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解决方法 > 噬菌体溶源性鉴别方法

噬菌体溶源性鉴别方法

发布时间:2022-04-21 18:28:03

1. 关于噬菌体

噬菌体是细菌病毒的总称。噬菌体基因组含有许多个基因,但所有已知的噬菌体都是细菌细胞中利用细菌的核糖体、蛋白质合成时所需的各种因子、各种氨基酸和能量产生系统来实现其自身的生长和增殖。一旦离开了宿主细胞,噬菌体既不能生长,也不能复制。
噬菌体颗粒在结构上有很大差别,一般可分成三种类型,即无尾部结构的二十面体,有尾部结构的二十面体和线状体,迄今已知的噬菌体大多数是有尾部结构的二十面体。
噬菌体颗粒感染一个细菌细胞后可迅速生成几百个子代噬菌体颗粒,每个子代颗粒又可感染细菌细胞,再生成几百个子代噬菌体颗粒。如此重复只需4次,一个噬菌体颗粒便可使几十亿个细菌感染而死亡。当把细菌涂布在培养基上,长成一层菌苔时,一个噬菌体感染其中一个细菌时,便会同上面所说的那样,把该细菌周围的成千上万个细菌感染致死,在培养基的菌苔上出现一个由于细菌被噬菌体裂解后造成的空斑,这便称为噬菌斑(plaque)。每一噬菌体除了能使宿主细菌裂解死亡外,还有一些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并不使细胞死亡,称为温和噬菌体,这些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将其自身的基因组整合进宿主细胞的基因组,此时,这种宿主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溶原性细菌内存在的整套噬菌体DNA基因组称为原噬菌体(prophage),溶原性细菌不会产生许多子噬菌体颗粒,也不会裂解;但当条件改变使溶原周期终止时,宿主细胞就会因原噬菌体的增殖而裂解死亡,释放出许多子代噬菌体颗粒。
溶原性细菌有两个特点。第一,溶原性细菌在被噬菌体感染并溶原化后,不会被同种噬菌体再次感染,这是超感染免疫性。第二,经过若干世代后,溶原性细菌会开始进入溶菌周期,即溶原性细菌的诱发。此时,原噬菌体从宿主基因组上切离下来进行增殖。
λ噬菌体载体不具有质粒载体的抗生素抗性的标记基因;因此,对λ重组分子的选择主要有下面几种方法。
① cI基因功能选择 cI基因编码的阻遏蛋白可使感染了λ噬菌体的大肠杆菌进入溶原化状态。如果在插入型载体的克隆位点上,或是置换型载体的可置换片段中,放上一个cI基因,当外源DNA插入或取代时,便破坏了cI基因,使出现cI-表型。此时,λ重组分子生成的是透亮的噬菌斑,而未重组的λ噬菌体由于仍保有cI基因,所以宿主细菌是溶原化的,就生成混沌的噬菌斑。
②lac Z基因功能选择 lac Z基因的产物为卢—半乳糖苷酶,在Xgal—IPTG培养基上显现蓝色。在插入型载体的lac Z基因序列中引入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切点,外源DNA插入这个克隆位点就会破坏lac Z基因,于是在上述培养基上出现无色的噬菌斑。如果没有同外源DNA形成λ重组分子,则lac Z基因未遭破坏,在培养基上出现蓝色的噬菌斑。
③spi-选择 λ噬菌体的red和gam基因产物可抑制噬菌体在宿主细菌中正常生长,red-和gam-突变型λ噬菌体则可正常生长。当置换型载体的可置换片段中放上red和gam基因后,外源DNA片段取代了置换片段,则同时除去了red、gam基因,就可在宿主菌中生长,否则就不能正常生长。

http://www.foodmate.net/topic/term/14318.html

2. 溶原性噬菌体与温和噬菌体有什么区别

是同一个概念,指感染宿主菌后不立即增殖,而是将其核酸整合(Integration)到宿主菌染色体中,随宿主核酸的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胞的分裂而传代的一类噬菌体

3.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步骤

有四个步骤,分别是:

1、培养用p32和s35 标记的大肠杆菌,再用此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p32用于标记噬菌体蛋白质,s35 用于标记噬菌体DNA。

2、用培养后的p32和s35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的大肠杆菌。

3、培养物离心,分离。

4 、分别对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进行检测。上清液中有S35,而沉淀中几乎没有;沉淀中有P32而上清液中几乎没有。

Alfed Hershey和Martha Chase(1952)将宿主大肠杆菌细胞分别放在含放射性同位素35S或32P的培养基中,用35S标记蛋白质,32P标记蛋DNA。宿主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就被35S或32P标记上了。然后用T2噬菌体分别感染被35S或32P标记的细菌,并在这些细菌中复制增殖。

宿主菌裂解释放出很多子代噬菌体,这些子代噬菌体也被标记上35S或32P。然后用分别被35S,或32P标记的噬菌体去感染没有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宿主菌,然后测定宿主菌细胞带有的同位素。被35S标记的噬菌体所感染的宿主菌细胞内很少有35S,而大多数35S出现在宿主菌细胞的外面。

也就是说,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在感染宿主菌细胞后,并未进入宿主菌细胞内部而是留在细胞外面。被32P标记的噬菌体感染宿主菌细胞后,测定宿主菌的同位素,发现32P主要集中在宿主菌细胞内。所以噬菌体感染宿主菌细胞时进入细胞内的主要是DNA。

(3)噬菌体溶源性鉴别方法扩展阅读

一、噬菌体核酸特点:

ss RNA:噬菌体中所含的核酸是单链RNA。

ds RNA:噬菌体中所含的核酸是双链RNA。

ss DNA:噬菌体中所含的核酸是单链DNA。

ds DNA:噬菌体中所含的核酸是双链DNA。

二、噬菌体繁殖特点

1、毒性噬菌体

指在宿主菌体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毒性噬菌体的增殖方式是复制,其增殖过程经历吸附穿入、生物合成和成熟释放3个阶段。

进入菌细胞内的噬菌体核酸首先经早期转录产生早期蛋白质,并复制子代核酸,再进行晚期转录产生噬菌体的结构蛋白。子代噬菌体达到一定数量时,由于噬菌体合成酶类的溶解,菌细胞突然裂解,释放出的噬菌体再感染其他敏感细菌。

2、温和噬菌体

感染宿主菌后并不增殖。其基因整合于细菌染色体上,即前噬菌体,随细菌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分裂而分配至子代细菌的染色体中。温和噬菌体有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可偶尔自发地或在某些理化或生物因素地影响下,整合的前噬菌体脱离宿主菌染色体,进入溶菌性周期导致细菌裂解,并产生新的成熟噬菌体。

4. 大肠杆菌噬菌体怎么鉴别

大肠杆菌又称大肠埃希菌,为人类的肠道正常菌群。
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多有周鞭毛,能运动,有菌毛、荚膜及微荚膜。
生化反应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和甘露醇产酸产气,尿素酶阴性,IMViC实验+ + - -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细菌。

大肠杆菌噬菌体是人体大肠的一种细菌只在人体大肠如在其它部位就会诱发另一种病。噬菌体还有一种特点是 1.个体微小,无细胞结构,但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
2.具严格的活组织寄生它的寄生性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只在一种细胞寄生

5. 毒性噬菌体和溶原性噬菌体有什么区别

烈性噬菌体是侵染宿主细胞后,进入裂解途径,破坏宿主细胞原有遗传物质,合成大量的自身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并组装成子噬菌体,最后使宿主裂解的一类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是一类感染宿主细菌后不引起细菌裂解而与宿主细胞建立共生关系并随细菌繁殖传给细菌后代的噬菌体。带有温和噬菌体的细菌称“溶源菌(lysogen)”,而所携带的噬菌体称“原噬菌体(prophage)”。 温和噬菌体的这种产生成熟噬菌体颗粒和溶解宿主菌的潜在能力,称为溶原性(lysogeny)。

6. 什么是溶原性噬菌体

溶原性噬菌体应该就是"温和型噬菌体吧"。温和型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会将其遗传物质DNA接到细菌的染色质之中,有点像寄生的概念。温和型噬菌体因此可以借由宿主细胞的产生子代而不断"繁衍"自己的遗传物质,这样一来,原先一开始被入侵的细菌的所有子代皆会带有噬菌体的DNA。而他也可以利用细菌来产生对噬菌体本生有利的蛋白质。而当环境改变或其他因素使生存条件改变时,温和型噬菌体DNA就会脱离宿主的染色质,破坏宿主细胞并且利用之制造出完整的噬菌体,最后产出一大堆并释出,在去入侵其他的细菌宿主。而相对于温和型噬菌体,另一类型为"恶毒型噬菌体",此种噬菌体入侵细胞后,并不会将其遗传物质嵌入宿主的染色质内,而是会控制宿主细胞直接帮他生产噬菌体的所需蛋白还有复制他的核酸,在细菌细胞内组装完成后就破坏之,是初一大堆在去入侵其他的细菌宿主。
参考资料

7. 溶菌性反应和溶原性反应的定义是什么

溶原性又称溶源现象。宿主细菌感染噬菌体后,并不开始合成更多的Ifs菌物质的一种噬菌体和宿主细菌之间的关系。
噬菌体将在细菌染色体的某个特定部位插入并连成一体(格合),从而形成一个涪菌源、并与染色体一起复制和在每次细胞分裂时传递到子代细胞中去。在这一原噬菌体阶段,病毒染色体组表达被阻遏,噬菌体DNA从行为上不能在细菌染色体的特定区域中区别出来。随着噬菌体的自发的营养性发展,会使一小部分溶源性细胞发生溶解,放出许多噬菌体颗粒,这种变化也可靠诱变剂或紫外光照射引起、溶源化会引起细菌的某些特性的遗传性能的改变
噬菌体吸附到宿主细胞表面之后,注入DNA,噬菌体的DNA进行复制及蛋白质的合成,并组装成噬菌体颗粒,最后使寄主细胞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颗粒的过程。当子代噬菌体增殖到一定数量(20-1000个)时(噬菌体晚期基因可编码合成一种溶菌酶),使细菌裂解,噬菌体释放游离,又可去感染另外的细菌。称溶菌周期,约25min。

8. 毒性噬菌体和溶原性噬菌体的区别

毒性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胞之后会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 温和性噬菌体则不会,而是共存.

9. 毒性噬菌体和温和性噬菌体之间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麻烦告诉我

温和噬菌体的基因组能与宿主菌基因组整合,并随细菌分裂传至子代细菌的基因组中,不引起细菌裂解。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prophage),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lysogenic bacterium)。前噬菌体偶尔可自发地或在某些理化和生物因素的诱导下脱离宿主菌基因组而进入溶菌周期,产生成熟噬菌体,导致细菌裂解。温和噬菌体的这种产生成熟噬菌体颗粒和溶解宿主菌的潜在能力,称为溶原性(lysogeny)。由此可知,温和噬菌体可有三种存在状态:①游离的具有感染性的噬菌体颗粒;②宿主菌胞质内类似质粒形式的噬菌体核酸;③前噬菌体。另外,温和噬菌体可有溶原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而毒性噬菌体只有一个溶菌性周期。
毒性噬菌体在敏感菌内以复制方式进行增殖,增殖过程包括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和释放几个阶段。从噬菌体吸附至细菌溶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称为噬菌体的复制周期或溶菌周期。
吸附 吸附是噬菌体与细菌表面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过程,其特异性取决于噬菌体蛋白与宿主菌表面受体分子结构的互补性。不同噬菌体的吸附方式不同,丝形噬菌体以其末端吸附,有尾噬菌体以尾丝、尾刺吸附。丝形噬菌体如M13、f1等及微球形噬菌体如MS2等是吸附于细菌的性菌毛上,所以只感染有性菌毛的F+菌。只要细菌具有特异性受体,不论是活或已死亡,噬菌体都能吸附,但噬菌体不能进入死亡的宿主菌。
穿入 有尾噬菌体吸附宿主菌后,借助尾部末端含有的一种类似溶菌酶的物质,在细菌胞壁上溶一小孔,然后通过尾鞘的收缩,将头部DNA注入细菌体内,而蛋白质衣壳留在菌细胞外。无尾噬菌体与丝形噬菌体可以脱壳的方式进入细菌细胞内。
生物合成 噬菌体核酸进入菌细胞后,一方面通过转录形成mRNA,再由此转译成噬菌体所需的,与生物合成有关的酶、调节蛋白和结构蛋白。另一方面, 以噬菌体核酸为模板,通过核酸多聚酶的催化作用,大量复制子代噬菌体的基因核酸。
成熟与释放 待噬菌体的蛋白质与基因核酸分别合成后,立即在细菌胞质内按一定程序装配成完整的成熟噬菌体。当子代噬菌体达到一定数目时,菌细胞突然裂解,释放出的噬菌体又可感染新的敏感细菌。但有些丝形噬菌体是以出芽的方式逐个释放。
在液体培养基中,噬菌现象可使混浊菌液变为澄清。在固体培养基上,若用适量的噬菌体和宿主菌液混合后接种培养,培养基表面可有透亮的溶菌空斑出现。一个空斑系由一个噬菌体复制增殖并裂解细菌后形成,称为噬斑(plaque),不同噬菌体噬斑的形态与大小不尽相同。本质区别就一点啊 一个对宿主细胞没有害处 一个有害

10. 检测溶原性细菌的意义

摘要 细菌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或称原噬菌体)并能正常生长繁殖而不被裂解的细

阅读全文

与噬菌体溶源性鉴别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式棉袄制作方法图片 浏览:63
五菱p1171故障码解决方法 浏览:858
男士修护膏使用方法 浏览:546
电脑图标修改方法 浏览:607
湿气怎么用科学的方法解释 浏览:537
910除以26的简便计算方法 浏览:805
吹东契奇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704
对肾脏有好处的食用方法 浏览:98
电脑四线程内存设置方法 浏览:512
数字电路通常用哪三种方法分析 浏览:13
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浏览:525
苯甲醇乙醚鉴别方法 浏览:82
苹果手机微信视频声音小解决方法 浏览:700
控制箱的连接方法 浏览:75
用什么简单的方法可以去痘 浏览:789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几个 浏览:803
自行车架尺寸测量方法 浏览:124
石磨子的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152
行善修心的正确方法 浏览:403
薯仔炖鸡汤的正确方法和步骤 浏览: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