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结肠瘘的检查
1.肠瘘检查口服活性炭粉或从胃管注入美蓝溶液,伤口流出炭粉或蓝色液体,证实有肠瘘存在,根据口服或注入药物后至经瘘口排出所需时间,亦可帮助确定瘘内口的部位。2.X线检查复查腹腔立位平片可见膈下游离气体增加也可证明有肠瘘存在的可能(膈下在手术后可残渣余孽存积气但应逐渐减少)。3.瘘管造影如有瘘管可经瘘管插入导管注入造影剂,可以帮助了解肠瘘是否存在及部位大小、瘘管走行方向以及周围肠管情况等。4.胃肠钡剂检查有助于了解瘘的部位、瘘的大小及瘘远端有否梗阻等。5.B型超声检查主要是了解腹腔有否残余感染存在及部位大小。
② 肠漏症怎么检测
考虑有肠瘘用什么检查办法能够明确诊断:
第一、让患者口服美蓝也就是亚甲蓝,观察瘘口是否有蓝色的液体排出,如果瘘口有蓝色的液体排出,证明有肠瘘的存在。
第二、患者口服碳粉,如果瘘口有黑色的液体排出,也可以证明肠瘘的存在。
第三、口服消化道的造影剂比如碘海醇,通过拍腹部平片或者CT等检查可以明确肠瘘是否存在。
③ 肠漏怎么治疗
肠瘘是腹部外科常见重症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肠瘘患者病死率在50%~60% 〔1〕 。我国在肠瘘的治疗方面,开创了一整套独到的原则和方法,水平领先于国际医学界。但是肠瘘病情复杂,死亡率仍旧很高,其综合治疗需要进一步总结和发展。
1 控制感染
最近一项对46例肠外瘘病人的回顾性分析显示,与脓毒症相关的死亡率仍高达63%,对脓毒症的病人实施外科干预死亡率达50% 〔2〕 。因此,控制脓毒症成了良好预后的关键。
1.1 肠外瘘的局部治疗 肠外瘘局部处理是肠瘘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局部处理的目的是有效清除外溢肠液,促进管状瘘自愈和恢复肠道连续性。早期引流、中期堵塞、晚期修补,已经成为公认的原则 〔3〕 。引流可以有效地将漏出的消化液直接引流至体外,不让其在腹腔内聚积、泛滥。一旦发现引流物中或腹穿液中含有消化液的脓性分泌物,应及时扩大引流,并保持通畅。实践证明,用烟卷引流或橡皮管引流多达不到目的。用双套管负压深坑引流(Sumpdrain)或三腔管负压引流效果较好,可防止渗出的纤维素和组织碎块堵塞管腔。
目前不少临床医师在腹腔广泛脓肿、严重腹腔腹壁感染时,采取更积极主动的引流方法—腹腔造口术(Laporostoˉmy),意即将腹腔敞开,视整个腹腔为一个脓肿来处理,可以减少再次剖腹的次数,减少腹腔感染和腹壁切口裂开的发生率 〔4〕 。这样可将消化液直接引流至体外,有效地控制感染,并可早期恢复经肠道营养,待体质良好再经二期手术闭瘘。腹腔造口术在肠外瘘的应用指征是:(1)腹腔感染严重且范围广泛;(2)腹腔内有多发或多腔脓肿;(3)腹壁感染严重,不能缝合关闭者。可同时放置聚丙烯网,防止内脏脱出,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治愈后易引起腹壁巨大缺损的,可行带蒂腹直肌皮瓣移植 〔5〕 。周建平 〔6〕 等对14例病人实施胃或十二指肠造瘘的空肠造瘘,利用空肠造瘘作肠内营养,并将胃液、十二指肠液收集回输,取得良好效果。通过外科手术引流或将肠管外置的方法,将漏出的消化液收集回输,一方面控制了腹腔感染,另一方面减少或避免了继发的内稳态失衡,同时早期恢复了肠道营养,从而使患者顺利恢复,也为肠外瘘的治疗提供参考。
经过一段时间引流后,瘘口局部炎性水肿消退,肠液溢出减少,若无远端肠管梗阻等因素,可予以内堵或外堵,以恢复肠道的连续性和恢复胃肠道饮食。外堵常用医用粘合胶法、盲管法、水压法(压力9.8kPa)。李国章 〔7〕 等报道应用OB医用吻合胶粘堵有以下优点:(1)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2)棉片塑形好,适应各种形状瘘口;(3)不损伤肠壁,反复多次粘堵不造成瘘口扩大;(4)早期使用避免肠内物质的丧失以及肠液对组织的消化、刺激,明显缩短肠瘘闭合时间。内堵则以硅胶片等材料薄膜,适用于唇状瘘及瘘口较大者。Cro 〔8〕 报道应用辅助负压闭合系统VAC,可以有效的控制瘘口的流量,保护瘘口周围的皮肤,促进愈合。
瘘口周围皮炎的处理可外涂氧化锌软膏或鞣酸膏加以保护。对适合使用造口袋者,可用造口袋收集肠液。瘘之外口应予以暴露,最好红外灯罩使其干燥,切忌用厚棉垫包捂瘘口。
1.2 抗生素的治疗 肠外瘘造成感染的致病菌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但在治疗外科复杂感染时不能千篇一律的使用某一种抗生素,特别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它的广泛应用带来的另一问题就是革兰阳性菌有上升的趋势 〔9〕 。需要强调的是药敏试验不仅对临床医师选择用药有利,也是对当地细菌耐药性进行监测的一种流行病学方法 〔10〕 。因此,临床医师应根据感染特点和既往使用抗生素的经过,经验性使用抗生素,此后再根据治疗反应,细菌培养和检查结果决定是否调整抗生素的使用或停用,同时不能忽视对厌氧菌的治疗。总之,肠外瘘引起感染的抗生素的治疗应用由经验性使用逐渐转为目标性使用。
2 维持机体内稳态的
平衡水电酸碱失衡是治疗肠瘘的棘手问题之一,尤其是肠液每日丢失500ml以上的高位肠瘘,要及时补钾、钠、氯离子及液体量,一般来说碱性液体丢失得多,钠离子丢失得多,要注意补钠,必要时可补高渗盐水。要注意补钾,每日可补5~8g,以维持心肌和平滑肌及全身肌肉的生理功能。每天要查血钾、钠、氯、血尿素氮、二氧化碳结合力,必要时1天查数次,根据二氧化碳结合力的情况决定是否补碱,一般按需要的半量来补碱,防止碱中毒,而一旦碱中毒是很难纠正的。要做到水电酸碱情况心中有数,补液量和补电解质的量每天都要计算。
3 营养支持治疗
营养支持被认为是肠外瘘的标准治疗,尤其是静脉营养(TPN)在临床上的应用被视为外科治疗肠瘘的里程碑 〔11〕 。大量的临床实验表明,它不仅能预防营养不良,而且对提高管状瘘的自愈率与确定性手术的成功率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4,12,13〕 ,改善病人营养状态以利于再次手术,潜在地提高了肠外瘘病人的预后。另外一些研究也显示营养支持可减少或调节胃肠道的分泌,从而被认为对肠外瘘病人有治疗作用 〔14〕 。
3.1 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 李宁 〔4〕 等报道TPN具有下述作用:(1)水、电解质的补充较为方便,内稳态失衡易于纠正;(2)营养物质从静脉输入,胃肠液的分泌量减少,经瘘口丢失的肠液量亦减少,有利于感染的控制,促进瘘口自行愈合;(3)由于营养能从肠外补充,不必为改善营养状态而急于手术;(4)患者营养状况改善后,如需行肠瘘确定性手术治疗,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病人的全身情况稳定后,通常在瘘发生后2~3d即可开始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值得注意的是,TPN仅是提供机体所需基础底物,过多反而易引起代谢紊乱。一般所需热量40~50kcal/kg·d,蛋白质1.25~15g/kg·d。机体所需能量不能全部由葡萄糖提供,一般脂肪供能占非蛋白质热量的30%~50%,且须在葡萄糖中按每日8~10g糖加1U胰岛
④ 什么是肠漏
"漏肠",我也没听说这个病,是否为疝气?很难定论.
另推荐一文,是否与你听说的相吻合?供你参考:
漏肠征候群
Leaky Gut Syndrome
漏肠征候群(Leaky Gut Syndrome, LGS)是当今社会疾病及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在我们的经验中,经由检测发现,至少约有50%病人的长期抱怨与此有关。在讨论LGS时,首先我要先提到西方的生理学,末了再以传统中医的各观点来谈论LGS。
有LGS时,其小肠绒毛的上皮细胞会发炎且变得激躁,使代谢后及微生物所制造的毒素得以进人血流中。这种现象会伤害肝脏、淋巴系统及包括内分泌系统的免疫反应。它常是下列常见症状的主要成因:气喘、食物过敏、慢性窦炎、湿疹、荨麻疹、偏头痛、肠道激躁、由霉菌感染造成的疾病、纤维性肌痛及各种关节炎(包括风湿性关节炎)。它同时也与经前征候群(PMS)、子宫肌瘤(uterine fibroid)及乳房肌瘤(breast fibroid)有关。漏肠征候群往往是慢性疲劳征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及小儿免疫功能不全的基本原因,它几乎已达到流行病的标准。如将它视为一个疾病,则无论在传统或现代中医的文献中都未曾被提及。事实上,如果采真正典型中医疗法来治疗肠漏征候群并不能产生功效,即便有,功效亦不佳,因为无法真正全面顾及其复杂的成因。传统中医未谈论过此一议题,因为这是现代的病症。在过去,肠道中的毒素进入血流中的管道是靠创伤(trauma),例如剑伤或枪伤,同时,会很快地引起败血症,如果未能治愈则往往危及性命。但在创伤之外,身体仍可维持小肠绝佳而有效的选择性屏障功能,也就是容许营养素进入身体,但摒除小肠中源源不断的代谢废物及微生物所产生的毒素。
现在是什么原因破坏了小肠原有的保护功能?主要的原因是抗生素,其次则是非类固醇抗炎性药物(NSAIDs)。最早出现的抗生素--盘尼西林(penicillin)自1939年起被医药界广泛运用。自50及60年代始,抗生素便被疯狂地应用在每一种感染及发炎症,特别是小儿耳部感染、支气管炎及喉咙痛。但很讽刺的是,这类的感染大多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不但会引起伤害,而且根本就不需要。抗生素应被列为住院时用药,用于细菌侵入血液、骨胳及器官时。矛盾的是,治疗关节的不同方法,特别是类固醇及非类固醇的抗发炎药物如Ibuprofen, Naproxen甚至是Aspirin也会使肠道“渗漏”的现象更多,因此即使正在治疗也不见症状改善。较新一代抗炎药物如Cox 2抑制剂(e.g. Celebrex)对增加肠道通透性的影响较小。不管怎么说,这些药剂都有其潜在问题。非类固醇抗炎性药物包括ibuprofen (Motrin, Advil)等,多用于治各种疼痛,对小肠上皮粘膜有着相当程度的伤害。
抗生素会摧毁有益菌(Beneficial Bacteria)
抗生素造成伤害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摧毁有益菌。超过五百种以上的各种有益菌寄生在小肠及大肠中,这些细菌执行数百种不同的代谢及免疫功能。借由酵素的分泌,这些细菌会在代谢及微生物所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之前先将它们转化。这些废物包括细胞碎片、荷尔蒙、化学性废物、胆汁、脓、病毒性毒素、细菌性毒素等。举例来说,身体制造胆汁不仅是做为润滑剂以冲刷肝脏中的废物,同时更借助其"凉"而"苦"的特性去解积存在肝脏中的各类毒素。但事实上,对大肠表皮来说,胆汁却是极具腐蚀性的。当胆汁经由总胆管进入小肠时,有益菌会将胆盐分解为腐蚀性较低的成份,使其抵达大肠时不再具侵害性。当服用抗生素时会摧毁这些有益菌,而胆盐会自由进入大肠并破坏大肠。而最重要的是这种现象与现今扰人的大肠癌有着高度的关连性。有益菌亦会分解由肝脏分泌到小肠的荷尔蒙。如果缺乏这些细菌分解动情激素(estrogen)且小肠渗透力改变的话,病人便会将动情激素以原始的型态吸收至体内,并储存在对动情激素敏感的部位,例如乳房、子宫或卵巢,其结果便造成肌瘤(fibroids)或肿瘤(tumors),而且这也是经前征候群的原因。
健康的粘膜可以让营养素 通过屏障,但摒除毒素。 当有肠漏现象时,屏障功能 即产生障碍,绒毛会绊住 营养素,反而使毒素进入 血液中。
抗生素会助长霉菌的(Fungus)生长
抗生素破坏小肠的第二种方式乃助长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及其它致病的真菌(fungi)和酵母菌(yeast)的生长。而这种现象更加重肠漏征候群。健康的小肠上皮细胞间隙是紧致的,提供小肠行吸收作用时绝佳的物理屏障。除了物理屏障外,另有重要的化学屏障--黏液(mucus)中含有免疫物质,可以中和任何接触到的毒素。
念珠菌会分泌出乙醛(aldehydes)使小肠上皮细胞缩小,如此一来小肠肠道中的毒素便会经由上皮细胞渗入血液中。第二重的化学屏障--上皮细胞粘液中的免疫物质就成为唯一可中和毒素的工具。最后整个免疫系统便会在负担日益加重的情形下衰竭。
许多人都存着一错误观念,认为念珠菌自己会进入血液后在某处停留,例如脑部。事实上,除非是免疫系统功能尽失,例如患有AIDS,否则念珠菌在血液中很快就会被摧毁。实际上念珠菌破坏的是小肠上皮屏障,使得肠道中的毒素及化学物质被大量吸收进入血液,进而影响多数器官,包括脑。
食物过敏:并发性因素(Food Allergies: The Complicating Factor)
当小肠屏障的完整性被破坏时,小肠中许多致病原(包括毒素)便被吸收。在健康的屏障下,小肠会选择性地吸收已消化的营养素,而如有肠漏现象,营养素便会在未完全消化之前便被吸收。而身体的免疫反应会借由特殊的抗原-抗体标记方式,将这些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标示为外来刺激原,每当上皮细胞接触到这类特殊的食物时便会引起发炎反应,进而使得上皮细胞受到更大的伤害。而摄取这类特殊食物所引起发炎,亦会并发曾因念珠菌所引起的上皮细胞萎缩。食物过敏是感染念珠菌后普遍的二度伤害,如果已出现食物过敏,即使念珠菌已被消灭,其肠漏现象仍会持续下去。
最常引起过敏的食物有乳制品、蛋类、含麸质的谷类(小麦、燕麦、裸麦)、玉米、豆类(尤其黄豆)及坚果类。肉类、米、小米、蔬菜、水果较少引起过敏,但大蒜则例外。我们必须区分出真正的过敏(在小肠上皮细胞会有组织胺发炎反应)及敏感的差异(会引起不舒服的症状,但很少有真正的伤害)。敏感的成因多为胃酸含量过低或胰脏�分泌不足,也就是消化不良。
在治疗小肠表皮之际,如接触到重要的过敏原则疗效会受破坏,例如有人可能在限制小麦、乳制品及蛋类等食物会有良好的治疗成效,而一旦服用大蒜锭时便将治疗成效毁之殆尽。
肝脏及淋巴系统的角色(The Role of the Liver and Lymphatic System)
代谢及微生物产生的毒素经由肠漏进入血液之后,最后会到达肝脏,而肝脏的工作便是将其毒性解除并排出体外。在正常情形下,肝脏只负责处理每天由细胞及器官活动所产生的代谢性废物。想象一下,如果小肠中的毒素如数由肝脏负责,会增加肝脏多少负担?于是,当肝脏负荷到达顶点时,便无法进一步进行解毒功能,而毒素反而会回到血液循环中。血液有其复杂的机转,可以维持其化学性衡定,且会将毒性化学物质及物理性碎片尽可能渗透到组织间液。淋巴系统从这里可以收集并中和这些毒素,但无法将它们送到肝脏,因此身体就含有毒性。当微生物生长并繁殖时,便造成慢性淋巴肿胀,特别是儿童。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毒素便被送到肌肉及关节附近的末梢结缔组织,造成纤维性肌痛(fibromyalgia),或者进入细胞内,促成基因变异而导致癌症。
接着我们要谈免疫及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可从三方面谈论,首先我们谈小肠粘膜。当粘膜接触到毒素和食物过敏原时,免疫系统会将其绊住并中和之。正常情形下,这类的工作多由有益菌负责,但现今有益菌多已被抗生素破坏。所以如今粘膜接触到毒素时,身体会以化学分泌物IgA(sIgA)将它们标记起来,以吸引巨噬细胞及其它白血球来吞食毒素,一段时间后,免疫反应便会崩溃而耗竭。这可以直接由粪便或唾液检验小肠sIgA数值得知。
其次我们谈到肝脏及淋巴系统,当其功能丧失时,亦须依赖免疫系统。最后我们谈到结论:当免疫反应降低时,会有愈来愈多的微生物繁殖(病毒、细菌、真菌),而形成慢性感染。例如Epstein-Barr 病毒所引起的慢性疲劳征候群,实际上是因逐渐衰弱的免疫系统才导致病毒有机会入侵。
肾上腺似乎是制造免疫物质的最重要器官,而肠漏征候群会逐渐地减低肾上腺功能。在早期和中期,肾上腺功能会提高,可由较多皮质醇(cortisol)的分泌得知,但最后皮质醇数值会下降,也就是说肾上腺功能已衰竭。
消化道的角色(The Role of Digestive Tract)
当小肠中环境合适时,念珠菌(candida)便会大量繁殖。单单消灭念珠菌,往往无法得到很好的成效,如果肠道环境并未正常化,念珠菌很快就会再度生存。抗生素是改变正常肠道环境的主要原因。杀死了产酸菌(例如乳酸杆菌可制造乳酸),肠道便呈现碱性,此时便助长了念珠菌的生长。抗生素及慢性疾病会降低胃酸的制造,进而导致碱性环境,同时也使消化吸收功能变弱。事实上,许多有肠漏征候群的病人,无论他们的饮食型态多么健康,也无法使他们得到足够的营养。
小肠环境的正常要靠适当的PH值及电磁场来维护。在服用抗生素后补充乳酸杆菌的想法是错误的,事实上,大多数经由补充的乳酸杆菌并无法存活在不良的小肠环境中。
安排正确的治疗(Organizing the Therapy)
漏肠征候群有几个组成因素,每一个都需要仔细评估及考量。第一,须确认小肠粘膜上持续不断的刺激原(真菌、食物过敏、非类固醇抗发炎药物),并将它们中和或消除。第二,利用营养素及草药促进上皮细胞的复原。第三,也许是最关键的一点,好好调养肝脏。第四,解除淋巴液及组织间液中的毒性。第五,免疫及内分泌系统需要调节及强化。第六,必要时,亦须调节胃及胰脏功能。
整个疗程大约需要4-8个月。病人须注意自己的饮食,避免食物过敏以减少念珠菌的生
⑤ 小肠检查有什么方法
小肠钡剂造影:小肠钡剂造影可显示小肠疾病的部位、范围等,但阳性率较低。气钡双重造影法,特别是插管法小肠气钡双重造影,使对小肠出血性病变的诊断率提高10%~25%。小肠钡剂造影对血管性病变几乎没有任何诊断。
放射性核素显像:放射性核素显像为非创伤性检查,主要用于小肠出血的定位,其敏感性强于血管造影。其小肠活动性出血诊断阳性率为40%~50%,但有时会出现假阳性。
血管造影检查
:小肠疾病尤其是消化道出血时选择血管造影检查。此方法是一种有效的诊治方法,只要看到造影剂外渗即可做出明确诊断并同时进行栓塞治疗
。但此项检查受失血速度和检查时机影响,必须在出血活动期将造影剂注入出血部位的供血动脉才能成功。
胶囊内镜:
胶囊内镜的问世,为小肠疾病的诊断带来了一次革新。胶囊内镜只有曲别针样大小,检查时患者只需像吞服药物胶囊一样吞服胶囊内镜,穿着数据记录仪背心。吞服胶囊后,经医生检测确认胶囊进入小肠后即可离开医院
。整个检查过程需要8~10小时,检查后胶囊从肛门自行排出。胶囊内镜具有安全、无创、依从性好等特点,但其也具有不能进行病理检查和内镜下治疗的缺点。
双气囊内镜:双气囊内镜可弥补胶囊内镜的缺点,进一步提高了小肠疾病的确诊率,对小肠出血、小肠梗阻和不明原因腹痛的确诊率较高,目前是小肠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缺点是检查时间长,患者痛苦较大。鉴于双气囊内镜操作较费时,对操作者技术要求高,有一定的操作风险,在国内尚未完全普及。
小肠检查的方法包括CT仿真内镜:利用螺旋CT薄层无间隔扫描和计算机三维重建,即可获得类似内窥镜的动态重建图像。其局限性是不能观察黏膜颜色变化,对浅表细微结构变化不能分辨,不能进行活检及镜下治疗。
⑥ 肠瘘最实用简便的检查方法是
笨小市民孪桓乙烯钙
⑦ 有关肠瘘的问题
肠瘘是腹部外科常见重症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肠瘘患者病死率在50%~60% 〔1〕 。我国在肠瘘的治疗方面,开创了一整套独到的原则和方法,水平领先于国际医学界。但是肠瘘病情复杂,死亡率仍旧很高,其综合治疗需要进一步总结和发展。
1 控制感染
最近一项对46例肠外瘘病人的回顾性分析显示,与脓毒症相关的死亡率仍高达63%,对脓毒症的病人实施外科干预死亡率达50% 〔2〕 。因此,控制脓毒症成了良好预后的关键。
1.1 肠外瘘的局部治疗 肠外瘘局部处理是肠瘘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局部处理的目的是有效清除外溢肠液,促进管状瘘自愈和恢复肠道连续性。早期引流、中期堵塞、晚期修补,已经成为公认的原则 〔3〕 。引流可以有效地将漏出的消化液直接引流至体外,不让其在腹腔内聚积、泛滥。一旦发现引流物中或腹穿液中含有消化液的脓性分泌物,应及时扩大引流,并保持通畅。实践证明,用烟卷引流或橡皮管引流多达不到目的。用双套管负压深坑引流(Sumpdrain)或三腔管负压引流效果较好,可防止渗出的纤维素和组织碎块堵塞管腔。
目前不少临床医师在腹腔广泛脓肿、严重腹腔腹壁感染时,采取更积极主动的引流方法—腹腔造口术(Laporostoˉmy),意即将腹腔敞开,视整个腹腔为一个脓肿来处理,可以减少再次剖腹的次数,减少腹腔感染和腹壁切口裂开的发生率 〔4〕 。这样可将消化液直接引流至体外,有效地控制感染,并可早期恢复经肠道营养,待体质良好再经二期手术闭瘘。腹腔造口术在肠外瘘的应用指征是:(1)腹腔感染严重且范围广泛;(2)腹腔内有多发或多腔脓肿;(3)腹壁感染严重,不能缝合关闭者。可同时放置聚丙烯网,防止内脏脱出,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治愈后易引起腹壁巨大缺损的,可行带蒂腹直肌皮瓣移植 〔5〕 。周建平 〔6〕 等对14例病人实施胃或十二指肠造瘘的空肠造瘘,利用空肠造瘘作肠内营养,并将胃液、十二指肠液收集回输,取得良好效果。通过外科手术引流或将肠管外置的方法,将漏出的消化液收集回输,一方面控制了腹腔感染,另一方面减少或避免了继发的内稳态失衡,同时早期恢复了肠道营养,从而使患者顺利恢复,也为肠外瘘的治疗提供参考。
经过一段时间引流后,瘘口局部炎性水肿消退,肠液溢出减少,若无远端肠管梗阻等因素,可予以内堵或外堵,以恢复肠道的连续性和恢复胃肠道饮食。外堵常用医用粘合胶法、盲管法、水压法(压力9.8kPa)。李国章 〔7〕 等报道应用OB医用吻合胶粘堵有以下优点:(1)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2)棉片塑形好,适应各种形状瘘口;(3)不损伤肠壁,反复多次粘堵不造成瘘口扩大;(4)早期使用避免肠内物质的丧失以及肠液对组织的消化、刺激,明显缩短肠瘘闭合时间。内堵则以硅胶片等材料薄膜,适用于唇状瘘及瘘口较大者。Cro 〔8〕 报道应用辅助负压闭合系统VAC,可以有效的控制瘘口的流量,保护瘘口周围的皮肤,促进愈合。
瘘口周围皮炎的处理可外涂氧化锌软膏或鞣酸膏加以保护。对适合使用造口袋者,可用造口袋收集肠液。瘘之外口应予以暴露,最好红外灯罩使其干燥,切忌用厚棉垫包捂瘘口。
1.2 抗生素的治疗 肠外瘘造成感染的致病菌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但在治疗外科复杂感染时不能千篇一律的使用某一种抗生素,特别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它的广泛应用带来的另一问题就是革兰阳性菌有上升的趋势 〔9〕 。需要强调的是药敏试验不仅对临床医师选择用药有利,也是对当地细菌耐药性进行监测的一种流行病学方法 〔10〕 。因此,临床医师应根据感染特点和既往使用抗生素的经过,经验性使用抗生素,此后再根据治疗反应,细菌培养和检查结果决定是否调整抗生素的使用或停用,同时不能忽视对厌氧菌的治疗。总之,肠外瘘引起感染的抗生素的治疗应用由经验性使用逐渐转为目标性使用。
2 维持机体内稳态的
平衡水电酸碱失衡是治疗肠瘘的棘手问题之一,尤其是肠液每日丢失500ml以上的高位肠瘘,要及时补钾、钠、氯离子及液体量,一般来说碱性液体丢失得多,钠离子丢失得多,要注意补钠,必要时可补高渗盐水。要注意补钾,每日可补5~8g,以维持心肌和平滑肌及全身肌肉的生理功能。每天要查血钾、钠、氯、血尿素氮、二氧化碳结合力,必要时1天查数次,根据二氧化碳结合力的情况决定是否补碱,一般按需要的半量来补碱,防止碱中毒,而一旦碱中毒是很难纠正的。要做到水电酸碱情况心中有数,补液量和补电解质的量每天都要计算。
3 营养支持治疗
营养支持被认为是肠外瘘的标准治疗,尤其是静脉营养(TPN)在临床上的应用被视为外科治疗肠瘘的里程碑 〔11〕 。大量的临床实验表明,它不仅能预防营养不良,而且对提高管状瘘的自愈率与确定性手术的成功率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4,12,13〕 ,改善病人营养状态以利于再次手术,潜在地提高了肠外瘘病人的预后。另外一些研究也显示营养支持可减少或调节胃肠道的分泌,从而被认为对肠外瘘病人有治疗作用 〔14〕 。
3.1 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 李宁 〔4〕 等报道TPN具有下述作用:(1)水、电解质的补充较为方便,内稳态失衡易于纠正;(2)营养物质从静脉输入,胃肠液的分泌量减少,经瘘口丢失的肠液量亦减少,有利于感染的控制,促进瘘口自行愈合;(3)由于营养能从肠外补充,不必为改善营养状态而急于手术;(4)患者营养状况改善后,如需行肠瘘确定性手术治疗,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病人的全身情况稳定后,通常在瘘发生后2~3d即可开始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值得注意的是,TPN仅是提供机体所需基础底物,过多反而易引起代谢紊乱。一般所需热量40~50kcal/kg·d,蛋白质1.25~15g/kg·d。机体所需能量不能全部由葡萄糖提供,一般脂肪供能占非蛋白质热量的30%~50%,且须在葡萄糖中按每日8~10g糖加1U胰岛素 〔15〕 。
在肠内营养的应用上存在一些争议。因为它能增加瘘流量,而且Lipman 〔16〕 运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对肠内外营养两种途径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肠外营养在营养支持并发症及安全性方面比肠内营养更好。故认为肠内营养支持一般在肠瘘的后期应用。有学者认为在整个非手术期,应 贯彻“如果肠内有功能,就应使用肠道if the gut function,use the gut”原则,Hauker认为应努力反复尝试恢复肠内营养,一旦成功,受益无穷 〔14,17〕 。因为它可以提供精氨酸、谷氨酰胺、ω不饱和脂肪酸、核苷酸等营养物质,从而促进胃肠粘膜生长、免疫及屏障功能。
营养状态是影响感染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临床医生应在感染发生伊始监测病人的营养状态,采取相应的营养支持手段,可采取早期营养支持,即预防性营养支持 〔18〕 。所以,肠外瘘腹腔感染不能指望一种营养支持方式可解决感染病人所有阶段的营养支持问题。因此,应在营养支持途径、营养底物、代谢监测与调整诸方面加以选择组合,创造出价廉、简便、有效,合乎生理的营养方式,使全肠外营养转向适时的肠内营养支持。实施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模式可能是未来重危感染病人营养支持的主要模式。
3.2 生长抑素(SS)与生长激素(rhGH) 生长抑素与生长激素彻底改变了肠外瘘的治疗现状 〔12〕 。1987年,Dicostanzo提出在应用TPN的基础上加用SS,可以进一步降低肠外瘘患者胃肠液的分泌量。黎介寿等 〔19〕 报道应用SS加TPN治疗肠外瘘57例,自愈率为68.42%,较单用TPN提高20%。但近期Alivizatos等 〔20〕 应用SS治疗肠外瘘39例后报道认为,SS可以明显减少漏出的液体量,但对肠瘘的自愈则无明显影响。
SS的应用使组织的愈合可能受到影响,加上肠外瘘病人多处于应激状态,蛋白质的合成受到抑制,因此瘘道愈合成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rhGH通过代谢调理,可以改变这种异常的代谢状态。顾军等 〔21〕 的实验也证实,重组生长激素能提高肝细胞mRNA的表达,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切口创面的愈合和肠粘膜的生长。因此,在营养底物供给有保证时,联合应用SS和rhGH可达到促进局部肉芽生长,改善全身合成代谢,最终达到促进瘘口闭合的目的 〔22〕 ,是促进肠瘘愈合的合理组合疗法。任建安等 〔23〕 对1996年以来收治的388例肠外瘘病人分析:单纯应用SS组自行愈合率87.5%,平均自愈时间为(33.0±31.5)天。SS加rhGH成功自愈率98.3%,平均自愈时间为(28.8±18.5)天。SS和rhGH在肠外瘘发生后序贯使用,可提高肠外瘘的自行愈合率。当然,积累更大宗病例,并经严格随机对照的循证医学证据才能使这一方法最终形成临床实践指导原则。
3.3 营养药理学与微生态免疫营养学 营养药理学与微生态免疫学是近期对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治疗过程中提出的新理论。指出营养支持可以改变实验动物和人类疾病的治疗效果,这不仅是由于纠正和预防了治疗对象的营养不足,而且可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其中特异营养物的药理学作用达到治疗目的。它的实现是通过肠内营养完成的。据报道,肠道粘膜所需要的必需的营养由肠内摄入底物提供70%,其余30%来自动脉,只要提供不低于总热量20%的肠内营养可避免肠道屏障和肠道正常菌群的破坏〔17〕 。由此可见,肠外瘘等感染病人肠内营养的药理学作用大于其营养支持作用,一方面是实施其免疫调节作用,另一方面是对肠道屏障功
能的保护。总之,营养药理学与微生态免疫学理论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也为肠外瘘病人营养治疗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方向。
4 确定性手术治疗
4.1 择期确定性手术 一般指瘘发生后3个月或以上,经1~3个月的治疗和观察仍不能自愈,若无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或晚期恶性肿瘤等手术禁忌证,感染消退、营养状态改善后,多需进行确定性手术治疗。其手术计划应包括:松解所有粘连,引流所有脓肿,解除远端梗阻,切除瘘管,用健康、血供丰富的肠道端端吻合。近年来,采用对瘘口周围局限性剥离,瘘口全层间断缝合或对合,再用带蒂肠浆肌层覆盖瘘口关闭处,即肠蒂浆肌层覆盖修补术,此术式常用于粘连严重,固定的十二指肠、直肠、空回肠甚至结肠的修补,术后极少出现吻合口再漏。当然,对肠瘘手术治疗还有其它术式,外科医师应把握肠瘘确定性手术术式的原则,
即必须恢复肠管的连续性,尽可能切除瘘,做到准确切除,精细吻合,正确引流。
4.2 早期确定性手术 在20世纪70年代将早期确定性手术改为上述的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措施的策略性改变,使肠外瘘的治疗在其他措施配合下提高了治愈率,但治疗期长,耗费大。而今早期确定性手术又有可能成为肠外瘘的早期治疗方法,是治疗策略的再次改变,是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 〔23〕 。任建安等 〔24〕 最近报告对26例肠外瘘病人进行了早期(距瘘诊断14d之内)确定性手术治疗,术后48~72h给予重组人生长激素,与术前对照,并发症及吻合口漏发生率明显减少,显着缩短了治疗时间,提高了治愈率。并认为肠瘘早期确定性手术的选择条件是:(1)瘘发生后2周以内;(2)除腹腔感染外,无其它严重并发症;(3)无严重营养不良;(4)确定性手术不复杂。任建安等 〔23〕 应用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在序贯使用治疗后分析:对早期肠外瘘可试行早期确定性手术,在围手术期加用生长激素,是确保其成功的重要因素。这是对肠外瘘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的一种新的尝试,具有指导意义,但还需要进一步大宗病例多中心的临床试验观察。
5 其它治疗方法
5.1 治疗新法 目前,肠瘘基本上均通过上面的方法进行治疗,但也有一些新的尝试。如Testi 〔25〕 在纤维内镜下应用人类纤维粘胶剂对8例低位经腹骶直肠切除术后瘘的病人采用胶封闭治疗,取得较好效果。Rabago 〔26〕 在对15例肠瘘病人进行纤维内镜胶封治疗得出完全胶封率达86.6%,并指出此方法易在肠瘘早期阶段(不应超出14天)实施,可以缩短住院时间,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Kazantsev等 〔27〕 运用腹腔镜对1例结肠切除和疝修补术后肠外瘘病人进行了瘘切除并吻合,无并发症发生。Berna 〔28〕 报道了应用电刺激神经法治疗2例低流量肠瘘的病例。Wong等 〔29〕 在瘘镜下对9例术后瘘的病人采用清创、冲洗、组织胶封闭治疗,所有的瘘均被治愈,其时间平均18.7d,无相关并发症发生。这些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多病例多中心临床试验观察。
5.2 中西医结合 中医认为肠瘘扰乱了脾主运化水谷及水液的正常生理功能,不能把水谷化为精微物质而转输至全身,终而伤及脾胃,致脾胃阳虚。龙建卫 〔30〕 在坚持西医治疗原则的基础上,运用真人养脏汤加减熬汁口服。诸药合用使因肠瘘所伤之脏器得以培补,使瘘口渐闭。服药时将汤药熬成浓汁,每日分多次少量口服,以避免从瘘口外漏,提高汤药吸收而充分发挥药效。疗效较佳。
廉皓泉等 〔31〕 对21例并发于胃肠手术后的胃肠外瘘,采用中药白及糊内服及红粉凡士林纱布填塞结合西医综合治疗效果满意。总治愈率85.7%。认为中药制剂白及、红 粉对慢性溃疡及瘘道有良好的修复作用,可缩短治疗时间,增加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6 特殊病因肠外瘘的治疗
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都可以伴发肠瘘,尤以前者为多,而这些患者原有营养不良且有免疫功能障碍。术前改善营养状态,术后预防瘘的复发是治疗Crohn病肠瘘的重点 〔12〕 。以往多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柳氮磺胺嘧啶作为围手术期应用,但其作用对营养支持、蛋白质合成及切口愈合有不利之处。1990年后,应用环孢素A、硫唑嘌呤,黎介寿等 〔12〕 应用雷公藤作围手术期处理,取得了良好效果。Poritz 〔32〕 报道虽然肿瘤坏死因子,免疫抑制剂对Crohn病肠瘘治疗作用效果明显,但是仍不能取代手术治疗的必要性。肠外瘘治疗配合其他治疗防止复发是今后Crohn病研究的重点。
放射性损伤后的近、远期都可发生肠瘘 〔12〕 ,以往按常见肠瘘的治疗方法处理,以切除有病变的肠段为主。因放射性损伤后组织的愈合能力极差,结果增加了不愈合的创面,增加了瘘。现在采用缩小手术范围,旷置肠外瘘的短路手术方案,有助于尽快恢复此类病人肠道的连续性与消化吸收功能,满足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量,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取得了很高的成功率,值得推广。放射性肠损伤并发肠外瘘的病人,营养支持的方式术前以全肠外营养为主,如有可能应加用部分肠内营养。术后按全肠外营养、肠外+肠内营养、肠内营养直至经口饮食的方式逐步进行,有利于病人平稳地恢复 〔33〕 。因此,如何恢复这类患者的胃肠道连续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的重点,不强求消除肠粘液瘘。
综上所述,肠外瘘的基础理论及临床诊断和治疗均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我国肠瘘治疗居世界领先水平。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探讨,比如,还存在一定的死亡率、住院时间过长、费用过高等。相信随着重症监护、药理学、手术方式等相关学科的发展,肠瘘的诊治策略必将获得进一步完善。
参考资料:http://www.puson.com/journal/200407/112_11641.aspx
⑧ 肠瘘的诊断
1.注意病因
注意有无腹部外伤、手术等创伤性因素,或急性阑尾炎、肠梗阻、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肿瘤、肠结核、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病理性原因。应详询有关病史、肠瘘的发生过程与治疗情况。
2.明确肠瘘的部位与瘘管情况
(1)早期怀疑有瘘,但未见有明确的肠液或气体从伤口溢出时,可口服染料或骨炭粉,观察瘘管的分泌物有无染色。阳性结果能肯定肠瘘的诊断,但阴性结果不能排除肠瘘的存在。
(2)用注射器或洗创器(不用导管插入瘘管)对准瘘口,直接注入15%~20%水溶性碘造影剂40~60ml作瘘管造影,观察瘘管的行径、瘘管附近有无脓腔以及肠壁瘘口所在的部位。
(3)根据肠壁瘘口可能的部位,进行胃肠道钡餐或钡灌肠检查,观察瘘口及其近、远侧肠道的情况。
(4)对疑有腹腔脓肿的患者,应进行腹部超声和CT检查。
(5)对病理性肠瘘,应切取瘘管组织送病理切片检查。
3.检查
(1)收集24小时空腹流出的肠液、尿液,分别测定其量与电解质含量。
(2)采取瘘口、脓腔的分泌物作细菌培养(厌氧与需氧菌),必要时抽血送培养及作细菌的药敏试验。
(3)血液检查:血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葡萄糖、电解质(血钾、钠、氯、钙、镁、磷等)以及血尿素氮、肌酐、二氧化碳结合力。
(4)抽动脉血作血气分析。
(5)严重腹腔感染时,常有多器官功能障碍,除进行上述各项检查外,必要时摄胸片与作心电图检查。
⑨ 肠瘘的鉴别诊断
1.消化道穿孔
可突发剧烈的腹痛,腹部透视可发现膈下游离气体,具有腹膜炎的体征。肠道炎性疾病包括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这些疾病可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血便,结肠镜检查可资鉴别。与结肠癌的好发年龄相近,偶可同时存在,临床表现部分重叠,都可出现肠梗阻、出血、穿孔及瘘管形成等并发症。钡剂灌肠有助于鉴别,黏膜不规则,肠腔充盈缺损系结肠癌的放射学征象。结肠镜检查及黏膜活检对于结肠癌有诊断意义。
2.结肠克罗恩病
结肠克罗恩病有腹痛、发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腹部压痛、腹部包块等表现,瘘管形成是其特征,这些症状、体征与憩室炎相似。内镜和X线检查可发现铺路石样改变的黏膜,较深的溃疡,病灶呈“跳跃”样分布有助于鉴别。内镜下黏膜活检如发现非干酪性肉芽肿则有诊断价值。溃疡性结肠炎可表现为发热、腹痛、血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结肠镜下可见黏膜呈弥漫性炎症、充血、水肿。随病情发展,可出现糜烂、溃疡、假性息肉、溃疡之间残存黏膜萎缩,晚期有肠腔变窄,结肠袋消失等表现。病检可见杯状细胞减少及隐窝脓肿等改变。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老年人,可与结肠憩室病同时发生。临床表现多为剧烈腹痛后解黑大便。钡剂灌肠检查见到特征性的拇指纹征象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结肠镜检有助于诊断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