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解决方法 > 使地球变凉的解决方法

使地球变凉的解决方法

发布时间:2024-10-26 09:19:59

⑴ 全球还会继续变暖吗

会的 即使是有环保措施 以目前人类的生活 几乎不可能冷下来 以后也许发明出啥东东能解决 但目前是会一直暖下去的

超级大空调 = =!

以下是科学家想的

1吸碳绿藻

英国科学家发现,冰山融化后释放的铁粉粒子,导致海洋中的绿藻大面积繁衍,靠铁元素滋养的绿藻浮到海洋表面,通过光合作用大量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一个由各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研小组本月将进行一项惊人的科学实验,科学家们将从南非开普敦驾船出发,将数吨重的硫酸亚铁粉尘一路“播撒”到南极,通过人工方法让绿藻大面积繁衍。如果这一方法能够成功,那么只需15艘油轮在10年间不停地向海洋中播撒铁粉粒子,繁殖出来的绿藻就能够吸收人类排放的所有二氧化碳。

■计划成本:100亿英镑

■可行性:80%

科学家想将撒哈拉沙漠变成“反射镜”,将阳光反射回太空。

2沙漠镜子

许多科学家相信,如果将地球上的沙漠变成多面“巨大的镜子”,那么炽热的太阳光就会被反射回太空中去。科学家因此建议,人类可以在撒哈拉沙漠120万平方英里(1英里约等于1.6公里)的土地上,花10年时间铺上反射性物质——譬如聚酯薄膜,那么就能将更多的阳光反射回太空,从而使地球变得更凉快。但这一计划有个重大的缺陷:那就是人类必须生产出空前数量的聚酯薄膜,而生产过程本身就会向地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计划成本:500亿英镑

■可行性:10%

3太空阳伞

阻挡太阳光可以防止全球变暖,科学家考虑使用硕大的太空硅反射镜来遮挡住太阳光。这一计划要求将数万亿片的超薄硅镜发射到太空中,并用它们改变阳光的路线。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天文学家罗杰·安吉尔教授建议,当这些硅镜被送到太空后,它们可以组建成一个10万平方英里的太空“遮阳伞”,从而将射向地球的阳光减少2%。

■计划成本:50年内,每年花费700亿英镑

■可行性:50%

4人工降温

英国爱丁堡大学科学家斯蒂芬·索特称,通过喷洒盐分,可以人工改变天气。他建议向大西洋和太平洋中派出多艘无人驾驶的风力船,这些船吸进海水,并将海水以薄雾形状喷洒向空中。这一方法可以增厚云层的密度,从而可以将4%的阳光反射回太空。索特称,人类只需往海洋上派出1500艘“造云船”,就可以阻止地球变暖。

■计划成本:最少30亿英镑

■可行性:30%

5人造火山

“人造火山”的说法听起来有点可怕,不过诺贝尔奖得主保罗·克鲁琛却建议,人类可以模拟火山爆发,从而人为创造出一个可以阻挡更多阳光的多云同温层。克鲁琛称,人类可以将装满二氧化硫的炮弹射向空中,造出一个类似火山爆发后形成的多云天空,从而阻挡更多的阳光照向地球。克鲁琛称,人类每年只需向大气中排放100万吨二氧化硫,就能够逐渐使地球变凉快,直到地球上的温室气体全被消除。

■计划成本:1500亿英镑

■可行性:20%

6工厂过滤器

烧煤的发电站每年要向大气中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但如果在这些发电厂的烟囱上安装一种“超级过滤器”,就可以将二氧化碳气体转变成无害的碳酸氢钠。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发电站已经在试用这种由塑料网格制成的“超级过滤器”,它可以捕获90%的二氧化碳气体。

这种“超级过滤器”的研制商、美国Skyonic公司的专家称,由于这一化学反应过程还会生产出一些颇有价值的副产品——包括氯和氢,所以这一方法几乎可以自己为自己的花费买单。

■计划成本:几乎零
7水母农场

一些科学家相信,地球本身具有从“全球变暖”的伤害中自愈的能力。科学家发现,由于全球海洋变暖的影响,导致一种水母状的生物大面积滋生。这种水母状生物每天可以消耗掉4000吨吸收碳的浮游植物,从而可以帮助消耗掉海洋中的碳元素。科学家建议建造大型的海洋处理工厂,人工饲养这种水母状生物,并将它们用作清洁海洋和大气的“生物过滤器”。

■计划成本:每个农场100万英镑

■可行性:80%

8“毯子”裹冰层

科学家警告,北极冰连续融化,将会使海平面上升,从而在全球引发大面积的洪水。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科学家贾森·波克斯相信可以通过一种最简单的方法来防止冰层融化,那就是用巨大的毯子将它们盖住,不让它们照射到太阳光。事实上,阿尔卑斯山一些滑雪胜地为了防止积雪融化,已经在使用类似的方法。波克斯称,他发明了一种人造材料——用这种材料制成的“毯子”完全可以承受北极寒冷的气候。事实上,波克斯已经在实验他的理论,1万平方米的“特制毯子”已经被空运到了格陵兰岛,并被铺在了一个“融化区”上,不过长期的效果还有待观察。

■计划成本:单是格陵兰的融冰区就需2500亿英镑

■可行性:40%

9空投种子植树

森林是二氧化碳的“消费大户”,美国科学家在实施一个雄心勃勃的重植森林的计划,美国政府正在通过“空投法”重新栽植树木——科研人员用飞机向地面空投了成千上万个小罐,每个小罐内都有种子,它们有希望在地面存活下来,并在将来长成参天大树。

■计划成本:每片树林1000万英镑

■可行性:70%

科学家想用小行星充当“重力弹弓”,将地球慢慢推离太阳。

10为地球搬家

既然全球变暖和太阳的照射有关,那人类为什么不能通过将地球推得距太阳更远的办法来让地球变凉快?这一科幻电影般的创意是由科学家在美国科学杂志《天体物理学和太空科学》上提出来的,它的方法是借助一颗小行星来改变地球的轨道。

这颗小行星一旦被找到,它将被用作“重力弹弓”,科学家将用火箭撞击这颗小行星。当这颗小行星贴近地球飞过时,由于重力影响,它会慢慢地推动地球,许多年后,地球就会离太阳越来越远。

■计划成本:无价

■可行性:0%

⑵ 全球变暖,二氧化碳。气候变化无常。

应先弄明白自己写作的意图,若本篇论文是想唤起人们的忧患意识和节约,保护意识......可这样写
一.开头:【倡导低碳生活】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或)【低碳生活,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经年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

二 .中间

1. 摆出论据 (如:二氧化碳的增多,导致气候变化无常。“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全球变暖有利弊,自然环境和经济。冰川融化热膨胀,显着后果海面升。岸线后退地底淹,沿海平原多危险。农业变化较复杂,干旱趋重积温加。高纬升温单产增,低纬变干单产减。蒸发加剧径流减,水源供需矛盾显。”围绕这几句话来作为你论据的材料,进行扩充。
【材料】:1.更多森林大火
全球变暖除了让冰川融化,飓风肆虐外,还加剧了森林大火。过去几十年中,在美国的西部各州,有更多森林大火发生,影响的区域更广。科学家发现,气温升高、冰雪提早融化都跟野火肆虐有关系。由于冰雪提早融化,森林地带变得更干燥,而且干燥时间变长,增加了起火的可能性。
2.古迹彻底毁掉
全球变暖很可能会令文明古迹彻底毁掉。海平面上升以及更恶劣的天气都有可能破坏这些无可替代的历史古迹。目前,全球变暖导致的洪涝灾害已经破坏了有600年历史的素可泰古城,这里曾经是泰国古代王朝的首都。
3.“回弹”的群山
普通登山者可能留意不到,由于山顶的冰雪融化,阿尔卑斯山和其他山脉的高度在过去一个世纪中都经历了缓慢的回弹过程。几千年来,这些冰山长期压着地表,导致地表受到压制。随着冰川融化,压在地面上的重量得以减轻,地表慢慢回弹。由于近年来全球变暖加速了冰川的融化,这些山脉回弹的速度加快。
4.运行更快的卫星
二氧化碳的增加改变着大气电离层的密度,这对在该层运行的卫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不断上升,低空的二氧化碳分子相撞时释放热量,导致空气变暖,而在高空二氧化碳分子稀薄,相互撞击的机会不够频繁,所以热量就向四周辐射,让周围的空气变得凉爽(电离层气体的温度比低空要高)。随着更多二氧化碳到达高空,更多冷却过程发生,空气流动性变差,所以大气变得更加稀薄,对卫星的拉力更小,导致卫星运行速度加快。
5.改变动物基因图谱
由于植物今年提早开花,那些按照以前的时间迁徙的动物或许会错过所有的食物。而那些能够调整自己的内部生物钟早早适应变化的动物更有机会生育有更强生存能力的子女,从而传递它们的基因信息,因此最终改变整个种类的基因图谱。
6.冻土解冻令地表不平
全球变暖使得永久冻土层解冻,导致地表收缩,变得凹凸不平,从而产生一些地坑,对铁路、高速公路和房屋等建筑造成损害。而对于高山来说,冻土层的融化甚至可能导致泥石流。
7.湖泊消失
过去几十年中,北极周边地区有125个湖泊消失。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这些湖泊之所以消失可能是由于湖底永久冻结带解冻。由于这些永久冻结带解冻,湖水已经渗透到了土壤里。
8.极地植物现生机
北极冰层的融化为北极的生物带来了光明前景。研究发现,现在的北极土壤中叶绿素的浓度比古代土壤要高,显示了近几十年来北极地区的生物繁荣。
9.动物向更高地势迁徙
从19世纪初开始,花栗鼠、老鼠等动物就开始向高处迁徙。研究发现,这些动物之所以向更高的地方迁徙,可能是因为全球变暖导致它们的栖息地环境发生变化。栖息地环境的改变还威胁着北极熊等极地动物,因为它们栖息的冰层在慢慢融化。
10.过敏症加剧
研究显示,空气中更高浓度的二氧化碳量以及更高的气温也是导致过敏的因素之一。全球变暖令植物比以前早开花,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让植物制造出更多的花粉,令空气中的花粉浓度增加。过敏源早来,过敏季节又迟迟不走。过敏症就只能越来越严重了。
地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另外一些后果如加剧过敏症、令森林大火肆虐以及让北极湖泊消失等可能人们很少了解到。
11.对气候的影响
随着温度的上升,预计有些地区的水灾、旱灾、火灾及热浪冲击的发生率也会上升。
温室效应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就会寒冷无比,温度就会降到零下20摄氏度,海洋就会结冰,生命就不会形成。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有没有温室效应的问题,而是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把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致使温室效应与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的问题。 由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温室效应,在过去100年里,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大约已升高了0.3——0.6摄氏度,到2030年估计将再升高1——3摄氏度。 当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1摄氏度,巨大的变化就会产生:海平面会上升,山区冰川会后退,积雪区会缩小。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如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旱化严重;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 年起,降水连年减少,与50年代相比,现在华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1/3,水资源减少了1/2;我国每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由于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预计到2050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这将淹没沿海大量低洼土地;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加剧,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以上美元的经济损失。
12.冰川融化
1998年是美国东部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年份,这一年南极2850平方千米的冰盖从威尔金斯和拉尔森冰架上分裂出去。南极巨大冰盖的其他部分也在全线后撤之中。
印度尼西亚的卡斯坦兹山是热亚洲唯一山顶常年积雪的山峰。但在最近几个世纪以来,卡斯坦兹山的冰川已明显地缩小,结果使雪线上升了大约100米。 除两极地区的冰冠以外,喜玛拉雅冰川是世界冰体最大的组成部分,共约有1.5万条冰川。这些冰川的融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河流——印度河与恒河的水源。如果这两条大河的水源枯竭或者逐渐减少为涓涓细流,农业社会的基本组成元素就会遭到彻底的破坏。 近年来,人们对从巴塔哥尼亚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川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普遍认为的温室效应而融化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在南亚地区,问题并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虽然全球变暖的许多不良影响可能要到21世纪末才会变得非常严重,但是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会给人们造成麻烦。 国际冰雪委员会(ICSI)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喜玛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国际冰雪委员会负责人塞义德·哈斯内恩说:“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位于恒河流域的喜玛拉雅山东部地区冰川融化的情况最为严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从不丹到克什米尔地区的冰川退缩的速度最快。以长达3英里的巴尔纳克冰川为例,这座冰川是4000万——5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而形成的许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来,它已经后退了半英里。在经过了1997年严寒的亚北极区冬季之后,科学家们曾经预计这条冰川会有所扩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进一步后退了。
13.农业
(1).气温对农作物的影响:
中纬度地区,平均气温上升1度,蒸发量大约增加5%,这些地区会因干旱而减少10%~30%。
(2).二氧化碳增加对农作物的影响:
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一倍,能使植物光合速度增大30%~100%。世界上的20种主要粮食作物中,有16种作物对二氧化碳的浓度较敏感。二氧化碳浓度的倍增,可是其增产10%~50%。
(3).耕种面积的改变:
中纬度与高纬度的耕地面积会增加。
14.工业
(1).气温增高对生活用电的影响:
(2).气温增高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2. 解决方法 如:1.)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多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减少消费,减少废气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2.)适应气候变变化。 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设海岸堤坝等。 3.)政府可能采取的证词手段: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 4.)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三. 结尾:【倡导低碳,保护地球】让我们倡导低碳,保护地球吧!让地球母亲从新容光焕发!让大地从满绿色吧!(或)【低碳生活,从我做起】如果全世界每人能做到每一项,每天可减少一万亿千克的碳排量!面对着惊人的数字,大家应该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⑶ 零上100℃和零下100℃哪个更可怕

题主所说的西半球是零上100度,东半球是零下100度,合着是想把地球变成月球,被太阳“潮汐锁定”是吧,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来说一下人类生存所必须的几大要素,水、阳光、空气,如果出现零上100度或者零下100度,人类所必须的几大要素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1、零上100度

如果真的出现零上100度,地球上的水将会沸腾,环境温度也将有大幅上升,变得十分闷热,在这个环境下,大部分生物将会遭到灭顶之灾。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报道,一种生物的灭绝会导致6种生物不同程度的减少或灭绝。

2、零下100度

如果真的出现零下100度,地球上的水将会被冻结,地球上将不会有流动的水,地球上的环境将会与火星 差不多(火星表面温度约为-63度),地球上将不会有稳定的液态水体,都将处于冰封。而在冬季情况下,大部分动植物都将处于休眠状态,由于动植物没有生长,地球上将不会有“食物”的增长,即使解决了人类低温环境下的生存环境,终将因为食物链断了而被饿死。

总之,地球的两个半球温差相差200度,与月球温差相差340度的环境要好很多,毕竟有了水,就有了一线希望。

零上100 和零下100 那个更可怕?这两种极端温度都很可怕。如果非要选出一个更可怕的来, 我觉得零上100摄氏度要更可怕一些。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起来看一下,太阳系中的这两颗行星,它们就是一个寒冷,一个高温。这就是火星和金星。火星全球平均气温-63 ,冬天最冷零下133 ,就像问题中所说的零下100 。金星表面平均温度高达450 ,就像问题中所说的零上100 的情况。针对这两颗一冷一热的星球,科学家更钟情于火星的 探索 。甚至认为未来人类可以殖民火星作为第二家园。看来让寒冷的星球升温要比让炎热的星球降温要更容易些。

如果地球上的温度升高到了100 ,海洋就会沸腾蒸发,水蒸气充斥到空气中,地球就变成了一个大蒸笼。陆地上的植物和动物都会被蒸熟,水里面的鱼类也会被煮熟。人类为了躲避高温可能会躲入地下建立庞大的地下城市,但是由于缺水,生存变得异常困难。

科学家认为,目前太阳的光度在不断的增加,地球的温度会不断的上升,在10亿年后,地球可能会变得太热,水不能以液态的形式存在于地球表面,这样的话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将趋于灭绝。

如果地球上温度降到了零下100 ,地球上的海洋将会被冻结,但水不会在地球上消失。这时候的人类可以利用地球上的地热、煤炭、石油以及核能取暖,建造温室种植植物和饲养动物来维持生存。人类可以开采冰川融化成水加以利用。虽然零下100 对人类的文明也十分不利,但是人力依靠科学技术完全可以对抗寒冷,并且能够让地球重新变暖合起来。

然而现在人类的活动往地球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造成了地球气温逐步升高。当地球变得过于炎热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时候,我们再想办法让地球变得凉快起来就已经为时过晚了。

当然是零上100摄氏度更可怕。

虽然热了可以脱衣服,但脱得再多……

就算脱一层皮(实际也会如此),也抵挡不住零上100摄氏度。

但零下100摄氏度,也就是负100摄氏度,就好办得到。

地球南极, 历史 上最低气温为零下89.2度。

低温,也不是没见过。

相对100度高温,低温要好对付得多。

我们可以拿月球来举例子,月球南极最低温度为零下247摄氏度。

零下两百多度就不说了。

我们只说,月球的夜间,平均气温必然低于零下100摄氏度。

显然,阿波罗登月时,登月人员肯定有那么一段时间,或者一小段时间,其周边环境是低于100摄氏度的。

低温,个人较为容易解决。

无非是多穿一些保温的衣服,并把嘴鼻蒙住,少出门即可。

但不管怎样,如果地球上全是零下100摄氏度,人类将减少90%以上。

因为没有那么多食物。

唯一能种植的地方就是洞穴里,大型的隔绝的保温农场里,使用人造光进行光合作用。

就像太空农场一样。

必然食物不足。

那时,获取肉类的一个办法是,到海上去挖洞。

先用探测仪器定位,确定那个地方冻着一头鲸。比如海下40米深的地方。

则,往下挖40米,挖到鲸鱼所在,然后,就能够吃一个月了。

那个时候,一个人走在无边的大海上。

内心是宁静的。

也是孤独的。

100 ,和零下100 ,说白了,就是两种极端,极热和极寒。

极寒和极热的较量,更多的人认为极热更恐怖,理由如下:

1、天冷可以穿衣服,天热只能脱,脱光了,还是热怎么办,难道要脱皮?

2、如果必有一死,我选冻死。烫死会很痛,冻死的话,相对会好受一点。

3、低温可以冷藏,可以采用人体冷冻技术先冻起来,过个几十年,或许还能复活,即使活不了, 科技 高超的话,还能搞个DNA克隆。

4、极热,可能尸首无存,啥都不剩。

5、100 ,相当于一锅乱炖,不是活不活,而是加什么料的问题。

……

然而现实中,因低温死亡的人更多。

理论归理论,但事实上,极端天气死亡的人中,低温的死亡人数明显比高温多。

一项为期20年的研究发现,全球每年有超过500万人死于极端温度。

该研究主要为了研究,不同区域人们的最佳温度。

研究分析了2000-2019年之间,43个国家共750个地方的天气数据和死亡率。

数据表明: 在这20年里,因低温死亡的人数高于高温死亡的人数。

在这些地方中,高温死亡率最高的是东欧,而低温死亡率最高的是撒哈拉以南非洲。

这些地方的日平均气温每10年就会增加0.26摄氏度,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全球气温确实在一直上升。

这样的研究并不是个例。

另一个研究团队,比对了13个国家,在2015年总共7400万人的死亡档案,结果发现,因低温死亡的人数占7.3%,高温死亡人数占0.4%, 因低温死亡人数是高温死亡人数的20倍。

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低温比高温更可怕?

人体的最佳温度保持在37 左右,如果外界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人体的正常运作。

唯一不同的,在一定范围内,高温,人体可以通过训练慢慢适应,但低温,是无法通过训练适应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消防员。

火场温度极高,很多时候消防员没有穿戴防火服,就直接闯进火场救人,而且还要带着各种装备,不停地来回跑,他们就是经过训练能适应一定高温的人。

3名消防员还做过一个高温实验,将自己关在一辆在太阳下暴晒的 汽车 里,看看自己能坚持几分钟。

实验开始时,体表37 ,车内约40 ;

实验开始3分钟,体表37 ,车里约43 ;

11分钟,人体开始出现不适;

19分钟,体表温度上升,车里约48.5 ;

30分钟,体表40.5 , 车里约59.5 ;

46分钟,体表 41 ,车里约62 ;

1小时,体表42.5 ,车里约64 。

虽然出现了头晕脱水等症状,但鉴于车内密闭没有空气的环境,消防员能坚持一小时,已经非常厉害了。

反观,低温,人体是很难忍受的,大多数死亡案例,当温度还没有达到极寒的程度时,就已经死亡了。

正常体温降低2 ,人体就会出现各种症状,器官功能出现障碍,呼吸困难,肌肉不自主颤抖;

降低4 的时候,就会出现意识模糊、嗜睡和失忆等症状;

降低9 ,就会出现幻觉,和正常行为不同,此时,人体虽然寒冷,但还是会出现脱衣服、挖地洞等怪异行为;

降低16 ,面临的就是死亡。

那如果极端温度是100 和-100 呢?

显然,这两个极端温度,都是无法存活的。

-100 ,会导致人体细胞里的水分结冰,出现的冰晶,会直接将细胞戳破,导致细胞死亡。

除非采用人体冷冻技术,用特殊的防冻液替换细胞液,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在-196 的温度,也能保证机体在冷冻环境中继续“存活”。

然而,目前这项技术并不成熟,第一例冷冻人詹姆斯·贝德福,原本应在2017年复活,但至今没有任何消息,官方的说法是,目前他的身体状况良好,因为还不能治愈癌症,所以暂缓复活。

未来如何走向,很难说!

100 ,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没有液态水。

如果把现在的动物放在这个温度里,直接就是一锅水煮“肉”,生存也是不可能的。

最后

总的来说,在可控范围内,人体承受高温的能力要比低温强。

但要论极端的天气,比如上升幅度在100 的那种,那极寒更安全些。

1967年,我们记录到最低的温度是-94.5 ,极寒我们并不陌生,而且我们有冷冻人的经验,没有液态水,至少还有冰块。

然而,由于全球变暖,接下来的日子,我们都要慢慢适应不断上升的气温。

此时,适者生存变得尤为重要,或许有一天,面对五六十度的高温,人们也能怡然自得地生活。

不管零上还是零下,能达到100 已经都已经非常可怕了。如果是零上100 ,温度太高,会被热死,如果是零下100 ,温度太低,也会被冻死吧。这么高或低的温度,怕是没有生命能够生存。

对于大自然本身来说,零上100 和零下100 应该没啥差别,大自然仍然是大自然,没什么可怕的。但对于我们人类自身来说,就可怕了,在以上条件下,应该都不会有生命的存在。那么,零上100度和零下100度到底哪个更可怕呢?

可能这个温度与我们实际生活的温度相比,差距太大了。当温度达到零上100 的时候,我们可能都会被热的蒸发了吧,就比如夏天,脱的再多,你还是那副皮囊,你身体还是无法抵御炎热,只能借助外力,比如空调。当温度达到零下100 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被冻住,但人在抵御寒冷时,往往会多穿衣服,怕冷?可以裹的厚点再厚点,钻进房子,钻进被窝里,应该也能顺利渡过寒冷吧,再说,还有暖气呢,所以说,低温不可怕,高温才可怕。

所以说,我还是感觉零上100 更可怕,当温度真达到那么高时,我们就被热死蒸发掉了。而温度到零下100 时,虽然也是极其寒冷,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裹衣服棉被来抵御寒冷,想想也就没有那么可怕了。相比之下,低温比高温要好点。零上100 和零下100 相比,还是零上100 更可怕!

你们认为哪个更可怕?

从生物学角度讲,零上100 比零下100 更可怕。生物分子如蛋白质和DNA在低温下的变化都是可逆的,而高温导致的生物大分子的变性失活都是不可逆的 。事实上有许多生物材料如细胞或者组织甚至生物个体都可以在低温下长期保持活性,造血干细胞和精子都是在超低温下进行保存的,水熊虫可以通过用糖海藻糖代替体内大部分的水而在低温下长期存活下来,待温度正常时又恢复活性。

在正常情况下,生物宜居行星的标准定义是一个表面支持液态水存在的星球,恒星周围的宜居带被定义为不太热、不太冷的、可以存在液态水的行星或卫星的区域。所以在地球自然 大气压 下,100 和零下100 都不支持液态水的存在,不适合生物长期生存与繁殖,即使在零下100 有些生物不会死亡,但也处于休眠状态,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地球再也不会恢复生机勃勃的状态。

对于拥有现代 科技 的人类来说,在零下100 环境下维持短期生存比在100 高温下更容易,因为从科学角度讲, 升温 比 制冷更容易,即零下100 环境下更容易创造一个适合人类生活的温度空间 。 这归咎于热力学定律, 有许多不可逆过程可以用来加热某个物体。 热量自然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流动,因为熵在孤立系统中会逐渐增加,而物体的大部分内能可以以热的形式消散 。即使在最大的尺度上,宇宙在膨胀和冷却。

只要能获取足够的能源,把能量转化为热能很容易实现,所以,对人类来说,提高温度相对更容易实现。然而,要降低一个物体的温度,需要把它的能量取走,现代科学并不太擅长从某些东西中提取能量。因此零上100 比零下100 更可怕。

地球不会存在这种非热就冷的剧烈差异,没有讨论的价值。只要地球脱离了公转轨道,人类文明差不多就灭亡了,没有人有机会尝试零上或零下的100度。严谨一些的话,100 和100 都是100º,两者可是有很多区别的。

人类的文明需要地球所处的太空环境越稳定越好,当东西半球出现两百多度温差时,地球就不再是现在的地球了,不会认为大气层、水都还存在着吧,这又不是 游戏 ,达不到题目的要求的。假设局部去模拟试验,那倒是可以做的。可以认为绝大多数生命都死亡了,侣意不会设定给生命反应的时间,连去地下掩体的时间都不要想了。
感觉没有意义,所以随便聊聊就行了。

100 和-100 都是很极端的温度了,而且100 的可怕程度是大于-100 的。

极端温度的致命之处,在于极端的环境温度会影响到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平衡,虽然人体内有体温调节中枢,但调节也是有极限的,一旦突破了极限,体温失衡,人体内大量的功能性蛋白质也就乱套了。

温度过高,蛋白质变性失活,温度过低,蛋白质降低活性,都会直接影响到人正常的生理功能和新陈代谢的。

具体的话,先来说零上100 。 人能够在零上100 的环境当中存活吗?能,不过时间持续不了太久,而且必须是干燥的环境。

1774年英国医生Charles Bladgen做过试验,实验者们在127 的,空气干燥的房间里待了八分钟,感觉到肺部有压力,情绪焦虑,大家感觉再待下去可能要死,就出来了。

其实高温带来的折磨,每个人…每年夏天应该都深有体会,不过现在夏天的极端温度最高也不过40多度,和100 还差得远呢。

人是恒温动物,如果环境温度过高,通过皮肤散热的途径变得困难,那还可以通过出汗带走热量。但是如果高温的同时还有很高的湿度,那么汗液蒸发散热这条路也被堵死了,人体内的热量无法散出,严重的话会导致体内器官和神经中枢受损,这个体温的极限大概是46.5 。

再来说零下100 。

在极端低温的环境当中,人如果无法保暖,散热过多,体温保持不住,就会出现昏迷,心跳失常等等情况,甚至死亡。

不过一般情况下没有人会啥都不穿在极端寒冷的环境当中待着,还是可以通过衣物保暖的。

这就使得人类在零下100 的环境也不至于死去。事实上地球上已知有人类生存的地方,虽然气温没低到零下100 的,但也有接近零下70度了。

俄罗斯奥伊米亚康,冬季最低气温的记录是零下67.7 。

在这里生活基本上是要把自己常年裹成一个球的,出门睫毛分分钟冻出雪花~

但这也说明了,只要保暖做得好,在零下100 也是能生存的~! 综上,感觉可怕程度是潮湿的100 环境>干燥的100 >>>>-100 ~

按照题主在问题描述中所说的情况,如果地球脱离环绕太阳公转的轨道,西半球和东半球的温度不可能会出现一个零上100摄氏度,一个零下100度的情况。在地球脱离轨道的情况下,要么地球坠向太阳,导致全球温度升高,地球被烤焦;要么地球远离太阳,导致全球温度降低,地球被冰冻。

事实上,地球不需要脱离轨道就能出现东西半球的温差达到两网络的情况,只要地球的大气层变得足够稀薄,这可以参考一下月球的情况。月球上几乎是真空的,它的昼夜温差可达300度。

但不管怎么说,无论是零上100度,还是零下100度,对于人类来说都是足够致命的。一般而言,温度超过45度之后,人类将无法在这种环境中长期生存,人体内的蛋白质将会发生不可逆转的变性,最终引发脑死亡。

但在极度干燥的环境下,人体可以在短时间内承受100度的气温,估计为半小时。如果环境换成液体,比如水,人体就无法承受了。不过,地球上有一些嗜极生物可以承受极端高温,例如,水熊虫通过蛰伏可以在150的高温中生存下去。

而在低温的环境,人体也同样难以承受。人类生活的最冷地方,温度大概为零下三四十度。温度再低,人体很快就会出现低温症,器官无法正常运行,很快就会导致丧命。但在低温下,有一些生物可以通过休眠而生存下去,例如,生活在极地的细菌。



此外,由于低温不会导致蛋白质发生永久性变性,所以利用这种原理可以开发出人体冷冻技术,通过温度只有零下196度的液氮来保存人体。有了这种技术,那些患了目前不治之症的人可以去未来治疗,人类也可以实现遥远的星际旅行。

对人类而言,如果生存环境变成这两种状况,那都是毁灭性的灾难。

下面是提问者给的描述:如果地球的一面温度变为零上一百摄氏度,而另一面变为零下一百摄氏度,人类文明还有生存的可能吗?很显然,按照目前的 科技 ,人类很可能会灭绝(应该说地球上几乎所有生命都得灭绝了)

再来想象一下,零上一百摄氏度的高温。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你躲在某个保护装置内,而你的朋友却没有被及时救助,那么过了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你的朋友熟了。。。当然了,最要命的当属海洋河流了,液态水将不复存在,生命岌岌可危

再来看零下一百摄氏度的低温,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万物将会冻结,用冰冻星球这一词来描述再合适不过了。地球上的生物活动将会停止,或许少部分人类能通过 科技 在地下生存一段时间,不过也不能撑多久,地球上的植物都全死亡了,食物链基层没了,上层也会很快灭绝的。

说实话,得感谢地球有着一圈浓厚的大气层,能帮助地球维持着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

期待您的点评和关注哦!

⑷ 地球要凉科学家:地球内部冷却速度远超预期,最终化为一颗死星

地球作为生命的摇篮,是人类永恒的家乡。即便我已经开始观察并踏足地外天体,却依旧没有发现能够替代地球的存在。可以说失去了地球,就失去了所有。而最近,一项新研究发现,地球内部正不断冷却,且冷却速度要比预期的要快上很多。

这意味着我们的星球将以一个超越我们想象的速度,逐渐演化成水星和火星一样的死星,最终失去所有的生机。而这一切似乎早已注定,不可改变。 那地球怎么就凉了?想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它是怎么热地说起!

大约在46亿年以前,一颗超新星突然发生大爆炸,并将大量元素送入宇宙各处!由于引力塌缩的作用,大量元素开始聚集,并慢慢形成以太阳为核心的太阳系。其中较轻的元素形成了太阳,或木星这样的气态行星。

而较重元素则通过相互吸引撞击,结合成了地球这样的岩石行星。据估计要形成地球大小的岩石行星,大约需要10亿个直径在10公里以上的小行星体。

这也就意味着地球在形成过程中,要经历无数次行星、彗星不断的撞击。而在一次次撞击中释放出的巨大能量,使得较重的铁元素和镍元素逐渐向地球中心流动,形成了地核并储存了大量的能量。所以越是深入地球内部,温度也就越高。

比如苏联的钻探地球计划,就曾在地下1.2万米深处测得180度的高温。而根据现有证据表明,地球的地核温度在5000度左右,接近太阳表明的温度。所以当地核的热量逐渐向外传递,也就熔化了地表大量的岩石,形成了岩浆等物质。

上图:地球年轻时被岩浆包围,冷却后形成地壳。

因此回顾地球46亿年的演化史,其实也就是地球的冷却史。由于地球早期,其频繁与太阳系其他物体进行碰撞,所以那时大部分地球都是融化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表面也开始冷却形成脆性地壳。同时,地球内部发出的巨大热能也不断驱动着,诸如火山运动、地幔对流、板块构造等地质活动。这也意味着地球内部仍在冷却,最终会全部凝固,导致地质活动完全停止,使地球变成一块像火星或水星那样贫瘠的岩石。

上图:地球终将变得像火星一样寒冷荒凉

但令科学家意外的是,他们原以为冷却过程需要数亿年,但新的研究却表明,地球凉的可能比他们想象得更快。在这项新研究中,科学家指出在地球内部的地核与地幔之间存在一个“薄膜”,被他们称为“边界层”,主要由一种名为bridgmanite的矿物组成。

上图:研究人员的“光学吸收”测量系统(一个激光用来加热,另一个激光用来探测)

随后,研究人员通过将该矿物压缩在两颗钻石之间,再用激光加热并测试后发现,这种矿物的导热能力要比此前认为的快1.5倍。这意味着热量更容易从地核传递到地幔,加速了地球内部冷却的速度。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冷却究竟会以多快的速度发生。

那么为何说地球凉了就会变成另一个火星?

因为一旦地核彻底凝固,地球也就失去了磁场。这绝非是什么玩笑!首先,地核的主要成分是铁,由固态内核和液态外核共同构成。所以由液态铁组成并处于漂浮状态的液态外核,在靠近内核时会被加热,从而浮到外层。而浮到外层后,它又逐渐冷却,重新沉下去,如此循环往复。同时地球的自转还会带动液态铁绕核运动,因此能产生一个能稳定维持的磁场。

而磁场又能帮助地球躲避太阳风暴的袭击、保护生命发展免受宇宙射线的影响、隔绝各种辐射威胁。所以一旦地球内部凉了,地磁也就没了,生命也将会面临种种难以抵御的威胁。比如农作物会因受到强紫外线辐射而减产,植物的光合作用也会减弱,海洋藻类、鱼类将大量死亡。更严重的是,几乎所有的动物都会因辐射患上癌症而加速死亡。最终变得像火星一样,所以地球内部决定不能凉。

不过阻止地球内部变凉也不是我们这代人该干的事,毕竟早就有研究显示,地球中心的温度自地球诞生之初至今,也才仅仅下降了约500 而以。所以虽然地球总有一天会走向终结,但对咱们而言它的寿命还长着了。

⑸ 人类已经干了什么缓解温室效应

植树造林,退耕护还林,对车的流动进行限制,对煤等燃料进行加工,联合国制定了各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等 人们尽量节约用电(因为发电烧煤),少开汽车;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所以,另一方面我们要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不践踏草坪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1) 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2) 海平面上升; 3) 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4) 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着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温室效应可使史前致命病毒威胁人类 美国科学家近日发出警告,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溶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纽约锡拉丘兹大学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家杂志》中指出,早前他们发现一种植物病毒TOMV,由于该病毒在大气中广泛扩散,推断在北极冰层也有其踪迹。于是研究员从格陵兰抽取 4块年龄由 500至14万年的冰块,结果在冰层中发现TOMV病毒。研究员指该病毒表层被坚固的蛋白质包围,因此可在逆境生存。 这项新发现令研究员相信,一系列的流行性感冒、小儿麻痹症和天花等疫症病毒可能藏在冰块深处,目前人类对这些原始病毒没有抵抗能力,当全球气温上升令冰层溶化时,这些埋藏在冰层千年或更长的病毒便可能会复活,形成疫症。科学家表示,虽然他们不知道这些病毒的生存希望,或者其再次适应地面环境的机会,但肯定不能抹煞病毒卷土重来的可能性。 全球暖化南太小岛即将没顶 全球暖化使南北极的冰层迅速融化,全球第一个被海水淹没的有人居住岛屿即将产生——位于南太平洋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岛屿卡特瑞岛,目下岛上主要道路水深及腰,农地也全变成烂泥巴地。 全球暖化使南北极的冰层迅速融化,海平面不断上升,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即使海平面只小幅上升1米,也足以导致5600万发展中国家人民沦为难民。而全球第一个被海水淹没的有人居住岛屿即将产生——位于南太平洋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岛屿卡特瑞岛,目下岛上主要道路水深及腰,农地也全变成烂泥巴地。 农地积水疟疾肆虐 穿着传统服饰向来乐天知命的卡特瑞岛人,几百年来遗世独立,始终保持着传统生活模式,但他们却因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造成全球暖化,令他们将面临被海水淹没的命运。卡特瑞岛环保人士保罗塔巴锡说:‘他们已经持续被海洋力量攻击,还有持续不断的洪水,原有的地区都被改变了,被破坏殆尽,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被海水淹没了。’ 目前,岛上原来的主要道路现已水深及腰,原来种植椰子树的农地也全成了烂泥巴地。更不堪的是,招致蚊子苍蝇丛生,疟疾肆虐。 专家预测,过不了几年,卡特瑞岛将被完全淹没在海里,全岛居民迁村撤离势在必行。 亚马逊雨林逐渐消失 而位于南美洲、全世界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逊雨林正渐渐消失,让全球暖化危机雪上加霜。 号称地球之肺的亚马逊雨林涵盖了地球表面5%的面积,制造了全世界20%的氧气及30%的生物物种,由于遭到盗伐和滥垦,亚马逊雨林正以每年7700平方英里的面积消退,相当于一个新泽西州的大小,雨林的消退除了会让全球暖化加剧之外,更让许多只能够生存在雨林内的生物,面临灭种的危机,在过去的40年,雨林已经消失了两成。 编辑本段由来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人类活动和大自然还排放其他温室气体,它们是:氯氟烃(CFC〕、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气体、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 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们尽量节约用电(因为发电烧煤〕,少开汽车。另一方面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造纸用木材〕,不践踏草坪等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编辑本段新说 自1975年以来,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9华氏度,由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已 成了引起世人关注的焦点问题。学术界一直被公认的学说认为由于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然而经过几十年的观察研究,来自美国Goddard空间研究所的詹姆斯�6�1汉森博士提出新观点,认为温室气体主要不是二氧化碳,而是碳粒粉尘等物质。 碳粒粉尘是一种固体颗粒状物质,主要是由于燃烧煤和柴油等高碳量的燃料时碳利用率太低而造成的,它不仅浪费资源,更引起了环境的污染。众多的碳粒聚集在对流层中导致了云的堆积,而云的堆积便是温室效应的开始,因为40%至90%的地面热量来自由云层所产生的大气 逆辐射,云层越厚,热量越是不能向外扩散,地球也就越裹越热了。 汉森博士对于各种温室气体的含量变化都做了整理记录,发现在1950至1970年间,二氧化碳 的含量增长了近两倍,而从70年代到90年代后期,二氧化碳含量则有所减少。用目前流行的理论很难解释仍在恶化的全球变暖的现象。 汉森博士认为,除了碳粒粉尘以外,还有一些气体物质能导致温室效应,如对流层中的臭氧 (正常的臭氧应集中在平流层中)、甲烷,还有巨毒无比的氯氟烃。但这些污染源的治理就相对困难些了。可喜的是,近几十年来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含量已经有了一定的下降,如若 甲烷和对流层中的臭氧含量也能逐年下降趋势,那么再过50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的变化将近乎零。 碳粒粉尘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东西,随着内燃机品质的不断提高,甚或不使用内燃机的交通工 具的问世,不能烧尽而剩余的碳粒是可以减少的。汉森博士的学说能够成立,则给地球带来了降温的新希望,但愿地球早日退烧。 工业革命前大气中CO2含量是280ppm,如按目前增长的速度,到2100年CO2含量将增加到550ppm,即几乎增加一倍。全世界的许多气象学家都在努力研究,CO2含量增加一倍以后,到2100年全球的平均气温会增高多少? 目前采用的具体办法是,根据大气运动规律和物理状态变化规律,设计成数值模式进行计算。不过,由于人们对大气运动变化规律认识得还不够完善,采取的简化计算办法不同,各个模式的计算结果常相差很大。为此,80年代美国科学院组织了评估委员会,对这些模式的结果进行研究和综合评估,最终得出CO2倍增后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3℃土1.5℃,即1.5℃-4.5℃。这就是对本问题最有权威的组织--联合国IPCC第一次《报告》中采用的数字。 近年来,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有了重大改进,这主要是考虑了大气中气溶胶(空气中悬浮的微小颗粒)的作用。因为在燃烧化石燃料放出CO2的同时也释放出了巨量的硫化物等气溶胶。这种气溶胶会遮挡部分阳光到达地面,因此使地面气温降低,起到冷却作用。其数值据IPCC估计可达-0.5瓦/米2。即相当于CO2增温效应(1.56瓦/米2)的1/3,比甲烷的增温效应(+0.47瓦/米2)还略大。主要根据这个改进,IPCC在l996年公布的第二个《报告》中,把2100年CO2倍增后全球平均气温的升温值从1.5℃-4.5℃,修改为1.0℃-3.5℃。评估报告中还指出,由于海洋的巨大热惯性,到2100年这个增温值中大约只有50%-90%得以实现。 然而,模式计算结果还说明,全球平均增温1.0℃-3.5℃不均匀分布于世界各地,而是赤道和热带地区不升温或几乎不升温,升温主要集中在高纬度地区,数量可达6℃-8℃甚至更大。这一来便引起另一严重后果,即两极和格陵兰的冰盖会发生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北半球高纬度大陆的冻土带也会融化或变薄,引起大范围地区沼泽化。还有,海洋变暖后海水体积膨胀也会引起海平面升高。IPCC的第一次评估报告中预计海平面上升70-140厘米(相应升温1.5℃-4.5℃),第二次评估报告中比第一次评估结果降低了约25% (相应升温1.0℃一3.5℃),最可能值为50厘米。IPCC的第二次评估报告还指出,从19世纪末以来的百年间,由于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3℃-0.6℃,因而全球海平面相应也上升了10-25厘米。 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将直接淹没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的大陆沿海低地地区,因此后果十分严重。1995年11月在柏林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二次会议上,44个小岛国组成了小岛国联盟,为他们的生存权而呼吁。 此外,研究结果还指出,CO2增加不仅使全球变暖,还将造成全球大气环流调整和气候带向极地扩展。包括我国北方在内的中纬度地区降水将减少,加上升温使蒸发加大,因此气候将趋干旱化。大气环流的调整,除了中纬度干旱化之外,还可能造成世界其他地区气候异常和灾害。例如,低纬度台风强度将增强,台风源地将向北扩展等。气温升高还会引起和加剧传染病流行等。以疟疾为例,过去5年中世界疟疾发病率已翻了两番,现在全世界每年约有5亿人得疟疾,其中200多万人死亡。 但是,温室效应也并非全是坏事。因为最寒冷的高纬度地区增温最大,因而农业区将向极地大幅度推进。CO2增加也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而直接提高有机物产量。还有论文指出,在我国和世界历史时期中温暖期多是降水较多、干旱区退缩的繁荣时期,等等。 当然,在大气温室效应这个问题上,也有不同意见。例如,过去有些科学家认为目前数值模式还不成熟,计算结果过于夸大;百年升高0.3℃-0.6℃属于正常气候变化,不能证明是大气温室效应所造成,等等。当然这是少数人的意见。 尽管如此,但对于目前大气中CO2浓度和全球温度正迅速增加,以及温室气体增加会造成全球变暖的原理,都是没有争论的事实。我们如果等到问题发展到了人类可以明显感知的水平,这时候往往已经难以逆转,那么就为时已晚。因此现在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便采取对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 编辑本段对策 虽然迄今为止,我们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但是退而求其次,至少应该想尽办法努力抑制排放量的增长,不可听天由命任凭发展。 首先,暂订2050年作为目标。如果按照目前这种情势发展下去,综合各种温室效应气体的影响,预计地球的平均气温届时将要提升两度以上。一旦气温发生如此大幅提升,地球的气候将会引起重大变化。 因此为今之计,莫过于竭尽所能采取对策,尽量抑制上升的趋势。目前国际舆论也在朝此方向不断进行呼吁,而各国的研究机构亦已提出各种具体的对策方案。 可惜仔细检视各种方案之后,迄今尚未发现任何一项对策足以独挑大梁解决问题。因此,吾人遂有必要寻求一切可能性,全面考量这些对策方案究竟具有何等效果。 一、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 实际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动努力,是以此案最具实现可能性。倘若此案能够实现,对于2050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根据估计可以发挥3%左右的抑制效果。 二、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 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目前由于森林破坏而被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根据估计每年约在1~2gt.碳量左右。倘若各国认真推动节制砍伐与森林再生计划,到了2050年,可能会使整个生物圈每年吸收相当于0.7gt.碳量的二氧化碳。具结果得以降低7%左右的温室效应。 三、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 日本汽车在此方面已获技术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种耗油状况。但在美国等地,或许是因油藏丰富,对于省油设计方面,至今未见有何明显改善迹象,仍旧维持过度耗油的状况。因此,该地区生产的汽车在改善燃油设计方面,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由于此项努力所导致的化石燃料消费削减,估计到了2050年,可使温室效应降低5%左右。 四、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是要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类生活,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设备为最。因此,对于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这对2050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预计可以达到8%左右的抑制效果。 五、对石化燃料的生产与消费,依比例课税 如此一来,或许可以促使生产厂商及消费者在使用能源时有所警惕,避免作出无谓的浪费。而其税金收入,则可用于森林保护和替代能源的开发方面。 任何化石燃料一经燃烧,就会排放出二氧化碳来。惟其排放量会因化石燃料种类而有不同。由于天然瓦斯的主要成分为甲烷,故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煤炭、石油为低。同样是要产生一千卡的热量,煤炭必须排放相当于0.098公克碳量的二氧化碳;这在石油则为0.085公克;若是换成天然瓦斯只需排放0.056公克即可。 因此,有人提案依照天然瓦斯、石油、煤炭的顺序予以加重课税。譬如生产方面,要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较高的煤炭,以能量换算,每十亿焦耳课税0.5美元,而对天然瓦斯则只课税0.23美元。亦即二氧化碳排放量愈高的化石燃料课税愈重。至于消费方面的情形亦复加此,其课税比例在煤炭订为23%,在天然瓦斯订为13%。 当然,现今阶段只不过是有这么一个构想而已。但若果真付诸实行,可望对于2050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提供大约五%的抑制效果。 六、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 因为天然瓦斯较少排放二氧化碳。最近日本都市也都普遍改用天然瓦斯取代液化瓦斯,此案则是希望更进一步推广这种运动。惟其抑制温暖化的效果并不太大,顶多只有一%的程度左右。 七、汽机车的排气限制 由于汽机车的排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与一氧化碳,因此希望减少其排放量。这种作法虽然无法达到直接削减二氧化碳的目的,但却能够产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温室效应气体的效果。预计将对2050年为止的温暖化,分担2%左右的抑制效果。 八、鼓励使用太阳能 譬如推动所谓“阳光计划”之类。这方面的努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对减少,因此对于降低温室效应具备直接效果。不过,就算积极推动此项方案,对于2050年为止的温暖化,只具4%左右的抑制效果。其效果似乎未如人们的期待。 九、开发替代能源 利用生物能源(Biomass Energy)作为新的干净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经由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有机物充当燃料,借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 燃烧生物能源也会产生二氧化碳,这点固然是和化石燃料相同,不过生物能源系从大自然中不断吸取二氧化碳作为原料,故可成为重覆循环的再生能源,达到抑制二氧化碳浓度增长的效果。 此外也有可能是自然规律,应为古代恐龙时期地球比现在还热。 何谓‘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层上的一种物理特性。假若没有大气层,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不会是现在 合宜的15℃,而是十分低的-18℃。这温度上的差别是由于一类名为温室气体所引致,这些气体吸收红外线辐射而影响到地球整 体的能量平衡。在现况中,地面和大气层在整体上吸收太阳辐射后能平衡于释放红外线辐射到太空外(图一)。但受到温室气体的 影响,大气层吸收红外线辐射的份量多过它释放出到太空外,这使地球表面温度上升,此过程可称为‘天然的温室效应’。但由 于人类活动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结果让更多红外线辐射被折返到地面上,加强了‘温室效应’的作用。 图一简略地说明地球大气层的长期辐射平衡情况。太阳总辐射量(240瓦每平 方米)和红外线的释放量应要均等。其中约三分之一(103瓦每平方米)的太阳辐射会被反射而馀下的会被地球表面所吸收。此外,大气 层的温室气体和云团吸收及再次释放出红外线辐射,使到地面更暖,高出约33℃。 (来源: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1994: Radiative Forcing of Climate Change and An Evaluation of the IPCC IS92 Emission Scenario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K.) 温室气体种类 温室气体占大气层不足1%。其总浓度需视乎各‘源’和‘汇’的平衡结果。‘源’是指某些化学或物理过程使到温室气体浓 度增加,相反‘汇’是令其减少。人类的活动可直接影响各种温室气体的‘源’和‘汇’而因此改变了其浓度。 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可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 化合物(CFCs)及臭氧(O3)。大气层中的水气(H2O)虽然是‘天然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但普遍认为它 的成份并不直接受人类活动所影响。表一显示了一些温室气体的特性。 ‘全球变暖潜能’(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各种温室气体对地球的能量平衡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帮助决策者能量度各种温室气体对地球变暖的影响,‘跨政府气候转变 委员会’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在1990年的报告中引入‘全球变暖潜能’的概念。‘全球变暖潜能’ 是反映温室气体的相对强度,其定义是指某一单位质量的温室气体在一定时间内相对于CO2的累积辐射力*。表二列出 ‘跨政府气候转变委员会’报告内一些温室气体的‘全球变暖潜能’。对气候转变的影响来说,‘全球变暖潜能’的指数已考虑到 各温室气体在大气层中的存留时间与及其吸收辐射的能力。在计算‘全球变暖潜能’的时候,是需要明了各温室气体在大气层中的 演变情况(通常不太了解)和它们在大气层的馀量所产生的辐射力(比较清楚知道)。因此,‘全球变暖潜能’含有一些不确定因素, 以CO2作为相对比较,一般约在±35%。 *辐射力的定义是由 于太阳或红外线辐射份量的转变而引致对流层顶部的平均辐射改变。辐射力影响了地球吸收和释放辐射的平衡。正值的辐射力会使地球 表面变暖,负值的辐射力使地球表面变凉。 温室气体浓度的转变 i) 二氧化碳(CO2) 夏威夷的冒纳罗亚观象台在1958年已开始对大气层CO2浓度作仔细量度。表二显示CO2在大气层中 的每年平均浓度由1958年约315ppmv(百万份之一体积)升至1997年约363ppmv。冒纳罗亚观象台的数据亦反映了每年在北半球因为植 物呼吸作用而产生的周期变化:CO2浓度在秋冬季时增加而在春夏季时减少。与北半球比较,这种随着植物生长及凋萎 的CO2浓度周年变化在南半球的出现时间是刚刚相反,而且变化幅度较小,这种现象在赤度附近地区则完全看不到。 图二. 大气层CO2的每月平均混合比。 (�6�4)表示1974年5月 以前的数据,取自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 (�6�4)表示1974年5月以后的数据,取自U.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表示每月平均值的长期趋势。 ii) 甲烷(CH4) CH4在大气层中的增长速度已在近十年减少下来,尤其在1991至1992年间有明显的下降,但在1993年后期亦有 些增长。1980至1990的平均增长速度是每年13ppbv(十亿份之一体积)。 图三. 在夏威夷冒纳罗亚观象台收集的空气样本显示大气层中CH4的平均混合比。蓝点表示量度数据,红线 和绿线分别表示CH4混合比短期和长期的变化。 iii) 一氧化二氮(N2O) 从过往40年间,N2O的平均升幅是每年0.25%(见图四)。现时在对 流层的N2O浓度在312到314ppbv左右。 图四. 大气层中N2O的每月平均混合比。 iv) 氯氟碳化合物(CFCs) 在各种氯氟碳化合物中,以CFC-11及CFC-12较为重要,因为其浓度比较高与及它们对平流层内的O3有很大影响。 在多种人造的氯氟碳化合物中,以CFC-11及CFC-12的浓度最高,分别约为0.27及0.55ppbv(量度于冒纳罗亚观象台,1997,见图五 和六)。从它们的‘全球变暖潜能’数值,显示这两种气体吸收红外线辐射的能力相当高,估计在八十年代期间除了CO2以 外,CFC-11及CFC-12在所有温室气体中对辐射力的影响已占了三份之一。 图五. 大气层中CFC-11的每月平均混合比。 图六. 大气层中CFC-12的每月平均混合比。 *图二至六取自夏威夷冒纳罗亚观象台 ‘温室效应’增强后的影响 i) 气候转变:‘全球变暖’ 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会减少红外线辐射放射到太空外,地球的气候因此需要转变来使吸取和释放辐射的份量达至新的平衡。 这转变可包括‘全球性’的地球表面及大气低层变暖,因为这样可以将过剩的辐射排放出外。虽然如此,地球表面温度的少许 上升可能会引发其他的变动,例如:大气层云量及环流的转变。当中某些转变可使地面变暖加剧(正反馈),某些则可令变暖过 程减慢(负反馈)。 利用复杂的气候模式,‘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第三份评估报告估计全球的地面平均气温会在2100年上升1.4至5.8度。这预计已考虑到大气 层中悬浮粒子倾于对地球气候降温的效应与及海洋吸收热能的作用 (海洋有较大的热容量)。但是,还有很多未确定的因素会影响 这个推算结果,例如:未来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预计、对气候转变的各种反馈过程和海洋吸热的幅度等等。

阅读全文

与使地球变凉的解决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有效祛除黑头的土方法 浏览:381
盘点的技巧和方法 浏览:657
弹簧扣安装方法 浏览:706
如何用中医方法打败痛经看这里 浏览:28
老人腿部变黑的治疗方法 浏览:442
折叠浴室安装方法 浏览:778
三轴螺母推力计算方法 浏览:22
家用路由器更换安装方法视频 浏览:292
问卷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分析 浏览:392
钓鱼雨伞的使用方法 浏览:604
古代用什么方法止咳 浏览:375
成员方法存放在哪里 浏览:541
最简单的炖鸡方法 浏览:680
如何学会阅读的好方法 浏览:993
控制器电压电流的检测方法 浏览:67
手机珍爱网注销方法 浏览:459
85十37十63的简便方法 浏览:989
网球击步方法有哪些 浏览:745
高中物理等效计算方法 浏览:487
有关物理方法治疗早泄的视频 浏览: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