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家标准检测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
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就是检测N元素的含量,像三聚氰胺的问题,就是通过增加N的含量使“蛋白质”含量提高的。
国家标准检测蛋白质含量的方法叫做凯氏定氮法,食物中的蛋白质在催化加热条件下分解,导致氨和硫酸结合产生硫酸铵。 碱蒸馏采用无硫,硼酸吸收,用硫酸或盐酸标准滴定溶液滴定,根据酸耗计算氮含量,再乘以转化系数,即蛋白质含量。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样品处理
精确称量0.2-2.0g固体样品或2-5g半固体样品或吸收10-20ml液体样品(约30-40mg氮当量)。将其转移至干燥的100毫升或500毫升氮气固定瓶中,加入0.2克硫酸铜,6克硫酸钾和20毫升硫酸,轻轻摇动,在瓶口放置一个小漏斗,将瓶子倾斜石棉网上有45度角,有小孔。
加热小火后,内容物碳化,泡沫完全停止,加强火力,保持瓶内液体稍微沸腾,直至液体呈蓝绿色澄清透明,然后继续加热0.5小时。取出并冷却,小心加入20毫升水,冷却,移入100毫升容量瓶中,用少量水洗净氮气瓶,洗净液放入容量瓶中,然后用水冲洗至刻度,混匀备用。
取相同量的硫酸铜,硫酸钾和浓硫酸作为试剂进行空白试验。然而,这种方法很危险,很难在实验室中证明。大多数实验室都有一个消化器,可以一次处理16个以上的样品和一个可以自行设定温度的呼吸机。它更安全,更可操作。
(1)器械清洗后蛋白残留检测方法扩展阅读
除了凯氏定氮法以外,标准的测量方法还有:
分光光度法
食品中的蛋白质在催化加热条件下被分解,分解产生的氨与硫酸结合生成硫酸铵,在pH4.8的乙酸钠-乙酸缓冲溶液中与乙酰丙酮和甲醛反应生成黄色的3,5-二乙酰-2,6-二甲基-1,4-二氢化吡啶化合物。在波长400nm 下测定吸光度值,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结果乘以换算系数,即为蛋白质含量。
燃烧法
样品在900~1200℃下燃烧。在燃烧过程中,产生混合气体。 诸如碳,硫和盐的干扰气体被吸收管吸收,氮氧化物被还原成氮。 形成的氮气流由热导检测器(TCD)检测。
2. 一般采用什么方法检验蛋白质即鉴定
一般用双缩脲试剂鉴定,双缩脲试剂可以和蛋白质发生紫色反应。
3. 医疗器械产品金属表面清洁度如何进行检测
医疗产品金属零部件表面的清洁度需要达到非常高的程度,才能达到人类医学应用领域中安全要求。医疗产品例如植入物、管套等与人类机体接触,测试其清洁度可以大大减少医疗风险。德国析塔SITA表面清洁度仪利用量化荧光原理,能对部分零件的清洁度进行非接触式的测试,以保证医疗器械产品稳定的清洁质量。
冷却润滑剂、防腐保护材料和拉丝油都被用于医疗产品的机械生产中。而这些材料在生产的零件表面所留下的切屑和颗粒,就是其主要的污染来源。这种零件表面上的污染必须在交付产品和开始下一步生产之前清洁干净。因为随后的生产步骤要求零件需要一个较高的清洁度。
德国析塔SITA表面清洁度仪可以对零件进行简便快速的清洁度监测,以评价清洁过程的质量,立即消除参数偏差和设备故障带来的影响,并使工艺可靠性显着增加。
德国析塔SITA表面清洁度仪通过来自紫外光激发源的荧光,检测残留的污染物,如油污或冷却润滑剂。清洁度仪传感器头部的光电二极管测量一个定义在蓝光范围的波长所反射的荧光辐射强度。
图2:样品1-5的零件清洁度百分比
德国析塔SITA表面清洁度仪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提供了最佳的性能检验,可分别固定的或移动的用于实际生产和实验室当中,因为其简单和运行可靠,而且其体积小方便携带。
德国析塔SITA表面清洁度仪工作原理
析塔SITA表面清洁度仪采用共焦方法,由光源向基材发射最佳波长的UV光,感应器马上探测反射的荧光强度。UV光源发射出最佳波长的光探测金属表面的玷污物,另一边的感应器则探测荧光强度,荧光强度的大小取决于测试点的玷污物。借助完整的UV光源和感应器的帮助,析塔SITA金属表面清洁度测试仪能够达到最高敏感度并与众多实验室系统的进行对比。此外周围的光源、表面温度和表面粗糙度并不会对测试结果造成影响。测试结果以百分比或RFU表示,测试点直径为1mm,强度越大,则表明测试点的有机物残留量越大。RFU中的测量值越低,表面越清洁。
借此方式能够快速量化零件测试结果,直接判断清洗情况,从而为“零件清洗质量控制”提供可靠依据,有效避免因表面油物导致的附着力下降,虚焊、脱焊等现象发生,保证最终产品质量达标。
翁开尔是德国析塔SITA在中国的总代理,欢迎联系翁开尔了解更多关于德国析塔SITA表面清洁度仪的产品信息和技术应用。
4. 医疗器械保养有哪些
清洗后的器械应进行如下检查和保养:应采用目测或使用带光源放大镜对干燥后的每件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检查。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处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功能完好,无损毁。
可定期使用清洗测试物检查和评价器械清洗质量。通过对残留蛋白质、血红蛋白、生物负载的检测来评估清洗的效果,清洗测试物和方法应具有快速、灵敏、精确、稳定、简便、可重复以及干扰物质影响少等特点。 清洗质量不合格的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重新处理;有镑迹,应除镑;器械功能损毁或镑蚀严重,应及时维修或报废。
带电源器械应进行绝缘性能等安全性检查。
5. 如何检测切削液、清洗剂有害物质残留
1,切削液和清洗剂的有害物质,是需要供应商提供的资料的,那么最常见的就是MSDS,根据其中的大体含量来确定,可能的残留量和物质的具体毒性。
2,那么切削液的毒性如何确定呢,要限制切削液和清洗剂中的有害物质,比如日本的PRTR法,欧盟是REACH,个人觉得PRTR法严格一些,所以建议选择日系品牌的切削液,安全性会高一些,也会给你一些详细的检测报告和数据。
3,如果非要定量的关系数据,可能就需要该切削液供应商提供毒理性能的检测报告了,比较常见的LD50的数据。但这个需要到防疫部门检测,费用也不小。
如有问题,请见ID头像或资料联系。
6. 宿主蛋白残留量检测原理
分子杂交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基于DNA探针检测变性而且固定在硝酸纤维素膜上的宿主细胞DNA。 这些探针可以不依赖宿主细胞DNA来制备,例如用随机引物制备探针。探针上标记酶﹑生物素﹑放射性同位素﹑地高辛(Dig)等。由于地高辛标记核酸探针,操作方便、灵敏度高,已标记的探针在4℃贮存可达两年之久,方便随时应用,所以现在常采用地高辛标记核酸探针,用光标记法将光敏Dig标记到探针上,制成光敏-Dig-核酸探针,再与固定在硝酸膜上的靶核酸进行靶DNA分子杂交,使之与抗Dig-碱性磷酸酶结合,最后可用不同的检测方式进行检测,发光检测和显色检测均可,灵敏度可达10pg以下(图1)。
Threshold�0�3 immunoassay分析系统是基于两种DNA序列非特异性蛋白,单链DNA(ssDNA)结合蛋白(SSB)和抗ssDNA 的单抗。检测的基本过程是当生物素—DNA单链结合蛋白和尿素酶—抗ssDNA 的单抗与变性的宿主细胞DNA结合最终形成复合物,通过亲合素将此复合物连接到生物素—硝酸纤维素膜,在通过洗涤所有非特异性的被洗脱掉,最后放于有尿素溶液的读数仪,尿素酶催化尿素分解成NH3和CO2 导致PH值发生变化,读数仪根据PH值的变化换算成DNA的量。
7. 手术室器械的正确清洗方法与消毒流程是什么
手术器械的清洗流程
(一)一般手术器械的处理
一般手术器械是指非感染的手术器械,如甲状腺、疝气、椎间盘等手术器械。
处理方法:将术后器械的流动水下去除血污→酶浸泡2min以上(或+超声波震荡)→流动水彻底冲洗→分类烘干(精细、尖锐的器械要分开)→检查→上油→包装或分类存放于器械柜内。
(二)一般感染手术器械的处理
一般感染手术器械是指切开腔道(如胃、肠、胰、阑尾等)、肿瘤根治、胧肿切开、结核病灶清除以及为感染梅毒、艾滋病、病毒性肝炎患者实施手术的器械。
处理方法:将术后器械浸泡于含氯消毒液中30min→流动水刷洗干净→分类烘干→检查→上油→分类保存于器械柜中。
(三)特殊感染手术器械的处理
特殊感染手术器械是指气性坏疽、炭疽、破伤风手术器械。
处理方法:将术后器械浸泡于含氯消毒液中30min→初步冲洗→包装→高压灭菌→于流动水用毛刷彻底刷洗→分类烘干→检查→上油→包装→再次高压消毒后保存无菌器
械柜中备用。
(四)内镜手术器械的处理
处理方法:卸下可移动的内镜部件、光学导线的连接配件、通道阀等→张开钳夹部位,以流动水冲洗衣面血迹、小刷轻轻刷洗→高压水枪冲洗关节部位、内腔通道,去除隐藏血迹或有机物→浸泡于酶剂(腔镜专用清洗剂)的稀释液中2min,充分去除有机物→流动水再次冲洗→擦干→高压氧气或压缩空气吹干各部件水分→专用润滑剂直接喷于器械表面、轴节、内腔、弹簧部位,再用镜头纸擦去表面油迹→保存于专用仪器柜中。若为HBsAg阳性者,术后器械应先浸泡于0.33%戊二醛稀释液(2%戊二醛1份,加水5份)15min,然后再按上法清洗。
手术器械、内镜、一般诊疗用品的消毒灭菌要求
(一)凡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手术器具及物品全部采用高压灭菌或经外科切口进入无菌室的内镜及其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等用前应达到灭菌水平。
(二)接触未破损皮肤的一般诊疗用品如血压计,听诊器可在清洁的基础上用乙醇擦拭消毒,血压计袖带若被血液,体液污染应在清洁的基础上用含500mg/L有效氯消毒浸泡30分钟后再清洗干净。
(三)接触未破损粘膜的器具如扩阴器、开口器、舌钳、压舌板、体温表等,用后先清洁去污、消毒、擦干,耐高温的器具如扩阴器,开口器,压舌板采用高温灭菌,体温表在清洁的基础上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分钟后,清水冲净擦干备用。
(四)通过管道间接与浅表体腔粘膜接触的器具如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麻醉用器具,雾化器、胃肠减压器、吸引器、引流瓶等可在清洁的基础上耐高温的可用高压灭菌,不耐高温的可清洁后用500mg/L含氯制剂浸泡30分钟,用清水冲净晾干备用,严格要求一用一消毒,湿化液应用无菌水,如连续使用可每天更换湿化液,并每周更换消毒所用器具。
(五)凡进入人体自然通道与管腔粘膜接触的内镜及其附件,如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可用过氧乙酸,戊二醛、万福金安等高效消毒剂。
(六)进入破损粘膜的内镜附件也应达到灭菌水平,如活检钳、高频电刀。
(七)口腔器材按照其危害程度进行不同的处理,外科器械及其它穿破口腔软组织或骨组织的器械,不穿破口腔软组织但与软组织有接触的器械必须灭菌,口腔检查器械如镊子、压舌板、口镜、探针、弯盘等,可采用一次性用品。
(八)各种医疗器械送到设备科修理时,需用含氯制剂消毒处理后方可修理,工作人员应在维修完后严格手消毒。
8. 如何在生产线中检测清洗剂残留
如果清洗剂对于荧光反射有反应的话可以使用荧光法量化检测仪器,例如SITA表面清洁度仪,可以接触或非接触式无损测试零件表面指纹残留
9. 灭菌后医疗器械不得检出什么
您好,希望下面的资料对您有帮助。
清洗效果检测:
目前对于医疗器械清洗效果检测尚无规范统一的方法和检测指标。国内医疗机构在清洗效果检测中使用目测法、隐血试验法、细菌总数检测法、鲎试验法等。目测法只能观察到器械上明显污迹或锈斑等,过于粗造。隐血试验,灵敏性较低。细菌计数法检测,不能全部表达清洁程度,操作复杂,出结果慢。鲎试验法耗时长,成本高,适用范围窄。近年来,国外推出ATP(三磷酸腺苷)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技术,来检测清洗后器械上残留细菌和蛋白质。
(一)隐血试验:
在试纸上滴2滴联苯胺染液,然后擦拭清洗过的器械,于2min后观察结果。试纸呈紫色反应即为隐血试验阳性;使用后立即冲洗的器械,隐血试验阳性率应小于5%
(二)细菌总数检测法:
将各种清洗后器械用适当采样液洗涤清洗后的器械,或用涂抹法采样器械特殊部位,制备成采样液。然后对不同采样液体标本进行活菌计数培养,检测采样单元细菌总数(具体操作详见相关章节)。
(三)ATP生物发光法
1 原理:
ATP生物荧光法测定原理是利用荧光素酶在镁离子、ATP、氧参与下,催化荧光素氧化脱羧,产生激活态的氧化荧光素,并放出光子,产生560nm的荧光。
在裂解液的作用下,细菌裂解后释放的ATP参与上述酶促反应,用荧光检测仪可定量测定发光值,从而获知ATP的含量,进而反映细菌含量。
2 检测含菌液体标本中细菌总数:
取含菌悬液50μl加入到无菌离心管中,然后加入50μl裂解液,混匀后室温下放置10s,再加入400μl荧光素酶,迅速混匀后用荧光光度计测定其相对光单位值(RLU)。以相对光单位值作为活菌数参考值。
3 检测清洗后械器上存活菌:
将定量采样液置于适当的采样容器内,把清洗后的器械置于其中进行充分洗脱。取50μl洗脱液加入到无菌离心管中,然后加入50μl裂解液,混匀后室温下放置10s后,加入400μl荧光素酶,迅速混匀,用荧光光度计测定其RLU.
(四)清洗洁净度客观标准
1目测法判定标准:
清洗后器械晾干后,目测器械表面无任何肉眼可见污迹,光洁无瑕疵,判定为合格,记录﹙﹣﹚减号;清洗后的器械上肉眼可见斑点,但不明显,记录为﹙﹢﹚号;清洗后器械上可见数处斑点,记录为﹙++﹚号;清洗后器械上可见明显污迹,依据多少记录为(+++~++++)号。
2 隐血试验判定标准
3清洗后器械上残留菌数允许标准
(1)外科器械清洗后残留活菌数应<500cfu/件;
(2)内镜清洗后残留活菌数≤20cfu/件;4 内毒素允许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