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药材黄曲霉素是用以下哪种方法检验的
2015版《中国药典》中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陈皮、僵蚕、桃仁、胖大海、酸枣仁、薏苡仁、柏子仁、莲子、麦芽、使君子、槟榔、肉豆蔻、决明子、远志、大枣、地龙、水蛭、全蝎、蜈蚣等19种药材及其饮片品种项下增加“黄曲霉毒素”检查项目。药典限量为黄曲霉毒素B1不得过5 μg/kg,黄曲霉毒素B1、B2、G1、G2总量不得过10 μg/kg 。同时第四部2351规定黄曲霉毒素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另外药典增补描述该法增加柱后光化学衍生法检测。Pribolab KRC光化学柱后衍生器,双波长254nm/352nm衍生光源,FEP衍生反应池线圈<10米,光源寿命超3000小时,不需要任何衍生试剂。配合PriboFast黄曲霉毒素免疫亲和柱。
⑵ 怎样检测黄曲霉毒素
检测黄曲霉毒素的方法有很多,最为常见定性的方法是快速检测卡,定量的检测方法一般用液相 真菌毒素分析仪 还有ELISA检测试剂盒等!网上有很多介绍的。
⑶ 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B1 - 检测
在食品和饲料检测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测定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薄层色谱法(TLC)是一种传统且常用的分析手段。根据GB/T5009.23-1996标准,TLC法被列为测定AFB1的官方方法之一。
进一步提高灵敏度和分离效率的方法是液相色谱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HPLC)。这种技术利用单克隆抗体免疫技术,能有效分离黄曲霉毒素B1与其他真菌素,具有高回收率和分离效率。AOAC已认可这种方法为官方检测标准,其检测限低至0.02~5ppb,适用于广泛的检测应用。
另一种检测手段是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其原理基于抗原抗体反应,具有快速和特异性的优点,但稳定性相对较低,准确性可能受到影响。因此,尽管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在结果准确性方面可能不如其他方法。
对于黄曲霉毒素含量极低的组织检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是更为先进的选择。尽管较少用于此类检测,但其高灵敏度和准确性使其在特定情况下具有显着优势,检测限低至0.02~0.025 ppb。
⑷ 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
GB2761-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霉素的限量》中对于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以及检测方法做了修改,婴幼儿配方食品及婴幼儿辅助食品按照GB5009.24规定的方法测试,其他食品按照GB/T18979规定的方法测定。 TLC法是测定黄曲霉毒素的经典方法,是中国测定食品及饲料中AFT黄曲霉素B1(AFB1)的标准方法之一(GB/T5009.23-2006)。其原理是针对不同的样品,用适宜的提取溶剂将AFB1从样品中提取出来,经溶剂萃取纯化,再在薄层板上层析展开,分离,利用AFB1的荧光特性,根据荧光斑点的大小和强弱,比较测定黄曲霉毒素含量。
TLC有单项展开法和双向展开法,TLC法由于设备简单,易于普及,所以国内外仍在使用,但由于该法样品前处理繁琐,且提取和净化效果不够理想,提取液中杂质较多因而在展开时影响斑点的荧光强度,而双向展开虽避免了杂质干扰,增加了灵敏度,但增加了操作步骤和时间。 酶联免疫法检测AFB1的理论基础是抗原抗体反应,其采用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技术,具有特异性强、分析时间短等优点。其原理是抗原(或抗体)吸附于载体上的免疫吸附剂和用酶标抗体(或抗原)与标本中的待测物(抗原或抗体)起特异的免疫学反应,最后用测定酶活力的方法来增加测定的敏感度。大体分为2类:一是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样本中的AFTB1, 二是用竞争法检测样本中的AFTB1,。为了使用方便,目前国内外已研制了酶标记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及配套仪器,方法也被列入国家标准(GB/T5009.22 1996第二法)。
但由于ELISA法中酶的活性易受反应条件影响,因此ELISA法测定结果稳定性较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不高,容易出现假阳性结果。 一般来说,组织中黄曲霉毒素含量很低,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具有比高效色谱法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如今这种方法还极少使用在测定组织霉菌毒素含量中。该方法检测限可达0.02~0.025 ppb。 84%甲醇水溶液提取样品中,正己烷脱脂,HLB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电喷雾电离,正离子扫描,选择多反应检测模式(MRM)监测,外标法定量,该法灵敏,结果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