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内耗是指一个人在做某事之前、之中甚至之后的心理上不断发生摩擦的现象。外部行为可以非常安静,但心理活动非常丰富。我认为我们应该先降低自我要求。你应该首先明白你是一个普通人,你不可能完美,你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喜欢你。如果别人恨你,你不必难过。
精神内耗有什么特征?
一旦你陷入自我内耗的境地,你就会逐渐丧失动力。由于自我内耗的纠缠,将消耗你的能量和状态,而没有任何改善,这不仅会让你失去注意力,还会增加思想的重量。例如,流动性差。这也是内耗的典型表现之一。极度敏感,过于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虽然这不是一个完全负面的评价,但它也会导致情绪的起伏。他会在优秀的人面前偷偷地做比较。不禁就会胡思乱想,对未来感到焦虑。他们不仅对未来抱有太多的期望、担忧和焦虑,还因为行动迟缓而感到困惑。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是否应该首先发现并欣赏自己的优势,思考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找到这个目标,行动起来,你就会发现自己很棒。立即改正你的缺点是不可能的,也是无用的。如果你每天都能发现并改正一点,你自己就会变得更好。
⑵ 大学生如何应对精神内耗
一、掌控自己的想法
我们是被自己各种各样的负面想法包围,陷入与它们的对抗和搏斗之中,从而令自己感到精疲力尽,对不对?
办法是我们可以让自己忍受这些负面想法,把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而不是任由它们主导我们的大脑。当我们产生负面想法时,接受它,并告诉自己等有空的时候再去处理,让负面想法先暂停休息会。也可以专门做一个笔记本,用来记录自己的这些负面想法。当它们产生时,及时记下来,然后就不用再去想了。定期抽出一段时间,打开这个笔记本,一个个检视这些负面想法,提问并搜索出能想到、可以去行动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不断强化自己的主动性,让自己切身感受到:我有能力掌控自己的想法。
慢慢地,当我们再产生任何负面想法时,就再也不会被它们所困住,而是可以游刃有余地去安置或处理好它们。
二、训练提升自己的专注和感知能力
说白了就是,我们要锻炼自己把注意力保持在某个对象上面的能力。
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正念。大家平时有空可以找一个舒适的位置,闭上眼睛,采取10秒左右的呼吸,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面,体会呼吸的整个过程,不要去管脑海中来来回回的想法,也不要去抑制它,让它自由来去,坚持10-15分钟。这可以非常有效地强化你的注意力,提高你对大脑的掌控能力。
⑶ 精神内耗很严重怎么办
把人比作一部手机,精神比作手机的电量。人每天早上学习或工作,干力十足,既精力充足(电量充足),随着不断的消耗精力(电量消耗),到了下午,人开始出现疲劳(没电了),到了晚上就需要再次通过睡觉来补充精力(充电),为第二天的学习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这就是精神内耗。
内向与外向的人,因为性格不同,在“电量消耗”这一环节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打个比方。
同一件事,外向的人一般都会把想法直接表达出来,没有那么多的内心想法,遇到不会或无法解决的会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所以精神内耗不是很多;而内向的人通常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待事情不会把想法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在内心反复的琢磨和猜想,遇到不会或无法解决的事不会主动找人帮忙,所以精神内耗很多。
所以内向的人精神内耗要比外向的人要大很多。
在这里,我建议内向的人要适当的改变自己,因为内向的人步入社会容易吃亏,要学会与人多交流,敢于主动向他人寻求帮助,同时内心有什么想不开的,要学会及时排解疏通。
⑷ 拒绝精神内耗 心理内耗的人会去做什么
人们常常陷入内耗的怪圈,明明没有做多少事,可心里总觉得很累,没有做事的动力。
精神的内耗是我们脑子禁锢住了我们的身体,我们要用身体的立刻行动来克服思维的禁锢。摒弃杂念,做得越多,你就会越坦然。
⑸ 如今很多年轻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内耗,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很多年轻人都在对着手机有情绪,也许是刷视频别人讲的某句话让其感同身受,不禁想到自己那些坎坷的人生,所以在深夜流眼泪。这是一个人内耗的表现,而整个社会内耗的人越来越多,这个问题需要被解决!
拒绝精神内耗从自己内心世界开始,因为别人的影响只会是短暂的,而你的内心坚持接受积极乐观的事物,才是你生活越来越好的原动力。
⑹ 工作压力大,精神内耗,如何才能回到正轨
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比较大,工作压力主要是来源于内心的自我希望以及外部环境,保持适度的压力能变成动力挑战自我,但是压力过大的话,会让人们出现不良的心理,比如过多焦虑和沮丧,从而诱发身体疾病,让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温馨提示
压力大属于正常的现象,看事情时不能过度绝对,这样会影响整个人的情绪状态。不能对自己有太高的要求,要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所有的事情都力求十全十美的话,会因为小小的失误或者不完善而出现失望和恐惧。避免让消极的思维主导,不能武断地往下结论,做到扬长避短,及时摆脱不良的坏情绪,保证有充足的睡眠,补充足够的水分。
⑺ 什么是精神内耗,精神内耗能有多累
精神内耗在心理学的专业术语中是这样定义的——又称为心理内耗,是指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就处于一种所谓的内耗状态,内耗的长期存在就会让人感到疲惫,这种疲惫并非身体劳累导致,而是一种心理上的主观感受,是个体在心理方面损耗导致的一种状态。简单说来就是一个人在做决定时,虽然已经有充分的准备但是依然会为这件事情感到焦虑不安、烦躁压力等负面情绪,当这些负面情绪不断的累积会不断地形成一种自我消耗。
⑻ 大学生如何戒掉精神内耗
在我看来内耗的表现就是想太多。心里戏及其丰富,导致心累,变成大贤者。
⑼ 大脑老是胡思乱想怎么办
1、总是习惯性去思考每件事情的意义
想太多的最大表现,就是喜欢思考每件事情背后的深层意义。
同事吃饭没叫你,你就会想到他对自己是不是有敌意,是不是自己哪里惹他讨厌了?
如此一来,你就容易陷入焦躁不安里面,一直在思考这个小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深意。
很多时候,只是一个简单的行为,都可以让你陷入不间断的思考之中,试图寻找事情的意义。
这种高内耗的思考,只会耗费自己巨大的精气神。
面对这种情况,你应该要时刻给自己心理暗示:别人没啥意思,自己不要想太多,这只是一些自然而然的行为,并不存在特别的内在含义。
2、只有头脑在思考,行动力跟不上
想太多的人总是在头脑里各种徘徊,预设了千百种方案或者结果,结果行动力还停留在原地。
因为他们追求内心的完美主义,对待每一件事都想要达到堪称完美的地步,因此一直在做各种对比和修正,迟迟无法真正去行动。
拖延症晚期患者说的就是他们。
其实,没有行动力的想法都是耍流氓。
只要尝试去做,然后在实践中才能得出真知,根据实际情况去提高,思维才变得有价值。
3、经常深思熟虑,却没有明确的结果
对于一件事情,你总是深思熟虑很久,几天,甚至是长达几个月没有结果,依旧在思考。
你总是想着通过自己的深思,证明某件事情是对的,自己的某个观点是有现实意义的。
但是这种“天马行空”过后依旧没有明确结果的行为,并非是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思考。
反而,这种做法很容易引发你的焦虑感,进而焦虑引发失眠,失眠引起精神萎靡不振。
一旦自己的精神状态受到影响,思维和行动力也会随之迟钝,做事效率低下,频繁出错。
自己在犯错之后,会陷入无尽的自责里面,又再次引起了胡思乱想,导致了不可逆的恶性循环的发生。
总是胡思乱想是“高内耗”行为,心理学家:3个方法可有效根治!
停止高内耗的3个方法:
1、接纳自我,知足常乐
萨特的小说《墙》里有句经典话语:
“人时时刻刻保持自我克制,是一件很愚蠢、很内耗的事情。”
不要什么事情都往自己身上扛,什么包袱都要自己来背,要学会接纳自我,停止自我攻击。
比如,看到自己的同事脸色差,不要把自己的想法代入想象,而是回归现实本身。
同事告诉你情况需要你排解,你就帮助她;如果她不想说,那么就让她自己好起来。
不要多管闲事,而是懂得让自己的头脑放轻松,学会知足。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告诉我们运行需要有规律,凡事需要有个过程,不要过于苛刻地要求自己和他人,妄想一步到位,一步登天。
每件事情都需要实践出经验,一步一步来,稳扎稳打,才能走得更远。
不拘泥于眼前琐事,放眼远方的精彩,才不会将自己困于当下的小执着,陷入胡思乱想没结果的不良境地。
感恩人事物,知足所拥有,学会接纳自己的真实,扔掉各种虚拟人设的标签,是减少自己精神内耗的第一步。
2、培养自己的钝感力
古人说:迟钝而有趣。
想要成为一个有趣而不是想太多的人,那么钝感力是必不可少的加持条件。
努力培养好自身的钝感力,我们就拥有了抵抗外界各种纷扰与压力的盾牌。
放慢自己的感官,让心休息,那么自己的不良情绪,就能得到很好的纾解。
一个有钝感力的人,他的生活一定会比较有趣,因为他懂得用身心感知世界,而不是用头脑设想世界。
很多时候,你若对事物不屑一顾,便能刀枪不入;你若云淡风轻,反而会遇见最美的风景。
3、学会放下,着眼当下
国际级正念大师李勇:
想太多的人,其实大多是沉溺过往,以及奢想未来,从而耗费精力。
我们要懂得心疼自己,放下内心的执念,别去奢求太多,别过度思考,消耗自己。
自己的心情再糟糕,也不要放纵自己的脾气;内心再疼痛,也要允许自己一份清宁。
学会放下过往与未来的执着,时刻提醒自己把握当下,才能活出真实,活出自在,活出温暖。
如果总是让自己处于“想太多”的境地,那么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就会非常糟糕,诸事不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