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执行力差的现象究竟是为什么
道理都懂这个前提可能是假的,很多人懂的其实不是道理,而是不行动的后果。一个严重厌学的少年告诉我:“大人说的道理我都懂,我必须上学才能有出息,但我就是做不到啊!”面对这样的无奈叹息,我问他:“你能告诉我,你今后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你又愿意为此付出什么代价吗?”少年沉默了。少年的思维逻辑很好理解,不上学的后果都是大人告诉他的,他自己并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之所以要去上学是因为害怕这个后果,这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做法。但既然不上学的后果并不是他自己思考的结果,那在上学的痛苦太过强烈时,他就会本能地怀疑大人的说法:“不上学难道真的就不能有前途吗?”你看,一旦这个想法出现,它就会像癌症一样迅速蚕食掉上学的动机,让上学连唯一的意义都失去了。人不可能做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强行这么干的话要不了几天甚至都会疯掉,所以上学会逐渐成为少年无法抵抗的痛苦,把他拖进抑郁和焦虑的深渊。基于上面这个逻辑,很多说自己道理都懂的人其实已经搞错了正确的激发动机的方式。因为恐惧后果而选择去做一件让自己痛苦小一点的事,这种动机的原动力是消除痛苦,所以人们行动的目标也会是让自己好受一些。如果行动之后迟迟无法平复情绪,无法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那这个行动的价值就会立即大打折扣,这就会让行动的动机迅速衰减。而如果人们找到了回避原来那个巨大痛苦的方式,例如沉迷游戏,这也会导致去经受较小痛苦的动机消失。不要小看人的回避心理,看到一件不想做的工作时,你的手自己都会去抓手机,搞不好你现在看到这个答案时正是因为在回避某种,手机反而会黏在你手里越紧。
B. 八年级学生如何提升自己的自己执行力
执行力是改变人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没有之一。
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如果不去执行,只是空想,最终就只能是黄粱一梦。
所以,想要变得更好,首先,你要学会去执行。
等待、默默发力不是最好的准备,只有跨出第一步才叫执行。
所以提高执行力的就是要:
1. 拒绝犹豫,马上行动。2. 制定计划,确立目标3.细化目标,分清轻重缓急。4.设立合适的时间节点。5.评估效果,查漏补缺并总结经验教训。
决定人生高度的,从来不是高谈阔论,而是你彻底的执行。没有执行力,想法无法成为现实,永远只是一张空想的“蓝图”
加油吧少年!
C. 如何快速有效的提高执行力
关于执行力,首先最基本的建议就是想到什么就先去做,我们往往都想等到万事俱备再去开始一件事情,但是万事俱备也还有可能“只欠东风”呢,所以,当一件事有20%——30%的可能时,我们就要去行动了,这样才有机会进行增删改调。
其次,有些人无法开始行动的原因是害怕失败,这才是最不值得的借口,试想如果失败了,也不要紧,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能力边界,知道自己做到哪里就是能力的极限值,才能有针对性的去提高自己。所以,提高执行力,要先想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样的人生,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人生。
6.勤记录勤反思
记录和反思是强大行动力的保证,因为你可以在记录中发现自己的错与对,可以看到未来方向的调整和未来前景的多种可能。记录和反思也是我们行动的指明灯。所以,认真做好计划和总结反思,也是提高自己执行力的重要一环。
最后,还要记得专注于眼下,认真走好每一步,就是执行力强大的最好体现。
践行趣味教育,打造超燃家长!教师和家长的成长顾问,公众号:琦琦举旗旗。
D. 浅谈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执行力
“执行力可以理解为:有效利用资源,保质保量达成目标的能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执行力是一个重要的培养内容。“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及家长有意识地在教学、实践、习惯养成中将执行力的培养渗透其中,从而促进学生成长的高效、高质。考虑到教育性质有相同的地方,下面把教师及家长统称为指导者。
一、升级指导语,强调执行标准
在校园里、课堂上、家里面,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
“写字时要认真,注意书写姿势。”
“动作稍微快一些,不然就完不成了。”
“站队时要快、静、齐,比比谁站得最好。”
“小朋友们,下课后要合理安排时间。”
“好好刷牙,不然就会被小虫子钻了洞了。”
“青菜一定要吃哦,对你的身体有好处的。”
……
指令式的指导语的执行效果对小学生来说,多数是靠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增长来支撑的,部分孩子没有经过系统的辅导,或者没有进行强化训练,就“学习”到了如何执行这些指令。这种现象会直接导致学生“听”不懂指导者的指令,执行的结果也就不尽如人意。
比如学生写字的时候,指导者常会说“写字时要认真,注意书写姿势。”中高年级也许会知道什么叫“认真”,什么叫“姿势”,可是低年级的学生呢?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判断“我现在是不是认真,姿势到底对不对”。显然对他们的要求过高,这时的指令就缺乏指导性。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求和规范,学生的执行力根本得不到提高,反而会延迟执行效果,同时干扰了指导者与学生的情绪。
如果换一种指导语,“把双脚放平,上身坐直,胸口与书桌保持一拳距离,握笔时离笔尖大概3厘米,书写不要太快。”要求提得明确了,学生执行起来有了具体的目标,这样的指导语才有效。学生只有在熟练掌握这些要求后,指导者才具备了简化指导语的基础与条件。
曾经听过一个例子,说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吃饭有点慢,常常被老师催促,老师也多次要求孩子的妈妈配合,但效果总是不明显,搞得孩子、老师、妈妈都为这件事情感到不愉快。有一次孩子画了一幅画,描绘了一个正在吃饭的孩子,让妈妈纳闷的是这个孩子有三张嘴,于是妈妈问孩子,孩子的回答让所有人都为之触动,“我想长三张嘴,吃饭的时候一张嘴吃米,一张嘴吃菜,一张嘴喝汤,这样我吃饭就快了。”妈妈哭了,于是暗自下决心帮助孩子,不再简单地催促“吃饭快一点”了,通过观察,妈妈发现孩子吃饭的顺序不太好,导致吃饭比较慢。于是她细致地教孩子吃饭,“菜和米饭一起吃,几口之后喝一些汤,之后再循环”。通过这样的训练,孩子吃饭的速度明显提高,基本解决了吃饭慢的问题。
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在家的习惯培养,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只是简单的催促、指令,效果不会太好,还影响发令者与执行者的情绪,长久下去,甚至会恶性循环。其实这个阶段就是“细致地学,点滴地教”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跨过去,要有具体的指导。
二、及时反馈,巩固执行的效果
学习的过程通常是反复的,就像记忆一样,有周期的,必要的时候要巩固才会稳定和提高。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巩固需要指导者的监督与指导,学生的执行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生疏、遗忘、走样,指导者及时的监督与反馈可以在第一时间帮助孩子加强、巩固执行的标准与要求。
比如“站队时要快、静、齐,比比谁站得最好。”常用于路队整理,虽然明确提出快、静、齐,可是孩子对这个标准可能会有遗忘或者执行不到位,这时需要指导者给予及时的反馈,“这一队同学都站在了线上,真直;第一组同学已经在迅速整队了;所有的孩子都没有说话,真安静……”重新把先前细致的要求通过语言、手势、眼神反馈给学生,用语积极,既表扬了做得好的学生,又起到了重温标准的目的。由于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可能会经常需要指导者这样的反馈。
三、科学评价,促进执行的持续
评价对孩子来说,尤为重要,恰当、针对性强的评价能促进孩子各方面的进步,单一的、泛泛的评价生命力与作用都远远不能达到评价的真正目的。在评价孩子执行情况的时候,指导者要特别注意评价是否有针对性、是否有指导价值,不夸大、不缩小、切合实际情况的评价,对孩子的帮助是最大的。
比如,“你的解释很有想法,如果再完整些,用上你记录的数据就更有说服力了。”一节科学课上,孩子们在做完磁铁磁力大小实验之后的汇报时老师这样评价。这个孩子在汇报交流的时候说:“越靠近磁极磁力越大。”这个结语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放在孩子们对磁力大小规律尚处于摸索的阶段,而且刚刚完成了各自的实验,在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得来结语的环节中,这样说则稍显单薄。“我们发现,越靠近磁极,吸引的曲别针的数量越多,前后能差四五个,所以我们认为,越靠近磁极,磁力越大。”这个孩子在老师的评价之后,完善了交流汇报,这次汇报获得了其他孩子们由衷的掌声。
老师对孩子汇报中实验数据引用的缺失给予了有针对性的评价,指导了学生如何利用数据汇报,既是科学课培养的需要,也是对孩子们在执行交流任务时候的一种叙述能力的指导。想一下,如果老师当时说类似“请再完整一些”的评价语,孩子则无法在第一时间知道具体应该怎么改善或朝什么方向“完整一些”,或者就糊里糊涂地转向其他方向的叙述了,反而偏离了老师真实的指导方向。
小学生执行力的培养需要大家重视起来,尤其是细节方面。孩子们本来就是来学习的,就是从细微处学习的,所以了解并掌握培养执行力的策略是每个指导者需要关注的。同时还应注意到执行力与创新力的培养并不矛盾,它们是齐头并进、互相影响的,都需要合适的契机、恰当的方法来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