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解决方法 > 检测肠蠕动方法

检测肠蠕动方法

发布时间:2024-07-15 17:19:09

⑴ 排粪造影+结肠运输试验和肠镜这两种检查方法那种好请说明原因

【病因学】

排便的过程大致分为两个步骤:①粪便向直肠推进:在正常情况下肠道总蠕动每天发生3~4次,使粪便迅速进入直肠,扩张并刺激直肠粘膜,引起排便反向;②直肠的排空:当粪便充满直肠后即发生便意。排便动作受到大脑皮层和腰骶部脊髓内低级中枢的调节,通过直肠收缩、肛门括约肌松弛、腹肌及膈肌收缩而将粪便排出肛门。肠的总蠕动常常由胃-结肠反射引起,故排便常发生于进食之后。

因影响排便过程而发生便秘的因素有许多,其中重要的有:进食过少、食品过于精细缺乏残渣、幽门或肠道梗阻、结肠张力过低、乙状结肠过度的和不规则的痉挛性收缩;以及腹肌、膈肌、肛提肌及(或)肠壁平滑肌收缩力减弱等。

便秘的分类按病程或起病方式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便秘;按有无器质性病变可分为器质性或功能性便秘;按粪便块积留的部位可分为结肠和直肠便秘。结肠便秘是指食物残渣在结肠中动进过于迟缓,而直肠便秘是指粪便早已低达直肠,但滞留过久而未被排出,故又称为排便困难。此外,还可按病因分类。下面主要讨论器质性和功能性便秘。

(一)器质性便秘

1.直肠和肛门病变 直肠炎、痔疮、肛裂、肛周脓肿和溃疡、肿瘤疤痕性狭窄等。

2.结肠病变 良恶性肿瘤、肠梗阻、肠绞窄、结肠憩室炎、特异性(如肠结核、阿米巴肠病)与非特异性炎症(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肠粘连等。

3.肌力减退 肠壁平滑肌、肛提肌、膈肌或(和)腹壁肌无力、老年、慢性肺气肿、严重营养不良、多次妊娠、全身衰竭、肠麻痹等,由于肌力减退而使排便困难。

4.内分泌、代谢疾病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肠肌松弛、张力减低;甲状腺功能减退和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时肠的动力减弱;尿崩症伴失水、糖尿病并发神经病变,硬皮病等,均可出现便秘。

5.药物和化学品 吗啡和阿片制剂;抗胆碱能药、神经节阻断药及抗忧郁药;次碳酸铋、苯乙哌啶以及氢氧化铝等,均可引起便秘。

6.神经系统疾病 截瘫、多发性神经根炎等累及支配肠的神经、先天性巨结肠等可发生便秘。

(二)功能性便秘

1.单纯性便秘

(1)进食过少或食品过于精细,缺乏纤维,对结肠运动的刺激减少。

(2)排便习惯受到干扰,由于精神因素、生活规律改变、长途旅行等未能及时排便。

(3)滥用强泻药,使肠道的敏感性减弱,形成对泻药的信赖性。

2.肠道易激综合征 便秘是本征的主要表现之一,是由胃肠道平滑肌的运动障碍所致。

【病理改变】

排便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运动过程,有多个系统参加,受多种因素影响。消化道自身病变可以引起便秘,其他系统病变也可以通过影响消化道的结构与功能而引起便秘。

病理生理:一般认为,由于内容物在小肠通过的时间仅占全肠道通过时间的一小部分(约10%),故小肠通过时间在便秘的病理过程中不占重要位置。有人曾对慢性便秘患者的小肠通过时间作过研究,发现有轻度的延长。有便秘症状的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患者,经治疗后,其小肠通过时间缩短。

小肠内容物到达结肠后,便成为结肠菌群的培养基,使菌群大量繁殖,其量可达结肠固形物的一半,并与其他成分一起,构成粪便,以每小时约5cm的速度,缓慢向远端移动。

结肠结构与功能直接影响结肠运动,因而与便秘的关系十分密切。影响结肠平滑肌结构的疾病可引起便秘,并可能与某些巨结肠的形成有关。这类疾病常导致平滑肌细胞数量的减少,而代之以纤维化,使结肠壁变薄,动力下降。影响结肠功能的因素尤多,包括结肠的蠕动方式、结肠内压力的改变、神经系统、激素、调节肽等。

近年来,肠壁神经丛的重要性受到人们的重视,被称为“肠脑”。除大家熟知的先天性巨结肠外,一些作者陆续报道了特发性巨结肠、巨直肠,甚至一些没有巨结肠外观的便秘患者,其结肠切除标本,显示有明显的肠肌间神经丛异常。

结肠粘膜的吸收功能和结肠容积的大小,也与便秘有密切关系。吸收功能直接影响肠内容物的性状,结肠肠腔容积也可影响粪便的运行方式。

平时,固态粪便储存于乙状结肠甚至降结肠中,当乙状结肠或更近端的结肠收缩时,可将粪便驱入直肠,引发排便反射。

直肠平时一般呈空虚状态,直肠瓣以及耻骨直肠肌收缩形成的肛管直肠角,可阻止粪便进入直肠肛管。少数人直肠中可存有少量粪便,但不引起便意。当上方结肠收缩将粪便以一定的量和一定的速度驱入直肠时,可引起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进入直肠的粪便对直肠产生机械性扩张,使直肠内压升高,通过直肠壁内反射,使内括约肌弛缓、张力下降,肛管压力降低,这种反射呈容量依赖性和速度依赖性,即指在一定范围内,进入直肠的粪便的量越大,速度越快,内括约肌弛缓的幅度就越大、越快。与此同时,盆底肌、外括约肌则反射性收缩,刺激于分布盆底的排便感受器,冲动至大脑皮层产生便意,并引起直肠平滑肌解除其张力收缩,使盆底诸肌、耻骨直肠肌、外括约肌松弛,盆底下降呈漏斗状,肛管直肠角变大,肛管压力下降;同时,直肠和远端结肠反射性收缩使肠管缩短,肠腔内压增高;因便意得以顺利排出。如环境不允许排便,则盆底肌、耻骨直肠肌、外括约肌主动收缩,不让粪便进入肛管,同时,直肠、结肠亦适应性松弛,直肠内压下降,便意逐步解除,如仍不理会便意,粪便将在直肠逆蠕动下返回上方结肠。上述排便反射过程的任何环节受到干扰,都将破坏这一反射,引起排便障碍。

便秘患者中,缺乏便意是最常见的主诉之一。其中,部分患者是因直肠壶腹容积过大,不能感觉正常容量的粪便的刺激;而更多的患者则是由于长期忽视便意,而导致直肠感染功能的逐步降低。

内括约肌弛缓功能障碍是引起出口阻塞的原因之一,其典型代表是先天性巨结肠,以远疫直肠张力性收缩和内括约肌不能反射性弛缓为特点。在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内括约肌功能失常如肛裂患者中,内括约肌的静息压力升,但肛肠抑制反射存在。

若盆底横纹肌及外括约肌排便时不能松弛,将使肛管直肠角不能变大,盆底出口不能放开,是造成出口阻塞性便秘的常见原因之一,其病因至今尚未阐明。

另外,某些能明显影响腹压升高的疾患或状态,也能导致排便动力的减少,而影响正常排便。
便秘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可由多种疾病在消化道表现出来的一组症状,故有便秘症状的患者,其临床表现可从下面三方面加以认识。

一导致便秘的原发病的相应表现:如大肠癌可有粘液血便、肿块;慢性肠套叠可有腹痛、包块;肛裂可有排便疼痛、鲜血便;脊髓肿瘤可有神经定位体征;甲状腺功能低下可有畏冷、粘液水肿等。

二排便障碍的表现:

1.自然便次少,少于每周3次,粪便量少,自然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并可逐渐中重。

2.排出困难。可分为两种情形。一种为粪便干硬,如板粟状,难以排出;另一种情形是粪便并不干硬,亦难以排出。有的患者自觉肛门上方有梗阻感,排便用力越大,这种梗阻感越强烈,迫使患者过度用力,甚至大声呻吟,十分痛苦。部分女患者有粪块前冲感,自觉粪块不向肛门方向下降,则是向阴道方向前冲;有经验者用手指伸入阴道,向后壁加压,可使粪块较易排出。部分患者觉直肠内胀满,尾骶部疼痛,排便不全,用手指、纸卷、肥皂条插入肛门后可使排便较为容易。上述症状称为出口阻塞症群。这些患者中,多数(占90.0%)有正常直肠型便意,且便意频繁,每次排便时间延长,平均为23±16分钟,最常者每次排便达2小时。

三伴发症状。除前述原发病的特征性表现外,对于那些常规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的患者,常见的伴发症状腹胀、腹痛、口渴、恶心、会阴胀痛。多数患者均有心情烦躁,部分患者还有口苦、头痛、皮疹等。少数患者表现为神经质,个别有自杀倾向。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分,作者认为慢性便秘证主要有津液不足、气机郁滞、脾肾双虚三症。

一津液不足证:多由产后失血,发汗利小便或数下伤阴,恣饮酒浆,过食辛热,致肠道燥热,或感受风热燥火之邪,或伤寒热病伤津,或素体阳盛,饮水不足,血亏阴虚皆可导致肠道津液不足,失去对粪便后的濡润滑利,形成津液不足便秘证。该证特点是排出涩滞,粪块成块,色多褐黑,味臭量少,3~5日一行,伴有口臭唇疮,舌干口燥,头昏头痛,小便短赤,心烦易怒,五心烦热,心悸失眠,消瘦贫血,食少腹胀,舌红少津,脉象细数等。前人所谓阴虚、血虚、津竭、阳结便秘,最终皆导致津亏液损,因津液不足而粪结,故皆可归之于津液不足证。

二气机郁滞证:多由情志不舒,悲伤忧思,忽视定时排便,久卧少动或久卧病订,进食过少,致气机郁滞,不能宣达,传导失职,糟粕内停而成。痔瘘、肛裂患者,久忍大便不泄,致通降失常,亦是形成本证的常见原因。本证的特点是“气内滞而物不行”。粪便虽不结燥,但排出困难,虽感腹胀,肛门下坠,但蹲厕后无粪便,或排不干净,或排出后仍感坠胀。伴有胸胁痞满,纳食减少,头重昏闷,倦怠身困,腹胀肠鸣,屁多,喛气,苔多薄腻,脉象弦大等。肺失清萧,胃失和降,肝失条达,脾失运化,俱能导致气机郁滞。湿困中焦,风中大肠,亦可使所化失于宣达,传导迟缓,而为便秘。前人所谓气秘、风秘、湿秘,多属此证。

三脾肾双虚证:多由久服泻剂,苦寒作脾,房劳过度,精亏肾虚,致脾虚气弱传送推导无力,肾虚精耗不能蒸化津液,温润肠道,使粪便当出不能出而成。其特点是粪蓄肠间而无便意,虽有便意而努挣乏力,便出十分艰难,排时汗出短气,便后疲乏不堪。伴有头眩耳鸣,气喘心悸,腰酸背痛,腹胀喜暖,小便清长,纳呆食少,排便需长期依赖泻剂,不服泻剂就数日不行,舌淡苔厚腻,脉虚等症。
一体格检查:

1.必须按诊断学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既不可认为便秘是小毛病而马虎对待,以致遗漏重要病变,也不要把便秘的诊断视为难题,动辄使用复杂检查手段,而忽视了一般常规检查,使本来可以较容易发现的病变不能及时发现。但是,对多数慢性便秘患者来说,由于病程很长,过去所作的检查也很多,腹部体征常不很明显。

2.肛门直肠检查:

⑴视诊:有无肛裂、瘘口、痔脱垂、肛周炎症、血迹等。嘱患者作排便动作,有会阴下降者可见盆底以肛门为中心明显向下突出;再嘱收缩肛门,盆底支配神经严重受损者,收缩能力减弱或消失。

⑵直肠指诊:切忌粗暴,应充分润滑指诊指及患者肛门,以使检查无痛,尽量减少对肛管直肠生理状态的干扰。正常肛管可容一指通过,张力中等,嘱患者作排便动作时外括约肌、盆底肌可明显放松。若肛管张力增高,提示肛管附近可能有刺激性病变。如肛管不能通过一指,则肛管有器质性狭窄,常见于低位肿瘤、肛管手术后或不当的硬化剂注射后疤痕形成。部分患者直肠壶腹中可扪及坚硬粪块。若直肠中潴留大量粪便而并无便意,提示直肠无力。直肠前突患者在排便动作时,可在括约肌上、耻骨联合下方扪及袋状薄弱区。直肠内套叠患者,直肠壁松弛,指诊时直肠内有粘膜堆积的感觉,偶然也可扪及套叠之肠壁。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患者,嘱排便时可明显感觉到盆底肌、耻骨直肠肌、外括约肌各部均不松弛;病情严重者,肛直环明显肥大增厚、僵硬、活动度减弱,肛管张力增高,并有明显疼痛。用指诊之食指压迫直肠壶得各方向以检查盆底感觉功能(即直肠感觉功能),可粗略估计感觉功能受损的程度。

⑶肛门镜检查:内痔、低位直肠肿块均可窥及。当直肠粘膜有充知水种、糜烂而难以用一般炎症解释时,应考虑直肠内套叠的可能性。若如有来源不明的血迹,尤为陈旧血迹,应警惕上方肿瘤的可能。

二辅助检查:

1.粪便检查:检查者应争取对患者一次排出的粪便作目测,粗略估计其重量,观察其物理性状。干硬、板粟状的粪块提示激惹综合征。还应进行大便常规及隐血检查。

2.血生化检查:主要针对可导致便秘的内分泌、代谢性因素进行检查。近年来,胃肠道激素与便秘的关系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国外学者已做了一些工作,但结论尚未明确,国内这方面的工作还做得较少。

3.钡灌肠:是诊断结肠器质性病变的主要方法之一。可发现冗长结肠、结肠增宽。如在侧位片上,骨盆入口处乙直肠宽度超过6.5cm,可认为异常。

4.内窥镜检查:主要目的是排除肿瘤性病变。长期灌肠,尤其是用肥皂水灌肠者,可见结肠粘膜水肿、血管纹理不清。长期服用蒽醌类泻剂者,可见粘膜黑变,其颜色从浅褐色至黑色不等。

5.结肠转动功能检查:系利用不透X线标志物,口服后定时拍摄腹部平片,追踪标志物的结肠运行中的情况,为判断结肠内容物运行速度及受阻部位后一种方法。

6.肛肠动力学检查:利用压力测定装置,检查内外括约肌、盆底、直肠功能状态及它们之间的协调情况,对判断便秘与上述结构的功能失常是否有关有重要意义。

7.盆底肌电图检查:应用电生理技术,检查盆底肌,耻骨直肠肌、外括约肌等横纹肌的功能状态,及其支配神经的功能状态。由于该项技术对检查者的要求较高,检查结果亦较难判断,所以目前仅用于观察模拟排便时盆底的横纹肌有无反常放电的情况。使用针电极者,因系创伤性检查,易诱发保护性放射而造成假阳性,尤在同时使用多根针电极时,经验不足者常判断失误,应引起注意。

8.排粪造影检查:将钡剂注入直肠、结肠(有进还可口服钡剂以观察小肠)后,患者坐在易透X线的便器上,在患者排便的过程中,多次摄片或录像,以观察肛管、直肠的影像学改变。检查者应亲自阅片,结合临床资料与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不能仅凭影像资料诊断。

9.组织学检查:疑为先天性巨结肠时,应进行活检。过去常在齿上方2~3cm取材,但有人认为取材以在齿线以上1~1.5cm为好,因过高部位的取材可能遗漏“超短段巨结肠”。

有人曾提出慢性便秘的治疗目的是:①恢复正常排便频率和正常粪便稠度;②解除便秘引起的不适;③维持适当的排便规律而无需入为的帮助;④缓解可致便秘症状的原发病。要达到这个目的不太容易,要求医生熟悉排便生理,对患者便秘的病因、病理生理有深刻的了解,正确运用各种治疗方法,以及病人的积极配合,但关键仍是准确诊断。

一原发病的治疗:对已查出的原发病,明确诊断后,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积极的治疗。如肛裂可局麻扩肛或行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结肠肿瘤则行根治或姑息切除;如系药物所致便秘,则应停服该种药物或改用他种不致便秘的药物;精神病、内分泌代谢病所致便秘应进行相应治疗以尽快消除原发病对肠道功能的影响等。

二一般治疗:在原发病一时难以纠正或暂未查出有明显原发因素者,以下一般措施对多数便秘患者有益。

1.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多食粗纤维含量高的食物,养成多饮水的习惯。粗纤维能软化大便,增加粪便量,并刺激结肠蠕动,加快结肠转运。便秘患者定时口服少量的小麦麸皮,是一种有效而又价格低廉的疗法,但此法不适用于肠道有器质性狭窄者。饮水量应达每日3000ml,且不宜多饮茶或含咖啡的饲料,以防利尿过多。经上述治疗,因饮食及生活习惯改变所致的便秘常能迅速缓解。

2.纠正不良排便习惯:忽视便意是女性便秘患者中常见的现象,作者统计,高达33%。其中多因早晨忙于家务、急于赶路上班而来不及上厕所,部分则为工作中不便离开岗位而强忍便意。经常忽视便意将影响正常排便反射,导致便秘。坐在便器上看书看报是另一种不良排便习惯,不利于排便反射的连续进行。对于不习惯坐式便器者,改为蹲位排便较有利,因蹲位时,肛管直肠角增大,更有利于粪便通过。对于习惯长期服用泻剂排便者,应立即停止使用泻剂,在医生指导下恢复正常排便习惯。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起居要有规律,要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保持乐观的的精神状态,也可有助于改善消化道的功能。

三药物治疗:可用于便秘治疗的药物很多,但多数不适于慢性便秘患者,亦不适宜长期适用。当前,滥用泻药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少少医源性便秘,临床上应慎重选用。常见的泻剂分以下几类。

1.刺激性泻剂:系通过刺激结肠粘膜、肌间神经丛、平滑肌,增加肠道蠕动和粘液分泌而发生作用,常见的有大黄、备泻叶、酚酞、蓖麻油等。

大黄、番泻叶含葸醌,由结肠细菌水解成活性成分后发生作用,仅作用于结肠或远端回肠。大黄口服后6~8小时排出稍软的大便;番泻叶服用后8~10小时引起泻下,如量大,可因刺激太强引起腹痛及盆腔充血,故月经期、妊娠期禁用。蒽醌类可引起“结肠黑变”,即黑色素沉积在结肠粘膜,常发生于用药4~13个月后,停止用药后3~6个月可消失,一般不会引起远期病变。酚酞口服后在肠内与碱性肠液相遇形成可溶性钠盐,对结肠有刺激作用,导泻较温和,服药后4~8小时排出软便。部分由胆汁排泄,肠内再吸收形成肠肝循环,故一次给药作用可维持3~4天。蓖麻油口服后至小肠水解,释放出蓖麻油酸钠,刺激小肠主动分泌过程,减少糖吸收,促进肠蠕动,服药后3~5小时排出稀便。

刺激性泻剂可引起严重绞痛,长期服用可致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当有规律地使用多年后,可引起“泻性结肠”,因难以识别,常被诊断为顽固性便秘而施以更多的泻剂,甚至施以其他不当的治疗。

2.机械性泻剂:系通过增加粪便的容量或改变粪便的成分以增加结肠推进运动,又可分为下几类:

处理便秘病人时,应熟悉上述泻剂的作用,合理用泻。一般来说,慢性便秘以膨胀性泻剂为主,仅在必要时再使用刺激性泻剂。急性便秘可酌情选用小剂量的盐类泻剂、刺激性泻剂、润滑剂等,但不要超过1周;如超过1周仍不能纠正便秘,应仔细寻找病历。凡有长期滥用刺激性泻剂者,必须逐渐停用,并加服膨胀性泻剂。作者曾多次处理长期滥用各种泻剂者,停药后用服麸皮制剂,同时多饮水,逐渐恢复规律排便,此过程中,可酌情间断加用少量其他缓泻剂,以帮助平稳过渡。

不少患者自行或按医嘱长期、连续服用各种泻剂,其实,一次用泻剂将结肠完全排空后,需3~4天结肠才能重新充满,因此,连续用药是不妥当的。一般泻剂口服后需6~8小时发生作用,故较合理的服药时间应为睡前,这样,次晨起床后或早餐后排便,更符合生理。

四灌肠:主要适应症是术前肠道准备、粪便嵌塞、急性便秘。温生理盐水较为适宜,因其对肠道刺激小。而肥皂水因对结肠粘膜刺激太大,应避免使用。另外,经常灌肠是产生依赖性,应予注意。

五外科治疗:外科治疗的适应症主要是结肠、直肠、肛管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所引起的便秘。

1.结肠阻塞:由于以往的常规检查手段即能容易地明确此类病变,从而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恢复结肠的畅通,消除便秘症状。

3.内脏神经病变:

⑴先天性巨结肠:而短段先天性巨结肠患者,可采用强力扩肛或肛管直肠平滑肌切除术。文献报道该法疗效较好,且可同时达到诊断和治疗两个目的。手术要点:于肛管后方,从粘膜下向上切除约1cm宽,6~10cm长之内括约肌和直肠平滑肌肌条,然后缝合创口。

⑵特发性巨结肠:其临床与X线表现为类似于“短段巨结肠”。其病因可能是获得性的,但也不能排队先天因素。其临床特点表现为两次排便间的间歇期极长,一次可排出大量干硬粪块并伴有排便疼痛。但患者一般情况较好。常规检查,腹部可扪及粪块,直肠中有大量干硬便。水溶性造影剂行直肠造影可见直肠显着扩大。其与短段巨结肠相鉴别要点有二:①肛管直肠抑制反射存在(但要注意,因直肠扩大,扩张直肠之气囊须足够大以触及肠壁,以免导致假阴性);②无肌间神经丛异常,行肠道转运功能检查时,可见标志物潴留于直肠。治疗以灌肠并保持直肠空虚为主,必要时可酌和硫酸镁口服。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术,或肛管直肠平滑肌切除术甚至Duhamel手术。

⑶结肠无力:即特发性慢转运型便秘,其外科治疗至今仍是一个困难的问题。所谓结肠无力,是指结肠外观正常,但全肠道通过时间大大延长。虽然有不少作者报道用结肠切除术治疗本型便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外科医生通常都不愿意切除外观正常的结肠。有报告说此类便秘患者的结肠有明显的内脏神经异常,但是,由于难于事先确定这种异常的范围,空间应切除多少肠管才算合适则难以肯定。据国外作者的经验,结肠无力发生于哪一部分,则切除部结肠便能纠正便秘。如结肠无力发生于左结肠,则左半结肠切除可解除便秘,如结肠无力发生于全结肠,则需行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

六中医中药治疗:中医学对便秘的治疗历来强调需从整体出发,针对病因,调节饮食、越剧、情志,遵照“保胃气、存津液”原则,合理用药。反对滥用泻剂,伤气耗液。仲景在《伤寒论》中就反复强调,阳明病有大病,并非都可寒下,若肠中津液亏耗,此时大便虽硬亦不可攻,只宜外导或润下通便,设“阴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以训后人。但仍有不少医者治病不求甚解,见便秘之症便处以承气汤攻之,殊不知“承气本为逐邪,非专为结粪而设”。只有体内滞留有害物质如热邪,宿食、瘀血、痰饮、食物或药物中毒时,为宜因势利导,通过泻下驱邪而出。而慢性便秘是津液亏、气机郁、脾肾虚的结果,因此,断无攻下必要。

1.调节饮食起居便秘的基本治疗方法。中医非常重视便秘的饮食疗法,主张便闭症状一旦解除,即应以“谷肉果莱,食养尽之”,常用的食物有:黑芝麻、胡桃仁、大麻仁、柏子仁、松子仁、郁李仁、杏仁、土瓜根汁、葵子、阿胶、蜂蜜、牛奶、牛酥、羊酥等,这些食物性滑质润,营养丰富,尤适合于老人、产妇、儿童、患者的便秘。绝大多数习惯性便秘通过高速饮食起居,增加活动量和纠正依靠泻药排便,都能恢复正常排便,只有很少患者通过药物加以治疗。

2.辩证用药是中医治疗慢性便秘的最大特点,反对见秘便泻的单纯处理,这样才能灵活妥贴,无后遗诸症。常用的治疗有:

⑴增水行舟法:即滋阴养血,增液润肠法。《医宗必读》说:“老年津液干枯妇人产后亡血及发汗利小便,病后血气未复,皆能秘结,法当补养气血,使津液生则自通。”并指出:“此类便秘误用硝黄利泻,多致不救,而巴豆、牵牛,其害更速。宜八珍汤加苏子、橘红、杏仁苁容,倍用当归。”作者以四物汤加肉苁蓉、何首乌、阿胶为本法主方,阴虚加贞子、锁阳、天冬;血虚加黑芝麻、桑椹子;肠燥津枯加大麻仁柏子仁、蜂蜜;气滞加枳壳、厚朴;血虚有热加地栓、槐角、黄芩,治疗多例,皆取得了满意效果。

⑵理气开秘法:即顺气行滞,升清降浊,开上窍,通下窍,“提壶揭盖”之法。适应于气机郁滞便秘。前人多和六磨汤(槟榔、沉香、木香、乌药、枳壳、大黄)为主方,但方中大黄损伤津液,大便更秘;故当以局方苏子降气汤(苏子、半夏、前胡、厚朴、橘红、当归、甘草、肉桂或沉香)为主方,可加莱菔子、栝楼、枳壳、杏仁。

⑶益脾补肾法:即补益脾肾,培本通便法。肾主五液、脾主散精,肾在下而主气化,脾居中而司运输,津液充,气化行,则大便调畅。脾失输布过化,肾失温煦滋润,则大便秘结,故益脾补肾法是治疗顽固性便秘的大法。脾虚中气不足,无力宣导大肠的气虚便秘,可用补中益气汤增当归尾,加肉苁蓉、威灵仙。肾阴虚中津亏可用六味地黄汤加麦冬、怀牛膝、肉苁蓉、黑芝麻。肾阳虚气化失职可用济川煎加半硫丸。作者通常用自拟运肠通便汤治疗顽固性便秘,方药:肉苁蓉15g,怀牛膝10g,熟地黄、当归、白术各15g,威灵仙10g。本方双补脾肾,不燥不寒,以加强脾肾对在肠宣导运化,推动排便,故命名为运肠通便汤。对老年、久病、产衙及久服泻剂形成的脾肾双虚便秘有较好作用,故命名为运肠通便汤。对老年,久病、产后及久服泻剂形成的脾肾双虚便秘有较好作用,虚中夹实,腹胀结甚者可加莱菔子、厚朴各10g。脾肾阳虚,腹冷便结者,加韭莱子、葫芦巴各10g。

⑵ 腹部检查的内容有那些

腹部检查

(一)腹部分区 临床上常用的有四区法和九区法。 四区法:是通过脐做一水平线和一垂直线,将腹部分为右上腹、右下腹、左上腹和左下 腹四区。 九区法:是由连接左右第10肋骨下缘及连接左右髂前上棘的两条水平线,将腹部分为 上、中、下三部;再分别通过左右髂前上棘至前正中线之中点作两条垂直线将上、中、下腹 部各分为左、中、右三部,共9个区域。 (二)腹部视诊 1.腹部外形 过度肥胖、妊娠晚期、大量腹水、胃肠胀气、急性胃扩张、腹内巨大肿瘤等,可使腹部膨隆;极度消瘦、严重脱水、恶病质者腹部凹陷,甚至呈"舟状腹"。 2.腹壁静脉曲张 正常人的腹壁静脉一般看不清楚。 当门静脉循环障碍或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时,由于侧支循环形成,腹壁静脉可显而易见,甚至曲张。正常时,脐以上的腹壁静脉血流方向向上,脐以下的腹壁静脉血流方向向下。当门静脉高压时,静脉曲张以脐为中心,曲张静脉的血流方向与正常相同。如上腔静脉回流受阻,则脐上、脐下的腹壁静脉的血流方向均向下;如下腔静脉回流受阻,则均向上。 3.胃肠蠕动波和肠型 有幽门梗阻时,在上腹部可见到自左向右移动的胃蠕动波;肠梗阻时,在腹壁可看到肠蠕动波和肠型。 (三)腹部触诊 1.腹壁紧张度 正常人腹壁柔软,无抵抗。当腹内有炎症时,腹肌可因反射性痉挛而使腹壁变硬,有抵抗感,称腹肌紧张。意义:急性胃穿孔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时,全腹肌肉紧张显着,硬如木板,称"板状腹"。 结核性腹膜炎由于慢性炎症,腹膜增厚,触诊腹壁有柔韧感,似揉面团的感觉,称"揉面感"。 2.压痛及反跳痛 腹部触诊有压痛后,如触诊的手指在原处继续加压稍停片刻,然后突然将手指迅速抬起,此时病人腹痛明显加重,称为反跳痛。 意义:当腹内脏器或腹膜有炎性病变时,可出现相应部位的压痛。反跳痛是壁腹膜已有炎症累及的征象。 3.腹部肿块 腹部触及肿块时,应注意其位置、大小、形态、硬度,有无压痛与搏动,能否移动,以及与周围器官和腹壁的关系等。 4.肝脏触诊 触诊肝脏时,嘱病人平静地进行腹式呼吸。测量肝脏大小,由右锁骨中线肋缘至肝下缘的距离、剑突下至肝下缘的距离表示,以厘米计算;其质地一般以质软、质韧和质硬三级表示。正常成人的肝脏一般触不到,腹壁松弛的病人,当深吸气时在肋下缘可触及肝下缘,但在1cm以内;在剑突下可触及肝下缘,多在3cm以内;其质地柔软,表面光滑,边缘规则,无压痛,无搏动。 5.脾脏触诊 正常脾脏不能触及。脾脏肿大的程度分为轻度肿大(深吸气时,脾下缘在左侧肋下不超过3cm),中度肿大(脾下缘在肋缘下3cm至脐水平线)高度肿大(脾下缘超过脐水平线下)。 6.膀胱触诊: (四)腹部叩诊 1.正常腹部叩诊音 正常腹部叩诊除肝、脾所在部位呈浊音或实音外,其余部位均呈鼓音。意义:明显鼓音可见于胃肠高度胀气、胃肠穿孔病人。 2.正常人肝浊音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水平至右肋下缘,意义:肝浊音界扩大见于肝癌、肝脓肿病人,缩小见于肝硬化、急性肝坏死病人:消失见于急性胃肠道穿孔病人。 3.移动性浊音 当腹腔内含有一定量液体(游离腹水超过10OOml)时,可查得随体位不同而变动的浊音,称移动性浊音。见于肝硬化腹水、结核性腹膜炎等病人。 (五)腹部听诊 1.肠鸣音 正常人的肠鸣音每分钟4~5次,若超过10次称肠鸣音亢进,见于急性肠炎; 如持续3~5分钟以上才听到1次或听不到肠鸣音,称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提示有肠麻痹存在。 2.胃振水音 意义:正常人仅在饭后多饮时出现,如在空腹或饭后6~8小时以上,胃部仍有振水音,则提示胃排空不良,见于幽门梗阻、胃扩张等。

阅读全文

与检测肠蠕动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荣耀20不允许截屏的解决方法 浏览:823
腋下测体温方法夹哪里 浏览:354
盆栽大葱种植时间和方法视频 浏览:926
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 浏览:867
了解松树和椰树是什么传播方法 浏览:170
男的早射能治疗方法 浏览:114
简单又好的的方法 浏览:730
学压腿的正确方法 浏览:395
金花梨施肥的正确方法 浏览:695
有几种锻炼腰椎间盘突出的方法 浏览:638
康熙字典采用哪些注音方法 浏览:352
自测肠癌的方法和技巧 浏览:619
正确擦屁股的方法是 浏览:941
验证是否为纯合子可以用什么方法 浏览:550
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制作海绵宝宝 浏览:392
用什么方法治打气嗝 浏览:460
股癣有什么好方法断根 浏览:513
rank函数使用方法 浏览:818
诺科壁挂炉使用方法 浏览:393
m6弹簧垫圈硬度检测方法 浏览: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