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对已经出现的冲突,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经典回顾]
工作需要上下级之间的相互配合,有接触就很容易发生矛盾冲突。发生冲突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发生了公务上的利益冲突,可能是处理问题的方式上签妥当,也可能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相互误解,甚至仅仅是没有处理好个人情绪而带到工作中了。因此,同事之间因为工作关系发生冲突是很难避免的。
事实上,与员工发生了严重的正面冲突,如何善后,为今后的沟通扫清障碍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冲突一旦发生了,沉默是不对的,当事情没发生更不可以。正确的态度是坦诚地认真地沟通,双方要谈。而且,不要拖,事后沟通越早越好,时间拖得越长,双方心理上的芥蒂越深,化解起来就越麻烦。
[案例分析]
A女士供职于一家大型IT公司的事业部,负责为事业部下各项目组提供后系统支持。一次,由于项目组的紧急工作需要跟公司的规章制度发生了冲突,心直口快的A女士与一员工在办公大厅内发生了激烈的正面碰撞。事后,两人都有些后悔,这以后工作怎么开展?这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怎么相处呀?
于是,A女士想出了一个办法,针对这个事件,与该员工进行了坦诚的沟通,最后,终于两人尽弃前嫌,和好如初。
在上述案例中,她们之所以能和好如初,我们可以分析出三个基本点:
第一,发生冲突的两个人都是心直口快的性格。我们说这种性格容易引发争端,但是同时也容易解决矛盾。
第二,两位都是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也是我们处理问题的契机。
第三,两人发生冲突的地点是在办公大厅内,也就是说当着很多同事的面。这样问题的影响就大了。
看起来似乎很棘手,实际上,只要管理者针对已经出现的冲突,从本质上解决问题,事情也许就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
况且,在公共办公场所发生争执,对其他下属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尽快化解矛盾甚至敌对情况,也是要SHOW给其他下属看的。这种姿态是非常重要的。 [巧手点金]
在已经出现的冲突,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在沟通的时间和场合上,需要注意:不必是很正式的。可以借一个机会。比如,利用联系工作的机会主动表示一下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如果觉得工作时间不方便,可以直接约一个时间一起吃顿饭,在轻松平静的情绪下顺便交换一下看法。不一定要分出对错,关键是把事情说开,不要因此种下心结。 2.在沟通的内容上,还是要针对具体事情做讨论,做到“对事无情,对人有情”。应该看到,大家出现分歧争执是由于事情本身,总的出发点是要维护公司利益。在这个共同的前提下,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谈的。只要双方都是真诚的,看似麻烦也会变得很简单。 3.着眼未来。不愉快的心结解开之后,还应该考虑一下怎样在今后的工作中避免发生类似的问题。到底是规章制度有问题?还是做项目没有按程序?找到问题的所在,制度是可以修改的,程序是可以提前作准备的。这样一来,既解决了一发生的不愉快,又规避了可能发生的不愉快。
B. 怎么才能抛开问题去看本质呢
分析问题有两种路子,一种是“全面的肤浅”,另一种是“片面的深刻”,而“全面的深刻”几乎是不可得的。“全面的肤浅”就是说面面俱到,比如“既要……,又要……,还要……”;“片面的深刻”则是从一个角度把问题说透,但结论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比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想要在分析问题时“一针见血切中本质”,至少在初期,需要有意识的训练自己放弃“全面”的思维模式或者说错觉,分析问题时不要“和稀泥”,而要把逻辑先推向极端化,把内在矛盾充分暴露出来。我们以前上刑法课时,教授经常随机的让同学扮演律师、检察官和法官,互相辩论,辩到一半突然交换角色。当你在扮演律师或检察官时,注定是“片面的深刻”,但左右互博几次,对事情的看法就会深入很多。也只有站在不同角度用很极端的方式思考问题,才能发现细节的不同意义,所谓“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我常觉得“洞察力”有大半是天生的,有小半是后天习得的。如果有机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和不同行业的牛人打交道,当然能够大大的提升境界。但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的话,在面对问题时多从几个角度去深入思考,不回避矛盾,在逻辑上轻易不妥协,都能
C. 面对复杂的问题,我们如何抓住本质
首先呢,我们遇到一件事,要先判断它是第一次出现,还是已经出现过好几次了。
如果是第一次出现,暂时把所有你能想到的原因写下来。这些原因其实都是你猜测的,至于有没有根据,我们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如果这件事是你和别人共同经历的,那你可以把自己的猜测告诉共同经历过的人,看看他们是否认同。寻找你的各种猜想中是否有真正的原因。
如果已经出现了多次,那它有可能是因为你的“模式”出错了。你要去寻找“系统、身份、信念与价值观”的深层次问题,而非仅仅停留在事件本身。关于“模式”出错该怎么办,喵之前写过一篇完整的解决办法。
D. 什么是问题的本质,怎么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表面特征之间关系的一对范畴。
一、范畴定义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及其外部联系。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二、辩证关系
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1、对立
①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而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只有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②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却相对稳定的。
③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东西,而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2、统一
①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是现象的内在根据。
②本质不能脱离现象,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
三、掌握透过现象认清本质的方法
第一,观察大量生动的现象,尽可能地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
哥白尼不但汲取别人的观测成果,而且自己长期坚持天文观测才提出日心说。
第二,运用科学的抽象方法,对现象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
行星运动三定律是谁发现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他的研究资料主要来自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布拉赫坚持观测达20年之久,但不善于理论思维,只留下一堆资料,没有发现规律。
E. 如何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三、分清边界
我们前面是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论述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指的是一个人用他的本质方法论来分析现象”,现在我们来谈一谈“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质”是什么。
我对这个“本质”的理解是“分清边界”,毛主席对这个“本质”的理解是“实事求是”,我的前总监对这个“本质”的理解是“分类”。
其实不管是哪一种命名,想要表达的涵义其实都是一样的:将现象各种要素分拆归类,剔除掉无关的因素,那么剩下的那些因素就是这一现象的本质。
举一个例子:
“我和孙雷是相识多年的好友了,我俩的感情非常好,好到那种一起上了战场我们原以为相互挡子弹的关系。
去年我俩去月球旅游,碰到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邀请我们成为基督教徒,我俩拒绝了。爱因斯坦就变成了一只电热水壶,扬言要弄死我俩。
我俩就赶紧跑,我跑的比较慢,电热水壶快追上我了,眼看着我就要被电热水壶给烫死了,孙雷为了救我转身和电热水壶搏斗起来,不幸丧失了一条腿。
回来后我和孙雷关系更好,他为我丢了一条腿我更觉得亏欠于他。
赶上了美国大选,我支持特朗普,他支持希拉里,我俩谁都说不过谁,我就把他打死了。但我心里对他很愧疚。
昨天我收到一条短信:你好我是希拉里,我现在逃到了加拿大,我在美国的13000亿美元的资产都被冻结,现在需要你给我打5000元人民币作为解冻资金,如果你帮了我,我就带你一起回来造反推翻川普,并封你为美国军事主席,卡号:XXXXX
请问,我应该相信这条短信吗?”
很多人看这个例子都会觉得这个例子太弱智了,这都是哪跟哪儿啊。
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很多事情都是像我们所举的这个幼稚的例子一样,充满了很多无关联、无意义的元素。
想提出一个问题,却说了很多没必要的前提介绍;想论证一个命题,却提到了很多和命题没有逻辑关联的内容。
我们在看待上面这个例子的时候,应该都能知道:是否要相信这条短信只取决于短信内容的真实性,而和“我”与孙雷的关系,什么爱因斯坦,什么我们各自支持谁,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但是,有些人在评价演员时看的不是演技而是吹捧“人品”,评价电影时不评价电影本身非要扯什么男权女权,考虑要不要和老公离婚时不看自己是否忍受不了他的家暴、而是顾忌老公曾借给自己父母一些钱。
很多时候并不是本质很复杂,我们需要花费时间整理才能看到本质。
而是问题的本质很多时候往往都是非常清晰的摆在了你面前的,而很多人却似乎根本看不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反而是在那些根本无关紧要的细节上纠结。
看不到本质所在的根本原因,我认为就是因为没有清晰的“边界意识”。
没有边界意识的人,无法分清楚两个事物之间的“有效逻辑关联”和“泛逻辑关联”的区别。
比如在“要不要和老公离婚”的这个问题上,“你的老公在家暴你”这一点就和问题有着直接的“有效逻辑关联”;
“你老公曾借钱给你父母”“你老公是抗日英雄”“你老公拯救了人类”等等这些就是和问题有着“泛逻辑关联”的要素了。
“泛逻辑关联”指的是:某一因素和主题有着宽泛的、不重要的、逻辑关系。但因为有这种关系存在,会令人们在考虑问题时将这一因素考虑进来,从而形成思维干扰。
但在具体问题上,泛逻辑关联的因素本质上等同于没有任何关联的因素。
比如我们设置一个主题为:“演员靳东”。
我们再设置与此相关的两个因素:“靳东很帅”,和“靳东是个装逼犯”。
那么当我们在讨论“靳东的颜值”这个话题时,“靳东很帅”就是“有效逻辑关联”因素,而“靳东是个装逼犯”就是“泛逻辑关联”因素;
你不能因为你个人不喜欢靳东,就在我们讨论靳东颜值时拿他的人品来说事。
当我们在讨论“靳东的人品”这个话题时,“靳东是个装逼犯”就是“有效逻辑关联”因素,而“靳东很帅”就是“泛逻辑关联”因素;
你不能因为喜欢靳东,就在我们讨论他的人品时,拿他的演技和颜值来洗地。
当然现实情况往往是人们根本不顾前提条件和问题的出发点,他们只是看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某个因素就马上凑上来各说各话。
所以我们会看到那么多的人:在讨论演技的问题下评论人品,在讨论中国强大表现的问题下讽刺中国的软弱,职业选择时不考虑自己的长远发展而只想着怎么讨父母欢心。
所以到这里我可以解释清楚我所表达的“分清边界”的含义了:
分清边界就是确定清楚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中,哪些是和主题相关的“有效逻辑关联”因素,哪些是“泛逻辑关联”因素,哪些是“无逻辑关联”因素。
剔除掉“泛逻辑关联和吴逻辑关联”因素,那么剩下的“有效逻辑关联”因素就是我们要探求的“本质”。
所以在这里,要探求本质,那么“确立主题”就变得尤为重要,这个主题通常指的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或是我们要论述的一个“命题”。
确立主题就是确定观察本质的“角度”,有了角度,才有了出发点,否则你会陷入无意义的混乱分析,看似得到了很多结论,但这些结论并没有什么价值。
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先确定了是要讨论“颜值”还是“人品”,才能决定“靳东好帅”和“靳东是个装逼犯”哪一个才是本质要素。
☪四、总结
1.“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不是先看到现象,再去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而是一个人先有了他自己的“本质方法论”,再用这套方法论去分析现象。
2.一个人的“本质方法论”是为了他在生活中的实用性价值而服务的,所以个人哲学体系必然有其局限性。
但正因为这种局限性,所以他在看问题时才能够更加聚焦,更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3.形成个人“本质方法论”的方式在于“学习→实践→复盘→优化”这四个步骤的反复运用。
4.探求本质的前提是“确立主题”。有了主题才有了可入手的分析角度,得出具有实用性价值的结论。
5.确定主题之后,对问题的分析就是:将这一问题的各个元素进行归类,包括:“有效逻辑关联因素”,“泛逻辑关联因素”,“无逻辑关联因素”。
剔除掉“泛逻辑关联因素”和“无逻辑关联因素”,剩下的“有效逻辑关联因素”就是我们在探寻的“本质”。
F. 怎样去发现问题的本质
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简单地说,就是发现问题的本质。而要发现问题的本质,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只有具备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感性认识才有可能上升为理性认识,即发现问题的本质。
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也就是说,要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对感性材料进行这样的加工制作,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G. 怎么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
之前看到一本书里也是类似的案例,书中介绍的解决方案是用系统思维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五大步骤:界定问题、构建框架、明晰关键、高效执行、检查调整。
第一步:首先得对问题进行界定:我们要区分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与问题本身。
但如何发现问题本质呢?这里有一个比较经典的5whys分析方法。
第二步:构建框架:自上而下运用框架,需要平时积累框架。还有自下而上提炼框架,这是一个先发散再收敛的思考过程。
第三步:明晰解决问题的关键:列好框架后,分析找出最关键点,合理分配利用时间和精力。
第四步:立即行动,解决问题,优化方案,直至问题解决。
如果有爱学习的小伙伴,想系统掌握这些方法,可以看下书和视频:《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腾讯课堂视频:《五步,成为问题解决高手》,赶紧搜一搜了,收获很大哦
H. 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四个
1. 认识问题——能够清晰的认识到问题是第一步
工作中每个人都会无时无刻的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无论是大问题小问题,第一步就是要能找到这些问题的核心是什么。只有能够明确的知道这个问题是什么,才能往下进行考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不能清楚的认识这个问题,就有可能导致这个问题的处理方式有偏差,耗费更多的时间。因此,遇到问题第一步就是要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 分析问题——分析问题的本质,可以让你少走弯路
要解决所发现的问题,就必须明确问题的本质,以终为始——确定所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分析清楚需要达成这个结果都会有那些关联,这些关联之间那些是核心矛盾、那些是关键矛盾,那些非关键矛盾。
3. 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
分析问题是为了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认识到了问题的本质以后,接下来就进入到了解决问题的环节了。
4. 总结复盘得出经验——经验的积累的沉淀
解决问题的能力决定了你工作的能力,某种程度上也会决定你生活的品质。每一次解决问题的经验总结,也会为以后相关的问题提供参考;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升。
总结复盘的方法:
●执行方案需要花费的时间
●执行方案需要的资源
●执行方案成功的可能性
●执行方案的难度
●自身拥有的资源
总结:
职场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个人核心竞争力与价值体现的核心因素,通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复盘沉淀经验四个步骤与方法,为你的职场赋能
I. 如何能有效地抓住问题关键和本质
擒贼先擒王
【拼音】:qín zéi xiān qín wáng
【解释】:指作战要先抓主要敌手。也比喻做事首先要抓关键。
【出处】:唐·杜甫《前出塞》诗之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示例】:~,把主使人拿住,学生自然就老实了。★老舍《且说屋里》
【近义词】:擒贼擒王
【歇后语】:射人先射马
【语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比喻做事先要抓关键
J. 如何从复杂的问题现象中找到问题的本质
首先要有点哲学知识,能够从形式高度上确定点信心:
第一:任何现象均有其物质基础,都是复合的物质运动形式,无论现象发自外在的物质世界还是内在的精神世界。现象的因素包括保持现状与引起变化的因素,保持平衡与破坏平衡的因素,因素之间的固有关系与组合表现形式、因素之于整体性的效用等等。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源,是触及问题本质的前提。提取组合性,是一种通用的方法。因为世界是组合的,大问题由小问题组合而成的,复杂问题,由许多简单的因素组合酝酿而成。
其次,要有开放心态、昌明的思想。《联系》理论在组合性中这样开始阐述的,“揭示真相需要借助恰当的形式与方法,提取它们又必要应对现象中潜在的、意义完全的复杂性。因此,人们一般不愿意冒险探查事实究竟,对于背负着不甚光明的教义与使命的人而言,尤其如此”。不要因为怕解决问题而不去触及问题本质。也不要因为怕得罪人而放弃探究真理。
再次,懂得寻求帮助,尤其是一些专业性强的问题,要解决它们往往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必须找对人,才能准确地把握问题所在了。
总之,是哲学知识+专业知识+求真务实的作风+必要时放下身段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