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检测蛋白质表达量的实验方法有哪些,western-blotting的原理,方法
蛋白质印迹(免疫印迹试验)即Western Blot物、物化免疫遗传用种实验其基本原理通特异性抗体凝胶电泳处理细胞或物组织品进行着色通析着色位置着色深度获特定蛋白质所析细胞或组织表达情况信息
蛋白质印迹由瑞士米歇尔弗雷德希物研究所(Friedrich Miescher Institute)Harry Towbin1979提尼尔·伯奈特(Neal Burnette)于1981所着《析物化》(Analytical Biochemistry)首称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电泳离细胞或组织总蛋白质凝胶转移固相支持物NC膜或PVDF膜用特异性抗体检测某特定抗原种蛋白质检测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基蛋白水平表达研究、抗体性检测疾病早期诊断等面
Ⅱ 比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更加灵敏的蛋白质鉴别方法有什么
你说的灵敏指的是特异性还是灵敏度?SDS-PAGE只是个定性的鉴别方法。
特异性上像WB,ELISA方法,原理是抗原抗体反应,能识别特异的蛋白。
灵敏度上HPLC一般是作为蛋白纯度指标的检定方法。
Ⅲ 常用的血清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有哪些
四种血清总蛋白质的测定的方法:
1.基于蛋白分子中含有酪氨酸和色氨酸而使用的酚试剂比色法 由于各种蛋白质分子中上述两种氨基酸的组成比例不同,特别是白蛋白含色氨酸为0.2%,而γ-球蛋白中含量达2%-3%,导致较大的差异。Lowry的改良法在酚试剂中加入Cu2+,集中原法和双缩脲反应两者的作用,使呈色灵敏度提高。其中75%的呈色依赖于Cu2+.反应产物最佳吸收峰在650-750nm,方法灵敏度为双缩脲方法的100倍左右。有利于检测较微量的蛋白质。但试剂反应仍易受多种化合物的干扰。
2.紫外测定法 采用280nm和215/225紫外吸收值,计算蛋白质含量280nm 是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存在芳香族氨基酸所致。方法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受蛋白分子中该种氨基酸的含量比例影响甚大。尿酸和肝红素在280nm附近有干扰。紫外区200-225nm是肽健的强吸收峰。在此区域其吸收值为280nm的10-30倍,将血清稀释1000-2000倍可以消除干扰物质的影响。
3.采用沉淀反应进行散射比浊法 用磺柳酸、三氯醋酸等配方,此方法甚为简便,不需特殊仪器,技术关键在于:①选择最佳试剂浓度及温度;②混匀技术;③选用的标准;④待测标本中的蛋白浓度。
4.染料结合法 蛋白质可与某些染料特异结合,如氨基黑(amino black)与考马亮蓝(comassive brilliant blue )。这一性质除了可以用于电泳后的蛋白质区带染色,亦可用于总蛋白质的定量。缺点是多种蛋白质与染料的结合力不一致。考马亮蓝在与蛋白质结合后的吸收峰从465nm移向595nm,这一性质可用分光光度法来定量检测。
Ⅳ 蛋白浓度测定的方法具体有哪些
蛋白浓度测定的方法:
1. 紫外分光光度法
紫外光谱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是讲蛋白质溶液直接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中测定的方法,不需要任何试剂,操作简单且易回收。蛋白质溶液在280nm附近有强烈的吸收,这是由于蛋白质中酪氨酸、色氨酸残基而引起的,所以光密度受这两种氨基酸含量的支配。另外核蛋白或提取过程中杂有的核酸对测定结果引起极大误差,其最大吸收在260nm。所以同时测定280及260nm两种波长的吸光度,通过计算可得较为正确的蛋白质含量。
2. 双缩脲法
利用半饱和硫酸铵或27.8%硫酸钠——亚硫酸钠可使血清球蛋白沉淀下来,而此时血清白蛋白仍处于溶解状态,因此可把两者分开,这种利用不同浓度的中性盐分离蛋白的方法称为盐方法。盐析分离蛋白质的方法不仅用于临床医学,而且还广泛地用于生物化学研究工作中,如一些特殊蛋白质—酶、蛋白激素等的分离和纯化。
蛋白质和双缩脲一样,在碱性溶液中能与铜离子形成紫色络合物(双缩脲反应),且其呈色深浅与蛋白质的含量成正比,因此可于蛋白质的定量测定。
但必须注意,此反应并非蛋白质所特有,凡分子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肽键的化合物以及分子内有—CH2—NH2等结构化合物,双缩脲反应也呈阳性。本实验用27.8%硫酸钠—亚硫酸钠溶液稀释血清,取出一部分用双缩脲反应测定蛋白质的含量,剩余部分则用滤纸过滤,使析出的球蛋白与白蛋白分离,取出滤液用同一反应测定白蛋白的含量。总蛋白与白蛋白含量之差即球蛋白的含量。白蛋白与球蛋白之比即所谓的白/球比值。
3. Folin-酚试剂法
目前实验室较多用Folin-酚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此法的特点是灵敏度高,较双缩脲高两个数量级,较紫外法略高,操作稍微麻烦,反应约在15分钟有最大显色,并最少可稳定几个小时,其不足之处是干扰因素较多,有较多种类的物质都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其原理是蛋白质中含有酚基的酪氨酸,可与酚试剂中的磷钼钨酸作用产生兰色化合物,颜色深浅与蛋白含量成正比。
4. 考马氏亮蓝G-250
此方法是1976年Bradform建立。染料结合法测定蛋白质的优点是灵敏度较高,可检测到微量蛋白,操作简便、快迅,试剂配制极简单,重复性好,但干扰因素多。考马氏亮蓝G-250具有红色和青色两种色调、在酸性溶液中游离状度下为棕红色,当它通过疏水作用与蛋白质结合后,变成蓝色,最大吸收波长从465nm转移到595nm处,在一定的范围内,蛋白质含量与 595nm的吸光度成正比,测定595nm处光密度值的增加即可进行蛋白质的定量。
以上便是实验室中常见的几种蛋白浓度测定的方法,另外还有凯氏定氮法和BCA法,有凯氏定氮法结果最精确,但操作复杂,BCA法又以其试剂稳定,抗干扰能力较强,结果稳定,灵敏度高而受到欢迎。
Ⅳ 特异性蛋白质谱带的检出方法法有哪些
通常可以用抗体检出;如果知道没有其他的蛋白与其分子量相同的话,可以根据其分子量检出;如果特异性蛋白质与GFP重组的话,也可用荧光检出;如果具有可检测的酶的活性的话,可以用酶活性检出;如果知道与某种特定的分子有结合作用的话,可以用这种特定的分子检出;如果知道其有其他特定的理化或生化性质的话可以用相应的性质检出。
Ⅵ 蛋白质组的分析鉴定方法主要有哪些
为探究生物进程的分子机制,需要确定介导这个过程的蛋白质-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主要技术总结如下:一、酵母双杂交系统酵母双杂交系统是当前广泛用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组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原理是当靶蛋白和诱饵蛋白特异结合后,诱饵蛋白结合于报道基因的启动子,启动报道 基因在酵母细胞内的表达,如果检测到报道基因的表达产物,则说明两者之间有相互作用,反之则两者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将这种技术微量化、阵列化后则可用于大 规模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根据需要发展了单杂交系统、三杂交系统和反向杂交系统等.Angermayr等设计了一个SOS蛋白介 导的双杂交系统.可以研究膜蛋白的功能,丰富了酵母双杂交系统的功能.此外,酵母双杂交系统的作用也已扩展至对蛋白质的鉴定.二、噬茵体展示技术在编码噬菌体外壳蛋白基因上连接一单克隆抗体的DNA序列,当噬菌体生长时,表面就表达出相应的单抗,再将噬菌体过柱,柱上若含目的蛋白,就会与相应抗体 特异性结合,这被称为噬菌体展示技术.此技术也主要用于研究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有高通量及简便的特点,还具有直接得到基因、高选择性的筛选复杂混 合物、在筛选过程中通过适当改变条件可以直接评价相互结合的特异性等优点.目前,用优化的噬菌体展示技术,已经展示了人和鼠的两种特殊细胞系的cDNA文 库,并分离出了人上皮生长因子信号传导途径中的信号分子.三、等离子共振技术表 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已成为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新手段.它的原理是利用一种纳米级的薄膜吸附上“诱饵蛋白”,当待测蛋白与诱饵蛋白结合后,薄 膜的共振性质会发生改变,通过检测便可知这两种蛋白的结合情况.SPR技术的优点是不需标记物或染料,反应过程可实时监控.测定快速且安全,还可用于检测 蛋白一核酸及其它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Ⅶ 为了定位某种特异蛋白在细胞中的含量或者分布,可以采取什么方法
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相对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immunocytochemistry)。
抗体和抗原之间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先将组织或细胞中的某种化学物质提取出来,以此作为抗原或半抗原,通过免疫动物后获得特异性的抗体,再以此抗体去探测组织或细胞中的同类的抗原物质。由于抗原与抗体的复合物是无色的,因此还必须借助于组织化学的方法将抗原抗体结合的部位显示出来,以其达到对组织或细胞中的未知抗原进行定性,定位或定量的研究
Ⅷ 抗原抗体杂交
抗原抗体杂交就是Western杂交,原理
Western杂交是将蛋白质电泳、印迹、免疫测定融为一体的特异性蛋白质的检测方法。其原理是:生物中含有一定量的目的蛋白。先从生物细胞中提取总蛋白或目的蛋白,将蛋白质样品溶解于含有去污剂和还原剂的溶液中,经SDS-PAGE电泳将蛋白质按分子量大小分离,再把分离的各蛋白质条带原位转移到固相膜(硝酸纤维素膜或尼龙膜)上,接着将膜浸泡在高浓度的蛋白质溶液中温育,以封闭其非特异性位点。然后加入特异抗性体(一抗),膜上的目的蛋白(抗原)与一抗结合后,再加入能与一抗专一性结合的带标记的二抗(通常一抗用兔来源的抗体时,二抗常用羊抗兔免疫球蛋白抗体),最后通过二抗上带标记化合物(一般为辣根过氧化物酶或碱性磷酸酶)的特异性反应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从而可得知被检生物(植物)细胞内目的蛋白的表达与否、表达量及分子量等情况。
Western 杂交技术是一种蛋白质的固定和分析技术,是将已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或其它凝胶或电泳分离的蛋白质转移到硝酸纤维滤膜上,固定在滤膜上的蛋白质成分仍保留抗原活性及与其它大分子特异性结合的能力,所以能与特异性抗体或核酸结合,其程序Southern Blot相似,故称为Western Blot,第一抗体与膜上特异抗原结合后,再用标记的二抗(同位素或非同位素的酶)来检测,此方法可检测1ng抗原蛋白。Western杂交方法灵敏度高,通常可从植物总蛋白中检测出50ng的特异性的目的蛋白。
编辑本段
试剂配制
(1)转移电泳缓冲液:20mmol/L Tris HCL pH8.0
150mmol/L 甘氨酸
加14.5g Tris粉 67.08g甘氨酸于4L水中,加入1200mL
甲醇,加水至6L
(2)丽春红S溶液:0.5%丽春红S
1%乙酸
编辑本段
操作步骤:
(1)用已制备好的SDS-PAGE分离的蛋白凝胶。
(2)用一张滤纸,剪成与胶同样大小,在转移电泳缓冲液中预湿,放在Scotch-Brit Pad上,在胶的阴性端放上滤纸,胶的表面用该缓冲液浸湿,排出所有气泡。
(3)在胶的阳极面放置同样大小浸湿的硝酸纤维素膜,排出气泡,再在滤膜的阳极端放置一张滤纸,排出气泡,再放一个Scotch-Brit Pad。
(4)将以上“三明治”样装置放入一个塑料支撑物中间,将支撑物放入电转移装置中,加入电转移缓冲液。
(5)接通电源:使胶上的蛋白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电压为14V 4℃转移4小时或过夜。
(6)将滤膜放入丽春红S溶液中5分钟,蛋白染色水中脱色2分钟,照像,用印度墨水将分子量标准染色,在水中完全脱色。
(7)将滤膜放在塑料袋中,每3张加入5mL封闭缓冲液(1克速溶去脂奶粉溶于100ml PBS中),封闭特异性抗体结合位点,室温1h,摇动,倒出封闭缓冲液。
(8)在封闭缓冲液中稀释第一抗体,加入后室温放置1小时,将滤膜转到塑料盒中,用200mL PBS洗四次,摇动。
(9)在封闭缓冲液中稀释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二抗,重复步骤8。
(10)将滤膜放在100mL新配制的DAB底物溶液中,大约2~3分钟就可显色,用水冲洗终止反应、照像。
结果分析:分析阳性(显色)条带的分子量大小,而且根据信号(颜色)强弱分析蛋白表达量。
Ⅸ 用什么方法检测细胞与组织内特异性蛋白
人类基因组(genome)含有3万-5万个可单拷贝的结构基因,但在一个细胞生长的特定条件下,往往只有少数基因表达.有些基因几乎普遍地在所有细胞活跃地处于表达状态,并保证其表达产物的功能.如多数酵解酶类蛋白,钙调节蛋白.此外,多数细胞均有其细胞骨架的特定组分,或产生特定代谢的酶.这些蛋白在各细胞中表现出它的组织特异性(tissue-speificprotein),当有关细胞损害过程中,它们在血循环中可以出现,可以反应该细胞的特异损害.这一事实被利用于监测某组织是否进行性损害的一种非损伤性的手段,并正在发展中. 有几种方法可以检测出特殊蛋白的组织特异性,如果该蛋白本身就是酶,可以直接测定酶的活性.例如肌酸激酶在骨骼肌中含量很高,但它们并不存在于肝内.血清中该酶的活性可以反应肌肉的损害,特别是骨骼肌的病变--肌萎缩症,或心肌损害.如果该蛋白并非具有酶活性,但可以表现一定的抗原性,可用于制备相应的抗体,用相应的免疫学方法来检测.新的组织特异性蛋白质也可以通过高分辨率的双相电泳色谱而定位,可以比较不同的组织,而检出特殊器官中特异性蛋白的存在. 一个真核细胞的胞质部分(往往指细胞在去除其亚细胞的结构组分--包括线粒体和内质网及核微粒等成分后,残留下的可溶性部分),往往尚含有20%-30%高浓度蛋白质溶液,各个蛋白质之间具有弱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