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古瓷的形态特征
高古陶瓷,特指元代以前出土的陶瓷器物,因其历经岁月和土壤的侵蚀,往往携带着明显的出土痕迹,其中土斑是最显着的特征之一。这些土斑是由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包括硅酸盐、氧化物、硫化物、磷酸盐等,以及由碳、氢、氧、氮和少量硫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所形成的天然络合物。
由于高古陶瓷受到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地热的影响,其釉面容易出现开裂和腐蚀。这些开裂和腐蚀的表面会吸收大量的泥土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物质会粘积在胎体上,形成所谓的“土斑”。土斑分为两种类型:
1. “蚕卵斑”:呈颗粒状,类似桑蚕的卵,密集地聚结在陶瓷表面。这种土斑粘积性强,难以用手指剥除。它主要在土壤中矿物质含量较高的情况下形成,更容易出现在低温陶瓷上。
2. “蚯蚓屎斑”:呈条形曲线状,类似蚯蚓的排泄物,细而弯曲,只在小面积上粘积在陶瓷表面。这种斑点通常出现在出土前周围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的器物上,这些器物的釉面抗蚀性强。高温釉器和黑杂土中的器物常常会产生这种土斑。有些器物上同时存在“蚕卵斑”和“蚯蚓屎斑”,这多数情况下表明这些器物是陪葬品。
收藏家们不应人为地清除这些土斑,因为它们不仅不妨碍器物外表的美观,而且是出土物的有力证据。在市场上,有人为了模仿土斑,采取了一些不正当的手段:
- 一种方法是在器物的某个部位使用硫酸腐蚀釉面,然后涂上胶水并撒上泥土。这种人造土斑呈块状,不自然,且剥釉处与有釉部分之间缺乏过渡层次。
- 另一种方法是将仿制的瓷器用硫酸腐蚀,然后将其埋入泥土中一段时间后再取出来。这种人造土斑的粘贴性较差,容易用手抹去,清洗时也能轻易清除。
人造土斑与自然形成的“蚕卵斑”和“蚯蚓屎斑”在特征上有显着差异。正确的识别这些土斑对于判定高古陶瓷的真伪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蚕卵斑”和“蚯蚓屎斑”的示意图:
高古陶瓷受土壤中这些化学元素和侵蚀以及地温的影响,釉面产生开裂和腐蚀。开裂、腐蚀的胎体表面大量吸收泥土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随着时间逐渐粘积在胎体上,会形成“土斑”。
土斑有两种,一种称“蚕卵斑”,成颗粒状,像桑蚕产下的卵子一粒粒聚结在一起,大面积在陶瓷器表面形成。这种土斑粘积度极强,用手指剥除不掉。蚕卵斑形成与土壤中矿物质成份比例高有关,比较容易在低温度陶器上产生。
另一种称“蚯蚓屎斑”,成条形曲线状,形状尤如蚯蚓的屎,细而弯曲,小面积地粘积在陶瓷表面。有“蚯蚓屎斑”的器物,在出土前周围土壤所含有机质比矿物质成份比例高,器物本身釉面抗蚀程度强。高温釉器物及在黑杂土中的器物,都会产生这种土斑。
鉴定方法:在投资高古瓷(民间俗称元朝以前产的陶瓷即为高古瓷)的时候有一个标准,就是一定要选择“名窑口、典型器”来收藏。比如说,唐代的名窑口是南青北白,南方以越窑的青瓷见长,北方以邢窑的白瓷取胜。那么收藏唐代瓷器时,就要重点考虑这两个窑口的典型器物。
而投资宋代的瓷器,就最好选择五大名窑的东西,宋代的五大名窑分别是汝窑、官窑、哥窑、定窑和钧窑。
就拿定窑来说,定窑又有粉定和土定之分,粉定是正宗的定窑,土定则是各地模仿烧造的产品,粉定的窑址在今天的河北曲阳,对于粉定的瓷器,投资者即使收藏不到带“官”字的,也要收藏一些胎白、釉好、图案漂亮的,这些瓷器极具升值潜力。
相比之下土定的投资价值就要逊色一些。 另外宋代建窑、龙泉窑等八大窑系的瓷器也符合“名窑口、典型器”的收藏标准,这些瓷窑的瓷器也都大有历史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容易保值和升值。
(2)高古瓷土斑鉴别方法扩展阅读
高古瓷器收藏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高古瓷器的历程来评估(即历史价值)。中国高古瓷器发展经历了起源期、成熟期、高峰期(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三个高峰期)、衰落期,从的艺术品市场行情来看,价值的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为:明清瓷器、宋朝瓷器、唐五代时期瓷器、六朝时期瓷器、原始青瓷、晚清民国瓷器。
2、从艺术性来评估(即艺术价值)。主要包括造型、装饰、图案三个方面。
3、从研究价值来评估(即科学研究价值)。如有纪年款的瓷器、在纪年墓中出土的瓷器,这些瓷器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不是评估价值的主体,因此在高古瓷器价值评估体系中所占的比例不高。
4、从其他因素来评估。包括完残程度、尺寸大小、珍稀程度、地域因素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