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请帮我分析我妈得了浆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会不会搞错了
诊断标准是这样的,1骨髓中B淋巴细胞30%以上 2病理诊断MM 3血清中有M蛋白IgG>35%IgA>20%或尿本周蛋白1g/24h这是主要标准。次要标准是1骨髓中B淋巴细胞10%至30% 2血清中有M蛋白未达到上述标准 3有骨髓破坏 4其他M蛋白小于正常值的50%。诊断至少需要1个主要标准一个次要标准。所以诊断是不会有错的了。而且多发性骨髓瘤(MM)最常见的死因是感染第二就是肾衰。我们科昨天就有个MM伴肾衰和胰腺炎的病人过世了。所以客观的说有的思想准备是要有的。另外真心希望你妈妈的病情能够好转。
Ⅱ 小鼠腹腔除了树突细胞还有什么细胞
树突状细胞的培养,目前还没有传代的细胞柱,大家一般采取的是两种办法,一种是从组织分离,主要应用的是细胞磁珠经过纯化,然后配取合适的培养基进行诱导培养。
另一个就是单纯的联合诱导培养,我就是采用这个方法。具体的protocal如下:C57BL/6小鼠,6~8周龄,雌性,体重18~20g,购自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动物中心。细胞因子rmGM-CSF及rmIL-4为美国Peprotech公司产品。CD11C+细胞磁珠分离纯化试剂盒为德国Milentyi公司产品。
1. 采用断头术处死小鼠,在75%的酒精中浸泡2-3min后,置于无菌平皿中,剪开皮肤。取出双侧股骨,用无菌的生理盐水(或RPMI-1640代替)刷洗2-3次后剪开骨两端,用1ml的注射器抽取RPMI-1640液,将骨髓细胞冲入15ml离心管中。
2. 将骨髓细胞轻轻吹打,使细胞完全悬浮,静置五分钟,然后转入另一个15ml离心管中,离心,1200rpm,10min 。
3. 弃上清,细胞沉淀按1:10加入Tris-NH4CL缓冲液,轻轻吹打混匀,室温放置五分钟。
4. 离心后,弃上清,细胞沉淀用RPMI-1640洗涤两遍。
5. 细胞计数,用RPMI-1640调整细胞浓度为0.5-1×105 /ml,置于六孔培养板中,每孔2ml。
6. 37℃,5%CO2,饱和湿度下贴壁2-3h
7. 吸弃上清,用37℃预温的RPMI-1640轻轻洗去非贴壁的细胞,每孔加入2ml的完全培养液继续培养。
8. 隔日半定量换液,小心弃去悬浮细胞,轻轻转动培养板,防止细胞凝集。第七天收集悬浮细胞,做相关的实验。
按照如此方法培养的细胞效果相当好。一般流式检测可以达到80%的纯度。
Ⅲ 病理学知识点归纳
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医学基础学科,揭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归。
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病理学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主要是研究和阐明存在于各种疾病的共同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转归等发生、发展规律,属普通病理学(general pathology),包括组织的损伤和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和肿瘤等章节。
各论是研究和阐明各系统(器官)的每种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及病变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属系统病理学(systemic pathology),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及传染病等。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病理学需以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等为学习的基础,同时又为临床医学提供学习疾病的必要理论。因此,病理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人体病理学研究方法
1、尸体剖验(autopsy):简称尸检,即对死亡者的遗体进行病理剖验,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2、活体组织检查(biopsy):简称活检,即用局部切取、钳取、细针吸取、搔刮和摘取等手术方法,从患者活体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活检是目前研究和诊断疾病广为采用的方法,特别是对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细胞学检查(cytology):是通过采集病变处脱落的细胞,涂片染色后进行观察。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
1、动物实验:运用动物实验的方法,可以在适宜动物身上复制出某些人类疾病的模型,并通过疾病复制过程可以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病理改变及疾病的转归。
2、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将某种组织或单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可以研究在各种病因作用下细胞、组织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四、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1、大体观察:运用肉眼或辅以放大镜、量尺、和磅秤等工具对大体标本及其病变性状(外形、大小、重量、色泽、质地、表面及切面形态、病变特征等)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检测。
2、组织和细胞学观察:将病变组织制成切片,经不同的方法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通过分析和综合病变特点,可作出疾病的病理诊断。
3、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通过应用某些能与组织细胞化学成分特异性结合的染色试剂,显示病变组织细胞的化学成分的改变,从而加深对形态结构改变的认识和代谢改变的了解,特别是对一些代谢性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免疫组织化学观察(immunohistochemistry):除了可用于病因学诊断和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外,更多的是用于肿瘤病理诊断。
5、超微结构观察:利用电镜观察亚细胞结构或大分子水平的变化来了解组织和细胞最细微的病变,并可与机能和代谢的变化联系起来,加深对疾病基本病变、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了解。
6、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不仅可作为诊断恶性肿瘤的参考指标,还可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和生物学行为;亦可用于对不同功能的淋巴细胞进行精确的亚群分析,对临床免疫学检测起到重要作用。
7、图像分析技术(image analysis):主要应用于核形态参数的测定,用以区别肿瘤的良恶性、区别癌前病变和癌、肿瘤的组织病理分级和判断预后等。
8、分子生物学技术:可应用于遗传性疾病的研究和病原体的检测及肿瘤的病因学、发病学、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到了基因分子水平。
五、病理学的发展史
1、器官病理学(organ pathology)
2、细胞病理学(cellular pathology)
3、超微结构病理学(ultrastructural pathology)
4、免疫病理学(immunopathology)、分子病理学(molecular pathology)、遗传病理学(genetic pathology)、定量病理学(quantitative pathology)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第一节适应
细胞和其构成的组织、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
活的过程称为适应。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一、萎缩(atrophy):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
1、生理性萎缩:人体许多组织、器官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地发生生理性萎缩。
2、病理性萎缩:
①营养不良性萎缩:可分为局部营养不良性萎缩和全身性营养不良萎缩,后者如:饥饿和恶性肿瘤的恶病质。
②压迫性萎缩:如:肾盂积水引起的肾萎缩。
③废用性萎缩:即长期工作负荷减少所引起的萎缩。
④神经性萎缩:如:神经损伤所致的肌肉萎缩。
⑤内分泌性萎缩:如:垂体肿瘤所引起的肾上腺萎缩。
二、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
1、代偿性肥大:细胞肥大多具有功能代偿的意义。
2、内分泌性肥大:由激素引发的肥大称为内分泌性肥大。
三、增生(hyperplasia):实质细胞的增多,可导致组织器官的增大。
1、生理性增生:生理条件下发生的增生。
2、病理性增生:在病理条件下发生的增生。
四、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
1、上皮性:胃腺上皮→肠上皮化生
柱状上皮(气管、宫颈、胆囊)→鳞状上皮化生
2、间叶性:纤维结缔组织→骨、软骨
骨骼肌→骨
第二节细胞、组织的损伤
一、原因和发生机制
二、形态学变化
(一)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浆内或间质中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增多。
1、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细胞内水分的增多。
肉眼:器官体积肿大,颜色苍白。
镜下:依病变轻重,分别呈颗粒变性,疏松样变,气球样变。
2、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tion):细胞内甘油三脂的蓄积。
①好发部位:肝细胞、心肌纤维、肾小管上皮。
②病理变化:肝脂肪变性(严重时为脂肪肝)
心肌脂肪变性→虎斑心
3、玻璃样变(hyaline change):又称透明变性。
①细胞内玻璃样变:浆细胞中的Russell小体、酒精性肝病时肝细胞内Mallory小体、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玻璃样小滴。
②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胶原纤维增宽融合,呈均质红染。
③细动脉玻璃样变:管壁增厚,有红染蛋白性物质沉积,管腔狭窄。
4、淀粉样变:组织间质中有淀粉样物质沉积。
5、粘液样变性:组织间质中类粘液物质增多。
6、病理性色素沉着:指有色物质(色素)在细胞内外的异常蓄积,其中包括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及胆红素等。
7、病理性钙化:指骨和牙齿以外的组织中有固体钙盐的沉积,包括转移性钙化和营养不良性钙化。
(二)坏死(necrosis):活体内范围不等的局部组织细胞死亡。
1、基本病变:细胞核: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细胞浆:红染、进而解体。
细胞间质:崩解
2、类型:
(1)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发生凝固,常保持轮廓残影。
好发部位:心肌、肝、脾、肾。
病理变化:肉眼:组织干燥,灰白色。
镜下:细胞结构消失,组织轮廓保存(早期)。
特殊类型:干酪样坏死(发生在结核病灶,坏死组织呈灰黄色,细腻。镜下坏死彻底,不见组织轮廓。)
(2)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因酶性分解而变为液态。
好发部位:脑、脊髓等。
病理变化:坏死组织分解液化。
特殊类型:脂肪坏死(分为创伤性、酶解性,分别好发于乳腺、胰腺)。
(3)坏疽(gangrene):大块组织坏死后继发***菌感染,所形成的特殊形态改变。
干性坏疽:好发于四肢末端,坏死组织干燥,边界清楚。
湿性坏疽:好发于肠管、胆囊、子宫、肺,坏死组织湿润、肿胀,边界欠清。
气性坏疽:常继发于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创伤,由产气荚膜杆菌引起,坏死组织内含气泡呈蜂窝状。
(4)纤维素性坏死(fibrinoid necrosis):坏死组织呈细丝、颗粒状,似红染的纤维素。
好发部位:结缔组织和血管壁。
疾病举例:急进性高血压、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3、结局
(1)局部炎症反应:由细胞坏死诱发。
(2)溶解吸收:坏死组织溶解后常由淋巴管、血管吸收或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
(3)分离排除形成缺损:表现为糜烂、溃疡、空洞、瘘管、窦道。
(4)机化: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的过程。
(5)包裹、钙化:前者指纤维组织包绕在坏死组织周围,后者指坏死组织中钙盐的沉积。
(三)凋亡(apoptosis):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在基因调空下的程序性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不引发死亡细胞的自溶,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一、再生(regeneration):组织损伤后,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
(一)再生的类型
1、完全再生:指再生细胞完全恢复原有组织、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不完全再生:经纤维组织发生的再生,又称瘢痕修复。
(二)组织的再生能力
1、不稳定细胞(labile cells):如表皮细胞、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等。
2、稳定细胞(stable cells):包括各种腺体或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
3、永久性细胞(permanent cells):包括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
(三)各种组织的再生
1、上皮组织的再生:
(1)被覆上皮再生:鳞状上皮缺损时,由创缘或底部的基底层细胞分裂增生,向缺损中心迁移,先形成单层上皮,后增生分化为鳞状上皮。
(2)腺上皮再生:其再生情况以损伤状态而异。腺上皮缺损腺体基底膜未破坏,可由残存细胞分裂补充,可完全恢复原来腺体结构;腺体构造(包括基底膜)完全破坏时则难以再生。
2、纤维组织的再生:受损处的成纤维细胞在刺激作用下分裂、增生。
3、软骨组织和骨组织的再生:软骨起始于软骨膜增生,骨组织再生能力强,可完全修复。
4、血管的再生:
(1)毛细血管的再生:出芽方式。
(2)大血管修复:大血管离断需手术吻合,吻合处两侧内皮细胞分裂增生,互相连接,恢复原来内膜结构。离断的肌层不易完全再生。
5、肌肉组织的再生:肌组织再生能力很弱。横纹肌肌膜存在、肌纤维未完全断裂时,可恢复其结构;平滑肌有一定的分裂再生能力,主要是通过纤维瘢痕连接;心肌再生能力极弱,一般是瘢痕修复。
6、神经组织的再生:脑及脊髓内的神经细胞破坏后不能再生。外周神经受损时,若与其相连的神经细胞仍然存活,可完全再生;若断离两端相隔太远、两端之间有瘢痕等阻隔等原因时,形成创伤性神经瘤。
(四)再生的调控
1、与再生有关的几种生长因子:PDGF、FGF、EGF、TGF、VEGF、CK等。
2、抑素(chalon)与接触抑制(contact inhibition)。抑素具有组织特异性。皮肤创伤,缺损部周围上皮细胞分裂增生迁移,将创面覆盖而相互接触时,细胞停止生长不致堆积的现象称为接触抑制。
3、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在细胞再生过程中的作用。组成ECM的主要成分有胶原蛋白(collagen)、蛋白多糖(proteoglycans)、粘连蛋白(adhesive glycoproteins)。
二、纤维性修复
(一)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1、结构:新生毛细血管、纤维母细胞、炎细胞
2、作用:
(1)抗感染保护创面
(2)填补创口及其它组织缺损
(3)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它异物。
(二)瘢痕组织:是由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对机体有利也有弊。
三、创伤愈合
(一)皮肤创伤愈合基本过程
1、伤口早期的变化:伤口局部坏死、出血及炎症反应。早期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3天后转为巨噬细胞为主。
2、伤口收缩:2-3往后伤口周围出现新生的肌成纤维细胞
3、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创伤后约莫第3天最先;肉芽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垂曲于创面发展,瘢痕中的胶原纤维(5-7天起由成纤维细胞发生,在局部张力的作用下)最终究皮肤外观仄止。瘢痕大约在一个月阁下完全角成。
4、表皮和其他组织再生:创伤24小时内,已起头建复
(二)创伤愈合的类型:按照损伤水平和有没有感染,可分为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
一期愈合特点是:缺损小、无感染,炎症轻、少许肉眼组织、伤心缩短不较着,愈应时间短,形成的瘢痕小
二期愈合特点是:缺损大、常伴感染、炎症重、大量肉芽组织、伤口收缩显着(肌成纤维细胞起重要作用,与胶原无闭)、愈合时候长、形成的瘢痕大。
(三)骨折愈合
1、血肿形成
2、纤维性骨痂形成:骨折后2-3天,血肿入手下手由肉芽组织代替而机化,继而发生纤维化。肉眼及X线查抄见骨合局部成梭形肿胀。约1周摆布,形成透明软骨(多见于骨膜的骨痂区)
3、骨性骨痂的形成:纤维性骨痂分化出骨母细胞,并形成类骨组织,今后出现钙化,形成编织骨。纤维性骨痂中的软骨组织也改变为骨组织。
4、骨痂改建或再塑:在破骨细胞的骨质吸收以及骨母细胞的新骨质形成的调和作用下完成的。
(四)影响愈合的因素
全身因素:青少年、机体含充沛维生素C、含硫氨基酸时,愈合快。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充血
器官或组织内血液含量异常增多称为充血(hyperemia)。
一、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简称充血。
1、原因:生理、病理情况下,血管舒张神经兴奋或舒血管活性物质释放,使细动脉扩张,动脉血流入组织造成。
2、类型:生理性充血,炎症性充血,减压后充血。
3、病变:器官、组织肿大,呈鲜红色,温度升高。
4、后果:多为暂时性血管反应,对机体无重要影响和不良后果。
二、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器官、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简称淤血(congestion)。
1、原因:静脉受压、静脉腔阻塞、心力衰竭。
2、病变:器官或组织肿胀,暗红,在体表时可有紫绀,温度下降。代谢功能低下,镜下见小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可伴组织水肿及出血。
3、后果:取决于淤血的范围、器官、程度、速度及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表现为:淤血性出血、淤血性水肿、实质细胞变性坏死、淤血性硬化及侧枝循环的开放。
4、几个重要脏器的淤血:
(1)慢性肝淤血:大体上表现为“槟榔肝”,镜下肝小叶中央静脉扩张淤血,周围肝细胞脂肪变性。
(2)慢性肺淤血:肺组织肿胀,呈暗红色,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及间质小血管扩张充血。
Ⅳ 怎样区分正常浆细胞和异常浆细胞 流式细胞表型
正常浆细胞的轻链有两种,λ和κ。而异常的肿瘤细胞则因为克隆化,只有一种
Ⅳ 求医问药
胰腺炎
胰腺炎(pancreatitis)是胰腺因胰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而引起的疾病。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二种。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主要由胰腺组织受胰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在正常情况下,胰液内的胰蛋白酶原无活性,待其流入十二指肠,受到胆汁和肠液中的肠激酶(enterodinase)的激活作用后乃变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方具有消化蛋白质的作用。胰腺炎时因某些因素(下述)激活了胰蛋白酶,后者又激活了其它酶反应,如弹性硬蛋白酶(elastase)及磷脂酶A(phospholipase A),对胰腺发生自身消化作用,促进了其坏死溶解。已查出在胰腺腺泡的酶原颗粒中含有高浓度的弹性硬蛋白酶,在胰腺分泌液中含有无活性的该酶前体,后者可被胰蛋白酶激活而能溶解弹性组织,从而破坏血管壁及胰腺导管。另外,胰蛋白酶对由脂蛋白构成的细胞膜及线粒体膜并无作用,而胰液中的磷脂酶A被脱氧胆酸激活后,作用于细胞膜和线粒体膜的甘油磷脂,使之分解变为脱脂酸卵磷脂,亦称溶血卵磷脂(lysolecithin),后者对细胞膜有强烈的溶解作用,可溶解、破坏胰腺细胞膜和线粒体膜的脂蛋白结构,致细胞坏死。脂肪坏死也同样先由胰液中的脱脂酸卵磷脂溶解、破坏了脂肪细胞膜后,胰脂酶才能发挥作用。
急性胰腺炎时胰酶被激活的原因概括如下。
1.十二指肠壶腹部的阻塞引起胆汁返流(biliary reflux) 总胆管和胰管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壶腹部,返流的胆汁可进入胰管(共道说),将无活性的胰蛋白酶原激活成胰蛋白酶,再诱发前述一系列酶反应引起胰腺的出血、坏死。引起十二指肠壶腹部阻塞的原因有胆石、蛔虫、暴饮暴食引起的壶腹括约肌痉挛及十二指肠乳头水肿等。后二种原因也可使十二指肠液进入胰内。
2.胰液分泌亢进使胰管内压升高 暴饮暴食,酒精的刺激使胃酸及十二指肠促胰液素secretin分泌增多,进而促进胰液分泌增多,造成胰管内压增高。重者可导致胰腺小导管及腺泡破裂,放出内生性活素,激活胰蛋白酶原等,从而引起胰腺组织的出血坏死。
在急性胰腺炎的实际发病上很可能是上述两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即胰液分泌亢进和不全阻塞并存。近年又注意到受细菌感染的胆汁可破坏胰管表面被覆的粘液屏障,强调了胆道感染在本病发生上的重要性。
(一)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胰酶消化胰腺及其周围组织所引起的急性炎症,主要表现为胰腺呈炎性水肿、出血及坏死,故又称急性出血性胰腺坏死(acute hemorrhagic necrosis of pancreas),好发于中年男性,发作前多有暴饮暴食或胆道疾病史。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的上腹部剧烈疼痛并可出现休克。
病变
按病变表现不同,可将本病分为急性水肿性(或间质性)胰腺炎及急性出血性胰腺炎二型。
1.急性水肿性(间质性)胰腺炎 较多见,约占急性胰腺炎全部病例的3/4或更多。病变多局限在胰尾。病变的胰腺肿大变硬,间质充血水肿并有中性粒及单核细胞浸润。有时可发生局限性脂肪坏死,但无出血。本型预后较好,经治疗后病变常于短期内消退而痊愈。少数病例可转变为急性出血性胰腺炎。
2.急性出血性胰腺炎 较少见。本型发病急剧,病情及预后均较水肿型严重。病变以广泛的胰腺坏死、出血为特征,伴有轻微炎症反应。
肉眼观,胰腺肿大,质软,出血,呈暗红色,分叶结构模糊。胰腺、大网膜及肠系膜等处散在混浊的黄白色斑点状或小块状的脂肪坏死灶。坏死灶是由于胰液溢出后,其中的脂酶将中性脂肪分解成甘油及脂肪酸,后者又与组织液中的钙离子结合成不溶性的钙皂而形成。
镜下,胰腺组织呈大片凝固性坏死,细胞结构模糊不清,间质小血管壁也有坏死,这是造成胰腺出血的原因。在坏死的胰腺组织周围可见中性及单核细胞浸润。患者如渡过急性期,则炎性渗出物和坏死物逐渐被吸收,局部发生纤维化而痊愈或转变为慢性胰腺炎。
临床病理联系
1.休克 患者常出现休克症状。引起休克的原因可有多种,如由于胰液外溢,刺激腹膜引起剧烈疼痛;胰腺组织及腹腔内出血;组织坏死,蛋白质分解引起的机体中毒等。休克严重者抢救不及时可以致死。
2.腹膜炎 由于急性胰腺坏死及胰液外溢,常引起急性腹膜炎。
3.酶的改变 胰腺坏死时,由于胰液外溢,其中所含的大量淀粉酶及脂酶可被吸收入血并从尿中排出。临床检查常见患者血清及尿中淀粉酶及脂酶含量升高,可助诊断。
4.血清离子改变 患者血中的钙、钾、钠离子水平下降。血钙下降的原因,近年研究认为急性胰腺炎时胰腺α细胞受刺激,分泌胰高血糖素(glucagon),后者能使甲状腺分泌降钙素,抑制钙自骨质内游离,致使胰腺炎时因脂肪坏死而消耗的钙得不到补充而发生血钙降低。血钾、钠的下降可能因持续性呕吐造成。
(二)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是由于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造成的一种胰腺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有的病例急性期不明显,症状隐匿,发现时即属慢性。临床上常伴有胆道系统疾患,患者有上腹痛、脂性泻,有时并发糖尿病。慢性酒精中毒时也常引起本病。
病变
肉眼观,胰腺呈结节状,质较硬。切面可见胰腺间质纤维组织增生,胰管扩张,管内偶见有结石形成。有时可见胰腺实质坏死,坏死组织液化后,被纤维组织包围形成假囊肿。镜下,可见胰腺小叶周围和腺泡间纤维组织增生或广泛纤维化,腺泡和胰腺组织萎缩、消失,间质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上常见的引发急性腹痛的病症(急腹症),是胰腺中的消化酶发生自身消化的急性化学性炎症。
胰腺分泌消化糖、蛋白质、脂肪的消化酶。胰腺位于左上腹部,胃的后方,呈细长带状形。急性胰腺炎时胰腺水肿或坏死出血,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的急剧上腹痛,向后背放射,恶心、呕吐、发烧、血压降低,血、尿淀粉酶升高为特点。急性胰腺炎坏死出血型病情危重,很快发生休克、腹膜炎,部分病人发生猝死。
(一)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
(1) 胆道疾病。胆囊炎,胆石症等等。
(2) 酗酒和暴饮暴食。
(3) 十二指肠乳头部病变。十二指肠溃疡或炎症。
(4) 其他因素: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腹腔手术,腹部外伤,某些药物也可引起胰腺炎发作。
(二) 分型和临床表现:
急性胰腺炎可分为普通型和坏死出血型。坏死出血型较少见,但病情严重,死亡率高。
1�剧烈腹痛 突然发作,呈刀割样或绞痛、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常在饱餐或饮酒后发作。腹痛位置以上腹正中或上腹偏左为多。合并胆道疾病时疼痛在右上腹为重。多向腰背部放射,以左侧为着。弯腰或起坐前倾时疼痛可减轻,仰卧时加重。普通型腹痛3~5天减轻,坏死出血型腹痛延续较长,疼痛可弥漫至全腹部。
2�恶心呕吐 起病初始即有频繁呕吐,可吐出胆汁。坏死出血型呕吐缓解代之以明显腹胀。
3�发烧 普通型有中等度发烧,不伴寒战,持续3~5天。坏死出血型发烧较高,持续不退,体温40℃左右。
4�休克 见于坏死出血型,病人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腹部和腰部大片淤斑、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发生突然死亡,经尸体解剖证实为急性坏死出血型胰腺炎。
5�化验检查 血清淀粉酶超过500单位,即可诊断。但血清淀粉酶是在发病8小时以后上升,持续3~5天下降。所以发病初期血清淀粉酶可能为正常的,有时需要多次复查方能检出。尿淀粉酶升高可做参考。
6�有下述情况应想到急性胰腺炎的可能。
(1) 突然发生休克而死亡。
(2) 突然发生上腹痛伴休克。
(3) 休克伴有高血糖、糖尿。
(4) 类似急性心肌梗塞表现,但心电图不确定。
(三) 救护措施:
(1)发病后立即禁食禁水,否则会加重病情。待腹痛消失、体温正常后逐渐恢复饮食,以少量流食开始,禁肉类和蛋白类饮食。如进食引起病情复发,说明还得继续禁食禁水。
(2)有效地止痛,并抑制胰腺分泌消化酶。阿托品0.5毫克,肌肉注射;镇痛新30毫克肌肉注射;安痛定,苯巴比妥均可应用。重症患者可用杜冷丁100毫克肌肉注射。0.25%普鲁卡因生理盐水500毫升静滴。
(3)腹胀明显的,给予下胃管胃肠减压。
(4)当病人出现四肢湿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休克征象时,要设法保暖,抬高下肢,尽快送医院抢救。
(5)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可经手术清除坏死胰腺组织或进行腹腔灌洗,以减轻对组织的损伤。
(6)中药清胰肠治疗普通型胰腺炎效果好。可选用。以免转为慢性胰腺炎。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对策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又称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危及生命的重症之一,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复杂多变,累及器官多,并发症多,死亡率高达30%~60%〔1〕。1990~1999年我们两院共收治SAP 64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33例,女31例。年龄14~80岁,平均55.9岁,60岁以上33例(51.6%)。发病至入院的时间为2h~3d。诱因:胆道疾病25例,暴饮暴食8例,脂餐4例,药物诱发1例,不明原因26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痛或全腹痛,伴呕吐42例,呕血6例;高热10例,体温不升2例;脉搏>130次/min 12例;早期休克 (血压<90/70mmHg)18例(13例为老年患者);昏迷3例。均有上腹腹膜炎或全腹膜炎,腹胀13例, 明显腹水征12例,脐周皮下出血2例。白细胞≥15×109/L者42例;血淀粉酶增高46例,尿淀粉酶增高35例;血糖>11.1mmol/L者18例,血钙<1.99mmol/L者3例,尿素氮>7.1mmol/L者25例。B超检查26例发现胰腺肿大23例次,腹水12例次,胰腺内液性暗区5例次,胰周积液5例次,假性胰腺囊肿3例次,胆囊及胆总管结石15例次。CT检查15例,均见胰腺肿大,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2例次,胰腺不均匀低密度影11例次,胰周积液8例次,腹水10例次,胰腺假性囊肿1例次,胰腺脓肿1例次,腹膜后 脓肿1例次。腹腔穿刺18例,抽得血性腹水15例, 腹水淀粉酶高于血淀粉酶者12例。
1.2 诊断
所有病例均符合1992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提出的SAP诊断标准和1996年提出的新标准(Ranson标准中≥3项,和/或APCHE-Ⅱ≥8项,且在48h以内出现)。属重症Ⅰ级23例,重症Ⅱ级41例。伴器官功能不全(MODS)者41例(64.1%)中,休克21例次,心力衰竭3例次,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7例次,肾功能损害25例次,胰性脑病4例次,肝功能衰竭3例次,消化道出血6例次。1个器官功能不全者21例,2个以上器官功能不全者20例,3个以上器官功能不全者6例。有器官损害者41例中33例(80.1%)为>60岁者。 入院时诊断为SAP 60例;误诊为胃穿孔1例, 肠梗阻1例,不明原因的急性腹膜炎2例。
1.3 伴发病 伴合并症者29例(45.3%),21例为老年人(72.4%)。高血压病8例, 冠心病2例,高血压并冠心病2例,主动脉硬化2例, 心肌梗塞2例,慢性支气管炎1例,肝硬化2例,慢性肝炎1例,Ⅰ型糖尿病4例,胰腺癌1例,肺癌术后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前列腺增生1例。
2 治疗方法及结果
2.1 非手术治疗 本组早期非手术治疗34例,13例有MODS。具体原则及措施有:抑制胰腺分泌;补充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改善微循环;人工透析、腹腔灌洗或循环稳定后利尿以排除毒素,消除腹水,促进胰腺炎性水肿消退;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及胆汁排泄,静脉和肠道同时使用抗生素;早期进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加强重要器官功能监测,对症治疗胰外器官损害,支持脏器功能,有条件的病人送ICU进行监护治疗。34例中死亡12例(35.3%),其中10例 (83.3%)为60岁以上患者,包括发病后7d~1个月 中转手术的5例中死亡1例(20%)。入院后3d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MOF)8例,感染性休克1例,猝死1例,2个月后死于胰性脑病2例。治愈22例,无明显并发症。
2.2 手术治疗 本组早期手术30例, 其中28例有器官功能不全。手术时机:发病后3d内手术者25例, 3~7d手术者5例。术中发现:胰腺充血、水肿,散在出血、局灶性或散在性坏死20例,胰腺节段性或广泛坏死10例;其中合并胰周坏死11例,胰腺脓肿1例。手术方式:胰腺包膜切开加多管引流20例;切开胰腺包膜,清除胰腺坏死组织并松动胰床,游离胰头,胰周置多管引流10例;其中同时行胆囊切除3例,胆囊切除及胆总管切开取石6例,胆囊造瘘11例,胃造瘘2例。治愈15例(50%);术后发生并发症9例(60%):胰瘘2例,肠瘘2例,腹腔脓肿2例,呼吸衰竭并肾功能衰竭1例,伤口感染2例,均经综合治疗治愈。死亡15例(50%),9例(60%)为60岁 以上患者。术后3~8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0例, 占66.7%。感染性休克4例,心肌梗塞1例。发病后3d内手术治疗的25例中死亡11例(44%),发病后3~7d手术5例中死亡4例(80%)。 全组死亡27例(42.2%)。老年患者33例中,死亡19例(57.6%),占70.4%;伴2个以上器官功能不全20例中,死亡17例(85%),占63.0%;非手术治疗组与手术组死亡率无显着差异(P>0.05)。
3 讨 论
3.1 SAP的重要临床特点
3.1.1 病情发展的极大差异性 虽然SAP的发展可分为急性生理紊乱期,胰腺和胰周组织坏死期,继发感染期,晚期并发症与后遗症期4个阶段〔2〕,坏死过程发生在发病中期,一般为病程的第5~14d。但临床发现,相当数量病例早期(3d甚至18h或更短时间),术中所见胰腺已有明显坏死和严重的腹腔内胰外侵犯,被激活的胰液不断溢出至周围组织,使坏死和败血症得以延续。本组资料显示,不同个体胰腺坏死范围和程度不同,胰腺坏死范围和程度相似的不同个体预后也不同。说明SAP的病变程度和病情发展的速度具有极大的个体差异性。
3.1.2 老年人SAP发病率增高,预后差 随着老年人胆道结石及高脂血症发病率的增加,老年SAP的发生有上升趋势〔3,4〕,发病率占SAP的47.1%~63%〔5〕(本组占51.6%)。本组资料表明,老年人SAP有以下特点:①病理变化异常迅速,病情急剧恶化。多在发病3d内即发生MOF;②伴发病多,本组占75%;③并发症发生率高,尤以休克(休克早而多见,本组为13/33),ARDS,肾功能不全及MODS最为多见;④手术耐受性差,术后并发症多,预后差。这些特点决定了老年SAP死亡率高,本组老年患者死亡率为57.6%,占全组死亡病例的70.4%。MOF是其主要死亡原因,本组发生MOF和MODS 41例(64.1%)。死亡27例(65.9%)中17例死于MOF(63.0%);器官衰竭的个数越多,死亡率越高。
3.2 治疗对策思考
本组资料表明,早期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均不能有效地阻断SAP病情的发展。因此,要根据SAP的临床特点制定治疗对策。病人就诊时所处的病程阶段和表现程度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在制定治疗对策时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即必须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6,7〕:对于无 感染和并发症的早期SAP病例可先行非手术治疗;有感染及并发症则早期手术;对年龄 大于60岁,特别是既往有心肺等病史者,因脏器代偿功能差,较易出现MOF,经短期非手术治疗效果不明显者亦应手术治疗;无手术指征而腹腔渗液较多者,可行单纯腹腔引流,以防生物活性物质吸收和继发感染。 结合本组资料,我们认为目前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尚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进一步探讨最佳手术时机 本组资料显示在发病后3d 内手术25例中死亡11例(44%),发病后3~7d 手术5例中死亡4例(80%);发病后7d~1个月(非手术治疗组中转)手术5例中仅死亡1例(20%)。支持胰腺感染局限时手术治疗的效果优于胰腺感染未局限时手术〔8〕。所以,我们认为确定胰腺感染局限或胰周脓肿形成时为最佳手术时机。 (2)进一步探讨最佳手术方式 SAP手术方式最重要的原则是引流的彻底性。本组采用的胰腺包膜切开加多管引流或切开胰腺包膜、清除胰腺坏死组织并松动胰床、游离胰头、胰周置多管引流的手术方式,有利于改善胰腺周围的循环,防止坏死进一步发展;同时,兼顾胰周及腹腔引流,术后胰腺渗液或脓性及脱落物质均能及时冲洗引出体外〔6〕。但结果未能达到彻底引流的目的,可能系术后灌洗不当所致,致使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处于较高水平。近来有人〔9〕提出,早期SAP的有效治疗,并不在于是否手术,关键在于在手术过程中保持胰腺被膜的完整性;术后应用高渗灌洗液灌洗腹腔,可使出血水肿的胰腺迅速脱水,胰腺有害因子迅速析出,从而阻止了胰腺病变的进一步发展。手术打击小、引流彻底的手术方式将成为SAP的术式发展趋势。 (3)更充分地考虑老年SAP的特点 特别要注意在积极救治SAP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处理合并症。早期应尽可能非手术治疗,确实证实为感染性胰腺坏死、胆道结石嵌顿梗阻引起的SAP、或在治疗过程中病情进行性加重/有序贯性MOF的危险时应中转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黄莛庭.重症胰腺炎的手术适应症和手术时机问题〔J〕.临床外科杂志,1995,3(4):172-173. 〔2〕夏亮芳,王学汉,余秀专,等.急性坏死性胰腺炎211例治疗经验〔J〕.中华外科杂志,1997,35(6):348-350. 〔3〕蔡士荣,邵建苏.老年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附28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4,14(2):104-105. 〔4〕吴建新,徐有裕,袁耀忠.年龄对急性胰腺炎的病理类型及预后的影响〔J〕.中华消化杂志,1997,17(2):100-102. 〔5〕郑克让,胡稳心,杜立学,等.老年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手术治疗〔J〕.肝胆胰外科杂志,1997,9(2):60-61. 〔6〕齐立行,陈佛来,李洁,等.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手术时机及术式选择〔J〕.中华外科杂志,1997,35(2):77-79. 〔7〕袁祖荣,张臣烈,汤耀卿,等.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外科治疗20年经验总结〔J〕.中华外科杂志,1997,35(3):132-134. 〔8〕朱斌,孙家邦.重症急性胰腺炎手术时机的再探讨〔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1998,4(3):140-141. 〔9〕杨兴无,赵尚达,杨春明.重症胰腺炎外科治疗的对策〔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1999,5(2):79-81.
张继红 古立诚 戴丽华 谭卫民 陈国忠 吴良平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0 Vol.9 No.3 急性胰腺炎与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地有序死亡,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是一种消灭不需要的和损害的细胞的生命调控过程。凋亡细胞形成凋亡小体很快被临近的细胞所吞噬,其特点是不引起炎症反应。机体以牺牲少部分细胞为代价换取整体的生存与稳定。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激活的胰蛋白酶对胰腺实质的自身消化是AP 发生的重要病理过程。近年来,人们已注意到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的胰腺中存在着较多的凋亡细胞,而急性坏死型胰腺炎(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ANP)却很少出现凋亡细胞。这就提示细胞凋亡在AP 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1〕。
一、细胞凋亡的概念和检测方法
细胞凋亡在生命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它严格控制着细胞死亡和增殖的平衡。细胞凋亡的产生大体是细胞表面分子接受到诱导因子刺激后将信号传入细胞内部,触发了细胞内部的遗传机制,激活了核酸内切酶,使细胞染色质DNA降解。核酸内切酶的活性依赖细胞内高浓度的钙离子,钙离子达到最高水平的时间需要30~90min,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是细胞发生调亡的一个重要条件。细胞凋亡过程中有一系列特征性的形态学、生物化学、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改变。其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凋亡细胞染色体基因组的片段化,是由依赖钙离子的核酸内切酶催化的,这种核酸内切酶的性质尚不清楚,但作用是十分肯定的。核酸内切酶将核小体间的连接部位切割成单链DNA片段,这种DNA片段的断裂不是随机的,而是185bp的倍数,这种片段化在琼脂糖电泳中表现为特殊的云梯状带型,据此可初步确定细胞凋亡的存在。细胞凋亡时染色体DNA会产生单链切口,因此设计了原位切口翻译及标记技术。凋亡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小分子DNA片段丢失,可用流式细胞术技术检测。
1.形态学上的改变:胰腺炎时的胰腺凋亡细胞主要表现为有完整的细胞膜、胞核固缩、凋亡小体形成,线粒体和酶原颗粒完整。由于核小体DNA破裂成碎片,同焦点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到各种各样的三维结构〔2〕。
2.端口标记检测(triphosphate-biotin nick-end labeling,TUNEL):TUNEL广泛用于检测DNA碎片片段,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结果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特别对于低水平凋亡检测更敏感。kimura等〔2〕用切除双侧肾上腺的大鼠诱导胰腺炎,采用半薄及超薄结构模式实施TUNEL和同焦点激光扫描显微镜检查,细胞凋亡的阳性结果是一致的。但在结扎胰胆管的模型中用TUNEL检测不出凋亡细胞,说明不同方式诱导出的胰腺炎模型对检测结果有影响〔3〕。
3.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发生凋亡的细胞在细胞学上有一系列特征性改变,所有这些有别于坏死等其它类型细胞死亡的特征都能利用流式细胞术技术进行研究,该技术即能为细胞是否发生凋亡提供客观依据,还能对细胞凋亡进行定量分析,因此它是研究影响细胞凋亡因素及作用机制的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
二、细胞调亡与胰腺坏死的关系
在临床上,70% 以上的AP为水肿型,坏死型胰腺炎中胰腺的坏死程度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多数为轻、中度坏死,仅少数患者迅速发展为大面积的或全胰坏死。很显然,AP发生后,最终相差悬殊的结果与多种因素有关,诸如致病原因、胰腺解剖的个体差异、胰腺本身的应激反应程度等。众所周知,不论何种胰腺炎,激活的胰蛋白酶对胰实质的自身消化是其共同途径,胰腺腺泡细胞的破坏程度与病变程度呈平行关系,那么什么因素进一步影响或制约着胰蛋白酶对胰实质的自身消化过程呢?很可能机体内存在着由基因控制的一种或多种调节因子,调节因子的作用之一就是调控了胰腺细胞的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程度影响着胰腺的坏死程度。1995年Kaiser等〔4〕用4种不同方法诱导了鼠的ANP模型和1种水肿型胰腺炎模型,在每一种ANP模型中都出现了大量的坏死胰腺细胞,却很少有凋亡细胞;而水肿型胰腺炎仅有少量坏死细胞,却有大量凋亡细胞。据此,Kaiser等认为之所以发生ANP是没有细胞凋亡出现,水肿型胰腺炎未向坏死型发展是由于凋亡细胞对腺泡细胞具有保护作用。Saluja等〔5〕用动物实验也证明了相似的观点,先用缺乏胆碱的饲料喂养小鼠,诱发出水肿型胰腺炎,然后用含胆碱的饲料喂养小鼠使其胰腺炎得以恢复,这样就可以诱发鼠胰腺腺泡细胞的凋亡,再向小鼠腹腔内注入大剂量的蛙皮素诱发AP,与对照组相比,血淀粉酶等生物化学指标差异无显着意义,但胰腺坏死程度却明显减轻。预先诱发的细胞凋亡能防止胰腺腺泡的损伤,减少ANP的发生〔5〕。环乙酰亚胺能抑制核酸内切酶的活性,从而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在结扎大鼠胰胆管的胰腺炎模型中应用环乙酰亚胺,与对照组相比ANP发生率明显增高〔6〕。这一结果从
另一角度证明细胞凋亡影响着胰腺的病变程度。但是,腺泡细胞过度凋亡会加重胰腺的损害〔7〕。反复发作的慢性胰腺炎患者极少发展为ANP,ANP多为初次发病,这是人所共知的问题。是否慢性胰腺炎患者胰腺存在较多的凋亡细胞?凋亡细胞如何产生?产生时间、如何作用等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三、细胞调亡的调控与胰腺炎的防治
细胞调亡是由基因控制的,在鼠的AP中,PC3/TIS21/BTG2基因是控制胰腺细胞调亡的重要基因〔8〕。AP时细胞凋亡基因水平调控的研究很少,研究多集中在细胞因子上。
AP病程中出现大量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及巨噬细胞的形成,产生了大量的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血小板激活 因子(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PAF)及白介素等。这些细胞因子除参与内毒素血症形成外,还具有诱导、调控胰腺细胞凋亡的作用。其作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依剂量及产生作用的时间不同,结果也完全不同。 1.TNFα:TNFα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很密切,它可以诱导CD28分子的转基因表达而导致细胞凋亡;能诱导免疫缺陷病毒慢性感染的猫成纤维细胞发生细胞凋亡。在体外培养孵育的单个胰腺细胞,TNFα可通过胞膜上TNFα受体的55及75引起反应,形成NE-Kappa B易位至细胞核诱发单个胰腺细胞凋亡。TNFα增加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转录和受体的数量,影响蛙皮素诱导的鼠胰腺炎的细胞调亡〔7〕。在蛙皮素诱导的胰腺炎中应用TNFα拮抗剂,抑制了胰腺细胞凋亡。脂多糖是革兰阴性细菌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用蛙皮素诱导鼠胰腺炎前,腹腔注入小剂量脂多糖(50 μg/kg)能诱导胰腺腺泡细胞调亡,减轻胰腺病变程度。其细胞调亡可能是通过TNFα诱导的〔9〕。上述结果说明TNFα能诱导单个胰腺细胞和实验性胰腺炎的细胞凋亡〔10〕。AP时,尤其是ANP早期即产生了大量的TNFα,在动物实验和临床都已证实TNFα明显增高会诱发内毒素血症、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但此时TNFα并没有对胰腺起到保护作用,合理的解释是:ANP发生后,机体发生了剧烈地炎症反应,诱导细胞凋亡是一复杂过程,产生过量的TNFα对机体的损害大于保护作用。所以,TNFα如何诱导胰腺炎时胰腺细胞凋亡及其诱导过程等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中性粒细胞、PAF:中性粒细胞、PAF在AP的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蛙皮素诱导的胰腺炎,PAF是由胰腺腺泡细胞或导管细胞产生的,PAF具有活化中性粒细胞的功能。激活的中性粒细胞通过释放过氧化氢、一氧化氮等物质诱导细胞坏死或细胞凋亡而导致细胞死亡。在蛙皮素诱导的鼠胰腺炎,中性粒细胞可以转变凋亡细胞为坏死细胞,从静脉用抗中性粒细胞血清后,凋亡
Ⅵ 介绍一下高中生物学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细菌通过第一道防线后,吞噬细胞吞噬细菌并将其分解为什么复合物(书上有),转移到吞噬细胞表面,呈递给T细胞,T细胞转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分泌穿孔素等因子消灭细菌。体液免疫:抗原穿过第一道防线、、、、(同上)。T细胞分泌因子(看书上)刺激B细胞转变为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会变生记忆B细胞;另一种,抗原通过第一防线,没有通过T细胞,直接刺激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分泌抗体,但不会有记忆B细胞。
Ⅶ 你好,搜索问题的时候看到你回答了很多关于流式细胞分型的问题,也想咨询你一下
光凭你说的这些无法判断。你孩子的血细胞计数和百分是什么情况,除了脾大还有其他什么异常,是因为什么情况去看病的呢?
你说的B细胞30%, 是占淋巴细胞的30%还是其他什么的30%?
一般来说CD27是记忆性B细胞(浆细胞)被激活的标记,如此多的浆细胞比例,是不是要怀疑浆细胞性淋巴瘤或者白血病。有没有做B细胞κ和λ的克隆分型呢?如果没有克隆化,恶性病的可能性就不高。如果有克隆化,那基本可以确诊,要做的就是流式分型了。医院既然已经做了流式的检查,应该是往这方面考虑的。所以我觉得除了你说的这几个结果,应该还有其他的项目吧。可以把结果都说说吗?
Ⅷ 克隆小知识
以下是有关克隆的更多知识
克隆是英文 clone的音译,简单讲就是一种人工诱导的无性繁殖方式。但克隆与无性繁殖是不同的。无性繁殖是指不经过雌雄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只由一个生物体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常见的有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和分裂生殖。由植物的根、茎、叶等经过压条、扦插或嫁接等方式产生新个体也叫无性繁殖。绵羊、猴子和牛等动物没有人工操作是不能进行无性繁殖的。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植物的繁殖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
克隆技术的设想是由德国胚胎学家于1938年首次提 出的,1952年,科学家首先用青蛙开展克隆实验,之后不断有人利用各种动物进行克隆技术研究。由于该项技术几乎没有取得进展,研究工作在80年代初期一度进入低谷。 后来,有人用哺乳动物胚胎细胞进行克隆取得成功。 1996年7月5日,英国科学家伊恩·维尔穆特博士用成年羊体细胞克隆出一只活产羊,给克隆技术研究带来了重大突破,它突破了以往只能用胚胎细胞进行动物克隆的技术难 关,首次实现了用体细胞进行动物克隆的目标,实现了更高意义上的动物复制。研究克隆技术的目标是找到更好的办法改变家畜的基因构成,培育出成群的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可能需要的更好的食品或任何化学物质的动物。
克隆的基本过程是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 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利用微电流刺激等使两者融合为一体,然后促使这一新细胞分裂繁殖发育成胚胎,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后(罗斯林研究所克隆羊采用的时间约为 6天)再被植入动物子宫中使动物怀孕使可产下与提供细胞 者基因相同的动物。这一过程中如果对供体细胞进行基因改造,那么无性繁殖的动物后代基因就会发生相同的变化。培育成功三代克隆鼠的“火奴鲁鲁技术”与克隆多利羊技术的主要区别在于克隆过程中的遗传物质不经过培养液的培养,而是直接用物理方法注入卵细胞。这一过程中采用化学刺激法代替电刺激法来重新对卵细胞进行控制。1998年7月 5日,日本石川县畜产综合中心与近畿大学畜产学研究室的科学家宣布,他们利用成年动物体细胞克隆的两头牛犊诞生。这两头克隆牛的诞生表明克隆成年动物的技术是可重复的。
当苏格兰的罗斯林研究所1996年利用克隆技术克隆出小羊多利后,这一成果立即被誉为本世纪最重大的也是最有争论的科技突破之一。这一突破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利用这一技术可以在抢救珍奇濒危动物、复制优良家畜个体、 扩大良种动物群体、提高畜群遗传素质和生产性能、提供足量试验动物、推进转基因动物研究、攻克遗传性疾病、研制 高水平新药、生产可供人移植的内脏器官等研究中发挥作用。
在肯定了这种技术的正面作用的同时,人们更大程度上表示了对这种技术的担忧,他侨衔�绻�褂貌坏保�庵旨际蹩赡芏陨��肪巢��て诘牟涣加跋欤�恍┛蒲Ъ胰衔�? 果在畜牧业中大量推广这种无性繁殖技术,很可能破坏生态平衡,导致一些疾病的大规模传播;如果将其应用在人类自身的繁殖上,将产生巨大的伦理危机。
克隆羊多莉的身份被披露后,美国俄勒冈科学家也证实他们于1996年8月已经利用克隆胚胎培育出猴子;又有传说,比利时一医生已无意中克隆出一个男孩。尽管比利时科学家否认克隆人的报道,但是各国政府对克隆技术在法律 和伦理方面可能造成的影响非常重视,美、德、法、英、加 等国纷纷成立专家小组研究这一问题,科学家们也要求对这 一领域的研究加以限制。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和欧盟委员会负责科研的委员1997年3月11日分别发表声明 和谈话,表示反对进行人体克隆试验。目前各国对这项技术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制定法律加强对这种技术的管理,并严禁用它复制人类。克隆出小羊多利的英国科学家维尔穆特也说, 用来克隆多利的那种技术效率极低,在他成功克隆出多利之前该技术曾导致先天缺损动物的出生。将这种技术用于人类 是“非常不人道的”。
中国政府也十分重视克隆技术及其提出的相关问题,国家科委和农业部等部门已多次召开有各方面专家参加的研讨、 座谈会,并就有关问题达成共识。专家们认为,动物克隆技术的成功是科学研究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既有有益的一面, 又有不利的可能,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规范,严格控制住有害的一面,使这项技术造福于人类。
1997年11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 大会在巴黎通过一项题为《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的文件,明确反对用克隆技术繁殖人。文件指出,应当利用生物学、遗传学和医学在人类基因组研究方面的成果,但是, 这咱研究必须以维护和改善公众的健康状况为目的,违背人 的尊严的作法,如用克隆技术繁殖人的作法,是不能允许的。
1998年1月12日,欧洲19个国家在法国巴黎签署了一项严格禁止克隆人的协议(european protocol on banning human cloning)。这是国际上第一个禁止克隆人的 法律文件,是对《欧洲生物医学条约》的补充。这项禁止克 隆人协议规定,禁止各签约国的研究机构或个人使用任何技术创造与一活人或死人基因相似的人,否则予以重罚。违反协议的研究人员和医生将被禁止从事研究和行医,有关研究 所或医院的执照将被吊销。如果签约国研究机构或个人在欧洲以外地区进行这类活动也将追究法律责任。在协议上签字的国家有法国、丹麦、立陶宛、芬兰、希腊、爱尔兰、意大 利、拉脱维亚、卢森堡、摩尔多瓦、挪威、葡萄牙、罗马尼 亚、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马其顿、土耳其和圣马力诺。
克隆技术的发展
克隆,是Clone的译音,意为无性繁殖,克隆技术即无性繁殖技术。前不久报道的英国罗斯林研究所试验成功的克隆羊多利,是首次利用体细胞克隆成功的,它在生物工程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克隆技术已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微生物克隆,即由一个细菌复制出成千上万个和它一模一样的细菌而变成一个细菌群。
第二个时期是生物技术克隆,如DNA克隆。
第三个时期就是动物克隆,即由一个细胞克隆成一个动物。
在自然界,有不少植物具有先天的克隆本能,如番薯、马铃薯、玫瑰等插枝繁殖的植物。而动物的克隆技术,则经历了由胚胎细胞到体细胞的发展过程。早在本世纪50年代,美国的科学家以两栖动物和鱼类作研究对象,首创了细胞核移植技术,他们研究细胞发育分化的潜能问题,细胞质和细胞核的相互作用问题。1986年英国科学家魏拉德森首次把胚胎细胞利用细胞核移植法克隆出一只羊,以后又有人相继克隆出牛、羊、鼠、兔、猴等动物。我国的克隆技术也颇有成就,80年代末,我国克隆出一只兔,1991年西北农业大学发育研究所与江苏农学院克隆羊成功,1993年中科院发育生物研究所与扬州大学农学院共同克隆出一批山羊,1995年华南师大和广西农大合作克隆出牛,接着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于1996年克隆牛获得成功。而美国最近克隆猴取得成功,日本科学家也声称他们繁殖出200多头“克隆牛”。以上所述的克隆动物,都是用胚胎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而获得成功的。
1997年2月英国罗斯林研究所宣布克隆成功的小羊多利,是用乳腺上皮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的,它翻开了生物克隆史上崭新的一页,突破了利用胚胎细胞进行核移植的传统方式,使克隆技术有了长足的进展。整个克隆过程如下:科学家选取了三只母羊,先将一只母羊的卵细胞中所有遗传物质吸出,然后将另一只6岁母羊的乳腺细胞与之融合,形成一个含有新遗传物质的卵细胞,并促使它分裂发育成胚胎,当这一胚胎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再将它植入第三只母羊的子宫中,由它孕育并产下克隆羊多利。多利酷像提供乳腺细胞的6岁母羊。 小羊多利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体细胞克隆成功的动物。克隆多利的成功,从理论上说明了高度分化细胞,经过一定手段处理之后,也可回复到受精卵时期的合子功能;说明了在发育过程中,细胞质对异源的细胞核的发育有调控作用。它对生物遗传疾病的治疗、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扩群等提供了重要途径,对物种的优化、濒危动物的种质保存,对转基因动物的扩群均有一定作用。 自克隆小羊多利成功后,世界各国引起强烈的反响,有的看作福音,有的则视为祸水,笔者以为对新技术应采取支持态度,生物克隆取得突破,最大的好处是培养大量品质优良的家畜,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使畜牧业的成本降低,效率提高,还可提供某些药物原料以提高人类免疫功能等等。在小羊多利之前,罗斯林研究所曾培育出一只奶中含治疗血友病药物原料的转基因羊,一家公司以50万英镑的高价买去。如果利用体细胞大批“复制”这只羊,就可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另外,利用克隆技术可以大量复制珍稀动物,挽救濒危物种,调节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为人类造福,何来忧患呢?当然,克隆技术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一些克隆动物在遗传上是全等的,一种特定病毒或其它疾病的感染,将会带来灾难,如果无计划克隆动物,会扰乱物种的进化规律,干扰性别比例,这种对生物界的人为控制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危害。但只要采取相应的研究对策,制订科学的克隆计划,这种负效应就可以避免。
至于克隆人,这是一个没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当代生物史证明,克隆技术只能复制出外貌特征相同的生物,不能克隆出被复制者原有的才能。人的思想才能受后天的制约。所以,即使有人能克隆出酷似历史上的伟大领袖、伟大科学家那样的人物,也仅在外貌上相同,却缺乏伟大领袖、伟大科学家那样的思想、气质、才能,试问这样的克隆具有什么意义?至于有人主张克隆人以取得人体器官,用于医学上人体器官的移植,这也是不可行的。因为克隆出来的人首先是一个公民,他享有人权,如果克隆人不肯捐赠器官,你发明者也不能侵犯人权。 至于克隆无头的人,那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克隆人要生存,首先要吃饭,要思维,没有头颅是不可能的,我们总不能培植一个无头的植物人吧?而且,最重要的是克隆人不符合世情国情,当今世界人口急剧膨胀,不少国家已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拆巨资做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事呢?正如德国研究技术部长吕特格斯所说:“复制人类将不被允许,也一定不会发生。” 目前,克隆技术在英国又有了新的进展,他们把这一技术应用于人类造血事业。英国的PPL公司是克隆技术的经济后台,它的主管罗思詹姆斯博士说:“从研究多利中我们知道,我们可以用一个细胞制造出一只转基因动物。我们现在正利用这一技术生产人类血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血浆。”他们与罗斯林研究所合作研究一种带有人类基因的牛和羊。他们先把动物体内的血浆取出,再取代人类的血浆,这种改变了基因的牛和羊体内就含有人类血浆的重要成分,通过对这些动物的饲养、再克隆或繁殖,就可以得到稳定可靠而且相对便宜的血资源,据统计在英国每年价值可达150英镑。可谓效益匪浅。 克隆技术的前景不可估量。
克隆研究大事记
1938年:德国科学家首次提出克隆的设想。
1952年:科学家开始用青蛙克隆试验。
1970年:克隆青蛙试验取得突破,据称,青蛙卵发育成为了蝌蚪,但是在开始进食后死亡。
1981年:科学家进行克隆鼠试验,据称,用鼠胚胎细胞培育出了发育正常的鼠。
1984年:第一只胚胎克隆羊诞生。
1997年2月24日:英国罗斯林研究所宣布克隆羊培育成功。他们用取自一只6岁成年羊的乳腺细胞培育成功一只克隆羊。
1998年2月23日:英国PPL医疗公司宣布,该公司克隆出一头牛犊“杰弗逊”先生。
1998年7月5日:日本科学家宣布,他们利用成年动物细胞克隆的两头牛犊诞生。
1998年7月22日:科学家采用一种新克隆技术,用成年鼠的体细胞成功地培育出了三代共50多只克隆鼠,这是人类第一次用克隆动物克隆出克隆动物。
1999年5月31日: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科学家,利用成年体细胞克隆出第一只雄性老鼠。
2000年1月3日:美国科学家宣布克隆猴成功猴成功,这只恒河猴命名为“太特拉”。
2000年1月:美国科学家宣布克隆猴成功,这只恒河猴被命名为“泰特拉”。
2000年3月14日:英国PPL公司宣布,他们成功克隆出5只克隆猪,这是人类首次培育出克隆猪。
2001年1月27日:美国和意大利科学家宣布,他们将联手尝试科隆人。
“科学是一柄双刃剑”,善良的人们可以利用它来为人类服务,为人类造福,而邪恶的人们却能用它来危害人类的生存。由于羊和人类都是哺乳动物,因此,羊的克隆技术也可以用于其它哺乳动物的克隆,也包括人。如果有人利用个体克隆技术来克隆人,那会给人类带来无穷的灾难,这说是为什麽许多国家的政府官员明令不准将动物的克隆技术用于人类。民众对克隆人的看法如何呢? 美国广播公司(ABC)曾做过一次民意测验,结果表明:87%的人反对进行人的克隆,82%的人认为克隆人不符合人类的传统伦理道德,93%的人反对复制自己,53%的人认为如果将人的克隆仅限于医学目的还是可以的。因此,我们也必须遵循人类的共同法则,反对将羊的克隆技术滥用于人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观念也会不断发生变化。比如过去也有许多人对于开展试管婴儿工作持反对意见,但现在试管婴儿已为人们所接受,因此,也很难预料今后人们对克隆人持何种态度。如果即使有那么一天,人们也接受了将克隆羊的技术应用于克隆人,那么我们就应该象现在对待试管婴儿那样。
Clonaid公司负责人布里吉特-布瓦瑟利耶表示已经给新诞生的克隆人起名为“夏娃”。布瓦瑟利耶表示这个女孩是周四出生的,但没有透露出生地点。
克隆”是从英文“clone”音译而来,在生物学领域有3个不同层次的含义。
1.在分子水平,克隆一般指DNA克隆(也叫分子克隆)。含义是将某一特定DNA片断通过重组DNA技术插入到一个载体(如质粒和病毒等)中,然后在宿主细胞中进行自我复制所得到的大量完全相同的该DNA片断的“群体”。
2.在细胞水平,克隆实质由一个单一的共同祖先细胞分裂所形成的一个细胞群体。其中每个细胞的基因都相同。比如,使一个细胞在体外的培养液中分裂若干代所形成的一个遗传背景完全相同的细胞集体即为一个细胞克隆。又如,在脊椎动物体内,当有外源物(如细菌或病毒)侵入时,会通过免疫反应产生特异的识别抗体。产生某一特定抗体的所有浆细胞都是由一个B细胞分裂而成,这样的一个浆细胞群体也是一个细胞克隆。细胞克隆是一种低级的生殖方式-无性繁殖,即不经过两性结合,子代和亲代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生物进化的层次越低,越有可能采取这种繁殖方式。
3.在个体水平,克隆是指基因型完全相同的两个或更多的个体组成的一个群体。比如,两个同卵双胞胎即为一个克隆!因为他(她)们来自同一个卵细胞,所以遗传背景完全一样。按此定义,“多利”并不能说成是一个克隆!因为“多利”只是孤单的一个。只有当那些英国胚胎学家能将两个以上完全相同的细胞核移植到两个以上完全相同的去核卵细胞中,得到两个以上遗传背景完全相同的“多利”时才能用克隆这个词来描述。所以在那篇发表于1997年2月出版在《Nature》杂志上的轰动性论文中,作者并没有把“多利”说成是一个克隆。
另外,克隆也可以做动词用,意思是指获得以上所言DNA、细胞或个体群体的过程。
二、克隆技术
1.DNA克隆
现在进行DNA克隆的方法多种多样,其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未按比例)
可见,这样得到的DNA可以应用于生物学研究的很多方面,包括对特异DNA的碱基顺序的分析和处理,以及生物技术工业中有价值蛋白质的大量生产等等。
2.生物个体的克隆
(1)植物个体的克隆
在20世纪50年代,植物学家用胡萝卜为模型材料,研究了分化的植物细胞中遗传物质是否丢失问题,他们惊奇地发现,从一个单一已经高度分化的胡萝卜细胞
可以发育形成一棵完整的植株!由此,他们认为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从一棵胡萝卜中的两个以上的体细胞发育而成的胡萝卜群体的遗传背景完全一样,故为一个克隆。如此的植物的克隆过程是一个完全的无性繁殖过程!
(2)动物个体的克隆
① “多利”的诞生
1997年2月27日英国爱丁堡罗斯林(Roslin)研究所的伊恩·维尔莫特科学研究小组向世界宣布,世界上第一头克隆绵羊“多利”(Dolly)诞生,这一消息立刻轰动了全世界。
“多莉”的产生与三只母羊有关。一只是怀孕三个月的芬兰多塞特母绵羊,两只是苏格兰黑面母绵羊。芬兰多塞特母绵羊提供了全套遗传信息,即提供了细胞核(称之为供体);一只苏格兰黑面母绵羊提供无细胞核的卵细胞;另一只苏格兰黑面母绵羊提供羊胚胎的发育环境——子宫,是“多莉”羊的“生”母。其整个克隆过程简述如下:
从芬兰多塞特母绵羊的乳腺中取出乳腺细胞,将其放入低浓度的营养培养液中,细胞逐渐停止了分裂,此细胞称之为供体细胞;给一头苏格兰黑面母绵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取出未受精的卵细胞,并立即将其细胞核除去,留下一个无核的卵细胞,此细胞称之为受体细胞;利用电脉冲的方法,使供体细胞和受体细胞发生融合,最后形成了融合细胞,由于电脉冲还可以产生类似于自然受精过程中的一系列反应,使融合细胞也能象受精卵一样进行细胞分裂、分化,从而形成胚胎细胞;将胚胎细胞转移到另一只苏格兰黑面母绵羊的子宫内,胚胎细胞进一步分化和发育,最后形成一只小绵羊。出生的“多莉”小绵羊与多塞特母绵羊具有完全相同的外貌。
一年以后,另一组科学家报道了将小鼠卵丘细胞(围绕在卵母细胞外周的高度分化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得到20多只发育完全的小鼠。如呆“多利”因为只有一只,还不够叫做克隆羊的话,这些小鼠
就是名副其实的克隆鼠了。
② 通过细胞核移植克隆小鼠的基本过程
在本实验中,卵丘细胞是经如下过程得到的:通过连续几次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使雌鼠诱导成高产卵量状态。然后从雌鼠输卵管中收集卵丘细胞与卵母细胞的复合体。经透明质酸处理使卵丘细胞散开。选择直径为10-12微米的卵丘细胞用作细胞核供体(前期实验表明,若用直径更小或更大的卵丘细胞的细胞核,经过细胞核移植的卵母细胞很少发育到8细胞期)。所选择的卵丘细胞保持在一定的溶液环境中,在3小时内进行细胞核移植(与此不同的是,在获得“多利”时用作细胞核供体的乳腺细胞先在培养液中传代了3-6次)
卵母细胞(一般处于减数分裂中期 II )通过与上面描述类似的方法,从不同种的雌鼠中收集。在显微镜下小心地用直径大约7微米的细管取出卵母细胞的细胞核,尽量不取出细胞质。同样小心取出卵丘细胞的细胞核,也尽量去除所带的细胞质(通过使取出的细胞核在玻璃管中往复运动数次,以去除所带的少量的细胞质)。在细胞核被取出后5分钟之内,直接注射到已经去除了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进行了细胞核移植的卵母细胞先放在一种特制的溶液中1-6小时,然后加入二价的锶离子(Sr2+)和细胞分裂抑素B。前者使卵母细胞激活,后者抑制极体的形成和染色体的排除。再取出处理过的卵母细胞,放在没有锶和细胞分裂抑素B的特制的溶液中使细胞分裂形成胚胎。
不同阶段的胚胎(从2细胞期到胚泡期)被分别植入几天前与已经结扎雄鼠交配过的假孕母鼠的输卵管或子宫中发育。发育完全的胎儿鼠在大约19天后通过手术取出。
目前胚胎细胞核移植克隆的动物有小鼠、兔、山羊、绵羊、猪、牛和猴子等。在中国,除猴子以外,其他克隆动物都有,也能连续核移植克隆山羊,该技术比胚胎分割技术更进一步,将克隆出更多的动物。因胚胎分割次数越多,每份细胞越少,发育成的个体的能力越差。体细胞核移植克隆的动物只有一个,就是“多利”羊。
三、克隆技术的福音
1. 克隆技术与遗传育种
在农业方面,人们利用“克隆”技术培育出大量具有抗旱、抗倒伏、抗病虫害的优质高产品种,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在这方面我国已迈入世界最先进的前列。
2. 克隆技术与濒危生物保护
克隆技术对保护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来讲是一个福音,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也是克隆技术最有价值的地方之一。
3. 克隆技术与医学
在当代,医生几乎能在所有人类器官和组织上施行移植手术。但就科学技术而言,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应仍是最为头痛的事。排斥反应的原因是组织不配型导致相容性差。如果把“克隆人”的器官提供给“原版人”,作器官移植之用,则绝对没有排斥反应之虑,因为二者基因相配,组织也相配。问题是,利用“克隆人”作为器官供体合不合乎人道?是否合法?经济是否合算?
克隆技术还可用来大量繁殖有价值的基因,例如,在医学方面,人们正是通过“克隆”技术生产出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使侏儒症患者重新长高的生长激素和能抗多种病毒感染的干挠素,等等。
回答者:贴子零张 - 助理 二级 3-12 18:52
什么是克隆
克隆是英语单词clone的音译,clone源于希腊文klon,原意是指幼苗或嫩枝,以无性繁殖或营养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杆插和嫁接。
如今,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克隆也可以理解为复制、拷贝,就是从原型中产生出同样的复制品,它的外表及遗传基因与原型完全相同。
1997年 2月,绵羊“多利”诞生的消息披露,立即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这头由英国生物学家通过克隆技术培育的克隆绵羊,意味着人类可以利用动物身上的一个体细胞,产生出与这个动物完全相同的生命体,打破了千古不变的自然规律。
如何评价克隆技术?
无论“雷里安”如何狡辩、美化自己的行为,世界许多着名科学家的看法十分相近:“雷里安”进行克隆人实验没有任何科学目的,一句话,并非为了科学进步。
不少科学家认为,在评论克隆人这个事件时,重要的是应该先弄清楚:人类到底需不需要克隆人?
莫斯科谢琴诺夫医学院遗传学教研室阿利?阿萨诺夫教授评论道,技术和工艺方面的可能性大大超过了我们对“人类需要什么”的理解。
克隆人赞同者的论据是,该技术能够帮助不孕者拥有自己的后代。
实际上,这个要求可以通过其它更安全更有效的途径来满足。因此可以断定,利用克隆技术进行传宗接代只是借口,克隆人实验背后隐藏着非科学的商业目的。
阿萨诺夫教授认为,眼下,克隆人没有任何前景,也没有任何意义。值得指出的是,现在没有人能够预言克隆人会产生什么后果,因此现在进行克隆人实验是不道德的。
修理病变器官是克隆的未来
阿萨诺夫教授说,俄罗斯科学界坚信,克隆技术的未来应该是在内科疗法中的应用,即“内科疗法克隆”。不过,现存的问题是,该术语在表达上还极其不准确。
从本质上讲,“内科疗法克隆”是建立移植细胞材料的方法,在意义上与现在所指的克隆没有共同之处,它是一种能够培养健康器官的细胞工艺技术,利用该技术可以部分或全部替换病变器官。
根据阿萨诺夫教授的解释,现在科学家刚刚触及到人体体内所发生的内部过程这个问题,只略知皮毛。科学家前不久解读了人类基因图谱,但还不能很好地应用所得到的知识来揭开人体奥秘。为此,科学家还要进行若干年的深入研究,才能完善并掌握克隆技术。
现在的克隆,百分之九十九将是丑八怪
阿萨诺夫教授说,俄罗斯科学家已经不止一次发出警告,克隆试验所得的产物99%是丑八怪。
他们的例证为:着名的克隆羊多利是经过300次失败后才获得的。遗憾的是,多利并不是一只健康的小羊,它患有关节炎等疾病,而且出现早衰病征。另外,在其它所有克隆动物身上都发现了各种发育畸形。包括阿萨诺夫教授在内的俄罗斯科学家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克隆人实验,至少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做法。克隆人的一生将是一场噩梦,到30岁时,他们将成为苍老之人。
什么东西可以科隆
应该说有生命的都可以克隆
现在已经克隆什么
蛙: 1962年,未成功
鲤鱼: 1963年,中国科学家童第周早在1963年就通过将一只雄性鲤鱼DNA插入来自雌性鲤鱼的卵成功克隆了一只雌性鲤鱼,比多利羊的克隆早了33年。但由于相关论文是发表在一本中文科学期刊,并没有翻译成英文,所以并不为国际上所知晓。(源自:PBS)
绵羊: 1996年,多利(Dolly)
猕猴: 2000年1月,Tetra,雌性
猪: 2000年3月,5只苏格兰PPL小猪;8月,Xena,雌性
牛: 2001年,Alpha和Beta,雄性
猫: 2001年底,CopyCat(CC),雌性
小鼠: 2002年
兔: 2003年3-4月分别在法国和朝鲜独立地实现;
骡: 2003年5月,爱达荷Gem,雄性;6月,犹他先锋,雄性
鹿: 2003年,Dewey
马: 2003年,Prometea,雌性
狗: 2005年,韩国首尔大学实验队,史纳比
尽管克隆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克隆的成功率还是相当低的:多利出生之前研究人员经历了276次失败的尝试;70只小牛的出生则是在9000次尝试后才获得成功,并且其中的三分之一在幼年时就死了;Prometea 也是花费了328次尝试才成功出生。 而对于某些物种,例如猫和猩猩,目前还没有成功克隆的报道。而狗的克隆实验,也是经过数百次反复试验再得来的成果。
多利出生后的年龄检测表明其出生的时候就上了年纪。她6岁的时候就得了一般老年时才得的关节炎。这样的衰老被认为是端粒的磨损造成的。端粒是染色体位于末端的。随着细胞分裂,端粒在复制过程中不断磨损,这通常认为是衰老的一个原因。然而,研究人员在
Ⅸ 流式细胞仪 白细胞中各细胞类型分离
如果要求不是太严格的话,增加两种荧光抗体即可,也就是说得同时标记4种分子。
1、抗CD3荧光抗体。CD3为TCR成分之一,表达于T细胞。流式细胞分析时,CD3阳性细胞群即为T细胞群。
2、抗CD19或抗CD20荧光抗体。CD19表达于B细胞和滤泡树突状细胞,如果样本不是淋巴结等免疫器官,用CD19抗体就能够代表B细胞群了。CD20表达于B细胞群,不表达于浆细胞。要分析你感兴趣的两种分子在B细胞的表达情况,选择CD19或CD20阳性细胞进行进一步分析即可。
CD3、CD20双阴性的细胞即为其他细胞。
Ⅹ 浆细胞异常
您好,我爸爸和你爸爸一样的病。庸医害人!!!!可能是一期的骨髓瘤,症状不明显,但是有指标。劝你们转到大医院的血液科治疗,而不是肿瘤科,因为属于血液病,血液科更权威。一期的骨髓瘤不用化疗,吃药控制即可,提前化疗只能增加耐药性,详情查看中华骨髓瘤互助协会,那里有好多病友,大多数都可以优质的长期生存。祝你爸爸幸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