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发酵生产卡那霉素时发现发酵液变稀菌丝自溶氨态氮上升原因是什么
极有可能是噬菌体感染。
发酵法生产卡那霉素,用的是卡那霉素链霉菌。这种菌虽然叫“霉菌”,但实际上不是真菌,是放线菌,是原核生物,也称丝状细菌。
细菌很易受到噬菌体污染,特别是在长期使用一个菌种进行发酵生产时。
感染噬菌体后的发酵液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不降糖,OD值下降,菌体自溶,内容物释放造成氨态氮上升等。菌检染色后,能看到菌体碎片。
感染噬菌体比较麻烦,因为噬菌体太小,通风系统过滤器无法除去,很难判断感染原因是什么。
如果是发酵初期感染,加热灭菌后再接种,可能还可以继续发酵。如果是中期以后,加热灭菌后倒罐吧。
暂停生产,从菌种和环境两个方面想办法。因为可能菌种本身带噬菌体,就需要多次转接培养,看是否有噬菌斑,如有,换菌种。
环境问题就是车间或厂区环境中存在噬菌体。只能是到处搞环境消杀,特别是通风系统和排污管道等。
一劳永逸的办法就是换菌种。
Ⅱ 如何修正酒精发酵酵母菌OD值的误差OD值和活菌密度的定量关系是什么
可以活菌计数,也可以用OD值做为参考。
如果觉得答案解决了你的问题,请采纳,有问题可继续追问,如未回答追问,可能是不在哦
Ⅲ 发酵过程中OD值降低怎样解决
玉米浆好好灭菌啊。
发酵罐蒸汽灭菌的时间也延长一点。务必保证芽孢被杀死。
如果还是不行就检查下是不是噬菌体感染。
Ⅳ 大肠杆菌发酵od到40后逐渐降低为什么
只是这一句话没法判断。你得说一下用大肠杆菌发酵什么?正常发酵时间多长?与OD值下降的同时还有什么现象?是否是正常现象?
Ⅳ 味精发酵工艺OD是什么
OD是optical
density(光密度)的缩写,就是被发酵液吸收掉的光密度,是检测方法里的专有名词,检测单位用OD值表示。
随着发酵液中菌数量的增加,菌密度也在增加,在分光光度计中被吸收的光也在增加。在发酵的不同阶段,可以测到不同的OD值,连起来形成一条曲线,用来表示发酵过程中发酵液中菌数量的变化。OD值是味精发酵工艺中非常重要的工艺控制参数。
Ⅵ 简述酵母液浓度与OD值的变化关系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2-07
Ⅶ 专业实验做得发酵实验,大肠杆菌发酵过程 PH升高、OD值下降说明什么
如果发酵时间不长,在对数期发生这种现象,基本可以肯定是噬菌体污染;发酵后期基本是菌体老化自溶。
Ⅷ 微生物发酵过程中的生长周期分为哪几个阶段
四个阶段。
调整期:微生物对新的培养环境的适应阶段。主要表现是降糖慢、OD值上升慢,无产物积累。
对数生长期:微生物适应新环境后,开始大量、快速繁殖。主要表现是降糖快,OD值快速上升,开始积累发酵产物。
平衡期:也叫稳定期。微生物生长速度下降,新个体产生与死亡基本平衡。主要表现是降糖仍比较快,OD值变化小,发酵产物大量积累。
衰亡期:随着糖含量下降、产物大量积累和微生物衰老,微生物开始大量死亡。主要表现是降糖慢,产物基本停止积累,OD值下降。发酵过程也基本结束了。
Ⅸ 葡萄糖发酵ph和od值是怎样改变的,说明原因
PH值逐渐降低、OD值先升后降。
随着发酵的进行,微生物产生以酸类物质为主的废弃物,使发酵液的PH值下降。
微生物进入葡萄糖液后,先需要适应一段时间,不生长或生长很慢,叫调整期。此时间段内OG值基本不变化。微生物经过适应后,开始进入高速生长期,OD值随时间基本上以对数形式增加,叫对数(生长)期。随着发酵液中葡萄糖含量下降、酸性物质增多(PH值)下降,微生物生长受到抑制,繁殖、生长与死亡数量基本相当,OD值基本稳定,叫稳定期(平衡期)。随着发酵的继续进行,葡萄糖继续下降,酸性物质继续增加,PH值继续下降,更多的微生物衰老,繁殖速率小于死亡速率,微生物开始大量死亡并自溶,OD值开始下降,叫衰亡期。
Ⅹ 酵母od值与密度的关系~
不知道你要做拿方面的研究,但是酵母菌的密度这个东西没法绝对定量的,只是在一定范围内与OD值呈正比的,即OD值越高说明发酵液中酵母菌的密度越大。你可以做个简单的实验,比如制作酵母发酵的生长曲线,横坐标时间,纵坐标OD值,0h,8h,16h,24h,32h,40h,48h,56h,64h,72h......。通过测定其OD560nm的值,你会发现OD值是呈指数增长的,这是与酵母菌的指数繁殖相符合的。另外,一般发酵液原液拿去测OD值的话,得出来的值太高(大于1),这样的话数值是不准确的,需要作相应的稀释,比如10倍、100倍,得到的OD值再乘以稀释的倍数。
注意,测OD值时,把分光光度计调在OD560nm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