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类二类环境空气采样方法及时间
一类环境30分钟,二类环境15分钟。
1、溶液吸收采样法
(1)吸收管(瓶)的阻力、吸收效率、发泡的均匀性应符合监测方法标准要求,不符合要求的吸收管(瓶)不得使用。
(2)夏季、冬季采样过程中要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防止因温度过高、过低而导致吸收液蒸干、结冰、吸收管(瓶)冻裂等情况的发生。
(3)吸收管(瓶)阻力测定、吸收管(瓶)吸收效率测试(HJ 194附录)。
2、吸附管采样法
(1)若现场空气中含有较多颗粒物,可在采样管前连接过滤装置。为防止吸附剂颗粒进入采样器内部,采样器的进气口需有合适的过滤装置。
(2)空气中水蒸汽或水雾太大会影响采样效率,采样时空气相对湿度应小于90%。
(3)采样时流量应稳定,采样前后的流量相对偏差应不大于10%。
(4)吸附管采样法的实际采样体积应小于安全采样体积,必要时应在采样前按照监测方法标准要求进行穿透试验,以保证吸收效率,避免样品损失。
(5)样品箱要有防震和防撞措施,防止样品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损坏。
3、滤膜采样法
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手工监测方法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分别见GB/T 15432、HJ618和HJ 656。颗粒物中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按照各项目监测方法标准要求执行。
4、滤膜-吸附剂联用采样法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按照HJ 691和各项目监测方法标准执行。
5、直接采样法
(1)真空罐(瓶)采样法
①真空罐(瓶)清洗后,每20只应至少取1只注入高纯氮气分析,确定是否清洗干净。每个采集过高浓度样品的真空罐(瓶)清洗后,在下一次使用前均应进行本底污染分析。
②玻璃真空瓶易碎,不锈钢真空罐的内壁进行过惰性处理,强烈碰撞会导致内壁变形或涂层脱落,致使样品保存效率下降,因此在运输、保存、使用过程中需小心谨慎,做好保护。
(2)气袋采样法
①进气管、接头或阀门等辅助装置需选用惰性材质,气袋体积应满足监测方法标准对采样量的要求。
②使用前需对气袋进行吸附或渗透检查,稳定性差的不宜使用。
③每批气袋使用前需进行空白实验和检漏试验。气袋的检漏方法:当气袋充满空气后,浸没在水中,不应冒气泡。
(3)注射器采样法
①注射器气密性检查:注射器内芯与外筒间应滑动自如,先吸入空气至最大刻度,用配套密封头封好进气口,垂直放置24小时,剩余空气应不少于60%。
②注射器及配套密封头的材质不能污染、吸附样品,不可与样品发生化学反应。
③新的或使用过的注射器,需及时清洗、烘干,以排除可能的干扰。清洗后的注射器应排尽内部气体,密封保存在洁净环境中。
‘贰’ 常用于空气采样的方法
常用的空气微生物采样方法有四种:沉降法、固体撞击法、液体撞击法、滤过法。 最常用的是平板沉降法,其采集步骤是:在采样前先用紫外线对所要采样的房间照30分钟,使室内处于相对清洁、静止状态,然后将及时领取的新鲜营养琼脂平板,置室内四角及中央各一个,将平板盖打开扣于无菌巾上,暴露20分钟,加盖及时送检,以防污染。
‘叁’ 环境空气采样操作规程
1、环境空气监测网络设计的一般原则:
(1)在监测范围内,必须能提供足够的、有代表性的环境质量信息。
(2)监测网络应考虑获得信息的完整性。
(3)以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为基础,根据监测的目的进行经济效益分析,寻求优化的、可操作性强的监测方案。
(4)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考虑影响监测点位的其他因素。
2、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的一般原则:
(1)点位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应能客观反映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空气污染水平和变化规律。
(2)应考虑各监测点之间设置条件尽可能一致,使各个监测点取得的监测资料具有可比性。
(3)各行政区在监测点位的布局上尽可能分布均匀,以反映其空气污染水平及规律;同时,在布局上还应考虑能反映城市主要功能区和主要空气污染源的污染现状及变化趋势。
(4)应结合城市规划考虑环境空气监测点位的布设,使确定的监测点位能兼顾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
3、环境空气样品的间断采样的含义:指在某一时段或1h内采集一个环境空气样品,监测该时段或该小时环境空气中污染物的平均浓度所采用的采样方法。
4、环境空气的无动力采样:将采样装置或气样捕集介质暴露于环境空气中,不需要抽气动力,依靠环境空气中待测污染物分子的自然扩散、迁移、沉降等作用而直接采集污染物的采样方式。
5、环境空气24h连续采样时,气态污染物采样系统的组成:气态污染物采样系统由:
采样头
采样总管
采样支管
引风机
气体样品吸收装置
及采样器等组成。
6、用塑料袋采集环境空气样品时,气密性检查方法:充足气后,密封进气口,将其置于水中,不应冒气泡。7、新购置的采集气体样品的吸收管进行气密性检查的方式:将吸收管内装适量的水,接至水抽气瓶上,两个水瓶的水面差为1m,密封进气口,抽气至吸收管内无气泡出现,待抽气瓶水面稳定后,静置10min,抽气瓶水面应无明显降低。8、环境空气中颗粒物采样结束后,取滤膜时,发现滤膜上尘的边缘轮廓不清晰的处理措施:表示采样时漏气,则本次采样作废,需重新采样。
‘肆’ 检测空气微生物的采样方法有几种
检测空气中微生物有凝胶膜过滤方法和撞击法两种方式;
MD8 空气采样器
台式空气采样器MD8 Airscan 和便携式空气采样器 AirPort MD8 设计用于检测空气中最小的微生物。
BACTair: 不同凡响
预装的琼脂平板采用即用型无菌包装,可直接用撞击法采样。
凝胶膜过滤器:连续主动空气监测
凝胶膜与 MD8 空气采样器结合使用(凝胶膜过滤法),用于采集空气中的微生物和病毒。
‘伍’ 如何对实验室内的气体进行取样
可以用排水法。
1、标准操作:将集气瓶装满水,在实验室倒掉全部水,盖上玻璃片
2、简易方法:在矿泉水瓶内装满水,在实验室把水全部倒出去,旋紧瓶盖
3、袋装法:把一个瘪的塑料袋,在实验室里,小心抖开(必要时可以用手抻拉),扎紧袋口
‘陆’ 请问谁知道怎样检测室内空气质量啊是否有简单方法
很多业主朋友会遇到这样的麻烦,甲醛治理一段时间后是否会反弹?如何正确检测室内空气中甲醛?
一、选择检测标准依据
这是测试前的第一个问题。目前,我国有两个标准控制。一是国家强制性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325-2010。适用于开发商、建筑商、装饰公司新建、改建新建筑,装修后进行室内空气质量验收。二是《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国家推荐标准。本标准是世界卫生组织室内甲醛浓度标准,适用于检测居住环境是否符合健康生活。
随着国家标准的基础上,下一步就是时间关闭检测的门和窗户前的事情,这是室内甲醛检测浓度是否真的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预采样测试的方法,需要关闭门窗12小时。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使室内空气中甲醛达到平衡的稳定状态下的约束,不只是为了我们可以住12小时封闭的房间。
室内温度影响室内甲醛浓度安全是另一个因素。温度对甲醛挥发有很大影响。室内温度在23℃以上时,板内甲醛挥发更严重。即使冬季取暖前的温度较低,如果甲醛浓度小于0.1,供暖后也应特别注意。
如何检测室内空气中的甲醛
2.什么时候是合适的检测时间?
《土建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2010规定,土建工程应在竣工后至少7天、工程使用前进行室内空气检测。
对于家居装修房屋,在装修工程完成后15天或所有家具安装后7至15天内进行室内空气测试更为合适。在此期间,应保持适当的通风,以便于有害物质的传播,并使测试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
第三,密闭门窗多长时间合适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10》规定,对自然通风的民用建筑工程,在关闭室外门窗1小时后进行检测和取样,外门和窗户的关闭时间应为1h(小时)。
四.选择什么测试方法?
许多消费者可能会发现,他们周围有许多声称提供甲醛检测的机构,有些甚至是免费的。客观地说,如果我们想利用测试数据报告来解决争端,我们应该选择专业的检测机构,因为它们是由国家质量监督部门、正式的、具有CMA认证资格的专业单位授权的,所以发布的报告具有法律效力。
‘柒’ 欲检验某仓库的空气成分,需要采集仓库内的空气样品,你能想到哪些简单的采集方法
将集气瓶中装满水,到仓库里倒掉,就可收集一瓶仓库中的空气了。
‘捌’ 采集空气样品的方法有哪些
采集空气样品的方法可归纳为直接采样法和富集(浓缩)采样法两类。
1、直接采样法:
包括注射器采样、塑料袋采样、采气管采样和真空瓶采样。
2、富集(浓缩)采样法 包括溶液吸收法、填充柱阻留法、滤料阻留法、低温冷凝法、静电沉降法、扩散(或渗透)法及自然积集法等。
(1)溶液吸收法是采集空气中气态、蒸气态及某些气溶胶态污染物的常用方法。常用的气体吸收管(瓶)有气泡吸收管、冲击式吸收管、多空筛板吸收管(瓶)。
(2)填充柱阻留法:根据填充剂阻留作用的原理,可分为吸附型、分配型和反应型三种类型。
(3)滤料阻留法中常用的滤料有纤维状滤料和筛孔状滤料。
。。。
‘玖’ 某同学要对化学实验室中空气质量进行检测,需要对室内气体取样,他怎样用最简单的方法取出化学实验室里的
排水法是把集气瓶内的水排出而收集气体的方法,所以,可把一盛满水的集气瓶在室内倒掉的方法采集室内空气样品;
故答案为:集气瓶;进入实验室前瓶内注满水,进去后倒尽水用毛玻璃片盖紧瓶口取出.
‘拾’ 空气监测的采样方法
1、污染物的存在状态
2、污染物的浓度
3、污染物的理化特性
4、所用分析方法的灵敏性 1 、直接采样法
(1)注射器采样
(2)塑料袋采样
(3)采气管采样
(4)真空瓶采样
直接采样法被测组分浓度高、分析方法灵敏度高。
2、浓缩采样法
(1)溶液吸收法
(2)填充柱阻留法
(3)滤料阻留法
(4)低温冷凝法
(5)静电沉积法
(6)自然积集法
(7)扩散渗透法
(8)综合采样法
试析城市环境空气监测点位优化调整工作
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和产业结构布局的不断优化、调整,许多城市在城市环境、城市建成区规模和人口数量、分布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变化,原有的城市环境空气监测点位都呈现出数量上的不足或者空间分布上的不科学,不能继续满足城市环境空气监测的技术要求,从而面临着不断增设或调整等优化的需要。笔者结合优化布点实际经验,就大气监测点位优化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需要注意的方面提出以下建议,以供探讨。
一、监测仪器的选择、校准和维护
按照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和各省有关环境空气监测点位设置管理规定的要求,城市环境空气点位的增设和调整,需要按照一定的布点方法, 在覆盖全区的现有监测点位和几个备选监测点(根据增设或调整需要)进行主要污染物浓度的同步监测,要求监测时间约为15日,鉴于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个别点位数据不完整等原因,整个监测时间往往会超过15日,达到20日左右。这样,就对监测人员和监测仪器的性能指标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笔者建议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仪器的选择:为了使不同点位间监测数据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应尽量使用同一生产厂家和型号的监测仪器,尽量减少同步监测过程中由仪器差别引起的系统误差;当有几种仪器可选时,还要尽可能选择在日常监测使用过程中表现稳定、性能指标较好的仪器系列。
2、仪器检查和校准:为了确保监测结果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仪器、附件、连接件在使用前的校准和检查非常重要。要严格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要求,制定质量控制措施和实施方案,严格校准和质控程序,全面细致的检查各项指标是否在仪器规定范围,排除隐患,把仪器状态调整到最佳,建议经1至2天试运行,确认合格后,再用于优化布点监测。在整个优化监测过程中,要严格执行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进行必要的期间核查和仪器性能审核,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进行改进。
3、仪器备品、备机和易损件的准备。通过仪器准备、校准等工作,使仪器的使用有了很大的保障,但考虑到长时间的运转下还是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适量的备机、耗材和易损件的准备,也必不可少。对现场难以马上修复的故障仪器,及时地更换备用机,能够保证数据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而通过本市的实际情况来看,在20天的监测时间里,做好仪器“三备一”的准备,能够比较好地保证监测的正常进行。
4、仔细勘查现场,根据不同环境要求,准备必要的附属和防护设备,保护仪器不受干扰和破坏。如外置卡槽、加长电源线、仪器接地线、防雨、防雷、防风件等等。往往是这些小物件和细节问题处理不好,最容易对工作造成延误或者损坏监测仪器。当然,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平时经验的积累。另外,提前进入监测现场,察看和记录现场条件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