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颅内血肿的分类有哪些
外伤后在颅内同一部位或不同部位形成两个以上相同或不同类型的血肿,称之为多发性颅内血肿。临床上并不少见,约占颅内血肿总数的20%左右。根据血肿部位和类型的不同,可分为三类:
㈡ 颅内血肿的症状有哪些
1.同一部位不同类型的多发血肿,多为对冲性脑挫裂伤伴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及脑内血肿;或着力部位硬膜外血肿伴局部硬脑膜下及/或脑内血肿。
2.不同部位同一类型的多发血肿,常为双侧硬脑膜下血肿,尤其是小儿及老年病人,因额部或枕部减速性损伤所致。当致伤暴力大、脑挫裂伤严重时,常为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往往位于双侧额颞前份。若脑原发性损伤轻微,系脑表面的桥静脉撕裂出血时,则多为慢性或亚急性双侧半球凸面硬膜下血肿。偶尔可因挤压伤致双侧颞骨骨折,亦有引起双侧硬脑膜外血肿的可能,但较少见。
3.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多发血肿,见于着力部位硬脑膜外血肿及/或脑内血肿伴对冲部位硬脑膜下及脑内血肿。有时枕部减速性损伤,引起枕骨骨折,可致颅后窝硬脑膜外血肿,伴对冲部位硬膜下及/或脑内血肿。此类血肿临床表现常较严重,病人伤后多持续昏迷或意识障碍变化急促,容易早期出现天幕切迹疝及双侧锥体束受损征。
㈢ 硬脑膜外血肿的基本知识
硬脑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十分常见,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 %左右。分为慢性与急性硬脑膜外血肿,其中急性硬脑膜外血肿(Acute extraral hematoma)较常见。
(1)伤因与病理:
典型的急性硬脑膜外血肿常见于青壮年男性颅骨线形骨折病人,以额颞部和顶颞部最多,这与颞部含有脑膜中动、静脉,又易为骨折所撕破有关。血肿的大小与病情的轻重关系密切,愈大愈重。
(2)症状与体征
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可因出血速度、血肿部位及年龄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从临床特征看,仍有一定规律及共性,即昏迷一清醒一再昏迷。
意识障碍:由于原发性脑损伤程度不一,这类病人的意识变化,有三种不同情况:
颅内压增高:随着颅内压增高,病人常有头疼、呕吐加剧,躁动不安和四曲线的典型变化,即Cushing’s反应,出现血压升高、脉压差增大、体温上升、心率及呼吸缓慢等代偿性反应,等到衰竭时,则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及呼吸抑制。
神经系统体征:单纯的硬膜外血肿,早期较少出现神经受损体征,仅在血肿形成压迫脑功能区时,才有相应的阳性体征,如果病人伤后立即出现面瘫、偏瘫或失语等症状和体征时,应归咎于原发性脑损伤。当血肿不断增大引起颞叶钩回疝时,病人则不仅有意识障碍加深,生命体征紊乱,同时将相继出现患侧瞳孔散大,对侧肢体偏瘫等典型征象。偶尔,因为血肿发展急速,则可引起不典型体征:即对侧瞳孔散大、对侧偏瘫;同侧瞳孔散大、同侧偏瘫;或对侧瞳孔散大、同侧偏瘫。应立即借助辅助检查定位。
(3)诊断与鉴别
幕上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早期诊断,应判定在颞叶钩回疝征象之前,而不是昏迷加深、瞳孔散大之后。故临床观察殊为重要,当病人头痛呕吐加剧、躁动不安、血压升高、脉压差加大及/或出现新的体征时,即应高度怀疑颅内血肿,及时给予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颅骨平片、A型超声波、脑血管造影或CT扫描等。
(4)治疗与预后
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治疗,原则上一经诊断即应施行手术,排除血肿以缓解颅内高压,术后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非手术治疗。一般若无其他严重并发症且脑原发损伤较轻者,预后均良好。
1)手术治疗:通常多采用骨窗开颅或骨瓣开颅术,便于彻底清除血肿、充分止血和必要时行硬膜下探查,是硬膜外血肿沿用已久的术式。近年来,由于CT扫描检查的广泛应用,血肿的部位、大小和脑损伤情况了如指掌,并能动态地观察血肿的变化,因此有作者采用颅骨钻孔引流硬膜外血肿也获得成功。
2)非手术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无论施行手术与否,均须进行及时、合理的非手术治疗。
硬脑膜外血肿的保守治疗:适用于神志清楚、病情平稳;CT检查血肿计量小于40ml,中线移位不超过1.5cm;无意识恶化、眼底水肿及新病征出现;非颅中窝或颅后窝血肿者。治疗措施应是在严密观察病人临床表现的前提下,采用脱水、激素、止血及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如丹参、川芎等,并利用CT作动态监护,以策安全。
㈣ 各部位脑出血有何临床特点
根据出血部位不同,临床可分为: 1.基底节区脑出血 ①内侧型出血:血肿位于内囊及其内侧,可出现对侧肢体中枢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病灶对侧同向偏盲,双眼向病灶侧凝视。出血在优势半球可有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出血在非优势半球,可有失认症与失用症。在急性期瘫痪为弛缓性,经数日或数周后,出现痉挛性瘫。弛缓性瘫痪的时间愈久,肢体功能恢复愈差。内侧型出血向脑室穿破者,病情更为严重。当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引起脑水肿、颅内压迅速增高,可出现昏迷,双侧肢体瘫痪、去大脑强直等脑干受损的症状。可出现胃肠道出血、呕吐咖啡残渣样液、体温升高、脉搏增快、鼾声呼吸、血压下降等丘脑下部受损的症状,可出现瞳孔忽大忽小,或一侧散大等脑疝的症状,病情严峻。⑨外侧型出血:神经系统的功能受损较轻、瘫痪多不严重,神志多清楚,预后佳。血肿占据了内、外囊者,称混合型出血,预后多极为严重。 2.桥脑山血 多由基底动脉的旁正中动脉破裂引起。轻者,出血虽少,多局限桥脑一侧,可出现球侧桥脑损害体征。如病灶侧面部麻木或外展神经、面神经瘫,对侧肢体瘫及深感觉降碍,双眼凝视肢体体痪侧, 也可出现眼的-个半综合征。重症桥脑出血(血肿超过1cm),病人很快昏迷,四肢瘫、双瞳极度缩小呈针尖样、眼球各向活动障碍、高热、 呼吸不规则、去大脑强直,病情迅速恶化,威胁生命。 3.小脑出血 老年人常为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出血,青年人多见血管畸形的破裂。好发于一侧小脑半球深部齿状核附近,为小脑上动脉供血区。表现突然枕部痛、眩晕、频繁呕吐、眼震、共济失调,可伴面瘫、同侧注视麻痹等。少数呈亚急性进行性发病,类似小脑占位性病变。重症大量出血病例,突发剧烈头痛,颅压迅速增高,很快出现昏迷,四肢瘫、 肌张力低、瞳孔散大、呼吸不规则。如出血破入第四脑室,症象凶险,多在l一2天形成枕骨大孔疝,病情极度危急。小脑出血如果在脑干受压之前,采取紧急手术治疗,仍可获良好疗效。小型出血,且无脑干受压征者,在严密监护下,经内科保守治疗,可自行吸收。 4.脑室出血 有原发性脑室出血与继发性脑室出血。前者指脑室脉络丛或室管膜血管破裂出血,临床上较少见;后者为脑实质血肿破溃进入脑室,临床上多见。表现为突然昏迷加深,出现脑膜刺激征、四肢软瘫、瞳孔缩小,可有阵发性强直性痉挛或去大脑强直。呼吸、心脏功能紊乱、衰竭,预后差。 5.脑叶出血 出血在大脑皮质下白质内,故又称皮质下出血。发病年龄较轻。高血压的因素仅占半数,其他可因动脉畸形、转移瘤、血液病引起,部分病者的原因不明。脑叶出血的症状相同一部位的分支动脉阻塞所产生的综合征极相似,但多有头痛,其他可表现局灶症征。如枕叶可见同侧眼周剧痛和严重偏盲;左额叶有耳前区及耳内疼痛,感觉性失语;额叶出血有对侧上肢严重无力,面部及下胶轻度无力,有的有精神症状或智能障碍;顶叶出血可见颞部痛和偏身感觉障碍。出血近皮质可发生局灶性癫痫。CT扫描或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为血管畸形,或出血量大者,应手术治疗。小量出血经保守治疗可自行吸收。 病因:高血压并有脑动脉硬化,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约占脑出血的85%左右,其他较少见的病因有脑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脑肿瘤、脑动脉炎、淀粉样血管病、血液病、结缔组织病、抗凝或溶血栓治疗并发症等。 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的脑出血,,多发生在基底节区;动静脉畸形破裂,多发生在脑叶及小脑;淀粉样血管病所致出血,多发生在脑叶。需与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瘤卒中相鉴别 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的脑出血,多发生在基底节区;动静脉畸形破裂,多发生在脑叶及小脑;淀粉样血管病所致出血,多发生在脑叶。需与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瘤卒中相鉴别 需与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瘤卒中相鉴别 控制血压 脑出血患者,由于长期高血压,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减退,同时有明显颅内高压,因此,降血压应十分慎重。降压不宜太快、过低,否则脑血流量明显减少,以致供血不足,对有全身动脉硬化者,于心、肾脏器也不利。收缩压以维持在21.3kPa(160mmHg)为宜。血压过高,在采用脱水、利尿降低颅内高压的同时,血压也可下降。苦血压持续在24-26.7kPa(180mmHg)或以上时,可选用肌肉注射利血平0.5l mg, 6-12小时可再重复一次;或肌[注25%硫酸镁10ml,每6-12小时一次。当收缩压低于l 3.3kPa(100mmHg),需排除血容量不足、酸中毒、心源性休克,可酌情少量多次服用独参汤。 前两次发病,血管并为完全闭塞或又恢复再通,未造成脑实质坏死,所以两次CT未有显示。 1.颈内动脉 两侧很少同时受累。如侧支循环良好,闭塞后可无症状;常和大脑中动脉闭塞的症状相似,不易鉴别;如有单侧眼失明伴对侧偏瘫则可定为颈内动脉闭塞。闭塞时仍可见:颈动脉搏动减弱;多普勒检查可发现颈动脉有闭塞;血管造影可发现颈内动脉不通。 2.大脑中动脉 主干及深穿支阻塞可见到三偏综合征。主侧(优势)半球侧支病变可有失语、失读、失写。如瘫痪和感觉障碍限于面部和上肢,则以大脑中动脉闭塞可能性为大。由于大脑中动脉的分支较多,闭塞后症状也较多,单据症状判断病变血管比较困难。 3.大脑前动脉 由于前交通动脉等侧支循环,大脑前动脉闭塞时可无症状。有下肢瘫伴排尿障碍和皮层性感觉障碍时大致可定为大脑前动脉闭塞。只有发生单独的深穿支闭塞才会产生上胶软瘫及面、舌瘫。 4.椎、基底动脉 闭塞时由于其供血范围、侧支交通情况不同,临床表现亦不同。症状有眩晕、耳鸣、复视、球麻痹、共济失调、交叉性瘫等。脑干(桥脑基底)中下段腹侧病变时可能出现闭锁综合征:患者清醒,可以动眼示意,但无任何发声或运动能力。 5.大脑后动脉 如出现症状则可有同向偏瘫、一过性视力障碍、体像障碍及失认、失用、失语、失写、顶枕综合征、丘脑综合征(深支闭塞)及锥体外系症状。 6.小脑后下动脉 出现延髓外侧综合征。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塞、多发性脑梗塞
㈤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发生在硬膜下腔,是颅内血肿中最常见,约占50%-60%,根据血肿出现症状时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种。 大多数血肿主要来源于脑皮质挫裂伤灶中的静脉和动脉受损伤出血而致的,常常发生在外伤着力部位以及对冲部位的颅骨骨折致脑表面的动脉或静脉破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另一出血来源是脑表...面的桥静脉,即脑表面浅静脉回流至静脉窦处被撕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此类血肿多不伴有脑挫裂伤,仅为单纯性血肿,但血肿较广泛地覆盖于大脑半球表面。 血肿形成时多为新鲜血液或柔软血凝块,3天内逐渐变成硬凝块并与脑膜粘着,2周内凝块逐渐液化,肉芽组织逐渐长入脑膜粘着面,逐步机化,其硬膜粘着面形成血肿外膜,蛛网膜粘着面形成血肿内膜,内外膜将血肿包裹。 硬膜下血肿以急性及亚急性较多见,且经常合并严重脑挫裂伤。因此常有严重意识障碍、昏迷加深或清醒后昏迷、单侧瞳孔散大和其他脑压迫症状。并发脑疝时可出现生命机能衰竭的症状。 1.CT表现: CT检查是硬膜下血肿首选检查方法。在CT平扫上,血肿的密度直接与血红蛋白含量有关。在急性期及亚急性期,伤后血肿多呈新鲜血液或软血凝块,3天内血液凝固,血浆吸收,血红蛋白浓缩。因此,此期均有典型CT表现,主要特点是颅骨内板下出现新月形高密度影,CT值可高达70HU-80HU,体积大,也可以表现为双凸形高密度影。部分可为混杂密度影,有的可出现液-液平面,即高密度血凝块沉于血肿下部或溶血后含铁血红蛋白下沉所致。在慢性期和亚急性后期,由于血红蛋白的溶解和吸收,血肿密度随时间逐渐减低,伤后1周-2周变为等密度,伤后1个月变为低密度影。增强扫描脑表面的小血管增强而使密度血肿衬托更为清楚,4h-6h后延迟扫描,约40%患者血肿边缘出观点状或线状强化,为包膜或血肿相邻脑表面充血强化所致,从而显示血肿轮廓。无论急性期/亚急性还是慢性期的硬膜下血肿,均伴有脑挫裂伤或脑水肿,在CT片上均有占位效应。因其在CT片上仅是占位效应,表现为病变侧灰白质界限内移,脑沟消失,脑室普遍受压变形,甚至消失,中线结构向健侧移位。 2.MR表现: 硬膜下血肿的MRI信号改变,随着血肿不同时期而不同,其信号强度变化规律和硬膜外血肿相同。急性期,血肿内的红细胞内含有去氧血红蛋白,使T2缩短,T2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强度,而在T1加权像血肿的信号与脑实质信号强度相仿。在亚急性期,在 T1和 T2加权像上均为高信号影。早期慢性硬膜下血肿信号强度和亚急性期相仿。随着时间的推移,高铁血红蛋白继续氧化变性,一变成血红素,血红素是一种低自旋,非顺磁性的铁化合物,T1时间长于顺磁性的高铁血红蛋白,因此在T1加权像信号强度低于亚急性期,由于蛋白含量仍高,其信号强度仍高于脑脊液,在T2加权像,血肿为高信号。 低密度的硬膜下血肿应和蛛网膜下腔扩大和硬膜下水肿鉴别。 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发生于硬膜外腔内。占颅内血肿25%-30%,主要以急性发生为主,占86%左右,有时并发其他类型血肿。一般发生在着力点及其附近,经常伴有骨折。由于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引致硬膜外血肿占3/4,其次是损伤静脉窦、板障静脉、导静脉而导致血肿。因此可根据骨折线通过脑膜血管和静脉窦的部位来判断血肿部位。故此,硬膜外血肿最好发部位为颞顶区,其次为额顶矢状窦旁,可单侧或双侧。 血肿开始为新鲜血液和血块,几天后血块液化并被逐渐吸收,周围有薄层肉芽组织形成,l个月左右形成肉芽包膜,内含血块液化之液体,混有柔软凝块,有的可机化成固体。 一般常有明显外伤病史,伴有颅骨骨折损伤血管而出血,尤其是动脉性出血,因此病程多为急性或亚急性,慢性极少,故伤后昏迷较深,持续时间较长。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改变和生命体征表现,如头痛、恶心、呕吐,呼吸、脉博缓慢,血压升高。同时,神经系统定位征一般较明显,如出现中枢性面瘫、失语、肢体瘫痪等,如不及时清除血肿,会出现脑部症状、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等,严重危及病者生命。 1.CT表现: 硬脑膜外血肿绝大多数(85%)都有典型的 CT特点:在颅骨内板下方有双凸形或梭形边缘清楚的高密度影,CT值40HU-100HU;有的血肿内可见小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的低密度区,认为是外伤时间太短仍有新鲜出血(较凝血块的密度低),并与血块退缩时溢出的血清混合所致;少数血肿可呈半月形或新月形;个别血肿可通过分离的骨折缝隙渗到颅外软组织下;骨窗位常可显示骨折。此外,血肿可见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移位,病变侧脑室受压,变形和移位。静脉源形硬膜外血肿因静脉压力低,血肿形成晚,CT扫描时血肿可能溶解,表现为略高密度或低密度区。少数病人受伤时无症状,以后发生慢性硬膜外血肿,这时作增强后扫描可显示血肿内缘的包膜增强,有助于等密度硬膜外血肿的诊断。 2.MRI表现: 血肿发生的部位多位于直接接受暴力的位置,多有局部骨折,头皮血肿,一般血肿较局限,不超越颅缝的界限。硬膜外血肿的形态改变和CT相仿。血肿呈双凸形或梭形,边界锐利,位于颅骨内板和脑表面之间。血肿的信号强度改变,与血肿的期龄有关。急性期,在T1加权像,血肿信号与脑实质相仿。在T2加权像血肿呈现为低信号。在亚急性和慢性期,在T1和T2加权像均呈高信号。此外,由于血肿占位效应,患侧脑皮质受压扭曲,即脑回移位征。与颅骨内极距离增大,脑表面(皮质)血管内移等提示脑外占位病变征象,得出较明确诊断。 需与硬膜下血肿呈梭形高密度鉴别。 一般来讲,主要依据出血量,一般是在幕上脑出血的时候,推荐出血50毫升以上可以考虑开颅,幕下10毫升就可以了。 还要考虑出血的原因,高血压出血就需要开颅。但是由于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引起的出血就不应该手术。而且还要考虑病人的全身状况,一般状况差的也不要手术。第三,考虑病人的年龄,适应症是综合考虑不是单一考虑。
㈥ 颅内血肿的检查
1.硬脑膜外血肿
CT检查,若发现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有双凸镜形或弓形密度增高影,可有助于确诊。CT检查还可明确定位、计算出血量、了解脑室受压及中线结构移位以及脑挫裂伤、脑水肿、多个或多种血肿并存等情况。
2.硬脑膜下血肿
硬脑膜下血肿是指出血积聚于硬脑膜下腔。是颅内血肿中最常见者,常呈多发性或与别种血肿合并发生。
(1)急性硬脑膜下血肿CT检查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出现高密度、等密度或混合密度的新月形或半月形影,可有助于确诊。
(2)慢性硬膜下血肿CT检查如发现颅骨内板下低密度的新月形、半月形或双凸镜形影像,可有助于确诊;少数也可呈现高密度、等密度或混杂密度,与血肿腔内的凝血机制和病程有关,还可见到脑萎缩以及包膜的增厚与钙化等。
3.脑内血肿
CT检查,在脑挫裂伤灶附近或脑深部白质内见到圆形或不规则高密度血肿影,有助于确诊,同时亦可见血肿周围的低密度水肿区。
4.脑室内出血与血肿
CT检查,如发现脑室扩大,脑室内有高密度凝血块影或血液与脑脊液混合的中等密度影,有助于确诊。
5.迟发性颅内血肿
指颅脑损伤后首次CT检查时无血肿,而在以后的CT检查中发现了血肿,或在原无血肿的部位发现了新的血肿,此种现象可见于各种外伤性颅内血肿。确诊须依靠多次CT检查的对比。
㈦ 关于颅内出血、血肿的法医学鉴定
颅内血肿一般是做伤情鉴定时所要用到的参考标准,这种鉴定一般是受伤时间短,对受伤结果损伤有个判定标准,来看对致伤人怎么处置.所以这个时候肿内的血肿只能靠客观的影像学检查来实现,量它的面积以及受压情况来衡量伤的轻重.在这个时候如果用临床表现来看,一是颅内伤的发展变化不是那么快,只能在受伤短时间内没有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二是颅部损伤后基本都会出现头晕头痛精神不好等症状,在短时间内无法甄别.
而对于伤残鉴定的过程中,因为损伤时间已过去很长时间了,标准内你不会找到颅内血肿这一个标准,而是用具体的颅内损伤后遗症来评级
说的有点乱 都是我自己写的 不知道你能不能看明白 我也是自己的看法 不一定对 有机会一起探讨 本人鉴定所小法医一枚
㈧ 外伤性颅内血肿分类
根据血肿的部位可以分为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硬膜外血肿,血肿积存在硬膜外和颅骨之间。硬膜下血肿,血肿积存在硬脑膜下和软脑膜之间。脑内血肿,血肿积存在脑组织之内。
按时间来分类,如果血肿形成的时间在3天之内,称为急性的颅内血肿。如果血肿形成时间在3天到3周之内,称为亚急性颅内血肿。血肿时间在3周以上,称为慢性血肿。
颅内血肿诊治注意事项
当血肿比较大,或已经明显出现脑疝表现时,颅内压已严重增高,在立即准备手术的同时,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ml,通过脱水使脑体积减小,以暂时缓解颅内压增高,减轻脑干和全脑受压,避免或减轻脑组织不可逆的损害。
血肿小,无明显脑受压和颅内压增高表现,采用非手术疗法的患者,以及清除血肿术后的患者,可用抗纤溶芳酸200mg静脉注射,或加入输液中静脉滴注,一日总量不超过600mg。或用止血敏250~500mg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每日2~3次。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颅内血肿
㈨ 颅内出血 有何症状
头部外伤后,是可能引起颅内血肿的,多由颅骨冲击伤,或骨折,引起动静脉破裂出血而造成。
颅内血肿从起病急缓上可分为急性颅内血肿(伤后3小时~3天内)、亚急性(3周内)或慢性(3周以上)颅内血肿。
从出血的部位可分为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等。
急性颅内血肿多伴有颅骨损伤,脑挫伤等,伤后多出现昏迷、或有明显的颅压增高表现,如头痛、呕吐、烦燥、嗜睡、脉搏缓慢而血压升高、眼结膜水肿等。
特别是亚急性与慢性硬膜下血肿,可逐渐形成,多数仅有头部轻伤;由于出血缓慢,患者在伤后一段时间可无明显症状,随着出血量的增加,伤者可逐渐出现颅压增高症状与意识障碍等,所以需要密切观察。
CT是诊断颅内血肿的可靠方法。
对于头部外伤的病人,在急性期(1周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定时观察瞳孔、呼吸、脉搏、血压、和意识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对头痛、头晕等一般症状,可对症药物治疗,如有头痛加重、呕吐、及精神意识变化,应及时检查处理。
在急性期过后,如头痛、头晕等症状逐渐减轻,精神好转,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平稳,复查CT无异常改变,说明伤后病情基本稳定。
㈩ 颅内血肿有何临床表现
外伤性颅内血肿是严重的继发性脑损伤.常引起颅内压增高导致脑嫡而威胁生命。血肿常与原发性脑损伤相伴发生,也可单独发生。按血肿的来源和部位可分为: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脑内血肿。按伤后至血肿症状出现的时间可分为:急性血肿(三天内)、亚急性血肿(三天以后到三周)、慢性血肿(三周以上),另还有迟发性血肿。(一)硬膜外血肿 ①典型表现是伤后昏迷—清醒—昏迷,即出现中间清醒期或中间好转期,在中间清醒期病人有头痛、烦躁、恶心、呕吐、反应迟钝;抽搐等症状。但如果病人原发脑损伤轻,可无原发昏迷,表现为开始清醒、逐渐出现昏迷并加重;如果原发脑损伤较重或血肿形成较快,可无中间清醒期,表现为伤后昏迷,逐渐加深。②瞪孔改变为患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为小脑菜切迹压迫动眼神经所致。②血肿对侧肢体瘫痪、肌张力增高、膜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为脑嫡形成所致,如不及时治疗进入脑癌晚期,出现双膛散大,病理性呼吸或去大脑强直等表现。④硬膜外血肿多发生于运动区及其附近,可出现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等,位于矢状窦旁血肿可出现下脓单瘫,颅后窝血肿可出现眼球震额和共济失调等。⑤生命体征改变常为进行性血压升高、心率减慢,额区硬膜外血肿因先经历小脑募切迹癌再出现忱骨大孔疮,故严重呼吸障碍发生稍晚。额区及枕区硬膜外血肿可直接发生枕骨大孔癌,可迅速发生瞳孔散大、呼吸骤停。(二)硬膜下血肿 ①意识障碍严重,昏迷进行性加重,因为大多数都存在脑挫裂伤和继发性脑水肿并存,致使原发脑损伤的昏迷与继发性血肿所致脑疮昏迷相重叠,故无中间清醒期和好转期。单纯性或亚急性血肿少见,由于原发脑损伤轻,则可有中间清醒期;②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表现为呼吸减慢、脉搏缓缓而宏大有力,血压上升,由于病人处于昏迷中,常有喷射状呕吐和躁动;②神经损害体征多见,脑挫裂伤及血肿压迫均可造成中枢性面瘫及偏瘫,有时发生局灶性癫痫,腔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④脑dJ症状出现快,急性硬膜下血肿瞳孔一侧先有散大,光反射消失,很快两侧散大,出现去大脑强直或病理性呼吸;③伴有蛛网膜下隙出血表现,常有发热、项强等。(三)脑内血肿 常发生于脑挫伤的基础上,最常为急性型。1.伤后多呈现持续性昏迷或昏迷程度逐渐加重,中间清醒或好转期较少脑室者,意识障碍更加明显。2.颅内氏增高症状。3.脑局灶性症状,位于运动区、语言区和其邻近的血肿,多有偏瘫、失语,有时产生局灶性瘫痈。脑内血肿与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相似,单凭临床表现难以与其他血肿区别,头颅盯扫描可确诊。(四)后颅凹血肿 后颅凹dL肿包括硬脑膜外、硬脑膜下及小脑内血肿等类型,见于枕部直接暴力伤。出血来源有栈窦或乙状窦、脑膜后动脉及板障血管等。急性后颅凹硬膜外血肿,病情凶险,又往往缺乏特征,易于误诊。提高对此病的警惕性,实为早期诊断之关键。1.多由枕部着力的外伤引起,常有枕骨骨折,造成的血肿以硬脑膜外者最多。2.呈急进发展,伤后持续昏迷,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3.可有脑干及小脑受压症状。4.易发生枕大孔癌。(五)多发性颅内血肿 可是同一部位不同类型(如额部硬脑膜内、外血肿),不同部位同一类型(如两侧颓部硬脑膜外血肿)或不同部位不同类型(如左顶硬脑膜外血肿及右额硬脑膜下血肿)。1.伤后持续昏迷,井常继续加深t少有中间清醒期。2.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病情发展快,脑嫡出现早。3.常是撞击伤和对冲伤的结果,定位体征不能以单一部位的血肿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