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清代青花瓷器鉴定方法
瓷器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技艺深得古玩界的追捧,尤其是清代的青花瓷更是这其中的代表。很多人喜欢收藏青花瓷,但很多时候往往会碰到赝品,花费了大价钱买了一个现代高仿肯定是得不偿失,那么清代青花瓷鉴定的办法都有哪些呢?在这里我们就来看一下。
看胎釉,对于正品也必须多多了解。虽然现代高仿技术很发达,但是在一些细节部位仍旧能够看出差异,其中胎釉就是比较明显的特征之一,古物的话往往施釉丰润,因此多出现缩釉,而有的胎体也有砂眼。但现代仿品要么过于疏松要么太过细腻,其亮度虽然在向正品靠拢,但多锋芒过剩,而古物由于长时间把玩躲在瓷器表层出现一层温润的光泽,而这个光泽在业内称之为“包浆”。
瓷器《溪山商旅》
看画风和纹饰,正品的青花瓷纹饰天成画风自然,而现代仿品为了追求仿真性,往往过于追逐于正品的相似性,在用笔和纹饰上就显得过于紧张,虽然很多时候在整体上比较神似,但如果具体看的话也能发现某些细节上处理不到位,因此绝大多数仿品其本身就显得有些不伦不类,让人看着别扭。
再一个就是看做旧。实际上这种方式是近几年比较常见的手段,具体表现为:真品破损局部修复,老瓷胎使用新手段重新烧制,新瓷器做旧加装一个老底,新仿品故意做出残破刚出土的样子以及拼接古瓷标本等。
俗话说:古玩界的水很深,但是如果淘到好东西那这一辈子就不愁吃喝了,因此想要真正获得好的瓷器,就必须下一番功夫了
㈡ 如何鉴别清代青花瓷
中华自古多名瓷。在我国灿烂悠久的制瓷历史上,明净素雅、幽靓隽逸、极具中国传统水墨画效果的青花瓷,自出现始就受到人们青睐,被誉为最具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的瓷器。
青花瓷,又称“蓝花”、“白釉青花”或“白地青花瓷器”,有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等多个品种。根据目前国内发现,青花瓷始现于唐,成熟于元,兴盛于明,到了清康熙时期发展到了顶峰。清代青花瓷器由于存世量较大且制作水准较高,已成为目前青花瓷器收藏市场的主流,像干隆时期的铺首尊,前几年大约在60万元左右,现在则涨到了300万元。 专家认为,整个清代官窑青花瓷首推康熙时期,以康、雍、乾三代为佳,在投资选择上自然以此为首要原则。但清三代官窑青花瓷器价格昂贵,对资金要求很高。专家建议也可以选择清晚期官窑青花器,嘉庆、道光等时期的产品中也不乏精品。随着清代官窑青花瓷器尤其是清中期官窑青花瓷拍卖屡创高价,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仿制品,有些甚至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这对官窑青花瓷的市场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鉴别真伪显得十分重要。 清代官窑青花瓷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开放程度紧密联系在一起,专家认为,官窑青花瓷器深受皇帝个人审美趣味和艺术鉴赏水平的影响,因此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了不同特点,这也成了鉴定官窑青花瓷器的重要手段。 首先看造型,包括线条的收放、形状等。康熙时期的造型,硬朗挺拔;雍正时期造型秀气柔和;干隆时期造型、工艺复杂。康熙时期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比如双陆尊等,是康熙时期独有的。总体来看,雍正、干隆时期造型创新达几十种,干隆之后造型就没有大的创新了,基本延续前期的造型品种和风格。 第二,胎釉彩。康熙时期特点是“紧皮亮釉”,釉面紧绷在胎体上,胎很硬朗,断口像贝壳一样硬,断面像糯米糕的切面一样细,蓝彩透彻亮丽。雍正时期的胎最白,含杂质最少。干隆时期胎体洁白细腻,瓷质坚密,胎壁比雍正青花略厚。釉面匀净,多数是青白釉,少量为粉白釉,光泽莹润。 第三,纹饰。纹饰与当时的社会习俗和皇帝的审美情趣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康熙时期,山水人物故事、“刀马人”较多,体现古代战争场面、战马嘶鸣的大场面较多,而康熙后期社会已经安定下来,则有耕织图等。雍正时期已基本没有“刀马人”纹饰,花卉、花鸟颇为流行,讲究秀美,布局也更加合理。干隆时期纹饰复杂,装饰繁缛,受西洋的影响较为明显,比如有西方妇孺、儿童画等等。 第四,款识。官窑款多六字、四字的,比如“大清康熙年制”、“干隆年制”等。从字体上看,康熙时期多楷书款,雍正时期楷书、篆书并重,干隆时期重篆书,嘉庆、道光时期多篆书,咸丰时期以后又开始重视楷书。从笔画上看,康熙时期笔画有力,而雍正时期则显得工整规范。 第五,底足特征。比如康熙时期有一种双圈足颇具时代特征。而雍正时期的器足则多呈现滚圆、细腻、光滑的泥鳅背特征。
㈢ 青花瓷器鉴定的方法
我是个比较喜欢古董的人,平时也喜欢去研究,平时看电视都爱看些关于古董的栏目。在外国人眼里中国瓷器就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而中国人看来瓷器不只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还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见证!历史书记载瓷器在战国时期就开始出现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价格非凡的青花瓷器。那么对于现代人怎么判定自己家里收藏的那些青花瓷器是真假呢?下面小莫给你十个方法!
青花瓷器鉴定的方法
1、大花大叶,叶为满色,但花朵不填满色,且外部绘有较明显的空白边线。山石、海水、人物、动物纹等、亦相类,纹饰内露白。
2、缠枝莲叶,“叶形多呈葫芦状,或有一至五个尖瓣
3、变形莲瓣边饰,有的为一组、有的画二组,构成上下对应的仰、覆莲瓣纹装饰。除盘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莲瓣,均呈单体形式排列,莲瓣间留有空隙、互不相连。明洪武时,除部分执壶和盏托外,瓶、罐、盘及碗的莲瓣纹边饰均呈并拢(共边)型、此后,这种绘法贯穿于明清两代。
4、蕉叶纹,多数作分开状、叶与叶之间留有空隙,少量为并拢型或叶与叶呈重叠状。明初以重叠状多见,偶见有分开的。宣德以后,蕉叶纹几乎不见有分开的,都为拼拢重叠状。此外,元代蕉叶的主脉,均以浓笔的粗线条表示;入明后,蕉叶的主脉均留白、呈中空型、同元代蕉叶主脉的粗实线条,在视觉上泾渭分明,非常醒目。
5、如意云头纹(亦称“云头纹”、“云肩纹”、“垂云纹”)。云头与两云脚相交之尖头,指向呈前后相背形态。即,如意云纹两云脚间的尖头,与云头的尖头,方向相反,很少例外。而洪武,如意云的头与脚的尖头指向,均方向一致、亦绝无例外,并沿袭至永宣。成化起,如意云头的两尖头,既有朝向一致的,亦有相背的。
6、回纹边饰。由互不相连的单体回纹组成、有的回纹呈规矩的方形,有的为变形回纹,有的为减笔式回纹。明洪武时,回纹边饰由一正一反两方相连形式排列组成。明永乐以两方连为主,同时又出现一笔环连式的回纹边饰。宣德以后,除少数边饰仍作一正一反两方相排列连外,多数回纹边饰呈整圈一笔环连式,并延续至清末。
7、龙纹。元代青花瓷器上,画龙的不少。龙躯细长,且细颈,细腿、细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体态轻盈。头较小,长鹿角,张口、吐舌,龙的下腭有须,上颌一般无须,但是,至正十一年铭标准器的龙上颌有双须,而此类带双须现象,在元青花件的其他龙纹图案上十分少见。龙身鳞片分两种,以网状细鳞片(图多见,以留白大鳞片少见,后者龙纹更加精美龙有背鳍,腹下通常无横纹带。胸与背部,常饰有火焰状飘带。肘部有长毛三至四根或一撮。龙爪以三爪、四爪居多,五爪极为罕见。
8、元青花立件中的玉壶春瓶与出戟尊,其内口沿部位,常常加绘一道卷草纹或云头纹边饰。入明后,此类内边饰现象,起初仍存在于明洪武朝玉壶春瓶上,洪武以后消失。
9、元代纹饰采用平涂法,“有的则是在浓笔边线内施以淡色”(孙瀛洲),小件器上为一笔点划,这就是所谓“一支笔”的画法。从明成化起,以“二支笔”工艺见长,构线与填色是分别完成的。“明代青花多是填色或素描。这种技法上的不同,也可以作为划分元、明青花瓷器的旁证”(孙瀛洲)。
10、元代瓷胎,同明代后期及清代瓷胎相比较,有硬中见柔的感觉。“胎质淘练得不如明清瓷细致,因而在砂底处多有砂眼、刷痕和铁质斑点,并在底足、口边与缩釉露胎处呈现火石红色”(孙瀛洲)。
青花瓷器文化渊源流传,需要我们善于发现,鉴定与继承,家里有收藏破烂的青花瓷器,千万别忽略它们哦!有可能是真品哦!所以青花瓷器的鉴定方法很讲究,以上的十个方法是我自己学习总结出来的,希望能帮到那些爱玩古董的你们。
㈣ 大清康熙青花瓷器怎么鉴别
一、鉴别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胎体
康熙前期胎体虽然较精细,瓷质坚实紧密,但仍未能摆脱明晚期厚重的特征。到了中晚期,才变薄,接近于雍正的轻薄俊秀。现代的高仿康熙瓷器物,其胎体厚薄均匀,入手沉稳凝重,胎薄却过于轻薄。胎体有粗细两者,细的不像真品的滑润细腻,细抚摸其有粗糙的感觉,从胎体上很难区别其真伪。
二、鉴别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釉质
康熙器釉质细润,紧密融合于胎骨的上面,截然一体。有白色釉、清色釉、粉白釉的美称。这种釉色在现代仿品中很难见到。现在运用的是一般的透明釉,虽也细润,但是火气太大,显得格外刺眼。现在的仿品,做旧手法很多,对于火气的处理,一般采取打磨或酸性药水浸泡,打磨处理,表面有细微的划痕,浸泡的话,表面过于粗糙老旧。
三、鉴别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形
康熙瓷器开启了造型之先河。其中,官窑器多小件,少见大器,而民窑青花器物的造型丰富多样,又多见大器。我们通常见得棒槌瓶,大方瓶,凤尾尊,观音瓶也大多数出之民窑。
古瓷的鉴别,以形为第一:
1、康熙盘碗、瓶罐类的器底,一般均能见到明显的旋痕及黑疵。目前所见的现代仿品一般均有底釉,旋纹不明显,而且仿品尚未发现带明显黑疵点。
2、瓶、罐之类的器物底足往往是有二层台的硬折角,清末民国及前些年的仿品依旧无法做到这样的硬折角。近年,新仿品的折角处,还是不够角,给人一种弱的感觉。
四、鉴别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画工
由于康熙一代,跨越了61年之多,其器物上的画工,早、中、晚期画风有所不一样,大致画风区别如下:
1、清康早期的纹样图案以云龙、山水、楼阁、缠枝、莲纹居多。盘、碗、内壁则多绘图案,画面保留着崇祯、顺治的遗风。皴法依旧,山水的线条很是粗放,画面格局充实而且紧密,给人紧凑之感,空白留的少。山水近看浓深,远色较淡。
2、清康中期的绘画水平较早期大为提高,经过艺术家的精心设计,格调大大提高。在康熙27年,官窑停烧,一批画师大家回到了民间,使这一时期的青花器皿精彩多姿,浓淡深浅,阴阳向背,表现的淋漓尽致。民窑烧造出一大批精品,风格飞扬跳跃、挥洒自如。
3、康熙晚期的青花绘画技法以深染多见,譬如:山水在浓笔勾勒后,再用淡笔,在景物上加以渲染,以形成晕散的效果。另外,“斧劈皴”的画法在晚期较为多见。
康熙青花画色区别:
1、宝石蓝,康熙青花的最纯正的色。在明代末年崇祯以及顺治时期已经见到,康熙青花使用的上等的精选浙料,加上认真淘洗,反复研磨。才使青花发出如此的呈色,好的一色纯蓝,稍次点的是蓝中带紫。
2、偏灰蓝色,这种色调多见于康熙早期,是由于原料配比和烧成气氛等要素未能经严格掌握所致,和宝石蓝相比显得较差。
3、浅淡青花,这种色调康熙各个时期均有,但是以后期居多。现代的仿品中青花发色大多是偏灰,有些发蓝也是没有真品那样的浓翠,仿品中的山水画也无法达到“墨分无色的效果”。
五、鉴别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款识
康熙青花款识非常复杂,现主要有官窑款的“中和堂”款和干支年号的“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落款“中和堂”款识的器物,除了古铜彩器物外,多为青花釉里红盘,这种器物在传世品中具有一定数量的,有大小两种。现代仿品中此类小盘已经出现了很多,但是绘画技法却远不如真品,现代仿品的画风松散乏力。最重要的区别是釉里红的发色不能够达标,大多现淡褐色,显得发灰暗。
㈤ 怎样鉴别清代青花瓷
清代青花瓷品类众多,以康熙青花瓷器部分款识辨别为例:
康熙青花瓷器的题款特点鲜明,无论在字体的写法或款识的布局上,在清代都是最为丰富的,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
1、纪年款 :主要是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少见篆书款和草书款,字体雄健有力,端庄工整,字与字之间距离比较大。仿写前朝款识有宣德款、成化款、嘉靖款、万历款,其中有官窑青花也有民窑青花。
2、堂名款:又称“家堂款”。此种款识在清代较为流行,多数是民窑青花款,有“复香轩之清制”、“松柏堂制”、“美玉堂”、“三元堂制”、“永兴堂制”、“聚星堂制”、“来雨堂博古制”、“珍玉堂制”、“彩玉堂制”、“安素草堂”、“奇玉堂制”等。
3、吉言赞颂款:此类款识主要有“杏林春宴”、“世德留芳,禄在其中”、“沧浪绿水”、“奇石宝鼎之珍”、“益友珍玩”、“清玉宝鼎之珍”、“博古雅玩”、“永庆奇珍”、“美玉”、“玩玉”等。
4、标志、图案、花押款:有树叶、梅花、海螺、小兔、双鱼、灵芝、荷花、鼎炉、方胜、册本、爵杯、花卉等。
(5)清朝青花瓷器的鉴别方法视频扩展阅读:
清晚期青花瓷鉴藏知识:
咸丰(1851~1861年):咸丰青料使用国产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咸丰青花发色淡雅或鲜艳,民窑青花发色灰暗或灰黑色。咸丰青花瓷造型趋向笨拙,官窑青花的时代风格与道光朝相若。其人物特点是鼻骨高直、隆起有勾,俗称“鹰钩鼻”。纹饰呆板,无生气。在工艺方面,一般胎体较前朝厚重,胎质粗松,釉质泛白,釉面稀薄,具有“波浪釉”的时代特征。
同治(1862~1874年):同治青料采用国产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同治青花发色清雅明艳。民窑大多发色蓝灰色,或黑淡和蓝黑色,但均显漂浮。同治末期开始用进口青料洋蓝,发色鲜亮,明艳泛紫,缺乏天然矿物青料的美感。
光绪(1875~1908年):光绪青花发色漂浮在釉中,而康熙、干隆则在釉下;光绪仿永乐、宣德笔法,也用点拓法,但“铁斑”漂浮,比清早期仿品机械呆板。豆青地托粉青花少见了。光绪青花瓷的造型丰富多彩,纹饰图案丰富,笔致细而拘谨。工艺上,胎质细白坚密,但与清前期的相比明显松软;民窑则更觉粗糙、笨重。釉面稀薄,欠温润,釉色白中微闪青,已趋向现代瓷的纯白色调。瓶颈部两边或饰对称铺首衔环耳。
㈥ 清朝青花瓷器鉴定
清朝的青花瓷当推三代(即康熙、雍正、干隆)最为杰出,而清三代中,又以康熙青花瓷最为着名。《陶雅》里说:“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浓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说:“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康熙青花瓷胎质洁白,质地细腻,所罩之釉的色调呈浅蓝色或淡青色。康熙早期的青花瓷釉层薄,一些盘和瓶的底部施釉差不多呈干枯状态,或有缩釉点,这是鉴定的一个特征。由于这种类似玻璃釉的釉层较薄,形成明亮的白色背景,青花容易被衬托的色真鲜美。康熙中期,青花发色掌握得很准,往往呈现出纯蓝色,明亮爽目,鲜艳浓翠,成为康熙最为出名的青花色。康熙青花是继明永乐、宣德、成化青花之后又一个青花瓷的辉煌时期。康熙青花青分五色,画山水都可以显出层次,这自然是受到国画的影响。国画历来有墨分五色之说,仅仅以含水多少,就可描绘出层次丰富、具有立体感的山水人物。将国画这种技法运用到瓷器上来,康熙朝功不可没。正因为有如此特点,康熙青花才得以“独步本朝”。康熙青花瓷制作时常留有手指印的纹样,这是康熙青花鉴定的又一个特征。在纹饰上,盛行冰梅纹,山水画习惯用“斧批皴”技法。这时期出现了一些用象征手法和纹章图案来代替书写的款式,成了一个时代标志,常见的有玉兔子、半月形、灵芝、乔叶、梅花,虽然大部分出自民窑,但相当部分质量甚高。虽说康熙青花成就高于雍正、干隆时期,但雍正、干隆青花同样名贵,只是与康青比较,没有康青那么容易辨识罢了。雍正青花瓷青花发色比康青更纯正一些,画意也更精细,常常不像手工描绘,而像印刷所致;但细看,却能见手工这种描绘的笔触,这种似是而非的效果,极具欣赏价值。清三代官窑特别是雍正、干隆两朝,画意通常在细节上做文章。比如一片叶子,有深浅变化,层次感强,阴阳不同,显出动感,而仿品做不到这一点。因此有时只要对比细节,就能立判真赝。放大镜下气泡有大小,但泽躁刺眼。再看清干隆青花瓷器,造型十分工整,花纹精细极致,对称极致,技法老练,一看便知是宫廷大手笔所为。白釉底色略含青,为干隆的典型色,纯正厚实,沉郁幽靓。放大镜下见气泡疏朗,大小不一,釉面玉质感强。可见一件艺术品的形成,光有金钱的投入、较高的机械化程度,是不行的,更需要艺术家的修养以及责任心。雍正、干隆青花瓷较难区别。雍正青花采用的浙江上等青料,加工精细,因而呈色纯真幽静,淡雅匀称,有晕散现象。纹饰上已少见康熙时的人物故事,而多见传统纹饰,如花卉、花鸟、龙凤。干隆初期的青花瓷与雍正没有多少区别,之后干隆青花晕散现象渐渐不见了,青花发色也显得更为亮丽一些。从器形上说,前者可能略显轻盈,后者在装饰上更为繁复一些。雍正、干隆瓷器的表面大都有橘皮纹,底部圈足皆呈糯米粉感的泥鳅背状。目前清三代高仿品不少,鉴定时一定要多种要素齐上,如有一个要素不对就要小心了。
㈦ 清代青花瓷器鉴定方法有哪些
清代瓷器价格大概是多少清朝时期陶瓷文化已经历数千年,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有鲜明的制作技术高超之一,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因历史文化的发展再次成为最光耀的一页,那么小编介绍清代瓷器价格大概是多少青花瓷器鉴定方法有哪些?如下:
清代瓷器价格多少
目前市场上的清代瓷器以康熙、雍正、干隆三朝的最多,也受到亚太地区收藏家的广泛喜爱,清代瓷器价格上涨迅速。青花釉里红的制作难度很大,目前市场上明代的青花釉里红极为罕见,更多的是清代青花釉里红。目前市场对这一板块的关注度不高,清代瓷器价格相对较低,后期走势值得关注。
梅瓶是汉族传统名瓷,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其高超的烧造技艺,不朽的艺术价值,凝聚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㈧ 青花瓷器鉴定方法
元青花瓷器和明早期青花瓷器的青花发色,由于其釉料和烧制情况的特殊性,会留下不少特殊的现象,这些特殊的现象有助于帮助我们鉴别早期青花瓷器的真伪,本文从这些青花现象的实际出发,探讨并分析了产生这些现象的物理化学机理。
㈨ 青花瓷器怎样鉴别真伪
唐代青花
瓷器胎质比较粗松、厚重,胎色有黄白和灰白两种。由于胎料的漂洗、筛选十分粗糙,所以在胎土中往往可见夹杂着一些灰色、黄色或黑色的小砂粒,瓷胎中还有比较明显的小气泡或孔隙。为了掩盖胎色之不足,在器物的胎、釉之间都施有一层白色的化妆土(又称“护胎釉”),釉色也有灰白和乳白两种,釉面往往还有细密的冰裂纹。
元代青花
瓷器的窑场集中于江西景德镇,因为那里有丰富的优质瓷土资源。早在唐代晚期,景德镇瓷工就利用附近盛产的高岭土烧造胎质细腻的青白瓷。元代工匠又改用先进的“二元配方”,即在高岭土加入瓷石,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提高了瓷胎的致密度和洁白度,为成熟青花瓷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在如此洁白的胎体上绘制青花瓷器,更能够衬托出青花的娇艳、纯美。景德镇元青花瓷的釉面也非常透明,釉层厚薄均匀,玻璃质感强。釉色微微泛青,显得沉静雅致。
宋代青花
瓷器比唐代有所进步,胎质比较细密、坚硬,少有孔隙;胎体比唐代也要轻薄一些;胎色白中泛灰,露胎处见火石红;釉层稀薄、透亮,釉色青灰有开片。
明代青花
瓷器的胎体,从总体上看比元代轻薄,较清代厚重。胎质比较洁白细腻(除一些民窑粗瓷或浆胎青花瓷)。釉面肥厚、滋润,釉色泛青。
清代青花
瓷器的胎体,总体比明代要轻薄一些。前期胎体稍厚重,胎质坚致细密;中期胎体轻薄,胎色洁白;晚期胎体厚重,胎质粗松。釉面也不及明代厚润,釉层趋向稀薄,釉色前期较白,釉面平整;中期以后釉色泛青,或呈青灰色,釉面起伏似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