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氯胺酮
氯胺酮是一具有镇痛作用的静脉全麻药,可选择性抑制丘脑内侧核,阻滞脊髓网状结构束的上行传导,兴奋边缘系统。氯胺酮对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阿片受体也有一定的亲和力。氯胺酮可以产生一种分离麻醉状态,其特征是僵直状、浅镇静、遗忘与显着镇痛,并能进入梦境、出现幻觉。
氯胺酮,用于:①各种小手术或诊断操作时,可单独使用本品进行麻醉。对于需要肌肉松弛的手术,应加用肌肉松弛剂;对于内脏牵引较重的手术,应配合其他药物以减少牵引反应。②为其他全身麻醉的诱导剂使用。③辅助麻醉性能较弱的麻醉剂进行麻醉,或与其他全身或局部麻醉复合使用。
药品类型
基本药物
药物名称
氯胺酮
英文名称
Ketamine
中文别名
凯他敏;开他敏;可达眠
英文别名
Ketalarum; Ketaject;
分子式
C13H16ClNO
基本简介
中文名称:氯胺酮
中文别名:凯他敏;盐酸氯胺酮;开他敏;凯他那;凯他明;可达眠;开泰敏;氯苯甲氨环己酮
化学名称:2-(2-氯苯基)-2-(甲氨基)环己酮
英文名称:Cyclohexanone, 2-(o-chlorophenyl)-2-(methylamino)-, (.+-.)-
英文别名:Cyclohexanone, 2-(2-chlorophenyl)-2-(methylamino)-, (±)-;Ketojectdl-Ketamine;KETAMINE HYDROCHLORIDE SELECTIVE NMDA AN TAGO
CAS号:6740-88-1
分子式:C13H16ClNO
结构式:
分子量:237.72500
精确质量:237.09200
PSA:29.10000
LogP:3.28870
法规信息
中国
DEA管制类化学品
吗啡类似物
安全信息
海关编码:2922399010
危险品运输编码:UN 3249[1]
理化性质
常用其盐酸盐,为白色结晶粉末;无臭。在水中易溶,在热乙醇中溶解,在乙醚中或苯中不溶。熔点为 259〜263℃。水溶液呈酸性(pH4.0~5.5),微溶于乙醇。
药典标准
鉴别
(1)取本品适量,加水制成每lml中约含0.3mg的溶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IV A)测定,在269nm与277 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2)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光谱集393图)一致。(3)本品的水溶液显氯化物的鉴别反应(附录Ⅲ)。
检查
酸度 取本品0.10g,加水10ml溶解后,依法测定(附录Ⅵ H ),pH值应为4.5~5.5。溶液的澄清度 取本品l.0g,加水10ml溶解后,溶液应澄清;如显浑浊,与1号浊度标准液(附录Ⅸ B)比较,不得更浓。有关物质 取本品适量,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制成每lml中含盐酸氯胺酮0.5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lml,置200ml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溶液。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V D)测定,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0.0025mol/L庚烷磺酸钠(用5%醋酸调节pH值为6.0±0.1)-乙腈(40:3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20nm。理论板数按盐酸氯胺酮峰计算应不低于4000,盐酸氯胺酮峰与相邻杂质峰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取对照溶液20µl注入液相色谱仪,调节检测灵敏度,使主成分色谱峰的峰高约为满量程的30%;再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溶液各20µ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至主成分峰保留时间的3倍。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如有杂质峰,单个杂质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的0.5倍(0.25%),各杂质峰面积的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0.5%)。干燥失重 取本品,在105℃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过0.5 % (附录Ⅷ L)。炽灼残渣 取本品l.0g,依法检查(附录Ⅷ N),遗留残渣不得过0.1%。重金属 取炽灼残渣项下遗留的残渣,依法检查(附录Ⅷ H第二法),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十。
含量测定
取本品约0.2g,精密称定,加冰醋酸40ml和醋酐10ml超声使溶解后,放冷,照电位滴定法(附录Ⅶ A ) ,用高氯酸滴定液(0.l mol/L )滴定,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lml高氯酸滴定液(0.lmol/L ) 相当于27.42 mg的C13H16ClN0‧HC1。
类别
静脉全麻药。
贮藏
密封保存。
剂型
1.性状 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在水中易溶,在热乙醇中溶解,在乙醚或苯中不溶。熔点259~263℃(分解)。
2.注射液 100mg/2ml,00mg/10ml,200mg/20ml。
药物说明
药理作用
氯胺酮具有高度亲脂性,脂溶性比硫喷妥钠大5~10倍。静注后(1~2mg/kg)迅速进入中枢神经,25~30s内,病人意识消失,作用维持时间10~15min。静脉注射适量进入浅全麻后,眼球震颤频繁,角膜和对光反射依然灵活,遇有强刺激,肌张力增强,似乎会做有意识的动作,提示丘脑与皮质之间通路阻断,同时丘脑和边缘系统的活动有增无减,癫痫样波仍能传至皮质。镇痛作用主要是由于丘脑内侧核有选择性地受到抑制,脊髓网状结构束的上行传导受阻,但脊髓丘脑束的传导并未完全阻断,为此表现情感淡漠,躯体痛可有所减轻,但内脏疼痛的改善有限。氯胺酮能使交感活性增加,血浆儿茶酚胺升高,心率、血压、周围血管阻力、肺动脉压和肺血管阻力均增高,心脏每搏输出量、心排血量、冠状动脉血流量有程度不等的上升,心肌耗氧量亦增多。对呼吸影响很小,如用量过大、速度过快,或伍用麻醉性镇痛药,则可抑制呼吸,甚至使呼吸停止。氯胺酮不抑制咽喉反射,支气管平滑肌松弛,呼吸道阻力下降,唾液和支气管分泌增多。使眼压升高,不影响子宫收缩力,但易透过胎盘屏障。能使代谢和内分泌处于亢进状态。
药代动力学
氯胺酮t1/2α为7~17min,稳态分布容积为3L/kg,血浆蛋白结合率为45%~50%。静脉注射后首先进入脑组织,脑内浓度可高于血浆浓度的6.5倍。肝、肺和脂肪内的浓度也较高,重分布明显。t1/2β为2~3h。主要经肝脏生物转化成去甲氯胺酮,再继续代谢成无活性化合物,去甲氯胺酮仍有镇痛作用,效力相当于氯胺酮的1/3左右,约5%以原形从尿液排出。
适应症
临床用于无需肌松的一般诊断检查或小手术,常用于吸入全麻诱导,也可作为氧化亚化亚氮或局麻的辅助用药。或与其他全身或局部麻醉药复合使用。肌内注射常用于小儿基础麻醉。
禁忌症
由于兴奋心血管系统,有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史、颅内压增高、颅内占位性病变的患者禁用。青光眼、精神病、甲亢、急性酒精中毒或慢性成瘾患者慎用。
注意事项
1.对于心功能障碍和血容量不足的病人,可以引起严重循环抑制。因此在应用氯胺酮麻醉前应补充血容量、改善心肌功能、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
2.为了减少气管内粘液的分泌,用药前可给予阿托品或莨菪碱,但后者有使苏醒时梦幻增多的弊端。如氯胺酮过量产生呼吸抑制,可施行人工呼吸等措施,但不可使用呼吸兴奋剂。
3.术前须禁食,给药后24h内禁饮酒或服用中枢神经抑制药。由于咽喉反射存在,口腔手术不适用。
不良反应
部分病人有精神异常现象,甚至出现谵妄。特别在恢复期,呈现恶梦、错觉、幻觉,有时伴有谵妄、跳动现象;上述反应在儿童中发生较少。在恢复期中应尽量避免外界刺激(包括语言),以减少此类不良反应,必要时静注少量短效巴比妥类药或地西泮,也可使情况有所改善。
用法用量
静脉注射,每次1~2mg/kg,约在1min内注入,全麻可持续5~10min。全麻维持:静脉注射或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次0.5~1mg/kg,每小时用量不超过3~4mg/kg。小儿基础麻醉:肌内注射,每次4~8mg/kg。极量:静脉注射,每分钟4mg/kg;肌内注射,每次13mg/kg。
药物相互作用
氯胺氯胺酮伍用麻醉性镇痛药,则可抑制呼吸,甚至使呼吸停止。
中毒
氯胺酮为新的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麻醉状态中痛觉消失,但意识部分存在。随血中药物浓度的增高,抑制整个中枢神经系统。静脉注射后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是12%,清除半衰期为3.1h。对心血管的作用可使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极量为:静脉注射4mg/(kg·min);肌肉注射1次13mg/kg。
临床表现
1.应用中可出现呼吸暂停、喉头痉挛、支气管收缩、木僵、肌颤、肢体无意识的小动作、胃肠紊乱、神志错乱、一过性失明。
2.麻醉恢复期,少数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谵妄、幻觉、噩梦等,部分病人有精神激动、躁动。
3.短时间外科手术,应用本药全麻,可发生心动过速、高血压,较少见低血压和心律失常。少见有麻醉后肝功能损害、高热。单独应用氯胺酮麻醉,可使眼压升高。
4.曾报道1例术后发生癫痫大发作;1例惊厥长达6d,脑脊液压力明显增高,脑电图显示癫痫样波形增多。
诊断
氯胺酮中毒的诊断要点为:
有氯胺酮静脉用药史,出现上述表现。
治疗
氯胺酮中毒的治疗要点为:
1.发生呼吸抑制,应施行辅助呼吸,不宜使用呼吸兴奋剂。
2.为减少麻醉恢复期的不良反应发生,应避免外界刺激,必要时静脉注射少量短效巴比妥类药物。
3.事先应用氟哌啶醇、氟硝西泮及其他镇静药,可使精神症状发生减少。
4.其他对症治疗。
专家点评
氯胺酮静脉注射全麻诱导,如用量过大、速度过快,或伍用麻醉性镇痛药,则可抑制呼吸,甚至使呼吸停止。使用时要强调注意事项与药物剂量。
2. 全身麻醉的麻醉方法
临床上常用的全身麻醉方法有吸入麻醉、静脉麻醉和复合麻醉。全身麻醉的实施主要可分为麻醉前处理、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和麻醉恢复等几个步骤。
1.吸入麻醉
(1)吸入麻醉是指挥发性麻醉药或麻醉气体由麻醉机经呼吸系统吸收入血,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的全身麻醉的方法。在麻醉史上吸入麻醉是应用最早的麻醉方法,乙醚是广为知晓的吸入麻醉剂,但是由于其不稳定和易燃易爆等特性,现代手术室内多需要电刀等设备,由此乙醚可能导致爆炸,现在临床已弃用。吸入麻醉已经发展成为实施全身麻醉的主要方法。吸入麻醉药在体内代谢、分解少,大部分以原形从肺排出体外,因此吸入麻醉具有较高的可控性、安全性及有效性。
根据呼吸气体与空气接触方式、重复吸入程度以及有无二氧化碳吸收装置,吸入麻醉可以分为开放法、半开放法、半紧闭法及紧闭法四种。按照新鲜气流量的大小分为低流量麻醉、最低流量麻醉和紧闭回路麻醉。
(2)吸入全麻的实施①麻醉前处理主要包括患者身体与心理的准备,麻醉前评估、麻醉方法的选择、及相应设备的准备和检查,以及合理的麻醉前用药。此外还应根据吸入麻醉诱导本身特点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及呼吸道上的准备。②诱导分为浓度递增慢诱导法和高浓度快诱导法。单纯的吸入麻醉诱导适用于不宜用静脉麻醉及不易保持静脉开放的小儿、困难气道和喉罩插管等,对嗜酒者、体格强壮者不宜采用。慢诱导法是用左手将面罩固定于患者的口鼻部,右手轻握气囊,吸氧去氮后打开挥发罐开始予以低浓度的吸入麻醉药。麻醉药的选择以氟烷为最佳,也可选用其他吸入性麻醉药。如果需要可以插入口咽或鼻咽通气导管,以维持呼吸道通常,同时检测患者对刺激的反应,如果反应消失,可通知手术医生准备手术。麻醉开始后静脉扩张,应尽可能早的建立静脉通道。这种浓度递增的慢诱导方法可以使麻醉诱导较平稳,但诱导时间的延长增加了兴奋期出现意外的可能,患者也容易产生不配合的情况。
高浓度快诱导法是先用面罩吸纯氧6L/min去氮3分钟,然后吸入高浓度麻醉药,让患者深呼吸多次意识消失后改吸中等浓度麻醉药,直至外科麻醉期。可行气管插管,实施辅助或控制呼吸。
在临床上,有很多患者会询问吸入诱导是否像影视作品中纱布捂住口鼻导致意识消失那样,其实临床应用的吸入麻醉剂不会那么快起效,而且需要专用的密闭仪器才能储存,在开放的环境中易挥发。③维持麻醉诱导完成后即进入麻醉的维持阶段。此期间应满足手术要求,维持患者无痛,无意识,肌肉松弛及器官功能正常,应激反应得到抑制,水、电解质及酸碱保持平衡,血液丢失得到及时补充。目前低流量吸入麻醉是维持麻醉的主要方法。术中应根据手术特点,术前用药情况以及患者对麻醉和手术刺激的反应来调节麻醉深度。在不改变患者的分钟通气量时,改变麻醉深度主要是通过调节挥发罐开启浓度和增加新鲜气流量来实现。吸入麻醉药本身能产生微弱的肌松作用,为了获得满足重大手术的完善肌松,往往需要静脉给予肌松剂,以避免为增强肌松作用而单纯增加吸入浓度引起的循环抑制。挥发性麻醉药可明显增强非去极化肌松药的神经阻滞作用,二者合用时可以减少肌松药的用量。④苏醒及恢复吸入麻醉患者的苏醒过程与诱导过程相反,可以看作是吸入麻醉药的洗出过程。由于回路内气体的低流量,无法迅速把麻醉药洗出,因此在手术结束时应比高流量麻醉更早关闭挥发罐。整个手术操作结束后,用高流量纯氧来快速冲洗患者及回路里的残余麻醉药。当肺泡内吸入麻醉药浓度降到0.4MAC(最低肺泡气有效浓度)时,约95%的患者能够按医生指令睁眼。吸入麻醉药洗出越干净越有利于苏醒过程的平稳和患者的恢复,过多的残余不仅可能导致患者烦躁、呕吐,甚至抑制清醒状况和呼吸。在洗出吸入性麻醉药时,静脉可给予一定的止痛药来增加患者对气管导管的耐受,以有利于吸入药的尽早排出,同时还可减轻拔管时的应激反应。
2.静脉麻醉
(1)静脉全身麻醉是指将一种或几种药物经静脉注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按照给药方式的不同,静脉麻醉可分为单次给药法、分次给药法和持续给药法。由于受到自身一些局限性的影响,静脉全身麻醉的使用一度受到限制。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临床药理学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新的强效、短效静脉麻醉药的开发以及计算机化的静脉自动给药系统的问世,使静脉麻醉得到极大的改善和发展。
根据给药方式的不同,静脉麻醉可分为单次注入、分次注入、连续注入和靶控输注(TCI)。
(2)静脉全麻的实施①麻醉前处理与其他全身麻醉相同,主要包括患者身体与心理的准备,麻醉前评估、麻醉方法的选择、及相应设备的准备和检查,以及合理的麻醉前用药。②麻醉诱导静脉麻醉诱导更为舒适,适合多数常规麻醉情况(包括吸入性全身麻醉),这特别适合需要快速诱导的患者。可以利用单次静脉注射麻醉药物来实现,也可利用TCI技术来完成静脉麻醉的诱导。在手术麻醉所产生的各种刺激中,气管插管要高于普通的外科手术,因而麻醉诱导所需要的血药浓度可能会大于术中麻醉维持所需的血药浓度。静注的首剂量可以根据负荷剂量公式CTVd峰效应计算,同时还应兼顾患者的实际情况。麻醉医生还应熟悉所用药物的峰效时间,这对于麻醉诱导非常重要。利用TCI技术实施静脉诱导时应注意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靶浓度。诱导时患者意识消失所需时间随着所选择的靶浓度的增高而减少。
利用静脉麻醉来实施麻醉诱导时还应注意到静脉麻醉本身的一些特点。首先应强调个体化原则。药物的选择和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如体重、年龄、循环状况、术前用药等。其次,对于老年患者或循环时间较慢的患者(如休克、低血容量及心血管疾病等)用药量应减少,且注射应缓慢速度,同时密切监测心血管系统的变化。最后,诱导时一些麻醉药的注射可能会引起局部疼痛,术前或诱导前给予阿片类药或所注射的静脉全麻药里混入利多卡因可以减少疼痛的发生。③麻醉维持利用麻醉药静脉连续滴入或泵入来维持患者的麻醉,需要包括两方面的剂量,即从中央室消除的药物剂量,加上向外周室转运的药物剂量。根据手术刺激强度及每个患者具体情况来调节静脉麻醉药的输注速率,也可以提供相对合理的麻醉维持血药浓度。利用TCI技术,通过靶浓度的设定,可以更加精确和方便的达到上述目的。但应注意,由于伤害刺激在术中并非一成不变,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手术的大小、刺激的程度及患者的反应等)选择合适的靶浓度。此外还应强调,预先的主动调节靶浓度以适应即将出现的强刺激比等到出现伤害刺激后才去被动调节其效果要好得多。
麻醉维持时应强调联合用药。完善的麻醉在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前提下,至少应该做到的意识消失、镇痛完全、肌肉松弛以及自主神经反射的抑制。为了实现这四个目的,显然但靠某一类麻醉药是行不通的,这就需要麻醉药的联合使用。完善的静脉全身麻醉主要涉及到三大类药:一是静脉全麻药,如异丙酚、咪唑安定等,这类药物可以使患者入睡,意识消失,对手术过程无记忆;二是麻醉性镇痛药,如芬太尼、度冷丁等阿片类药物,可以减少疼痛,抑制应激反应;三是骨骼肌松弛药,如去极化肌松药琥珀胆碱及非去极化肌松药维库溴铵、泮库溴铵等,可以松弛肌肉,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但是需要呼吸机控制呼吸。④麻醉恢复静脉麻醉后,患者苏醒时间与中央室(血浆)麻醉药的浓度密切相关。对于单次注入的药物,其血药浓度的降低主要取决于药物的分布半衰期和清除半衰期。按等效剂量单次注入给药,恢复快慢的顺序为:异丙酚、依托咪酯、硫喷妥钠、咪唑安定、氯胺酮。对于较长时间持续输注麻醉药物,其血药浓度下降的快慢则不仅取决于分布半衰期和清除半衰期,还与其外周室是否迟钝有关。良好的恢复除了迅速,还应没有副作用,并尚存足够的镇痛作用。异丙酚恢复期副作用最少。氯胺酮及依托咪酯麻醉后,苏醒期常出现躁动,咪唑安定可以较好地减少这些副作用,但使得恢复延迟。氟哌啶可能会增加噩梦的发生率。患者在恢复期出现躁动首先应该排除缺氧、二氧化碳蓄积、伤口痛及肌松药残余;如果使用了吸入麻醉药还应考虑其洗出是否彻底。
3.复合麻醉
目前临床麻醉中都是同时或先后使用几种不同的麻醉药物或技术来获得全身麻醉状态。这种同时或先后应用两种以上的全身麻醉药物或麻醉技术,达到镇痛、遗忘、肌松、自主反射抑制并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的麻醉方法,称之为平衡麻醉。平衡麻醉强调联合用药,联合用药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每类药物的药理作用,而且还可减少各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这种方法在提高麻醉质量、保证患者的安全和降低医疗费用等诸多方面都发挥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麻醉理念。
静吸复合麻醉是平衡麻醉的典型代表,对患者同时或先后实施静脉全麻技术和吸入全麻技术的麻醉方法称之为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技术,简称静吸复合麻醉。其方法多种多样,如静脉麻醉诱导,吸入麻醉维持;或吸入麻醉诱导,静脉麻醉维持;或者静吸复合诱导,静吸复合维持。由于静脉麻醉起效快,诱导平稳,而吸入麻醉易于管理,麻醉深浅易于控制,因此静脉麻醉诱导后采取吸入麻醉或静吸复合麻醉维持在临床麻醉工作中占主要地位。静脉麻醉诱导和吸入麻醉维持充分展现了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各自的优点,是麻醉技术向麻醉艺术的升华。
除以上三种全身麻醉外,还有基础麻醉、监护性麻醉等全麻技术,它们的麻醉程度不同,但本质上并无明显区别。现在临床上开展的无痛检查/治疗技术越来越多,例如无痛胃镜,无痛人流等,这其实也是一种全身麻醉技术,给予静脉麻醉剂(丙泊酚常用)和镇痛药物,达到患者入睡和无痛的状态,但是多为短小操作,大多不需要插管控制呼吸,但是有呼吸抑制、误吸性肺炎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