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国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创造的观天仪器是什么
他所创造的关天仪器实际上是一种可以去观察太阳和月亮变化以及行进轨道的仪器,它是通过这种仪器去分辨一天的时辰以及一年之中的各个阶段的。就像大家现在使用到的万历表,实际上就是由他所创造的。那么这种万历表就是通过这种仪器的观测然后才得出的。
所以说古人的智慧实际上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在那个时候他们并没有研制出精密的仪器,并且也没有掌握到非常系统科学的方法论,但是他们却能够凭借着自己的想象以及现实生活之中的经验去做出这种天文的观测仪器。当然古人很多的时候一些天象之说之中是存在着他们自己的意向的,但是他们根据这种天文观测仪所推测出来的时辰表,万历表实际上到现在为止也是能够被采用的,所以说他们所研制出的这种仪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为这种时辰的观测演进,以及天文学的发展还是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的。
⑵ 天文观测有几种方法
天文观测仪器系统包括望远镜、辐射分析器(如照相机、光电光度计、光谱仪)与探测器(如照相底片、光电倍增管、电荷耦合器件(CCD)等)。观测的方法也就因仪器的系统不同而异。主要有以下几种:1.目视观测(观察其亮度、形态和它所在的天空位置);2.照相测光和成像观测;3.光电观测(如对彗核和彗尾(局部)的亮度进行测光);4.CCD的成像观测。自然是采用对彗星进行CCD成像观测最好,可以用计算机进行实时处理。这里就照像测光中的底片定标和大气消光改正问题谈一谈。
由于底片是非线性的,不同乳胶均有不同特性,所以——定要测定底片的特性曲线,通过定标曲线才能把测定的镀片密度归化为强度。底片的定标曲线可以通过拍照和测量——批已知星等的标准星,以其视星等值为横坐标,以所测的密度为纵坐标绘出底片的定标曲线,在观测彗星时往往没有足够多甚至没有——颗适用的标准星,则可在有。足够多的已知标准星的其他天区拍第2张底片。也可利用定标灯(包括不同亮度级)或用一均匀光源光照射——阶梯减光板预先对所有底片的一角露光。注意拍照彗星的照片要和定标片取白同一张(卷)底片,并放在一起显影、定影处理。
彗星的细致暗弱结构可通过对扣得的底片作接触复制技术来增强图像。在复制曝光时原件和复制件乳胶要压得非常紧。采用Ⅲa型乳胶,在漫射光照射下作高反差复制可以得到显着效果。
观测资料应当做地球大气的消光改正,最好利用光电光度计同时观测彗星天区附近的标准星求得大气主消光系数A。设大气内测的视星等为m′,大气外星等为m则有m=m′-kF(z),式中的F(z)为大气质量,它与天体的天顶距z有如下关系:
F(z)=secz-0.0018167(secz-1)-0.002875
(secz-1)^2-0.0008083(secz-1)^3
⑶ 望远镜发明之前,古代人是如何观测天文的
董仲舒在我国古代的西汉时期就建立了天人感应体系,将天象变化与人事相关联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借助这一理论体系,人们开始通过星象变化来预测一些将要出现的重大事件。古人们为了认识星象、研究天体,很早便人为地把星空分成若干区域,中国称之为星官,西方唤之为星座。中国古代把天空分为三垣二十八宿,最早的完整文字记录见诸于《史记·天官书》中。
中国最古老的天文仪器是西周初期发明的圭表,圭表是我国古代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
中国古代天象学是非常发达的,可以说比西方更加有内涵,甚至还演化出了一种职位,就是钦天监,还有正六品的官爵,相当于古代的国家天文台。古人经过长时间夜观天象的经验累积之后,发现星座移动的方向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和地球上气候变化相吻合的。 古人经过长时间夜观天象的经验累积之后,发现星座移动的方向是有规律可循的,可以和地球上气候变化相吻合的。
⑷ 古时的天文观测仪器有哪些
古代的天文观测仪器还有很多的,例如,度量太阳影子长度的仪器圭表。他这个可以记录太阳影子的变换,来用来确定季节的变化。还可以用来定方向等等。
古人的智慧是无限的,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很多的有利于生产的仪器。
⑸ 天文学的观测方法主要包括哪些
天文观测方法
一,按观测设备分
1,肉眼观测
2,光学仪器观测
3,射电仪器观测
4,辐射探测器件观测
二,按观测地点分
1,地面观测
2,太空观测
⑹ 常见的天文观测仪器有哪些
常见的天文观测仪器有:
1、X射线望远镜:
光学望远镜,使用人眼可见光形成恒星和星系的像的望远镜,是用于收集可见光的一种望远镜,并且经由聚焦光线,可以直接放大影像、进行目视观测或者摄影等等,特别是指用于观察夜空,固定在架台上的单筒望远镜,也包括手持的双筒镜和其他用途的望远镜。
⑺ 常见的天文观测仪器有哪些
天文望远镜,指南针,手电筒,GPS,星图等。
⑻ 浑天仪和候风仪是什么用的
浑天仪是研究地震的
侯风仪是研究风向、风速、气象学的
都是张衡发明的
在此我展开话题:
张衡不但是浑天论的完成者,而且还根据此种理论和实际天象观测知识,于公元117年在洛阳研制成功了观察天象的新型仪器——浑天仪。这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天文仪器。�
张衡观测天象的地方叫灵台,座落在洛阳平昌门南,灵台就是当时的天文台。这里的总管是灵台丞,属太史令管辖,上面有候气的、候风的、候日的、候星的等40多人,机构庞大,分工细密。张衡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经过了无数次的观察、研究、测验,于公元116年(东汉安帝元初3年)首先制作出一个浑天仪的模型叫小浑。
从《浑天仪图注》记载可以看出小浑是一个较浑天仪小些的木质圆球,在圆球上先画出一大圆为赤道,再画一个与之成24度交角的大圆为黄道,在黄赤道上均分成365又¼刻度,两者的起始都在冬至点。在赤道北极及其相冲处(即南极),各用针�一孔,作为圆球旋转轴的两端。取一长条竹篾,在其两头的中央各穿一孔,令这两孔之间的距离与圆球半个大圆弧的长度相等,将竹篾的两孔与南北两极相重合,竹篾则纵贯圆球,这时竹篾两孔间的连线必与圆球相切合,这是因为从北极到南极针孔中心间也正好等于182又5/8度,即半个大圆弧。沿中分线把竹篾削去一半,必须使中分线正好是竹篾两端孔中心的连线。从冬至点起,令竹篾的中分线沿赤道每隔一度移动一次,每一次均读出它与黄道相交的度值,就可以得知赤道每增一度时,黄道度或少或多于一度的数值。这多少之数即为黄赤道进退数。赤道度增率大于黄道度增率时,为多,为进数;;相反,为少,为退数。这是我国古代量度黄赤道进退数具体方法的最早、最详尽的记载。�
小的浑天仪模型制成后,作为试验,试验准确了,然后再用铜来铸成正式仪器。在张衡谨慎、细心操作下,耗费了许多心血,经过了一年多的努力,这个仪器终于制造成功了。因为这个仪器是根据浑天理论来制造的,所以张衡就把那个用竹蔑编成的模型叫做“小浑”,铜铸的就定名叫做“浑天仪”。张衡的浑天仪在好些地方和近代的假天仪相似,不过近代的假天仪当然比它精密得多。
张衡制造的浑天仪是依据浑天原理而制成。其形状是个球形的东西,相当于现在的天球仪。浑天仪分做内外几层,每层都可以转动,中间有个铁轴贯穿球心,轴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的方向,轴和球体的接触有两个交点,即天球上的北极和南极。球的一半隐没在地平圈的下面,另一半显露在地平圈上面。在球的表面排列有二十八宿和其它恒星,球面上还有黄道圈和赤道圈,二者成24度夹角,分列有二十四节气。从冬至点起(古代以冬至作为一年的开始),把圆分成365¼度,每度又细分成四个小格。球体外面有两个圆圈,一个是地平圈,一个是子午圈,外圈圆周长为一丈四尺六寸一分。天轴支架在子午圈上,和地平斜交成36度,就是说北极高出地平36度。这是洛阳地区的北极仰角,也是洛阳地区的地理纬度。这架仪器的构造,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先进的天文学知识。�
为了使浑天仪能够按照时刻自己转动,张衡又设计了一组滴漏壶。滴漏壶是古代测知时刻的仪器,它用一个特制盛水的器皿,下面开个小孔,水一滴一滴流到刻有时刻记号的壶里,人们只要看到壶里水的深浅,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时刻。当时没有发明钟表,我们的祖先就用它来测定时刻。张衡运用这个原理,设计了一组滴漏,巧妙地应用两个壶和浑天仪配合起来,利用壶中滴出来的水的力量来推动齿轮,齿轮再带动浑天仪运转,通过恰当地选择齿轮个数,巧妙地使浑天仪一昼夜转动一周,把天象变化形象地演示出来,人们就可以从浑天仪上面观察到日月星辰运行的现象。�
张衡制成青铜浑天仪后,把它安装在一间密室里,用流水的力量使它转动。然后,让一个管理人关闭在室内,高声向站在观象台上的观察者报告说:浑仪上哪一颗星正在升起,哪一颗星正在达到天顶,哪一颗正在落下去。一切都准确地同天象相符。
在浑天仪和滴漏壶之外,张衡还创造了一种机械日历,叫做“瑞轮冥荚”。《晋书·天文志》记载:“至顺帝时张衡又制浑象……,以漏水转之于殿上室内。星中出没,与天相应。因其关戾,又转瑞轮冥荚于阶下,隋月虚盈,依历开落。”冥 荚是传说中的一种树,每天生一个荚,生到第15个以后,又每天掉一个荚,掉完以后再重新生长。受此启发,张衡创造了瑞轮冥荚,其内装有机关,在一个立轴上装上十五个具有凸轮作用的拨板,使它们依次分别作用十五个冥荚,各按着应有的时刻升起和降落。然后把瑞轮冥荚放在浑天仪殿房外面阶台旁边。接联到滴漏壶上去,也是利用漏水转动和浑天仪联动。它从每月初一起,每天转出一片木叶,到15日共转出15片,然后每天再转入一片,依次减少,到月落为止。因为阴历是和月亮的运行配合的,所以这种仪器不仅可以表示出日期,它还可以表示出月亮圆缺的增减情形,也就是按照阴历中的朔日、上弦、望日、下弦、晦日等顺序,一次又一次地循环旋转开合着,使人们从瑞轮冥荚上可获得类似活动日历的效用。
总之,张衡的《灵宪》和浑天仪都是我国古代天文学方面极其重要的科学成就。它一方面总结了古代天文学的珍贵成果和丰富经验,另一方面刻意创新表示了运用科学仪器的卓越典范。尤其是浑天仪,这种精密的科学仪器提供了极其优秀的观察天象的方法,对以后天文学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张衡于安帝元初四年(117年),发明“水运浑天仪”,着《浑天图注》、《灵宪》,主张浑天说。顺帝阳嘉元年(132年),他发明的地震仪可测出洛阳及千里之外的地震。这架地震仪为世界第一,比欧洲早1700多年。张衡还是位气象学家,发明了侯风仪,又叫侯风铜鸟。在5丈高的木杆顶端安上一只衔花的铜鸟,有风铜鸟则转动,鸟头对着风的方向,以测定风向。此仪器比欧洲的侯风鸡早1000年,亦为世界之冠。
⑼ 浑天仪是什么东西
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而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浑天仪发明者是我国汉朝西汉时期的落下闳,汉朝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张衡进行改进。
中国现存最早的浑天仪制造于明朝,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理论背景
浑天仪详细结构
浑天仪是浑象和浑仪的总称。
浑象
浑象的构造是一个大圆球上刻画或镶嵌星宿、赤道、黄道、恒隐圈、恒显圈等,类似天球仪。
浑仪
浑仪是一观测仪器,内有窥管,亦称望管,用以测定昏、旦和夜半中星以及天体的赤道坐标,也能测定天体的黄道经度和地平坐标。浑仪由早期四游仪和赤道环组成。从汉代到北宋浑仪增加了黄道环、地平环、子午环、六合仪、白道环、内赤道环、赤经环等。北宋的沈括取消白道环、改变一些环的位置。元代郭守敬取消了黄道环,并把原有的浑仪分为两个独立的仪器:简仪和立运仪。
历史发展
中国天文学发展的历史是悠久的。到汉代已有盖天、宣夜和浑天等学派。盖天说认为,天如盖,盖心是北极,天盖左旋,日月星辰右转。宣夜说认为天无定形,日月星辰“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并不附着于“天体”之上。浑天说认为天如蛋壳,地如蛋黄,天地乘气而立,载水而行。
宣夜说后来失传了,盖天、浑天两说并行,竞相争鸣,比较科学的浑天说渐占上风。同时,观测天象的仪器也不断出现,如武帝时洛下闳制造了浑天仪,宣帝时耿寿昌又造了浑天仪,和帝时崔瑗的老师贾逵更制造了黄道铜仪。
张衡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成果。任太史令后,他更加勤奋地“研核阴阳”,终于“妙尽璇玑之正”。元初四年(公元117年),一件成就空前的铜铸浑天仪,被张衡造了出来。浑天仪主体是几层均可运转的圆圈,最外层周长一丈四尺六寸。各层分别刻着内、外规,南、北极、黄、赤道,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列宿,还有“中”、“外”星辰和日、月、五纬等等天象。仪上附着两个漏壶,壶底有孔,滴水推动圆圈,圆圈按着刻度慢慢转动。于是乎各种天文现象便赫然展现在人们眼前。这件仪器被安放在灵台大殿的密室之中。夜里,室内人员把某时某刻出现的天象及时报告给灵台上的观天人员,结果是仪器上、天上所现完全相符。
铜仪的两侧附有玉虬(龙)各一,吐水入壶,左为夜,右为昼。壶上分别立着金铜仙人和胥徒,“皆以左手抱箭,右手指刻,以别天时早晚”。更有妙者:台阶下还有内装机关与两壶相联的瑞轮、荚,靠着滴水的推动,依照月亮出入圆缺的变化,不停地旋转开合,表示着朔、望、弦、晦等日期,有如活动日历一般,可见这件浑天仪及其附器,与近世的假天仪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此仪诞生的前一年,张衡先用竹篾制成一个模型,名曰“小浑”,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和校正,然后才铸作大仪。浑天仪是张衡血汗的结晶。他接着写了《浑天仪图注》和《漏水转浑天仪注》两本说明书,又撰成《灵宪》一部,绘制《灵宪图》一份。
⑽ 电子天平正确使用方法是什么
1、调平:天平开机前,应观察天平后部水平仪内的水泡是否位于圆环的中央,否则通过天平的地脚螺栓调节,左旋升高,右旋下降。
2、预热:天平在初次接通电源或长时间断电后开机时,至少需要30分钟的预热时间。
3、称量:按下ON/OFF键,接通显示器;等待仪器自检。当显示器显示零时,自检过程结束,天平可进行称量;放置称量纸,按显示屏两侧的Tare键去皮,待显示器显示零时,在称量纸加所要称量的试剂称量。称量完毕,按ON/OFF键,关断显示器。
以上内容意思解释:
注意事项
因为天平砝码一般精度都比较高,对环境及操作要求也比较多,日常使用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该如何延长电子分析天平的使用寿命。
1、天平砝码不要放置在空调器下的边台上。搬动过的电子分析天平必须重新校正好水平,并对天平的计量性能作全面检查无误后才可使用。
2、称取吸湿性、挥发性或腐蚀性物品时,应用称量瓶盖紧后称量,且尽量快速,注意不要将被称物(特别腐蚀性物品)洒落在称盘或底板上;称量完毕,被称物及时带离天平,并搞好称量室的卫生。
3、同一个实验应使用同一台天平进行称量,以免因称量而产生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