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乌克兰问题的解决方法
普京指出,乌克兰问题三方联络小组(乌克兰、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俄罗斯)签署的新明斯克协议必须得到执行,这是乌克兰局势回归稳定的有效途径。新明斯克协议不仅是俄德法乌四国领导人研究制定的,而且得到了国际法的地位。目前,从乌克兰东部局势来判断,没有必要就乌克兰问题再次举行俄德法乌四国领导人会谈。
谈及克里米亚问题,普京说,乌克兰要求收回克里米亚是一种报复性的行为,并不存在将克里米亚返回给任何国家的问题。
克里米亚半岛原为乌克兰行政区划,名为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于2014年3月经全民公决宣布独立并加入俄罗斯。俄罗斯已将其接纳为新的联邦主体。
俄罗斯、德国、法国和乌克兰四国领导人2月12日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就长期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综合性措施及乌东部地区停火问题达成协议。协议内容包括自15日零时起在乌东部实施全面停火、冲突双方不迟于停火后第二天开始撤离重型武器。目前,乌东部大部分地区的武装冲突基本停止,但局部地区冲突仍很严重,停火协议未能得到有效执行。
Ⅱ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局部冲突还时有发生,我们该如何避免战争
在不触犯我国红线的情况下,在保证主权不受损害的情况下,都可以协商解决
Ⅲ 如何解决国际冲突
强制的方法:
反报,报复,平时封锁和干涉
非强制的方法:
政治的方法:谈判与协商,斡旋,调停,调解(和解)和高级调查
法律的方法:仲裁和司法解决
详情请查阅《国际法》之“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Ⅳ 谁知道冷战时期世界局部战争的特点啊急需!
一、当代局部战争的发展和类型
局部战争是在一定地区内,使用一定的武装力量进行的战争。二战结束以来,新的世界大战没有发生,但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却此伏彼起,一直没有停息过。据统计,从二战结束到80年代末,世界共发生过180多场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其中96%以上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广大第三世界地区,而欧洲则相对稳定,所占比例不到4%。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战后亚、非、拉兴起了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风暴,民族解放战争在战后,特别在60年代以前的局部战争中占有相当的比重。60年代后,民族独立国家间的局部战争和边界冲突又频繁发生。第二,由于美苏争霸具有全球性质,因此,这一时期的局部战争及地区冲突具有分散化的特点。第三,欧洲是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直接对峙的地区,因此,它虽是美苏两霸争夺的重点,但谁也不敢贸然在这里动武。同时,美苏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需要,对各自在欧洲的势力范围严加控制,这一地区的一些潜在矛盾被压制下来。第四,西欧是经济发达地区,生产和资本高度国际化,这也制约了战争在这里的发生。
1991年初的海湾战争是两极冷战结构全面解体前夕的一次重要局部战争,反映了两极结构即将崩溃,世界更加向多极化发展的一些特征。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格局的这种急剧变化给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原来的一些热点地区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解决或出现了政治解决的前景,如中东、阿富汗、柬埔寨、尼加拉瓜等。与此同时,欧洲却亮起了红灯。在东欧和原苏联大部分地区,由于民族争端和领土要求而引发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连续不断,而且呈现出长期化的特征。
从二战结束到80年代末爆发的180多场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共产党和民族主义者领导人民进行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武装斗争,人民武装力量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战后有利的国际形势下,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蓬勃发展,爆发了一系列以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为主要目标的民族解放战争。主要有:印度支那三国人民抗法战争(1945年9月—1954年7月);印度尼西亚人民反对英荷武装干涉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1945年9月—1949年12月);马达加斯加反法武装起义(1947—1949年);埃及民族解放战争与埃及七月革命(1951—1952);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1954年11月—1962年3月);安哥拉民族解放战争(1961年2月—1975年1月);几内亚比绍和佛得角群岛民族解放战争(1961年8月—1974年8月);莫桑比克民族解放战争(1964年9月—1975年6月)等。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并不断赢得胜利。这种战争冲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壮大了和平民主的力量,有利于国际局势的健康发展。
第二,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主要有:1950年美国发动的侵略朝鲜的战争;1956年英、法、以联合发动的侵略埃及的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的侵略越南的战争以及1983年美国武装入侵格林纳达的战争等。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造成了地区的动荡。被侵略国家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第三,霸权主义政策引起的战争。主要有1968年苏联出兵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和1979年苏联侵略阿富汗的战争。此外,苏联还利用古巴雇佣军插手非洲安哥拉和埃塞俄比亚的内战。由地区霸权主义者直接挑起的局部战争有越南入侵柬埔寨和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等。
第四,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亚、非、拉国家独立以来,由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领土纠纷,以及民族、宗教、政治、经济等诸多矛盾,一些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爆发了一系列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70年代,这种战争占到该时期发生的各种类型局部战争总数的28.6%。民族独立国家间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在亚洲主要有:印巴战争(1947,1965,1971),巴基斯坦阿富汗边境武装冲突(1955),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武装冲突(1963—1965),叙利亚约旦边境武装冲突(1971—1980),伊拉克科威特边境武装冲突(1973),土耳其干涉塞浦路斯政变(1974),叙利亚干涉黎巴嫩内战(1975—1976),民主也门与阿拉伯也门边境武装冲突(1979),两伊战争(1980—1987);在非洲主要有:摩洛哥与阿尔及利亚边界武装冲突(1963—1964),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边界武装冲突(1964),索马里与肯尼亚边界武装冲突(1964—1967),坦桑尼亚与乌干达战争(1972,1978—1979),索马里埃塞俄比亚欧加登战争(1977—1978),埃及与利比亚边境武装冲突(1980),利比亚与乍得战争(1980);在拉丁美洲主要有:尼加拉瓜入侵哥斯达黎加(1955),尼加拉瓜与洪都拉斯边境冲突(1957),萨尔瓦多与洪都拉斯“足球战争”(1969)等。
第五,国内矛盾引起的国内战争。它包括国内对抗阶级之间的战争以及国内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战争。这类战争在亚洲主要有:中国人民解放战争(1946年6月—1950年5月),菲律宾国内战争(1946—),缅甸国内战争(1948—),越南南方国内战争(1954—1960),伊拉克人民武装起义(1958),老挝国内战争(1959—1962),阿拉伯也门国内战争(1962—1970),塞浦路斯国内武装冲突(1963—1967),黎巴嫩内战(1975—1976),阿富汗内战(1978—1979),斯里兰卡内战(1983—1987);在非洲主要有:乍得人民武装斗争(1965—1973),尼日尔爾利亚内战(比夫拉战争)(1967—1970),埃塞俄比亚内战(1975—1978),乍得内战(1975—1986),安哥拉内战(1975—1976);在拉丁美洲主要有:巴拉圭国内武装起义(1947—1948),哥斯达黎加国内战争(1948),哥伦比亚国内武装起义(1948—1949),玻利维亚人民武装起义(1952),古巴国内战争(1953—1959),危地马拉内战(1954),委内瑞拉人民武装起义(1958),巴拉圭人民武装斗争(1958—1961),尼加拉瓜人民反独裁斗争(1959—1963),多米尼加人民反独裁斗争(1959),危地马拉反美反政府武装斗争(1960—1962),海地人民反独裁武装斗争(1960—1970),智利武装叛乱(1973),萨尔瓦多内战(1981—1992),尼加拉瓜内战(1983—1990);在欧洲有1946—1949年的希腊国内革命战争。
上述五种局部战争的分类只是大体上而言,实际上有些战争具有交叉的特点,如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既是国内革命战争,也是反对美国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印度支那的民族解放战争是同争取建立社会主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的;拉丁美洲国家反独裁的国内战争,大多同反对美国新殖民主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具有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
二、当代局部战争的特点
当代局部战争具有以下几个显着特点:
第一,作战目的的有限性。20世纪上半叶,战争向着无限化方向发展走到了极限,进行战争的信条是:固守绝对的目的,使用绝对的手段,谋求绝对的胜利。二战后,这一信条已失去意义,形成另一种原则,即战争主导一方一般不把完全占领交战国家的领土和威胁交战国家生存作为作战目的,而只持有限政治目的。60年代前,战争主导一方一般持被动有限政治目的。这一时期的大部分局部战争是由于老殖民主义者继续推行殖民主义政策和美国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引起的,它们在发动战争之初企图消灭对方有生力量或控制交战国家领土,只是在遭到对方沉重打击后,才被迫修改原来的政治目的。例如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时,不仅想消灭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而且想继续扩大战争,只是在遭到中朝武装力量沉重打击后,才将原来的政治目的修改为维持朝鲜南北分治局面的有限政治目的。60年代后的战争主导一方一般持主动有限政治目的。苏联侵略阿富汗的战争、英阿马岛战争、海湾战争等大体上都是如此。
第二,军事手段和范围的有限性。军事手段的有限性是指对投入战争的军队数量和使用武器进行适当限制,一般只投入部分军队,不使用核武器,不轻易使用生物化学武器。军事范围的有限性是指对作战区域进行限制,如美国在侵越战争中,其地面部队未越过北纬17度线。军事手段的有限性表现为多种形态:(1)对等有限状态,常出现于综合实力较强的国家或综合实力对比接近的国家之间的战争中。例如在印巴战争中,双方都只使用了部分武装部队。(2)非对等有限状态,常出现于综合实力不均衡的国家之间的战争中。在这种战争中,大国在军事上手段上加以限制,而中、小国家则可能是全力以赴。例如,美国1983年武装干涉格林纳达只使用了6000人的军队,对美国来说是一场小规模的有限战争;格林纳达则倾其全力进行抗击,对它来说无异乎是一场全面战争。(3)战争过程中由限制向非限制转化。例两伊战争开始时伊拉克只使用了陆军兵力的一半,伊朗以劣势兵力匆忙应战,后来演变为一场国家全面战争,双方都倾其全力作战。
第三,战争状态的有限性。二战前,交战国一旦正式交战便进入战争状态,双方一般要宣战和断绝外交及领事关系。二战以后,交战国之间很少处于严格意义上的战争状态,不仅没有宣战的实例,完全断绝外交关系的例子也不多见,大部分战争是在保持外交和领事关系条件下进行的。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战争的目的有限以及军事手段和范围有限,交战国一般在不危及国家生存的情况下均愿保持外交关系,以给战后政治解决留下回旋余地;另一方面是由于战争法确定了禁止侵略战争的原则,推行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政策的国家,都采取了不宣而战的方法来逃避发动侵略战争的责任。
第四,高技术较量。当代局部战争使用的常规武器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向高科技方向发展。苏联、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都把局部战争做为新型武器的试验场,使当代战争越来越具有高科技性。战争的高科技性导致战争的高消耗,高消耗又使战争不得不加快节奏,尽早结束。例如,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以双方拥有坦克5400多辆,作战飞机1500多架。战争进行了18天,双方损失坦克3000多辆,飞机500多架,交战双方特别是阿拉伯国家一方很难再继续进行战争,只好接受停火建议,谈判解决。海湾战争是一场高技术立体战争,空袭开始后每天消耗5亿美元,地面部队进攻后,每天耗资10亿美元。如此高技术、高消耗的战争,要长时期进行下去,那是不堪设想的。
第五,受到国际环境的制约。当今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的联系空前密切。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场局部战争都不可避免地在不同程度上跟其他国家有利害关系,特别是同超级大国及其盟友的利益密切相关。超级大国的全球争霸战略像一条看不见的线贯穿于局部战争之中。局部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往往不是由交战国之间来决定,而是由超级大国及其盟国来控制的。如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既争夺、又避免直接相撞的政治目的指导下,一方面有节制地分别给阿以交战双方运补了部分武器技术装备,另一方面又在幕后紧急磋商,频繁接触,穿梭斡旋,促使双方停火。从这个角度看,当代局部战争就不是纯局部性质的战争,而是有东西方对抗、美苏争霸的国际背景,具有世界性。
上述特点是从局部战争的总体而言的,集中反映在一些有代表性的局部战争上。由于战争类型的多样化以及参战国综合国力的差异,不同类型的战争、不同国家进行的战争,往往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如被压迫民族和国家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一般呈现出以弱胜强的战争特点。这种战争多是最大限度地动员和组织民众,采用游击战的形式,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战争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国内战争,一般作战武器陈旧,持续时间长,多数局限在边境地段或局部地区。
Ⅳ 如何解决民族、宗教矛盾,历史遗留问题,领土争端,如何解决局部战争和冲突
这种问题自人类诞生到现在都没能解决,你却在这里问这种问题,要我说的话:时间解决一切!
Ⅵ 目前世界上经常发生局部冲突战争的地区。
中东不用说,因为地底的东西,几十年都没有平静过。东南亚缅甸等部分地区几十年也没有平静过。南美洲,墨西哥及哥伦比亚几国也一直混战。然后就是欧亚大陆乌克兰附近地区了。
Ⅶ 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如何处理矛盾与和谐的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为什么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为有诸多社会矛盾特别是错综复杂的人民内部矛盾需要处理,需要协调。正因为有矛盾,才要和谐,正因为要和谐,才要协调矛盾。
现实世界是充满矛盾的,是充满辩证法的,矛盾和辩证法是一切事物,包括人类社会的本来客观面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和本来面貌。列宁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宇宙间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观点,即矛盾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世界,是科学的世界观;运用对立统一观点解决矛盾,是科学的方法论。面对今天错综复杂的矛盾局面,一定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分析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诸多社会矛盾。一定要高度重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极端重要性。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社会现阶段人际关系上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政治生活的主题。正反经验表明,坚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主题,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就和谐,事业就发展;否则,社会就动荡,现代化建设事业就受挫折。
一、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利益和利益矛盾是重要的社会现象,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利益分析是观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人民内部矛盾,说到底,就是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关键是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
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有五个特点:第一是根源性。利益矛盾也是一切人民内部矛盾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总根源。第二是主导性。利益矛盾制约、影响着人民内部其他各类矛盾,是起主导作用的矛盾。第三是群体性。人民内部不同阶级、阶层、利益群体的利益要求,往往是以群体要求的形式表现出来。第四是非对抗性。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第五是转化性。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人民内部非对抗性利益矛盾可能转化成对抗性。
在我国今天的人民内部,在个体利益、群体利益之间,在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在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在暂时利益与根本利益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矛盾。人民内部的这些利益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这些矛盾,只能在改革即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过程中,用利益协调、统筹兼顾的办法来解决。
二、领导与群众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方面,始终保持领导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
领导和群众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的焦点所在。刘少奇认为:“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一切没有办好的事情,领导上都有责任,人民会来责问我们国家、党、政府、经济机关的领导人,而我们对这些问题应该负责任。”因为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领域中处于领导者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出现问题和工作失误或多或少都同领导的工作和责任有一定的关系。
领导和群众的矛盾,主导方面在于领导。在领导和群众的矛盾中,如果领导方面是错误的,群众方面是正确的,那么矛盾的主导方面毫无疑问在于领导,如领导中间的腐败和官僚主义。领导应当改正自己的错误,坚决开展反对腐败和官僚主义的斗争,赢得群众的拥护。如果领导方面是正确的, 群众方面是错误的,矛盾的主导方面也在于领导,因为领导应对群众做说服教育工作,领导应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当然,也不能把一切错误和问题都归咎于领导,说领导处于矛盾的主导方面,是指领导的责任、领导的工作,不是就领导的是非而言。当前,领导与群众的矛盾特别突出地表现在个别领导干部的腐败和官僚主义上。
三、积极预防人民内部矛盾的对抗和激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对抗是矛盾双方采取外部冲突的形式来解决矛盾的方式。要把矛盾的对抗性质与矛盾的对抗形式区别开来。矛盾的对抗性质,是指矛盾由于其双方在本质上根本对立所具有的对抗性质。矛盾的对抗形式,是指由矛盾的对抗性质或者其所处的具体条件所决定的矛盾双方采取的外部冲突的解决形式。对抗性矛盾,即矛盾双方具有本质上根本对立的对抗关系的矛盾,往往在最后不得不采取外部冲突的对抗形式。但即使是对抗性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不采取对抗形式。而非对抗性质的矛盾,虽然矛盾双方在本质上并不具有根本对立的性质,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出现对抗的解决形式。人民内部矛盾不是对抗性矛盾,并不等于就不可能出现对抗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也可能会出现外部对抗的解决形式,即人民内部矛盾的对抗和激化。
人民内部矛盾的对抗和激化表现为社会冲突,我国发生的社会冲突绝大部分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冲突。人民内部矛盾冲突往往发端于经济领域,又有可能由经济利益冲突发展为思想政治冲突,由个别冲突发展为局部性、地区性冲突,乃至全国性冲突。如果人民内部矛盾冲突同阶级斗争、敌我矛盾纠缠在一起,处理失误,就有可能进一步转化,酿成社会动乱。
群体性事件是人民内部矛盾对抗和激化的具体表现,是指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严重影响、干扰乃至破坏正常社会秩序的社会冲突事件。既然群体性事件是人民内部矛盾,那么对群体性事件首先要给予严格的界定,要严格区别多数参与群众和少数坏人,多数参与者是群众,只有极少数是坏人。
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一定要采取正确的处理原则和办法。要分清不同性质的矛盾,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不问青红皂白把一切错误归咎于群众,助长领导的官僚主义;二是看不到群众中的错误倾向,对少数坏人失去警惕。要做好工作,依法办事,满足群众提出的可以解决的合理的要求,恰当地处理好各种问题。要把参与的群众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对少数触犯刑律的给予必要的制裁。要以事件作为改善工作、教育干部和群众的特殊手段,采取各种措施消除不安定因素。从长远看,要从体制上建立健全切实接纳群众诉求并及时给予解决或回应的畅通有效的机制。
四、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坚持提高效率的前提下, 注意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是目前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突出任务
邓小平同志在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同时,也十分重视贫富差距的问题,90年代初,就设想在20世纪末达到初步小康水平的时候,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差距过大的问题。
就我国的实际来说,改革之初,首要问题是发展经济,提高效率,解决温饱。把蛋糕做大,当然也不能忽视收入分配的公平,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公平问题突出了,就要集中解决一下公平问题。平均主义是一种不公平,差距过大也是一种不公平,当前平均主义与差距过大同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突出了。发展是硬道理,发展需要效率,但为了保持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在实现效率,推进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实现承认一定差距的相对公平。当然,实现和维护公平,不仅仅是收入和财富分配等经济问题,也是个全方位的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涉及到公民权利、社会地位、民主施政、自由平等、公共服务、司法公正等政治和社会内容。这些意义上的公平要求,与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当前,应当把维护和实现这样的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从社会全方位出发长远地考虑这样的公平问题,从体制、法律、政策上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不断促进权利、机会、规则等方面的公正和公平。但除此之外,讲公平也必然涉及收入分配的结果,这就要在坚持效率的前提下,注重解决收入分配上差距过大等问题。
五、形成相对均衡的利益分配格局,合理的社会成员构成结构,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经济——政治体制,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长效机制
和谐社会要有两个层次合理的社会结构:一是相对均衡的利益分配结构。有两种利益格局是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一种是平均主义的利益格局,一种是贫富悬殊的利益格局。要构建既有一定差别,又保持一定公平的相对均衡的利益分配结构。首先,保证社会成员利益竞争的条件和机会平等。既要关注公平的结果,也要关注公平的起点、条件、 环境和过程。要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和分配秩序,保证竞争机会均等,彻底实施义务教育,实施农民和城市失业人员免费技能培训,为一切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竞争起跑线和公正的竞争环境。其次,保证社会成员利益分配相对均衡。要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激励性、效率性、保障性收入分配有机结合,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利益分配格局,保证社会成员利益相对均衡。
二是形成与相对均衡的利益分配结构相一致的,合理的社会成员构成结构。两极分化的社会成员构成结构,穷人很多,富人很少,中间收入的人少,社会不稳定,容易出问题。与此相反,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的社会成员构成结构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要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形成中等收入层为大多数的“橄榄型”社会成员构成结构,把社会分化、社会差别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尽可能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与合理的利益结构和社会结构相适应,要构建有利于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体制,从制度上、体制上保证合理的社会结构保持长期稳定。
在我们国家,共产党是执政党,党和党的领导干部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这就向党和党的领导干部提出了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的能力,是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提高领导干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的能力,这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性环节。
Ⅷ 局部战争有哪些
局部战争
在一定的地区内,使用一定的武装力量进行的有限目的的战争。与世界大战相对而言。战争往往只波及世界的某一地区,在一定范围内对国际形势产生影响。美国一些人士把局部战争称为“有限战争”,即在战争目标、武器使用、参战兵力、作战地区等方面有所限制的战争。80年代,他们还把战争区分为低强度战争、中强度战争和高强度战争。局部战争主要是指低强度战争,其中包括地区性武装冲突,游击战与反游击战,叛乱与反叛乱,中、小规模武装入侵与反入侵,“外科手术式”的突然打击等。
历史上虽有许多战争带有局部战争的性质,但都没有“局部战争”的称谓。马克思于1859年在《普鲁士对战争的看法》一文中提到:“法国专制君主所发动的战争,无疑地不仅不可能是政治术语中所指的那种‘局部战争。”从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前夜,欧洲各国的战争可能发展成为世界大战时,恩格斯在1887年3月致J.倍倍尔的信中也谈到了欧洲的战争和世界大战问题,恩格斯指出:俄国和普鲁士的外交界曾竭力要挑起一场局部战争,遗憾的是,谁要是首先动手,谁就会挑起一场世界大战。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爆发了数百次战争,其中除两次世界大战以外,其他的都是局部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和苏联成为主要的竞争对手,经过半个世纪的激烈角逐,双方的核武器力量势均力敌,常规武装力量也互有长短,它们有资格进行世界大战,但是因为谁也无法打赢一场大战而未敢首先动手。苏联解体以后,世界战略格局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争取和平的力量已经超过了战争力量,世界大战在较长时期内可能打不起来。但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还存在,世界的各种矛盾还存在,军备竞赛依然在进行,国际社会还很不稳定,局部战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战争形态。
局部战争由于其原因 、时间、地域 、规模、目的 、手段和性质等方面的不同 ,可区分为不同的类型。①从原因上区分,有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领土完整的战争;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国家为其经济或战略利益而直接进行武装侵略或操纵和支持别国进行的战争;有全球霸权主义国家与地区霸权主义国家争夺势力范围的战争;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由于利益冲突而进行的战争;有发展中国家之间因经济利益冲突、民族冲突、宗教冲突或历史遗留问题而引起的战争等。②从时间上区分,有短期(突发性)、中期或长期的战争。短期战争偶然性、突然性大,战争进程快,一场战争往往只有几天甚至几小时就可结束。中期战争持续时间一般在几个月至1年。长期战争持续时间达1年以上。③从地域上区分,有世界某一地区内两个或若干个国家之间的战争,有世界不同区域内的两个或若干个国家的战争, 有某一个国家内部的战争。④从规模上区分,有参战兵力较少,具有战术性质,国家一般不需进行动员的小规模战争;有参战兵力较大,国家需进行局部动员的中等规模的战争;有参战兵力和战争动员涉及1个至数个战区,在1个甚至几个战略方向上进行的大规模战争。⑤从目的上区分,有夺占对方领土、领海及战略资源等掠夺性战争,或夺回被对方占去的领土、领海而发动的战争;有破坏对方经济建设、军事设施等为目的的破坏性战争;有使用强大的军事实力,以恐吓教训对方为目的的战争;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国家为干涉别国内政,镇压别国人民,肢解别国领土等而发动的颠覆性战争;有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内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政治集团,为夺取国家政权或地区政权而进行的夺权性战争,等等。⑥从使用武器类型上区分,有常规战争、核战争以及核威慑条件下的战争。⑦从战争性质上区分,有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
局部战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①战争与政治的联系更加直接。在现代条件下,局部战争受政治因素的制约非常明显。在许多情况下,局部战争的目的最终不是完全依靠军事行动来达成,而是配合以政治、外交手段来解决。军事行动不能须臾脱离政治为其规定的目标,有时则应以准确有效的军事行动为外交谈判服务,成为直接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战争过程中往往是作战与谈判相配合,“边打边谈”,“打打谈谈”,而其结局多以外交谈判或政治妥协方式解决。②战争在某些方面有所限制。局部战争的目的有限,往往限制在一定的政治、经济目标上;战争规模有限,往往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运用一定的兵力;战争的时间有限,力争避免旷日持久;战争的空间有限,多发生在战略边缘地区、争议地区或敏感地区,限于双方境内一定纵深、一定的海区或空域范围。③战争的爆发多具有突然性。挑起战争的一方,力求在短时间内取得决定性战果,又不致使事态无限制地扩大,往往以突然的方式给对方以猝不及防的打击,造成既成事实和有利于己的局面。同时,由于局部战争在某些方面受到限制,突然袭击可以达到“闪击致胜”、“初期致胜”的目的。④大量使用新式武器。现代局部战争的战场,有人称为是“新式武器的试验场”。虽然战争规模有限,但现代化程度很高,消耗巨大。除核武器外,往往使用最先进的飞机、舰艇、坦克、火炮、导弹以及激光、电子、卫星等尖端技术。科学技术越现代化,局部战争的高技术性也随之增强。
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由于世界上许多社会基本矛盾尚未解决,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仍然是产生战争的根源。因此,在长时期内世界大战没有爆发的情况下,局部战争仍将是主要的战争形态并将长期存在。局部战争与世界大战虽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转化为世界大战。未来有的局部战争可能对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可被分类为机械化战争的像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第一,二,三,四次中东战争,两伊战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以机械化部队为先锋,步兵层层推进巩固阵地的战术,而且每个作战部队只分配了少量的通讯设施,由于战争信息的不及时性和不准确性,所以指挥官不能有效的判断战场的形势,大大延缓了战争的进度。
信息化战争,它是建立在即时的信息传递基础上的,像第五次中东战争,海湾战争,美国武装入侵格林纳达,空袭利比亚,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等。随着侦察系统的完善,尤其是无人侦察机,间谍卫星的运用使前线的战况能及时传送到指挥官,从而能有效的进行精确打击和精确部署。战场已经没有了前沿和后方的区分,任何目标都有可能成为被打击的可能性。美军现在使用的C4ISR系统就是专为信息化战争打造的战时指挥侦察控制系统
Ⅸ 面对当前政治经济形势。应如何处理好中日、中美、中法关系
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国际环境对我国利大于弊、积极因素多于消极因素的总体状况没有改变,但某些挑战和问题有了新的发展,值得关注。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重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紧迫。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摧毁了有关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环境。这不仅使一些地区的人民生活被置于水生火热之中,而且使这些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水平拉大,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其二,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环境。如今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冲突和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其三,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当今许多局部冲突和地区争端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事实上,在当今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二、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美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当今世界多数热点问题,如伊拉克战争的各种后遗症、巴以冲突的持续和升级、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霸权主义干预密切相关。霸权主义直接间接地引起、激化或加深了当前世界的许多地区性冲突、动荡和紧张,是不争的事实。目前,由于在伊拉克遭受一定挫折,美霸权战略的策略和手法有所调整。美在伊战后治理问题上面临的困境超出布什政府当初的想象。伊战后,美在伊拉克迅速稳定局势、以美式民主改造伊拉克社会以及将投放在伊拉克的大批美军战略力量抽出他用等计划不仅一一落空,而且不得不面对伊战带来的种种问题和压力,如伊境内连绵不断的恐怖袭击和暴力事件、持续攀升的美军伤亡人数、美军虐俘丑闻、以及始终不能为发动伊拉克战争找到一条法理上站得住脚的理由,等等。美为借助联合国及国际社会帮助其解脱在伊拉克等问题上的窘境,单边主义姿态有所收敛。不过,迄今为止,美谋求霸权的势头没有因此而受到根本性遏制。美在伊拉克等问题上的姿态变化虽暴露美难以单枪匹马独步世界,但与越南战争不同,在伊拉克受到的挫折并未使美伤筋动骨,没有动摇美推行强权政治所依靠的实力基础,亦难以使布什政府对其霸权战略进行全面反思,从根本上吸取教训。不论美两党中的哪一方赢得这次大选,美对外战略都将保持一定连续性,一些基本特征在中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第一,美为其世界霸权谋求制度和法律保障、建立单极世界秩序的战略目标不会改变。尽管民主党在加强美世界霸权的策略手法上与目前的共和党政府会有所不同,但争取使美世界霸权最大限度地制度化、合法化,建立以美国利益为中心的世界新秩序,是美两党的共识;第二,美加强对国际地缘政治中敏感地带控制的方针不会改变。美历来重视地缘政治因素在国际战略平衡中的重要意义。近年来,美针对国际形势的新特点,正全面、系统地调整其全球战略部署,以便为给其新的霸权战略在地缘上提供更好的依托和保障。北约东扩计划、大中东改造计划、亚太军事部署调整计划,是美全球战略部署大调整最重要的三个组成部分。从地缘上看,这三个部分涵盖整个欧亚大陆,并将大西洋、太平洋乃至印度洋上的战略要点一体贯通,形成整合两翼,突破中心、彼此呼应的态势。美全球战略部署调整意在一箭四雕,即整治穆斯林国家、牵住欧洲、堵住俄罗斯、看住中国。美政府轮换可能会在某些局部和具体步骤上影响美全球战略调整的实施,但不太可能触动其整体框架。第三,美倚重军事优势加紧争夺国际战略制高点的趋势难以改变。目前,美军费开支占世界军费开支的一半,美超强地位最突出的方面反映在军事上。美在推行霸权战略的过程中,正不遗余力地利用其在世界新军事革命中抢占的先机,全面加强美军的机动反应能力,扩大美战略优势地位。今年8月,美国总统布什公布,今后10年中将逐步调整大约7万名驻扎在西欧和亚太地区的美军地面部队,以适应21世纪战争的需要。美在军事技术和能力上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不对称优势,是其实施全球战略大调整的前提和保障。民主党在用兵上可能比布什政府相对慎重一些,但军事优势在美推行霸权战略过程的非凡意义不会因此而被忽视。
三、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重;美国反恐战略对国际反恐斗争之局限和弊端进一步显现;国际反恐斗争中双重标准问题反映出国际反恐阵线的内部分化倾向。今年以来,国际反恐形势出现若干新动向。首先,恐怖主义活动出现新的反弹,打击恐怖主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袭击规模扩大。西班牙、俄罗斯等地先后遭受严重恐怖主义袭击,举世震动。其次,美国反恐战略在国际反恐斗争中的局限和弊端暴露无遗。布什政府在“9-11”事件后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的两场“先发制人”的战争,不仅未使恐怖主义受到震慑,或使美国和世界变得更加安全,反倒使伊拉克成为又一个恐怖主义的滋生中心,恐怖主义活动愈演愈烈。“反恐战争”使世界出现“越打越恐,越恐越打”的怪圈。这种现象同美国反恐战略中几个根本性的问题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一是反恐动机不纯,利用反恐图谋霸权。伊拉克战争是典型例证。伊拉克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本来没有关联,现在却变成了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在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上对伊拉克制造“莫须有”的罪名,强行发动一场旨在实现其大中东霸权计划的入侵战争,在伊拉克社会和阿拉伯世界激起强烈反美情绪。二是将反恐斗争等同于军事斗争,治标不治本。布什总统在“9-11”事件后称美国与国际恐怖主义进入长期战争状态,实属无稽之谈。恐怖主义袭击无论手段如何残忍,破坏如何严重,本质上仍属跨国犯罪活动。有效的反恐斗争应更多倚重司法、公共安全、情和金融体系中的资源和手段而不是军事手段,而消除恐怖主义的根源更有待于经济和社会政策的配合。除非别有动机,将反恐斗争与战争简单
地划等号,不仅牵强附会,使反恐斗争伤及大量无辜,而且难以触动恐怖主义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三是美国将巴以问题同国际反恐混为一谈,不但促使巴以双方继续以暴易暴,而且加剧了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情绪,为国际恐怖势力所利用。当前国际反恐斗争中另一个问题是某些国家用双重标准对待恐怖主义问题,国际反恐阵线的分化倾向愈来愈明显。美俄在反恐问题上的对立情绪加剧。俄罗斯别斯兰恐怖事件发生后,美国等西方国家试图借此将车臣问题国际化,对俄车臣政策的质疑之声压过了对恐怖分子的谴责,甚至施压要求俄政府同车臣恐怖分子谈判。此举激怒了普京和俄朝野人士,对俄美反恐合作在心理上是一个打击。其次是美欧在反恐问题上的分歧继续发展。欧盟发言人在俄罗斯别斯兰恐怖事件后重申,欧盟反对以先发制人形式“对杀戮罪行作庭外审判”。此举虽说是针对俄罗斯车臣问题的表态,但实质也是对美、英在伊拉克发动“先发制人”战争的合法性的再度质疑。四、世界经济可望继续保持繁荣,但高油价、对战略性资源的恶性竞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趋于上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猜测,今年和明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达到4.5%。世界经济在去年第三、四两个季度和今年第一个季度连续三个季度达到5%的年增长率后,今年第二季度的增长率回落到2�5%。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在进入今年第二季度后同时放缓。按年率计算,美国经济增长速度从今年第一季度的4�5%下降到第二季度的2�8%。不过,由于消费支出在7月份之后重新出现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今年美国经济仍表示谨慎乐观,预计全年将达4�3%。日本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年率均达到了6%,但今年第二季度跌至1�7%,重新唤起人们对日本经济能否保持持续复苏的忧虑。欧元区今年上半年的年增长率达到2�3%,尽管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的消费支出、出口需求等均停滞不前。世界经济中的另一个积极动向是中国宏观经济调控避免了硬着陆,在初步抑制了经济过热现象的同时仍保持快速发展;加拿大、印度、俄罗斯等经济增长亦很强劲。总体而言,世界经济这一轮复苏仍有望持续。与此同时,制约世界经济增长的负面因素的作用也在趋于上升,其中比较显着的问题是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对战略性资源的争夺引发恶性竞争迹象,贸易保护主义上扬。
Ⅹ 如何解决世界的局部冲突
楼主你真是人才啊
个人感觉没有欲望则没有冲突 解决当地的生活条件 满足生活需求 则可以解决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