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结肠癌免疫组化检测是什么
结肠癌免疫组化是检测患者对什么药物敏感,就选用什么药物治疗。预防癌症患者手术后复发:手术是不能彻底铲除癌细胞的,第二:手术后身体的抗癌能力下降,容易复发和扩散。建议中医中药治疗,中医中药抗癌系列药物具有杀灭癌细胞,具体扶正、抗癌、排毒、消瘤止痛,消积水之功效,达到标本兼治的治疗效果。可以把手术后身体内残留的癌细胞彻底的铲除,预防复发扩散再转移。中药并具有健脾胃增加患者食欲,补益气血,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患者的抗癌能力,缓解病痛,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
㈡ 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 是啥意思
其为制成病理切片,将病变组织包埋在石蜡块里,用切片机切成薄片,进行染色。
病理切片是用组织病理学方法制作的一定大小的病理切片。病理组织包埋石蜡块,切片薄,苏木精-伊红(H-E)染色,在显微镜下进一步检查病变。观察病变的发生、发展,最后作出病理诊断。
部分病变组织或器官通过各种化学药品和埋葬方法进行处理,使其固定和硬化。在切片机上切成薄片,粘附于玻片上,染色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变化,进行病理诊断,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2)免疫组化检测方法学扩展阅读:
病理切片的相关内容:
1、根据各器官的组织结构确定切片方向。垂直或横向切割通常是显示组织形态的关键,如长管状器官。
2、根据解剖部位准确取样。病理标本应根据病理部位和性质的不同取样。
3、用锋利的刀剪开纸巾,不要来回剪文件。不要把组织夹得太紧,以免使组织、细胞因挤压而变形。
㈢ 什么是免疫组化检查
免疫组化检查指应用免疫学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确定组织或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相对的定量检查。
免疫组织化学利用抗体和抗原具有高度特异性结合的原理:
先将组织或细胞中的某种化学物质提取出来,以此作为抗原或半抗原,通过免疫动物后获得特异性抗体,再以此抗体探测组织或细胞中的同类抗原。由于抗原与抗体的复合物是无色的,因此必须借助组织化学的方法将抗原抗体结合的部位显现,以达到对未知抗原进行定性、定位或定量。
(3)免疫组化检测方法学扩展阅读
意义:
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特异性抗体的出现,使许多疑难肿瘤得到了明确诊断。尤其是免疫组化在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实用价值受到了普遍的认可,其在低分化或未分化肿瘤的鉴别诊断时,准确率可达50%-75%。
免疫组织化学的临床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确定转移性恶性肿瘤的原发部位。
3、对某类肿瘤进行进一步的病理分型。
4、软组织肿瘤的治疗一般需根据正确的组织学分类,因其种类多、组织形态相像,有时难以区分其组织来源,应用多种标志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对软组织肿瘤的诊断是不可缺少的。
5、发现微小转移灶,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包括手术范围的确定。
6、为临床提供治疗方案的选择。
㈣ 免疫组化
免疫组化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病理学检测方法,多用于鉴别形态很相似的疾病或肿瘤,确定组织来源及研究肿瘤组织代谢改变,它包括细胞内酶学的变化、糖原的变化、核酸的变化。 您的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可能是为了检测是否患有恶性淋巴瘤,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可能是最后的诊断结果,即在某种因素的刺激下诱发了淋巴细胞的增生;也可能是淋巴瘤引发的。前者是一个良性的过程,而后者则是恶性疾病。所以,针对您的具体情况应作具体分析。也可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㈤ “免疫组化”是什么意思诊断淋巴瘤为什么要作免疫组化检查
答:“免疫组化”是“免疫组织化学”的简称,是一种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来检测组织中有无相应抗原物质存在的一种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检查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手段。免疫组化在淋巴瘤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区分肿瘤起源细胞系(例如,所患非霍奇金淋巴瘤是B细胞肿瘤还是T细胞肿瘤)。 (2)通过肿瘤免疫表型分析来帮助判断肿瘤具体类型(例如,滤泡性淋巴瘤CD5-、CD10+、CD23-、BCL6+,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D5+、CD10-、CD23+、BCL6-)。 (3)检测某些肿瘤特有的遗传学改变以助确诊(例如,套细胞淋巴瘤多有11号和14号染色体易位而导致cyclin D1基因转位和cyclin D1蛋白异常高表达,所以免疫组化染色cyclin D1阳性则提示为套细胞淋巴瘤)。 (4)帮助指导治疗和判断疾病预后(例如,CD20阳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可选择使用“美罗华”治疗,又如,通过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病例进行CD10、BCL6、MUM1等抗原检测可大致区分是预后相对较好的“生发中心B细胞型”还是预后相对差一些的“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 (5)对于区分某些良、恶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也有一定帮助。
㈥ 免瘦组化,EMA(+)、PCK(+),CDX2(+)是什么意思
病理医生是干什么的?
关于免疫组化检测技术
IHC与ICC有什么区别?
在上世纪30年代,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简称IHC)的原理就已经为人所知,但直到1942年,第一个IHC研究成果才正式发表。这也被誉为免疫荧光技术的里程碑。哈佛大学医学院的Albert Coons在《免疫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利用FITC标记的抗体来鉴定感染组织中的肺炎球菌抗原。自那以后,组织固定方法、检测标记和显微镜都在不断改进,让免疫组化成为诊断和研究中的一个必备工具。
在病理科,利用特异的肿瘤标志物,医生通过IHC诊断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确定肿瘤的分期和分级,并确定细胞类型和转移的来源,以便找到原发肿瘤的位置。同样,IHC也能用于药物开发,通过检测疾病靶点的上调或下调来判断药物疗效。
免疫组化指的是根据抗体与抗原特异结合的原理来检测组织切片中的抗原(如蛋白)。immuno的词根来自操作中所使用的抗体,而histo意味着组织。另一种类似的技术是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简称ICC)。这两个词大家经常混着用,看着好像差不多,但实际上还是有点区别。
对于IHC,组织是来自患者或动物,经过冷冻或石蜡包埋。将这些组织制成约4μm厚的切片,封片后再处理。通过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可观察细胞组分的定位,同时维持周围组织的原先结构。
对于ICC,大部分细胞外基质及其他基质组分被去除,只剩下整个细胞来染色。ICC的来源可以是细胞悬液,来自患者或动物(如血涂片、拭子等),或在实验室中进行的组织培养细胞系。
除了生物学来源,IHC和ICC在样品处理的程度上也有所不同。ICC需要透化,要么通过固定过程,要么是单独的透化步骤,这样抗体才能与细胞内的靶点相结合。而IHC可能不要单独的透化步骤,这取决于切片的厚度和固定方法。包埋在石蜡中的IHC切片必须进一步处理,才能进行抗体染色。一旦处理好样品,IHC和ICC的染色操作就几乎没什么差异了。当然,就染色而言,根据所使用的抗体来优化还是少不了的。
肿瘤细胞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记
恶性肿瘤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记,全套4项:P-gp,GSTπ,TOPOⅡ,Ki-67。
乳腺癌免疫组化耐药预后标记,全套7项:P-gp,GSTπ,TOPOⅡ,Ki-67,ER,PR,C-erbB-2。
1、P-糖蛋白(P-gp)--药泵作用--胞
㈦ 免疫组化结果分析
免疫组化:免疫组化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病理学检测方法,多用于鉴别形态很相似的疾病或肿瘤,确定组织来源及研究肿瘤组织代谢改变,它包括细胞内酶学的变化、糖原的变化、核酸的变化。
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可能是为了检测是否患有恶性淋巴瘤,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可能是最后的诊断结果,即在某种因素的刺激下诱发了淋巴细胞的增生;也可能是淋巴瘤引发的。前者是一个良性的过程,而后者则是恶性疾病。
HER-2是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可以让自然情况下应该死亡的细胞停止死亡,恶性增殖,在一定比例的肿瘤中发现肿瘤细胞的增殖以及供给肿瘤生长的血管和淋巴管均受其特异功能影响。【HER-2(-)是阴性。】
ck是角蛋白,一般在上皮组织内存在,是胆管上皮癌和肝细胞癌鉴别诊断的标志物。【CK(+)就是阳性,一般体质有肿瘤所在。】
P53本是抑癌基因。正常的人体都有p53基因,也叫野生型p53,是好基因,可抑制肿瘤。但突变型p53是致癌基因——因缺乏对细胞增殖的负调控作用,可促进细胞转化和增生,导致肿瘤的发生。由于野生型 P53蛋白产物半衰期短,含量低,免疫组化法无法检出,临床上仅可检出存积而稳定的突变型 P53蛋白。【P53(+)是突变型 P53蛋白阳性】
CEA是经典的肿瘤标志物。可广泛存在于内胚叶起源的消化系统癌,也存在于正常胚胎的消化管组织中,在正常人血清中也可有微量存在。CEA升高常见于大肠癌、胰腺癌、胃癌、乳腺癌、甲状腺髓样癌、肝癌、肺癌、卵巢癌、泌尿系肿瘤等。【CEA(+)是阳性】
【KI67阳性细胞指数70%代表活检中取的所有恶性组织中的细胞,有70%的细胞都处于生长状态。这个比例越高,当然肿瘤就生长越快。】
间叶组织充满于胚胎各发生中的器官之间。恶性肿瘤来源于上皮组织者称“癌”,来源于间叶组织称“肉瘤”,来源于胚胎称“母细胞瘤”。
免疫组化如果出现CD117、CD34、 DOG1这三个免疫组化阳性,就能确定是间质瘤。【DOG-1(-),CD34(-)代表两者均为阴性。】
S100是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等神经源性肿瘤的标志物,也可在恶性黑色素瘤和一些间充质恶性肿瘤中表达。【S100(-)是阴性】
肌肉组织肿瘤表达的结蛋白(desmin)。【Desmin(+)说明可能有肌肉组织肿瘤】
㈧ 免疫学的检测方法
免疫学检测方法可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㈨ 免疫组化结果有几种分析方法
有阳性细胞区域直接测试方法。
免疫组化,是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immunocytochemistry)。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按照标记物的种类可分为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法、免疫铁蛋白法、免疫金法及放射免疫自显影法等。
这些常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的原理如下:
1.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
将已知抗体标上荧光素,以此作为探针检查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当抗原抗体复合物中的荧光素受激发光的照射后会发出一定波长的荧光,从而可以确定组织中的抗原定位或定量.
2. 免疫酶细胞化学技术
是目前免疫组织化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技术.基本原理是先以酶标记的抗体与组织或细胞作用,然后加入酶的底物,生成有色的不溶性产物或具有一定电子密度的颗粒,通过光镜或电镜,对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进行定位或定性研究.
3. 免疫胶体金技术
就是用胶体金标记一抗,二抗或其他的能特异性的结合免疫球蛋白的分子(如葡萄球菌A蛋白)等作为探针对组织或细胞内的抗原进行定性,定位或定量研究.由于胶体金的电子密度高,多用于免疫电镜的单标记或多标记的定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