,浮游生物又被鱼吃下去,这些鱼又被人吃下去。在这过程的每一步,DDT毒性都因为吸取过程而降低,因而对人造成的伤害也不大。但影响较小并不等于没有。如果DDT在人体内不断聚集,毒性就会日益明显,就会严重损害人的内脏系统。
这种延迟效应一方面不可能使人在科技应用的短时间内就意识到它的环境危害,增加了人们认识科技应用所产生的环境负效应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在意识到这种危害时采取各种措施控制环境破坏的难度。如影响臭氧层的氯氟烃从20世纪40年代一直被广泛地使用着,1974年关于臭氧层遭受它的破坏的论文才发表,也使人们对它的危害第一次得到认识。过了13年,蒙特利尔协议才签订。从协议到伦敦的加强执行又过了13年。至于把氯从平流层中完全除去还需要一个世纪。这表明科技产生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环境问题解决的长期性、艰巨性。
7.环境科技应用的成本增加
科技能否解决环境问题还与科技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成本有关。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科技应用于自然、获得自然资源和生产新产品的成本在逐渐减少,但是,由于“某种技术的利益越是强大和深远,那么它失败和误用后的附带效应很可能越严重。某种技术可从无序中产生的结构越多,那么它的产物离热平衡就越远,要去逆转相应的过程就越困难”。而且,随着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于自然中的一些资源如金属矿石的含量就要减少,从而导致从矿藏中提炼金属所需的能量随着金属含量的下降而急剧增加。而开采这一矿物所产生的废物量急剧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同样多的产品需要更多的能源和产生更多的废弃物。而且,对于废弃物的处理,随着环境标准的提高,对废弃物的处理成本越来越大。发达国家废弃物处理的实践比较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这里可能有人要问:环境标准的提高不是无限的,因此,对废弃物的处理成本就不是无限增长的。这一观点有一定道理。对于有些污染物,情况确实是这样。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污染总量的加大,对环境标准的要求将会越来越严格,从而也使治污成本上升得很快。况且,从污染物的总量看,有时是需要对污染物进行彻底清除的。如对于一个城市的大气质量,应该有一个相对确定的有利于人类和生态的标准。它对该城市中的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的总量有一个限定。如对于汽车尾气的排放,当汽车的数量增加一倍时,就必须把每辆汽车排放的污染物减少一半才能保持以前的空气标准;如果汽车数量翻两番,那么,就要减少75%的污染;而如果要翻三番,则需要减少87.5%的污染。而这时的减少污染的成本就非常高了。这也是科技进步不能完全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8.科技应用受到其它因素限制
科技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仅仅是工具,它们能否应用于环境保护,怎样应用于环境保护,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人们就会开发出什么样的科技,或将已经开发出来的科技用于什么样的目的。从这一角度看,如果人类仍然抱着征服自然的态度,在一个有限的星球上作无限的物理扩张,就必将导致生态环境危机。相反,如果人类让科技服务于可行的并且可持续的目标,则科技又可帮助人类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不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的内在逻辑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经济人对“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得他开发采用能给他带来更大剩余价值的技术,否则该项技术非常有利于环保而不能给他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他也不会开发并且应用。既然如此,最好的技术应是既能带来更高的剩余价值也能带来更好的环保效果的技术。它应用于生产既可实现社会生产的经济合理性,也可实现社会生产的”生态合理性”,达到两全其美。不过,在现实中,可持续技术并不是依据市场经济逻辑开发的,往往在经济上并没有优势,不会被产品生产者所采纳。因此有必要考察市场经济体制下采取什么方法,迫使企业采用可持续技术作为生产手段。
不仅如此,环境伦理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选择和限制规范的作用,推动科学技术朝向有利于“人——自然”关系协调、持续、稳定发展的方向迈进。科学技术是多种多样的,对此必须进行价值选择。对于那些对环境有巨大的破坏性作用,阻碍了人与自然协调进化的科技系统,即使其经济效益再好,也应加以禁止;对于那些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在环境的容量之内,又产生了一定经济效益的科学技术可以发展;对于那些既能产生较好的生态效益又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的科学技术应该大力发展;对于那些科研成果尚未完全成熟或其科研成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清楚,而且一旦出现问题其环境风险又比较大时,科学家以及公众的道德良心将会促使他们采取措施,暂停此科技项目的研究以及禁止它的使用。
上面的论述表明,科技解决环境问题是有限的,科技应用于环境保护还需要有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的保证。“尽管科学家和技术员的工作对于解决最紧迫的环境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难题自身是社会实践的结果,它们是典型的社会问题,其根置于文化倾向的长期的稳定的发祥地上。因此,如果我们不将对它们特性的科学分析,对它们的社会、文化、行为起源的适当理解以及用于解决它们的制度结构结合起来,那么,环境问题的解决注定是很难的”。(据中国科技论坛)
㈨ 环境污染问题解决方法是什么
1、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首先是使用低杂质的无毒或低毒的原材料,改革生产工艺或更新设备,研究和开发无公害、少污染的生产技术,发展绿色产品,减少单位产出的废弃物排出量。
宏观调控产业结构,对消耗高、效益低、污染重的工业企业采取关、停、并、转、迁等调整措施。研制和使用能耗低或采用清洁能源的交通运输工具,逐步淘汰和限制使用落后的交通运输工具。
2、合理利用能源与资源
(1)加强工业生产管理,把环境保护纳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轨道。节能降耗,减少物料流失,回收利用可燃气体、余热、余压,工业三废要回收再生、交叉利用,建立闭合生产流程,实现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提高设备运行完好率,防止跑、冒、滴、漏和事故排放;
(2)改进燃煤技术,提高燃烧效率,低硫优质煤优先供给民用,积极开发采用无污染、少污染的能源,改革燃料构成逐步实现燃气化和电气化,扩大联片或集中供热。
3、废弃物处理
对暂无综合利用价值的工业三废要进行净化处理,如采用废气净化和除尘技术来控制烟尘、废气,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就能排放。城市生活垃圾、人畜粪便、污水等应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医院污水可能含多种病原微生物、放射性废物,必须经专门的消毒处理方可排放。
环境污染的危害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比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
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㈩ 怎样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
污染治理
治理河流污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国内外在使用的或已经过试验验证的污染河流治理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物理法
截污分流。截污是治理城市河流污染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原理是通过建设雨、污水管网,将原本直接排入城市河流的污水收集至城市污水处理厂或者人工湿地,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从而削减了排入河流的污染物总量。截污分流法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河流水污染的问题,但实施难度较大,涉及到水利、市政、道路等多个部门,因此一般需要通过行政手段辅助。
引水冲污。引水冲污实际上是通过清洁江河水置换河道的污染河水,将原污染河道中的污染物稀释或带入下游,从而降低河道的污染负荷,提高河水的自净能力。但引水冲污只能稀释或转移污染物,不能从根本上降低污染物总量,在当地水源不足时,需要外购清净水,成本较高。
底泥疏浚。底泥是河流污染的内源因素之一,底泥中的有机物在细菌作用下发生分解,会降低水中的溶解氧浓度,同时产生硫化氢、磷化氢等恶臭气体,使河水变黑变臭。底泥疏浚是通过底泥的疏挖减少底泥中污染物向水体的释放,能永久去除底泥中的污染物,有效减少内源污染,对改善河流水质有较好的作用,但该法工程量大,而且淤泥清除力度过大,会将大量的底栖生物、水生植物同时带出水体,破坏原有的生物链系统。而且疏浚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淤泥,如处理不善,会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曝气复氧。曝气复氧技术主要用于应对河道的突发污染,即在适当的位置针对河水进行人工复氧,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平,恢复水体中好氧生物的活力,使水体自净能力增强,从而改善河流的水质状况。曝气复氧法操作简单,有利于污泥絮凝和水质混合,但该过程无法迁出、转移、输出污染物的分解产物,可能导致河水中有机污染物浓度的反弹。
化学法
化学除藻。化学除藻是通过投加化学药品破坏水体中的胶原体,从而达到除藻的目的,根据添加剂的不同可分为除藻剂除藻、混凝沉淀剂除藻、化学氧化剂除藻。化学除藻的工艺简单,除藻速度快,可操作性强,但添加剂的使用量对除藻效果影响较大,如控制不当,会导致严重的二次污染。
重金属的化学固定。河流底泥中的重金属在一定条件下会以离子态或某种结合态进入水体,但通过加入碱性物质,调高河水的pH值,重金属会形成硅酸盐、碳酸盐、氢氧化物等难溶性沉淀物,固定在底泥中。该法见效快,操作简单,可有效抑制重金属以溶解态进入水体,但施用量不应太多,否则会对水生生态系统产生不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