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儿童听力康复要注意哪些
首先家人配合有支持是很重要的。
一、如何克服听障儿童心理障碍
目前,一些听障儿童家长对听障儿童有两种不正确的态度,一种是嫌弃的态度,不关心,不教育,这是少数。一种是对听障儿童过分溺爱,有求必应,其心理是认为儿女有生理缺陷,蒙受失听痛苦,受到父母特殊关照,心情可以理解。但过分溺爱,会使听障儿童从小缺乏一切自立的生活能力,对康复训练也是不利的。
听障儿童从小的生活能否自立,能否得到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是关系到他们将来如何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问题。过分溺爱,听障儿童成长后,对生活缺乏信心,脾气不好,对生活缺乏进取精神,依赖思想严重。为使听障儿童的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使听障儿童的心理能处于良好的状态,家长应注意克服听障儿童的心理障碍。
要充分利用听障儿童生理上特有的长处,如观察力强,迅速,也就是说听障儿童的形象思维发达,在帮助、教育听障儿童时,既要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要使听障儿童逐步学会观察事物内在的本质。从小培养听障儿童的一种兴趣,为将来的职业康复训练作好准备也是非常必要的。要千方百计注意保护听障儿童的视力,视力的保护,对听障儿童来讲特别重要。
二、听力与听能(听说能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通常把听能与听力笼统他说成“听力”。然而在听力学上这两个概念却是应该分开的。
我们过去对针灸治疗聋哑效果的肯定,就是由于笼统地使用听力一词,错误地把训练取得的效果与针灸的作用混为一谈,把训练的效果归于针灸的成功。
听力是听觉器官对声音的感受能力。譬如说 85 分贝可以听见,70 分贝的声音听不见;在某一频率上 85 分贝的声音能听见,在另一频率上却听不见;能听见鼓声,听不见三角铃声等。这些都是听力的表现,即人耳对不同声音的感知程度。正常人的可听范围是:20 一 20000 赫兹(Hz)从 0 一 130dB 都能听见,对 130~140dB 的声音感到受不了。
听力只是感觉事物声音的一种属性,不包括对声音的辨析和理解,它不能通过训练得以提高,只能通过辅助器材扩大声音,并尽可能地减少失真来进行适当地补偿。补偿听力如同配戴近视眼镜,要根据听力损失的具体情况进行选配,才能获得最佳补偿效调益。
听能是在听力基础上对声音的知觉认识能力。它是发声事物(如说话)各种属性全部或部分的综合反映,包括对声音的感知、搜寻、分析、综合、辨别、鉴赏、评价、回味、联想、储存等方面的能力。听能是后天获得的,是在训练和使用的过程中获得的。
听能虽然以听力为基础(没有听力就谈不上听能),但它与听觉需要的相关分析器的作用有关,与人的知识和经验有关,也与人的智力和心理有关。也就是说,它与人的大脑功能紧密地联系。从这一点出发,听能可以通过其他分析器得以直接补偿,或通过其他分析器的代偿作用得以补偿,可以通过大脑功能的作用得以改善。
这就是说,听力虽然不能提高,但是通过训练和使用听能可以获得改善和提高。一个听力较差的听障儿童,如果能得到良好的补偿和良好的训练,他的听能有可能超过听力较好而缺乏训练的听障儿童,有可能学好有声语言。
而这种补偿和训练,应该强调早期。这就是充分利用剩余听力的价值。
三、补偿与代偿
在对残疾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过程中,我们经常接触到补偿与代偿这两个词。
补偿是对损失和缺陷部分的弥补。如近视,配用近视眼镜以弥补其视力不足;肢残装上假肢;听力障碍使用助听器等,这都叫补偿。残疾补偿除了使用辅助物外,生理、心理等其他因素也可以进行补偿。如在有的情况下,人们对某些话听不清时,常去注视说话者(如作报告的人)的口部,这样就可以听得清楚一些。这是视觉在帮助听觉进行分析综合工作,弥补了听觉的不足。此外,人的心境、兴趣、动机等都与听觉效果有关,熟悉的东西容易辨别,知识和经验也可以对听觉缺陷起到补偿作用。
代偿也是一种补偿形式,即某个器官的结构发生病变或功能丧失,由原器官健全的部分或其他器官来代替,以图补偿其失去的功能。如我们通常说的盲人“以手代目”(用手的触摸来代替视觉认识事物),聋人“以目代耳”(看话)即是。当然,这种代偿只是一种弥补性的功能代替,不可能完全代替。“以目代耳”就难以辨别口型相近的词语和口型变化不明显的词语;“以手代目”就不可能欣赏色彩的艳丽。尽管如此,对于残疾者来说,功能代偿仍然有它不可忽视的优势。
人的生存要适应于环境条件。人的某一器官功能的丧失,必然导致有关器官使用的增多,以帮助失去功能的器官。更多的使用,强化了发展起来的功能,促进了这一器官潜在功能的充分发挥,并使其超过了一般常人,形成代偿功能的优势。代偿功能的训练和利用,是残疾人康复与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四、概念理解性错误
有位听障儿童从画片上学会了“飞机”一词,偶然也在远处看到过飞机,他都能说出“飞机”一词。这种情况下家长以为他对该词已真正掌握,然而有一天,他却把苍蝇误叫做飞机。原来,在他头脑里,飞机是能飞的小点点,这就是概念理解性错误。
这种错误是很容易犯的,比如用一张画有天安门的图卡教听障儿童“天安门”一词,画面上即有天安门,又有华表、红旗、灯笼、观礼台、标语和画像,在家长头脑里,天安门的概念是很明确的,然而听障儿童却没有这样的概念,他可能把红旗、华表或者灯笼看作天安门。为了避免类似的错误,首先我们不应选用那些过分抽象的名词教授;其次,最好使用实物为教具,如果使用图片,最好准备两张不同的,以资听障儿童鉴别、比较。
此外,听障儿童容易把所学词的概念局限化,比如叫“妈妈”仅限于自己的妈妈,“汽车”仅限于自己那辆玩具汽车,我们在语训时应注意这样的问题。尽可能从一开始就给他一个完整的、准确的概念。比如教汽车一词时,应把他所有的玩具汽车都集中到一起,待学会该词后还要带他到街上去看各式各样的汽车。
五、创造用语言交换信息的环境、避免学而不用
我们语训的目的是使听障儿童使用语言交流,而许多听障儿童能听懂不少话,也能发出百来个单词,但从不主动使用语言。发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听障儿童尚不能把训练同实际生活统一起来。他以为,学语言仅仅是为了在语训时间内与家长、小朋友玩一玩;听他们说话后去执行他们的命令,或是模仿他们的发音。从不知学语言是为了用语言。解决这个问题方法是逐渐打破训练时间与非训练时间的界限,使训练时间内有生活内容,非训练时间内有训练内容。
此外,还应多教些动词。因为名词很难单独使用动词却可以。尤其是名词和动词的搭配,能形成许多意义不同的句子,学得多了,听障儿童自然会自发造句的能力。自发造句能力是听障儿童语训过程中的一大飞跃。因为这意味着听障儿童不久便可以进入语言完善阶段了。
㈡ 怎样鉴定聋哑儿童
先天性聋哑是由于遗传因素(如父母近亲结婚),胚胎期母体患急性传染病或耳毒性药物中毒等原因影响胎儿内耳听觉器官的发育不全,使出生后小儿听力损害因为耳聋,妨碍对语言的摹仿、学习而成为聋哑。
听力正常的婴儿一般在4-11月呀呀学语,这是语言发育的重要阶段性标志。而严重听力障碍的儿童由于缺乏语言刺激和环境,在语言发育最关键的2-3岁内不能进行正常的语言学习,最终重者导致聋哑,轻者导致语言和言语障碍、社会适应能力低下、注意力缺陷和学习困难等心理行为问题。所以,凡婴儿到了12-18个月左右仍不会说话时,要注意先天性聋哑的可能性。
聋哑患儿哭、笑声正常,有的也可听到敲锣、雷鸣或爆竹声。确诊首先应了解病史,患儿父母、祖父母是否为近亲结婚或聋哑配偶,以及母亲怀孕史、患者出生史和家族史。患者鼓膜多正常,听力检查。对年幼小儿可在其背后用拍手、摇铃等作突发声音测验,如能听到声音,就会表现有眨眼、啼哭或转动头部等惊动反应。对较大的儿童,除可用背后呼其名、击掌等方法外,并可作语言、闹钟、秒表、音叉、电测听计等测试。
正常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率为0.1-0.3%,其中中重度以上者0.05%。卫生部“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管理办法”中就包括新生儿听力筛查。新生儿听力筛查采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对所有新生儿在出生后1-3天内进行听力初步筛查(测试环境要相对安静,噪音不超过40分贝),若未通过则在出生42天内进行复筛,若仍未通过则应到相关诊断中心或耳鼻咽喉科采用听觉诱发电位(ABR)等技术进行确诊。若患者最终确诊为先天性听力下降,应在出生后3-6个月内采取医学干预措施。
有证据表明,出生3个月内进行治疗干预,要优于6个月内治疗,在早期诊断-干预和较晚期诊断-干预之间的总体语言能力平均相差大约20%,早诊断和干预的患儿,言语能力可达正常的80%。对听力有障碍的新生儿,宜采用配戴助听器、语言训练等早期干预治疗,对完全听力丧失的婴儿应选择耳蜗移植手术。聋哑儿童宜及早上聋哑学校进行专门教育,包括听觉语言的训练。
㈢ 什么是听障儿童
听障儿童主要是指那些听力有障碍,由一定原因导致听不见或者听不清的听力残疾的儿童。从而导致无法与人进行正常交流,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活动。
听力障碍指听觉系统中的传音、感音以及对声音的综合分析的各级神经中枢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而导致听力出现不同程度的减退。习惯称为耳聋。
只有听力严重减退才称之为聋,其表现为患者双耳均不能听到任何言语。而听力损失未达到此严重程度者,则称为听力减退。
(3)听障儿童早期鉴别的方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听力障碍产生的原因:
1、遗传因素
由遗传因素导致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多为重度或极重度耳聋。
2、环境因素
包括母亲孕期、儿童出生时或出生后受到的各种病毒或细菌感染、耳毒性药物、头部外伤和放射线等致聋因素。
3、药物和化学制剂致聋
药物致聋: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是我国听障儿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化学制剂:一些工业化制剂如铅、汞等损伤听觉器官,一氧化碳中毒导致血红蛋白携氧障碍,神经缺氧会累及听觉系统,对儿童尤为明显。
4、噪声性耳聋
成人多见,儿童少见。呈双侧或单侧高频听力下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听力障碍
㈣ 分析如何对学前听障儿童实施早期干预
(一)有利于促进听障儿童个人发展实施听障儿童早期干预的直接效益是对听障儿童成长的意义。第一,在听障儿童发展关键期内进行基于听力语言康复为主线的早期干预,是以充分挖掘听障儿童的残余听力,并利用大脑言语中枢未完全定势的条件,减轻听障儿童的残障程度,巩固或重建听障儿童的听觉概念,形成从听觉途径接受信息,利用信息和习得语言的能力。这里最重要的是要及早,在他们的残余听力和发音器官久置不用终致萎缩之前进行训练。否则错过时机,康复效果往往事半功倍。第二,听障儿童的旱期干预也是对听障儿童进行的早期教育。在他们发展的关键期内,给其各种良好的刺激,使得听障儿童个体在获得听力语言康复的同时,也获得了认知,社会性,个性情感,艺术表现和运动技能等各方面的全方位的发展。研究表明,听障儿童的听力语言能力和其他方面的发展是互为支柱,相辅相成的。早期干预为听障儿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缩减与一样大正常孩子的身心发展距离,使他们充满发展的自信,而不再是受人怜悯的残疾者,成为能够自食其力的人。第三,听力语言早期干预将为听障儿童创设和提供与人交往的机会和权利,促使他们早日“回归主流”,孤独寂寞隔绝于正常儿童与成人世界的听障儿童,也将有自己的同伴,活动,游戏,学习听与说的机会和别人分享交往快乐的权利,这将更加有利于听障儿童面对一个正常人的世界,有利于他们及早掌握交往与思维的工具。
㈤ 听觉口语法,林氏六音怎么检测
使用林氏六音检查听力
—— 林氏六音的组成 :/m/、/u/、/a/、/i/、/sh/、/s/。
—— 林氏六音覆盖了大部分言语的频率, 通过林氏六音测试,可初步了解孩子现有的听能状况、孩子在不同距离的听能表现、孩子对声音察觉和辨识的能力。
林氏六音所代表的频率成分见下图:
活动目标
听觉领域:通过六音测试了解孩子的听力水平及助听设备工作状况,培养孩子对不同频率语音的察觉和识识别能力。
发音领域:初步培养孩子模仿发音的意识。
沟通领域:注意聆听他人发出的声音。
材料准备
套圈、钓鱼、以型补型等适合做听声反应的玩具。对年特偏大的听障儿童(如:4岁以上),也可使用与六音相应的一些图片(如/m/对应妈妈哄孩子睡觉的图片;/u/对应火车的图片;/i/对应衣服的图片;/a/对应医生给病人看嗓子的图片;/sh/对应食指放在唇前要求压低声音的图片;/s/对应把纸撕破的图片)。
操作方法
1. 六音察觉训练:教师拿起玩具(如:套圈)放在自己耳边,并帮助接子做同样动作,同时提醒孩子说“注意听”。这时家长回避孩子视线,发出六音中的某个声音。带领孩子的老师要做出明确反应并说“我听见了”,同时把套圈套上或钓一条鱼等。如果孩子不能模仿完成,教师可协助他做出动作。反复示范后,老师不再先做出反应,而要观察孩子听到声音后的表现,如果孩子听到声音后抬起眼睛或想做出放玩具的动作,马上要给予鼓励。在该训练中不要孩子模仿六音。
2. 六音识别训练:在察觉训练的基础上,可以让孩子听六音中的某个音后指出相应的图片,以了解其是否能识别六音的差异。也可以在教师发出某个音后,要求孩子模仿出该音,再把玩具给他。这时除了了解孩子的识别情况,还可以出版判断孩子模仿发音的能力。这两种形式的训练,在初期时都可以先由家长做示范以帮助孩子理解任务要求。
通过一段时间的六音测试训练,可以了解孩子哪些频率的声音可以察觉或识别,哪些频率的声音还无法或取。
注意事项
1. 发音者音量要适宜,不要过小或过大。
2. 根据孩子的听觉训练和补偿水平选择合适的测试距离:0.5米、1米、2米。发音时不要过于靠近孩子的耳朵。
3. 通过测试确定优势耳。每次训练前都要分别测试左右耳的听力情况,以确定双耳听力无波动及双侧助听设备工作正常。
4. 六音所代表的频率段:/m//u/低频;/a/中频;/sh//s/高频,其中/s/频率最高。/i/涉及低频和中频两个频率段.因此/i/如果听不清,还要综合看其他低频和高频语音的识别情况。
家庭延伸活动
教给家长六音测试的正确方法,要求家长在家中也要每天观察孩子对六音的反应情况,以确保孩子在家中也能得到助听设备和听力情况的日常监测。
希望对你有帮助
㈥ 常用的听力障碍检查法有哪些
(1)赫兹(Hz)
是音振频率单位,即每秒钟的音振次数赫兹多用来测量音调的高低
(2)分贝(dB)
说明声音的音量大小时,用分贝表示0dB是大多数人刚刚能听到的声音,40~50dB的声音相当于一辆悄悄行使的小汽车,或者一间不太安静的办公室,在5m 远处普通说话声音大约在50~60dB70~80dB的声音相当于非常响的收音机或电视机的声音,最小的说话声是耳语声,大约只有10~15dB,而极大的声音如喷气式飞机声音远远大于100dB(甚至120dB)
(3)可听声次声和超声
小于16或20Hz的声音为次声,16或20Hz~20KHz的声音为可听声,大于20KHz的声音为超声虽然人的耳朵最高能听到2000Hz的声音,但就能听懂的人谈话的最重要的频率范围是300~3000Hz,这被称为言语频率
(4)人说话声的各种高度和强度
一般辅音较高,元音较低另外,远处的声音听起来较小,近处的声音听起来较大下图显示了人的声音的域带,它是由相距120cm的普通声,相距60cm的普通声,相距60cm的大声,相距的30cm的大声域带组成的,这个声音言语范围呈一个香蕉状,所以也称为“言语香蕉”它代表了人们平时谈话时的频率和强度,主要意义之一在于聋儿戴助听器以后,其听力一定要在言语香蕉之内或范围之上,才会达到满意的效果
言语区域(言语香蕉)
5.临床应用 正常人BAEPs各波出现率:ⅠⅢⅤ的出现率为100%,缺失延迟出现应视为异常,尤其单侧缺失更有意义临床中常常进行双侧波形对比,通过波间距测量值来进行诊断大量的临床资料证实BAEPs定位的误差与实际病灶仅相差1cm左右,完全能满足临床需要所以,BEAPs目前在耳鼻喉科和神经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客观听阈估计
正常耳短声诱发ABR听阈值为0~20dBnHL,依据ABR的潜伏期—强度函数曲线可有助于判断不同类型的听力损失在传导性耳聋者,其Ⅴ波潜伏期—强度函数曲线与正常者平行,向右移位感觉神经性耳聋者曲线较正常者陡这些信息不仅可用来估计听觉损失的程度,也可用以判断其类型在临床上,ABR主要用于新生儿和婴儿的听力筛查,客观测定儿童听阈,对成人进行伪聋鉴别以及为配戴助听器的候选人进行客观听力评估
(2)诊断听觉传导通路病变
脑干诱发电位应用于听觉传导通路病变的诊断时,主要是鉴别蜗性和蜗后性病变波Ⅴ潜伏期和波Ⅰ-Ⅴ间期的延长以及双耳(患耳和健耳)波Ⅴ潜伏期相差0.4ms,都作为诊断蜗后性病变的依据,特别对听神经瘤诊断非常敏感另外,在耳蜗性听力减退患者中,ABR波Ⅰ潜伏期变化一般延长,而波Ⅲ或波Ⅴ变化不大,因此波Ⅰ潜伏期延长使Ⅰ-ⅢⅠ-Ⅴ波间潜伏期缩短在蜗后性病变时,波Ⅰ-Ⅲ间期大于2.5ms,波Ⅰ-Ⅴ间期大于4.5ms均有诊断价值
(3)用于颅脑及听神经瘤手术的术中监测
由于ABR对于脑干听觉通路即便是很少的损伤也相当敏感,更重要的是其不受全身麻醉的影响,因此在各种对听结构有损伤危险性的手术中,ABR是非常有用的监测工具
(4)神经科定位诊断参考
用于脑干内病变(肿瘤血管病变炎症以及变性病等)后颅窝占位病变桥脑小脑角占位病变幕上病变以及昏迷和脑死亡的检查综上所述,对儿童听力语言的发育要注意尽早进行观察,并与同龄正常儿进行比较要根据婴幼儿听觉发育及语言发育的规律观察其对声音有无反应,可以利用铃哨子小喇叭等予以刺激(大铃的响度约为120分贝,哨子的响度约为100分贝),对此正常小婴儿可出现眨眼及全身颤动的现象此外还要观察婴幼儿的发音情况和语音发育情况一旦对儿童的听力语言发育是否正常发生怀疑时,应及时进行必要的检查,以便早诊早治早训练
㈦ 如果孩子听力有问题,早期信号是什么
1-3个月:对于突然而来的巨响毫无反应,如婴儿在睡眠中,可以制造突然的声音,若有反应,多表现为惊跳或者觉醒等反应;
3-6个月:不会寻找望向声源;
6-9个月:不会望向指令中提及的人或物品;
9-12个月:不能执行简单指令,比如把小球拿给我;
12-15个月:不能说出第一个单字,如:爸、妈、灯、车等;
15-18个月:对在邻房的呼唤无动于衷;
18-24个月:不能运用两个字的短句;
儿童时期:交流时,常常需要别人重复,有时能听见别人讲话,有时听不见;上课常常不专心,学习新事物比其他小孩慢;常专注地望着讲话者的脸,以试图获得更多信息,帮助理解说话内容等。
2岁:孩子没有通过眼睛看见你的提示,他就不能按照你发出的一些简单命令去做。
3岁:孩子不能断定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或者他不懂也不会用一些词,象走、我、进来、大等等。
4岁:孩子不会把有些比较近的经历联系起来,他不懂前后或者左右这些简单的方向。
5岁:孩子不能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或者他说的话很难听懂。
上学后: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他们听力减退的表现是:经常性的漫不经心,精神散漫,注意力不集中,行为能力低于同一时期的孩子,或者频繁地感冒或耳朵疼。
(7)听障儿童早期鉴别的方法有哪些扩展阅读:
听障儿童可选择的康复形式
目前,我国听障儿童主要有3种康复形式:
1.机构康复:听障儿童在康复机构接受全日制康复教育,专业人员直接对听障儿童进行康复,同时对家长给予一定指导。这种形式一般适用于3~6岁听障儿童。
2.家庭康复:听障儿童在家庭进行康复训练,家庭可通过家长培训、亲子同训、预约个别化训练等形式接受康复机构的指导。这种形式一般适用于3岁以下的听障儿童。
3.随班就读(融合教育):听障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家长在家进行康复强化,同时,可定期接受康复机构指导。这种形式一般适用于3岁以上、具备一定听觉语言能力基础的听障儿童。
无论采取何种康复形式,都要坚持全面康复的理念,即不仅要关注听障儿童听觉、语言的发展,还要关注其认知、情绪、行为、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爱耳日”关注儿童听力 广西开展大型义诊宣教活动-人民网
㈧ 常见的听力检查有哪些/
分为主观测听(如音叉检查、纯音听力计检查、言语测听)和客观测听(声导抗、耳声发射、听觉诱发电位)两大类。1. 纯音听阈测听 纯音听阈测听简称电测听,是利用电声学原理,产生各种不同频率和强度的纯音,通过分别测试受检耳的各频率听阈强度,以判断耳聋的程度和类型,以及病变部位。 纯音听阈测听是临床听力检查中是一种既能定性又能定量的比较准确、最常用方法。因属于主观测听法,它的测试结果准确与否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测试环境、测试者的配合程度、听力计的校准、检查者的操作、外耳道情况等。2. 声导抗测试法 声导抗测试是通过测量中耳声阻抗的变化,记录后为分析中耳病变提供客观的依据。检查仪器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结果客观,有较高的准确性,是临床听力诊断常规检查方法之一,其测试包括鼓室声导抗、声反射及咽鼓管的功能测试。 它主要用于:判别耳聋性质、耳聋病变部位(如耳蜗性病变、蜗后性病变)、鉴别非器质性聋、为蜗后听觉通路及脑干疾病提供诊断参考;对周围性面瘫进行定位诊断和预后预测,以及对重症肌无力作辅助诊断及疗效评估等。3. 听性脑干反应测听(ABR) 是检测声刺激诱发的脑干生物电反应,由数个波组成,又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反映耳蜗至脑干相关结构的功能状况,凡是累及听通道的任何病变或损伤都会影响BAEP。通过测量波形、波幅和潜伏期,能客观敏感地反映脑干的功能和听力受损的程度。 临床主要用于:判定高频听阈、新生儿和婴幼儿听力筛查、鉴别器质性与功能性聋、诊断桥小脑角占位病变等;对听神经病、多发性硬化症、脑干胶质瘤、脑外伤、昏迷、脑瘫痪、脑死亡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定位与治疗选择、结果判断等,可提供有价值的客观资料。4. 耳声发射耳声发射是产生于耳蜗并可在外耳道记录到的声能。 耳声发射据其有无外界声刺激分为自发性耳声发射(SOAE)和诱发性耳声发射(EOAE)。后者按刺激的类型分为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和频率刺激耳声发射(SFOAE)三种。耳声发射与内耳功能密切有关,任何损害耳蜗外毛细胞功能的因素使听力损害超过40dBHL时,都能导致耳声发射明显减弱或消失。这是耳声发射作为听力筛查方法的理论基础。耳声发射检测具有客观、简便、无创、灵敏等优点。 临床应用:婴幼儿听力筛查、耳蜗性聋(如药物中毒性聋,噪声性聋,梅尼埃病等)的早期定量诊断、耳蜗性聋和蜗后性聋的鉴别诊断、蜗后听觉通路病变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