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是肠套叠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邻近的另一段肠腔内,是婴儿时期的急腹症。这种病有几个特点:男孩子多于女孩;多发生在4~12个月以内的健康胖孩子身上;发病季节多在夏季7~8月份。有以下几种发病原因:婴儿对增加辅食不适应;夏季饮用冷食多,引起肠道病毒、细菌感染机会多;这个年龄抵抗力弱。以上因素均能引起肠蠕动紊乱,诱发肠套叠。
患了肠套叠,孩子是很痛苦的,肚子阵阵绞痛,孩子剧哭不止,双手紧握,四肢乱动,面色苍白。发作1~2分钟后,腹痛消失,患儿安静如常。约15分钟后,腹痛再次出现,重复循环,伴有呕吐。起病后8~12小时,由于肠管缺血,坏死,可发现果酱大便排出,这时切莫认为是肠道感染,应马上到医院就诊。
㈡ 给几个有关肠套叠的问题和答案
肠套叠 intussusception 一段肠管套入其相连的肠管腔内。是婴儿急性肠梗阻中最常见的一种。好发部位多由回肠末端套入宽大的盲肠腔内。发病与肠管口径不同、肠壁肿瘤、憩室病变、肠蠕动节律失调等因素有关。典型的3大症状有腹痛,果酱样血便和腹部包块。主要表现为阵发性腹痛,病儿表现阵发性哭闹,面色苍白,出汗,下肢屈曲腹部翻挺,持续数分钟而突然安静。腹部可触及活动而压痛的肿块,肠梗阻症状明显。而成人症状较轻,便血者较少,往往呈不全梗阻的表现。不典型者应与阑尾炎、肿瘤和其它类型肠梗阻相鉴别。钡剂造影可见套叠头端呈杯口状,若套叠发生时间较久,肠坏死或穿孔者则禁用此法检查。诊断明确的早期肠套叠,可试用空气灌肠、腹外手法复位;已超过48小时不能复位者应考虑手术复位;复位困难者可行局部的肠切除肠吻合术。成人的肠套叠多由某种病理因素引起,故一般采用手术疗法为宜。老年人因长期便秘亦会发生此病。 肠套叠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80%发生于2岁以下的小儿,男比女多2~3倍。 多突然起病,其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一)腹 痛 为早期出现的症状,其特点是平素健康的婴儿,无任何诱因而突然发生剧烈的有规律的阵发性腹痛。患儿表现阵发性哭闹不安、屈腿、面色苍白。每次发作约10~20分钟,以后安静入睡,或玩耍如常,约数十分钟后又突然发作,其症状如前。如此反复多次,患儿精神渐差、疲乏不堪、面色苍白。这种有规律的阵发性腹痛,是由于较强的肠蠕动波把套入的肠管向前推进,牵拉肠系膜,同时套叠鞘部发生强烈收缩所引起。个别较小的病儿无剧烈哭闹,仪表现为阵阵不安和面色苍白,随后进入休克状态,需特别警惕。 (二)呕 吐 起病不久即出现反射性呕吐。这是由于肠系膜被牵拉所致,呕吐物为奶块或食物,以后即有胆汁甚至可为粪便样物,是肠梗阻严重的表现。 (三)血 便 多于病后6~12小时出现,是本病特征之一,常为暗红色果酱样便,亦可为新鲜血便或血水,一般无臭味,当疑为本病而尚无便血时可作直肠指检,如指检染血则有同样诊断意义。出现便血原因是套入部肠壁血循环障碍,致使粘膜渗血与肠粘液混合在一起的结果。 (四)腹部肿块 是具有重要诊断意义的腹部体征,肿块的部位依套入点和套入程度而定,一般多在升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位置。在病程早期,肿块多位于右上腹部,呈腊肠样,光滑而不太硬,略带弹性,可稍活动,有压痛。以后随套叠的进展,肿块可沿结肠移至左腹部,严重时可套入直肠内,直肠指检可触及子宫颈样肿物。 (五)全身情况 发病早期病儿全身情况尚好,体温正常,仅有面色苍白,精神不好,食欲不振或拒食。随发病时间延长,一般情况逐渐严重,表现精神萎靡、嗜睡、脱水、发热、腹胀,甚至休克或腹膜炎征象。 1、X线检查肠梗阻征象。 2、B超检查显示肠套叠包块。 [诊 断] 婴幼儿肠套叠有典型症状者一般诊断不困难。临床上有阵发性腹痛、呕吐、便血及肿块四者存在即可确诊。对只有阵发性腹痛和呕吐的肠套叠早期,尚未出现血便,或晚期由于腹胀明显触不清肿块的病例,应做直肠指检,并进行空气或钡剂灌肠X线检查,可及时作出正确诊断。结肠注气或钡剂X线检查是一种简便安全而可靠的诊断方法,不但可以及时作出正确诊断,同时也是较好的治疗措施。 [鉴别诊断] 小儿肠套叠应与其他许多胃肠道疾病相鉴别。 (一)细菌性痢疾 亦多见于婴幼儿,起病急,有阵发性腹痛、血便等,可能与肠套叠混淆。但痢疾排便次数多,含有大量粘液和脓血便,有里急后重,早期即有发热,腹痛不如肠套叠剧烈而有规律,腹部也触不到肿块。粪便检查可见大量脓细胞,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鉴别常无困难,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细菌性痢疾的基础上,因肠蠕动紊乱,也可并发肠套叠。 (二)急性坏死性肠炎 可表现为腹痛、呕吐和血便,但该病多有腹泻史,早期即可表现为腹胀、高热和频吐,大便频繁,呈洗肉水样,量较多,具有特殊腥臭味,全身情况恶化快,常表现严重脱水、皮肤花纹等休克症状。 (三)蛔虫性肠梗阻 多见于较大儿童,可有阵发性腹痛、呕吐,在腹部可触及蛔虫团,颇似腊肠样肿块,但其表面常呈条索状,一般无血便。发病不如肠套叠急骤,多有排蛔虫或不当驱虫史。 (四)过敏性紫癜 多见于年长儿,多数有新鲜的出血性皮疹,伴有关节痛,有时伴有血尿。血便多呈暗红色,腹部触不到肿块,这些症状有助于与肠套叠鉴别,有时本病可并发肠套叠,应引起注意,必要时应作X线检查。 有非手术疗法与手术疗法两种。 (一)非手术疗法 凡是病程在48小时内的原发性肠套叠,患儿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脱水,无明显腹胀者均可以灌肠疗法治疗。一般采用空气或钡剂灌肠。空气灌肠气体压力可为8.0~12.OkPa,(60~90mmHg),注入空气时,可轻柔按摩腹部或者改变体位以利于套叠复位。复位时可见套叠顶端逐渐向结肠近端退缩。直至看到空气突然进入回肠末端,即表示已复位,此时拔出肛管即见患儿排出大量臭气,腹部肿块消失,患儿一般情况好转。复位后口服0.5~1.0g碳末,6~8小时后可由粪便排出碳末,即表示复位完全成功。凡复位标志不清,肿物虽消而小肠内充气不显着者,须辅以钡剂灌肠观察,钡剂灌肠水压复位法一般可将装有20%钡剂水溶液的吊瓶提高到离病儿水平体位70~80cm的高度注入钡剂。在X线透视下确定诊断后,再将吊瓶提至80~lOOcm处,使套叠慢慢复位。 为了提高灌肠复位的疗效,有时可事先给阿托品或苯巴比妥钠、水合氯醛等镇静剂,使患儿安睡。已有脱水者应先输液改善一般情况后,再行灌肠。 (二)手术疗法 晚期病情比较严重,不适合作灌肠复位的病例,或已经灌肠未能复位的病例,疑有小肠套叠者;以及复位达3次以上者均须手术治疗。术前应作好准备包括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抗生素退热及输血等。手术时根据患儿当时情况及病理变化行套叠复位,肠切除吻合,肠造瘘等,套叠很紧的病例,不能强力复位,以免引起浆膜撕破,鞘部有白色斑块疑有肠坏死的病例应行肠切除吻合术,避免术后发生破裂穿孔。
㈢ 肠套叠如何鉴别诊断
第一、应该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首先是与细菌性痢疾进行区别,指定在夏季发病多,大便还有粘液和脓血,出现里急后重,高热等感染中毒症状,顺便检查可以看到成堆脓细胞,细菌培养阳性,但是必须注意,偶尔也可引起肠套叠,两种疾病可以同时存在,或者肠套叠继发于细菌性痢疾之后。
第二个疾病是,梅克尔憩室出血,范围大量血便常为无痛性肠套叠。
第三、与过敏性紫癫进行区别,水肿出血和增厚,左右下腹可触及肿块儿,绝大多数还有出血性皮疹关节肿痛,分辨率有肾脏病变,该病由于肠蠕动功能紊乱和肠壁血肿也可以肠套叠。
㈣ 幼儿型肠套叠三大典型表现
(一)腹 痛 为早期出现的症状,其特点是平素健康的婴儿,无任何诱因而突然发生剧烈的有规律的阵发性腹痛。患儿表现阵发性哭闹不安、屈腿、面色苍白。每次发作约10~20分钟,以后安静入睡,或玩耍如常,约数十分钟后又突然发作,其症状如前。如此反复多次,患儿精神渐差、疲乏不堪、面色苍白。这种有规律的阵发性腹痛,是由于较强的肠蠕动波把套入的肠管向前推进,牵拉肠系膜,同时套叠鞘部发生强烈收缩所引起。个别较小的病儿无剧烈哭闹,仪表现为阵阵不安和面色苍白,随后进入休克状态,需特别警惕。 (二)呕 吐 起病不久即出现反射性呕吐。这是由于肠系膜被牵拉所致,呕吐物为奶块或食物,以后即有胆汁甚至可为粪便样物,是肠梗阻严重的表现。 (三)血 便 多于病后6~12小时出现,是本病特征之一,常为暗红色果酱样便,亦可为新鲜血便或血水,一般无臭味,当疑为本病而尚无便血时可作直肠指检,如指检染血则有同样诊断意义。出现便血原因是套入部肠壁血循环障碍,致使粘膜渗血与肠粘液混合在一起的结果。 (四)腹部肿块 是具有重要诊断意义的腹部体征,肿块的部位依套入点和套入程度而定,一般多在升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位置。在病程早期,肿块多位于右上腹部,呈腊肠样,光滑而不太硬,略带弹性,可稍活动,有压痛。以后随套叠的进展,肿块可沿结肠移至左腹部,严重时可套入直肠内,直肠指检可触及子宫颈样肿物。 (五)全身情况 发病早期病儿全身情况尚好,体温正常,仅有面色苍白,精神不好,食欲不振或拒食。随发病时间延长,一般情况逐渐严重,表现精神萎靡、嗜睡、脱水、发热、腹胀,甚至休克或腹膜炎征象。 1、X线检查肠梗阻征象。 2、B超检查显示肠套叠包块。
㈤ 宝宝出现肠套叠的症状是什么
肠套叠是指近端肠管套人远端肠管中,以致肠道不通畅,发生肠梗阻,严重的可引起肠坏死。这种病大多发生在4-10个月、见于比较胖的孩子。肠套叠临床表现往往有以下四个早期信号:一、
腹痛。由于孩子年龄小,不能主诉腹痛,所以常表现为突然的阵发性哭吵,双腿屈到腹部,面色苍白,发作几分钟后会再次发作。
二、
呕吐
孩子腹痛发作后,不久就会出现呕吐。呕吐物一开始是乳汁、乳块或食物残渣,接着可能有草绿色的胆汁,严重时甚至吐出有粪臭的液体。三、
便血。刚发病时可能有1-2次正常大便,但几小时后,就可能排出暗红色的血便或血和粘液的混合物,称为果酱样大便。
四、
腹部肿块。一般见于疾病的初期,当腹痛缓解、腹肌松弛时,家长可以在孩子的右上腹部摸到像腊肠或香蕉一样的肿块。肿块略有弹性,表面光滑,稍稍可以活动,这是诊断孩子肠套叠最有价值的体征。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以上四种表现,应立即送孩子去医院急诊,以免延误病性。
㈥ 小儿肠套叠的典型症状
小儿肠套叠分为婴儿肠套叠(2岁以内者)和儿童肠套叠,临床上以前者多见。
1.婴儿肠套叠多为原发性肠套叠,症状表现如下:
(1)阵发性哭吵:常见既往健康肥胖的婴儿,突然出现阵发性有规律的哭闹,持续约10~20分钟,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表现,然后有
5~10分钟或更长时间的暂时安静,如此反复发作。此种阵发性哭闹与肠蠕动间期相一致,由于肠蠕动将套入肠段向前推进,肠系膜被牵拉,肠套叠鞘部产生强烈收缩而引起的剧烈疼痛,当蠕动波过后,患儿即转为安静。肠套叠晚期合并肠坏死和腹膜炎后,患儿表现萎靡不振,反应低下。一部分体质较弱,或并发肠炎、痢疾等疾病时,哭闹不明显,而表现烦躁不安。
(2)呕吐:初为奶汁及乳块或其他食物,以后转为胆汁样物,1~2天后转为带臭味的肠内容物,提示病情严重。
(3)腹部包块:在2次哭闹的间歇期检查腹部,可在右上腹肝下触及腊肠样、稍活动并有轻压痛的包块,右下腹一般有空虚感,肿块可沿结肠移动,严重者可在肛门指诊时,在直肠内触到子宫颈样肿物,即为套叠头部。
(4)果酱样雁:婴儿肠套叠发生雁者达80%以上。家长往往以雁为首要症状就诊,多在发病后6~12小时排雁,早者在发病后3~4小时即可出现,为稀薄黏液或胶冻样果酱色雁,数小时后可重复排出。便血原因是肠套叠时,肠系膜被嵌入在肠壁间,发生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黏膜出血、水肿与肠黏液混合在一起而形成暗紫色胶冻样液体。
(5)肛门指诊:有重要临床价值,有些来诊较早患儿,虽无雁排出,但通过肛门指诊可发现直肠内有黏液雁,对诊断肠套叠极有价值。
(6)全身状况:依就诊早晚而异,早期除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外,营养状况良好。晚期患儿可有脱水,电解质紊乱,精神萎靡不振、嗜睡、反应迟钝。发生肠坏死时,有腹膜炎表现,可出现中毒性休克等症状。
2.儿童肠套叠儿童肠套叠临床症状与婴儿肠套叠相比较,症状不典型。起病较为缓慢,多表现为不完全性肠梗阻,肠坏死发生时间相对比较晚。患儿也有阵发性腹痛,但发作间歇期较婴儿为长,呕吐较少见。拒统计儿童肠套叠发生便血者只有40%左右,而且便血往往在套叠后几天才出现,或者仅在肛门指诊时指套上有少许血迹。儿童较合作时,腹部查体多能触及腊肠型包块。很少有严重脱水及休克表现。
㈦ 想知道是不是婴儿肠套叠
我宝宝就是昨天得的肠套叠,今天做的手术,你的宝宝不是这样的病,肠套叠是急性病,超过3天都有生命危险。我宝宝肠套叠几个小时就很危险了,肠套叠表现为:吐,大便有血,不吃奶,建议你马上去看看,如果是,就赶快治疗。这个病千万不要等。
㈧ 怎么区分婴儿肠套叠和肠痉挛、肠绞痛
肠套叠是阵发性哭闹、阵发性腹痛、呕吐、果酱般血便,有的宝宝在右上腹部或中部可以摸到香肠装肿块。发病时,肠子的蠕动会引起剧烈的疼痛,宝宝因此而大哭,面色苍白,双腿屈向腹部;腹痛一旦缓解,即刻停止哭泣。疼痛间隔5-30分钟发作一次,在腹痛发作20-30分钟后,即可发生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