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GBZ/T 160.67—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异氰酸酯类化合物简介
GBZ/T 160.67—2004 gōng zuò chǎng suǒ kōng qì yǒu dú wù zhì cè dìng yì qíng suān zhǐ lèi huà hé wù
Methods for determination of isocyanates in the air of workplace
ICS 13.100
C5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GBZ/T 160.67—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异氰酸酯类化合物》(Methods for determination of isocyanates in the air of workplace)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04年05月21日发布,自2004年12月01日起实施,同时代替WS/T 169—1999、GB 16234—1996。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96年,本次是第一次修订。
为贯彻执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是为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配套的监测方法,用于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异氰酸酯类化合物[包括甲苯二异氰酸酯(Toluene diisocyanate,T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磨笑酸酯(Diphenylmethane 4,4diisocyanate,MDI)、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Isophorone diisocyanate,IPDI)、多次甲基多苯基二异氰酸酯(PMPPI)等]的浓度。本标准是总结、归纳和改进了原有的标准方法后提出。这次修订将同类化合物的同种监测方法和不同种监测方法归并为一个标准方法,并增加了长时间采样和个体采样方法。
本标准从2004年12月1日起实施。同时代替WS/T 169—1999、GB 16234—1996。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96年,本次是第一次修瞎培含订。
本标准由全国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省新乡市职业病防治所、胜利石油管理局卫生防疫站、同济医科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杜欢永、宋景平、季道华、张一敏、张耀然和蒋芸。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异氰酸酯类化合物
本标准规定了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异氰酸酯类化合物浓度的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异氰酸酯类化合物浓度的测中旅定。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 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空气中TDI或MDI用冲击式吸收管采集,水解后,分别生成甲苯二胺(TDA)和4,4'二氨基二苯甲烷(MDA),在堿性条件下用甲苯萃取,经七氟丁酸酐衍生后,取甲苯溶液进样,经色谱柱分离,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积定量。
3.2.1冲击式吸收管。
3.2.2空气采样器,流量0~5 L/min。
3.2.3微量注射器,50μl。
3.2.4具塞离心管,10ml。
3.2.5液体快速混合器。
3.2.6气相色谱仪,电子捕获检测器。
仪器操作参考条件
色谱柱:2m×4mm,OV17:QF1:Chromosorb WAW DMCS2:1.5:100;
柱温:180℃(用于TDI)或230℃(用于MDI);
汽化室温度:270℃(用于TDI)或290℃(用于MDI);
检测室温度:270℃(用于TDI)或290℃(用于MDI);
载气(高纯氮)流量:100ml/min。
实验用水为蒸馏水,试剂为分析纯。
3.3.1吸收液:在600ml水中加35ml盐酸(ρ201.18 g/ml)和22ml冰乙酸(用于TDI采集)或44ml冰乙酸(用于MDI采集),再用水稀释至1L,临用前配制。
3.3.2氢氧化钠溶液:450g/L。
3.3.3甲苯,色谱纯。
3.3.4七氟丁酸酐。
3.3.5缓冲溶液,pH7:称取27.2g磷酸二氢钾,用200ml水溶解,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至7.0。
3.3.6OV17和QF1,色谱固定液。
3.3.7Chromosorb WAW DMCS,色谱担体,60~80目。
3.3.8标准溶液:准确称取0.0500g TDA或MDA(色谱纯)于25ml容量瓶中,用甲苯溶解并稀释至刻度,为2.0mg/ml标准贮备液。临用前,用甲苯稀释成0.060μg/ml TDA或0.2μg/ml MDA标准溶液。或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溶液配制。
现场采样按照GBZ 159执行。
3.4.1样品采集:在采样点,串联2个各装有10.0ml吸收液的冲击式吸收管,以3L/min流量采集15min空气样品。
3.4.2样品空白:将装有10.0ml吸收液的冲击式吸收管带至采样点,除不连接采样器采集空气样品外,其余操作同样品。
采样后,立即封闭进出气口,直立置于清洁容器内运输和保存;样品在室温下避光可保存5d。
3.5.1样品处理:用吸收管中的吸收液洗涤进气管内壁3次,前后管各取2.0ml吸收液,移入2支具塞离心管中,各加2ml氢氧化钠溶液,混匀,待冷却后,加2ml甲苯,在液体快速混匀器上振摇3min,放置10min,取甲苯层1.50ml,移人另一干燥的具塞离心管中,加25μl七氟丁酸酐,振摇2min,放置5min,加1ml缓冲液,振摇2min,以除去过剩的七氟丁酸酐,放置2min,将甲苯层转移入另一离心管中,供测定。若样品液中待测物的浓度超过测定范围,可用甲苯稀释后测定,计算时乘以稀释倍数。
3.5.2标准曲线的绘制:在5只干燥的具塞离心管中,分别加入0.0、0.10、0.30、1.0和2.0ml TDA标准溶液,或0.0、0.25、0.50、1.0和2.0ml MDA标准溶液,用甲苯稀释至2.0ml,配制成0.0、0.003、0.009、0.030和0.060μg/ml TDA标准系列,或0.0、0.025、0.050、0.10和0.20μg/ml MDA标准系列,各管加30μl七氟丁酸酐,其余操作同样品预处理。参照仪器操作条件,将气相色谱仪调节至最佳测定状态,取1.0μl甲苯层进样,测量各标准系列,每个浓度重复测定3次,以峰高或峰面积均值分别对TDA或MDA浓度(μg/ml)绘制标准曲线。
3.5.3样品测定:用测定标准管的操作条件测定样品和样品空白提取液,测得的峰高或峰面积值后,由标准曲线得TDA或MDA的浓度(μg/ml)。
3.6.1按式(1)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
式中:
Vo——标准采样体积,L;
V——采样体积,L;
t——采样点的温度,℃;
P——采样点的大气压,kPa。
3.6.2按式(2)计算空气中TDI或MDI的浓度:
式中:
C——空气中TDI或MDI浓度,mg/m3;
c1、c2——测得前后吸收管中TDA或MDA的浓度(减去样品空白),μg/ml;
10——样品溶液的总体积,ml;
Vo——标准采样体积,L;
K——TDA和MDA换算成TDI和MDI的系数,分别为1.43,1.26。
3.6.3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按GBZ 159规定计算。
3.7.1本法检出限:TDI为0.001μg/ml,MDI为0.0034μg/ml;最低检出浓度:TDI为0.0002mg/m3,MDI为0.0008mg/m3(以采集45L空气样品计)。测定范围:TDI为0.001~0.06μg/ml,MDI为0.034~0.10μg/ml。相对标准偏差:TDI为4.9%~6.9%,MDI为3.4%~4.2%。
3.7.2本法前管的平均采样效率:TDI为91.9%,MDI为89.3%。
3.7.3用七氟丁酸酐衍生时,离心管应无水;用甲苯提取应振荡充分。洗脱回收率为95.9~100.5%。
3.7.4硅橡胶垫需用甲苯浸泡,烘干后使用。每次分析完样品,需用甲苯清洗干净微量进样器。
3.7.5本法可使用相应的毛细管色谱柱。
空气中的MDI和PMPPI用冲击式吸收管采集,水解后生成芳香族胺,经重氮化后,与盐酸萘乙二胺偶合生成紫红色,比色定量。
4.2.1冲击式吸收管。
4.2.2空气采样器,流量0~5L/min。
4.2.3具塞比色管,25ml。
4.2.4分光光度计,550nm。
实验用水为重蒸馏水,试剂为分析纯。
4.3.1盐酸,ρ201.18 g/ml。
4.3.2吸收液:临用前在600ml水中加35ml盐酸、22ml冰乙酸和200ml丙酮,再用水稀释至1000ml。
4.3.3盐酸溶液,11%(v/v)。
4.3.4乙酸溶液,3.5% (v/v)。
4.3.5亚硝酸钠-溴化钠溶液:称取3g亚硝酸钠和5g溴化钠,溶于水并稀释至100ml。置冰箱内可保存7d。
4.3.6氨基磺酸铵溶液,100g/L。
4.3.7碳酸钠溶液,160g/L。
4.3.8盐酸萘乙二胺溶液:称取1g盐酸萘乙二胺于50ml水中,加入1ml盐酸,盐酸萘乙二胺溶解后,再加水至100ml。置冰箱内可保存5d。
4.3.9标准溶液:
4.3.9.1MDI标准溶液:于25ml容量瓶中,加入5ml丙酮,准确称量后,加入1~2滴MDI(色谱纯),再准确称量,用丙酮稀释至刻度,由2次称量之差计算溶液浓度,为标准贮备液。临用前,用吸收液稀释成3μg/mlMDI标准溶液。或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溶液配制。
4.3.9.2PMPPI标准溶液:准确称取0.1000g PMPPI(色谱纯),溶于22ml冰乙酸中,溶解后,加入35ml盐酸,用水稀释至1000ml。于15min内,取5.0ml此溶液,用吸收液稀释至100ml,为5μg/mlPMPPI标准溶液。或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溶液配制。
现场采样按照GBZ 159执行。
4.4.1样品采集:在采样点,用装有10.0ml吸收液的冲击式吸收管,以3L/min流量采集15min空气样品。
4.4.2样品空白:将装有10.0ml吸收液的冲击式吸收管带至采样点,除不连接采样器采集空气样品外,其余操作同样品。
采样后,封闭进出气口,直立置于清洁容器内运输和保存;在室温下避光可保存7d(MDI)或1d(PMPPI)。
4.5.1样品处理:用吸收管中的吸收液洗涤进气管内壁3次,将吸收液倒入具塞比色管中,用少量吸收液洗涤吸收管,洗涤液倒入具塞比色管中,并补足至10ml,混匀,供测定。若样品液中待测物的浓度超过测定范围,可用吸收液稀释后测定,计算时乘以稀释倍数。
4.5.2标准曲线的绘制:取7只具塞比色管,分别加入0.0、0.50、1.00、2.00、3.00、4.00和5.00mlMDI标准溶液,或0.0、0.50、1.00、2.00、4.00、6.00和8.00ml PMPPI标准溶液,然后各加吸收液至10.0ml,配成0.0、0.15、0.30、0.60、0.90、1.20和1.50μg/mlMDI标准系列,或0.0、0.25、0.50、1.0、2.0、3.0和4.0μg/ml PMPPI标准系列。向各管加0.5ml亚硝酸钠-溴化钠溶液,摇匀,放置2min;加1.0ml氨基磺酸铵溶液,振摇30s,待气泡消失后,放置2min;(测定MDI时,需加1.0ml碳酸钠溶液,摇匀;)各加1.0ml盐酸萘乙二胺溶液,摇匀;放置20min后,于550nm波长下测量吸光度。每个浓度重复测定3次,以吸光度均值对MDI或PMPPI浓度(μg/ml)绘制标准曲线。
4.5.3样品测定:用测定标准管的操作条件测定样品和样品空白吸收液,测得的吸光度值后,由标准曲线得MDI或PMPPI的浓度(μg/ml)。
4.6.1按式(1)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
4.6.2按式(3)计算空气中或MDI或PMPPI的浓度:
式中:
C——空气中MDI或PMPPI浓度,mg/m3;
c——测得吸收管中MDI或PMPPI的浓度(减去样品空白),μg/ml;
10——样品溶液的总体积,ml;
Vo——标准采样体积,L。
4.6.3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按GBZ 159规定计算。
4.7.1本法检出限:MDI为0.067μg/ml,PMPPI为0.4μg/ml;最低检出浓度:MDI为0.015mg/m3,PMPPI为0.09mg/m3(以采集45L空气样品计),测定范围:MDI为0.067~1.5μg/ml,PMPPI为0.4~4μg/ml。相对标准偏差:MDI为1.6%~4.7%,PMPPI为2.8%~5.8%。
4.7.2本法的采样效率:MDI为93.5%~99.4%。采集PMPPI时,吸收液中可不加丙酮。
4.7.3本法显色反应后,颜色可稳定1h。
4.7.4本法不是特异反应,芳香族胺和二异氰酸酯类化合物都干扰测定。
空气中的IPDI用浸渍滤纸采集,与吡啶哌嗪反应生成IPDI-脲,甲醇-乙酸铵溶液洗脱后,经色谱柱分离,紫外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积定量。
5.2.1浸渍滤纸:在通风柜内,迅速向玻璃纤维滤纸加0.5ml吡啶哌嗪溶液,应浸透整张滤纸,放置5min略干。密闭于容器内,置4℃冰箱可保存较长时间。
5.2.2采样夹,滤料直径为40mm。
5.2.3小型塑料采样夹,滤料直径为25mm。
5.2.4空气采样器,流量0~3 L/min。
5.2.5具塞刻度试管,10ml。
5.2.6微量注射器,25μl。
5.2.7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检测器。
仪器操作参考条件
色谱柱:200mm×5mm,C18柱;
波长:310nm或254nm;
柱温:室温;
流动相:取780ml甲醇与220ml乙酸铵溶液(0.1mol/L)混匀;
流量:1ml/min。
实验用水为重蒸馏水,试剂为分析纯。
5.3.1吡啶哌嗪溶液:称取80mg吡啶哌嗪,溶于100ml二氯甲烷中。
5.3.2标准溶液:准确称取0.9880mg IPDI-脲(色谱纯),溶于流动相中,定量转移入100ml容量瓶中,加流动相至刻度,此溶液为4μg/ml IPDI标准溶液。或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溶液配制。
IPDI-脲的制备:取280μl吡啶哌嗪,溶于3ml二甲亚砜;另取178μl IPDI,溶于3ml二甲亚砜,然后,边搅拌边慢慢倒入前液中。将混合液置60℃水浴中30min。缓慢加入200ml水,析出白色沉淀,用定性滤纸过滤;沉淀经真空干燥后,用3ml二甲基甲酰胺和200ml水重结晶,经过滤、干燥,得IPDI-脲。
医学网络,马上计算!
现场采样按照GBZ 159执行。
5.4.1短时间采样:在采样点,将装好浸渍滤纸的采样夹,以1L/min流量采集15min空气样品。
5.4.2长时间采样:在采样点,装好浸渍滤纸的小型塑料采样夹,以1L/min流量采集2~8h空气样品。
5.4.3个体采样:在采样点,装好浸渍滤纸的小型塑料采样夹,佩戴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进气口向上,尽量接近呼吸带,以1L/min流量采集2~8h空气样品。
5.4.4样品空白:将装有浸渍滤纸的采样夹带至采样点,除不连接采样器采集空气样品外,其余操作同样品。
采样后,将滤纸的接尘面朝里对折2次,置清洁容器中运输和保存。样品在室温可保存7d。
5.5.1样品处理:将采过样的滤纸放入具塞刻度试管中,加入5.0ml流动相,封闭后,洗脱30min,并振摇几次,用定性滤纸过滤,洗脱液供测定。若样品液中待测物的浓度超过测定范围,可用流动相稀释后测定,计算时乘以稀释倍数。
5.5.2标准曲线的绘制:用流动相稀释标准溶液成0、0.10、0.20、0.30和0.40μg/ml IPDI标准系列。参照仪器操作条件,将高效液相色谱仪调节至最佳测定状态,进样25.0μl,分别测定各标准管,每管重复测定3次。以测得的峰高或峰面积均值对IPDI浓度(μg/ml)绘制标准曲线。
5.5.3样品测定:用测定标准管的操作条件测定样品和样品空白的洗脱液。测得的峰高或峰面积值后,由标准曲线得IPDI的浓度(μg/ml)。
5.6.1按式(1)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
5.6.2按式(4)计算空气中IPDI的浓度:
式中:
C——空气中IPDI的浓度,mg/m3;
c——测得洗脱液中IPDI的浓度(减去样品空白),μg/ml;
5——洗脱液的总体积,ml;
Vo——标准采样体积,L;
5.6.3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按GBZ 159规定计算。
5.7.1本法的检出限为0.013μg/ml;最低检出浓度为0.004mg/m3(以采集15L空气样品计)。测定范围为0.013~0.4μg/ml。相对标准偏差为1.4%~9.0%。
Ⅱ 二氯甲烷的注意事项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该品有麻醉作用,主要损害中枢神经和呼吸系统。人类接触的主要途径是吸入。已经测得,在室内的生产环境中,当使用二氯甲烷作除漆剂时,有高浓度的二氯甲烷存在。一般人群通过周围空气、饮用水和食品的接触,剂量要低得多。据估计,在二氯甲烷的世界产量中,大约80%被释放到大气中去,但是由于该化合物光解的速率很快,使之不可能在大气中蓄积。其初始降解产物为光气和一氧化碳,进而再转变成二氧化碳和盐酸。当二氯甲烷存在于地表水中时,其大部分将蒸发。有氧存在时,则易于生物降解,因而生物蓄积似乎不大可能。但对其在土壤中的行为尚须测定。
健康危害效应:
急性:1.鼻子及喉咙的轻微刺激。
2.于500~1,000 ppm 1~2小时可能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轻度抑制,如:头晕、头昏眼花、恶心、手脚麻木、疲劳,无法集中精神及协调性减低。
3.非常高浓度暴露可能导致丧失意识及死亡。
皮肤:1.液体会刺激皮肤。
2.如流入手套内、鞋内或紧的衣内可能会严重刺激。
眼睛:1.液体及高浓度蒸气可能造成刺激。
2.液体可能导致角膜的短暂刺激。
食入:1.于动物实验中,二氯甲烷会被迅速吸收入体内造成中度毒性,症状如吸入。
慢性:1.吸入:于非常高浓度会造成肝及肾的损伤。亦有报告指出一再暴露于500~3,600 ppm会造成脑损伤。
⒉致癌性:三研究指出长期暴露的工人并无癌症增多的迹象,但IARC将其列为疑似致癌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2.1-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
二氯甲烷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 200mg/m3。 便携式气相色谱法;水质检测管法;气体检测管法
气体速测管(德国德尔格公司产品)
实验室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 来源 类别
气相色谱法 《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第二版),杭士平主编 空气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水质
气相色谱法 《固体废弃物试验与分析评价手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译 固体废弃物
气相色谱法 《城市和工业废水中有机化合物分析》王克欧等译 废水
色谱/质谱法 美国EPA524.2方法 水质 前苏联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50mg/m3
中国(待颁布) 饮用水源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0.02mg/L
中国(GHZB1-1999)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Ⅱ、Ⅲ类水域) 0.005mg/L
前苏联(1975) 水体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7.5mg/L
日本(1993) 环境标准(mg/L) 地面水:0.002
废水:0.02
土壤浸出液:0.002
嗅觉阈浓度 150ppm 一、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并利用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控坑收容。
废弃物处置方法:建议用焚烧法处置。废料同其他燃料混合后焚烧,燃烧要充分,防止生成光气。焚烧炉排气中的氮氧化物通过酸洗涤器除去。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必要时,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沐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1.若患者即将丧失意识、已失去意识或痉挛,不可经口喂食任何东西。
2.不可催吐。
3.给患者喝下250毫升的水稀释胃中物。
4.若患者自发性呕吐,让其身体向前倾以减低吸入危险,并反复给水。
5.若呼吸停止,立即由受训过的人施以人工呼吸,心跳停止施行心肺复苏术。
6.迅速将患者送至紧急医疗单位。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最重要症状及危害效应:非常高浓度暴露可能导致丧失意识、死亡。
对急救人员之防护:当患者吸入和吞下毒性物质时,别直接使用口对口人工呼吸,应使用单向给气式之口袋型面罩和其他医疗器材来执行人工呼吸。应穿着C级防护装备在安全区实施急救。
灭火方法:雾状水、砂土、泡沫、二氧化碳。灭火措施 适用灭火剂:化学干粉、泡沫、二氧化碳、水雾
灭火时可能遭遇之特殊危害:1.超过120度,其蒸气具可燃性。2.火灾中会分解出毒性气体具危险性。
特殊灭火程序:1.洒水使暴露在火场中的容器冷却,喷水将外泄物冲离暴露区。
2.如此物质起火或陷于火中时:除非可以制止其流散,否则不要做灭火的工作。若火势无法控制或容器暴露在火中时,必须疏散方圆 2500 英尺内的区域。
⒊ 用大量的水冷却容器,直到火被熄灭。(erg2002)
4. 不要直接对溢出的物质冲水,可能会发生溅的现象 (erg2002)
消防人员之特殊防护设备:1.燃烧后毒性产物:燃烧后产物包括有毒气体和蒸气 (例如氯化氢、光气及一氧化碳)。
2.二氯甲烷的蒸气比空气重,可飘到相当远的距离到点火源再烧回来。 操作与储存注意事项
1.操作时避免产生雾滴,并穿戴适当之个人防护装备。
2.避免让释出的蒸气和雾滴进入工作区的空气中。
3.在通风良好的特定区内操作并采最小用量。
4.须备随时可用于灭火及处理泄漏的紧急应变装备。
5.空的贮存容器内可能仍有具危害性的残留物。
6.于焊接、火焰或热 表面的附近不可操作使用此物。
7.贮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及阳光无法直射的地方。
8.贮存须远离热源、火焰及不相容物,如强氧化剂、强酸、硝酸。
9.贮存在贴有标签的适当容器里。
10.不用的容器以及空桶都应紧密的盖好。
11.避免容器受损并定期检查贮桶有无缺陷如破损或溢漏等。
12.容器镀锌或有 Phenolic 合成树脂的内衬,可降低二氯甲烷发生分解的可能性。
13.限量贮存。
14.于适当处张贴警示符号。
15.贮存区要与员工密集之工作区域分开,限制人员接近该区。
16.使用被规定可用于物质的塑胶水管去卸载毒化物。(hazardtext)
17.物质可能会积聚静电可能会造成燃烧。(hazardtext)7.贮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及阳光无法直射的地方。
包装储运:用镀锌铁桶密闭包装,每桶250kg,火车槽车、汽车均可运输。应贮存在冷暗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注意防潮。
产品指标 项 目 指 标 优 等 品 一 等 品 合 格 品 二氯甲烷的质量分数/% ≥ 99.95 99.90 99.80 水的质量分数/% ≤ 0.010 0.020 0.030 酸(以HCl计)的质量分数/% ≤ 0.0004 0.0008 色度/Hazen单位(Pt-Co色号) ≤ 10 蒸发残渣的质量分数/% ≤ 0.0005 0.0010 添加稳定剂的量不计入二氯甲烷的质量分数。 个人应注意事项:1.在污染区尚未完全清理乾净前,限制人员接近该区。
2.确定清理工作是由受过训练的人员负责。
3.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4.对该区域进行通风换气。
5.扑灭或除去所有发火源。
6.报告政府安全卫生与环保相关单位。
环境注意事项:
1. 一发生外泄时立即将非相关人员隔离在至少25~50尺外[erg2002]
2.当发生大量外泄时应将人员撤离到逆风处100公尺外。(erg2002)
2.当起火燃烧时应将人员撤离到800公尺外[erg2002]
清理方法:1.不要碰触外泄物。
2.避免外泄物进入下水道、水沟或密闭的空间内。
3.在安全许可状况下设法阻止或减少溢漏。
4.用砂、泥土或其他不与泄漏物质反应之吸收物质来围堵泄漏物。
5.少量泄漏:用不会和外泄物反应之吸收物质吸收。已污染的吸收物质和外泄物具有同样的危害性,须置于加盖并标示的适当容器里,用水冲洗溢漏区域。小量的溢漏可用大量的水稀释。
6.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
7.环境考量:
A.土壤中:
1. 掘一个洼坑, 池塘,泻湖去容纳液态的或固体的物质。
2. 使用聚氨酯,沙包和土壤覆盖表面。
3. 在天空洒灰尽吸收大量液态的物质,使之成粉末。(HSDB)
B.水中:
1. 使用自然的障碍物或油来控物污染范围。
2. 再用水管吸收被控制住的物质。
3. 使用机械挖掘器来将无法控制的范围清除。(HS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