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浙江省柑橘黄龙病监测内容和方法是怎样的
病区疑似病株监测
在每年11月至次年5月,对疑似发病苗圃、果园,每月进行1次逐株仔细检查,发现疑似植株,即取样品3~5个,每样品需采集20张叶片或果蒂10个。为保证样品新鲜度和提高样品检出率,最好在送样前一天采集。取样时采症状树上的病果蒂、斑驳老叶,然后直接放于信封内(切忌塑料袋包装)送省局检测鉴定。
柑橘黄龙病发生监测表
临界果园、新建果园、繁种基地、种苗市场监测
在柑橘黄龙病田间典型显症期进行不定期调查,发现疑似病株进行采样送检,方法同上。
柑橘黄龙病不定期监测表
❷ 怎样识别柑橘黄龙病
柑橘黄龙病,又名黄梢病,是柑橘病害中又一种检疫性病害。在我国部分省(自治区)的局部地区零星发生。开始发病时,部分大枝的新梢叶片黄化,呈现黄梢症状。夏、秋梢期开始发病的,黄梢数量少,常出现在树冠顶部;春梢期开始发病的,黄梢数量多,出现在树冠顶部,亦出现在树冠的其他部位。从部分大枝发病扩展到全株发病,一般经历1~2年。病枝容易落叶,从病枝萌发的新梢短,叶小、黄化。
叶片黄化大体有3种类型:①均匀黄化。嫩叶不转绿而呈现均匀黄化。蕉柑和椪柑夏、秋梢期开始发病的较多出现这种症状。②斑驳型黄化。叶片转绿后从叶片基部和叶脉附近开始黄化,形成黄绿相间的斑驳,最后可以全叶黄化。植株开始发病时,大多呈现这种症状;春梢期开始发病的,几乎全部呈现这种症状。从病枝上萌发的新梢生长较强的,亦呈现这种症状。③缺素状黄化。叶脉附近绿色,而叶肉黄化,类似缺锌、缺锰症状。这种症状在植株开始发病时极少出现,而在病枝萌发的新梢上较多出现。在上述3种黄化类型中,叶片的斑驳型黄化最具有特征性。此外,病叶较健叶厚,摸之有革质感,在枝上着生较直立,有的叶脉肿突,局部木栓化开裂。
病树开花早,花多,畸形花比例大,落花、落果严重。病树果实小,有的畸形呈斜肩状,着色时黄绿不均匀,福橘、椪柑、温州蜜柑等宽皮柑橘常在果蒂附近先着色,其余部分青绿色,成“红鼻果”。病树极少长新根,老根容易从细根开始腐烂。在栽培管理粗放的果园,病树有大量枯枝,病树可以长期存活。一般情况下,枝叶症状最先出现,有时果实症状先出现,翌年呈现枝叶症状。
❸ 柑橘黄龙病怎么调运检疫
按照《农业植物调运检疫规程》进行,分现场检查和室内检验两部分。
(1)现场检查。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或分层设点等方法取样,采样数量,大于1万株的为总量的2%~5%,100~10000株的为总量6%~10%,但最低抽样数不少于100株。
(2)疑样送检。有疑似症状需采样送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实验室PCR检验。取样可采用对角线、棋盘式或随机取样的方法提取代表样品,取样份数100件以下的1份,101~500件的为2份,501~3000件的为3份,3000件以上的为4份,每份样品数量为10~100株。
❹ 柑橘黄龙病的检测诊断
当今,柑橘黄龙病的检测诊断技术主要有六种,如表1所示。其中较为常用的有田间症状诊断和核酸分子检测,此外,广东省昆虫所推出了一种田间诊断+试剂盒诊断的方法,在梅州和广西北海等地得到了较大范围的应用。 检测技术技术内容优缺点田间诊断叶片斑驳黄化、缺素黄化或叶基黄化;牛鼻子果(果实小且果实基部黄化)简便;易与其它病害相混淆,需要较丰富的诊断经验指示植物南非夏橙、印度甜橙等作为指示植物诊断耗时长电镜检测电镜下观察病原体需昂贵设备与专门技术,易漏检免疫学检测免疫电镜检测与免疫荧光检测需昂贵设备与专门技术,易漏检核酸分子检测核酸杂交检测,常规pcr和定量pcr检测等快速准确;但需要昂贵设备与较高技术要求淀粉显色感染黄龙病的叶片积累大量淀粉快速、经济,但需结合田间诊断才能避免其它情况的淀粉积累影响检测结果
❺ 柑橘黄龙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柑橘黄龙病的防治方法:①实行检疫,严防病苗、病穗传入无病区或新区。
②采用隔离、消毒、防疫等措施,培育良种无病壮苗。在隔离区建立无病母本园、采穗圃和无病苗圃。砧木种子要经50~52℃预浸5min,后用55~56℃浸50min。接穗可用湿热空气49℃处理50min、盐酸四环素1000~2000mg/kg浸2h(取出用清水冲洗后嫁接)、茎尖嫁接三方法之一脱除病原(兼除裂皮类病毒应采用热处理结合茎尖嫁接方法)。育苗过程要做好防疫和无病苗再检测。
③及时挖除病株和防治柑橘木虱。新果园一发现病株先喷药杀死木虱后连根挖除,补种健苗。老果园发现少量病株,同样先喷药后挖除,结合控梢和各梢期防治木虱,尤其要注意3~4月防治木虱若虫。老果园如已较普遍发病,可采取剪除病梢、控梢和各梢期防治木虱等措施,以控制病害蔓延,待全园失去经济价值时,全部挖除,重建新园。
④加强栽培管理,促使抽梢整齐,不利木虱取食产卵。冬季作好清园,结合消灭越冬木虱。
❻ 柑橘黄龙病是怎样检验与检疫的
木本指示植物:甜橙、宽皮柑橘和柚等栽培品种:由于甜橙、宽皮柑橘和柚等栽培品种都表现特征性病状,因此,可以“自我鉴定”,在需要应用指示植物时,建议用椪柑或奥兰多橘柚。在田间诊断和指示植物鉴定中,以叶片的斑驳型黄化症状为主要的诊断依据。
Orlandotangelo和甜橙苗:是最好的指示植物。使用指示植物时,将可疑的植物材料嫁接至敏感的指示植物上,最好用出现斑的叶片接种。每株被检植株必须接种10个指示芽。接种后将指示植物存在24℃(南非型)或32℃(亚洲型)下。4~5个月后,症状一般能出现。
在根据症状无法判断时,应用PCR检测,亦可以通过其嫁接传染性和对四环素、青霉素敏感性进行判断。
血清学检测:柑橘黄龙病菌的单克隆抗体(MA)(对印度菌株更为专化)已经获得。在切片上采用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单克隆抗体不仅能与柑橘黄龙病菌的同源性菌株(印度)发生反应,也能与来自菲律宾、留尼汪及非洲其他地方的菌株发生反应,因此,柑橘黄龙病菌的亚洲型和非洲型存在血清相关性。用ELISA成功地检测了苗圃柑橘和白长春花上的黄龙病菌。
电镜观察:可用专化性荧光标记来检验柑橘病组织,也可用电子显微镜直接观察其筛管中的细菌。病菌呈伸长的、弯曲的杆状结构,长0.15~0.25nm,甚至达几微米。病原菌可以通过电子显微镜在病株的筛管组织中看到,在两种介体体内也发现了相似的结构。
检疫危险性评价:本病的病原体可通过柑橘、甜橙、酸橙、柠檬、葡萄柚等的繁殖材料进行远距离传播,并可经柑橘木虱及柑橘尖翅木虱在田间传播,扩大蔓延,极难根除,是柑橘属果树的毁灭性病害,可构成重大经济损失。国内已发生。季良进行危险性评价时,危险度值10分,为高危检疫性有害生物。应将其作为防治重点和加强国内检疫。
地理分布:本病病原菌有两种类型:一种为热敏感型,主要分布在非洲的科摩罗群岛、埃塞俄比亚、肯尼亚、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留尼汪、南非、斯威士兰、津巴布韦和西亚的沙特阿拉伯及也门。另一种为耐热型,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尼泊尔、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泰国和非洲的毛里求斯、留尼汪。值得注意的是,毛里求斯、留尼汪、沙特阿拉伯等国这两种类型都存在。
目前地中海地区和中东的大多数地区(如伊朗)还未发现此病。
国内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海南、浙江、云南、贵州、江西南部、四川与云南相邻地区和湖南与广东、广西相邻地区均有分布。
检疫国家地区: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阿尔及利亚、冰岛、摩洛哥、斯洛伐克、荷兰等。欧洲和地中海植物保护组织(FPPO)将柑橘黄龙病菌列入A1类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OFPP/EPPO,1988),南锥体区域植物卫生委员会(COSAVE)、加勒比海植物保护委员会(CPPS)、非洲植物卫生理事会(IAPSC)也都认为具有检疫重要性。
应检植物:柑橘无性繁殖材料。
检疫措施:进口时须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特许审批,限量进口,并要求附有出口国《检疫证书》,保证不带此类病毒。入境后须经指定的隔离检疫站进行一年以上生育期检验,确认无病者,交还进口货主,并在隔离条件下繁殖无病毒种苗,才可允许用于生产种植。EPPO(OFPP/EPPO,1990)建议各国应该禁止从柑橘黄龙病区或有传染介体发生国家、地区进口柑橘植物的繁殖材料,包括植株和枝条。
❼ 柑橘黄龙病(木虱)监测(调查)要求是什么
木虱监测与普查
按照监测要求,采用定新梢、定期调查及黄板诱集的方法,掌握木虱发生动态及种群数量。当出现成虫和若虫高峰期,做好面上普查。
柑橘黄龙病普查
掌握症状最明显的时期,对示范区进行全面逐株普查。
防控成本调查
详细记录示范区内用药种类、药本和用工及挖除用工等情况,并在农户自防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农户10户,记录调查防控成本。
产量调查(实收)
在示范区内、外选择有代表性橘园和不防治区,进行抽样测产,再结合产量调查,计算出示范区内、外的产量。
效益计算
根据示范区内、外的产量与当年产值、投入与产出等,按照《农业科技工作的经济评价方法》,计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❽ 田间如何诊断柑橘黄龙病
柑橘黄龙病又称黄梢病,国外亦称青果病。病树初期典型症状是在浓绿的树冠中出现1~2条或多条枝梢的叶片发黄。这种黄化的枝梢叶质硬化呈革质,无光泽,有两种症状类型:整个叶片均匀黄化;叶片一块黄一块绿,呈黄绿相间状,且多呈不对称性,称为斑驳型黄化,后者可作为田间诊断的典型依据。病树的新梢出现较早,且短而弱,病叶细小狭长,叶质硬化,主侧脉绿色,其余叶肉部分为淡黄色或黄色,与缺锌症状相似。这时树冠其他部位的新梢由上而下陆续出现全张黄化或黄绿相间症状,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发黄的病梢日益增多,叶片脱落,加上根部腐烂,病树生长逐渐衰弱,早期发病的枝梢逐渐干枯,随后病株便逐渐枯死。
黄龙病斑驳型黄化叶
病树开花早,花瓣较短小,肥厚,淡黄色。有的柱头常弯曲外露,小枝上花朵往往多个聚集成团,这种现象农民称为“打花球”。这些花最后几乎全部脱落,仅有极少数能结果。病果畸形,果皮变软,无光泽,味酸,着色时有的黄绿不均匀,有的品种果蒂附近变橙红色,而其余部分仍为青绿色,称为“红鼻子果”,该症状亦可作为田间诊断的典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