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解决方法 > 免疫检测技术中最灵敏方法

免疫检测技术中最灵敏方法

发布时间:2022-04-27 18:19:58

1. 免疫测定方法是怎样的

农药残留免疫分析方法(Immunoassay,IA)是以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可逆性结合反应为基础,把抗体作为生物化学检测器对化合物、酶或蛋白质等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门技术。免疫反应涉及抗原与抗体分子间的立体化学、电荷、氢键和偶极间的综合应用,具有常规理化分析技术无可比拟的选择性和高灵敏度,常适宜于复杂基质中痕量组分的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初,Hammock等(1980)首先将免疫分析应用于农药残留分析以来,该法得到不断改进和发展,并涌现出诸多各具特色的免疫分析方法。如放射免疫分析法(RIA)、酶免疫分析法(EIA)、荧光免疫分析法(FI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免疫金沉析法等。由于免疫化学分析技术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及价廉的特点,能在野外和实验室内进行大批量的筛选试验等优点,已经成为农药残留分析领域中最有发展和应用潜力的痕量分析技术之一。

1.半抗原的设计与合成

农药相对分子质量一般小于1000,不具备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农药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需与大分子物质连接后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在对某一农药进行免疫分析前,一般要对农药分子进行结构修饰或重新设计、合成出相应的半抗原。半抗原的结构对方法的检出限和选择性至关重要。Jung等认为半抗原的设计与合成一般要符合几个原则1:

1免疫竞争性反应的总体原则

(1)半抗原结构中应具备适当末端活性基团。如-NH2、-COOH、-OH、-SH等,可直接与载体(一般为蛋白质)耦联。

(2)理想的半抗原。与载体连接后应保证该特征结构能最大程度地为免疫活性细胞识别和结合,以制备出具有预期选择性和亲和性的抗体。因此,活性基团与载体之间应具备一定长度的间隔臂,一般为4~6个碳链长度(0.5~0.8nm),太短则载体的空间位阻影响免疫系统对半抗原的识别,过长则可能因氢键(某些极性间隔臂)或疏水交互作用(非极性间隔臂)使半抗原发生“折叠”。同时,间隔臂一般为非极性,且除供耦联的活性基团外,不应有其他高免疫活性的结构,如苯环、杂环等,以降低抗体对间隔臂的识别和间隔臂对待测物结构特征的影响;间隔臂还应远离待测物的特征结构部分和官能团,有利高选择性和高亲和性抗体的产生。

(3)半抗原应能最大限度模拟待测分子结构,特别是立体结构:半抗原设计还应考虑结构中尽量保留芳香环。据统计,半抗原结构中有芳香环形成的抗原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可使机体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平均成功率大约为1/3,而未含芳香环的半抗原成功率仅占1/11。

(4)半抗原的设计应考虑到有毒理学意义的代谢产物,以及待测物是单一品种或者某一类农药。设计时需相应地突出特定农药的结构或者一类农药中共有的结构特征。对应的抗体称为单一特异性抗体或者簇特异性抗体,而簇特异性抗体可用于多残留分析。

2. 免疫学检验常用技术有哪些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免疫学技术:
1.免疫荧光技术
免疫荧光技术是利用荧光素标记的抗体(或抗原)检测组织、细胞或血清 中的相应抗原(或抗体)的方法。由于荧光抗体具有安全、灵敏的特点,因此已 广泛应用在免疫荧光检测和流式细胞计数领域。根据荧光素标记的方式不同,可 分为直标荧光抗体和间标荧光抗体。间标荧光抗体中一抗并不直接连接荧光素, 而是先将一抗结合到蛋白,然后带有荧光素的二抗再结合至一抗。通过二抗的结 合,能将信号进行放大,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检测的灵敏度,但是随之带来 的高背景也降低了检测的特异性。近年来,随着荧光素和荧光检测技术的不断进 步,荧光检测的灵敏度已经接近同位素检测的水平,直接标记的荧光抗体逐渐取 代间接标记抗体。这些标记了荧光素的抗体直接结合至抗原,大大提高了检测的 特异性,使检测的结果更加准确可靠。荧光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得免疫荧光技术 在传染病诊断上有广泛的用途,如在细菌、病毒、螺旋体感染的疾病,检查IgM 抗体,做为近期接触抗原的标志。利用单克隆荧光直接标记抗体鉴定淋巴细胞的 亚类。通过流式细胞仪,针对细胞表面不同抗原,可以同时使用多种不同的荧光 抗体,对同一细胞进行多标记染色。
2.放射免疫检测
放射免疫检测技术是目前灵敏度最高的检测技术,利用放射性同素标记抗 原(或抗体),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后,通过测定抗原抗体结合物的放射 性检测结果。放射性同位素具有pg 级的灵敏度,且利用反复曝光的方法可对痕 量物质进行定量检测。但放射性同位素对人体的损伤也限制了该方法的使用。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酶联免疫检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免疫检测方法。该方法是将二抗标记上 酶,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与酶催化底物的作用结合起来,根据酶作用底物后的 显色颜色变化来判断试验结果,其敏感度可达ng 水平。常见用于标记的酶有辣 根过氧化物酶(HRP)、碱性磷酸酶(AP)等。由于酶联免疫法无需特殊的仪器, 检测简单,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疾病检测。常用的方法有间接法、夹心法以及BAS -ELISA。间接法是先将待测的蛋白抱被在孔板内,然后依次加入一抗、标记了 酶的二抗和底物显色,通过仪器(例如酶标仪)定量检测抗原。这种方法操作简 单但由于高背景而特异性较差。目前已逐渐被夹心法取代。夹心法利用二种一抗 对目标抗原进行捕获和固定,在确保灵敏度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反应的特异性。近 年来,抗原的定量检测技术也不断推陈出新。近年来,在夹心法ELISA 的基础上, 开发了多抗原检测试剂盒,能同时检测微量液相样本中多个抗原含量。这项技术 的应用大大缩短了诊断的时间,提高诊断的可靠性和及时性。
4.免疫金胶体技术
胶体金技术经过30 多年的发展到现在已日趋成熟,该方法是将二抗标记上 胶体金颗粒,利用抗原抗体间的特异性反应,最终将胶体金标记的二抗吸附于渗 滤膜上,此方法简单,快速,广泛应用于临床筛查。

3. 免疫学中的 琼脂免疫试验方法及结果判定

怎样用传统生物学检测技术来检测马铃薯中的农残留
生物技术检测方法具有特异的生物识别功能、极高的选择性,它可与现代的物理化学方法相结合,产生一些简单、结果精确、灵敏、专一、微量和快速、成本低廉的检测方法,因此其在食品检验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食品检验中应用的几种生物检测技术
1 免疫法
免疫法是最灵敏的生物检测方法,具有高特异性和高灵敏性(灵敏度可达1ppb,1ppm)、操作简便、再现性好,应用前景看好。用免疫法可进行蛋白质检测,由于不同蛋白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别极小,只能通过各种免疫方法或标记探针法加以区别。
(1) 荧光抗体法
将荧光抗体溶液滴加于固定的标本上,一定时间后用缓冲液冲洗,若有相应抗原存在,即与荧光抗体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即可看到发荧光的抗体复合物。荧光抗体法在微生物污染鉴定中经常使用,最常用于沙门氏菌的检测。
(2) 放射免疫法
灵敏度高,但操作相对复杂,放射免疫法同位素半衰期短,保存及操作不便。目前应用情况受到限制。
(3) 酶联免疫吸附法
是一种基本的酶免疫检测方法,其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快速、易操作、结果判断客观准确、实用性强。酶免疫法和其他免疫法一样,都是以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为基础的。以酶或辅酶为标记物,标记抗原或抗体,用酶促反应的放大作用来显示初级免疫学反应。
酶联免疫吸附法除可检测食品中的毒素、残留农及微生物外还可用于营养素的测定。
(4) 凝集反应法
当有电解质存在时,颗粒状的抗原与其特异性的抗体结合并生成可见凝集块的反应称为凝集反应,有直接反应和间接反应法。利用凝集反应可测定抗体的效价,也可用于细菌、病毒等的分类。
(5) 沉淀反应法
沉淀反应法常见的是一种琼脂扩散试验。单向扩散是利用不同抗原抗体在琼脂中不同的扩散速度而会在琼脂中出现几条相互分离的沉淀带。双向扩散则是利用抗原抗体都向中间层―――琼脂扩散而形成沉淀带,根据分离沉淀带的数量可确定抗原抗体种类。
(6) 免疫扩散法
利用蛋白质在半固体基质上的扩散作用,使抗原和抗体在浓度比例合适的部位产生沉淀带或沉淀环,从而检测蛋白质。如血清中IgG、IgA、IgM含量的测定。
(7) 免疫电泳法
免疫电泳法是将电泳和琼脂扩散沉淀反应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即先将血清或蛋白质抗原在琼脂凝胶中进行电泳。带电的蛋白质抗原向负极移动,加入抗血清后,不同区点的抗原再与抗体进行沉淀,当相应抗原抗体接触,在适当比例下形成弧形沉淀带,根据沉淀带的位置对蛋白质的各组分进行检测。如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测定。

4. 从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讨论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检测方法具有特异的生物识别功能、极高的选择性,它可与现代的物理化学方法相结合,产生一些简单、结果精确、灵敏、专一、微量和快速、成本低廉的检测方法,因此其在食品检验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食品检验中应用的几种生物检测技术
1 免疫法
免疫法是最灵敏的生物检测方法,具有高特异性和高灵敏性(灵敏度可达1ppb,1ppm)、操作简便、再现性好,应用前景看好。用免疫法可进行蛋白质检测,由于不同蛋白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别极小,只能通过各种免疫方法或标记探针法加以区别。
(1) 荧光抗体法
将荧光抗体溶液滴加于固定的标本上,一定时间后用缓冲液冲洗,若有相应抗原存在,即与荧光抗体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即可看到发荧光的抗体复合物。荧光抗体法在微生物污染鉴定中经常使用,最常用于沙门氏菌的检测。
(2) 放射免疫法
灵敏度高,但操作相对复杂,放射免疫法同位素半衰期短,保存及操作不便。目前应用情况受到限制。
(3) 酶联免疫吸附法
是一种基本的酶免疫检测方法,其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快速、易操作、结果判断客观准确、实用性强。酶免疫法和其他免疫法一样,都是以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为基础的。以酶或辅酶为标记物,标记抗原或抗体,用酶促反应的放大作用来显示初级免疫学反应。
酶联免疫吸附法除可检测食品中的毒素、残留农药及微生物外还可用于营养素的测定。
(4) 凝集反应法
当有电解质存在时,颗粒状的抗原与其特异性的抗体结合并生成可见凝集块的反应称为凝集反应,有直接反应和间接反应法。利用凝集反应可测定抗体的效价,也可用于细菌、病毒等的分类。
(5) 沉淀反应法
沉淀反应法常见的是一种琼脂扩散试验。单向扩散是利用不同抗原抗体在琼脂中不同的扩散速度而会在琼脂中出现几条相互分离的沉淀带。双向扩散则是利用抗原抗体都向中间层―――琼脂扩散而形成沉淀带,根据分离沉淀带的数量可确定抗原抗体种类。
(6) 免疫扩散法
利用蛋白质在半固体基质上的扩散作用,使抗原和抗体在浓度比例合适的部位产生沉淀带或沉淀环,从而检测蛋白质。如血清中IgG、IgA、IgM含量的测定。
(7) 免疫电泳法
免疫电泳法是将电泳和琼脂扩散沉淀反应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即先将血清或蛋白质抗原在琼脂凝胶中进行电泳。带电的蛋白质抗原向负极移动,加入抗血清后,不同区点的抗原再与抗体进行沉淀,当相应抗原抗体接触,在适当比例下形成弧形沉淀带,根据沉淀带的位置对蛋白质的各组分进行检测。如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测定。
2 酶检测法
酶检测法就是用酶来测定某些用一般化学方法难于检测的食品成分的含量或测定食品中某些特殊酶的活性或含量。其最大特点就是特异性强。所以常用于分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比较相近的同类物质的分别鉴定。如测定食品中残存有机农药的含量、微生物污染或了解食品的制备、保存情况。
酶检测法的样品一般不需要进行很复杂的预处理,由于酶的催化效率很高,反应条件温和,酶检测法的检测速度也比较快。常用的有以下方法:
(1) 终点测定法
在以待测物质为底物的酶反应中,如果使底物能够接近完全地转化为产物,而且底物或产物又具有某种特征性质,通过直接测定转化前后底物的减少量、产物的增加量或辅酶的变化等就可以定量待测物质。
(2) 动力学测定法
在反应体系中精确加入一定数量的酶,测定反应物或产物变化的速度。测定的参数可以是吸光度、荧光度、pH值等。
(3) 多酶偶联测定法
当被测定的底物或反应产物没有易于检测的物理化学手段时,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酶进行连续式或平行式的偶联反应,使底物通过两步或多步反应,转化为易于检测的产物,从而测定待测物质的含量。例如葡萄糖的定量测定。
(4) 利用辅酶作用或抑制剂作用测定法
如果待测物质可作为某种酶专一的辅酶或抑制剂,则这种物质的浓度和将其作为辅酶或抑制剂的酶的反应速度之间有一定关联,因此通过测定该酶的反应速度就能进行这种物质的定量。嘌呤、核甙酸、维生素、辅酶及食品中农药、杀虫剂的检验可用此法。
(5) 通过酶反应循环系统的高灵敏度测定法
对于极微量的物质进行酶法检测时,由于灵敏度的原因,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应用通常的终点测定法,可设计一个酶反应循环系统来提高检测灵敏度。
(6) 酶标免疫检测法
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具有选择和结合的双重功能。若要测定样品中抗原的含量,就将酶与待测定抗原的对应抗体结合在一起,制成酶标抗体。然后将酶标抗体与样品液中待测抗原,通过免疫反应结合在一起,形成酶―抗体―抗原复合物,通过测定复合物中酶的含量就可得出待测抗原的含量。此法可用于食品的污染检测,尤其适用于毒素的快速检测。
(7) 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法
酶的活性可以采用同位素标记的底物进行测量。经酶解后随时间所生成的放射性产物含量与酶的浓度成正比。也可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底物在酶的作用下得到的产物,分离测定产物的同位素含量。此法可用于需要进行极微量的分析或因新发现的酶还未找到适当的分析法时的测定。
3 核酸探针技术
核酸探针技术又名基因探针技术或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具有敏感性高(可检出10-9―10-12的核酸)和特异性强等优点。两条不同来源的核酸链如果具有互补的碱基序列,就能够特异性的结合而成为分子杂交链。据此,可在已知的DNA或RNA片段上加上可识别的标记(如同位素标记、生物素标记等),使之成为探针,用以检测未知样品中是否具有与其相同的序列,并进一步判定其与已知序列的同源程度。
核酸探针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进出口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验。用于检验食品中一些常见的致病菌及产毒素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多种病原体的检验。近年来,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核酸探针正越来越多地用于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的快速检测。
4 多聚酶链反应技术
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是一种极敏感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是一项DNA体外扩增技术,在体外对特定的双链DNA片段进行高效扩增,故又称基因体外扩增法。
多聚酶链反应技术快速、特异、敏感,在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如可用于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顽固性梭状芽胞杆菌、沙门氏菌等的检测。
5 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技术能同时将大量探针固定于支持物上,可以一次性对样品大量序列进行检测和分析,从而解决了传统核酸印迹杂交技术的操作繁杂、自动化程度低、操作序列数量少、检测效率低等不足,是一种在生物技术产品检测中极有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的技术,也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完全可能成为21世纪最具活力的检测技术之一。
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可以判断该植物是否含有外来的基因序列,而鉴定该植物是否为生物技术作物。
6 免疫传感器
免疫传感器是根据生物体内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并导致化学变化而设计的生物传感器,其主要由感受器、转换器和放大器组成。免疫传感器是多学科边缘交叉的产物,其研究涉及到电化学、物理、生物、免疫学和计算机等领域的相关知识。
免疫传感器主要有:酶免疫传感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电位型、电流型、电导型、电容型)、光学免疫传感器(标记型、非标记型)、压电晶体免疫传感器、表面等离子共振型免疫传感器和免疫芯片等。
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工作原理,免役传感器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生物性危害的检测。如可用于致病菌、生物毒素、农药、兽药等的检测。

5. 免疫学检验最常用的方法拜托各位了 3Q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免疫学技术: 1.免疫荧光技术 免疫荧光技术是利用荧光素标记的抗体(或抗原)检测组织、 细胞或血清 中的相应抗原(或抗体)的方法。由于荧光抗体具有安全、 灵敏的特点,因此已 广泛应用在免疫荧光检测和流式细胞计数领域。 根据荧光素标记的方式不同,可 分为直标荧光抗体和间标荧光抗体。 间标荧光抗体中一抗并不直接连接荧光素, 而是先将一抗结合到蛋白,然后带有荧光素的二抗再结合至一抗。 通过二抗的结 合,能将信号进行放大,因此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但是随之带来 的高背景也降低了检测的特异性。近年来, 随着荧光素和荧光检测技术的不断进 步,荧光检测的灵敏度已经接近同位素检测的水平, 直接标记的荧光抗体逐渐取 代间接标记抗体。这些标记了荧光素的抗体直接结合至抗原, 大大提高了检测的 特异性,使检测的结果更加准确可靠。荧光检测技术的发展, 使得免疫荧光技术 在传染病诊断上有广泛的用途,如在细菌、病毒、 螺旋体感染的疾病,检查IgM 抗体,做为近期接触抗原的标志。 利用单克隆荧光直接标记抗体鉴定淋巴细胞的 亚类。通过流式细胞仪,针对细胞表面不同抗原, 可以同时使用多种不同的荧光 抗体,对同一细胞进行多标记染色。 2.放射免疫检测 放射免疫检测技术是目前灵敏度最高的检测技术, 利用放射性同素标记抗 原(或抗体),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后, 通过测定抗原抗体结合物的放射 性检测结果。放射性同位素具有pg 级的灵敏度,且利用反复曝光的方法可对痕 量物质进行定量检测。 但放射性同位素对人体的损伤也限制了该方法的使用。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酶联免疫检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免疫检测方法。 该方法是将二抗标记上 酶,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与酶催化底物的作用结合起来, 根据酶作用底物后的 显色颜色变化来判断试验结果,其敏感度可达ng 水平。常见用于标记的酶有辣 根过氧化物酶(HRP)、碱性磷酸酶(AP)等。 由于酶联免疫法无需特殊的仪器, 检测简单,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疾病检测。常用的方法有间接法、 夹心法以及BAS -ELISA。间接法是先将待测的蛋白抱被在孔板内, 然后依次加入一抗、标记了 酶的二抗和底物显色,通过仪器(例如酶标仪)定量检测抗原。 这种方法操作简 单但由于高背景而特异性较差。目前已逐渐被夹心法取代。 夹心法利用二种一抗 对目标抗原进行捕获和固定, 在确保灵敏度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反应的特异性。近 年来,抗原的定量检测技术也不断推陈出新。近年来, 在夹心法ELISA 的基础上, 开发了多抗原检测试剂盒, 能同时检测微量液相样本中多个抗原含量。这项技术 的应用大大缩短了诊断的时间,提高诊断的可靠性和及时性。 4.免疫金胶体技术 胶体金技术经过30 多年的发展到现在已日趋成熟,该方法是将二抗标记上 胶体金颗粒,利用抗原抗体间的特异性反应, 最终将胶体金标记的二抗吸附于渗 滤膜上,此方法简单,快速,广泛应用于临床筛查。

6. 免疫学的检测方法

免疫学检测方法可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7. 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常用有哪几种方法

细胞免疫(CMⅠ)是由多种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导致多种细胞因子的释放。因此细胞功能测定不仅涉及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与包括各类因子活性测定,因此评价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不仅程序复杂,且很难标准化。
一、迟发型过敏反应的体外检测方法
皮肤试验和接触性过敏的诱发是检测迟发型过敏反应(DTH)的两种常用方法。皮肤试验中诱发对曾经使病人致敏的抗原的再次应答,而接触性过敏是测试受者对从未接触过的物质发生致敏的能力。
1.皮肤试验 用皮肤试验诊断DTH,常用的抗原有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PPD)、腮腺炎病毒、念珠菌素等,在人类试验时在前臂皮内注射少量可溶性抗原,24~48小后,测量红肿硬结的大小,硬结直径大于10mm即被看作为阳性。表明受试者对该病原菌有了一定的细胞免疫能力,若皮试无反应,可用更高浓度的抗原重复试验,若仍无反应即为阴性,需排除皮试技术误差,也可能受试者从未接触过此抗原,也可能由于细胞免疫功能缺损,或由于细胞免疫功能缺损,或由于严重感染(麻疹、慢性播散性结核)造成的无反应性。
2.接触性过敏常应用低分子量化合物如二硝基氯苯(DNCB)诱生接触性过敏。化合物与皮肤蛋白质结合而导至DTH反应。在动物试验时,初次皮肤上涂抹DNCB后间隔7~10天再激发刺激,则皮肤出现即为阳性。此试验人类已不使用。
二、细胞免疫的体外检测方法
体外检测淋巴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最易采集的是血标本,首先需分离或纯化淋巴细胞,一般使用萄聚糖-泛影葡胺配成比重为1.077的淋巴细胞分层液,当将血液重叠于淋巴细胞分层液之上离心时,由于红细胞(1.092)、多形核白细胞(1.090)、淋巴细胞(1.070)的比重不同而相互分开。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在血浆和分层液交界处形成一薄层。仔细分出这一薄层的细胞,其中淋巴细胞占80%,单核细胞占20%,淋巴细胞中T细胞占80%,B细胞占4%~10%,其作为非DT、非B细胞。
1.T细胞计数
(1)E花环法:人类T细胞表面有SRBC受体(CD2)能与SRBC结合形成玫瑰花环样结构,将经分层液分离现的RBM悬液与SRBC在含有血清的平衡盐水中混合,经37℃培养5~10分钟放4℃过夜,取细胞悬计数,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约70%~80%淋巴细胞结成花环即为T细胞。目前此方法已用来分离T细胞,而不用做T细胞计数。
(2)用单克隆抗体计数T细胞:将人的PBM分成三等份,分别用小鼠抗人CD3、CD4和CD8的单克隆抗体作第一抗体与细胞结合,再用FITC标记的兔抗小鼠IgG抗体作第二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或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在PBM中被CD3抗体染上荧光的细胞称为CD3 细胞即总T细胞。正常人在PBM中T细胞占70%~80%。正常人的CD4 细胞和CD8 细胞之和应与CD3 细胞数一致。CD4 细胞与CD8 细胞的比值正常人约为2/1而艾滋病患者则比值小于1.7。
2.T细胞活化试验 T细胞能被非特异的物质称为有丝分裂原所激活而向淋巴母细胞转化。T细胞转化过程可伴随有DNA、RNA、蛋白质的合成增加,最图导致细胞分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计数转化后的淋巴细胞数,也可用氚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正在分裂的淋巴细胞,用液闪测定仪检查掺入正在分裂的淋巴细胞,用液测量仪检查掺入的3H-TdR的多少确定淋巴细胞转化率。最近有一种不用同位素,又可用仪器测量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检查法,称为MTT检测法,MTT是一种甲氮唑盐,它是细胞线粒体脱氢酶的底物,细胞内的酶可将MTT分解产生蓝黑色甲(fromazan)产物。该产物的多少与活性细胞数正相关。结果可用酶标检测仪(595mm)测量汇丰银行密度,做为MTT法的检查指标。此法的结果与3H-TdR掺入法平行,并能反应试验中的活细胞数。
3.细胞毒试验 TC细胞、NK细胞、LAK细胞、TIL细胞对其靶细胞有直接的细胞毒(杀伤)作用。常用的栓测细胞毒效应的方法是51Cr-Na2Cro4盐水溶液与靶细胞胞混合,于37℃培养1小时左右,51Cr即可进入靶细胞,与胞浆蛋白结合,洗去游离的51Cr后,即可得到51Cr标记的靶细胞,将待检细胞毒性的细胞与51Cr标记的靶细胞混合(比例约为50:1或100:1)靶细胞被杀伤越多,释放到上清液中的液游离的51Cr越多,且不能被其他细胞吸收。用γ射线测量仪检测上清液中的cpm值,即可计算出待检细胞杀伤活性的高低。
细胞毒试验检测Tc细胞效应功能是否健全,及经IgG介导的ADCC效应,或NK细胞在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是有意义的。
4.混合淋巴细胞的反应(MIR) 是体外研究T细胞的较好的方法,双向MLR常被用来筛选骨髓移植的供体。来自不同供体的淋巴细胞分别与病人的淋巴细胞混合培养4~5天,在最后8小时掺入51TdR掺入法测T细胞的反应性。或用细胞毒法观察受刺激的T细胞与活的靶细胞混合(靶细胞来自与刺激细胞相同的个体)如果T细胞受刺激后产生了细胞毒T细胞,可杀死活的细胞,根据靶细胞释放51Cr的多少算出T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和LIF(白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来评估细胞免疫功能。近年来应用测定IL-2的免疫酶技术,操作简单,并能定量以取代了MIF和LIF的测定。单个核细胞与分裂原一起培养24小时,然后测定清液中的IL-2活性。在细胞免疫功能缺损时,特别是AIDS病人,IL-2分泌明显降低。而有些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类风湿关节炎、移植排斥反应等病人体内血清中IL-2水平升高,表明病人T细胞活性增高。发生移植排斥反应的病人尿中IL-2也可升高。
也可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各种体液中活化的T细胞脱落的IL-2受体(CD25),一般来说IL-2的水平和IL-2受体水平是平行的,IL-2和IL-2受体的检测可用于对某些疾病的监测,如移杆排斥、自身免疫病以及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病人。
对体外培养的细胞进行细胞因子产生能力检测是检查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的生物活性或抗原性。现已可用核酸杂交技术,即从组织中或细胞中提取RNA,与同位素或酶标记的该种细胞因子的cDNA探针作分子杂交试验,即印迹(dot blotting)或Northern印迹,若查出有某种因子的mRNA存在,即说明该细胞在所处培养条件下有产生某种细胞因子的能力。

8. 免疫分析方法有哪些

(1)放射免疫分析法(radioimmunoassay,RIA)。RIA技术是使用以放射性同位素(如125I、32P、3H等)作标记的抗原或抗体,用γ-射线探测仪或液体闪烁计数器测定γ-射线或β-射线的放射性强度,来测定抗体或抗原量的技术。它包括以标记抗原为特点的放射免疫分析和以标记抗体为特点的免疫放射分析(immunoradiometricassay,IRMA)。前者以液相竞争结合法居多,既测大分子抗原又测小分子抗原;后者以固相法测大分子抗原为主。

RIA在早期建立的农药免疫分析方法中占了很大比重,建立了狄氏剂、艾氏剂、2,4-D和2,4,5-T、对硫磷和百草枯等农药的放射免疫分析法。尽管该方法灵敏度非常敏锐(RIA通常为10-9g、10-12g,甚至10-15g),应用范围广,但进行RIA需使用昂贵的计数器,也存在放射线辐射和污染等问题,因此在农药残留检测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并逐步为其他免疫分析方法所取代。

(2)酶免疫分析法(enzymeimmunoassay,EIA)。EIA是继RIA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项免疫分析技术。其检测原理与放射免疫法类似,但所用的标记物为酶,它将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测定结合于固相的酶的活力来测定被测定物的量。用做标记物的酶有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peroxidase,HRP)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KP)、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oxidase,GO)、脲酶(urease)等。酶标记反应的固相支持物有聚苯乙烯塑料管、膜等。目前大多数采用96孔酶标板(MTP)作为固相支持物。这种板的检测容量大,样本数量多,只需有台简单的酶标仪就可得出准确的检测数据。也有学者采用磁珠作为固相材料进行EIA研究,其原理是将高分子材料(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包裹到金属小颗粒(Fe2O3,Fe3O4)外面,再通过化学方法键合上氨基(-NH2)、羧基(-COOH)、羟基(-OH)等活性基团,再与抗体或抗原耦联,制成免疫性微珠。该方法的优点是微珠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能悬浮在液相中快速均匀的捕获样品中的待测物,通过外加磁场后能够实现微珠与样品液的快速分离,从而减少检测时间、提高检测灵敏度。

由于酶标试剂制备容易、稳定、价廉,酶免疫分析的灵敏度接近放射免疫技术,故近年来EIA技术发展很快,已开发了多种EIA方法。其中酶联免疫法(,ELISA)是目前农药残留检测中应用最广泛的酶免疫分析技术。

(3)荧光免疫分析法(fluorescenceimmunoassay,FIA)。FIA检测的基本原理是将抗原抗体的高度特异性与荧光的敏感可测性有机地结合,以荧光物质作为示踪剂标记抗体、抗原或半抗原分子,制备高质量的特异性荧光试剂。当抗原抗体结合物中的荧光物质受到紫外光或蓝光照射时,能够吸收光能进入激发态。当其从激发态回复基态时,能以电磁辐射形式放射出所吸收的光能,产生荧光。绘制农药浓度-荧光强度曲线,可以定性、定量检测样品中的农药残留量。

适用于抗体、抗原或半抗原分子标记的荧光素须符合要求:①应具有能与蛋白质分子形成稳定共价键的化学基团,或易转变成这类反应形式而不破坏其荧光结构;②标记后,荧光素与抗体或抗原各自的化学结构和性质均不发生改变;③荧光效率高,与蛋白质结合的需要量很少;④荧光素与蛋白质结合的过程简单、快速,游离的荧光素及其降解产物容易除去;⑤结合物在一般储存条件下性能稳定,可保存使用较长时间。

(4)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luminescentimmunoassay,LCIA)。LCIA又可分为化学发光免疫测定(chemiluminescentimmunoassay,CLCIA)和生物发光免疫测定(bio-luminescentImmunoassay,BLCIA)。

1976年,Shroeder首先用生物素(B)-亲和素(A)系统建立了均相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尔后Halman和Velan又将其引伸到非均相体系,现已渗入到生物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其原理是以发光指示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当发光标记物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结合后,底物与酶作用,或与发光剂产生氧化还原反应,或使荧光物质(例如红荧烯等)激发,释放光能。最后用光度计测定其发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常用发光标记物有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鲁米诺(luminol)、异鲁米诺(isoluminol)、咯粉碱(lophine)、光泽精(lucigen)、双(2、4、6-三氯苯)草酸酯、联苯三酚和6[N-(4-二氨基丁基)-N-乙基]-氨基-2,3-二氢吩嗪-1,4-二酮(ABEI)等。用上述发光标记物标记的抗体(或抗原)在一定的pH缓冲溶液中与相应的抗原(或抗体)结合时,在协同因子(例如H2O2等)的作用下发光,其发光强度与被测物的浓度成正比,故可以用于定量分析。

发光免疫测定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测限量达10-15mol/L)、快速(1~3h)、发光材料易得等优点。但其发光过程和强度常受到发光物质本身的化学结构、介质的pH、协同发光物质和金属离子杂质等影响。

(5)金免疫层析分析法(goldimmuno-chromatographyassay,GICA)。GICA检测原理是将配体(抗体或抗原)以线状包被固化于硝酸纤维素膜等微孔薄膜上,胶体金标记另以配体或其他物质并以干态固定在吸水材料上,通过毛细作用,使样品溶液在层析条上泳动,当泳动至胶体金标记物处时,如样品中含有待检受体,则发生第一步高度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继续泳动至线状包被区时,发生第二步高度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形成的免疫复合物被截留在包被的线状区,通过标记的胶体金而显红色条带(检测带),而游离的标记物则越过检测带,与结合的标记物自动分离。通过检测带上颜色的有无或色泽深浅来实现定性或定量测定2。

2金标试纸条检测

GICA法具有快速(5~20min)、廉价、结果明确、无需复杂操作技巧和特殊设备、携带方便等优点。但相对于其他免疫分析方法,该方法检测灵敏度稍低,主要适合现场快速定性或半定量测定。目前该方法已被应用于医学和生物学等众多研究领域,尤其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6)免疫分析与仪器分析技术的联用技术。使用单一的IA技术进行农药残留分析获得的信息量少,而理化分析方法的选择性又比较差。Kramer等人将免疫分析法和液相色谱法(LC)联合起来使用,从而简化了分析方法,提高了检测效率。LC-IA的联用,将LC的高分离能力和IA的高灵敏性和高特异性融为一体。该分析法尤其适合多组分残留分析和微量分析。免疫分析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的联用可减少结构相似的农药或代谢产物分析中的交叉反应,以降低假阳性。

9. 特异性最高,灵敏度最强,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免疫检测技术是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2-22

阅读全文

与免疫检测技术中最灵敏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破壁孢子粉的鉴别方法 浏览:254
腘伸肌锻炼方法 浏览:391
婴儿拉肚子的鉴别方法 浏览:260
如何培养正气的方法 浏览:564
oppo的ip地址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882
思维方法特点是什么 浏览:9
简单万用表使用方法完整视频教程 浏览:863
儿童痣治疗方法 浏览:487
研究方法调查问卷教学 浏览:399
fema安全分析方法 浏览:306
孩子快速入睡的方法 浏览:798
搜派风水机使用方法 浏览:695
猪肉价格下跌的解决方法 浏览:937
泉州学唱歌技巧和发声方法 浏览:966
神经源性膀胱工伤治疗方法 浏览:969
如何选择设计特殊杂质检查方法 浏览:16
电缆线接线方法视频 浏览:779
湖南烟熏肉食用方法 浏览:315
钓具的连接方法 浏览:135
细胞增生的治疗方法 浏览: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