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哥窑瓷器特点 瓷器鉴定收藏必看秘籍
宋朝时中国瓷器发展的高峰时期,宋代有五大瓷器名窑:官窑、哥窑、汝窑、定窑、钧窑,均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窑作为宋代重要瓷窑之一,它的产地至今还未被确认,仅仅在历代的文献资料中可以窥见一斑。哥窑瓷器非常珍贵,现存于世的仅有一百余件,其珍贵程度不亚于元代的青花瓷器。哥窑能位列宋代五大瓷窑之一,其瓷器必有其独特之处。哥窑瓷器如此名贵,那么哥窑瓷器的特点又是什么呢?
哥窑瓷器以炉、瓶、洗、盘、碗等仿古式样为主,其最显着的特征是大开片中套小裂纹,即所谓的“金丝铁线”。哥窑瓷器的釉属于无光釉,釉层极厚,有的地方厚到了与胎的厚度相同的程度,使器物的外观圆润饱满。哥窑瓷器的胎体多为紫黑色、铁黑色或黄棕色,说明胎料中含有较多的铁质和其他金属杂质,因此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作为一种变废为奇的名贵瓷器,从明代开始出现了大量的仿哥窑瓷器,到了清代发展到了顶峰,其逼真程度往往令人难以分辨真假。
哥窑瓷器特点
第一,瓷釉。哥窑瓷器上的釉属于无光釉,釉质非常厚,光泽莹润犹如酥油一般,手感细腻。颜色丰富多彩,有灰黄、灰青、米黄、粉青、月白、油灰等多种种瓷釉彩。
第二,开裂。哥窑瓷器的一个非常独特而且重要的特征就是瓷器的釉面开裂,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釉面开裂现象。釉面开裂本来是瓷器烧制的一个比较大的缺陷,但是后来人们掌握了釉面开裂的规律,认为那是一种美,并且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有意让其开裂。裂纹有的浅而黄被称为“金丝”,有的深而黑,则被称为“铁线”,哥窑瓷器的“金丝铁线”之说由此而来。哥窑瓷器的釉面开裂现象致使瓷器在外观上呈现出一种纵横交错的裂纹,虽然釉面有开裂现象,但是对釉面没有其他的影响,釉面光泽仍显莹润,手感也非常细腻。
第三,气泡。哥窑瓷器表面所上的釉比寻常的瓷器厚,最厚的地方甚至能赶上瓷器胎质的厚度,在这种情况下,瓷器在烧制的过程中,瓷釉之中会产生气泡,像露珠一般若隐若现,这时候釉质不是显得很莹澈,人们称这种现象为“聚沫攒珠”。这是哥窑瓷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传统鉴别方法必不可少的一环。
第四,胎质。烧制哥窑瓷器的土含铁量非常高,在瓷器烧制过程中,土质中所含的铁会还原,所以哥窑瓷器的胎质都是呈紫黑的铁色。在上釉时口部釉质较薄,底部一般是不用上釉的,所以没有上釉的瓷器的底部会显现胎质本来的颜色,即铁黑色,通常被称为“铁足”。而瓷器口釉质较薄胎质的颜色相对会比较淡,呈现紫黑色,所以被称为“紫口”。哥窑瓷器的“紫口铁足”之说由此而来,这也是鉴别哥窑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哥窑,是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的名窑。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国际拍卖市场上,近两年每出现一件,一般成交价都在上百万美元。现在古玩市场上出现的哥窑瓷器,95%以上都是现代仿品。哥窑瓷器现存世量稀少,在市面上非常珍贵,造假者甚多,藏家在购买时一定要谨慎。
② 宋代哥窑传世绝品鉴定法则是什么
一、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
二、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三、哥窑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四、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显然,“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但孙老说得比较笼统,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
可惜的是,在许多介绍哥窑的着作中却很少提到这个“攒珠”且“聚球”的特征。而这个特征又是历来仿哥器无法做到的,着名的雍乾时期最能乱真的仿哥制品,能做到“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却无法做到“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宋代古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③ 如何鉴别哥窑瓷与仿哥窑瓷
哥窑瓷器的特点是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不仅扣之瓷音清亮,而且造型挺拔大方,轮廓亦柔和流畅。属于青瓷系的哥窑器,以釉色取胜。
鉴定哥窑瓷主要从造型、胎骨、釉色等方面着眼。它的胎质呈黑色,细腻、坚实。釉面浑厚滋润,开有大小纹片。器物以瓶、炉、洗、碗、罐为主。哥窑器物以纹片着名,纹片多为黑色,俗称“金丝铁线".按颜色分有:鳝血、黑蓝、浅黄鱼子纹;按形状分有: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哥窑开片总的特点是:平整紧密,片纹裂开成上紧下宽状;黑色纹片中有时闪蓝色。
而仿哥窑瓷与哥窑瓷相比胎体不是过重就是过轻,这是因为仿制品与真品所用胎料不同,也不可能相同。胎质、釉质一般过细。造型失去古物风格。轮廓线条生硬。无使用后的光滑感。釉面光泽太强(有些人称此种现象叫“火刺”),不细腻,比较粗松。白釉太白,白中泛蓝而不是泛青。造型方面、纹饰方面的有些特征太强烈、过分,看上去极不自然。彩太鲜,比如白彩太白,红彩太红,绿彩太绿成墨绿色,等等,没有真品的时代特色和彩色意蕴。仿品纹饰的绘画不自然,笔力拘谨,线条不流畅,有些拙劣的仿品纹饰粗糙。款识书法无力,字体做作不舒展自然,有些连边圈边框都明显不规整,线条粗细不匀。
④ 到底是哥窑还是哥釉
哥釉瓷器从色泽区分,有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深浅米黄等种类。哥窑瓷最显着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若置之于显微镜下,可见瓷釉中蕴含的气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间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状网纹,其网纹之色浅黄者宛若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二者互相交织,因而被名之为 “ 金丝 ” “ 铁线 ” 。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据史料记载,浙江龙泉南宋时有章家二兄弟,均以陶为业,各主一窑,兄所主之窑名哥窑,弟窑亦称龙泉窑。
哥窑瓷器的特点是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不仅扣之瓷音清亮,而且造型挺拔大方,轮廓亦柔和流畅。属于青瓷系的哥窑器,以釉色取胜。
宋代哥窑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且各有风格,被称为仿哥窑或哥釉,但其制作工艺已不能与宋代哥窑相媲美。清干隆帝尤喜赏宋代哥窑,尝欣然作诗赞云: “ 铁足圆腰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纷。”
说白了,哥窑是窑口之分,哥釉是哥窑的特征。
⑤ 哥窑瓷器的鉴别方法
哥窑瓷器的鉴别
哥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稀世珍品,明代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
视和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然而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
主要特征
其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其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其三、“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官、哥釉气泡密集似"攒珠"是指哥窑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表上。这类特征不易模仿。
其四、“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瓷器特征
开裂
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叫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
⑥ 哥窑瓷器的价格 哥窑瓷器鉴别
哥窑瓷器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稀世珍品,明代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那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哥窑瓷器的拍卖价格以及哥窑瓷器鉴别方法。
一、哥窑瓷器的价格
2020.775万成交宋哥窑梅花洗
2010年中信拍卖成交作品。
宋哥窑梅花洗“五福聚宝盘”经典哥窑之代表器物,釉面滋润如酥,冰凉柔滑,光泽柔和,气泡自然开裂,紫黑色胎,釉面厚,圈足与胎体同为紫黑色,表面含有铁红锈色(铁足,火石红色),呈现哥釉虽历经千百年,光泽依然柔和如新之特征,金丝铁线满布,开片裂纹自然均匀,细小(百极碎,鱼仔纹),釉面与胎体紧密贴合,梅花型五面突出,外观浑圆,大器端正,充分显示古人高超设计与烧制精工技巧。保存良好,底色如白玉,裂纹自然千变,器型世上仅见,实为难得之哥窑经典传世品。
21008万成交宋哥窑鱼耳炉
2009年荣宝拍卖成交作品。
由于哥窑瓷造型端庄古朴,器身釉色滋润腴厚,传世者弥足珍贵。传世哥窑瓷器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国外一些大型博物馆及少数收藏家手中,总数也不过百件左右,以至哥窑破损残片也被视为珍稀之物,完整器更是寥寥无几。此次荣宝付拍之宋哥窑鱼耳炉,来源可靠,传承有序,开门见山,品相全美,广得业内人士及学界泰斗之认可。鱼耳炉为仿商周时期礼器铜簋的形制,因可用来焚香而得名,是宋代官窑瓷器中的名品。此件宋哥窑鱼耳炉为直口、弧腹、圈足,造型醇厚古拙,两侧置鱼形耳向外扩张,增加了器物庄严、凝重的感觉,颇为古朴典雅,在造型上属标准的宋鱼耳炉形制。此鱼耳炉通体施青灰色釉,釉色莹润,以灰青为主泛米黄色,釉面上布满了大小不一的“金丝铁线”纹片;开片自然,错落有致,纵横交织如网,层层迭迭,晶莹透亮,在青釉的掩映下,犹如冬天江河里的冰块碎裂,相得益彰,饶有趣味。
3688.1万成交南宋哥窑黄釉斝
2010年中信拍卖成交作品。
此器为铁黑色胎,米黄色釉。全器内外施满釉,只有足底无釉。开金丝铁线纹片。此器是仿青铜器器型,在哥窑器里属罕见器型。“哥窑列名为宋名窑,最早见于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一书所谓:“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列名于宋名窑:汝、官之后,钧窑、定窑之前”。
斝,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约1万至4000年前),属于夹砂陶。大口、束颈、鼓腹、圆底、三袋形足,为当时的炊器(《中国陶瓷史》第15页)。商代早期,出现袋形足消失的酒器(《中国陶瓷史》第60页)。西周出现青铜(斝)酒器,器形象爵,口沿上有两个柱状突起,但没有嘴,用作盛酒。据《礼记》和《仪礼》记载,古人饮酒有隆重的仪式,用觚或觯盛酒,用斝温酒,用爵饮酒。哥窑是南宋五大名窑之一,“汝、官、哥、钧、定”,排名仅次于汝、官两窑。更重要的是,这个哥窑米黄釉学是至今为止出现的唯一一件仿西周青铜斝瓷器。其名贵程度不言而喻。此瓷器在1993年转由一位收藏家骆勤常先生收藏至今,骆勤常先生原是香港印刷界着名企业商人,当时的港督卫亦信爵士也曾到他的厂里参观视察,并与他合影留念。
二、哥窑瓷器的鉴定
1、裂纹
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
2、釉色
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3、底足
哥窑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4、攒珠聚球
就是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显然,“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但孙老说得比较笼统,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
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哥窑瓷器,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更多关于哥窑瓷器的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土巴兔学装修。
⑦ 如何辨别哥窑
哥窑瓷器鉴定
裂纹
哥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前者是哥窑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
釉色
哥窑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底足
哥窑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攒珠聚球
就是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显然,“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但孙老说得比较笼统,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
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损坏
2011年7月4日,故宫博物院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在对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发生文物损坏。事故发生后,故宫博物院成立事故调查组,彻查事故成因。经过反复模拟试验和多次专家论证,在十日前得出初步结论,判定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实验室科研人员操作失误,导致样品台上升距离过大,致使国家一级文物青釉葵瓣口盘受到挤压损坏。
发生损坏的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呈六瓣葵花式,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圈足露胎处呈黑褐色。此盘造型优雅、大方;线条富于变化,为宋代哥窑的代表作品。
⑧ 宋代哥窑瓷器鉴定,小技巧让你变成鉴定家
导语:哥窑是我国有名的生产瓷器的名窑,早在宋代就已经传承下来,到今天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时至今日,哥窑所生产的瓷器变得价值连城,在市面上也会产生很多的赝品,这些赝品看似很逼真,但是只要观察仔细的话,就会看出破绽了。但是对于很多不了解行情的人来说,要想对一些赝品做出真实的检验是很困难呢,小编的这篇文章就与鉴定哥窑瓷器有关,下面就来看看小编如何为大家解答如何鉴定宋代哥窑瓷器的问题吧。
宋代哥窑瓷器鉴定
一、看胎
真正的宋代哥窑瓷器呢有“紫口铁足”的称号,所以它的胎色和胎质都有明显的区别,“紫口”代表了它的胎色为紫黑、深灰或者是浅灰,而“铁足”的意思意味着瓷器的足端为绛红色,看似铁足。在胎质方面,宋代哥窑瓷器的胎质为瓷胎,当然,也有一部分为橙泥胎。
二、看釉:宋代哥窑瓷器的釉多为乳浊状,并且光滑肥厚,一般都是灰青色,也有一部分是浅灰青色、浅米黄色。而也有炒米黄色,炒米黄色的釉有大有小,大的多为深褐色,小的为褐黄色,而且纹路清晰,布满了开片纹。
开片纹的纹路是交错形成的,而这样交错形成的纹路呢,这种纹路显示得密而不疏,细眼者把它称为“鱼子纹”,也被叫做“百圾碎”,大纹的纹路人们称为铁线,大纹中混着小纹的称为金丝。
胎釉的排布紧密结合,并且在瓷器的表面,必定手感平滑,不会有过多的杂质,在制作过程中,瓷器是很精细的,一般施釉到底,到了底部之后就没釉,艺术效果很奇妙。
四、底足
一般真正的哥窑瓷器都会采用垫饼垫烧,这样烧出来的瓷器底部会有支钉痕,而圈足也会因为这个原因,导致有些许不太规整,在每一件瓷器的表面,看上去很平滑,但实际上手摸上去是有一些不平感的。较为平整的是端面,但是端面却不宽。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宋代哥窑瓷器的鉴定知识,有很多仿制的瓷器会在表面添上“官”字,这些也都是宋代哥窑瓷器的鉴别部分,希望小编的文章可以帮助到大家。
⑨ 宋哥窑瓷器有什么鉴定方法
金丝铁线,紫口铁足 ,相对来说对于新手来说是这样的,鉴于现在的市场,我个人建议请专家老师看看,毕竟看古董得评经验, 这样收藏的放心,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您
⑩ 哥窑瓷器有什么特点,如何鉴定
哥窑瓷器的四大特点是,它的开片具有金丝铁线的特征,金丝是指着细的开片纹,铁线指着是较粗的开片纹;紫口铁足,指的是瓷器口部由于釉质稀薄,漏出黑色的胎体,胎足也是一样;镜下气泡是聚沫攒珠;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这四大特点可以鉴别真品哥窑。但是哥窑的聚沫攒珠是无法模仿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