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解决方法 > 临床上用何种方法鉴别尿蛋白

临床上用何种方法鉴别尿蛋白

发布时间:2022-05-01 20:18:12

A. 鉴定尿中是否有蛋白质常用加热法来检验

加热乙酸法确实是检验尿蛋白的经典方法

B. 如何区分蛋白尿和泡沫尿

区分蛋白尿和泡沫尿的方法是:观察泡沫是否易消失。

对大多数人来说,在小便时由于尿流速度、离液面高度等原因不同,其产生的泡沫多少也是不同的,但一般这些泡沫较快就消散掉了,这属于正常的现象,因为尿液中含有一些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使尿液张力较强而出现一些泡沫,这就是泡沫尿。

而“蛋白尿”却是慢性肾病的典型症状,蛋白尿形成的原因与肾小球的屏障功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尿蛋白含量≥3.5g/24h,则称为大量蛋白尿。

有蛋白尿时通常都会在尿中看见泡沫,并且这种泡沫尿表面会漂浮着一层细小的泡沫状,不宜消失。这时患者们就应及时到医院检查,进一步确定是否患病。

日常生活鉴别是否出现蛋白尿的简单方法:取约小半杯尿液,来回摇晃,如尿液表面出现细小而久不消散的泡沫,为可疑蛋白尿,应去医院进一步检查。

(2)临床上用何种方法鉴别尿蛋白扩展阅读:

蛋白尿的诊断

1、病史

如水肿史,高血压发生情况,糖尿病史,过敏性紫癜史,损伤肾脏药物使用史,重金属盐类中毒史, 以及结缔组织疾病史,代谢疾病和痛风发作史。

2、体格检查

注意水肿及浆膜腔积液情况,骨骼关节检查,贫血程度及心、肝、肾体征检查。

眼底检查,急性肾炎眼底正常或轻度血管痉挛,慢性肾炎眼底动脉硬化,出血、渗出等,糖尿病肾病常常出现糖尿病眼底。

3、实验室检查

尿蛋白检查可分定性、定量检查和特殊检查。

(1)定性检查

最好是晨尿,晨尿最浓,且可排除体位性蛋白尿。定性检查只是筛选检查,不作为准确的尿蛋白含量指标。

(2)尿蛋白定量检查

(3)尿蛋白特殊检查

尿蛋白电泳检查,可分辨出选择性蛋白尿和非选择性蛋白尿。多发性骨髓瘤的尿蛋白电泳检查对分型有帮助。

核素免疫分析法测定对早期肾小管功能损害的诊断帮助较大。

C. 临床上用作尿蛋白检测试剂的是什么

全自动生化仪上常用:尿总蛋白UP,尿微量白蛋白mALB。
小医院也可以用"尿蛋白试纸"进行检测,方便快捷。

D. 什么叫尿蛋白

尿蛋白测定,包括尿蛋白定性和尿蛋白定量。
尿蛋白定性的临床意义:
尿蛋白阳性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其阳性程度与肾损害程度不一
结石病、痛风患者康复园地
黄金广告位招商!诚聘
聋哑耳鸣、头痛新疗法!
中医治疤痕痤疮新进展
定成正比。糖尿病患者尿中持续出现尿蛋白阳性,需除外泌尿系感染、原发性肾病外,应考虑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有专家认为,糖尿病肾病早期蛋白尿呈间歇性,只在劳动或运动后为阳性反应。因此,运动后尿蛋白检验对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发现有一定的意义。
尿蛋白定量的临床意义:
(1)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正常参考值为10~150毫克。若在150~500毫克,为微量蛋白尿,>500毫克为临床蛋白尿。微量蛋白尿提示糖尿病肾病早期,需长期控制血糖,对逆转或延缓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有一定意义。
(2)尿白蛋白排泄率(uAE)正常参考值<15微克/分。糖尿病肾病早期,肾小球基底膜受损较轻,故只有微量白蛋白漏出。早期糖尿病肾病uAE为15~200微克/分,临床糖尿病肾病>200微克/分。有专家报告,糖尿病肾病有明显蛋白尿者,几乎100%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当糖尿病患者uAE30微克/分,可能是糖尿病微血管合并症防治的关键时刻。严格控制血糖后,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可逆转或部分逆转。目前,常用测定微量尿蛋白的方法是放射免疫法。
什么是尿蛋白?正常人尿液中有无蛋白?
尿蛋白是尿液通过酸化加热后混浊而检出的。正常人每天尿中排出的蛋白质一般为40-80毫克,上限为150毫克,称为生理性蛋白尿。由于量少,常规化验检测为阴性,超过150毫克/日,即属于异常蛋白尿。人体在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情绪激动、过冷、过热及在应激状态时,尿蛋白的排出量均可增多,称一过性蛋白尿,在几小时或数天后即可恢复正常。
肾病患者的尿验常识
留尿化验应注意的问题:
收集尿液的时间:任何时间排出尿都可以做常规化验检查。一般肾病病人为观察前后结果则规定一律采用清晨起床第一次尿液送检。
送检尿量:一般5~10ml,如要测尿比重则不能少于50ml。
留尿标本应取中段尿:即先排出一部分尿弃去,以冲掉留在尿道口及前尿道的细菌,然后将中段尿留取送检。
应注意不要把非尿成分带入尿内:如女性患者不要混入白带及月经血,男性患者不要混入前列腺液等。

E. 怎么样才能看得出来是蛋白尿呢

请对照以下解决。

正常人每日滤过的原尿达180升之多,但经过肾小管重吸收、分泌,最后浓缩排出的仅有1.5升左右。其中含蛋白约为40~100毫克,用尿蛋白定性方法是测不出来的。

蛋白尿并非都是病态,有功能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之分。功能性蛋白尿也称生理性蛋白尿,是指出现于健康人的暂时性蛋白尿。多见于青年人,在剧烈运动、发热、高温、受寒、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下,肾血管痉挛或充血,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强而使蛋白大量“漏网”。正常孕妇尿中蛋白可轻度增加,这与体位和肾流量加大、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有关。功能性蛋白尿在诱因解除后蛋白尿会自行消失。故又称可逆性蛋白尿或一过性蛋白尿。

尿中有无蛋白,含有蛋白量的多少,有一个简便粗略的检验方法:将尿液煮沸即止,尿液中可出现白色混浊,加5%醋酸5~10滴再煮沸,如混浊消失,说明尿中无蛋白,尿蛋白定性试验阴性;如混浊不消失反而增加,呈絮状沉淀或凝块,则尿蛋白定性试验为阳性。

病理性蛋白尿是指人体某个系统或脏器发生病变所致的尿液持续出现蛋白。一般24小时尿蛋白量超过150毫克。常见于三种情况:

肾小球性蛋白尿: 因各种原因所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损伤(如免疫损害),使负荷减少或丧失,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高。较多的血浆蛋白滤过后,超出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导致蛋白尿。如急慢性肾炎、狼疮性肾病、糖尿病肾病等。

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管发生病变或肾小管功能缺陷时,对蛋白重吸收减少或分泌蛋白增加,导致尿液蛋白增加。如肾小管酸中毒、镇痛药引起的肾病、抗生素的肾毒表现等。

溢出性蛋白尿(也称凝溶蛋白尿)患者尿液加热到40℃时混浊,60℃时凝固,达100℃时溶解。见于多发生骨髓瘤、原发性淀粉样变、巨球蛋白血症等。

F. 怎么分辨蛋白尿

对于蛋白尿的鉴别主要是鉴别蛋白尿的病因,首先是需要通过检查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等相关指标。

来初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引起来尿蛋白最常见的病因是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肾病综合症以及狼疮性肾炎等等,所以说要对这些疾病进行鉴别。

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检查肾穿刺活检来明确具体的病理类型,穿刺活检是诊断的金标准,在治疗方面主要是应用一些保护肾脏,减少尿蛋白的药物来保护肾脏,预防疾病的恶化

G. 什么是尿蛋白

尿蛋白 尿蛋白定性试验是用以筛选和粗略估计尿蛋白含量的方法。试验的方法有三种:试纸法、磺柳酸法和加热醋酸法。磺柳酸法和加热醋酸法都是根据浊度反应将无混浊或无沉淀定为阴性(一),将出现混浊或沉淀的定为阳性(+)。磺柳酸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可广泛用于普查,但其对白蛋白的灵敏度高于球蛋白,且影响因素较多,易造成假阴性或假阳性。加热醋酸法对白蛋白和球蛋白的灵敏度基本一致,影响因素少,准确性较高。
根据浊度反应估算尿蛋白的含量如下:
尿蛋白<0.1g/L:一;尿蛋白为0.1—0.2g/L:±;尿蛋
白为0.2—1.0g/L:+;尿蛋白为1.0~2.0g/L:++;尿蛋白
为2.0—4.0g/l: +++;尿蛋白>4.0g/L: +++十。
正常尿液中含有微量蛋白质(24小时尿蛋白定量<150mg),普通检测方法不能发现,检查结果为阴性。超出此范围则可检出,称为蛋白尿。但由于尿蛋白试验只是测定一次尿的结果,易受尿液浓缩及稀释程度的影响,常常不能准确反映蛋白尿的程度。
当肾小球、肾小管发生病变时,如各期肾炎、肾病以及高血压发生肾动脉硬化时,均可出现蛋白尿;各种细菌性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败血症等亦可出现蛋白尿;非感染性疾病,如肾结石、多囊肾、肾淀粉样变性以及休克、严重肌肉损伤、发热、黄疸、甲状腺功能亢进、溶血性贫血及白血病等,也可出现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常见于食高蛋白饮食后,精神激动、剧烈运动、长时间受寒、妊娠等,都可能出现暂性的蛋白尿,但尿蛋白定性一般不超过+。
一般说来,持续性的蛋白尿往往代表肾脏有病变。尿蛋白的多少反映了病变程度,临床可据此作疗效观察。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肾小球病变到了晚期,由于大量肾单位废损,使蛋白滤出减少,尿蛋白检查反而减少或消失,这并不代表肾脏病变的减轻。 中医治疗肾病——独树一帜
血尿、蛋白尿虽然是判断肾脏病病情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重要指标,但是肾病患者不能一叶障目。数值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病情能得到真正好转。只要病情得到控制,潜血、尿蛋白数值自然会降下来。但现在有一些患者舍本逐末,一双眼睛死盯着数值不放,必然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后果。要想真正恢复健康,治病于本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患者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彻底治愈肾病。
目前现代医学对肾病治疗方法比较局限,只是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菌素治疗,在病情转入尿毒症期以后,进行透析与换肾。这些是治疗肾病的常规方法,虽然在疗效上有一定优势,但其副作用较大,且费用昂贵。尤其进入尿毒症期,病人在治疗时会更加痛苦,这痛苦不仅来源于身体上,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它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的思想压力和经济压力,一般家庭难以承受。
近年来,由于我国传统中医学理论得到了极大发展,在肾病治疗上,与世界先进科技接轨所衍生出的微化中药渗透治疗,在肾病治疗领域创造出神奇效果。对肾脏病的恢复、肾功能的改善及晚期肾病患者生命的延长上起到了明显作用。微化中药渗透治疗肾脏病就是运用中医理论对每一种肾脏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归纳,辩证准确地用药,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先进的微化技术改善药物有效成份的吸收率,从根本上提高药效,迅速改善症状。
微化中药如何消除肾病引起的蛋白尿、血尿?
由上面的论述知道,肾脏病尿蛋白和红细胞的漏出,主要原因是肾小球滤过膜受损伤导致通透性增加造成的。在过去,我们只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在肾小球滤过膜的修复上针对性很差。由此可知,即便尿蛋白、潜血在一段时间内减少甚至消失,但其最根本的病因没有解决,肾小球的滤过膜仍未得到修复。在药物作用消失后,或在某些原因诱导下,尿蛋白、潜血又怎会不卷土重来呢?
经过微化处理后的中药,具有更强的药物活性,它在充分发挥传统中药治病于本特点,使破碎的中药分子链再次有效链结,形成新功能的同时。还可针对受损伤的肾小球基底膜,去除沉积在基底膜上的免疫复合物与病变组织,修复受损的基底膜。这一方法主要是修复肾脏病变的基因和受损的肾脏病变细胞,并激活受损组织细胞内DNA复制,促使受损肾脏结构改变,使受损肾脏功能得到恢复。所以,修复之后,由于引起病变的根本原因被消弥于无形,尿蛋白、潜血必然会逐渐减少直到消失,且这种消失是随着病因的清除而消失的,所以很难出现反复,当然更不存在停药后症状的反弹。
所以,在肾病引起的蛋白尿、血尿的治疗上,关键是要治“本”,是去修复受损的基底膜,而不是一味的被表象所蒙蔽;病情的好坏病人本身是可以感觉到的,不必去刻意追求那一个个数字。只有这样,病情才会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治愈!
以上是以前的,今天才发现有很多不足,目前保护肾太依赖中药未必是好事,中药确实不错,可是尿蛋白并不只是肾炎肾本身的问题,根据尿蛋白的成因,一般可以分为5类
1.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尿(glomerular proteinuria)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通透性增高所致。是临床最多见的类型。见于多种原发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是由于缺血、中毒、免疫病理损伤破坏了滤过膜的完整性;或由于滤过膜电荷屏障作用减弱而致。
2.肾小管性蛋白尿:在正常情况下经肾小球滤出的中小分子蛋白质,几乎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当肾小管疾病时,蛋白质重吸收受障碍,小分子蛋白质就会从尿中排出,包括β2-微球蛋白、溶菌酶、核糖核酸酶等。由于血液中小分子蛋白质浓度很低,故此类病人尿蛋白总量一般不超过2g,有时仅10mg,也可以蛋白尿存在。
3.溢出性蛋白尿:在某些疾病中,血中小分子蛋白浓度增加,如本周氏蛋白、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若滤液中浓度超过肾吸收阈限,就可以排出,见于骨髓瘤、血管内溶血性疾病。
4.分泌性蛋白尿:尿中IgA排泄增多,见于肾小管间质性肾病;髓袢升支厚段受炎症及药物刺激时,分泌粘液蛋白(Tamm Horsfell蛋白,T-H蛋白)增多。
5.组织性蛋白尿:组织遭受破坏后可以释放胞质中各种酶及蛋白质,若分子量小,肾小球滤液中浓度超过肾小管吸收阈限,就则可自尿中排出。该项蛋白液可以直接从肾小管排出,如癌胚抗原——aFP、溶菌酶、肾小管基膜抗原等。
因此,测定蛋白质的大小及性质对临床很有意义。SDS据丙酰胺凝胶电泳的应用更有实际价值。
总之,如果你没有学过医,那我告诉你,蛋白尿只是一个症状而不是病,治疗蛋白尿关键是认识他,为什么会有蛋白尿。糖尿病高血压是不是控制好了。
尿蛋白测定,包括尿蛋白定性和尿蛋白定量。
尿蛋白定性的临床意义:
尿蛋白定性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其阳性程度与肾损害程度不一定成正比。糖尿病患者尿中持续出现尿蛋白阳性,除外泌尿系感染、原发性肾病外,应考虑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有专家认为,糖尿病肾病早期蛋白尿呈间歇性,只在劳动或运动后为阳性反应。因此,运动后尿蛋白检验对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发现有一定的意义。
尿蛋白定量的临床意义:
(1)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正常参考值为10~150毫克。若在150~500毫克,为微量蛋白尿,>500毫克为临床蛋白尿。微量蛋白尿提示糖尿病肾病早期,需长期控制血糖,对逆转或延缓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有一定意义。
(2)尿白蛋白排泄率(uAE)正常参考值<15微克/分。糖尿病肾病早期,肾小球基底膜受损较轻,故只有微量白蛋白漏出。早期糖尿病肾病uAE为15~200微克/分,临床糖尿病肾病>200微克/分。有专家报告,糖尿病肾病有明显蛋白尿者,几乎100%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当糖尿病患者uAE30微克/分,可能是糖尿病微血管合并症防治的关键时刻。严格控制血糖后,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可逆转或部分逆转。目前,常用测定微量尿蛋白的方法是放射免疫法。
什么是尿蛋白?正常人尿液中有无蛋白?
尿蛋白是尿液通过酸化加热后混浊而检出的。正常人每天尿中排出的蛋白质一般为40~80毫克,上限为150毫克,称为生理性蛋白尿。由于量少,常规化验检测为阴性,超过150毫克/日,即属于异常蛋白尿。人体在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情绪激动、过冷、过热及在应激状态时,尿蛋白的排出量均可增多,称一过性蛋白尿,在几小时或数天后即可恢复正常。
肾病患者的尿验常识
留尿化验应注意的问题:
收集尿液的时间:任何时间排出尿都可以做常规化验检查。一般肾病病人为观察前后结果则规定一律采用清晨起床第一次尿液送检。
送检尿量:一般5~10ml,如要测尿比重则不能少于50ml。
留尿标本应取中段尿:即先排出一部分尿弃去,以冲掉留在尿道口及前尿道的细菌,然后将中段尿留取送检。
应注意不要把非尿成分带入尿内:如女性患者不要混入白带及月经血,男性患者不要混入前列腺液等。
正常值与其变动
○健康的人也会排出一些尿蛋白
健康的人也会出现极少量的尿蛋白,但在定性检查时只要试纸不变色呈阴性(一)就属正常。
此外,定量检查尿蛋白量,只要在100毫克以下时皆属正常的范围。
另外,即使身体并无障碍,只要有激烈运动、酷寒、精神兴奋、强烈压力时,也会出现尿蛋白。
被怀疑为异常值的疾病
○疑阳性及阳性就是异常
定性检查呈疑阳性(+ -)、或阳性(+)时就被认为是异常值。
此外,定量检查时,一日数值超过100毫克就是异常值。
尿蛋白显示异常值时的疾病,有的是肾脏本身的疾病,有的则是肾脏病以外的原因所引起的疾病。
○肾脏病以外的原因所引起的蛋白尿
肾脏病以外的原因所引起的蛋白尿多数为良性,当其疾病治愈后,蛋白尿也就随之消失。
[热性蛋白尿] 感冒等疾病引起发烧至摄氏三十八度以上时就会出现蛋白尿。
[起立性蛋白尿] 年轻人脊椎向前弯屈压迫到肾脏血管时就会有蛋白尿的情形。如果不治疗,在三十岁前后也会自动消失。
[瘀血肾] 心脏衰竭等肾静脉瘀血时会出现尿蛋白,但瘀血消失时蛋白也会消失。
○肾脏疾病所引起的蛋白尿
每次做尿液检查就会出现蛋白时,很明显的就是患有肾脏疾病。
[肾炎] 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其一日的尿液蛋白量从少量到数十公克都有。
[肾变病症候群] 一日量尿液会出现三公克以上的多量尿蛋白。症状严重时,尿液渗出的蛋白会使血液中的蛋白浓度降低。另外,也有因糖尿病性肾症、淀粉样变性病(AJnyloidosis)、胶原病等而引起的情形。
[肾硬化症] 随着本态性高血压引起的肾硬化症,尿蛋白量会减少,多半在300毫克以下。
此外,多发性骨髓瘤、全身性红斑狼疮、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水肿病等水银中毒、铅中毒疾病,也会出现尿蛋白。
出现异常值时该怎么办?
○不能以一次检查就下诊断
第一次检查出现尿蛋白时,必须再做检查。再检查仍出现异常时,就要接受尿沉淀、红细胞数、白细胞数等的检查,也要实施肾脏与泌尿道的精密检查,然后综合全身症状来诊断是否有肾脏疾病或是其他疾病。有肾脏疾病时,还要做其他肾功能检查,再做综合的诊断。
○治疗的基本在于饮食疗法
诊断为膀胱炎、肾盂肾炎等泌尿道感染症、肾炎、肾病变时,必须保持平静,服用医师所指示的药物。
诊断为肾炎、肾病变时,必须接受肾机能检查。其检查结果不良时,就要限制运动,并实施饮食疗法。肾障碍的治疗基本在于饮食疗法,由此可知饮食疗法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必须遵守医师指示,控制一日内食盐与蛋白质的摄取量。

H. 尿蛋白什么意思 怎么辨别呢

血液中常会有定量的对人类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蛋白存在。一部分的蛋白会在肾脏的丝球体中过滤进入尿液中,但又会在肾小管被吸收而回到血液中。 因此,若肾脏的机能正常,在尿液中出现的蛋白量只有一点点,但是当肾脏与尿管出现障碍时就会漏出多量的蛋白变成蛋白尿。正常人尿中有微量蛋白,正常范围内定性为阴性,记为(-)。尿中蛋白质含量多达0.15g/24h以上时,称蛋白尿,尿常规定性可出现阳性。
尿蛋白的定义
尿蛋白是尿液通过酸化加热后混浊而检出的蛋白质。正常人24小时尿蛋白的范围为≦0.15g,常规化验 尿蛋白
检测为阴性。如检测尿蛋白﹥150毫克/日,即尿蛋白阳性时,说明人体排出的尿蛋白量明显增多,属于异常尿蛋白。尿蛋白持续阳性,往往代表肾脏发生了病变,故临床可依据尿蛋白阳性的多少来判定肾病损伤的程度以及肾病治疗的效果。因此,出现异常尿蛋白,一定要有效控制并消除,防止病情恶化进展。
编辑本段尿蛋白的检验方法和判断
定性试验是用以筛选和粗略估计尿蛋白含量的方法。试验的方法有三种:试纸法、磺柳酸法和加热醋酸法。磺柳酸法和加热醋酸法都是根据浊度反应将无混浊或无沉淀定为阴性(一),将出现混浊或沉淀的定为阳性(+)。磺柳酸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可广泛用于普查,但其对白蛋白的灵敏度高于球蛋白,且影响因素较多,易造成假阴性或假阳性。加热醋酸法对白蛋白和球蛋白的灵敏度基本一致,影响因素少,准确性较高。 根据浊度反应估算尿蛋白的含量如下: 尿蛋白<0.1g/L:一; 尿蛋白为0.1—0.2g/L:±; 尿蛋白为0.2—1.0g/L:+; 尿蛋白为1.0~2.0g/L:++; 尿蛋白为2.0—4.0g/L: +++; 尿蛋白>4.0g/L: ++++。 正常尿液中含有微量蛋白质(24小时尿蛋白定量<150mg),普通检测方法不能发现,检查结果为阴性。超出此范围则可检出,称为蛋白尿。但由于尿蛋白试验只是测定一次尿的结果,易受尿液浓缩及稀释程度的影响,常常不能准确反映蛋白尿的程度。 人体在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情绪激动、过冷、过热及在应激状态时,尿蛋白的排出量均可增多,称一过性蛋白尿,在几小时或数天后即可恢复正常。
编辑本段肾病患者的尿验常识
收集尿液的时间
任何时间排出尿都可以做常规化验检查。一般肾病病人为观察前后结果则规定一律采用清晨起床第一次尿液送检。
送检尿量
一般5~10ml,如要测尿比重则不能少于50ml。
留尿标本应取中段尿
即先排出一部分尿弃去,以冲掉留在尿道口及前尿道的细菌,然后将中段尿留取送检。 4.应注意不要把非尿成分带入尿内:如女性患者不要混入白带及月经血,男性患者不要混入前列腺液等。
编辑本段尿蛋白的病因
当肾小球、肾小管发生病变时,如各期肾炎、肾病以及高血压发生肾动脉硬化时,均可出现蛋白尿;各种细菌性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败血症等亦可出现蛋白尿;非感染性疾病,如肾结石、多囊肾、肾淀粉样变性以及休克、严重肌肉损伤、发热、黄疸、甲状腺功能亢进、溶血性贫血及白血病等,也可出现蛋白尿。 生理性蛋白尿常见于食高蛋白饮食后,精神激动、剧烈运动、长时间受寒、妊娠等,都可能出现暂性的蛋白尿,但尿蛋白定性一般不超过+。 一般说来,持续性的蛋白尿往往代表肾脏有病变。尿蛋白的多少反映了病变程度,临床可据此作疗效观察。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肾小球病变到了晚期,由于大量肾单位废损,使蛋白滤出减少,尿蛋白检查反而减少或消失,这并不代表肾脏病变的减轻。 肾脏病以外的原因所引起的蛋白尿 肾脏病以外的原因所引起的蛋白尿多数为良性,当其疾病治愈后,蛋白尿也就随之消失。 [热性蛋白尿] 感冒等疾病引起发烧至摄氏三十八度以上时就会出现蛋白尿。 [起立性蛋白尿] 年轻人脊椎向前弯屈压迫到肾脏血管时就会有蛋白尿的情形。如果不治疗,在三十岁前后也会自动消失。 [瘀血肾] 心脏衰竭等肾静脉瘀血时会出现尿蛋白,但瘀血消失时蛋白也会消失。 ○肾脏疾病所引起的蛋白尿 每次做尿液检查就会出现蛋白时,很明显的就是患有肾脏疾病。 [肾炎] 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其一日的尿液蛋白量从少量到数十公克都有。 [肾病综合征群] 一日量尿液会出现三公克以上的多量尿蛋白。症状严重时,尿液渗出的蛋白会使血液中的蛋白浓度降低。另外,也有因糖尿病性肾症、淀粉样变性病(AJnyloidosis)、胶原病等而引起的情形。 [肾硬化症] 随着本态性高血压引起的肾硬化症,尿蛋白量会减少,多半在300毫克以下。 此外,多发性骨髓瘤、全身性红斑狼疮、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水肿病等水银中毒、铅中毒疾病,也会出现尿蛋白。
编辑本段根据尿蛋白的成因,一般可以分为5类
肾小球性蛋白尿
肾小球性蛋白尿(glomerularproteinuria)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通透性增高所致。是临床最多见的类型。见于多种原发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是由于缺血、中毒、免疫病理损伤破坏了滤过膜的完整性;或由于滤过膜电荷屏障作用减弱而致。
肾小管性蛋白尿
在正常情况下经肾小球滤出的中小分子蛋白质,几乎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当肾小管疾病时,蛋白质重吸收受障碍,小分子蛋白质就会从尿中排出,包括β2-微球蛋白、溶菌酶、核糖核酸酶等。由于血液中小分子蛋白质浓度很低,故此类病人尿蛋白总量一般不超过2g,有时仅10mg,也可以蛋白尿存在。
溢出性蛋白尿
在某些疾病中,血中小分子蛋白浓度增加,如本周氏蛋白、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若滤液中浓度超过肾吸收阈限,就可以排出,见于骨髓瘤、血管内溶血性疾病。
分泌性蛋白尿
尿中IgA排泄增多,见于肾小管间质性肾病;髓袢升支厚段受炎症及药物刺激时,分泌粘液蛋白(Tamm Horsfell蛋白,T-H蛋白)增多。
组织性蛋白尿
组织遭受破坏后可以释放胞质中各种酶及蛋白质,若分子量小,肾小球滤液中浓度超过肾小管吸收阈限,就则可自尿中排出。该项蛋白液可以直接从肾小管排出,如癌胚抗原——aFP、溶菌酶、肾小管基膜抗原等。 因此,测定蛋白质的大小及性质对临床很有意义。SDS据丙酰胺凝胶电泳的应用更有实际价值。
尿蛋白定性的临床意义:
尿蛋白定性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其阳性程度与肾损害程度不一定成正比。糖尿病患者尿中持续出现尿蛋白阳性,除外泌尿系感染、原发性肾病外,应考虑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有专家认为,糖尿病肾病早期蛋白尿呈间歇性,只在劳动或运动后为阳性反应。因此,运动后尿蛋白检验对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发现有一定的意义。 尿蛋白定量的临床意义: (1)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正常参考值为10~150毫克。若在150~500毫克,为微量蛋白尿,>500毫克为临床蛋白尿。微量蛋白尿提示糖尿病肾病早期,需长期控制血糖,对逆转或延缓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有一定意义。 (2)尿白蛋白排泄率(uAE)正常参考值<15微克/分。糖尿病肾病早期,肾小球基底膜受损较轻,故只有微量白蛋白漏出。早期糖尿病肾病uAE为15~200微克/分,临床糖尿病肾病>200微克/分。有专家报告,糖尿病肾病有明显蛋白尿者,几乎100%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当糖尿病患者uAE30微克/分,可能是糖尿病微血管合并症防治的关键时刻。严格控制血糖后,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可逆转或部分逆转。目前,常用测定微量尿蛋白的方法是放射免疫法。 (3)尿蛋白比尿肌酐在30~300(mg/g)为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期。由于24h尿蛋白定量受到的影响比较大,尤其是尿量的影响,所以现在美国NKF—K/DOQI工作组亦建议用晨尿或随机尿Up/Ucr替代传统的“定时尿液收集” 的尿蛋白定量。 一项新的协作荟萃分析表明,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蛋白尿(尿蛋白-肌酐比≥ 1.1 mg/mmol 10 mg/g)是普通人群中死亡危险的独立预测因素。研究结果为应用两项指标进行慢性肾病的危险评估以及定义和分期提供了定量资料。[1]
编辑本段尿蛋白的西医治疗
目前现代医学对肾病治疗方法比较局限,只是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菌素治疗,在病情转入尿毒症期以后,进行透析与换肾。这些是治疗肾病的常规方法,虽然在疗效上有一定优势,但其副作用较大,且费用昂贵。尤其进入尿毒症期,病人在治疗时会更加痛苦,这痛苦不仅来源于身体上,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它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的思想压力和经济压力,一般家庭难以承受。
编辑本段尿蛋白的中医中药治疗
血尿、蛋白尿虽然是判断肾脏病病情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重要指标,但是肾病患者不能一叶障目。数值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病情能得到真正好转。只要病情得到控制,潜血、尿蛋白数值自然会降下来。但现在有一些患者舍本逐末,一双眼睛死盯着数值不放,必然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后果。要想真正恢复健康,治病于本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患者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彻底治愈肾病。 近年来,由于我国传统中医学理论得到了极大发展,在肾病治疗上,与世界先进科技接轨所衍生出的微化中药渗透治疗,在肾病治疗领域创造出神奇效果。对肾脏病的恢复、肾功能的改善及晚期肾病患者生命的延长上起到了明显作用。微化中药渗透治疗肾脏病就是运用中医理论对每一种肾脏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归纳,辩证准确地用药,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先进的微化技术改善药物有效成份的吸收率,从根本上提高药效,迅速改善症状。 微化中药如何消除肾病引起的蛋白尿、血尿? 由上面的论述知道,肾脏病尿蛋白和红细胞的漏出,主要原因是肾小球滤过膜受损伤导致通透性增加造成的。在过去,我们只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在肾小球滤过膜的修复上针对性很差。由此可知,即便尿蛋白、潜血在一段时间内减少甚至消失,但其最根本的病因没有解决,肾小球的滤过膜仍未得到修复。在药物作用消失后,或在某些原因诱导下,尿蛋白、潜血又怎会不卷土重来呢? 经过微化处理后的中药,具有更强的药物活性,它在充分发挥传统中药治病于本特点,使破碎的中药分子链再次有效链结,形成新功能的同时。还可针对受损伤的肾小球基底膜,去除沉积在基底膜上的免疫复合物与病变组织,修复受损的基底膜。这一方法主要是修复肾脏病变的基因和受损的肾脏病变细胞,并激活受损组织细胞内DNA复制,促使受损肾脏结构改变,使受损肾脏功能得到恢复。所以,修复之后,由于引起病变的根本原因被消弥于无形,尿蛋白、潜血必然会逐渐减少直到消失,且这种消失是随着病因的清除而消失的,所以很难出现反复,当然更不存在停药后症状的反弹。 所以,在肾病引起的蛋白尿、血尿的治疗上,关键是要治“本”,是去修复受损的基底膜,而不是一味的被表象所蒙蔽;病情的好坏病人本身是可以感觉到的,不必去刻意追求那一个个数字。只有这样,病情才会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治愈! 以上是以前的,今天才发现有很多不足,目前保护肾太依赖中药未必是好事,中药确实不错,可是尿蛋白并不只是肾炎肾本身的问题, 总之,如果你没有学过医,那我告诉你,蛋白尿只是一个症状而不是病,治疗蛋白尿关键是认识他,为什么会有蛋白尿。糖尿病高血压是不是控制好了。
编辑本段尿蛋白的危害
许多慢性肾炎患者认为尿检不正常,有蛋白尿,身体也没有觉得不舒服。有尿蛋白,既不疼也不痒,好像根本不用治疗一样。正常人的尿中一般不会有蛋白,因为在肾脏中有对血液中的蛋白过滤膜,蛋白质是无法通过这层膜的,此膜能通过的只能是小分子物质,如水、无机盐、尿素、尿酸,而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胆固醇、维生素是无法通过这层膜,再一个葡萄糖也是可以通过这层膜,但在肾脏中有吸收葡萄糖的细胞并送回血液中,所以正常人的尿液中一般不会有蛋白质、葡萄糖等人体必须的大分子物质。其实尿蛋白不是这么简单的。慢性肾炎尿蛋白的发生不仅仅是营养蛋白的大量流失,而且加重病变肾小球的损伤。另外,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会滤出一些小分子的蛋白,但都可以被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液,长期的尿蛋白会使肾小管长期超负荷运转,这样就会对肾小管造成损害,研究已经证实,尿蛋白的发生是造成尿毒症的第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它最大的危害在于毒蚀肾脏,加速病情向尿毒症发展。 如果出现尿蛋白,那是非常危险的,说明肾有问题了,肾是人体排泄器官,如果此处有问题会影响整个人体,甚至致命。尿蛋白出现,会出现蛋白质损失,人体的结构部分有相当多的蛋白质,说明蛋白质是人体构的重要物质,而且人体内的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它还是人体基因复制的重要物质,就是人不能没有蛋白质。如果损失蛋白质的话,人体的机构就无法正常运行,致使的生理机能减缓甚至停滞,直到死亡。
编辑本段出现尿蛋白阳性的各种肾病类型
尿蛋白阳性检查结果是通过尿蛋白定性试验检查得出的。各种类型的肾病都有发生尿蛋白阳性的可能。当肾小球、肾小管发生病变时,如各期肾炎、肾病以及高血压发生肾动脉硬化时,均可出现尿蛋白阳性;各种细菌性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败血症等亦可出现尿蛋白阳性;非感染性疾病,如肾结石、多囊肾、肾淀粉样变性以及休克、严重肌肉损伤、发热、黄疸、甲状腺功能亢进、溶血性贫血及白血病等,也可出现尿蛋白阳性。 尿蛋白检测不仅能判定肾脏有无病损,通过临床深入的尿蛋白定量检查,还可以帮助肾病患者了解肾脏病变的程度—— 1、轻度蛋白尿(小于0.5g/24h):主要见于非活动期肾脏病变、肾盂肾炎等。 2、中度蛋白尿(0.5~4g/24h):见于肾炎、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肾硬化、肾肿瘤等。 3、重度蛋白尿(大于4g/24h):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隐匿性肾炎等。
编辑本段尿蛋白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尿液变化:40%~70%病人出现肉眼血尿;尿色如洗肉水样或如红茶及酱油样,约持续l一2周转为显微镜血尿。镜下血尿多数在 6个月内消失,也可持续l~3年才完全消失。发病初期尿量明显减少,甚至无尿(全天尿量少于100m1),若超过3天无尿表示病情严重,此时往往出现氮质 血症(血尿素氮>7.14mmol/L);表示肾功能受到损害。在疾病的恢复期尿量逐渐增多可高达2000ml以上,肾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 (2)蛋白尿:急性肾炎病人几乎均出现蛋白尿,表现为尿中泡沫增多,通常随病变轻重程度而增减,蛋白尿较其他症状消失慢,水肿消失后,蛋白尿仍可持续1—2个月,甚至更久才会逐渐消退。 (3)水肿:水肿常为起病首见症状,见于70%~90%的案例,轻重不等。轻者仅为眼睑浮肿,严重时可延及全身,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胸水、腹水等症状。水肿一般在2~3周内开始消退,尿量会逐渐增多。 (4)高血压:急性肾炎80%左右病人可有高血压,血压常为中等程度增高,成人一般为18.7—22.7kPa/12.0—14.7kPa,偶见较严重 的可发展为高血压危象,但舒张压很少超过16kPa。若血压持续升高不退,是转变为慢性肾炎的先兆,表示肾脏病变较严重。 (5)全身症状:除上述临床表现外,患者常有全身不适、乏力、腰痛、尿频、纳呆等症状。部分病人可存在前驱感染如咽痛、身热、皮肤溃疡等症状。
编辑本段尿蛋白和蛋白尿的区别
在检查尿常规的时候,医生看了检查,如果蛋白质/尿蛋白那一项异常的话,往往说有蛋白尿症状,而有时候又说有尿蛋白,弄的人摸不着头脑,那么到底什么是尿蛋白,什么又是蛋白尿呢?尿蛋白和蛋白尿有什么区别吗? 总的说来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只是界限似乎有点模糊,大家往往把二者混为一谈。
什么是尿蛋白?
尿蛋白是尿液中的正常成分,正常人每天尿中排出的蛋白质一般为40-80毫克/天,上限为150毫克/天,在常规检测中显示的是阴性,在正常含量范围内的尿中的蛋白质即为尿蛋白。当尿蛋白检测显示为阳性时,就是不正常。
什么是蛋白尿?
尿常规检查中蛋白质/尿蛋白显示+、++、+++等则是蛋白尿。在一般情况下尿液检查汇总蛋白质呈阴性,当出现+时会怀疑有肾脏疾病的发生。人体肾脏是一个过滤系统,废物经过肾脏排泄,形成尿液。正常肾小球滤液中含有少量小分子蛋白质含量为20毫克/100毫升。通过肾小管再吸收,最后残留在尿液中蛋白质不超过70-100毫克/24小时,用普通尿常规检查测不出。当肾脏固有细胞发生损伤,吸收功能发生障碍,就会漏出蛋白,成为蛋白尿。 尿蛋白与蛋白尿的区别:由上所述,可以看出,尿蛋白是尿液中的正常成分,而蛋白尿则是尿液中蛋白质超出了一定范围的统称,二者还是有所区别的。 由此可见,有没有蛋白尿是监测肾病的重要指标,在体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编辑本段尿白蛋白检测及临床应用
尿白蛋白值高于正常,但常规方法无法检出的白蛋白尿,他的检测作为早期肾损害诊 尿蛋白检测试剂
断的重要指标已受到广泛重视,测定方法包括放射免疫法、ELASA法等。应用较多的是免疫透射比浊法,但报告方式不一,有的以每升尿中白蛋白量表示,有的以24小时排泄量表示,常用的报告方式是以白蛋白/肌酐比值报告。我们以不同表示方法对正常人尿白蛋白的正常值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部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测定,现报告如下。 尿白蛋白测定试剂盒 材料与方法 1.仪器与方法:尿白蛋白测定试剂盒,肌酐测定试剂盒均购于凯创公司。仪器应用瑞士产Cobas MIRA plu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尿白蛋白测定,取标本10 ml,1 500×g离心10分钟,取上清10 μl,加缓冲液250 μl,抗血清50 μl,测定波长340 nm,反应温度37℃,测定时限300秒,5点定标,范围5~200 mg/L。肌酐采用Jaffe′s法,尿标本预先用生理盐水30倍稀释测定。 2.对象:对照组,健康人70例(男43例,女27例),平均年龄41.2岁(21~54岁),均排除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和肾病有关病史。糖尿病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平均年龄51.2岁(34~72岁),病程2~20年。高血压组,62例(男39例,女23例),平均年龄44.5岁(31~71岁),血压范围160~190/95~120 mmHg,病程2~27年。临床诊断Ⅰ期21例,Ⅱ期41例,其中Ⅱ期患者以眼底动脉硬化或心脏改变为诊断依据,尿常规分析蛋白定性均为阴性。 3.标本:对照组均分别留取24小时尿和随机尿,测定24小时白蛋白和每升白蛋白及白蛋白/肌酐比值,并以不同方法计算正常值,患者组均取随机尿测定白蛋白及肌酐,以白蛋白/肌酐比值报告,以上标本均当日测定。 结果与讨论 1.不同计算方法尿白蛋白正常值:以mg/L计算,范围2.2~41.7,均值12.7;以mg/gCr计算,范围2.7~26.1,均值8.1;以mg/24 h计算,范围2.4~34.3,均值11.4。因尿白蛋白值呈非正态分布,低值无临床意义,在建立参考范围时以百分位数法按单侧值95%上限确定。从以上结果可见,不同计算方法的结果正常值范围有明显差异,尤以每升结果报告时,由于受尿量影响较大,正常范围较宽,这样易使部分异常标本落入正常范围而延误诊断。 2.高血压组:诊断Ⅰ期、Ⅱ期高血压的标准是以是否累及血管、脏器为依据,我们测定的41例Ⅱ期患者中,常规尿蛋白定性均未发现肾脏损害,诊断是以眼底改变和心电图改变为主。我们将测定结果依据高血压病期、病程、舒张压水平分组进行统计,结果。Ⅰ期21例,范围4.6~38.2 mg/gCr,均值17.8 mg/gCr;Ⅱ期41例,范围5.1~62 mg/gCr,均值29.7 mg/gCr;舒张压95~105 mmHg 34例,范围4.6~43.4 mg/gCr,均值16.4 mg/gCr;舒张压106~120 mmHg 28例,范围5.0~62 mg/gCr,均值31.2 mg/gCr;病程2~10年19例,4.6~40.2 mg/gCr,均值13.1 mg/gCr;病程11~15年,28例,范围4.6~54.2 mg/gCr,均值19.3 mg/gCr;病程16~27年,15例,范围5.1~62 mg/gCr,均值37.2 mg/gCr。上述结果中以正常值? mg/gCr为界,Ⅰ期高血压中有4例超过正常值,Ⅱ期高血压中有14例超过正常值,说明这些患者已有轻度肾损害。尤其1期高血压中有五分之一患者出现尿白蛋白异常,尿白蛋白的值与病程及血压水平相关。 3.糖尿病组:42例糖尿病患者按病程分组,2~10年28例,尿白蛋白为5.2~39.6 mg/gCr,均值21.2 mg/gCr,大于25 mg/gCr 13例;11年以上组14例,结果为10.4~68. 1 mg/gCr,均值29.4 mg/gCr,大于25 mg/gCr 8例。通过了解病史并分析结果,坚持长期口服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治疗者与不经常治疗两者结果间有明显差异(P?.01)。 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最理想的方法是留取24小时标本,但因留取困难,在实际应用上受到限制。随机尿测定是目前最常用,最易行的方法。但应同时测定肌酐,因每日肌酐排除量相对恒定,可避免尿量变化对结果的影响。 尿微量白蛋白测定是一种灵敏、简便、快速的测定方法,易于在常规实验室中广泛应用,对早期肾损害的诊断远远优于常规定性或半定量试验。

I. 请问蛋白尿能否肉眼直接分辨

蛋白尿不能用肉眼直接分辨,需要在医院的化验室,通过尿液分析才能分辨。如果有尿蛋白,化验的结果是用1--4个“+”表示的,“+”越多,表示尿蛋白越多。
“发现尿里边有些白色的混浊”,可能是下列三种情况:
一是肾脏疾病,如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尿中有大量蛋白时,尿液可有白色混浊。你没有水肿等表现,所以可能性不大。
二是泌尿系感染,包括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尿液中有大量的细菌以及炎细胞排出,呈现白色混浊。本病多发于女性,常有尿频尿急尿疼的症状,但慢性炎症或年龄较大的患者也可无此症状。无症状的患者常常是从尿液化验时才被发现。
三是生理性的,不是疾病。有几种食物,如白萝卜.白菜.猪肉进食较多时很容易出现白色的尿液。
你最大可能是最后一种情况;如果是女性,也不排除第二种的可能。因此你还是去医院化验一下最为准确。

J. 蛋白尿的尿液表现

大多数时候肉眼是无法分辨蛋白尿的,蛋白尿一般是无色透明的,只有采用化学的方法才能检出是否含有蛋白。
尿液中出现白色浑浊,一般有三种原因;一是结晶尿,即尿液中盐类如磷酸盐等含量增高,处于饱和曾晶体析出;二是白细胞尿,尿路感染是尿液中白细胞增多,使尿液外观曾浑浊状;三是菌尿,尿路细菌性感染时,细菌大量繁殖也可使尿液浑浊。

蛋白尿 【概述】

尿中蛋白含量超过正常范围时称之蛋白尿(proteinuria)。蛋白尿是肾脏疾病(尤其是肾小球疾病)最常见,有时是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此外也可见于某些非肾脏疾病。对尿中蛋白定性、定量及其成分的分析和评价常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尿蛋白正常值】

正常人尿中有微量蛋白,小儿尿中蛋白量常以≤4mg/(m2·h)计算。各年龄组正常上限值如下表27-12。

表27-12尿蛋白正常上限值

年龄 正常上限mg/24h
2~12月 155
3~4岁 140
4~10岁 190
10~16岁 250

一般无性别差异,青春前期女孩尿中排出较多蛋白。当超过正常上限时即为异常。当≥40mg/(m2·h)有人称之为肾病范围蛋白尿。

鉴于小儿定时留尿困难,近年有人以随机一次测定尿蛋白/尿肌酐比值来代替,如以mg/mg比值计算,其正常上限值为0.2。并可依之估计尿蛋白排出总量,其计算公式为:

尿蛋白〔g/(m2·h)〕=0.63×尿蛋白(mg/dl)/尿肌酐(mg/dl)

【分型说明】

依前述发生机理及原发病的部位,蛋白尿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肾小球性蛋白尿(glomerular proteinuria)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通透性增高所致。是临床最多见的类型。见于多种原发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是由于缺血、中毒、免疫病理损伤破坏了滤过膜的完整性;或由于滤过膜电荷屏障作用减弱而致。此类蛋白尿的特点一是蛋白量常较大,排出范围1~30g/d;二是其成分以白蛋白为主,或是以白蛋白及比其分子量更大的蛋白为主。

2.肾小管性蛋白尿(tubular proteinuria)是由于肾小管对滤出蛋白的回吸收障碍所致。见于肾小管间质病变、肾盂肾炎、先天性肾小管病、低钾肾病等。此类蛋白尿的特点为尿蛋白总量通常较少,一般<1g/d;且仅含少量白蛋白,并以低分子量的溶菌酶、β2-微球蛋白、轻链蛋白、维生素A结合蛋白等为主。

3.溢出性蛋白尿(overflow proteinuria)是由于血循环中某些较低分子量(<6~7万)的蛋白质异常增多,经肾小球滤出,并超过肾小管再吸收能力而出现蛋白尿,此类蛋白尿早期并无肾本身病变。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尿中有本-周蛋白)、严重挤压伤的肌红蛋白尿、骨髓瘤及单核细胞白血病时的溶菌酶尿等。此类蛋白尿的特点:①是有引起异常血浆蛋白血症的原发病;②是尿蛋白定性分析可检出特殊蛋白质;③是早期肾小球功能正常。

4.分泌性及组织性蛋白尿(secretaryand histuria proteinuria) 是由于肾及泌尿道本身结构的蛋白质或其分泌排泄的蛋白质混入尿中由尿中排出而致。如由髓袢升支分泌的Tamm-Horsfall蛋白、肾及尿路感染时的IgA、某些肾炎时尿中的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补体成分、肾小球基膜成分等可由尿中排出而致蛋白尿。

临床上区别上述类型的蛋白尿很重要,因其预后、治疗等不同。区别尿中蛋白类型最简单的方法是同时以磺柳酸法及试纸法检测进行初筛。因尿试纸对白蛋白敏感,磺柳酸法对各种蛋白均敏感;如为低分子量蛋白则二者均阳性;如试纸法阴性而磺柳酸法呈(十十+)或(++++)则提示有非白蛋白的蛋白质存在,如需要可进一步以免疫电泳法确定。

【小儿时期蛋白尿的常见病因】

1.暂时性 见于运动、发热或脱水。

2.姿势性蛋白尿 分为暂时性或持续性。

3.持续性良性蛋白尿(constent orpersistent benign proteinuria)。

4.原发和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遗传性肾炎、肾病综合征、IgA肾病、狼疮肾炎、紫癜肾炎等。

5.原发性肾小管间质疾病 如反流肾病、肾发育不良、急性间质性肾炎等。

【单纯性蛋白尿】

指缺乏泌尿道或肾脏疾病的确切病史及临床表现,尿沉渣检查基本正常、仅尿蛋白排出量逾于正常者而言。单纯性蛋白尿这一名称与国外所称的"孤立性蛋白尿"(isolated proteinuria)大致相当。本症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据我国21省市224291例小儿尿筛查的报告,以试纸法初筛尿蛋白阳性者5180例(2.31%),经2次检查及磺柳酸法检测,最后确诊为无症状蛋白尿者182例(0.81‰)。

1.暂时性或一过性蛋白尿(transientproteinuria) 系指肾脏正常,但于发热、心力衰竭或脱水时出现暂时性蛋白尿。运动后也可有暂时尿蛋白排出增多,尤多见于青少年长距离赛跑、游泳、足球、篮球等运动后,尿中蛋白一过性增多,通常持续数小时,一般不超过24小时。此类蛋白尿于原发诱因去除后,尿中蛋白即阴转,蛋白也很少超过(十十),但当尿浓缩、尿比重为1.030时,蛋白定量可更高。

2.姿势性或直立性蛋白尿(orthostaticproteinria) 本症是指仅于直立位或采取脊柱前突姿势时尿蛋白排出增加,而卧位时尿蛋白排量正常。又可根据直立位尿蛋白是否经常出现而分为暂时性(或间歇性)及固定性两种,前者指直立位时尿蛋白不一定每次都增加,后者指凡直立位尿蛋白排量都超过正常。直立性蛋白尿比较常见,可见于2%~5%的青春前期的青少年,30岁以后少见。在人群普查中发现的无症状蛋白尿多属此类。其中暂时性者70%~80%,固定性者15%~20%。

临床上此类患者多系体检或尿筛查中偶然发现,本人无确切既往肾脏病史、及阳性家族史,患儿肾功能、血生化、B型超声波检查、静脉肾盂造影等项检查均于正常范围。其主要表现即直立位排逾量尿蛋白,但卧位时正常,可借直立试验予以证实。其方法如下:夜卧床前排尿弃去,次晨起床排尿送检,此夜间形成的尿液蛋白定性检查阴性,定量<50mg/8h。起床后活动2小时再排尿送检,尿蛋白(+)~(++)以上即为阳性。如腰椎前突位站立,有时20分钟后可达(十十十)以上,但24小时尿蛋白多为1g以下。

本症发病机理不详,一般认为是由于直立位时肾局部血液动力学发生改变、肾静脉回流障碍或肾动脉过度收缩而致,还有人认为系因直立位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改变引起,近年还有人认为此类患儿常有肾小球轻微免疫损伤的基础加之直立时肾血液动力学变化而引起。

因暂时性直立性蛋白尿很少行肾活检,故对其病理变化所知甚少。固定性直立性蛋白尿亦少特异性病变。Sinniah等报道30%病例肾组织正常或仅有轻微肾小球改变,70%呈轻度系膜增生,偶有Ig或C3沉积。Robinson等报道47%未见异常,45%有轻度肾小球改变但无明确的肾小球基膜改变,8%有较明确的原发性肾小球病变。

本症预后好,经长期随访呈良性过程。间歇性者于青春期后大多数尿蛋白排出正常。持续性者预后可能略逊于间歇性者,但一般认为多数可恢复正常,少数有持续性蛋白尿,和/或高血压。

本症虽大多数属上述暂时性良性过程,但也可能是某些肾脏病的早期表现或是肾脏病恢复期(如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恢复期),应引起注意。常需长期随访观察并予以鉴别。本症不需特殊治疗,饮食、活动可如常,平时应注意适当锻炼增强体质、预防呼吸道感染,并应作好随访管理。

3.持续性良性蛋白尿 此类患者蛋白尿与体位无关,即直立位及卧位时均排出逾量的尿蛋白,但也可于直立位时加重。一般无其他症状,血沉、血液化学、肾功能及肾组织学均属正常范围。在普查中此类可占无症状蛋白尿患者的5%~10%。临床上对持续性蛋白尿诊为"良性"应十分慎重,因某些肾小球疾病或其早期可仅表现为持续性蛋白尿(如系膜增生性肾炎、膜性肾病、肾硬化、糖尿病肾病等),常需加强随访及进一步检查。

【发病机制】

蛋白尿的发生主要取决于肾小球对血浆蛋白的滤过及肾小管处的再吸收。

1.肾小球对血浆蛋白的滤过 肾小球处滤过膜自内而外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肾小球基膜及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组成。其对于血浆蛋白的通透性一方面取决于此滤过膜各层上筛孔的大小(分子筛作用),另一方面与滤过膜上的电荷状态有关(静电屏障作用)。

滤过膜的分子筛作用,系指单纯机械滤过而言。依其各层筛孔大小,以内皮细胞处最大,内皮细胞窗孔约(5~10)×10-8m,可允许血浆中很多可溶性物质(包括可溶性免疫复合物)通过。肾小球基膜为一粗滤器,能阻止高分子蛋白(分子量>15万,如IgM分子量90万)通过,但可允许转铁蛋白(分子量8.9万)、部分白蛋白(分子量6.9万)通过。上皮细胞足突裂隙处为一细滤器,也能阻止白蛋白通过,但对分子量更小(1~5万)的溶菌酶、β2-微球蛋白等则基膜、上皮细胞均无屏障作用。因此血浆中某一蛋白成分是否能通过此分子筛与其分子大小及形状有关。正常情况下血浆蛋白质仅有极少量由肾小球毛细血管滤入原尿,但分子量小的蛋白质如溶菌酶(分子量1.5万)、β2-微球蛋白(分子量1.18万)、免疫球蛋白轻链(分子量2~2.5万)则可通过;而大分子的α1-脂蛋白(分子量19.5万、43万)、β-脂蛋白(分子量300万)及α2-巨球蛋白(分子量82万)则不见于原尿。

就肾小球滤过膜电荷屏障而言,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处的氨基多糖(硫酸类肝素)及涎酸构成一阴电荷层,因之阻止血循环中带阴电荷的物质通过。白蛋白的等电点(PI)为4.5~5.2,在血清pH7.42条件下乃呈阴电荷状态,这样通过同性相斥的原理而难于通过滤过膜的静电屏障。

此外蛋白质通过肾小球时滤过与否还受局部血液动力学改变的影响。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时,基膜对白蛋白的通透性相对增高。

2.肾小管的重吸收 用微穿刺技术,对肾小球滤出之原尿、近曲小管内之尿液进行分析,发现其蛋白含量远高于最终排出的尿液,由此证明经肾小球滤出的少量蛋白,几乎99%被回吸收。回吸收主要在近曲小管进行。此为一需能量的主动吸收过程。通过胞饮作用蛋白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在胞浆中水解为多肽、氨基酸,再转回入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中,由于肾小管回吸收。故尿中通常蛋白含量甚微。当肾脏疾患时无论是肾小球滤过蛋白过多、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或肾小管功能障碍回吸收能力下降,均可致蛋白尿。
参考资料:http://aya168.vicp.net/lcyl/ek/200505/12677.htm

正常人每日滤过的原尿达180升之多,但经过肾小管重吸收、分泌,最后浓缩排出的仅有1.5升左右。其中含蛋白约为40~100毫克,用尿蛋白定性方法是测不出来的。

蛋白尿并非都是病态,有功能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之分。功能性蛋白尿也称生理性蛋白尿,是指出现于健康人的暂时性蛋白尿。多见于青年人,在剧烈运动、发热、高温、受寒、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下,肾血管痉挛或充血,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强而使蛋白大量“漏网”。正常孕妇尿中蛋白可轻度增加,这与体位和肾流量加大、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有关。功能性蛋白尿在诱因解除后蛋白尿会自行消失。故又称可逆性蛋白尿或一过性蛋白尿。

尿中有无蛋白,含有蛋白量的多少,有一个简便粗略的检验方法:将尿液煮沸即止,尿液中可出现白色混浊,加5%醋酸5~10滴再煮沸,如混浊消失,说明尿中无蛋白,尿蛋白定性试验阴性;如混浊不消失反而增加,呈絮状沉淀或凝块,则尿蛋白定性试验为阳性。

病理性蛋白尿是指人体某个系统或脏器发生病变所致的尿液持续出现蛋白。一般24小时尿蛋白量超过150毫克。常见于三种情况:

肾小球性蛋白尿: 因各种原因所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损伤(如免疫损害),使负荷减少或丧失,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高。较多的血浆蛋白滤过后,超出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导致蛋白尿。如急慢性肾炎、狼疮性肾病、糖尿病肾病等。

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管发生病变或肾小管功能缺陷时,对蛋白重吸收减少或分泌蛋白增加,导致尿液蛋白增加。如肾小管酸中毒、镇痛药引起的肾病、抗生素的肾毒表现等。

溢出性蛋白尿(也称凝溶蛋白尿)患者尿液加热到40℃时混浊,60℃时凝固,达100℃时溶解。见于多发生骨髓瘤、原发性淀粉样变、巨球蛋白血症等。

阅读全文

与临床上用何种方法鉴别尿蛋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eminence使用方法 浏览:183
统计方法与资料分析课 浏览:417
如何挤奶方法视频教程 浏览:78
荣耀6电量提醒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108
黄褐斑国外治疗方法 浏览:616
煎包机的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840
电脑怎么清理桌面垃圾最快方法 浏览:606
轿车轮胎性能检测方法及其标准 浏览:439
pc肌锻炼方法教学视频 浏览:997
接触角测量仪使用方法 浏览:789
冰晶石用什么方法干燥好 浏览:897
紫砂老壶用什么方法最好 浏览:390
10元折桃心方法6步骤图片 浏览:359
天气变化如何保护自己方法 浏览:683
域故障分析方法 浏览:74
洗衣机使用方法的视频 浏览:515
婴幼儿皮炎怎么治疗方法 浏览:946
广电路由器连接电视方法 浏览:204
消防编码器的使用方法 浏览:723
如何正确方法画出粽子 浏览: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