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鉴定糖原的方法有几种
鉴定糖原的方法:水溶液呈乳样光泽
遇碘呈红棕色
加酸水解后,与班氏试剂在碱性条件下加热转变为砖红色沉淀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是还原性糖 可以用斐林试剂检验 现象是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淀粉用碘酒检验 现象是变蓝色
剩下的糖原、蔗糖 其中分别加入催化酶 再用第一种方法 有砖红色沉淀的是蔗糖(水解有果糖和葡萄糖)
没现象的就是 糖原
1)纸色谱糖类的纸色谱常用水饱和的有机溶剂展开,其中以正丁醇-乙醇-水和水饱和的苯酚两种溶剂系统应用最为普遍医,学教育网。 糖类的纸色谱常用显色剂有:硝酸银试剂;三苯四氮唑盐试剂;苯胺-邻苯二甲酸盐试剂;3,5-二羟基甲苯—盐酸试剂;过碘酸加联苯胺试剂等。
(2)薄层色谱糖的极性大,在硅胶薄层上进行层析时,点样不宜过多(一般少于5μg)。若点样太多,斑点就会明显拖尾,Rf值也下降,使一些Rf值相近的糖难以获得满意的分离。若硅胶用0.03mol/L硼酸溶液或一些无机盐(主要是强碱与弱或中等强度的酸所成的盐)的水溶液代替水调制吸附剂涂铺薄层,则样品承载量可明显增加,分离效果也有改善。
Ⅱ 高中生物,还原糖的鉴定
还原糖的鉴定是用斐林试剂做的。
新教材的目的是保护学生安全,两种方法都没错。
一般都是水浴加热。
斐林试剂是将36.4g CuSO4.5H2O(五水硫酸铜)溶于200mL水中,用0.5mL浓硫酸酸化,再用水稀释到500mL待用;取173g酒石酸钾钠KNaC4H4O6.4H2O,71g NaOH(氢氧化钠)固体溶于400mL水中,再稀释到500mL.使用时取等体积两溶液混合。
Ⅲ 还原性糖是用什么鉴定的
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相同,但二者的使用方法及原理不尽相同。斐林试剂和班氏试剂都是检验还原性糖的试剂,二者的使用方法及原理、成分也有区别,下面就从这几种试剂的使用原理、成分及使用方法等方面做一简单总结。
1. 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
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都由溶液和溶液组成,但二者有如下三点不同:
(1)溶液浓度不同
斐林试剂中溶液称为斐林试剂甲,其浓度为溶液称为斐林试剂乙,其浓度为;双缩脲试剂中溶液(双缩脲试剂A)的浓度为,溶液(双缩脲试剂B)的浓度为。
(2)使用原理不同
斐林试剂是新配制的溶液,它在加热条件下与醛基反应,被还原成砖红色的沉淀,可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存在。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发生的是双缩脲反应。双缩脲反应实质是在碱性环境下的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的紫色反应。而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所以蛋白质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可以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的存在。
(3)使用方法不同
斐林试剂使用时,先反溶液和溶液混合(将滴溶液滴入溶液中),而后立即使用: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先加入溶液(2mL),振荡摇匀,造成碱性的反应环境,然后再加入3~4滴溶液,振荡摇匀后观察现象。
2. 斐林试剂和班氏试剂
关于斐林试剂和班氏试剂,可用下面的例题引出其异同点:例:你可用什么方法,检验人的尿液中是否含有糖?
答案:
方法一:在试管中加入人的尿液0.1mL,加入班氏糖定性试剂1mL,混合均匀后,将试管放入盛有开水的烧杯中,加热煮沸1min~2min,若试管中溶液在加热后产生了砖红色沉淀,说明尿液中含有糖。
方法二:取少许尿液加水稀释后,加入刚配制好的斐林试剂,沸水浴加热后,若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尿液中含有糖。
方法三:取少许尿液加水稀释后,加入少许悬浊液(新制)加热,若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尿液中含有糖。
因斐林试剂实质上是新配制的溶液,所以方法二与方法三的实质是相同的,只是说法不同而已。
由以上例题可以看出,斐林试剂和班氏试剂都能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上题中检验的是葡萄糖)的存在,二者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二者的不同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班氏试剂常用于尿糖的鉴定,其配方与斐林试剂不一样,其配方为:
①400mL水中加85g柠檬钠和50g无水碳酸钠;
②50mL加热的水中加入8.5g无水硫酸铜。制成溶液;
③把溶液倒入柠檬酸钠溶液中,边加边搅,如产生沉淀可滤去。
(2)其反应原理与斐林试剂略有差别。利用斐林试剂鉴定时,斐林试剂甲和斐林试剂乙直接反应生成和可溶性还原糖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班氏试剂中的产生却是这样的:柠檬酸钠和碳酸钠均为强碱弱酸盐,在水中它们均可水解产生,与柠檬酸钠溶液和溶液混合时,结合,生成与葡萄糖中的醛基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3)两种试剂的保存方式不同。斐林试剂甲和斐林试剂乙可强烈产生,很容易沉淀析出,因此斐林试剂一般为现用现配;而班氏试剂的配方中,柠檬酸钠为一对缓冲物质,产生的数量有限,与溶液混合后产生的浓度相对较低,不易析出,因此该试剂可长期保存。
当然,无论用班氏试剂还是斐林试剂,归根结底都是与醛基在沸水浴加热条件下反应而生成砖红色的沉淀,两者反应现象一样,这就是二者的相同之处。
Ⅳ 鉴定还原性糖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还原糖的鉴定
1,还原糖的鉴定步骤:
选材: 苹果:洗净,去皮,切块,取5g放如研钵中
制备组织样液 研磨成浆:加石英砂,加5 ml水研磨
注入组织样液2ml 过滤:将玻璃漏斗插入试管中,漏斗上垫一层纱布
加斐林试剂:2ml(由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充分混合而成,不能分别加入)
水浴加热:煮沸2min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结论: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加热煮沸的过程中生成砖红色沉淀
Ⅳ 会用化学方法鉴别还原糖与非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蔗糖、淀粉、纤维素)
1.使用银氨溶液,又称托伦斯试剂,若发生银镜反应,则为还原性糖;
2.斐林试剂,若反应有砖红色沉淀,则有还原性糖;
3.班氏试剂,也称本尼迪克特试剂,可与还原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Cu2O);
4.DNS试剂,若有还原性糖,则生成红色物质.
··············
Ⅵ 鉴定还原性糖的步骤
鉴定还原性糖的步骤
还原糖的鉴定
1,还原糖的鉴定步骤:
选材: 苹果:洗净,去皮,切块,取5g放如研钵中
制备组织样液 研磨成浆:加石英砂,加5 ml水研磨
注入组织样液2ml 过滤:将玻璃漏斗插入试管中,漏斗上垫一层纱布
加斐林试剂:2ml(由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充分混合而成,不能分别加入)
水浴加热:煮沸2min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结论: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加热煮沸的过程中生成砖红色沉淀
Ⅶ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
1、{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等} {砖红色,主要是氧化亚铜}
2、用淀粉酶溶液催化淀粉溶液,检测其水解产物:
所选用试剂:{0.05g/ml的CuSO4溶液,0.1g/ml的NaOH溶液}
使用方法{先取等量的两种溶液混合,再加入到需要鉴定的溶液当中,沸水浴2到3分钟}
实验结果{出现砖红色沉淀}
在证明淀粉酶的化学本质实验中:
所选用的试剂是{0.01g/ml的CuSO4溶液,0.1g/ml的NaOH溶液 }
使用方法{先加入0.1g/ml的NaOH溶液2ml,摇匀,再加入0.01g/ml的CuSO4溶液3至4滴}
实验结果{出现紫色}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核细胞质流动
1、{温暖、光照} 否
2、{反光镜}{光圈} {左下}
Ⅷ 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都是有哪些方法
还原糖的测定方法
食物中还原糖的测定方法:高锰酸钾滴定法和直接滴定法。
一、高锰酸钾滴定法
1.原理
样品经除去蛋白质后,其中还原糖在碱性环境下将铜盐还原为氧化亚铜,加硫酸铁后,氧化亚铜被氧化为铜盐,以高锰酸钾溶液滴定氧化作用后生成的亚铁盐,根据高锰酸钾消耗量计算氧化亚同含量,再查表得还原糖量。
2.适用范围
GB5009.7-85,本法适用于所有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以及通过酸水解或酶水解转化成还原糖的非还原性糖类物质的测定。
3.仪器
(1) 滴定管
(2) 25ml古氏坩埚或G4垂融坩埚
(3) 真空泵
(4) 水浴锅
4.试剂
除特殊说明外,实验用水为蒸馏水,试剂为分析纯。
4.1 6 mol/L盐酸:量取50ml盐酸加水稀释至100 ml。
4.2 甲基红指示剂:称取10mg甲基红,用100ml乙醇溶解。
4.3 5 mol/L氢氧化钠溶液:称取20g氢氧化钠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
4.4 碱性酒石酸铜甲液:称取34.639g硫酸铜(CuSO4·5H2O),加适量水溶解,加0.5ml硫酸,再加水稀释至500ml,用精制石棉过滤。
4.5碱性酒石酸铜乙液:称取173g酒石酸钾钠与50g氢氧化钠,加适量水溶解,并稀释至500ml,用精制石棉过滤,贮存于橡胶塞玻璃瓶中。
4.6精制石棉:取石棉先用3mol/L盐酸浸泡2~3天,用水洗净,再加2.5mol/L氢氧化钠溶液浸泡2~3天,倾去溶液,再用热碱性酒石酸铜已液浸泡数小时,用水洗净。再以3mol/L盐酸浸泡数小时,以水洗至不呈酸性。然后加水振摇,使成微细的浆状软县委,用水浸泡并贮存于玻璃瓶中,即可用做填充古氏坩埚用。
4.7 0.1000mol/L高锰酸钾标准溶液。
4.8 1mol/L氢氧化钠溶液:称取4g 氢氧化钠,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
4.9 硫酸铁溶液:称取50g硫酸铁,加入200ml水溶解后,慢慢加入100ml硫酸,冷却后加水稀释至1L。
4.10 3mol/L盐酸:量取30ml盐酸,加水稀释至120ml。
5. 操作方法
5.1 样品处理:
5.1.1 乳类、乳制品及含蛋白质的食品:称取约0.5~2 g固体样品(吸取2~10 ml液体样品),置于250 ml容量瓶中,加50ml水,摇匀。加入10 ml碱性酒石酸铜甲液及4ml1mol/L氢氧化钠溶液,加水至刻度,混匀。静置30min,用干燥滤纸过滤,弃去初滤液,滤液备用。(注:此步骤目的是沉淀蛋白)
5.1.2 酒精性饮料:吸取100 ml样品,置于蒸发皿中,用1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至中性,在水浴上蒸发至原体积1/4后(注:如果蒸发时间过长,应注意保持溶液pH为中性),移入250ml容量瓶中。加50 ml水,混匀。以下按5.1.1自"加10ml碱性酒石酸铜甲液"起依法操作。
5.1.3 含多量淀粉的食品:称取2~10 g样品,置于250 ml容量瓶中,加200 ml水,在45℃水浴中加热1h,并时时振摇。(注意:此步骤是使还原糖溶于水中,切忌温度过高,因为淀粉在高温条件下可糊化、水解,影响检测结果。)冷却后加水至刻度,混匀,静置。吸取200ml上清液于另一250 ml容量瓶中,以下按5.1.1自"加10ml碱性酒石酸铜甲液"起依法操作。
5.1.4 含有脂肪的食品:称取2~10g样品,先用乙醚或石油醚淋洗3次,去除醚层。加入50ml水混匀,以下按5.1.1自"加10ml碱性酒石酸铜甲液"起依法操作。
5.1.5 汽水等含有二氧化碳的饮料:吸取100 ml样品置于蒸发皿中,在水浴上除去二氧化碳后,移入250ml容量瓶中,并用水洗涤蒸发皿,洗液并入容量瓶中,再加水至刻度,混匀后,备用。
5.2 样品测定:
吸取50ml处理后的样品溶液,于400ml烧杯中,加入25ml碱性酒石酸铜甲液及25ml乙液,于烧杯上盖一表面皿,加热,控制在4min内沸腾,再准确煮沸2min,乘热用铺好石棉的古氏坩埚或G4垂融坩埚抽滤,并用60℃热水洗涤烧杯及沉淀,至洗液不成碱性为止。(注:还原糖与碱性酒石酸铜试剂的反应一定要在沸腾状态下进行,沸腾时间需严格控制。煮沸的溶液应保持蓝色,如果蓝色消失,说明还原糖含量过高,应将样品溶液稀释后重做。)将古氏坩埚或垂融坩埚放回原400ml烧杯中,加25ml硫酸铁溶液及25ml水,用玻棒搅拌使氧化亚铜完全溶解,以0.1mol/L高锰酸钾标准液滴定至微红色为终点。
同时吸取50ml水,加与测样品时相同量的碱性酒石酸铜甲、乙液,硫酸铁溶液及水,按同一方法做试剂空白实验。
6. 计算:
X1=(V-V0)×N×71.54 (1)
式中: X1--样品中还原糖质量相当于氧化亚铜的质量,mg;
V--测定用样品液消耗高锰酸钾标准液的体积,ml;
V0--试剂空白消耗高锰酸钾标准液的体积,ml;
N--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浓度;
71.54--1ml 1mol/L高锰酸钾溶液相当于氧化亚铜的质量,mg。
根据(1)式中计算所得氧化亚铜质量,查附表"氧化亚铜质量相当于葡萄糖、果糖、乳糖、转化糖的质量表",再计算样品中还原糖含量。
X2=(m1×V2)∕(m2×V1)×(100∕1000) (2)
式中: X2--样品中还原糖的含量,g/100g(g/100ml);
m1--查表得还原糖质量,mg;
m2--样品质量(或体积), g(ml);
V1--测定用样品处理液的体积,ml;
V2--样品处理后的总体积,ml。
7.举例:
称取某食物样品3.00g,经过处理后用水定容至250ml。取50ml进行测定,消耗0.1003mol/L高锰酸钾标准液5.20ml,同时测试剂空白为0.36ml,则 样品中还原糖质量相当于氧化亚铜的质量为:
X1(mg) =(5.20-0.36)×0.1003×71.54 = 34.73
查表得还原糖质量为相当于葡萄糖16.22 mg,
样品中还原糖含量(以葡萄糖计)为:
X2(g/100g)=(16.22×250)∕(3.00×50)×(100∕1000)= 2.70
8.注释:
本法用碱性酒石酸铜溶液作为氧化剂。由于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可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氢氧化铜沉淀可被酒石酸钾钠缓慢还原,析出少量氧化亚铜沉淀,使氧化亚铜计量发生误差,所以甲、乙试剂要分别配制及贮藏,用时等量混合。
二、直接滴定法
1.原理
样品经除去蛋白质后,在加热条件下,直接滴定已标定过的费林氏液,费林氏液被还原析出氧化亚铜后,过量的还原糖立即将次甲基蓝还原,使蓝色褪色。根据样品消耗体积,计算还原糖量。
2.适用范围
GB5009.7-85,本方法适用于所有食品中还原糖的检测。检出限0.1mg。
3.主要仪器
滴定管
4.试剂
除特殊说明外,实验用水为蒸馏水,试剂为分析纯。
(1) 费林甲液:称取15 g硫酸铜(CuSO4·5H2O),及0.05 g次甲基蓝,溶于水中并稀释至1 L。
(2) 费林乙液:称取50 g酒石酸钾钠与75 g氢氧化钠,溶于水中,再加入4 g亚铁氰化钾,完全溶解后,用水稀释至500ml,贮存于橡胶塞玻璃瓶内。
(3) 乙酸锌溶液:称取21.9 g乙酸锌,加3 ml冰乙酸,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 ml。
(4)亚铁氰化钾溶液。称取10.6g亚铁氰化钾,用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
(5) 盐酸。
(6) 葡萄糖标准溶液:精密称取1.000 g经过80 ℃干燥至恒量的葡萄糖(纯度在99%以上),加水溶解后加入5ml盐酸,并以水稀释至1 L。此溶液相当于1 mg/ml葡萄糖。(注:加盐酸的目的是防腐,标准溶液也可用饱和苯甲酸溶液配制)
5.操作方法
5.1样品处理:
5.1.1乳类、乳制品及含蛋白质的食品:称取约0.5~2 g固体样品(吸取2~10 ml液体样品),置于100 ml容量瓶中,加50ml水,摇匀。边摇边慢慢加入5 ml乙酸锌溶液及5 ml亚铁氢化钾溶液,加水至刻度,混匀。静置30min,用干燥滤纸过滤,弃去初滤液,滤液备用。(注意:乙酸锌可去除蛋白质、鞣质、树脂等,使它们形成沉淀,经过滤除去。如果钙离子过多时,易与葡萄糖、果糖生成络合物,使滴定速度缓慢;从而结果偏低,可向样品中加入草酸粉,与钙结合,形成沉淀并过滤。)
5.1.2酒精性饮料:吸取50 ml样品,置于蒸发皿中,用1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至中性,在水浴上蒸发至原体积1/4后,移入100 ml容量瓶中。加25ml水,混匀。以下按4.1.1自"加5 ml乙酸锌溶液"起依法操作。
5.1.3含多量淀粉的食品:称取2~5 g样品,置于100 ml容量瓶中,加50 ml水,在45℃水浴中加热1h,并时时振摇(注意:此步骤是使还原糖溶于水中,切忌温度过高,因为淀粉在高温条件下可糊化、水解,影响检测结果。)。冷后加水至刻度,混匀,静置。吸取50ml上清液于另一100 ml容量瓶中,以下按4.1.1自"5 ml乙酸锌溶液"起依法操作。
5.1.4汽水等含有二氧化碳的饮料:吸取50 ml样品置于蒸发皿中,在水浴上除去二氧化碳后,移入100ml容量瓶中,并用水洗涤蒸发皿,洗液并入容量瓶中,再加水至刻度,混匀后,备用。
(注意:样品中稀释的还原糖最终浓度应接近于葡萄糖标准液的浓度。)
5. 2标定费林氏液溶液:吸取5.0 ml费林氏甲液及5.0 ml乙液,置于150ml锥形瓶中(注意:甲液与乙液混合可生成氧化亚铜沉淀,应将甲液加入乙液,使开始生成的氧化亚铜沉淀重溶),加水10ml,加入玻璃珠2粒,从滴定管滴加约9 ml葡萄糖标准溶液,控制在2min内加热至沸,趁沸以每两秒1滴的速度继续滴加葡萄糖标准溶液,直至溶液兰色刚好褪去并出现淡黄色为终点,记录消耗的葡萄糖标准溶液总体积,平行操作三份,取其平均值,计算每10ml(甲、乙液各5ml)碱性酒石酸铜溶液相当于葡萄糖的质量(mg)。(注意:还原的次甲基蓝易被空气中的氧氧化,恢复成原来的蓝色,所以滴定过程中必须保持溶液成沸腾状态,并且避免滴定时间过长。)
5.3样品溶液预测:吸取5.0 ml费林氏甲液及5.0 ml乙液,置于150 ml锥形瓶中,加水10 ml,加入玻璃珠2粒,控制在2min内加热至沸,趁沸以先快后慢的速度,从滴定管中滴加样品溶液,并保持溶液沸腾状态,待溶液颜色变浅时,以每秒1滴的速度滴定,直至溶液兰色褪去,出现亮黄色为终点。如果样品液颜色较深,滴定终点则为兰色褪去出现明亮颜色(如亮红),记录消耗样液的总体积。(注意:如果滴定液的颜色变浅后复又变深,说明滴定过量,需重新滴定。)
5.4样品溶液测定:吸取5.0 ml碱性酒石酸铜甲液及5.0 ml乙液,置于150 ml锥形瓶中,加水10 ml,加入玻璃珠2粒,在2min内加热至沸,快速从滴定管中滴加比预测体积少1ml的样品溶液,然后趁沸继续以每两秒1滴的速度滴定直至终点。记录消耗样液的总体积,同法平行操作两至三份,得出平均消耗体积。
6.计算
X3 =(C×v1 × V)∕(m× v2 ×1000)×100
式中: X--样品中还原糖的含量(以葡萄糖计),%;
C--葡萄糖标准溶液的浓度,mg/ml;
v1-- 滴定10 ml费林氏溶液(甲、乙液各5 ml)消耗葡萄糖标准溶液的体积,ml;
v2--测定时平均消耗样品溶液的体积,ml;
V--样品定容体积,ml;
m--样品质量,g;
7.注意事项
(1)本方法测定的是一类具有还原性质的糖,包括葡萄糖、果糖、乳糖、麦芽糖等,只是结果用葡萄糖或其他转化糖的方式表示,所以不能误解为还原糖=葡萄糖或其他糖。但如果已知样品中只含有某一种糖,如乳制品中的乳糖,则可以认为还原糖=某糖。
(2)分别用葡萄糖、果糖、乳糖、麦芽糖标准品配制标准溶液分别滴定等量已标定的费林氏液,所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有所不同。证明即便同是还原糖,在物化性质上仍有所差别,所以还原糖的结果只是反映样品整体情况,并不完全等于各还原糖含量之和。如果已知样品只含有某种还原糖,则应以该还原糖做标准品,结果为该还原糖的含量。如果样品中还原糖的成分未知,或为多种还原糖的混合物,则以某种还原糖做标准品,结果以该还原糖计,但不代表该糖的真实含量。参考资料:http://www.foodtechs.com/foodtechs_Article_6195.html
Ⅸ 还原糖的测定方法有哪几种
总糖:主要指具有还原性的葡萄糖,果糖,戊糖,乳糖和在测定条件下能水解为还原性的单糖的蔗糖(水解后为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麦芽糖(水解后为2分子葡萄糖)以及可能部分水解的淀粉(水解后为2分子葡萄糖)。 还原糖:在糖类中,分子中含有游离醛基或酮基的单糖和含有游离醛基的二糖都是还原糖。还原性糖包括所有单糖(除二羟丙酮)、乳糖、麦芽糖等。非还原性糖有蔗糖、淀粉、纤维素等,但它们都可以通过水解生成相应的还原性单糖。 分光光度计:分光光度法则是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光的吸收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常用的波长范围为:(1)200,400nm的紫外光区(2)400,760nm的可见光区,(3)2.5,25μm(按波数计为4000cm<-1>,400cm<-1>)的红外光区。所用仪器为紫外分光光度计、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或比色计)、红外分光光度计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为保证测量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所有仪器应按照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或本附录规定,定期进行校正检定。分光光度计采用一个可以产生多个波长的光源,通过系列分光装置,从而产生特定波长的光源,光源透过测试的样品后,部分光源被吸收,计算样品的吸光值,从而转化成样品的浓度。样品的吸光值与样品的浓度成正比。单色光辐射穿过被测物质溶液时,被该物质吸收的量与该物质的浓度和液层的厚度(光路长度)成正比。糖含量的检测方法
Ⅹ 怎么鉴别还原糖啊
还原性糖鉴定: 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用斐林试剂、班氏试剂、银氨溶液等可以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 (1)利用斐林试剂: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2)利用班氏试剂:班氏试剂由A液(硫酸铜溶液),B液(柠檬酸钠和碳酸溶液)配制而成。将A溶液倾注人B液中,边加边搅,如有沉淀可过滤。实验原理与斐林试剂相似,所不同的是班氏试剂可长期使用。班氏试剂A液中的硫酸铜溶液与B液中的无水硫酸钠和柠檬酸钠相遇,能产生可溶性的又略能离解出cu2+的柠檬酸铜。 (3)利用银氨溶液:银氨溶液是在2%的AgNO3溶液中逐滴滴人2%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这时得到的溶液就是银氨溶液。银氨溶液中含有Ag(NH3) 20H(氢氧化二氨合银),这是一种弱氧化剂,能把醛基氧化成羧基,同时Ag+被还原成金属银。还原生成的银附着在试管壁上,形成银镜。可见,银镜反应也可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鉴定的结果是出现银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