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解决方法 > 小学难题的解决方法

小学难题的解决方法

发布时间:2022-04-20 22:41:46

如何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策略

画图策略
在解题过程中,运用画图的方法,画出与题意相关的示意图,借助示意图来帮助推理、思考,这是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最常用的一种策略。
常见的画图方式有:线段图、集合图等。
将疑难问题的文字“翻译成图”,能够立竿见影地理清思路,找到解题策略。
转化策略
转化也是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能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能把未知的问题变为已知的问题。
列表策略
列表策略,又叫列举策略。是将问题的条件信息用表格的形式列举出来,便于从中发现问题、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排除非数学信息的干扰,同时也便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枚举策略

在解决一些特殊问题时,有时候没有办法列算式,这个时候列举出被研究对象的所有可能情况,则能使问题比较容易地获得解决。和列表策略一样,在枚举时也要做到有序思考,这样才能做到不重不漏。
替换策略

“替”,顾名思义就是“替代”;“换”,自然就是“更换”的意思。替换策略是用来解决几个数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问题。运用替换策略能把两个量与总量的关系简化为一个量与总量的关系,从而有助于解决问题。
逆推策略

逆推,即“逆回来、倒过去”推想,也叫倒推法、还原法。就是从事情的结果出发,倒过去推想它最开始是怎样的。当我们已知“现在”的状态,要去求“原来”时,常常可以运用逆推策略帮助思考。

Ⅱ 我国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中小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投资规模不够,办学条件艰苦落后。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办学条件悬殊大、教师待遇差距大的客观现实,始终制约着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2、师资建设不配套,整体教学水平不高。由于地方财政用于补充基础教育的经济实极为有限,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相对较差,缺乏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的实力和条件,导致教师数量不够、整体实力不强、教学水平偏低。

3、教育思想保守,育人观念落后。有些家长对子女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正确的理想教育与行为导向,对孩子们全面发展缺乏必要的信念支持和监督引导,造成大多数中小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心,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持续学习的决心。

二、解决方法。

1、政府投资规模加大,加强办学条件,加大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办学条件悬殊、教师待遇差距减少的客观现实。

2、增进师资建设配套,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改良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福利待遇。

3、教育思想开放,提升育人观念。

(2)小学难题的解决方法扩展阅读:

中小学教师素养不足也是造成中小学生素养偏低的又一重要的原因。相对于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而言,课程结构常常是滞后的。这一特点对教师的素养、科普观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而我们的教育现实中往往是重比轻彼、顾此失彼的片面的教育模式。

在中小学教育管里者或教育者的思想观念里,智育已经是他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孩子考试导高分是展现自己的手段,或者比较文明一点说是体现自己个人价值的方式,这种错误的价值观直影响了教师的行为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小学教育

Ⅲ 如何培养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的表征;
2、定势与功能固着;
3、原型启发;
4、已有知识经验;
5、情绪和动机。
【如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

括;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多角

度的分析问题解决的方案;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4)训练学生罗辑思维能力。

Ⅳ 小学解决问题数学方法有哪些

手脑并用是提高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衡量人才的重要重要指标,是从小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实际操作这项活动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具有创造性、开拓性。符合国家关于活动课开设的目的和意义。有利于数学教学的辅助过程,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教学中,经常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探索,唤起学生创新意识,改变教师的主体。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挖掘,逐步形成创新能力。
优化教学模式,深化创新意识培养:传统意义上教学的几个重要的环节一般是:导入新课—新授—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经过多年的改进,形式虽然有变化,但实质却没有什么改动。其实,课堂不必套用这个模式,对小学来说,一本正经的像对成人那样传授知识,未免太呆板了些。活动教学、游戏教学、发现教学、探究教学、数学建模教学、竞赛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都是可以采取的。比如:导入这一环节,完全可以用昀新的教学词汇—创设情境来表示和演绎,情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的,它必然会起到导入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面对着一个问题,借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的意识。再比如:新授这一环节,完全可以改成探索与讨论,而巩固环节可以换成实践与反思等等,这些改变并不是换换词语那样简单,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的改变与教学方式的更新,通过这些改变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3
小学数学方法二
动手操作的策略: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中《三角形边的关系》时,我让学生自己探索任意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先猜想,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试围,验证自己的猜想。实验结果有所不同,这样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产生思维冲突,从而提出数学问题“为什么有的能围成,有的围不成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在进一步的探索交流中得出结论,即较短两条边的和等于或小于第三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只有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
再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课前有一部分学生就能说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点。但是如何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而不是仅仅知道这个结论而已。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等一系列操作活动,找到了几种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后,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还有我在教《梯形的面积》时,引导学生探究“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这一问题时,我给学生提供了硬纸片的梯形学具,把实际操作策略的选择权留给学生,学生将这个问题转化为一个已知的问题进行推导研究。学生在自主探索实现操作策略的多样化:有的学生将它剪为两个三角形;有的通过割、补将它转化为长方形;或者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种开放性的操作策略,不仅有可能获得问题解决,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Ⅳ 如何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常见疑难问题

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热;一、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教学设计一定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知;二、在教学中,教师要能较好地整合资源并创造性地运;教师要较好地理解教材的意图,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三、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如何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常见疑难问题?
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通过多年的摸索,我认为解决这些热点难点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设计一定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充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的理念。并且教师在课堂上要有进行积极创新改革的精神,突破传统教学,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
二、在教学中,教师要能较好地整合资源并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教师要较好地理解教材的意图,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此外,还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三、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应用不同的思路去探究与解决问题,并从中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课堂上,教师要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在强化应用的过程中形成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终身受益。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利用数学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
(2)利用数学关系等。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数学价值。
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
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的方式去解决数学问题,如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等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而且还注意到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和优化组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他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实现以一种方式为主,多种方式为辅;或者多种方式优化组合。
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表现出良好的数学素养。
课堂上,教师要从学生的发言中,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夯实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功底。鼓励学生多发言,学生的发言比老师的讲解更加重要。这有赖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方面: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二是学生方面: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也进一步检验教师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管怎样 ,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只有找准疑难问题的突破口,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Ⅵ 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

1)首先要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和学数学的兴趣。
2)其次,老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这种知识必须是系统化的,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的知识体系,而不是简单的,孤立的知识点。
3)再次,引导帮助学生建立一种系统化的过程和方法去解题。从阅读理解题意和求解目标开始,分析问题,制定解题计划,应用与题目相关联的知识及相关的解题策略,逐步达到求解目标,验证求解目标,最后还要反思和总结。
4)最后而且是非常重要且易被人们忽视的一点是,要在讲解数学基本知识的同时,帮助引导小学生建立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的头脑,而不能仅仅是就事论事讲解题目的解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是指导我们解数学题的指导思想。一旦学生脑海中建立起来数学思想方法,它不仅适用于小学数学,而且还可以延续到初中,高中和大学,陪伴人的一生。知识是死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淘汰或淡忘,而通过讲解学习知识过程所建立起来的数学思想方法思维,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就像我们所说的: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 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建立后,它会融入到我们的血液里,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思维,伴随人的一生。

Ⅶ 小学课堂常见问题及应对方法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不遵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

我国的心理学家根据调查研究把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外向性的问题行为,这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的教学活动的攻击性行为。例如: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擅换座位、传递纸条、等过度亲昵的行为;高声谈笑、发出怪声、敲打做响、做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语言粗暴、顶撞老师、不服从指挥等反抗性行为等等。

二类是内向性的问题行为,这是指对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不构成直接威胁的一种退缩性行为。例如上课时凝神发呆、胡思乱想、心不在焉等注意涣散行为,胡写乱涂、抄袭作业等草率行为;胆小害羞、不敢主动提问、不敢回答问题的退缩行为等等。虽然这种退缩性行为不会直接干扰课堂秩序,但对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的影响很大,而且对学生自身的人格发展也有极大的危害。

二、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 主观原因

大量的课堂问题行为是由学生本身的主观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主要有:

1、 规范不能内化。

行为规范的教育是小学生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学生普遍能够领会小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但总有些却不一定按要求做或者做不到。其主要原因在于是他们不能把小学生的行为规范中的要求转变为自身道德信念,不能从内心产生履行这些准则的自觉性。他们的这种由知到行的转化受到了障碍。因此这一类学生表现出了明知故犯的行为。例如有的学生知道无节制地玩电脑游戏是不好的,但就是经不起诱惑,想方设法背着父母玩电脑游戏。

2、 行为目标不明确。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理不够成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一般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他们的生活、学习都没有追求的目标,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例如,个别学生非常的贪玩,不爱学习,做作业总是拖拖拉拉,而且还要父母的监督下才肯写作业,这主要就是因为他们不明白学习是为了什么。如果他的学习有了目标,比如学习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或求知欲,为了兴趣为了取得好成绩,为了获得父母的称赞、老师的表扬,那么他们也就有了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

3、 责任心不够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在的小学生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在优越的生

1/5页

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大胆、活泼、求知欲望强,但是他们的自立意识差,依赖性强,同时还缺乏责任心。比如,小学生仔做值日生工作时马虎应付、敷衍了事,经常忘带红领巾、学习用具等等。缺乏强烈的责任心导致了这些问题行为的出现。

4、小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

?厌烦

由于教学内容太难或者太易,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或者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语言平淡,甚至无意义重复,学生感到厌烦,因而寻求其它新异的刺激,以示对课堂和老师的不满。

?挫折与紧张的发泄。

对于教师所提出的学习、行为等方面的各种要求,学生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学生会非常顺利地达到教师的要求;但有的学生则连遭挫折,经常面临失败的威胁。挫折容易使学生感到紧张,当紧张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就会发泄自己的情绪,因此在课堂上表现出异常甚至问题的行为。

?寻求注意与地位。

一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当他们发现无法从学习或竞赛中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可时,常常以问题行为来取得教师和其它同学的注意,从而妄想争得自己在班级体中的位置。 (二) 客观原因

1、社会因素

社会是人生的大舞台,小学生时刻都在受社会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一些不良的因素在社会中蔓延,在小学生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例如:电视镜头中的打打杀杀,粗鲁的言行举止中,小学生在这些场景中潜移默化,以致在生活中多多少少的模仿这些粗鲁、暴力的言行。

2、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他们的生活港湾,小学生的一半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因此,家庭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我们发现小学生的问题行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来自家庭的因素。

?隔代抚养

现今的社会,年轻的父母们经常会因工作的原因而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小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等方面的照料成为了年老的祖父们的职责。祖辈们的思想观念、文化知识局限了他们的教养方式。而且加上为隔代教养,他们对孩子时常娇惯、溺爱,纵容孩子们的不良行为。就孩子而言,缺少了父母完整的爱,缺少了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易导致心理失调,表现出诸多问题行为。

?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在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的父母只注重小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完全不顾他们的心理感受。有的父母教育方式粗暴,方法简单,动辄对孩子吼叫、批评,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有的父母在处理问题时,缺少说理,总是靠打来“征服”孩子的不当,结果小学生也用此方式去“征服”别人,容易产生暴力行为。有的父母经常当众批评孩子,无视孩子的心理感受和自尊,给孩子造成了心理创伤。有的父母采取放养式的教育,他们的孩子从小就“为所欲为”,没有一定的约束与管制,在学校大家庭中总不自在,容易与同学闹矛盾,更不能自觉的遵守学校纪律。

?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影响小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言行举止和他们营造的家庭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例如有攻击行为的幼儿来说,他们的不良动机跟家长的错误引导有着很大关系。当孩子受欺负后,家长会引导:“别人打你,你也还手,这样,以后就没人欺负

Ⅷ 小学生会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问题一:精力不济

现象:部分小学生在上课时上午第一、二节课,精力比较充沛,听课非常精神,记忆和理解都不错,但是到了三、四节课就打哈欠、犯困,听课效果也受到影响,不能很好领会老师的意图。由于睡眠不足引起的疲劳,老师也很难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建议:孩子入学后,家长要有意识地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一年级学习任务不重,没有必要搞疲劳战术,但一切都要正规起来,不能想几点睡就几点睡。保证充足的睡眠,孩子才有精神从事第二天的学习。

问题二:“四二一”综合征

现象:一位老师介绍,班里一名同学小文,姥姥、姥爷从一年级就整天按部就班地接送她,对她百依百顺倍加疼爱。小文现在上五年级,对为她付出很多的姥姥姥爷却特别蛮横,对老人斥来呵去,十来岁还不懂得体谅老人,尊敬老人。在生活方面,小文也是一塌糊涂,事事依靠长辈,自理能力很差。

建议:这名同学是典型的“四二一”综合征,在家中祖父母、外祖父母四位老人,父母两位大人都围绕着一个孩子转,对孩子过于迁就、娇惯,孩子错失了养成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良机。

专家提醒新生家长,小文的这种行为值得一年级家长重视:孩子刚入小学,家长千万不要以为“只要学习好,就一好百好”,放松了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培养。家长应该借助孩子入学这个机会,让孩子懂得自己长大了,有意识地让孩子独立做一些家务,引导孩子懂得尊敬老人、帮助别人等传统美德,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问题三:成绩差家长骂

现象:入学后,各种小测验、小考试成了学生的家常饭。一年级知识简单,不少同学都能得满分,如果考不到满分,有的家长就沉不住气了,先问孩子:“别人能考满分,你为什么考不好?”再教训孩子:“怎么这么笨,就你分数低。”家长恨铁不成刚的呵斥,往往让新入学的孩子感觉无所适从。

建议: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行为习惯,为将来打下基础,家长切不可以分数论英雄。一年级的知识不是很复杂,一些学生考不好往往是由于粗心,而不是听课能力、理解能力有问题。家长不分析试卷就大发雷霆,对孩子又打又骂,很容易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孩子失去自信。这对刚刚接触学校的小学生是非常不利的。孩子分数低了,家长要分析试卷,查出孩子失分的原因是什么,帮助孩子改正,鼓励孩子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就可以了。

Ⅸ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

解决问题三步骤的实施

(一)阅读与理解

1.找信息

找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低年级多是以图画、表格、对话等方式呈现问题。随着年级升高,逐渐增加纯文字问题的量。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中低年级而言,最有效的途径是知道学生学会看图,从图中收集必要的信息。教师要注意三种情况,一是题中的信息比较分散,应指导学生多次看图,将能知道的信息尽量找到;二是题中信息比较隐蔽时,容易忽略,这是要引导学生仔细看图,三是信息的数量较多,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收集有关信息。

2.提问题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有认识到信息之间的联系,才能提出一个合理的数学问题。教师有意识给学生提供机会,为学生营造大胆提出问题的气氛 ,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3.示意图

示意图让文字有了图形的辅助,有助于体现教师教学的直观性,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所学的知识。指导学生示意图,能从根本上培养和增强学生解题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解题方法才能从根本上学会如何做题,学会画示意图才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分析与解答

1.数量关系

心理学先入为主原则,第一次学习建立起来的“模型”表象,不仅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还具有导向作用。在一至四年级的除法“应用题”中,都是被除数大于除数,加之教材编排题型过于单一,缺少对比呈现。如果老师教学时缺少分析“数量关系”,或者有些老师为了追求成绩,直接告诉学生:“记住你就用大数除以小数!”以至于到了五年级形成习惯。所以,“应用题”教学一定要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

数量关系就是学生在运用运算意义和基本数量关系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对周围生活中的一些数量关系积累了一些感性的认识,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他们再抽象概括一些具体的数量关系式,大家习惯上称这种数量关系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例如:单价与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之间的关系,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等等。

2.列式计算

列式计算是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步骤,找信息,提问题,以及画示意图都是为了列出式子,算出答案。下了如此多的功夫就为了这一步骤,所以要求学生细心谨慎,不要看错数据。记错数。

3.回顾与反思

回顾和反思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积累教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在回顾中感受成功,增强学习自信心,养成反思习惯。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回顾和反思。其实回顾与反思属于检查。检查在列式中有没有写错加减乘除,检查式子中有没有看错数据,写错数据,检查有没有计算错误,比如低年级的满十就进一,不够减就退一,乘法口诀有没有出错,高年级的小数点有没有点错,或者分数的约分是否约完整等等。

总的来说,正因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教学中的最难点之一。所以就解决问题中的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和回顾与反思进行浅谈,希望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法起到作用。

阅读全文

与小学难题的解决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式棉袄制作方法图片 浏览:63
五菱p1171故障码解决方法 浏览:858
男士修护膏使用方法 浏览:546
电脑图标修改方法 浏览:607
湿气怎么用科学的方法解释 浏览:537
910除以26的简便计算方法 浏览:805
吹东契奇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704
对肾脏有好处的食用方法 浏览:98
电脑四线程内存设置方法 浏览:512
数字电路通常用哪三种方法分析 浏览:13
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浏览:525
苯甲醇乙醚鉴别方法 浏览:82
苹果手机微信视频声音小解决方法 浏览:700
控制箱的连接方法 浏览:75
用什么简单的方法可以去痘 浏览:789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几个 浏览:803
自行车架尺寸测量方法 浏览:124
石磨子的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152
行善修心的正确方法 浏览:403
薯仔炖鸡汤的正确方法和步骤 浏览: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