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解决方法 > 指出问题但不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指出问题但不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发布时间:2022-05-11 06:18:00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营造和谐气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紧张,学生就会产生害怕的心理,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的胆子小也就越来越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就无法发散,他们之中甚至有人因为害怕老师而形成不懂装懂,有问题也不敢问老师和同学。因此,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肯定学生的提问意识。

二、组织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有些内容或题型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因此将理性的知识变成感性的知识,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把抽象的东西变成我们日长生活中经常能碰到的东西。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理解和加深认识。

三、设计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中要想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利用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学必须设计符合学生思维的问题。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识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提倡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解决数学问题,其原因是不能够掌握和运用合适的解题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应有意识地穿插一题多解的内容,启发学生多元思维,学会寻找不同的解题途径,寻求多种解答方法。

教师作用:

是教书育人的灵魂工程师,是燃烧的蜡烛,是无私奉献的精神圣者,甚至是决定学生的命运的救世主。

在社会发展中,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对学生来说,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个性的塑造者。因此人们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崇高称号给予人民教师。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他是学生们身心发展过程的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教师工作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我国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民族素质提高的程度,从而影响到国家的兴衰。

⑵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小学数学

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学习的关键。 只有当学生能够敏于生疑,勇于质疑,敢于释疑时,他们才会有创新的可能。 而我们的“教学过程就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我国《数学课程标准》就明确地指出:“要培养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相关的数学信息,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所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仅是数学学习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只是技术性工作,而提出问题需要批判性思维,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思维活动的更高境界。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其形成及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培养与引导。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我认为:
一、 创设良好的提问气氛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使学生敢问。
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主动提问,教师须营造出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鼓励学生勇于向权威挑战,向书本挑战,敢于发表不同观点或批评意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提问的学生,以亲切的微笑欢迎每一个提问的学生,以宽厚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幼稚无知”的提问,切忌挖苦讽刺学生,因为挖苦讽刺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伤到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一种恐惧感,即使有问题也不敢问,长此以往,学生根本就没有遇事提问的习惯。
其次,在课堂上,有些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不敢提出问题,是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不在知识点上,而被同学笑话。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让学生肯定别人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并鼓励其他学生向提出问题的学生学习。
2、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要问
问题在情境中产生,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只有有了恰当的问题情境,才能促使学生认真地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须精心设计一定的环境条件,使学生感受数学上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冲突,造成认知上的不协调,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数学不如语文或其他学科那么形象、生动,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可利用幻灯片,多媒体或直观教具,使枯燥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问题直观化、静态问题动态化等等,通过这些,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想提问。
二、 教给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方法
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除了创设良好的提问气氛外,还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
数学的学习都有一个承前启后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新旧联系处发现问题。
1、 引导学生从寻找新旧知识的相同点、不同点入手发现问题。
新旧知识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认真观察就会发现问题。如除法的计算,都是先学除数是整数的,再学除数是小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除数分别是整数、小数的除法式子,让他们寻找这些式子的相同处和不同处,从而使学生发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比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新在哪里
2、 引导学生从其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学生在遇到一个新的问题时,总是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或较复杂才能解决某一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有新的方法去解决,那么新方法又是什么
3 、 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延伸处发现问题
数学课本都是比较薄的,课本中所出现的例题、知识点,都是被高度浓缩了的,但数学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且很多知识比课本中的例题难得多,若用课本中例题所介绍的方法去解决会比较复杂甚至解不出来。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意识及发现新知识在延伸过程中的深化与应用问题,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生在做习题时,碰到一些拓展题或一些比较难的题目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教师为什么这么快就能做出来。从而使学生发现解决这类题,有什么特殊方法等问题。
三、 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除了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外,还要让学生知道从何而问,如何问。在教学中,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很肤浅,难以涉及到有价值的内容,或提很多与学习内容无关的问题,提出的问题的答案也是一目了然,无须任何计算,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有些问题的答案可以直接数出来,还有很多问题的答案不确定,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常问:“树上有多少树叶?”。
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在数学教学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掌握了提出问题的方法,才能很好地提出问题,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1、 教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
数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它与生活、生产有着很密切的联系,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需用到数学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了解、认识生活、生产,并从中提出问题,如“做某一物体的用料最省问题,造价问题”等等。教师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进行教学,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又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生从解题过程中提出问题
解题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单纯做题,不思考、不提问,效果一定不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做习题时,多思考、多从题目中提出问题,如在审题时可提出:题目中有哪些条件?要求什么?还少什么条件?要用哪些方面的知识或定理、公式来解?在解题时可提出: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如何?根据条件可得出哪些式子?应该怎样解等问题。做完题后可提出:我检查结果了吗?这道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等问题。在教学伊始,学生可能没有这样提问的习惯,教师可先让学生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自己提出问题的习惯。
3、 教学生从对比中提出问题
对比是学习数学的一种常见方法,它可以加深印象,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也是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因为“问题”产生于“疑问”,“疑问”产生于“差异”,“差异”产生于“对比”。
数学的很多知识都具有相似性,可以用于对比,但对比效果的好坏也因人而异,它取决于提出的问题,只有善于从对比中寻找问题,抓住关键进行分析、归纳,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有位老师在教等比数列性质时,先复习提问了等差数列的性质,再让学生对照等差数列的性质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从对比中,学生提出了“等比数列中奇数项或偶数项提出来构成的新数列也是等比数列吗?”,“等比数列中等长的连续片段的和也是等比数列吗?”等问题,这位老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提问的信心,还使学生掌握了提问的方法。
4、 教学生从教材中提出问题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注重“双基”,双基的训练是学生问题意识产生和培养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只有双基扎实,才能较好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自己研究教材,因为教材中可以提出问题的地方很多,特别是新课标的教材,图文并茂,常以图画、对话、文字、表格等多种形式呈现实际问题,学生只要认真地研究教材,根据需要筛选和处理这些信息,就能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其次,教材的每章每节都有其重难点,每个概念、公式等都有其含义和适用范围,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研究教材时提问:这一章、这一节的重难点是什么?这个概念、公式、定理有什么含义?有什么条件?这个公式应该如何应用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在翻开课本时就会根据课本内容提出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当然,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希望能抛砖引玉,得到各位领导、各位同仁的指点

⑶ 对谏太宗十思疏的十思中某句的鉴赏

解读《谏太宗十思疏》一

太宗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从古至今,像魏征这样冒死上书的是绝无仅有。啊,想象一下商朝纣王时,有一位臣子也是像魏征这样----结果,纣王叫人把它绑在柱子上,当场挖出他的心脏。

从古至今,像唐太宗这样开明的君主也绝无仅有。换是其他君主早就杀死了魏征了。

从古至今,做皇帝的都是会创业而不会守业,唐太宗到了后期也日渐怠惰了。

魏征写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可知魏征是冒着生命危险纳谏的,其实自古以来的皇帝到了后期都是如此,身为人臣的也只有顺从,闭口不谈。而魏征“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直接指出了唐太宗的这种错误的行为。

--------------------------------------------------------------------------------

解读《谏太宗十思疏》二

魏征写的《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章,有他的历史背景。在历史上唐朝的贞观之治,是封建时代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但在贞观中期,唐太宗逐渐骄傲腐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并以“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作为藉口。魏征对此甚为不满,并且四上奏折,劝告皇上,而此文是其中之一篇。

魏征第一段用形象的比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全文的主旨:“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第二段指出历代帝王,能好好开始,却不能贯切到底的很少,是因为“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劝说唐太宗要竭诚以待下。这给当时骄奢忘本的唐太宗当头棒喝。

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内容,是“积其德义”的具体化。十思是针对唐太宗当时实在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十思中“谦冲自牧”,“虚心纳下”,”慎始而敬终”“慎始而敬终”尤其重要。不“纵情以傲物”,就须“谦冲自牧”,表现为“虚心纳下”,“虚心纳下”的态度为“慎始而敬终”在落实“十思”的基础上,只要发挥下属的作用,知人善用。听取正确意见,那么,不必皇帝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太宗听后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唐朝的强盛一部分是魏征的功劳,他勇于进谏,敢说敢言,唐太宗都畏惧他,但他也离不开像唐太宗这样的明君,他们可以说是贞观之治不可缺少的因素。从中看到,治理好一个国家不止要有忠臣,也要有开明的君主。

--------------------------------------------------------------------------------

解读《谏太宗十思疏》三

臣子进谏的文章我们已经读过好几篇了,虽然每篇都有它自己的特色,可像魏征这样大胆进谏却很少见了。

点出别人的缺点,就要知道别人的心里一定不好受,如果得不到理解,甚至会导致恼羞成怒。而对于作为谏议大夫的魏征,面对的是万人之上的皇帝,更是时时刻刻都是在死亡的边缘上徘徊。

--------------------------------------------------------------------------------

解读《谏太宗十思疏》四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首先,他以“固木”、“浚泉”设喻,提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为全文主旨。接着,再在原来比喻的基础上从反面设喻,使其一正一反,对比鲜明。紧跟着的,是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之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 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转入正题,这里引用历史,提醒皇帝要注意民心,要争取民心。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叁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 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最后,也就是全文的主要部分,道出了“十思”的内容,也同时说出了“十思”的重要意义,把整篇文章的主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加以叙述。

读完整篇文章,觉得它和其他的一些进谏的文章一样,都是针对君王的一些不合理的做法提出意见。从古到今,进谏的方法无非只有两种,一种就是怀着不怕死的精神,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半句也不加多,效果是强烈的,而有是最冒险的,很容易弄巧反倔;而另一种就是婉转地,听起来根本不像是在进谏,更像是在讲故事,罗罗嗦嗦的,却不乏趣味,这种方法相对上一种来说风险要低得多,但效果却不怎么强烈,就好像一碗不苦口的良药。

而魏征用的正是第一种,直言不讳,不能说他不怕死,只是他有把握而已。

而唐太宗也毕竟是一位明君,对于魏征的无礼,他也怀着包容的态度,而且欣然接受了。

所以人们说,唐太宗和魏征是“互文”咯!

--------------------------------------------------------------------------------

解读<<谏太宗十思疏 >>五

文章一开始便用了求木长,欲流远和思国安作 类比,作了正反两方面论述。“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和“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表面上既像是给太宗戴高帽,笔下锋芒却直指太宗----既然你身为一国之君,位高 权重,以天子自居,就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第二段指出“凡百元首,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暗示太宗应克守前人古训,善始善终。又用了“在殷忧”和“既得志”作比较。“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更有渲染力:吴越这两个世仇之国,水火不相容,但“竭诚”却有如此威力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更何况是安抚自己国家的臣民呢?骨肉至亲却形同陌路,这在唐太宗登位之前也许算不了什么,因为王孙贵族之间为了争权夺位,拭父杀兄也在所不惜,因为这是迫不得已的。·但登位后的太宗也有了儿女爱妻,若沦落为众叛亲离,这种寂寞未免太残酷了。“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不积仁义,劳民伤财,导致民怨满天。这还不算残忍,更糟的是人民敢怒不敢言,你连改正的机会也没有。民愤一朝爆发,就难以收拾。那么,该怎么做呢?棒随棍上,在第三段,魏征立刻说出“十德”,总结起来无非是以民为本,以臣为辅,谦逊节俭,广开言路,赏罚分明。其中数广开言路和赏罚分明最难。贵 为天子,难免有点骄贵,广开言路就难免有点逆耳忠言,但又必须赏罚分明。太多君主都是说得中听的就大奖,不合心的就小惩大戒,而且都是人之常情。在做到赏罚分明需要多么大的正视自我的勇气和海量汪涵的胸襟啊。魏征对太宗可谓大胆要求小心进谏。“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提醒了太宗要知人善任,才能 垂拱而治,而不用像以往君主那样“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了。

--------------------------------------------------------------------------------

解读《谏太宗十思疏》六

魏征写的《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章,有他的历史背景。在历史上唐朝的贞观之治,是封建时代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但在贞观中期,唐太宗逐渐骄傲腐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并以“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作为藉口。魏征对此甚为不满,并且四上奏折,劝告皇上,而此文是其中之一篇。

魏征第一段用形象的比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全文的主旨:“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第二段指出历代帝王,能好好开始,却不能贯切到底的很少,是因为“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劝说唐太宗要竭诚以待下。这给当时骄奢忘本的唐太宗当头棒喝。

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内容,是“积其德义”的具体化。十思是针对唐太宗当时实在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十思中“谦冲自牧”,“虚心纳下”,”慎始而敬终”“慎始而敬终”尤其重要。不“纵情以傲物”,就须“谦冲自牧”,表现为“虚心纳下”,“虚心纳下”的态度为“慎始而敬终”在落实“十思”的基础上,只要发挥下属的作用,知人善用。听取正确意见,那么,不必皇帝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太宗听后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唐朝的强盛一部分是魏征的功劳,他勇于进谏,敢说敢言,唐太宗都畏惧他,但他也离不开像唐太宗这样的明君,他们可以说是贞观之治不可缺少的因素。从中看到,治理好一个国家不止要有忠臣,也要有开明的君主。

一中语文网辑

1.作者简介

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着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后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作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等。言论散见于《贞观纪要》。

2. 文学常识——疏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3.语言知识

【难读字】

求木之长(chánɡ) 浚(jùn) 壅(yōnɡ)蔽 谬(miù)论 黜(chù)恶

【重要实词】

必浚其泉源(浚,疏通)

承天景命(景,大)

虽董之以严刑(董,监督,管理)

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

将有作(作,兴造。指兴造宫室一类事情)

则思谦冲以自牧(牧,修养)

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

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

简能而任之(简,选拔)

【重要虚词】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译为“把”)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的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

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



源不深而望流之无(边词,表转折)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假设)

【古今异义】

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谦词。今无此意。)

承天景命(景,大。今常用于景色。)

【词类活用】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

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之下)

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通假字】

振之威怒(通“震”,威吓)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介宾后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着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这篇奏疏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魏徼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全文共三段:

第1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臣闻”的口气不卑不亢,令人警醒。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句排比,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挑衅”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处。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第2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做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帝不要放任纵欲;“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皇帝勤勉政事,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诫,句句坦诚,字字惊心。

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三、疑难问题探析

1.本文在论证主要观点时的论证方法和角度是怎样的?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在提出主要观点之前,作者打了两个比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泌浚其泉源。”作者打这两个比方,是为了使主要观点显豁。接下来,作者从反面论证了这个观点,如果国君不积德义,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就像“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国家是不会安定的。第二自然段,作者又从历史的角度来证明观点。作者以概述的方法,列举历史上的君主“善始者繁,克终者盖寡”,告诫太宗“竭诚以待下”。作者以对比论证的方法,分析了“竭诚待下”的两种结果。“竭诚以待”下,则“吴越为一体”;不“竭诚待下”,则“骨肉为行路”。因此,要善待“下”,否则,君主之“舟”,就有倾覆的危险。言词之致,述理之尽,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2.“十思”与中心论点之间是个什么关系?

这“十思”,涉及的方面比较广,细究起来,涉及到欲望、行为、品质、纳言、赏罚等各个方面,但是,所有这些,都与“积德义”有关,是“积德义”具体作法。“总此十思,宏兹九德”是对“十思”的总结。只有积了“德义”,才能达到理想的政治境界:“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仁德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3.魏征提出的“十思”能给我们哪些写作的启示呢?

一是陈述意见的针对性。这奏疏是给皇帝看的,是用来劝谏皇帝的,所以“十疏”所陈述的内容无一不针对帝王的易犯病,又无一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二是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这“十思”的内容涉及到与帝王冶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从生活到政治,从人个欲望以品德修养,凡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全都考虑到。不但指出问题,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是面面俱到,煞费苦心。三是安排条款的序列性。“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惧满溢”“乐盘游”“忧懈怠”“虑雍蔽”“惧谗邪”“恩所及”,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四是语言表达的齐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形成齐整,气势磅礴。显然,这篇古代佳作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写作启发。

4.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5.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随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乂(yì,承平无事)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对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百余字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提示: 魏征劝谏极有艺术性,选段与《谏太宗十思疏》说理方面有相似之处,注意由课文和选段作有理有据的正确表述。

思路点拨: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言语《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凯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四、写作特点:

⑴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文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⑵ 正反对比论证,加强说服力

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对比,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凸了出来。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本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诫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论证,“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太宗的心灵,即使不用再举出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引以为戒的。

⑶ 语言朴实雄健

文章虽多用对偶句,但笔力道劲,气势雄健,朴实无华,与六朝的骈赋不同。如“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一句,“恩”“喜”“谬赏”分别与“罚”“怒”“滥刑”反义相对,“加”“因”分别与“及”“以”近义相对,这样,大大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大家可以到文章中再找一些这样的句子体会一下。

⑷ 雄辩的逻辑力量

三个段落,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第一段,作者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人君为什么当“思”呢?文章的第二段就阐述了这个问题。作者从历史教训出发,提醒太宗必须谨慎从政,要善待臣民,勿失民心。本段虽没有用到一个“思”字,但却始终是扣住“思”字着笔的,它实际上紧承第一段解释了人君当“思”的原因,那就是“凡百元首”的难以善始善终;“取之易。守之难”的严峻事实:“殷忧”时、“得志”后的不同态度,“可畏惟人,载舟覆舟”的深刻教训。同时,为下文的“十思”作了有力的铺垫。到第三段,作者则明确提出了如何“思”。在前二段说明道理的基础上,作者向太宗提出了。十思”的具体内容,并说明如果能够做到这“十思”,就能够发扬光大“九德”修养,使百官各尽其职,各竭其力,天下可“垂拱而治”了。细读文章,便会发现,作者用一“思”字贯穿全文,前后勾连,层层深入,水到渠成。从提出问题——应当“思”,到分析问题——为何“思”,再到解决问题——怎样“思”,结构谨严,浑然一体,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⑷ 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有哪几种

问题解决一般包括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四个基本步骤。

问题解决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导向问题目标与结果的过程。

⑸ 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何解决问题
你要了解解决问题是一种态度而不是技巧,因此,你必须相信你能解决所有问题。

综合前几章所述,或许你早已学会如何解决问题。

首先,90%的注意力放在寻找解决方案上,而非问题本身;

其次,不要问一些让头脑不停打转的问题,例如,"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我怎么这么倒霉"之类的。

然后,找到曾有相同问题却已克服的人作为模范,模仿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别忘了学习隔离问题--把问题写在纸上。

我把问题的发生当做一个机会,当一个人不断有问题时才是有生命的象征,否则与死人何异?

再强调一次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下:

步骤一:你要先控制情绪。行为是心境的反映,当心情愉快时,会发现问题其实并不大。

步骤二;把所有的问题列出来。

步骤三;列出所有导致问题的原因,并依困难度排列顺序。

步骤四:在每个原因下写出解决方案,并马上行动。

步骤五:修正方法直到达成解决问题的目的为止。

这当中一样可以找一些范例来模仿。

问题愈多表示能力圈在扩大

"问题"在拉丁文中的原意是"往前走"的意思。请看附图四,圆圈代表你的能力圈,中心点是你。当问题在能力圈内发生时,你都能迅速解决。

图四:

但如果有一天产生了位于能力圈之外的问题,你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延缓了解决问题,因此很快的,其他的问题都跟随而来。

由此之故,你不得不想办法去解决那些能力圈外的问题,但当你终于一一解决之后,能力圈也扩大了。这表示当你面临的问题愈多,能力就将愈强,因此遇到问题即是能力将有所突破的象征。

还记得遇到问题时问题的方法吗?

问句一:这种状况对我有哪些好处?

问句二:现在的状况还有哪些地方不完美?

问句三:我现在愿意做哪些事,以便达到所需要的结果?

问句四:我从现在开始即将不再做哪些事,以便达到想要的结果?

问句五:我现在如何来做这些,并且享受过程?

最近因为工作忙碌,我就自问以上问题来解决。

以下答案供你参考。

问句一:答案:工作愈忙表示负的责任愈大,能力愈来愈强,能帮助更多的人,不断自我突破。

问句二:答案虽然事情繁多,但并非每件事都达到高效率的程度。

问句三:答案愿意分工合作,把部分事情交给别人,自己从旁督导即可。

问句四:答案不再一次计划太多事,以便使自己轻松一些。

问句五:答案先听听音乐或打通电话和友人聊天,在兴奋状态下再工作。

必须相信你能解决所有问题

当你会问好的问题,并把问题列在纸上时,尽量为每个问题找出三个解决方案,这是为了预防疏漏的措施,万一其中一个方案无效,则可采行另一个方案。

你要了解解决问题是一种态度而不是技巧,因此你必须相信你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若你能持有"根本没有任何问题"的信念更佳,因为,比起一些比我们更不便的人来说,我们的问题根本算不上是任何问题。曾有一位双腿不良于行,需靠轮椅代步的人,他却乐观积极,不为行动不便所苦。问他原因,他说"本来我也认为自己十分不幸,问题多得不知如何是好,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另一个残障者,他只有上半身,腰部以下全部割除,却还勇敢地活着,当时,我明白了,比起他来,我还会有什么问题?"

行动承诺

为了帮助您真正有效学习运用本书,请您仔细并用心的写下您学习后的行动,请务必确实执行。

1.请把你现在哪些问题还没解决的,全部列出来。

2.为什么会发生这些问题,原因有哪些?

3.针对每一个原因,写出解决办法,订下完成时限,立即执行。

4.解决问题,承诺"我一定要,马上行动,绝不放弃!"并且签名。

⑹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提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提问题有什么好处?提问题是普遍性,提的问题耍照顾方方面面的,大家都能解答或解决出来。解决问题就没有那么筒单了,首先,耍弄懂问题的性质,解决的方案,方式方法,问题性质是内部矛盾,还是问题的有严重性,是否要通过法律部门,协助解决问题,内部矛盾是否通过个人协商解决问题,事下了之,所以,解决问题更比提问题有难度。

⑺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哪个重要即兴评述

提出问题很重要,因为这个世界到处充满矛盾,我们要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必须寻找矛盾,发现矛盾,提出矛盾,也就是要提出问题。因此,提出问题很重要。
但是,解决问题也很重要。问题提出来了,必须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才行。
只要提出问题,就要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就要再解决问题。循环往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同样重要的。

⑻ 如何做到解决问题而不是提出问题

创造性的解决问题首先要改变思维方式,看待一个问题要先把他分解成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分解到最后的结果。在从结果往前推,所有问题都一目了然摆在哪里,找出解决这个问题自己的不足之处,问题就很简单解决了吧。

⑼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摘要】
一切探究源自问题,学生是否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科学探究的真正开展。新课程目标明确提出:让学生“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现和提出问题,树立问题意识是科学探究的起始阶段,对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数学问题也是存在与生活中方方面面。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不提问题或提不出问题,课堂教学中也以教师提问学生为主。究其原因主要有:①学生就是有问题也不肯提出来,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同学们耻笑;我讲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②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熏陶,学生已习惯于等着教师告诉答案,缺乏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③教师自身的因素:不重视;不知道怎么做;主要怕浪费时间;等等。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的具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来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
观察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特点。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启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主要是教给方法,而关键是从指导观察入手。由于学生受知识水平,年龄特点和思维能力等局限,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无意性、情绪性比较明显,而知识的选择性较差。他们只注意表面现象,而不能仔细地,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结合观察的具体内容,给学生提出观察的要求,让学生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这些内容?重点观察什么?
当然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生活。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说,数学知识的认识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实践经验的的获取。从学生的注意的角度来说,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其注意的广度是不同的。注意有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只有让学生在有意注意的情况下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充分带动学生思考,老师做有效的引导,提问。只有这样,学生的思想才会飞奔起来,同时整个课堂会显得活力无限。 我认为,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第一: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与应用题的讲解中,可以更多的设置问题情境,每一个问题都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第二:老师做到有效的引导,提示,其中可以包括知识的转化,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样可以做到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是围绕这本节课的重点展开的。老师的正确引导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学生能在很多的时间里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培养学生具备解决一般问题的方法的一般思路。
第三: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小组竞赛,学生板演,师生问答。在这些过程中,可以由学生发现出现的问题,并得出解决方案。这样的方式可以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中找到乐趣,体现学生的价值,增加学生的自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面临很多临时的问题,需要自己去解决,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的意识。
第四:老师在教课的过程中可以设计有意图的错误,让学生发现老师的错误,这会让学生有很强的成就感。老师的错误学生能看的非常清楚,而学习的过程也是发现错误并及时订正的过程。
第五: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并且能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交流会引起思想的碰撞,问题的产生,这需要老师有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总之,从以上这几个方面来说,数学知识的学习在相互交流讨论中可以变得简单而有趣,是的数学的学习变得事半功倍。同时,能极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扩大学生的思维,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把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去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提问,会提问,善提问。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阅读全文

与指出问题但不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常用的有机物分析方法 浏览:332
人类有什么打斗方法 浏览:804
人物分析描写方法 浏览:789
皂角刺如何食用方法 浏览:564
研究问卷的方法 浏览:828
古筝琴码的安装方法 浏览:579
国外大学研究方法有哪些 浏览:424
手上鸡眼的图片症状和处理方法 浏览:70
栀子的种植方法和图片 浏览:604
癣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浏览:422
黛珂白檀乳液使用方法 浏览:849
考科二坡道定点停车方法视频 浏览:542
独词式标题选材常用方法 浏览:750
一天解决一本书的方法 浏览:239
沂蒙山楂的食用方法 浏览:179
系统思维的训练方法 浏览:41
组合数计算方法高中数学例题 浏览:306
如何用物理方法卷发 浏览:194
穿丝袜的正确方法视频教程 浏览:220
简单锻炼方法视频捂脸 浏览: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