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子冶石瓢泡什么茶好
只能泡一种茶,因为紫砂壶具有吸味性,乱泡的话对茶不好,出不了好的茶汤。
对壶更不好,泡出的茶会串了味。
适合的茶有铁观音,武夷岩茶和普洱。
看你自己喜好吧,用一种茶来养壶,过一段时间后,即便是用清水,出来的汤里面也会带有茶香。
B. 都有哪些紫砂壶款式
谈文玩鲜事儿 最受欢迎图文公号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文玩大事我先知
自明以始,自清以盛,紫砂壶经历数百年的发展,器型何止万千,而其中最耐看的,正是那些经典造型的壶。这些经典壶式自其创制后,就成为各时代壶艺家们喜欢制作的品种,并不断衍生出新意。
紫砂壶中最耐看的,如:西施壶、石瓢壶、德钟壶、仿古如意壶、井栏壶、掇球壶、报春壶、供春壶、秦权壶、竹段壶,等等,这十几种壶型几乎所有制壶艺人多做过。
造型经典的紫砂壶为什么那么有魅力?因为紫砂壶造型得以流传至今的,都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经受历代爱壶人审美的洗礼而终成经典。
鉴别紫砂壶,懂得紫砂壶之美的第一步是辨别紫砂壶的造型。如何从紫砂壶造型方面鉴别好坏优劣?首先要学会看懂历代紫砂名家的上乘佳作,根据自身的喜好去欣赏、感受。
“圆器”讲究“圆、稳、匀、正”,圆中要有变化,壶体本身和线条的大小、曲直要匀称,比例要恰当。如石瓢壶、西施壶、仿古壶、掇球壶、井栏壶、德钟壶、秦权壶等都是驰名中外的典型作品。
【 石 瓢 】
传统经典款式,历代名家制作较多,风格各异。细分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汉棠石瓢等。各家的“石瓢”尽管面貌稍有差别,但其整体三角形、底置三足、平盖桥钮却是构成“石瓢”的基本要素,虽历经几百年,还是推崇倍致,一直延续下来,深受人们喜爱。
石瓢造型的要点在于力道,要达此目的,则要协调好石瓢各个线条所构成的三角形的比例关系,身筒、流、把,甚至钮都要相互配合,形成最佳比例,才能最终突出其独特的力度与气韵。
【 西 施 】
西施壶,首创者徐友泉,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自小拜时大彬为师。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此壶象丰满的乳房,壶纽象乳头,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可能后人觉得“西施乳壶”不雅,就改称“西施”或“倒把西施”。
【 井 栏 】
井栏壶是传统款式之一 ,顾名思义,其造型源于井栏。古人掘井多置井栏,有的还置井盖,井顶,井亭,它们即可护井,又能起到美化环境作用。 可分为高井栏、低井栏和方井栏(六方、八方) ,但于壶的整体形式却没什么大的改变。 只是在细节 :如钮、 流、 把、 盖上的处理却有着细微的变化 ,也可以从是看出历史的痕迹 。另外井栏壶简单的形式留下很大的发挥的空间, 在装饰手法上的运用也层出不穷, 诗书画印皆可点睛 。
井栏壶流大多数是一弯嘴, 也有的以短直嘴出流 。长似鲸虹, 短如鹰喙, 曲直皆微妙 。 此壶式也应属曼十八之列 。一改当时繁琐, 守旧, 题材狭窄贫乏的局面 ,以其造就简洁 、明快、 新颖的壶式 耐人寻味 。搏得当时文士的青睐。 多少年来经历时间考验, 终成紫砂壶式中的传统经典。 后来之匠师从井栏之中汲取了不少灵感 。
【 掇 球 】
典型的几何型传统圆壶式,也是最优秀的紫砂壶代表款式之一。它的基本造形是壶钮,壶盖,身壶,由小中大三个顺序排列的球体组成,壶腹为大球,壶盖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称掇球壶。掇球壶在盖沿和口沿各塑一条粗细不同的烧线,这种上粗下细复合在一起的双线,称为天压地或文武线,子母线.民国时期程寿珍所作掇球壶为掇球中的精品。
【 仿 鼓 】
仿鼓壶可以说是现代每个制壶人学徒时期学的第一把壶。身扁、腹鼓、颈高、盖板平滑,壶盖与口沿子母线吻合严密,合成圆线饱满,扁钮有力,虹钮有势,二弯流胥出自然 ;圆圈把匀势而起,有些款把圆下有垂,富于灵动,整体骨肉亭匀,收展有度,有一气呵成之畅。
【 德 钟 】
典型的传统壶型,清代邵大亨初创,德钟壶,大亨所创光素造型代表作中的又一佳器。器形端庄稳重,比例协调,结构严谨,技艺手法的表现已达紫砂传统基础技艺的巅峰。壶身手感极佳,触摸舒服,造型简洁质朴,一洗清季宫廷之繁缛习气。
【 秦 权 】
秦统一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权”就是用来称量重量用的秤砣;“秦权”壶就是仿其外型。谁最早创制了秦权壶,不得而知。但在晚清梅友竹与韵石合作,一如当年陈鸿寿与杨彭年的传奇。紫砂题铭,直追曼生,神采翻飞。“载船春茗桃源卖,自有人家带秤来。” 桃源卖茶,以壶为秤。充满了想象的意境和潇洒不羁的情趣。
秦权为壶,气度泰然,刚正不阿。光面古拙中意象万千,紫砂泰斗顾景舟更是将秦权做成了素器的巅峰典范。
【 美人肩 】
美人肩是个传统器形。由清代的老作品修改而来,以体现圆润的壶身为主,壶盖与壶身仿佛合为一体,没有空隙,勾勒出“美人肩”的圆润,用手抚摸上去,仿佛能感受到她的温暖。
窈窕秀美的壶身,漂亮匀称的壶肩,肩项及腹,骨肉匀亭。纤细绰约的壶把和壶嘴,自然舒展,曲线优美。好似美人盈盈而动,清扬婉兮,美目盼兮。
【 供 春 】
在中国紫砂文化史上,供春是一个开创性的人物。明代正德年间,为求读书清净,县官吴颐山带着书童供春读书于宜兴(旧称阳羡)南部山区的金沙寺中,闲暇时供春看到寺内老和尚用当地特有的紫砂泥捏制茶壶,饮茶参禅,此时已成佛界习俗。也许是出于好奇吧,偷偷地跟着寺里的老和尚抟坯制壶,他见寺后山上一颗千年银杏古树,树身结着树瘿,像团起来的圆瘤,奇特可爱。于是供春用寺里老和尚制壶后洗手沉淀在缸底的紫砂泥,用茶匙挖空壶身,(那时候还没发展到拍身筒这个工艺步骤吧?呵呵)再接上与树瘿纹路相似的壶嘴、把,用手指按揿壶身表面并留下许多指螺印,烧成后果然生动异常,连老僧与吴颐山见了都连声称赞。供春之壶,胜于金玉。
往期精彩内容:
这种纪念币没有流通,只发行了666套,存世量很少,假的很多(视频)
神了,橄榄核雕刻十八罗汉手持法器五坐骑*(视频)
视频讲解,梅花桩、飞碟桩,对比一下金刚菩提手串(视频)
C. 紫砂壶真假的“假”有哪些东西造假
化工壶的泛滥更使爱茶爱壶的人士谈紫砂色变,宁愿舍弃能发茶之色香味的传统紫砂器具,转而使用玻璃材质的茶具泡茶饮用,以避其害。
其实这里有一个认知误区,所谓紫砂壶的真假是分不同类型不同形式存在不同需要而存在的,虽然每一样都有一个“假”字,但并非凡名为“紫砂壶”者,因其“不真”而不能或不敢碰之。
关于紫砂壶的“假”,无外乎以下几种:
【新壶做旧,为零容忍度】
因为玩旧壶老壶,基本上是为了收藏把玩,要的就是一个真字,年代不一样,意味消失殆尽!新壶作伪于收藏而言毫无意义。而历史上的高彷古壶,随时代推移,略有一点点价值,可以稍有所容,比如民国彷明清壶等等。
【化工壶,亦为零容忍度】
化工原料虽说在其它材质的食具中无处不在,比如瓷碗瓷碟,但这些东西都是短时盛放,而不是长期泡用。化工料制作的壶与砂锅,在高温沸水的长期泡、炖之中,析出有毒化料,偶尔服之,问题还不算大,但长期饮之食之,后果可怕!
名壶秋月泥绘半月
【非原矿料类紫砂陶土(俗称山外料)所制紫砂壶】
基本上目前市场所售大多如是,尤其是国家限采禁采原矿之后。虽然制壶工匠与壶商都会宣称自己的才是原矿料,或出自限采之前的家藏,或出自新购盗卖的原矿料。但这种故事听听就可以了,能遇上特别诚信的,算你我的福气,可遇不可求。
享用了真正原矿料所制的壶,要懂得珍惜,小心使用。这样的好料会越来越少,咱要争取传之千秋后代。实际上,在未结原矿料壶之缘时,山外料作为替代品,也不是坏东西,泡茶肯定是没问题的。
名壶秋月光素西施
【手工壶或者半手工壶和模具壶的区别】
据说制作方法不同,模具壶会破坏紫砂气孔,使其透气性丧失百分之六十。这个准确的科研数据如何得出没有交待,反正于实用性来说,其区别在于品茶者的个人感受。有如三角钢琴和直立钢琴的音色丰富度一样,只有专业琴手可以辩析,我等凡俗之辈听起来全是一样的。
当然,于收藏把玩的艺术欣赏角度而言,全手工有着独一无二的个人品性,难能可贵。或者说,没有一把全手工是完全一样的,即使出自同一工艺师。这种独特性加上手工制作的气韵神采,甚至小小暇疵,都比制作耗时更少、产量更大的模具壶富于价值。
名壶秋月子冶石瓢
从这个意义上讲,爱壶者理当只购全手工壶。所以,这一项的“容假度”应该因人而异,因目的而异。即实用者可以把标准放宽一些,不必太较真;收藏把玩或珍爱者,标准也可以是“零宽容”。好在鉴别是否全手工,貌似比鉴别原矿料要容易一些。
【假证书与假印章】
这种代工壶在市面上也多见,对于这一项,关键还是看购壶是为了升值还是出于个人欣赏,为了升值那么求真是必然的。如果纯粹是欣赏壶的做工形态,证书什么的都是其次,对于一般大众而言,买壶是饮茶用,没必要为了一把不知真假名家的壶大量支出,不如只花个几百元买个各方面都不错的,使用起来得心应手的真料壶,用着安心、舒心。
名壶秋月曼生石瓢
最后想说明一点,不要一听说紫砂壶有假,化工料有毒就不敢用紫砂壶了。舍弃这么好的泡茶利器着实可惜,得学会用挑剔的眼光审视壶,根据实用的需求,还是可以买到一把自己心仪的泡茶小壶的。
D. 请教紫砂壶的出水孔有几种,分别是什么样的
常见的出水孔主要有独孔、网孔以及球孔。
1、独孔独孔常见于容量小的紫砂壶,比如100CC或者150CC的,壶流较细,不变制作网孔或球孔,以便水流顺利流出,但是这样的壶在出水的时候,会很容易被茶渣堵塞,造成出水不畅
2、网孔为了减免茶叶的堵塞严重的现象,开始在壶中设计网孔出水结构,不仅能够过滤掉部分茶渣,提升壶流的流畅度。但是其缺点就是,出水流面积和空间缩小水流相对于独孔来讲相对较小。
3、球孔球孔的出现主要是当时为满足日本的需求,主要是在壶的内壁黏上半球小孔,这样设计出来的紫砂壶,相比独孔的能够更好的过滤茶叶,较网孔来讲能够增加出水量,这样的出水孔设计一般适用于壶容量较大的紫砂壶,并且要想全手工制作,制作难度相对较大。
(4)子冶石瓢的鉴别方法扩展阅读
紫砂壶壶的出水孔形状对于出水速度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不绝对,出水孔大的,壶的密闭性较好,出水的的效果就会相对较好。
除此之外,壶内的水量越大,倒茶时,倾斜角度越大,出水效果就越好;壶嘴越大、壶流越粗,出水量就会相对较大;常见的壶流形状有直流、二弯流、三弯流。直流出水,水流受阻力度最小,出水效果最好;三弯流水流受阻力度较大,因此出水效果自然跟直流的壶流就稍微逊色一点。
E. 请教紫砂壶的出水孔有几种,分别是什么样的
紫砂壶的出水孔眼:明代多为独孔,清代中后期为多孔,有三孔,七孔,九孔等。七十年代出口日本的紫砂壶一度用球形孔(侧面),其孔要求排列整齐,与嘴对正,并依据嘴形而设置。
目前而言,紫砂壶的出水孔有网孔、独孔和球孔三种。
1、网孔(常见的有7孔,9孔,14孔等),如下图所示:
其中当属球孔,认识的误区最多。
球孔是近代才新出现的,又突然间“火爆”的一种出水形式。在淘宝的很多几十元紫砂壶上都有,所以,演变为很多人看到球孔就觉得有比较垃圾,对球孔有一种“避而远之”的态度。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紫砂壶是喝茶实用为主,所以,球孔的实用性还是要好一些。
各类出水孔的历史
明代多为独孔,清代中后期为多孔,七十年代出口日本的紫砂壶一度用球形孔(侧面),其孔要求排列整齐,与嘴对正,并依据嘴形而设置。
那么出水孔数量与壶的出水好不好有没有直接关系?
壶的出水孔数与出水效果没什么直接的关系,以出水孔数作为判断壶的出水效果的观点是错误的。
壶的出水效果取决于四个因素:
1、水压。
2、气压。
3、水动力。
4、出水量。
水压取决于倒水时壶里水的压力。出水位置与壶内水平面的位置差越大,水压越大,出水也就越好。很显然,壶流根部越低,出水效果越好,比如子冶石瓢。
气压取决于壶钮位置的气孔。气孔过细,倒水时空气流入受到限制,影响气压,也会影响出水效果。
水动力取决于流的形状。流的弯多,则水动力减损大,出水也相对弱,如三弯流的壶。
壶嘴粗,出水量就大,这点很好理解。
因此,在众多壶款中,景舟石瓢的出水是最好的,因为景舟石瓢款以上四个因素的综合得分最高,其次,是子冶石瓢以及类似子冶石瓢的壶款构造。
清以前的古代,壶一般是独孔,这完全是因为工具的限制。以前没有金属工具,特别是挖孔,需要更为精致、硬度较高的工具,而古代做壶,一般都是竹子的,这使得开孔成为比较难的事情。而现代,金属工具出现,壶也因此做的精致了(这可以作为鉴别老壶的一个根据)。
独孔因为容易被茶叶堵塞,所以壶流增加滤网的功能是一个很实际的需求。但滤网会减少壶的有效出水面积,所以现代又有了球孔的工艺方法。
显而易见,壶的出水效果并不决定于壶流的出水孔数,而是决定于壶流有效出水面积以及壶型影响等。
F. 石瓢壶有几种
有四种常见的。
曼生石瓢
石瓢壶的起源,还得从一个故事说起:据传,陈曼生在做官之余,经常微服简从,漫游于市井中,偶而或淘选古物,加以收藏。
一日,忽然见到一个乞丐,行乞于街角,前置一石器。曼生观看其器许久,未曾得见。于是近前捧起细细的看,只见这件器形状独特,似瓜非瓜,虽显陈旧,却难掩其典雅古朴的面貌。观看它的底端,竟有“元人邵氏定制瓢器”字样,曼生不禁大喜过望,立马取出纹银二两购买下来。
曼生得了这件东西如获至宝,匆匆回到家里清洗干净,再细一看果然乃一元代石瓢也。曼生乃紫砂玩家,依这个造型制壶的心情油然而生。于是以石器为原形绘壶再加上壶盖、壶嘴以配之,经过易稿数百次,终成壶式,起名曰“石瓢”。
黑泥 高石瓢
壶底部三足称围棋足,形如围棋子。足与底面结合清晰利落,显示出一把壶的神韵齐全,风度大气,实用大。东坡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君子当如竹,竹象征着高风亮节,因此也有制壶艺人将竹这一元素完美的融入了高石瓢。
段泥 子冶石瓢
满瓢(景舟石瓢)造型解析
景舟石瓢壶身线条比较饱满,底部和腹部是小弧面,连成较为圆滑的圆锥体,壶口较大,降低了总体重心,产生一种横向感觉。壶把的三角形比较弱化,相对粗大一点,但也不失力度。
壶底有一定的弧度,三足称围棋足,形如围棋子,足与底面结合是明接的,清晰利落。壶盖较薄,盖边圆润,钮为散开的三角形大钮,更具圆弧感,与盖的交接处要似明似暗,看得清但不明显。景舟石瓢造型简练、古朴大方、端庄稳重、刚劲有力、敦实调和。
底槽清 满瓢
矮石瓢(汉棠石瓢)造型解析
汉棠石瓢顾名思义,乃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所制作的一款石瓢壶。汉棠石瓢继承了顾景舟大师石瓢壶刚劲、挺直的等腰三角形骨架,且更加强调每个点上都有力度,犹如弯曲的钢丝或弯弓之状。
在此基础上又加了几分浑厚,添了几分丰满,使之有骨有肉,温润可爱。线型上则采用直线与弧线的连接方法。壶身口沿下延基本为直线,再往下则与壶体弧线相连。
壶嘴前段接近直线,后段则是一段反弧线相连。这样的处理使得壶嘴更有力度感。前段虽为直线,由于错觉效果看上去会有一点外扩,正好与传统石瓢壶嘴外翻成喇叭形之意吻合,只是幅度有所减小。
G. 子治石瓢与其他石瓢的区别
子冶石瓢壶与石瓢壶对比
为了方便,暂且称“景舟款子冶石瓢”为A,“景舟石瓢”为B。
一,壶身对比 A,壶身是较为明确硬朗的三角形形体,底部和腹部线条比较平滑,壶口较小,比较秀气,亭亭玉立;B,线条比较饱满,底部和腹部是小弧面,连成较为圆滑的圆锥体,壶口较大,降低了总体重心,产生一种横向感觉。 共同点:三角形要运用得当,恰到好处,感觉刚中有柔,和顺有劲。所有的部件都将围绕这个三角形形体展开。
二,壶把对比 壶把的安装,A的把形是较为明确的三角形,非常有力度且比较张扬;B的把形三角形比较弱化,相对粗大一点,但也不失力度。 共同点:壶把要与嘴对称,把内外都是和顺流利的三角形线条,把头与壶体结合与嘴相同,自然流畅。(把手的横断面外圆内平似圆头三角形)把握使用舒适。
三,壶嘴对比 A的壶嘴细长,B的壶嘴粗大, 共同点:都是直筒暗嘴,我们称之为“钢管嘴”,形象的说就像一段剪下的钢管,挺括有力,至嘴端1厘米左右是直形,但视觉上看起来似有些喇叭形,这是视力的 错觉。长短、粗细的比例恰当,嘴的角度恰到好处,面要平整,内孔要圆,嘴内径是出水口最小,越往里越大,这样出水冲力有劲。
四,壶底对比 A的壶底比较平坦,但不能内凹,圆形三足是暗接的,过度要和顺流畅;B的壶底有一定的弧度,三足称围棋足,形如围棋子,足与底面结合是明接的,清晰利落。 共同点:底部三足位置呈等边三角形,要求匀称不偏,使整体统一,显示出一把壶的神韵齐全,风度大气,实用大方。
五,钮盖对比 A的壶盖比较厚实,钮为弯管形,与盖的交接处是暗接,B的壶盖较薄,盖边圆润,钮为散开的三角形大钮,更具圆弧感,与盖的交接处要似明似暗,看得清但不明显; 共同点:盖上的桥梁的钮是最关键之处,高矮跨度都要有符合比例的形,变化较大,钮的两侧对称,处理手法难度较大,需耐心才能达成。钮的内孔是三分之二个椭圆,钮的外形呈三角形,和壶身一致保持连贯,共同塑造三角形的基本几何体型。
子冶石瓢而非子治石瓢。石瓢的一种,最古朴的石瓢造型.子冶石瓢为瘦瓢。应该是清道光年间一个叫瞿应绍的人 字子冶。瞿应绍(1780-1850)字子冶,一字陛春。号月壶,又号瞿甫,又自署老冶,室名敏秀堂。上海名士,清代道光间贡生,官玉环同知。善诗文,精画竹,浓淡疏密,错落有致;又擅刻印 ,好收藏古器物,能鉴别金石文字。曾设计制作紫砂茗壶,他在壶上作书绘画,别具风格,为世人所重,人称“瞿壶”。他和陈曼生一样,对制壶艺术都作出十分重要的贡献。
H. 子治石瓢与其他石瓢的区别
子冶石瓢而非子治石瓢。石瓢的一种,最古朴的石瓢造型.子冶石瓢为瘦瓢。应该是清道光年间一个叫瞿应绍的人 字子冶。瞿应绍(1780-1850)字子冶,一字陛春。号月壶,又号瞿甫,又自署老冶,室名敏秀堂。上海名士,清代道光间贡生,官玉环同知。善诗文,精画竹,浓淡疏密,错落有致;又擅刻印 ,好收藏古器物,能鉴别金石文字。曾设计制作紫砂茗壶,他在壶上作书绘画,别具风格,为世人所重,人称“瞿壶”。他和陈曼生一样,对制壶艺术都作出十分重要的贡献。我根据 平时所见所闻,认为瞿应绍制壶具有以下特点:�
& Z6 B$ @8 E( L# `4 N' o1 ~* _- ?9 m8 f9 S% V" N
一、陈曼生设计紫砂茗壶十八式,瞿应绍亦有许多创新的壶形,可惜至今没有统计过。《清 代画史增编》:“瞿应绍……上海老明经,性古雅。鉴别金石文字,画宗南田而用笔放逸,又画竹工力最深。尤精篆刻,所刻茗壶,摹法曼生,制极精雅”。�
/ g1 ~+ Z# u2 Z8 v" O' \
2 J% F Y) C7 p1 a0 Q. s! c二、陈曼生以他的书画题写茗壶,题句清雅,瞿应绍亦以他的书画题写茗壶,题句超尘。但 他不受壶的面积所限,甚至在壶上横书,别有情趣。他在壶上作竹枝为多,在壶面连及壶盖,颇有情趣。唐云先生在壶上作书画,颇受瞿应绍的影响。《墨林今话》:“子冶故工写生 ,近好为墨戏。而于画竹,工力最深,纵逸自如,论者咸谓时下第一手。然常心折铁舟、七芗两家,盖不忘所自。”�
9 r# R1 v i* [
d- l8 D' v3 {( T5 L三、陈曼生是一位篆刻家,金石家,为西泠八家之一。瞿应绍亦是篆刻家,他还能刻竹。我 见过他的竹刻扇骨,作垂松一株,题曰:“古松灵辟,南田画松,笔笔如针锋纤利,盖古法也。”《墨林今话》:“瞿子冶……少即与郡中贤士大夫游,名噪吴淞。书画具师恽草衣, 尤好篆刻,精整入古。”《清代画史增编》:“瞿应绍……画宗南田,而用笔放逸,又画竹工力最深,尤精篆刻。”�- @8 z9 T- d7 g" [$ f2 s+ u. s
; ^# s# \1 h9 g1 q; p四、陈曼生制壶是与杨彭年合作。文献所记,瞿应绍制壶亦与杨彭年合作。另一说是和邓符 生合作。《欧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卷四:“瞿应绍……书画皆学恽田,精篆隶。善制砂壶,多杨彭年造,壶柄印彭年图章。”《清画家诗史》:“瞿应绍……书画俱师恽草衣。尤精篆 刻,尝倩邓符生至阳羡监制茗壶,手镌铭赞,为曼生壶之亚。”�0 v" _" s+ `7 L4 ?. U5 M" k5 O
1 G* k% X: [9 ?0 v2 V( y五、陈曼生卒于1822年(道光二年壬午)年55岁,瞿应绍这时年43岁,可见他们是同时人。陈曼生的制壶活动,瞿应绍是十分理解的,所以他学习曼生的制壶规范是十分到家的。《清代 画史增编》:“瞿应绍……所制茗壶,摹法曼生,制极精雅。”�
0 l% X% n+ P4 A# Y
* a s) B" u9 h" S六、瞿壶在清代已被重视。徐晋《前尘梦影录》卷下:“曼生后越三十年,上海瞿子冶(应绍)欲烧砂壶,倩邓符生至阳羡监造。子冶善兰竹,有诗书画三绝之称。符生则善篆隶,所 制虽不逮曼壶,然留传不多,市中亦以之居奇云。”�
& F' K } z! C7 [& B1 @* G0 r% C3 A3 O' O F2 h$ w& X+ J
根据这些情况,对于紫砂制壶的成绩,我认为瞿应绍应该是陈曼生之后的第一人。关于瞿应 绍的生活情况,记载有些失实,这里我再作一些补充的查考:�
3 s. s7 D* Z& p% \8 ]) ?9 O/ r
2 g; K/ c* W5 ?瞿应绍有《月壶题画诗》一册传世,此书初刊于清道光30年(1850)庚戌。其中有张澹序曰: “今年春,余客西泠,上已后,因疾暂归。则子冶于二月初感中风殁矣。……令子小春,奉 其遗诗若干首,将寿之木,问序于余。发而读之,区区仅有存者且皆题画诗也。子冶赋才宏肆,着作甚多。盖壬寅(1842年道光22年)之夏,仓皇避地,散失而不自知之。”“道光庚戌 (1850)七月吴江张澹谨识。”�
: ~$ H& u+ [$ S* G' ^8 B5 w7 s& Z" p1 x; x% Q' m
刘枢序曰:“子冶虽老病,时见其作画题诗,兴复不浅。方欲以暇日请其旧稿读之,而子冶 已奄忽殁矣。其子小春,将检其先人,手迹而付之梓,通搜不得,乃知为壬寅(1842道光22 年)岁避乱播迁时散失。”“庚戌(1850)孟秋之月,刘枢记。”徐谓仁跋曰:“子冶赋有雅 情,辞多仙语,故其诗耀艳深华,极缠绵悱恻之致,读之使人神往。”“道光三十年(1850 庚戌)商横掩茂相月,徐谓仁跋于寒木春华馆。”�
$ s$ t0 g# ^/ K# e3 v2 M# w: s7 L/ j! w8 I+ x
在这三篇文章里,提到壬寅之役,子冶诗稿遗失一事。查1839年(道光19年己亥)3月,林则徐奉命到广州查禁鸦片,多次击退英军挑畔。1840年英国在美法两国支持下,发动侵华战争 。攻广州、厦门不利,转而进攻定海,又北犯大沽。1841年8月,英军扩大战争攻陷厦门。1 0月攻陷定海、宁波。1842(道光二十二年壬寅)6月攻陷吴淞,提督陈化成血战牺牲。7月陷 镇江,进犯南京。8月清廷与英军议和,订立《南京条约》。瞿应绍诗稿,即是吴淞战役时,仓促避难时遗失。文招提到的瞿应绍长子小春,不知和《墨林今话》中记的瞿应绍子瞿 兆钰,是否一人,不能确定。三文中写作时为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年),文中提到瞿应绍于是年二月逝世,则他的卒年是1850年。如其生年为1780年,他享年是七十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