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大学生新生容易产生的几种心理问题
1、焦虑
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是个体对当前或预感到的挫折产生的一种紧 张、忧虑、不安而兼有恐怕的消极的情绪状态。它包括自信心、自尊心的丧失,失败感与罪疚感的增加等。而过度的或过于持久的焦虑会损伤他们正常的心理活动,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如忧虑症、神经衰弱等,从而严重地影响大学新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2、冷漠
冷漠是个体遇到挫折后的一种防御手段。它包括缺乏积极的认识动 机、活动意向减退、情感淡漠、情绪低落、意志衰退、思维停滞。在生活中,当一个人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表现出漠不关心的心态,以来保护自己。具有这种性格的人,缺乏进取精神,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终日随波逐流,无所事事。
3、狂妄
狂妄自大是对自己的品质和才能给予过高的估价而产生的一种虚狂 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自以为是、任性逞能、目中无人、事事以我为中心,好发表自己的见解,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等。
4、自卑
自卑表现为丧失信心、胆子小、信心不足。病态的表现为:怕见生人,一见生人就会全身紧张,手足无措,惟恐别人笑话自己,自我感觉一切不如人,对前途完全失去信心,人际关系冷漠。
二、造成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学习方面的不同
中学和大学都要学习,但学习目的和方法等都不同。中 学时,教师不厌其烦地“传道、授业、解惑”,负责的态度一点也不亚于父母对你的关心。大学则实行学分制,学习完全靠个人,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有些中学时的姣姣者,由于对大学的学习方式方法掌握不好,加之强手如林,昔日的优势风采不复存在,自尊心和好胜心得不到充分满足,家长和个人的期望值过高,容易产生失落感。
2、环境的不同
在中学,为迎高考,除了学习,一切事情家长代劳,加上独生子女骄生惯养,上大学后,一切亲力亲为,适应能力不强的就会经常被孤独不安、焦虑所困扰,尤其是习惯了农村生活环境的大学生到喧闹的城市后,易产生压抑和自卑感。
3、人际交往的不同
中学里的人际关系要简单些,一心只读“圣贤书”,而 大学同居一室的有来自五湖四海,有不同的城乡背景,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性格,他们之间的磨合是个新问题。一些学生个性强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合群,孤独寂寞,经常埋怨自己没有,甚至想逃避。
4、恋爱方面的不同
有些刚入学的大学生为寻求安慰、摆脱空虚和寂默,也 有的为满足一种虚荣心,开始寻找异性。他们不知道接触到什么程度合适,有时候,他们根本不知道伤害了对方,反过来也伤害了自己。异性的接触,易形成失恋、暗恋等现象,严重时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三、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调适建议
调节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使其健康发展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做好新生入学教育,营造温馨氛围,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 大学生入学后,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通过报告、座谈等活动,让大学生意识到大学与中学的不同,告知他们可能遇到的困难、出现问题,让学生有个思想准备。建立并指导一个有凝聚力班委和团支委,多组织有益、健康的集体活动,帮学生熟悉校园环境,让同学在活动中增加了解、增进友谊,彼此敞开心扉,倾吐心声,让新生消除陌生感,尽快适应新环境。
2、因人而异地帮助学生确立符合自己实际的中、近期目标 心理障碍往往源于挫折,而一个人心理上能否体验到挫折感,与他的抱负水平密切相关。如果自我抱负水平过高,失败的机会就愈多,则更容易体验到挫折感。如:一门功课两人都考了80分,如果一个人原定目标为90分,他便有可能产生挫折感,而另一个人原定目标为70分,他便没有挫折感。因此,帮助新生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制定计划时考虑到它的可实现性,多订一些中、近期目标,少定过高过长远的目标。
㈡ 幼儿教育问题与解决方法
说谎:是指儿童有意或无意讲假话。据调查,我国大约有50%的孩子从3岁开始说谎,9岁的孩子70%以上说过谎。可见,说谎是儿童普遍的行为。
心理学家先前研究发现,孩子往往在三岁半至四岁半时学会如何有技巧地撒谎。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儿童心理学副教授维多利亚·塔尔瓦通过着名的“偷看游戏”发现,就游戏过程中是否偷看,三岁孩子往往坦白承认,多数四岁孩子谎称没有偷看,95%六岁孩子说谎。
事实上,说谎有一定难度。孩子首先要清楚真相,然后构思一个虚假而连贯的故事,向他人讲述,整个过程中不断观察对方反应,猜测对方是否相信。
《天生会说谎》作者、澳大利亚资深记者伊恩·莱斯利在书中写道,如果我们说自己从未说过谎,那这就是谎言。四岁孩子说谎令人称奇,如果你发现你家三岁宝宝撒了一个巧妙的谎,那真了不起。不过,不要表扬他们。
孩子焦虑不利长高需减压
由于受到学习、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孩子们也会很压抑焦虑。美国纽约州心理研究所对儿童进行研究表明:如果整天生活在焦虑当中,孩子成年后要比具有稳定情绪的同龄人矮小。可见,孩子焦虑不易长高。
美国纽约州心理研究所儿童心理学家丹尼尔·派思和他的同事对716个从9岁到18岁的孩子做了9年的跟踪研究,发现感觉紧张的女孩子会比感觉快乐的女孩子矮5.08厘米。由于这些具有紧张焦虑情绪的女孩子并不是生来就身材矮小,因此心理学家猜测情绪很可能抑制了掌管身高的荷尔蒙的正常分泌。
专家分析认为,诸如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可能抑制了某种专门掌管身体生长发育的激素正常分泌。而这一研究则发现,这一现象在女孩身上更为常见,对于男孩则影响不大。心理学家认为,这可能与男女之间面对压力的生理反应不同有关。另一些研究显示:面对同样强度的精神压力,男孩能更好地予以“调适”,相反女孩却往往处于长期的负面情绪的“控制”下难以自拔。
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两种紧张焦虑情绪与身高生长有直接关系。其一主要来自家庭,被称为“分离紧张”,这种情绪在学龄前儿童群体中更为常见,女孩因为分离恐惧而不愿意与父母分离,哪怕是很短的时间。她们可能不愿意与父母分别睡在不同的房间,或者哭闹、装病不愿意去学校。
心理学家派思指出,至少有5%的美国女孩是这些影响身高的焦虑情绪的受害者。他认为,学龄前、后的女孩已有许多足以引起精神压力的事,其中包括父母关系,家庭经济,自己的容貌、学习能力、交际水平以及言谈举止等,如果不能善加处理,可能会形成长期的紧张焦虑情绪。
矮小专科病门诊今年暑假期间接待了不少前来求诊的儿童和家长,因身材矮小来就诊的儿童数量正在不断增加,说明家长对孩子的身高等成长问题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但令人惋惜的是,将近20%的儿童因延误了时机而无法治疗。
心理专家指出,学龄期的儿童所面临的焦虑往往与学业有关。专家认为,平时成绩很好的或是把成绩看得很重的孩子身上,这种焦虑表现得尤为突出,女孩通常会比男孩更加早慧,因此也更容易出现问题。最常见的是考试焦虑,因考试或学习而产生焦虑,一方面是因为把分数看得过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期望过高。一旦出现这种焦虑,女孩子受到的影响更大。如果事情没有朝着自己的预期发展,就容易让她们缺乏自信、苦闷自卑,从而长期处于一种压抑、紧张、恐惧的状态中。这时候家长要摆正态度,不要过于纠结孩子的成绩。对孩子的能力要有一个准确的预期,应鼓励孩子“尽了最大努力就好,不强求分数。”在孩子紧张焦虑的时候,尽量帮她们放松情绪。严重时应及时咨询心理医师。
另外,女孩在人际关系上容易表现出过分紧张与不安,害怕生人或不敢与人交往,她们对人际关系的焦虑往往比男孩严重得多。家长应重视女孩的人际交往问题,家长应鼓励孩子和不同的人打交道,遇到问题时,告诉孩子解决的方法并让她自己去解决,但同时应不断关注其进程。
而家长或者不了解孩子,或者没有耐心,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孩子紧张焦虑,进而患上焦虑症。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凤指出,轻度焦虑症可以通过早期干预,家庭协助转归,但是严重焦虑症危害较大,它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诱发抑郁、自卑等心理疾病,需要综合治疗。
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关键还在家长身上。专家认为,一方面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科学的家庭教育,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另一方面,父母应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对他们好奇、喜欢模仿的特点应给予理解,对儿童不应有求必应,而应从小培养儿童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平时应仔细留意孩子的行为,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要及时到医院治疗。由心理医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达到治疗目的。
专家称,儿童心理问题防重于治,判定孩子是否有焦虑症倾向的关键在于:观察孩子是否在情绪、行为方面有与其他孩子明显不一样的地方;与孩子以前的情绪、行为有较大的出入;有与孩子的年龄特点有很不相称的地方。
一般来说,孩子出现轻度的焦虑是可以纠正的。专家指出,首先父母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父母容易紧张、焦虑、缺乏自信等焦虑人格的,会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即使有难以处理的事情,在孩子面前也应表现得自信、冷静,避免大惊小怪。当孩子被焦虑困扰时,家长应提供足够的心理支持,这时候孩子最需要的就是来自于爸爸妈妈的心理支撑,她们希望爸爸妈妈轻松地和自己一起积极寻找应对策略,而家长的干预也会逐渐淡化孩子对焦虑的感受。家长也应调整心理状态,因为儿童成长障碍成因较复杂,这时候不要给孩子太大的精神压力,以免加重紧张焦虑情绪,影响他们正常成长,更有可能错过了孩子恢复身高的最佳年龄。
孩子过大的压力不利于长高,同时易引起心理问题,儿童健康成长就要保证心理健康,作为家长应该注意给孩子进行心理减压。
假期对孩子来讲,是一件高兴的事,但家长们却多少还是有些小焦虑的。因为在假期时间,孩子很容易生出一些坏习惯,这着实令父母头痛。与其等假期过后再费老大的劲儿纠正,倒不如现在就防患于未然。
坏习惯第1名:整天睡懒觉
偶尔睡个懒觉当然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如果天天睡懒觉,睡到中午才起来,那就成问题了。最基本的起居作息一乱,连带着吃饭、游戏、学习……什么都跟着乱。
更糟糕的是,等到假期结束,还要恢复到早睡早起的规律作息,由于原来的生物钟已经打乱了,又需要一段时间重新调整,多折腾啊。之所以把睡懒觉列在假期坏习惯的第一位,主要是在于它昭示着假期坏习惯的最大根源:失范,就是没了规矩。
专家支招:可以不完全按照平时的规矩来,稍稍宽松一些,偶尔做些平时不能做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假期没有规矩,而是要有“假期的规矩”。比如睡懒觉这件事,重要的不是几点起床,而是每天都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起床,而不是任由他想睡到什么时候就睡到什么时候。
坏习惯第2名:“狂”吃零食
对小孩子来说,吃和睡就是最大的问题。放假在家,各种零食随手可得,放假期间,父母对此也比较放松。吃多了零食,最明显的问题就是不好好吃正餐了,有的父母在这时候会生气,饭桌就变成了“战场”。
此外还有专家指出,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大量进食,可能会影响大脑功能。据说进食过量,会加重大脑控制消化和吸收等功能神经负担,使相邻的控制语言、记忆、思维等智力活动的神经处于抑制状态,对新事物、新知识就很难产生兴趣。
专家支招:跟睡懒觉的问题一样,当然可以让孩子吃一点零食,这也是生活乐趣,但最好能事先商议好一个比较合理的饮食方案,比如每天可以吃一点什么东西、吃多少,别人给零食时怎么处理,等等。
坏习惯第3名:“宅”在家
看太多电视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活动不足,老是窝在家里,还常常伴随着吃零食的坏习惯。容易发胖不说,精神状态也不会好,常常是一副懒懒的、百无聊赖的样子。当然这其中也有家长的原因,怕孩子热着了,稍微热一点就不放到外面去,其实是不对的。专家支招:周末父母有空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公园逛逛,或者安排一些体育锻炼,连逛街也算是一项“运动”。父母要上班的时候,也要请看护人多带孩子出门去玩,还可以鼓励他跟小区里同年龄的孩子一起玩,小孩子之间的追逐打闹,自有他们的乐趣,也达到了活动身体的目的。注意不要给他太多“不可以”,手、脸、衣服、鞋子弄脏了回家洗洗就好,玩的时候让他尽兴,不要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
坏习惯第4名:“沉迷”看电视
看电视其实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只要有更有趣的事情可做,小孩子是不会太过分迷恋电视节目的。说现在的孩子贪恋电视,更多是因为没有比它更有吸引力的事情罢了。此外如果孩子已经懂得上网,做父母的可能还会担心他“沉迷于网络”甚至“染上网瘾”。
专家支招:看电视太多会影响视力啦、会变笨啦、坐太久活动不够啦等等道理不妨都跟孩子讲讲,相比简单粗暴地“我不许你看电视”而言,这是更尊重他的方式。当然这些话可能孩子听得都腻了,因此最好的办法还是和他“谈判”,得出一个大家相对来说能够比较认可的方案,因为是他亲自参与制定的,他就会有意愿去遵守。
给孩子决定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的自由,而不是亦步亦趋地跟在他屁股后面:“不要看太多电视!”“你怎么又在上网?”简单说吧,换了是你整天被人管着,你烦不烦,又会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呢。
一、孩子才是你的教案
1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
有很多孩子内心的不幸福感来自于长久而艰苦的学习,为了使孩子有一个好的前途,认准了只有学习才有出路的家长,就会在学习问题上感到非常紧张。这种紧张感,也会影响到孩子,使孩子不再把学习当成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如果孩子在上学的早期就形成了这种印象,孩子就会在学习过程中寻找不愉快的事件和感觉,积累下来,不喜欢学习的印象就深刻在孩子的心灵中。即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了快乐或并不感觉到痛苦,但是他的意识还是认为自己不喜欢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成人就会非常担心,有了担心之后可能会出现两个结果:
二、更加使劲地逼孩子学习,结果使得孩子更加厌烦和抗拒。
三、带着理想的放松心态干脆撒手不管,以为这样孩子就会获得幸福,最终使孩子由于没有获得成人的有效帮助出现了与同伴进行比较时所产生的自卑感。使孩子自己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学习或不需要学习。
近年来,国内兴起了探索教育反思教育的热潮,随着大量的国际先进国家教育理念的引进,很多家长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教育理念,在抛弃已有的不良教育传统以后,不断地摸索实践着新的教育理念。这给国内的家庭教育者带来了新的空气,也给孩子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在操作过程中,还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有一些家长在读了有关给孩子自由的理论后,就会完全放养孩子,当孩子进入人群后遇到冲突,家长却显得迷茫和不知所措,进而开始怀疑自己接受的理念是不是错误的。还有一些家长,接受了一些新的理念,又不敢放弃旧的理念,自己在矛盾冲突中挣扎,也感到非常痛苦和迷茫。
其实,帮助孩子成长是一件快乐的事儿。所谓帮助孩子,就不是不管孩子,帮助本身蕴含着引领和训练的意味。如,当一个孩子表现出反社会行为时,家长的反应对孩子将来的行为中是更多的反社会行为还是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起着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当孩子在家长的面前表现出一个反社会行为时,家长是表示生气、惩罚还是没有表示,或者严厉制止,其结果会完全不同。所以孩子是需要帮助的。帮助孩子的人自己也会获得成长的快乐。
我们将适合孩子的真正能让孩子幸福成长的方式叫做成熟的教育,将能够使孩子发展出良好的人格品质和内在能力的教育叫做建构性教育。而这种教育的口号是: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句话意味着,做鞋的人一定要让穿鞋的人感到舒适。舒适的先决条件就是鞋子适合于脚。对于教育来说,只要适合于孩子,孩子就不再感到困惑。
孩子要用十几到二十年来学习,如果学习使他们痛苦,那么在一日里,他们至少要痛苦8至12个小时,在一个月里,他们要痛苦22天到30天,在一年里他们要痛苦200多天到300多天。人对于痛苦的承受是有限的,超过了极限,人内心中快乐的法则就会启动,这个法则启动之后,人就会没有理性地逆反和抗拒,如果说人在生存中需要终身学习,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人如何能适应生存?所以教育者和家长只有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幸福感,孩子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实际上,人是一个热爱成长的动物,成长本身就会给人带来幸福感。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禅师正与皇帝谈佛论道,旁边的宰相忍不住了,他说大师,什么是“无明”呢?禅师露出一脸不屑的神色说:像你这种人还配得上问这样高深的问题?一句话,气得宰相浑身发抖,但碍于皇帝的情面又不能发作。这时候,禅师一下子温和起来,说“无明”嘛,就是你现在这个样子。宰相大悟,叩头谢恩……
这是个制造与运用教机的经典例子。“无明”这个词,含义太丰富了,写本书也不一定能讲明白。人的愚痴,为什么愚痴;人的贪婪,为什么贪婪;人的烦恼,为什么烦恼;遇事想不开,为什么想不开;感到不快乐,为什么不快乐;就算快乐了,还会乐极生悲,为什么?这些愚痴、贪婪、烦恼、想不开、不快乐都从哪里来?它们的根源是什么?可以说,所有人心中存在着的“阴影”都属“无明”的范畴。就算禅师给宰相讲,也不知讲到何年何月他才明白。就算明白了,这个关于“无明”的道理能不能进入他的心灵、落实到他的行为上去呢?
禅师没下这样的功夫,他只是“不经意”地,弹指之间,难题便灰飞烟灭了,而且解决了全部的问题——既让宰相“看见”了“无明”,又让他刻骨铭心。说禅师“不经意”,但这不经意的.背后,却是绝对的“经意”,是真正的匠心独运,如果没有高超的智慧,绝对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可以想见,在经过这个刻骨铭心的瞬间之后,宰相不但会认真思考“无明”,还会拿出实际的行为清除“无明”,从而将“无明”的“理”化作“无明”的“行”,达到知行合一。
我们的“教机”也是这样,面对“风云变幻”的课堂、“信马由缰”的孩子,作为教师,如何将知识、智慧、情感、爱传递过去,不但要传达到大脑里,更要种植在心灵里,让知识化为智慧,让智慧升华为爱。这就需要教师智慧地教学,而智慧教学的关键,就是寻找、制造、把握与深化教机。
教师如果能把握这样的机会,他就可四两拨千斤,不然,只能千斤拨四两。
所以说,一个合格的老师必须是运用教机的高手。教机从寻找或制造到把握一环扣一扣,最终都要引向深化与升华。我对老师说:我们虽然经过长期的培训,每个单元、每一节课都写了详细的教材让大家阅读,每个星期还要备课写教案,写好教案还要坐在一起讨论,但是,进了课堂,都不是了,要把教材、教案统统扔到一边。这时候教案在哪里呢?在孩子脸上。孩子才是你的教案!
课堂上,你必须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你不要尽想着那个本本上写着什么,你的眼睛要看着孩子。你要随时准备变化,应对变化。在我们的课堂上,变化是正常的,没有变化就不正常。
这就像打太极拳,你出什么招式决定权不在你,而在对方。你得根据对方出的招数出招。但是,这样说并不是平时不准备了。备课是战略,讲课是战术;只有备课下了工夫,讲课才能灵活地应对。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发现设计的方案根本不能用,所以,老师要嘴在讲课,眼要扫视,心在感受,每个孩子的状态、眼神都要尽收眼底。要是孩子的目光是木的,散的,没有光泽的,就会知道你的方式行不通,就要适时地调整,直到调整到孩子喜欢为止。要是能达到讲课的时候眼睛不再看教案,大脑不再想教案,看着孩子的脸,举重若轻、口若悬河,你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素质教育的老师。
如果你满脑子都想你的教案,第一段说的什么,第二段说的什么,你的内心就没有空间,眼睛也没有机会观察孩子的状态了,你这是让孩子顺应你,而不是你顺应孩子。
老师是鞋,孩子是脚,这个观念在教机的使用上更为适合。有次我们上创造课,课名叫“荷花池中的女鬼”,引导的时候,引出了梦的话题,大家便开始讲述自己做过的梦,有个孩子说梦见花仙子,七彩的光,捧着一把月季花,用很优美的姿势抛洒下来,落在她的身上。哎呀,那么香,那么美,那么幸福。另一个孩子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有一次梦见我爸放屁嚼牙打呼噜,把我给吵醒了。于是全班停下来讨论,这是梦呢,还是不是?美好呢,还是不美?结论是,这不是梦,是把现实与想象混淆了,就算是梦,也是粗俗的、恶心的、不文明的。
结果,老师改变了原来的设计,上成“我的梦”。
利用教机也有无意识的情况,比如电影《一个也不能少》中的那个女孩,一开始当老师时只把内容抄到黑板上就不管了,孩子一出教室她就像老鹰抓小鸡一样抓回教室,然后就拿根木棍蹲在教室门口抠土,孩子闹翻天她也不管。到后来,为了找那失学的男孩,全班的孩子到砖厂搬砖,这就出现了数学问题:每人每天能搬多少,全班每天能搬多少,每块砖多少钱,每天能挣多少钱,多少天能挣够去县城的路费。计算来计算去,不是写错了,就是忘了点小数点。后来,那个砖厂老板发了善心,给了一些钱,没想到车费不是原先听说的价格,钱不够了,大家都来想办法,帮老师蹭车……在这个过程中,全班孩子的智慧、同情心、合作精神全部调动起来了。这个女孩根本不会教学,也不知道这就是教机,她是在无意识当中利用这个教机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要灵活地理解教机,教机不光是参与式的,有的时候,不参与也是一种教机。比如有次“经商”课上,一个孩子开了家“咖啡馆”,却没人来喝,一个人蹲在“摊位”上,孤苦伶仃地守着两杯咖啡。这个教机是:老师不能帮他,让他充分体验“生意”的艰难,让他尝一尝被孤立的滋味。老师的不帮,就等于给他提供了发现自己缺点的机会,让他承受缺点带来的痛苦,在痛苦中修复自己。
有次我在五岁左右的班里上“大怪鸟”,一个孩子拣了只死鸟,我觉得这是个情感培养的好机会……情感的培养必须利用教机,如果专意去做,就假了。
我说这只鸟不知道怎么死的,是得病死的呢,还是被人打死的?不论怎样死,死之前肯定特别痛苦。我们也不知道它的妈妈在哪里,临死之前它连妈妈的爱都得不到,死之后妈妈也没法与它告别,老师心里很难受。
孩子听了,都很悲伤,要求摸摸这只小鸟,我把鸟捧在手心,轻轻地理了理它的羽毛,再轻轻递给其中的一个。孩子轻轻接过去,也轻轻理了一下羽毛,轻轻掀开翅膀,捧起它的爪子。
我问孩子感觉到了什么?他们说:感觉软软的、凉凉的,特别可怜。
然后,一个一个传递下去。每当传给下一个时,我都让他先递给我,再由我往下传。每传给一个孩子,都要将那个动作重复一遍。为什么这样做呢?每当孩子传给我、我又递给下一个的时候,我接的动作、递的动作特别轻柔:轻轻地接,轻轻地递。毛弄乱了,我会轻轻整理一下……实际上,我在传递一种情感的语言。孩子们接受了我的传递,受到感动,就开始关爱、同情小鸟了。有的动作稍稍重一些,其他孩子就会说:轻一点,它会疼的。
生命中没有“更死”
这说明孩子对于死的概念还不知道,这又是一个教机。我问:这只小鸟是不是死了?有的说死了,有的说没死,只是昏迷了。我说昏迷是有呼吸的,死没有呼吸,我们确定一下,看它有没有呼吸?如果有呼吸,看看能不能把它救活?
案例分析:我儿子今年15岁,已上初三,平时学习尚自觉,成绩中上等,只是他紧跟时尚,不勤俭节约。为此我常教育他,可他常常与我顶嘴,总是强调“时代不同了”,说我老生常谈,顶嘴后几天都不理我。
家庭心理医生:孩子顶嘴当然是坏习惯,是一种出气的方法,带有挑战性,常常激化矛盾,造成家庭不和,甚至引起离家出走。如何化解“教育--顶嘴”这一对矛盾呢?
心理学界普遍认为,12-16岁是孩子的“心理断乳期”,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了,极易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对社会、对人生有着与父母不同的看法,不要父母处处管自己,于是与父母时时顶嘴,事事抬杠。据统计,爱顶嘴的孩子约占绝大多数,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对孩子的顶嘴,家长一不要害怕,二要教育引导,三要注意方式。这要先从家长自身做起 。
一、不要轻易责备孩子 。常常不讲方式、不分场合地批评孩子,是父母的通病。有些批评十分尖锐,却不完全正确,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渐渐引起孩子内心的愤恨、埋怨,甚至记仇。所以批评孩子前要弄清缘由,不要乱批评;需要批评时,注意语气、场合和方式;批评时要循循善诱,使他心甘情愿接受。而对孩子的困难和挫折,要真心帮助解决。这样,孩子还有什么理由与你顶嘴呢?
二、尊重孩子自尊心。 对有问题的孩子,可以用启发、引导的方式,不摆家长的架子。只有自尊自爱的人,才会奋发向上,成为有作为之人。再者,爱顶嘴的孩子很有见识、内涵和智谋,只要正确引导,他们会早日成才。
三、孩子有理时可以申辩。 对顶罪的孩子,不要谩骂、更不能体罚。要在家庭中发扬民主,鼓励孩子申辩。这可使孩子感觉到无论做什么,只有有理才能站稳脚跟,这对发展孩子个性极为有利。孩子有时可能会狡辩,这时你可正确引导,与孩子充分摆事实、讲道理。这是一种锻炼,可使孩子学会从各种困境和挫折中摆脱出来。
孩子健康成长不只是需要身体上的营养,心理养分更不能少。
家长朋友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健康快乐的成长。大家可否知道,其实在给孩子补充一些身体上的营养外,针对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应该给孩子不同的心理营养。如果不能满足其心理营养,那么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一定是欠佳,家长应给孩子哪些心理营养呢?
第一个心理营养——无条件的接纳
0-3个月,孩子一出生,需要的第一个心理营养叫无条件的接纳。刚刚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他不能自己寻找食物。他要等待爸爸妈妈喂他,需要他的父母亲帮助他,安慰他,照顾他。孩子他什么都知道,只不过他不会讲话,他有很多需要,但他只会用哭来表达。需要他的父母亲能够无条件的接纳他。你不知道以后我会不会孝顺,你也看不出来我到底好不好看,你不知道我乖不乖。但是,你没有条件地来爱我,即是你什么都不知道!
第二个心理营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孩子要意识到,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即使你很忙即使你的身体很不好,可是我很饿,我不舒服,我生病,你都能马上放下所有的一切,先来满足我。那么我会知道,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对于母亲而言,来做这些,不难。因为妈妈在生完孩子以后,会分泌一种叫本体胺的东西。有了本体胺的分泌,母亲会为愿意为孩子提供一切。从身理上,提供乳汁,从心理上,无条件地爱孩子。在妈妈的眼里,孩子是最美的,最完美的。没有任何事情比孩子更重要。
第三个心理营养——安全感
他在这个阶段,心里营养不够,也就是他的安全感不够,安全感不够他就没有办法分离。他也就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以情相系的人。以情相系就是用感情与别人联系。如果他没有,他整个人就会充满恐惧和害怕在里面。而这时我们能为孩子做的就是要很注意夫妻之间的关系。你们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不是物质,孩子那么小,他不需要那么多物质,而是父母亲相互间良好的关系。父母关系好,他自然很开心,因为孩子的世界就是他的父母。如果父母常吵架,常相互指责,孩子就会害怕,而他不会表达他的害怕时他就会用很多古怪的行为来处理。所以当看到我们的孩子行为古怪时,那表示孩子他不知道如何处理他自己的情绪。所以我们认为,妈妈最好的功能,就是给孩子安全感。你怎么样给孩子安全感呢?
家长朋友们,你们是否忽略了给孩子心理上的营养呢?在孩子成长的阶段要分析孩子不同的心理,给他不同的心理营养,这样才能保证除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㈢ 公文处理过程中常见的70个问题及解决办法(一)
一、“公文”“文书”“文件”三者有什么不同?
【解答】文书、公文、文件这三个概念很相近,不是专门从事公文处理的人来说,很难将其严格区分。从内涵来进,在许多情况下都是通用的,且有同一性。文书的核心主体部分就是公务文书,而公务文书就是我们常用的公文;公文包括法定公文和非法定公文,而法定公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件。再有,在日常称呼上,这三个概念也略有区别。党政机关一般称公务文书为公文或文件,由此可见,三者在某种意义上是相同的,且内涵一致。但也有一定区别,即文书的外延较大,它包括公务文书和私人文书;公文的范围次之,它包含法定公文和非法定公文;文件的范围较窄,主要指法定公文。另外,文书是一个集合,指在各种公务活动中产生的文字材料(私人文书除外),公文也如此;而文件不仅是一个集合(指文件的全部),同时也是一个具体名词。
二、怎样修改文稿?
【解答】在公文写作中,文稿的修改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程序。修改文稿主要是对文稿进行进一步加工创作、规范和润饰。其范围主要包括:深化主旨,审查内容,调整结构、语序、句群,修正标点符号和语句,调整格式项目等。文稿的公文修改主要把握从以下七个方面:
一看标题。标题主要由“单位名称+事由+文种”构成(有时只有“事由+文种”),主要要看标题是否完整,事由概括是否准确,文种使用是否正确。而其中相近文种混用是常见的错误,应予特别注意。
二看主旨。主要看公文主旨要求是否正确、深刻、有针对性。在此方面常见的有不切实际、失之肤浅等错误。主旨修改是一件大事,必要时应与领导或相关同志共同讨论。
三看材料。一篇文稿,材料主要根据主旨的需要来确定,所以在修改时,主要看材料是否得当、真实、充分,表达是否精准。文稿材料需要修改的情况主要有:一是更换材料,即改用能说明本质问题的典型材料;二是删繁就简,即把叙述过多,且不必写的过程以及该简而用详用的部分删简提炼;三是增添材料,即对叙述不完整,表述简单,该说未说,事实不全,部分有事实但无理论或政策依据的,或有理论但事实不足的部分,进行添增,从而准确达到表达效果。在写作过程中,对没有认真核实的假材料,或写错的数字、时间等内容要进行全面修改,做到实事求是、去伪求真。
四看结构。结构服务于主旨,一篇文稿结构有问题,必然会影响主旨的表述。在修改时主要对层次安排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该文种的结构特点,文章中段落的过渡和照应是否周全、严密。
五看语言。文稿的语言是正确表达文意的载体,公文的语言提倡准确、简洁、庄重、朴实、得体,反对假、大、空、套话、废话。在语言修改时,主要看用词是否准确,句式是精准简洁;对多余冗长,不准确的词句要及时删除、修改。
六看标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能准确把意思、语气表达清楚,也能体现一篇文稿的质量好坏,甚至体现了公文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七看数据。文稿中的数据是正确表达文意的基础,它体现了公文的严肃性、庄重性。文稿所需的数据是否准确,缺少或多余,都会损害公文的执行效用。所以在修改时要对数据进一步确认,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与权威性。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一稿就通过、一稿就成为精品的文章不是没有,但为数极少,多数文章要经过反复修改、不同环节修改才能成文。通过修改则“瑕可以瑜,瓦砾可以为珠玉”。公文是党政机关发布和传达方针、政策,依法行政和公务活动的工具,为了保证公文的质量、发挥公文的工具性功能,在公文写作过程中,文稿的修改必不可少,只有通过不断的修改和锤炼,一篇好的文稿才能成型。修改好的文稿,最后送领导签发同意就转为定稿。
三、怎样校对文稿?
【解答】校对就是对即将交付刊印的定稿进行阅读校样。它是保证公文文字质量的最后关口。文稿虽已精心修改、仔细审核,文字表达趋于完善,但文稿中在仍然会存在讹、多、衍、倒现象,以及标点错误等问题。如不加以校正,势必影响公文的严肃性,甚至造成歧义,使公文难以受理执行。通常的校对方法有三种。
一是默校,一般由一人默校定稿、校阅正文。
二是唱校,亦称读校,即由一人朗读定稿,另一人或数人阅看校样。
三是通校,即不看定稿,只通读校样全文,一般用于最后一次校对。
为避免先入为主,一般由专门的校稿人员进行初校或二校,终校应由撰稿人进行。为了避免囿于成见,重要公文应由三人分别担任一、二、三校,校毕之后,还应在看一遍清样,以防止更改不慎而引起误失。
四、公文写作中,实施意见和指导意见的区别?
【解答】在公文处理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关于加快××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快××工作的实施意见》这样的标题,那这二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了?一般来说,指导意见主要对工作进行指导,体现一种协商的态度,在具体工作中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规定性与变通性相结合,在执行过程中允许相关单位有所创新和发挥,指令性色彩较弱。指导意见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文字较多,主要是对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目标步骤、工作措施做一个总体部署。而实施意见在涵盖以上内容的同时,在工作措施上会更为具体,甚至包括一些具体的工作安排。指导意见和实施意见都是一种意见和建议;前者主要在宏观层面的提要求、定原则,后者主要在微观层面的抓落实、定方法。
五、发布人事任免,究竟是用“决定”还是“通知”?
【解答】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而人事任免对一个单位来说当然是重要事项,所以用决定来发布人事任免,应该说是无可非议的。但《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同时也规定,“通知”有任免人员的功能,因此,在时间工作中,就需要依据具体情况来恰当运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严肃程度。首先看被任免人的级别,一般的行政单位,在自己职权范围内任免重要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可以用决定,而一般人员的人事变动安排用通知即可;其次看任免的缘由。当本单位管辖范围内的负责同志犯有严重错误,必须立即免去职务时,或某同志完成某项工作任务中表现特别突出,需要破格提拔时,合适用决定。也就是说,重大或需说明任免理由的人事任免宜用决定,不需说明理由的或一般的、正常的人事任免应用通知。二是管理权限。有些单位领导人和二级机构负责人的人事任免权在当地人事组织部门。这种单位在发布不属于自己管辖权限的人事任免事项时就只能用通知,在将人事组织部门的任免结果公之于下属单位时,文中还要加上任免依据,例如“经××批准”等。三是是否需要存档。按照规定决定可以存入本人人事档案,而通报与通知不能存人本人人事档案。
六、用于奖惩时命令、决定、通报应当如何加以区分?
【解答】命令、决定和通报都是《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规定使用的可用于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的法定公文,正因如此,在使用过中常被人们错用或混用。对于这三个文种,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主要考虑发文机关的级别、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等。
命令文种。由于我国宪法对发布命令有严格的权限规定,通常只能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各部部长、委员会主任以及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才有权发布命令,具有很强的指挥性和权威性。即便是县级人民政府,一般都是在遇到特大突发事件时,才使用命令。
决定文种。决定所涉及的表扬或批评事项较之通报更为重要和严肃,发文机关级别也通常较高,影响力也大,能在更广泛范围内起到教育和导向作用;由于决定不载明具体情况,只能使受文者大致了解情况定。
通报文种。通报所涉及的内容事项不如决定表扬或批评的事项突出,影响也不是很大,只在较大范围内,一般性地号召大家学习或告诫大家引为借鉴;通报可以将事项情况详尽具体地载明,所以,但如果发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受文者学习和借鉴,则用通报为宜。
七、“报告”和上行“意见”有什么区别?
【解答】在行文方向上,“报告”和上行“意见”完全一致,而且他们的内容也很相近,均含有陈述性的内容,且在陈述情况的基础上,都提出了工作建议和意见。但两者也有不同之处,主要是:“报告”侧重于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多数情况下不谈今后的工作建议和意见,也不需上级批示;只有在必要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要求上级予以批转,既所谓的“呈转性报告”上行“意见”虽然也陈述情况,但其情况具有特定的内容,通常是对工作中重要问题做出的分析与见解,而不像“报告”那样对工作情况的综合与归纳,“意见”中陈述情况的目的在于给建议意见的提出做铺垫,而所提的建议意见,是需要上级给以批示或批转。
八、上行的意见与请示有什么区别?
【解答】在行文方向上,两者完全一样。但是,凡是向有隶属关系的上级要钱、要物、要机构、要编制、要干部、要出境出国等问题时,都要用请示,而不能使用意见或报告。意见主要是向上级(可以有隶属关系,也可以不是)要“政策、办法”等软件,就是要求上级同意其所提出的建议意见。
九、请示文种的标题,在关于之后可否加入“申请”或“请求”二字?
【解答】“请示”即为“请求批示”之意,已明显蕴含向上级机关的申请的意思,如果标题中事由部分再在介词“关于”之后加“申请”或“请求”等词语,属于用词重叠,造成语病。所以,不可在关于之后加入“申请”或“请求”二字。
十、向业务归口管理部门请求批准事项时,是用函还是应当用请示?
【解答】归口管理是一种授权管理,该机关代行上级机关职权,属于奉命行事,应该用请示文种。如:宣传部门管理党校。
十一、法律、法规、规章和类规章文件的主要区别,以及它们制定时有什么不同?
【解答】法律、法规、规章这三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主要区别如下:
(一)法律。从广义上讲,泛指法律的整体;从狭义上讲,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指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颁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如《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
(二)法规。主要由国家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组成。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相关法律制定规范性文件,称为“国家行政法规”,其文种主要包括条例、规定、办法;由地方即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人大及常委会,以及省、自治区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及其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称为“地方性法规”,其文种主要包括条例、规定、办法。
(三)规章。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根据相关法律(狭义的法律)和法规(国家行政法规),在其权限内制定的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文件,称为“部门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称为“政府规章”,这两种规章使用的文种中主要是规定、办法等,不得有“条例”。
(四)类规章性文件。一些地区、部门根据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规章而制定的不属于法规、规章的规范性文件,称为“类规章性文件”。
十二、用命令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有什么限定?
【解答】根据规定,具有制定、发布行政法规、规章权的国家行政机关,才能制发行政“公布令”。具有“国家行政法规”的制发主体是国务院;具有制发“部门规章”的主要是国务院各部门;具有“政府规章”的制定主体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城市、计划单列市的人民政府。以上这些单位或部门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章,都可用“公布令”来发布。而其他一些地区和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而制定的,不属于法规、规章的“类规章性文件”,不能用“公布令”发布,只能用“通知”予以发布。
十三、如何解决转发上级“通知”时,标题中存在几个通知重复出现的问题?
【解答】按照惯例,为防止标题中“通知”重叠和繁琐,可省略中间层次和自己所使用的通知,只保留文件初发处的一个“通知”。如:县政府转发市政府转发的省政府文件,其中,市政府就是中间环节,可省略,即标题可变成《××县人民政府转发××省人民政府关于××××(事由)的通知》。为了弥补因此造成的标题不完整的遗憾,应把被删减的中间层次写进公文的开头。如:“接市人民政府转发《××省人民政府关于××××(事由)的通知》(×府发〔2017〕×号),现转发给你们······”或“接市人民政府关于转发《××省人民政府关于××××(事由)的通知》的通知(×府发〔2017〕×号),现转发给你们······”
如果是转发上级行政机关制发的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及类规章性文件时,可直接写成“《××县人民政府关于转发〈××省人民政府××××(事由)〉的通知》”。
十四、怎样拟写批转和转发性通知的标题?
【解答】在公文处理实践过程中,批转和转发性通知是其常的通知类型。其中,批转性通知用于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公文的处理(上对下),转发性通知下级机关对上级机关以及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公文的处理(下对上或平级之间)。该类型的通知正文部分的写法比较简单,但其标题的写法确有一定的难度,主要难点是标题写得过于拉杂冗长。如《××县财政局关于转发××市财政局关于转发××省财政厅〈关于在××××××活动的通知〉的通知的通知》,其中介词“关于”和文种“通知”均多次重复,显得冗长累赘,让人读起来难得要领。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了,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只保留一个介词“关于”。从公文处理实际来看,介词“关于”有时出现在“批转”“转发”的前面,有时又出现在“批转”“转发”的后面。至于如何确定,主要看被批转、被转发的原文标题中是否有介词“关于”,如果原文标题中有,则应该省略;如果原文标题中没有,则应该添加。如《××县财政局转发××省财政厅〈关于在××××××活动的通知〉》,如《××市财政局关于转发××省财政厅〈××××××活动方案〉的通知》,一般而言,介词“关于”出现在“批转”“转发”的前面,其所批转或转发的对象多为法规、规章或工作方案、工作要点之类的文种。如《××县人民政府关于转发〈××省人民政府××××工作方案〉的通知》。
二是省略转发的中间环节。如《××县财政局关于转发××市财政局关于转发××省财政厅〈关于在××××××活动的通知〉的通知的通知》,先后涉及3个环节,其中“××市财政局”为中间环节,拟写时应予省略,即《××县财政局转发××省财政厅〈关于在××××××活动的通知〉》,以趋简化。但要注意的是,省略之后的中间环节,一定要在公文正文的开头部分作出具体交代,说明清楚中间环节,不然给人以突兀之感,还以为是直接接省级部门的文件。
三是去掉书名号。无论转发的环节多少,被转发或被批转的原文标题中的书名号都应省略。
四是被批转、被转发的文种为通知时,只能保留一个;如果不是通知,而是意见、报告、请示之类的文种,则应保留一个通知。
因此,上例标题即应简化为《××县财政局转发××省财政厅〈关于在××××××活动的通知〉》。
十五、如何准确编制和标注发文字号?
【解答】在公文处理过程中,发文字号是公文的“身份标识”。正确编制发文字号,能方便公文的登记、查询、引用和归档管理。发文字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发文顺序号组成。联合行文时,使用主办机关的发文字号。根据《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T 9704-2012)规定“发文字号应当编排在发文机关标志下空二行位置,居中排布。年份、发文顺序号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年份应标全称,用六角括号“〔〕”括入;发文顺序号不加“第”字,不编虚位(即1不编为01),在阿拉伯数字后加“号”字。
“上行文的发文字号居左空一字编排,与最后一个签发人姓名处在同一行。”
发文机关代字在发文字号构成的三要素中,拟制难度最大,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行政区域代字。使用某一地域的规范化简称,如北京用“京”、上海用“沪”。
二是机关代字。应该使用机关及其职能部门系统内通用的规范化简称作为统一的机关代字。如党委用“党”、政府用“政”或“府”、政府办公部门用“政办”或“府办”、交通行政管理部门用“交”、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用“农”等。
三是发文形式代字。除信函式公文在机关代字后标注“函”以外,其余发文一般都用“发”作为总的发文形式代字。但为了跟好的区分发文的不同类型,很多地方增设了,上行文用“报”“请”“呈”等,会议纪要有“专议”“议”,电报用“发电”等;党委还设有“字”。但现目前,很多机关在文号中是以“发”“呈”“函”三字分别作为下行文、上行文、平行文的发文类型代字。
把区域代字、机关代字、发文类型代字三部分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地方党政机关的发文代字。
十六、领导人签发文件和公文正本标注签发人姓名有何区别?
【解答】两者有相同之处即签发人姓名一致,不同之处如下:
一是承担的主体不同。前者是领导人亲笔书写的;后者是文件格式要求标注印制的。一般领导人签发在前,印刷标注在后。
二是标识的载体不同。前者签署在定稿的发文用纸上;后者标印在文件正本的眉首处。
三是标注的内容不同。前者还签署了签发意见、签发人姓名、签发日期等;后者仅有签发人姓名。
四是作用不同。前者使文稿生效;后者主要是为上级机关就该文件进行沟通提供方便。
十七、怎么设定发文机关标志的字体和大小?
【解答】发文机关标志是公文版头格式的重要要素。《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T 9704-2012)中明确规定,推荐使用小标宋体字,而字号的大小却没有具体规定,从造成发文机关标志字号大小不一的混乱现象,且基层单位最为普遍。为了统一规范,依据醒目美观的原则,大家可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原则不大于上级机关发文标志大小(如果上级机关的发文机关标志确实较小,可与之一样);二是最大不能等于或大于22mm×15mm。
十八、《党政机关公文格式》( GB/T 9704-2012)中对公文标题的排列是怎样规定的?
【解答)根据《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T 9704-2012)的规定,公文标题“一般用2号小标宋体字,编排于红色分隔线下空二行位置,分一行或多行居中排布;回行时,要做到词意完整,排列对称,长短适宜,间距恰当,标题排列应当使用梯形或菱形。”
十九、怎样正确使用公文标题中的发文机关名称?
【解答】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的规定,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文种组成。其发文机关名称为应使用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根据《应用指南》的解释,当单一机关行文或者3个以下(含3个)机关联合行文时,应将所有发文机关名称列出;当4个以上(含4个)机关联合行文时,可以采用排列在前的发文机关名称加“等”的形式加以表述,例如“×××等18个部门关于××的通知”。
二○、什么是主送机关?应当怎样标注?
【解答】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的规定,主送机关就是公文的主要受理机关。主送机关应当使用机关全称、规范化简称或者同类型机关统称。准确确定公文的主送机关,是公文发出后,能否得到及时贯彻落实和处理的一个关键性因素。非普发性公文(含下行文、上行文、平行文),一般只有一个主送机关,即这份公文的接受办理者只有一个。普发性的公文(下行文),才可以有多个主送机关。还有一些公文并没有主送机关,如“公告”文种,由于“公告”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一般需要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以及网络向国内外公开发布和传播,因此没有特定的主送机关。
根据《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T 9704-2012)规定,主送机关一般编排于标题下空一行位置,居左顶格,回行时仍顶格,最后一个机关名称后标全角冒号。如主送机关名称过多导致公文首页不能显示正文时,应当将主送机关名称移至版记。主送机关名称移至版记时,一般用4号仿宋体字,在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之上一行、左右各空一字编排。“主送”二字后加全角冒号和抄送机关名称,回行时与冒号后的首字对齐,最后一个主送机关名称后标句号。既有主送机关又有抄送机关时,应当将主送机关置于抄送机关之上一行,之间不加分隔线(抄送机关编排方法同主送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