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免疫学检验试题
浙江省2010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二)试题
课程代码:0165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免疫应答的识别阶段中主要参与识别、摄取、降解、递呈抗原信息的细胞是( )
A.B细胞 B.T细胞
C.NK细胞 D.巨噬细胞
2.沉淀反应中抗体过量的现象称为( )
A.前带 B.后带
C.等价带 D.带现象
3.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检测相应的抗体或抗原,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 )
A.特异性 B.比例性
C.可逆性 D.亲和性
4.制备O抗原对细菌的处理方法是( )
A.100℃加温2~2.5h B.0.5%甲醛
C.75%乙醇 D.1%氯化钙
5.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免疫佐剂先于抗原或与抗原一起注入机体,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B.颗粒性抗原多使用佐剂作皮内注射
C.超速离心法仅用于分离小分子抗原
D.采用盐析法分离纯化蛋白质可影响其活性
6.基因工程抗体对杂交瘤单克隆抗体的优点关键在于( )
A.纯度高 B.产量多
C.容易获得 D.非异源性
7.下列哪项不是双特异性抗体分子的应用?( )
A.免疫学诊断 B.肿瘤放射显像
C.介导药物杀伤 D.介导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免疫浊度试验是抗血清效价滴定的常规方法
B.絮状沉淀试验是抗血清效价滴定的常规方法
C.单向扩散试验是抗血清效价滴定的常规方法
D.双向扩散试验是抗血清效价滴定的常规方法
9.单向免疫扩散试验中,小分子抗原和较短时间扩散(24h)的结果处理宜用( )
A.Mancini曲线 B.Fahey曲线
C.海德堡曲线 D.直线
10.下列抗原抗体反应中不属于沉淀反应的是( )
A.单向免疫扩散试验 B.免疫电泳
C.肥达反应 D.免疫比浊
11.直接Coombs试验检测何类抗体?( )
A.结合在红细胞表面的IgG B.游离的IgG
C.结合在红细胞表面的IgM D.游离的IgM
12.关于正向间接凝集试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抗原致敏载体 B.用于检测标本中的抗体
C.出现凝集为阴性 D.敏感性高
13.CH50试验是以什么作为判断终点?( )
A.25%溶血 B.50%溶血
C.75%溶血 D.100%溶血
14.机体补体水平下降常见于( )
A.急性炎症 B.组织损伤
C.类风湿性关节炎 D.某些恶性肿瘤
15.关于酶免疫技术的特点,正确的是( )
A.酶标记物催化抗原反应,使其结果放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
B.酶活性易受理化因素的影响,酶标记物稳定性差
C.选择高质量的标记用酶是建立酶免疫技术最重要的前提
D.底物以酶催化后的成色,使酶标记免疫反应结果得以放大
16.检测抗原抗体最常用的方法是( )
A.凝集试验 B.化学发光免疫技术
C.ELISA D.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
17.PEG广泛应用于RIA实验作沉淀剂的原因是( )
A.非特异结合率低 B.其沉淀效果不受温度的影响
C.能非特异地沉淀大分子蛋白质 D.能特异地沉淀小分子抗原
18.下列哪种方法制备的胶体金是红色的?( )
A.白磷 B.维生素C
C.枸橼酸三钠 D.硼酸钠
19.化学发光酶免疫测定系统中常用的酶是( )
A.辣根过氧化物酶 B.β-半乳糖苷酶
C.碱性磷酸酶 D.A和C均是
20.淋巴细胞分离方法中的玻璃器皿粘附分离法是利用单核细胞的如下特点( )
A.贴壁生长特点 B.体积不同特点
C.形态不同特点 D.比重不同特点
21.评价B细胞功能的试验是( )
A.淋巴细胞的细胞毒试验 B.血清中免疫球蛋白试验
C.迟发型皮肤过敏试验 D.CD3检测
22.抗病毒活性测定常用于( )
A.IFN B.IL
C.TNF D.SCF
23.评估肾小球滤过膜受损程度,常测定( )
A.尿IgG B.尿IgM
C.血IgG D.选择性蛋白尿指数
24.I型超敏反应患者常表现( )
A.血清IgG含量增高 B.血清IgG含量降低
C.血清IgM含量增高 D.血清IgE含量增高
25.室间质量评价( )
A.是对实验室操作和实验方法的即时性评价
B.可以帮助实验室对自己的实验操作进行纠正
C.室间质量评价为室内质量评价的补充,属于实验室的内部质量控制措施
D.可以提高实验室常规工作中批内、批间样本检验的一致性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是经典途径、______和MBL途径。
2.弱酸性的离子交换剂随着______的增大,电荷基团解离增加,交换容量加大。
3.抗血清的鉴定内容包括效价、______、亲和力和纯度等。
4.补体滴定时,以发生______的最少补体用量为1个实用单位。
5.ELISA中最常用的酶有辣根过氧化物酶和______。
6.放射免疫技术主要包括放射免疫分析(RIA)、______和固相放射免疫分析(SPRIA)三种类型。
7.细胞因子检测最方便和可靠的方法是______检测法。
8.化妆品安全性评价的免疫学检验常用方法是人体斑贴试验,实际是对化妆品所致的皮肤______型超敏反应的检验。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抗原(Ag)
2.多克隆抗体
3.凝集反应
4.荧光猝灭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2.简述免疫浊度测定的基本原理。
3.简述凝集反应的实际应用。
4.对照RIA,分析IRMA的优缺点。
5.ELISA用于细胞因子测定的优缺点有哪些?
B. 抗原或抗体的体外检测方法有哪些
抗原抗体检测有凝集反映、沉淀反应、放免技术、荧光技术、酶联免疫,化学发光、生物亲和,固相免疫、免疫组化等技术
C. 可以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来检测相对应的抗体或抗原,是由于抗原抗体反应的
正确答案:A
解析: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这种结合具有特异性,因此,可利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测未知抗体(或抗原)
。
D. 乙肝抗原抗体检测实验的主要步骤
① 取出包被好的板,加入待测血清,再加入酶标记抗体,置湿合37℃30-45min
② 取出以洗涤剂洗涤3次,每次3-5min
③ 加入显色液,置于37℃保温箱15-30min
E. 免疫学的检测方法
免疫学检测方法可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F. 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有哪些
1、抗核抗体检测
抗核抗体是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细胞核成分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主要是IgG,其次是IgM和IgA,无器官和种属特异性。ANA在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可呈阳性,正常老年人也可有低滴度的ANA。ANA检测在临床自身免疫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是一个重要的筛查试验。
2、类风湿因子
类风湿因子是变性lgG刺激机体产生的一种自身抗体,主要存在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和关节液内。主要为lgM型,也有lgG、lgA、lgD和IgE型。
3、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是指与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胞浆成分发生反应的抗体。当中性粒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胞浆中的α-颗粒释放蛋白酶-3、髓过氧化物酶等物质,刺激机体而产生ANCA。
自身抗体的产生原因:
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存有完整的自身免疫耐受机制的维持,正常的免疫反应有保护性防御作用,即对自身组织、成分不发生反应。—旦自身耐受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则机体视自身组织、成分为“异物”,而发生自身免疫反应,产生自身抗体。
正常人体血液中可以有低滴度的自身抗体,但不会发生疾病,但如果自身抗体的滴度超过某—水平,就可能对身体产生损伤,诱发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有许多自身抗体,其中最重要的是抗核抗体。
G. 国家为什么要采取抗原检测作为补充抗原的检测方法是什么
根据抗原和抗体的不同性质和反应条件的不同,抗原抗体反应呈现不同的形式,颗粒抗原呈现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呈沉淀反应;与补体结合时,细菌抗原呈溶菌反应,而红细胞抗原呈溶血反应。毒素抗原显示中和反应等。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产生的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产生的凝集反应,抗原抗体结合激活的补体引起的细胞裂解反应,病毒与相应抗体结合引起的中和反应,免疫标记的抗原抗体反应。
具体方法是:第一步是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目的基因的蛋白质;第二步,免疫注射表达蛋白的动物,产生相应的抗体,并提取抗体(一抗);步骤3,从转基因生物中提取蛋白质并进行凝胶电泳;第四步,将凝胶中的蛋白质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第五步,将抗体(一抗)与硝酸纤维素膜上的蛋白杂交,然后抗体(一抗)会与目的基因表达的蛋白(抗原)特异性结合。因为这种抗原抗体结合不出现条带,所以加入了一种叫做二抗的抗体,它可以和一抗结合,二抗有一个特殊的标记。如果目标基因表达蛋白质,结果为阳性。
H. 艾滋病检测方法,艾滋病检测方法都有哪些
常用,通过免疫的方法检测,即通过一个机器来自动检测这种抗体;通过尿液、唾液、口腔粘膜等分泌液检测(一)抗体检测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荧光试验(IFA)。ELISA用去污剂裂解HⅣ或感染细胞液提取物作抗原,IFA用感染细胞涂片作抗原进行抗体检测,如果发现阳性标本应重复一次。为防止假阳性,可做Westernblot(WB,蛋白印迹法)进一步确证。
WB法是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HⅣ蛋白进行分离,再经传移电泳将不同蛋白条
带转移于硝酸纤维膜上,加入病人血清孵育后,用抗人球蛋白酶标抗体染色,就能测出针对不同结构蛋白抗体,如抗gp120、gp41、P24抗体,特异性较高。
快速检测法,也称为金标法,也是抗体检测的一种方法,根据免疫层析法的原理,用于HⅣ抗体检测的定性检测。
(二)抗原检测
用ELISA检测P24抗原,在HⅣ感染早期尚未出现抗体时,血中就有该抗原存在.由于P24量太少,阳性率通常较低。现有用解离免疫复合物法或浓缩P24抗原,来提高敏感性。
(三)核酸检测
用PCR法检测HⅣ基因,具有快速、高效、敏感和特异等优点,目前该法已被应用于HⅣ感染早期诊断及艾滋病的研究中。
(四)病毒分离
常用方法为共培养法,即用正常人外周血液分离单个核细胞,加PHA刺激并培养后,加入病人单个核细胞诊断及艾滋病的研究中。
(五)检测试纸检测
艾滋病检测试纸条是使用胶体金免疫层析科技研发的新一代检测试剂。它可检测血清或血浆标本中的HⅣ-1/2特有性抗体。所有操作时间若是15分钟,动作简便、迅速、准确、自带质
控对照、无需所有附加药剂。适合个人检测,也适合各大医院,疾控中心检测。
I. 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一)特异性
抗原抗体的结合实质上是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中抗原结合点之间的结合。由于两者在化学结构和空间构型上呈互补关系,所以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这种特异性如同钥匙和锁的关系。例如白喉抗毒素只能与相应的外毒素结合,而不能与破伤风外毒素结合。但较大分子的蛋白质常含有多种抗原表位。如果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子上有相同的抗原表位,或抗原、抗体间构型部分相同,皆可出现交叉反应。
图9-1沉淀反应中没淀量与抗原抗体的比例关系
ag:抗原;ab:抗体
(二)按比例
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时,生成结合物的量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无论在一定量的抗体中加入不同量的抗原或在一定量的抗原中加入不同量的抗体,均可发现只有在两者分子比例合适时才出生现最强的反应。以沉淀反应为例,若向一排试管中中入一定量的抗体,然后依次向各管中加入递增量的相应可溶性抗原,根据所形成的沉淀物及抗原抗体的比例关系可绘制出反应曲线(图9-1)。从图中可见,曲线的高峰部分是抗原抗体分子比例合适的范围,称为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zoneofequivalence)。在此范围内,抗原抗体充分结合,沉淀物形成快而多。其中有一管反应最快,沉淀物形成最多,上清液中几乎无游离抗原或抗体存在,表明抗原与抗体浓度的比例最为合适,称为最适比(optimalratio)。在等价带前后分别为抗体过剩则无沉淀物形成,这种现象称为带现象(zonephenomenon)。出现在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prezone),出现在抗原过剩时,称为后带(postzone)。
关于抗原抗体结合后如何形成聚合物,曾经有过不少解释。结合现代免疫学的成就呼电镜观察所见,仍可用marrack(1934)提出的网格学说(latticetheory)加以说明。因为大多数抗体的巨大网格状聚集体,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但当抗原或抗体过量时,由于其结合价不能相互饱和,就只能形成较小的沉淀物或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
在用沉淀反应对不同来源的抗血清进行比较后,发现抗体可按等价带范围大小分为两种类型,即r型抗体和h型抗体。r型抗体以家兔免疫血清为代表,具有较宽的抗原抗体合适比例范围,只在抗原过量时,才易出现溶性免疫复合物,大多数动物的免疫血均属此型。h型抗体以马免疫血清为代表,其抗原与抗体的合适比例范围较窄,抗原或抗体过量,均可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人和许多大动物的抗血清皆属h型。
(三)可逆性
抗原抗体反应遵循生物大分子热动力学反应原则,其反应式为:
[ab-ag]/[ab].[ag]=k1/k2=k
式中各反应项的单位以mol表示,k1表示反应速度常数,k2为逆反应速度常数,k是反应平衡时的速度常数。由上式可知,k值是反映抗原抗体间结合能力的指示,所以抗体亲和力通常以k值表示。
抗原抗体复合物解离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抗体对相应抗原的亲和力;二是环境因素对复合物的影响。高亲和性抗体的抗原结合点与抗原表位的空间构型上非常适合,两者结合牢固,不容易解离。反之,低亲和性抗体与抗原形成的复合物较易解离。解离后的抗原结合牢固,不容易解离。反之,低亲和性抗体与抗原形成的复合物较易解离。解离后的抗原或抗体均能保持未结合前的结构、活性及特异性。在环境因素中,凡是减弱或消除抗原抗体亲和力的因素都会使逆向反应加快,复合物解离增加。如ph改变,过高或过低的ph值均可破坏离子间电引力消失。对亲合力本身较弱的反应体系而言,仅增加离子强度即可解离抗原抗体复合物的目的;增加温度可增加分子间的热动能,加速已结合的复合物的解离,但由于温度变化易致蛋白变性,所以实际工作中极少应用。改变ph和离子强度是最常用的促解离方法,免疫技术中的亲和层析就是以此为根据纯化抗原或抗体。
J. 抗原抗体反应分为那四种类型各自有哪些常见的检测方法
根据抗原和抗体性质的不同和反应条件的差别,抗原抗体反应表现为不同的形式。颗粒性抗原表现为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表现为沉淀反应;补体参与下细菌抗原表现为溶菌反应,红细胞抗原表现为溶血反应;毒素抗原表现为中和反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