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胃下垂需要做什么检查
胃下垂是一种对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的疾病,会影响人的消化功能、食欲,以及生活、工作,会对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需要及早做好护理和治疗工作,那么胃下垂需要做什么检查?胃下垂做什么检查?下面就来详细了解吧。
1、胃下垂怎么确诊
胃下垂的确诊非常简单,可以依据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以及饮水超声波试验,X线检查表现较易确诊。
2、超声波检查
利用超声产生的波在人体内传播时,通过示波屏显示体内各种器官和组织对超声的反射和减弱规律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
胃下垂患者在饮水后可以使胃腔充盈后,这个时候超声波可以测出胃下缘是否下移入盆腔
3、X线钡餐检查
X线钡餐检查为胃下垂最可靠诊断方法。如何判断:胃下垂程度以胃小弯切迹低于骼峭连线水平1~5厘米为轻度6-10厘米为中度11厘米以上为重度。
4、胃下垂检查注意什么
如果是胃下垂患者要做钡餐检查,那么进行钡餐检查之前是需要空腹的,至少4个小时不能饮食,才能进行检查,一般是在早晨的时间检查比较理想,建议最好是考虑进行胃镜的检查,一般比较明确,比钡餐清晰准确。
5、胃下垂确诊后要怎么做
对于胃下垂的患者平时应注意切勿暴饮暴食,宜少吃多餐。戒烟酒,禁肥甘、辛辣刺激之品,宜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品。不要参加重体力劳动和剧烈活动,特别是进食后。饭后散步,有助本病的康复。保持乐观情绪,勿暴怒,勿郁闷。要耐心坚持治疗、食物调理和康复锻炼,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严重的胃下垂可以考虑手术。
6、胃下垂如何预防
1、少食多餐
由于胃下垂患者消化功能减弱,过多的食物入胃,必然会滞留于胃面引起消化不良。所以,饮食调理的第一要求便是每次用餐量宜少,但次数可以增加,每日4—6餐为合适。进餐的类别中主餐宜少,蔬菜宜多,经济条件较好者可每日喝一杯牛奶,蒸一碗蛋花,吃几块饼干作为正餐的补充。
2、细嚼慢咽
胃下垂患者的胃壁张力减低,蠕动缓慢,如果狼吞虎咽那吃下去的食物就会填在胃中。另外,口腔对食物的咀嚼过程还会反射性刺激胃的蠕动,增强胃壁张力。所以,用餐速度要相对缓慢些,细嚼慢咽以利于消化吸收及增强胃蠕动和促进排空速度,缓解腹胀不适。
3、食物细软
若食物干硬或质地偏硬,如牛排、炸丸子、花生、蚕豆等,进入胃内不易消化,还可能损伤胃粘膜而促进胃炎发生率增高。因此,平时所吃的食物应细软、清淡、易消化。主食应以软饭为佳,如面条要煮透煮软,少吃又厚又硬的夹生面条;副食要剁碎炒熟,少吃生冷蔬菜。但应注意的是,鱼肉不可过熟,因为鱼肉在半生不熟时最嫩和易消化,对胃的负担最小。
4、营养均衡
胃下垂患者大多体力和肌力都很弱,加之消化吸收不好,容易产生机体营养失衡,故较正常人更感到疲劳和精神不振。因此,患者要注意在少量多餐的基础上力求使膳食营养均衡,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比例适宜。其中脂肪比例偏低些。因为脂肪特别是动物脂肪在胃内排空最慢,若食脂过多,就会使得本已排空不畅的胃承受压力增加,加重食物潴留,故而要适当限制。而蛋白质食物应略有增加,如鸡肉、鱼肉、瘦猪肉、半熟鸡蛋、牛奶、豆腐、豆奶等,将其做得细软些并不会影响消化吸收。通过增加蛋白质摄入,可增加体力和肌力,缓解易疲劳等症状,也可改善胃壁平滑肌的力量,促进胃壁张力提高,蠕动增强。
5、减少刺激
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辣椒、姜、过量酒精、咖啡、可乐及浓茶等,可使胃下垂患者的反酸、烧心症状加重,影响病情改善,故而这些食物应尽量少吃少喝,有所限制。侗少量饮些果酒和淡茶是有益的,有利于减缓胃下垂的发生与发展。
6、防止便秘
胃下垂患者的胃肠蠕功往往都比较缓慢,若饮食不当或饮水不足则容易发牛便秘,而便秘又会加垂胃下垂程度,所以,患者应特别注意防止便秘。日常饮食中多调配些水果蔬菜,因为水果蔬菜中含有较多维生素和纤维素,尤其是后者可促进胃肠蠕动,使粪便变得松软润滑,防止便秘发生。如清晨喝杯淡盐水或睡前喝杯蜂蜜麻油水,以缓解和消除便秘。
7、动静相宜
胃下垂患者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防止胃下垂继续发展,还可因体力和肌力增强而增强胃张力,胃蠕动,改善症状。但要注意的是餐后不宜立即运动,应保证餐后有30~60分钟的休息,因为餐后即运动会因食物的重力关系而使胃下垂程度加重。餐前散步餐后卧是胃下垂最好的方式。
8、切勿暴饮暴食宜少吃多餐
戒烟酒,禁肥甘、辛辣刺激之品,宜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品。不要参加重体力劳动和剧烈活动,特别是进食后。饭后散步,有助该病的康复。保持乐观情绪,勿暴怒,勿郁闷。要耐心坚持治疗、食物调理和康复锻炼,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
B. 胃下垂简介
wèi xià chuí
gastroptosis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gastroptosis
ptosis of the stomach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bathygastria
bathygastry
descensus ventriculi
gastrokateixiagastroptosia
gastroptosis
ventroptosia
ventroptosis [朗道汉英字典]
胃下垂为病症名。指胃下降到不正常的位置。属祖国医学“胃脘痛”“嗳气”“嗜杂”等范畴。多由胃膈韧带、肝胃韧带及腹肌松弛无力,不能使胃固托于原来的位置上所致[1]。胃下垂属胃无力症,多见于消耗性疾病患者及无力型体质者,直接影响消化功能。临床表现为上腹胀满、食欲不振、胃痛、消瘦、乏力、嗳气、恶心、呕吐、肠鸣、胃下坠感,或伴有便秘、腹泻、气短、眩晕、,心悸、失眠、多梦等。
胃下垂是指以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以下,十二指肠球部向左偏移为主要体征的一种病症。以30~50岁多见,女性多于男性。本病症确切病因不明,可能与体型、饮食等因素有关。现代西医学除对症治疗外,尚无特效疗法。
胃下垂相当于中医学的“胃缓”,这一名称,首见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篇云:“脾应肉,……肉胴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胭不坚者,胃缓。”明确指出肌肉瘦弱与身形不相称的胃的位置偏下,肌肉不够坚实的则胃缓。《金匮要略方论》中所述的“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颇类似本病的症状。历代医籍中,虽未将胃缓作为专门病症加以讨论,但不少有关脾胃脏腑功能失调的病证载述中,多涉及到胃下垂的症状,如腹胀、痞满、嗳气等。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早期的报道以非药物疗法的针灸、气功为主。自60年代初开始,出现一定样本的中医药辨治的临床资料,并日趋增多。从总体情况看,中医学治疗胃下垂的文献中,以中医药和针灸为主,且各有特点。
由于受传统经验的影响,在六七十年代,多数医家都认为本病症系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一般主张补中益气为治疗大法。随着临床实践的增加,对此说已有异议,本病症所表现的脾胃脏腑功能失调虽属虚证,但亦有气机阻滞一面,应属中虚气滞,虚中夹实。特别是病程日久,加之胃本身形态及位置的明显改变,牵引及压迫血管,使胃壁静脉回流障碍等,可发生血流瘀滞,故又有瘀血停滞的一面。认识的深入,使治法趋于多样,疗效有所提高。
针灸早期以单一毫针刺为主,70年代起不仅各种穴位 *** 法如芒针、头针、穴位注射、耳针等用于本病症,还发现了一些有效的新穴,80年代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和总结。目前比较认识一致的是:应用综合 *** 方法,特别是运用芒针进行透穴及提拉手法等,有助于提高疗效。与此同时,应用气功和推拿法治疗胃下垂,近年来报道也不断增加。
不论中医药或针灸,目前总有效率在85%左右,但治愈率仍 在40%上下。所以,要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采取多种疗法的有机结合,如针药结合,药物与气功结合等,可能是一条较好的途径。
综合古今医家的意见,胃下垂的病因分先天与后天两类。先天因素为禀赋薄弱,体质亏虚;后天则可归纳为饮食失调,久病或产育过多,七情违和等。其病位在脾胃,主要病机可概括为虚、瘀二字,而以虚为主。
气(阳)虚 或因禀赋素亏,思虑伤脾,致脾虚气陷,健运失司,肌肉不坚,胃腑失固而下垂,或因素体阴虚,嗜茶多饮伤陌,过食寒凉伤脾,致中焦升降失司,水津停滞,化为痰饮,气血无生,经筋失养而下垂。
阴虚 多因素体阳虚,或久病多产育伤及阴血,五志气火内燔,致胃阴不足,胃之筋脉失于濡润,缓纵不收,造成胃下垂。
血瘀 多因气虚日久,运血无力,或久病入络,血脉不通,而变生瘀血。
血瘀是近年来引起人们重视的病机之一,有人曾系统调查过67例胃下垂患者,发现其中有血瘀舌象者占44.8%,有血瘀脉象者占35.8%。另外,光纤胃镜也发现有胃粘膜充血或粘膜苍白、静脉显露的瘀血现象。临床上也证实,用常规升提之法未见效者,加用活血化瘀之法可明显提高疗效。
胃下垂的诊断要点:
①瘦长体型;脘腹胀痛,食后较甚,平卧减轻;嘈杂暖气、恶心呕吐;大便不调,时秘时溏[1]。
②体检:晨起空腹时胃部有振水声,上腹部可扪及腹主动脉搏动[1]。
③胃肠钡餐检查:胃小弯弧线低于髂嵴连线下。[1]
据近年来的多数临床报道,可归纳为二型。
1.脾虚气陷 面色萎黄,不思饮食,食后脘腹胀闷,暧气不舒,困乏无力,形体瘦削,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象缓弱。夹有痰饮,则水走肠间,漉漉有声;夕口为虚寒,隐痛绵绵,喜温喜按,泛吐清涎;女口挟瘀血,舌质略紫,可见瘀斑瘀点;如兼肝郁,脘闷胁胀,嗳气呕逆。
2.胃阴不足 面色略红,胃脘或胀或痛,胃中灼热,口燥咽干,烦渴思饮,饥不欲食,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少津,或有裂纹,无苔,脉细数或细涩;兼有瘀血,舌质紫红,舌下静脉显露,不欲饮水;兼气滞,脘腹堕胀,气虚,乏力神疲。
胃下垂症情较复杂,多有兼症,要注意辨别。血瘀分见于上述二型,应注意的是,胃下垂之血瘀多虚中夹实,往往无刺痛或固定痛点的见症。另外尚有较简便的腹诊计量法,可作辨证时参考。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x线复查,胃下极回升至正常位置。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x线复查,胃下极回升4厘米以上。
有效:临床症状减轻,x线复查胃下极回升1厘米以上;或临床症状显着减轻,但x线复查未见改变。
无效:症状略有改善或无改善,体征无改变。
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脘腹胀满不适,食后加重,平卧减轻,常伴有嗳气或泛吐痰涎,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虚弱。
7.2.1.2 方药治疗 7.2.1.2.1 治法补脾健胃,益气升陷。
7.2.1.2.2 处方黄芪15克,柴胡12克,升麻9克,郁金12克,当归15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甘草6克,枳实壳各12克,陈皮9克,大枣10枚,山药15克,山楂、鸡内金各10克。
加减:血瘀酌加莪术、桃仨、红花;月千郁酌加川楝子、白芍;阳虚加淡附片、焦艾叶、炮姜;痰饮加茯苓、半夏。
用法:每日1剂,首次加水约500毫升(先将药浸泡),煎至200毫升。同法再煎1次,将2次药液混合,分早晚2次等量服用。
疗效:以上法或类似上方治疗430例,其中表明疗效情况的341例,临床痊愈166例,显效88例,有效71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95.3%。
常用成方: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归脾汤等。
7.2.1.3 推拿疗法选穴:中脘、鸠尾、天枢、气海、关元、脾俞、胃俞[2]。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其右侧,用轻柔的一指禅推法、揉法在腹部及鸠尾、中脘穴处重点治疗。然后循序往下至腹部及少腹部,以脐周围及天枢、气海、关元为重点治疗,约10分钟。用托法,即医生将4指并拢,以罗纹着力,根据胃下垂的不同程度,从胃下缘自下而上循逆时针方向托之。同时可以用指振法在中脘穴,掌振法在上腹振动。用摩法在腹部以逆时针方向操作治疗,约15分钟。患者坐位,再用插法(右手4指并拢,掌心向后上,指间由左肩胛骨内下缘,向斜上方插入肩胛骨与肋骨间约2~3寸,同时左手掌顶住患者左肩部,两手呈合拢之势)治疗,每次持续时间约1~2分钟,患者有胃上提之感。随后缓缓将右手收回,插2~3次。然后再用同法左手插入右肩胛内下缘。[2]
7.2.2 胃阴不足治法:濡养胃阴。
处方:沙参15克,麦冬15克,生地10克,玉竹10克,白芍10克,枳壳10克,党参10克,麦芽15克,当归10克,炙甘草6克。
加减:血瘀加桃仁、红花;气滞加枳实或加重枳壳之量;气虚加黄芪、白术。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5日为一疗程。
疗效:以上方加减治疗32例胃阴不足兼血瘀者,临床痊愈14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5%。
常用成方:益胃汤合一贯煎等。
7.2.3 脾胃不和 7.2.3.1 症状胃脘胀闷不适,食入难以消化,嗳气,甚者恶心呕吐,大便时干时稀,舌淡红,苔白或厚,脉缓[2]。
7.2.3.2 推拿治疗 7.2.3.2.1 选穴脾俞、胃俞、肝俞、气海俞、关元俞[2]。
7.2.3.2.2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用一指禅推法施于背部两侧膀胱经,往返治疗约5分钟。然后按揉肝俞、脾俞、胃俞、气海俞、关元俞,每穴约1分钟。擦两胁肋部,以微微透热为度。[2]
组成:木香30克,厚朴30克,大腹皮30克,槟榔片30克,莱菔子30克,枳壳30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2000毫升,文火浓煎至250~300毫升,早晚2次分服。每日1剂,24天为一个疗程,疗程间停药2天。
疗效:以本法治疗200例,服用2个疗程后,显效145例,有效5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8.5%。对照组42例,服用补中益气汤,总有效率为63.5%,二者疗效有显着差异,表明用前方治疗效果较好。
7.3.2 升提冲剂组成:党参、黄芪、白术、升麻、枸桔梨。
用法:将上药加工成冲剂,每日2次,每次1包,重度胃下垂 者,每日3次,每次1包,于饭后用温开水冲服,每30天为一疗程,连服2月为一总疗程。
疗效:以上方共治疗患者96例,结果:显效62例,有效2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3.8%。本方无明显毒副作用,偶有胃轻度不适、恶心、腹泻,但不需作特殊处理。
7.3.3 升胃含剂组成:升麻、枳壳各15克。
加减:虚寒加理中汤;气虚加四君子汤;气滞加香附、陈皮;阴虚加玉竹、石斛;湿阻加苍术、川朴;郁热加左金丸。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疔效:共治疗50例,痊愈10例,显效9例,有效2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6%。
7.3.4 启根丸组成:制附片50克,肉桂60克,红参15克,黄芪60克,白术40克,升麻30克,柴胡35克,枳壳40克,葛根65克,枸杞子50克,山萸肉50克,芍药60克。
用法:将上药研极细末,上好白蜜55、0克炼后,共捣匀和丸,每丸重10克。每日2次,每次1丸,空腹服。
疗效:本方主要用于脾虚气陷之阳虚者,共治疗21例,显效18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2%。
7.3.5 枳实饮组成:枳实。
用法:先加2倍重量水浸泡24小时,再据大小,一个枳实剪成2~4块,重新置于浸泡液中煮沸1.5小时,滤出药液,滤渣另加水(全部浸泡水中)再煮。共煮3次,每次1.5小时。将3次煮得之药汁过滤后,微火浓缩成66%和132%不同浓度之煎剂。每日3次,每次服10~20毫升,饭前半小时服,15~60天为一疗程,如服用60天无效,则改用他法。
疗效:共治21例,基本痊愈8例,显效6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2%。
李斯炽医案
王××,女。1972年10月19日初诊。患者有胃下垂史,大便溏薄而少,解便时必须努责,而始见少许清粪,遇月经来潮及感冒时反而大便通畅。食欲欠佳,胃部膨满,矢气嗳气频作,子宫下坠。一 脉弱舌淡。此中气不足之证,治当补中健脾,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处方:党参18克,当归9克,黄芪12克,白术9克,陈皮9克,升麻3克,柴胡6克,生姜2片,枳壳9克,木香6克,大枣3枚,甘草6克。
服上方3剂后,即见显效,大便基本正常,余症亦得缓解。嘱其常服本方以巩固疗效。
按:本例胃部下垂膨满,子宫下坠,脉弱舌淡,显系中气不足之象。肠胃气虚,不但饮食难化,大便溏稀,且推动无力,排便不爽。脾虚气滞于中,则嗳气矢气。月经来潮时,体内气血流动加速,感冒时正气鼓邪,故反而大便通常。方用补中益气汤,旨在补益中气,加枳壳、木香以行滞气。药证相应,故得显效。
我们共收集有关中医药治疗胃下垂的专方共21首,将其主方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归纳如下表: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500 ≥15 升麻、黄芪、党参、白术。 401~500 10~16 柴胡、炙甘革。 251~400 5~9 当归、陈皮、茯苓、枳实、枳壳。 150~250 3~7 内金、山楂、山药、半夏、木香、附子。 101~149 3~5 红花、桃仁、山茱萸、葛根、厚朴、莪术、三棱、郁金、麦芽、神曲、大枣。 31~100 1~3 大腹皮、莱菔子、槟榔、玉竹、生地、麦冬、干姜、苏梗、仙灵脾、金樱子、川楝子、防风、桔梗、枸桔梨、肉桂、龙骨、牡蛎、枸杞子、旋复花、代赭石、知母、沙参。从上表共50味药中发现,在胃下垂的治疗中,目前用得最多的仍是补中益气类药物,表明补中益气汤仍为本病治疗之主方。温阳理气的药物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滋阴润燥之药临床应用不少,但在使用频度上尚不高,可能与胃阴不足型在本病中较之脾虚气陷型少见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活血化瘀之药,已引起人们重视,不少文章反映,在辨治的方药中,加人活血化瘀之品,往往有助于疗效的提高。
用胃穴(剑突下2寸,腹部正中线右侧旁开0.5寸)透下垂穴(脐下2.0~2.5寸)并向一个方向捻转,针尖被组织缠绕后再向上提,医者以左手按胃下界,待胃脘部隆起,患者自觉胃脘饱满时取针,隔日1次。或灸百会、气海、中脘、胃俞,每穴用艾条熏灸10~15分钟,隔日1次。[1]
7.6.1 芒针取穴:主穴:巨阙、剑突下1寸。配穴:承满(右)、鸠尾。
操作:一般仅取主穴,如效不显,改用配穴。每次选一穴。芒针选用28~32号7~8寸长之毫针。患者平卧,放松腹肌,调匀呼吸。巨阙穴刺法:针尖快速入皮,沿皮下直刺至左肓俞穴。然后,手提针柄与皮肤呈45度角慢慢上提,以术者感针尖沉重,患者感脐周与下腹部有上提感为佳。提针速度宜慢,第一次要求20分钟,以后可缩短至3分钟。剑突下1寸刺法:先与皮肤成30度角沿皮下刺至脐左侧0.5寸处,待出现上述针感后,改为15度角,不作捻转,缓提40分钟,出针前行抖动手法10~15次。-右承满透针至左侧天枢。鸠尾穴透针至脐左下方之明显压痛点,亦采用上述提拉、抖动手法。针后平卧2~3小时,20天左右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1047例,痊愈302例,显效为231例,有效428例,无效86例,总有效率为91.8%。
7.6.2 电针取穴:主穴:中脘、胃上、提胃、气海。配穴:足三里、内关、脾俞。
提胃穴位置:中脘穴旁开4寸。
操作:每次取2~3个主穴,酌加配穴。气海穴直刺1~1.5寸,中脘、胃上、提胃均向下呈45度角斜刺1.5~2寸。接通间动电疗机,负极接中脘,正极分五叉,分别接双胃上,双提胃及气海,用疏密波,通电量以病人腹肌出现收缩和能耐受为宜。每次持续 *** 20~30分钟。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7天。
疗效:共治251例,痊愈75例,显效86例,有效46例,无效44例,总有效率为82.5%。部分病例尚配合穴位注射。
7.6.3 体针 7.6.3.1 方一取穴:主穴:建里、中脘、天枢、气海、是三里。配穴:上脘、内关、梁门、公孙、脾俞、胃俞。
操作:主穴每次取1~2穴,配穴2~3穴。针腹部穴采取仰卧位。建里穴宜单针直刺至得气,天枢用4寸毫针呈15度角刺向气海穴。一律采用由浅至深的三刺法:一刺法是针刺入5分左右,施雀啄术,至得气;再针至8分左右,用同样手法,促使酸胀感强烈并向上、下腹部扩散;然后三刺至所需深度(一般刺至1.2~1.5寸),手法同前,患者觉胃体有酸胀紧缩之感,再向左或右同一方向捻转3~4下,稍停半分钟,再捻转1次,针感强烈后出针。针背部穴,取俯卧位,针尖斜向椎间孔方向进针1~1.5寸,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四肢穴直刺,用补法,亦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治疗后平卧1~2小时。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疗效:共治疗453例,痊愈157例,显效149例,有效126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95.4%。
7.6.3.2 方二用胃穴(剑突下2寸,腹部正中线右侧旁开0.5寸)透下垂穴(脐下2.0~2.5寸)并向一个方向捻转,针尖被组织缠绕后再向上提,医者以左手按胃下界,待胃脘部隆起,患者自觉胃脘饱满时取针,隔日1次。[1]
7.6.4 穴位敷贴取穴:百会。
操作:药物分二组。甲组:蓖麻子仁10克,升麻粉2克;乙组:蓖麻子仁9.8克,五倍子末0.2克。先将蓖麻子仁打烂如泥,拌人升麻粉或五倍子末,制成直径2~3厘米,厚1厘米的药饼。将百会穴剃去药饼大一片头发,任取一种药饼贴于上,用绷带固定,令病人取水平仰卧位,放松裤带,用盛有80℃左右的热水的盐水瓶熨烫药饼,每日3次,每次10~30分钟。每块药饼可连续使用5天。治疗在饭后2小时进行为宜。有心脏病、高血压及咯血者、孕妇均不宜用。
疗效:共治329例,痊愈105例,显效98例,有效96例,无效30例,总有效率为90.88%。
7.6.5 艾灸灸百会、气海、中脘、胃俞,每穴用艾条熏灸10~15分钟,隔日1次[1]。
操作:①俯卧式:于脊椎两侧沿膀胱经推、按、拨、揉,重点 *** 脾俞、胃俞、胃仓;②仰卧式:医者立于患者右侧,揉摩腹部任脉穴,重点为建里、上脘、中脘、气海;再揉按天枢、关元;再推唯气海、关元、天枢、大横,并提拿拨动腹直肌,和以小鱼际托胃。最后按足三里,拿委中、承山。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一周。
疗效:共治疗201例,痊愈66例,显效72例,有效50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93.6%。
7.7.2 方二以下方法对胃下垂之胃痛、恶心、腹胀、嗳气者有效[3]:
①两手掌相叠,自神阙向左上腹推抹100次。
②中间三指并拢,用指腹按揉腹部气海1分钟。
③用双手拇指用力按压胃俞20次。
④用拇指按压两侧足三里各1分钟。
7.7.3 注意事项治疗胃下垂病人的推拿手法,宜和缓从容、轻快熟练,力量由轻到重,同时,要注意解剖位置的变化,使手法治疗准确无误[2]。
操作:①内功:姿势从仰卧→侧卧→坐式,据体质状况而定。呼吸宜在自然柔和呼吸的基础上进行腹式呼吸c在放松的基础上,以注意脐中为主,腹胀者可配合逆呼吸,大便溏薄配合提肛呼吸。②外功:保健功常规或太极拳,每日1~2次。腹胀时加摩腹100~300次,腰酸时可加强揉腰100~300次。
疗效:共治252例,痊愈44例,显效99例,有效109例,总有效率达100%。
王某,女,44岁。于2000年感到胃部不适,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且症状日渐加重。食欲不振,进食后胃部胀痛,服用中药约150剂均无效,身体瘦弱,心悸失眠。于2006年钡餐摄片为胃下界在髂嵴连线下10cm。用推拿疗法1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医者停止治疗。患者坚持每日2次做胃下垂体操,注意休息和营养,3个月后重返工作岗位。于2007年5月摄片复查,胃下界在髂嵴连线下4cm,半年后随访一切正常。[2]
1.严重的胃下垂应该综合治疗,平素应加强胸、腹部肌肉的锻炼,提高肌肉、韧带的强度,改善症状[2]。必要时可加放胃托。
2.宜少食多餐,餐后平卧20分钟。应保证每日摄入足够的热量。注意饮食调养,以易于消化的食物为宜,进餐要有规律,每餐不可以太饱,应禁食 *** 性强的食物[2]。
3.平时要精神放松,心情舒畅,不可以用脑过度[2]。
C. 什么是胃下垂原因是什么
所谓胃下垂,是指胃的位置的异常下垂,在正常情况下,人在直立时,胃的最低点不应超过肚脐下2个横指,但在胃下垂时,胃的下缘垂坠于盆腔,胃小弯弧线的最低点降至骼脊连线(约在肚脐水平线上)以下,这就使胃小弯的角度变得很尖锐,从幽门到十二指肠几乎成直角上升,使人产生种种不舒服的感觉。
[症状](1)进食后发生腹部牵引感及腰痛;不能多吃,稍微吃一点东西就有饱腹感。
(2)每次进食后有饱胀、压迫的感觉,腹部似有物下坠,经常嗳气,推腹可听见腹内有水振动的声音。
(3)由于稍食即饱,食欲减退,运动使症状加重而不思活动,久而久之体质日趋虚弱,常伴有神经衰弱和便秘等。
(4)食后稍走快一起会发生腹痛,但稍稍休息症状即可消失;吃饱以后,肚脐下面明显凸出,而肚脐上面原来胃的地方反而凹陷下去;躺平以后,腹部的不适感可大大减轻或消失。
(5)长期胃下垂患者,可伴有眩晕、乏力、直立性低血压、昏厥、体乏无力、食欲差。
(6)胃下垂因为容易并发胃炎,所以许多患者有胃炎的表现。
[病因]胃下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悬吊、固定胃位置的肌肉和韧带松弛无力及腹部压力下降,使整个胃的位置降低、胃蠕动减弱。胃下垂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天生体型比较瘦弱,胸廓狭长,骨骼纤细,皮下脂肪缺乏,肌肉发育不良,他们不仅有胃下垂,其他内脏(如肾、肝、脾、横结肠等)也往往下垂,所以叫“全内脏下垂”。这种胃下垂是先天性的。
腹部由紧张变得松弛者,这种胃下垂是后天性的。如妇女生了好几个孩子以后,原来紧张的腹部变得松弛,腹腔内的压力降低,可以引起胃下垂和其他脏器下垂。如原来很胖的人,因突然消瘦下去后,腹部脂肪消失,引起腹压改变而发生胃下垂。
经常穿非常紧的马甲或束很紧的腰带,以及常常压迫胸部和上腹部,也能造成胃下垂。
[治疗](1)X光钡餐造影是诊断胃下垂最好的方法,可见胃体呈垂直状、蠕动无力,胃内滞留液较多,胃小弯弧线最低点在骼脊连线以下。超声波检查可见胃的下缘下移入盆腔(小腹部位),胃电图描记检查可见胃电波幅值无论在餐前还是在餐后都比正常低。
(2)腹胀、胃排空缓慢者,可服用吗丁啉,每次19毫克,每日3次,或胃复安每次5~10毫克,每天3次。试用ATP治疗,每日早、午餐前半小时肌注,每次20毫克,每日2次,25日为一疗程,间隔5天后再进行第二个疗程。必要时放置胃托。
(3)中医治疗。艾灸,取关元、气海、足三里、胃俞等穴施灸。选用毫针柄,在耳壳“胃肠区”按压,寻找敏感点,在此点上加压2~3分钟,每日1次。
(4)饮食有规律,不要暴饮暴食。食用的食品应富有营养、易消化,高能量、高蛋白、高脂肪食品应适当多于水果、蔬菜,以增加腹部脂肪从而托起胃体。少吃多餐,减轻胃的负担。
(5)忌久站和剧烈运动,饭后宜半平卧半小时,卧床宜头低脚高,可以在床脚下垫两块砖头,另外,应尽量减少房事次数,因为性生活对体质衰弱者是较大负担。
(6)改善体质,平时应多参加体育锻炼,运动量可由小变大。例如,每天做仰卧起坐2~3次,每次10分钟。
(7)保持心情舒畅。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预防](1)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定时定量,体瘦者应增加营养。
(2)切勿暴饮暴食,宜少吃多餐;戒烟酒,禁肥甘、辛辣刺激之品,宜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品。
(3)保持乐观情绪,勿暴怒,勿郁闷;要坚持治疗、食物调理和康复锻炼,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
(4)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等。
(5)不要参加重体力劳动和剧烈活动,特别是进食后;饭后散步有助本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