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致病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基本程序是怎么样的
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变异迅速,快速鉴定病原微生物的检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前进着。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主要有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生化反应、血清学反应、核酸分子杂交、基因芯片、多聚酶链反应等,该文对这些检测技术进展做一综述。 对人和动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又称病原体,有病毒、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真菌、放线菌、朊粒等。这些病原微生物可引起感染、过敏、肿瘤、痴呆等疾病,也是危害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出现的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西尼罗病毒感染等疾病的传染性极强,往往造成世界性大流行,因此对病原体的检测必须做到快速、准确。常规病原学检测方法操作繁琐,检测周期长,而且对操作人员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随着医学微生物学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病原学诊断已不再局限于病原体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的检测手段不断出现并被应用于临床和实验室 J。核酸分子杂交技术、PCR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检测方法,自动化程度高,快速省时、无污染、结果精确,可以准确灵敏地鉴定病原微生物。1 传统的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传统的病原微生物学实验室检查以染色、培养、生化鉴定等为主,将标本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和接种在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是对细菌或真菌感染性疾病进行病原学诊断的常用方法。1.1 直接涂片镜检病原微生物体形体积微小,大多无色半透明状,将其染色后可借助显微镜观察其大小、形态、排列等。直接涂片染色镜检简便快速,对那些具有特殊形态的病原微生物感染仍然适用,例如淋球菌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螺旋体感染等的早期初步诊断。直接涂片镜检不需要特殊的仪器和设备,在基层实验室里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手段。1.2 分离培养与生化反应 分离培养主要用于临床标本(如血液、痰、粪便等)或培养物中有多种细菌时对某一种细菌的分离。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时间,检测周期较长,不能同时处理批量样本。为解决这一问题,各种自动化培养和鉴定系统不断产生,传统鉴定方法也在逐步改进,大大加快了检验速度。例如Microscan WalLCAway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可同时做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检验500多个菌种。苛养菌如肺炎链球菌、淋病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对营养要求比较高,常规培养阳性率低。雍刚 等将不要同比例的葡萄糖、玉米淀粉、生长因子、酵母粉、氨基酸等特殊增菌剂加入到巧克力培养基中制成了新型淋病奈瑟菌培养基,大大提高了淋病奈瑟菌的分离培养率。苏盛通等在营养琼脂中加人了中药红枣、赤小豆培养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细菌,生长指数明显高于血平板。1.3 组织细胞培养 活组织细胞培养适于专营活组织细胞内生存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等。不同病原体敏感的组织细胞是不一样的,将活细胞从病原体敏感的动物组织中取出在体外进行原代培养或用病原体敏感细胞系进行传代培养,再将病原体接种于相应的组织细胞中后,病原体可在其中繁殖增长,引起特异性的细胞病变效应。也可以将病原体直接接种于敏感动物体内,引起相应组织器官出现特异的病理学改变。往往可以根据这些特异的病变对病原体进行鉴定。2 血清学与免疫学检测血清学检测是通过已知的抗体或抗原来检测病原体的抗原或抗体从而对病原体进行快速鉴定的技术,简化了鉴定步骤,常用的方法包括血清凝集技术、乳胶凝集实验、荧光抗体检测技术、协同凝集试验、酶联免疫测试技术等。酶联免疫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血清学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仅可检测样本中病原体抗原,也可检测机体的抗体成分。幽门螺奸菌在我国人群感染率高达50% ~80%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唾液中抗HP抗体来诊断HP感染,其结果满意。乙型肝炎病毒(HBV)在我国人群中感染率极高,ELISA应用于乙型肝炎病人早期血清学诊断的效果最为明显。临床上致病菌往往和非致病菌混合在一起,如何从这些细菌中分离出目标菌是关键。免疫磁珠分离技术(IMB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在微生物检测领域中一种新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将特定病原体的单抗或多抗或二抗偶联到磁珠微球上,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磁珠一目标病原体复合物或磁珠一一抗一目标病原体复合物,在外部磁场磁力的作用下,将目标病原体分离出来。目前已经开发出了针对各种病原体的免疫磁珠,如大肠埃希菌、李斯特菌、白色念珠菌、军团菌等,广泛应用到各级科研和实验室 。经IMBS分离出的白色念珠菌可直接在显微镜下检测,检测时间缩短至4 h。IM—Bs还可以和其它检测技术联合来检测病原菌,免疫磁珠分离得到的目标菌可继续用于分离培养使大肠埃希菌0157最低检测限由200 cfu·g 提高到2 cfu·g~;IMBS结合聚合酶链反应(IMBS—PCR)可对培养条件比较特殊的细菌如苛养菌、厌氧菌进行快速检测,肉类中的产毒素型产气荚膜梭菌经IMBS.PC
B. 猪瘟检测方法有哪些
发病特点:在自然情况下,只是猪和野猪感染发病,任何年龄、品种、性别的猪都可以发病;本病在任何季节都可以发生。不按期进行预防注射的地区,一旦发病,在短期内,可造成广泛的流行。发病和死亡都很高。在常发地区或注射密度不很高的地区,可呈零星散发。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来源。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通过呼吸道、眼结膜及皮肤伤口感染。猪只的买卖、运输、尸体处理不当、内品卫生检验不严,兽医卫生措施执行不力,人、动物和昆虫等都可成为间接的传染媒介,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通过胎盘传染使仔猪患病,成为防制中十分棘手的问题。临诊症状:猪瘟与发生败血症的猪丹毒、猪肺疫和仔猪副伤寒在症状方面很相似,较准分开,应注意区别诊断。猪瘟的临诊特点是:体温升高到40.5~42C稽留热;有脓性结膜炎;病初便秘,后腹泻;在病猪耳后、腹部、四肢内侧等毛稀皮薄等处,出现大小不等的红点或红斑,指压不褪色;公猪有包皮发炎,用手挤压时,有恶臭混浊液体射出,急性病例,多在1周左右死亡。死亡率可达60﹪~80﹪;小猪有神经症状;慢性猪病,体温时高时低,食欲时好时坏,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病猪明显消瘦、毛焦臁糜,行走不稳。一般病程可达20天或以上,死亡居多。 病理剖检变化:急性猪瘟主要呈现败血症变化,有诊断价值的变化是:皮肤或皮下有出血点;颚凹、颈部、鼠蹊、内脏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切面周边出血;肾脏色淡,不肿大,有数量不等的小点出血;脾脏边缘梗死;喉头粘膜、会厌软骨、膀胱粘膜、心外膜、肺及肠浆膜,粘膜有出血。慢性病猪特征的变化是有盲肠、结肠及回盲口处粘膜上形成扣状溃疡。
C. 实验室诊断方法有哪些如何确诊
血清学检测方法:抗体检测可采用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病原学检测方法:病毒检测可采用琼脂凝胶免疫扩散、抗原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实时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普通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对PCR产物进行核酸序列测定可进行病毒分型。 疑似患病动物的病料需经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进行确诊。(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南京路369号,联系电话0532 85621552)
D. 感染性疾病病原检查方法有哪些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pathogen)和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病理过程,感染的病原体包括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等。病原体的来源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两种类型。外源性感染是由于外界的病原体侵入人体,如志贺菌、结核分枝杆菌、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等引起的感染。内源性感染是人体内经常寄生的微生物,如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某些真菌等在一定条件下引起的感染。感染后是否引起感染性疾病(infection diseases)与病原体的数量、毒力和人体的抵抗力有关,并决定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病原体感染后机体可以出现不感染、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或病原体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几种类型。感染性疾病是由于感染的病原体毒力强、数量多,超过了机体的抵御能力,定植在机体一定部位增殖、扩散或蔓延、释放毒素,引起机体免疫病理反应,导致组织、器官等损伤,生理功能紊乱,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感染性疾病的检查主要包括病原体的检查、感染的血清学试验等,并由此确定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性质;通过病原体的药物敏感试验、耐药株监测和医院感染的监测报告,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最佳治疗药物选择,采取最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感染的传播或流行提供及时、有效的实验数据。
随着现代社会与临床医学的发展,目前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由强毒性病原体引起感染的疾病,如鼠疫、白喉、伤寒、天花、小儿麻痹逐渐减少或绝迹,而条件致病的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医院感染逐渐增多。②由新的病原体、原有的病原体变异引起的新感染性疾病,如艾滋病(AIDS)、疯牛病、O157出血性肠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等陆续出现。③以前的感染性疾病,如淋病、梅毒、结核病等又重新流行。④多重耐药株,如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耐苯唑西林的葡萄球菌(MRS)、耐异烟肼的结核杆菌等,导致抗感染治疗无效或低效。因此,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检查应密切结合上述新的变化趋势进行。
细菌感染所致的感染性疾病占首位;病毒性感染在人群中的发生率最高,但不一定致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近年来显着上升;寄生虫,如隐孢子虫、卡氏肺孢子虫、滴虫等感染开始受到普遍关注。病原体的检查是临床确诊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根据需要鉴定到一定水平即可。例如,作为临床病原学诊断,细菌感染只需鉴定到种,必要时才进一步鉴定;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细菌鉴定应达到血清型或基因型。临床病原体检查必须通过采集标本,经过各种试验后才能明确诊断。标本采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诊断结果,早期采集、无菌采集、适当与适量采集是确保查明病原体的前提。临床病原体检查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涂片检查、分离培养、血清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诊断(molecular biological diagnosis)等,可根据临床需要和标本类型进行选择。临床标本分离培养的阳性结果最具确诊意义,但阴性结果并不能完全除外病原体感染的可能。病原体抗原成分检测可早期、快速诊断感染性疾病,阳性结果表明感染病原体的存在。分子生物学诊断为病原体感染的早期、快速、敏感、特异诊断成为可能,但应排除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E. 病毒鉴定常用方法有哪些
寨卡病毒病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IgM抗体检测、中和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等。寨卡病毒与黄病毒属其他病毒具有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目前主要采用病毒核酸检测。
开展蚊媒寨卡病毒检测时,对捕获的伊蚊成蚊或幼虫进行病毒核酸检测。
开展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时,应同时考虑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可能。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实验室检测应按照相应的技术指南开展。
(一)临床标本检测。
1.病原学检测
病原学检测主要适用于急性期血液标本,一般认为发病7天内检测阳性率高。
(1)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是目前早期诊断寨卡病毒病的主要检测手段。
(2)病毒分离: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BHK21、Vero)进行分离培养,出现病变以后,用检测核酸的方法鉴定病毒。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毒分离。
2.血清学检测
(1)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发病3天后可检出病毒特异性IgM抗体,但发病7天后检出率高。可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IgM抗体阳性,提示患者可能新近感染寨卡病毒,但寨卡病毒IgM抗体与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等黄病毒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
(2)中和抗体: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方法检测。患者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阳转或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且排除登革、乙脑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可以确诊。
(二)媒介标本检测。
1.标本处理
将分类后的伊蚊成蚊或幼虫,按照采集地点,每10~20只为一份进行研磨处理。
2.病毒核酸检测
用RT-PCR的方法进行寨卡病毒核酸检测
3.病毒分离
病毒核酸阳性的标本进行病毒分离。
F. 常用的寄生虫病原诊断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寄生虫病原学诊断方法有:粪便检查,血液涂片,活组织检查等。其中粪便检查又包括生理盐水直接涂片,饱和盐水浮聚法,自然沉降法,改良加藤法等;而血液涂片法又包括厚血膜法,薄血膜法和新鲜血液涂片法等。
希望我的解答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