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元青花怎么鉴别真伪
元青花的鉴定方法都是通过实践过程中总结的经验,没有明确的方法,这里给出几个经验之谈供参考:
一、元青花一般胎体厚重,上手感觉适中;
二、器底无釉,多数器底有明显旋纹,个别有跳刀痕并黏有填砂。
三、青花色泽有浓艳、灰浇两种,均有铁锈斑;
二、我们也是从学习标本入手的,标本就是古瓷碎片。这些珍贵的古瓷片,正是认识元青花、熟悉元青花、掌握元青花特性的法宝。通过大量的摸索研究总结,才能让我们的收藏研究达到从量变到质变升华,才能练就出一双火眼金睛去鉴别真伪,淘得真品。
② 元青花辨伪有哪些方法
自70年代后期至迄今,元青花一直是人们追崇的热点,故此市场不断出现低、中、高不同的伪(赝)品。主要区别如下
成型工艺不同
真:元青花多为印坯成型,器型不是很规整,内壁清晰可见接胎痕。
赝:一般多为拉坯成型,有明显的同心圆痕,内外平整。
1.器物内壁有手或抹布摸平湿泥时留下的不规则的旋转痕迹,此痕迹不同于拉坯成型留下的是同心圆的湿泥旋纹;利坯成型留下的是利刀破锋造成的同心圆旋纹(所谓的“机器纹”)
元青花梅瓶瓷片底座
2.器内、外壁可见(或可摸)节痕。器壁近接头处加厚,使接头上下的接触面宽。接头泥涂在下节的接头上,上节接上后,接头泥会向两边炸出,器外壁炸出的接头泥摸平,器内壁则将炸出的接头泥就地轻轻地摸平,则产生一圈不够规则的、凸出的、颜色不同胎体色的保护层,叫“护接头泥”(见右图)。这都是为了使器物烧成时不致脱落的加固措施。
元青花玉壶春瓶瓷片底座
烧造工艺不同
真:柴窑烧造,要经过18-23小时。
赝:多为煤汽或电炉烧造,一般烧8小时左右。
胎不同
真:一般胎较干,少量油润,烧成后有气孔或缝隙。
赝:一般胎体多致密。
釉不同
真:釉温润如玉,肥如堆脂,光泽度、透明度好,有桔皮纹。
赝:因用煤汽或电烧仅用8小时左右,加之釉中含钙、钾、钠少,故烧成后釉较“糙”,不光润。
元青花人物故事纹玉壶春瓶
造型不同
真:讲究线条美,尤其是琢器以外弧线为主,结合内弧线,虽然胎体厚重,但不显笨,尤其是玉壶春瓶、梅瓶更显清雄秀美。
赝:往往线条生硬,加之拉坯技术不够熟练,器型的比例常失调。
元青花人物故事纹玉壶春瓶
纹饰不同
真:纹饰分精意、率意、随意三种,均技法娴熟,线条流畅,销往中东地区的大件琢器,大盘多数纹饰精意,有的刻、印、绘三种技法在同一件器物上体现。销往东南亚地区的多数小件物,纹饰率意或随意,但不失神韵赝:纹饰缺乏神韵,因为纹饰翻版,没有速度感,纹样呆板,加之现在工匠、画师艺术修养不够,对原有素材没有更好的理解,仅是刻意追仿,而未神领意会。
元青花人物故事纹玉壶春瓶
此外例举一二
玉壶春、梅瓶、大罐,现在赝品往往造型不够准确,没有掌握内外弧线柔美。最为直观的是梅瓶、大罐底常常人为点些釉,而不是施釉垂流底部自然刮后留下釉斑赝品。玉壶春瓶的外底常见刷釉痕,不如沾釉、荡釉那么平整、光洁。
总之,元青花由于历史的痕迹,给我们留下了明显的工艺痕迹;同时元青花在中国陶瓷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显着的地位,并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③ 鉴定元青花的几个标准是什么
鉴定元青花需要最基本的标准有七点:
看器形
对瓶、罐之类的器形要细看它的口沿、颈、肩、腹、足底,看是否有元代器形的特征,同时也要鉴别器形的胎体重量,对器形全面进行分析。元代瓶、罐之类的器形一般胎体较厚重、胎质坚硬。
看釉色
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元代中早期(延祐期)的瓶、罐之类青花瓷施透明的青白釉,抚摸釉面似糯米感,有时釉色显出哑光木纳色,近看含青显淡蓝灰色,远看显黄褐色,细看青花釉面上粘有疏朗的白色小点,少数器身釉面上能看出细密的皮壳层,斜光透看胎釉略显出无规则状的釉丝线条纹。
看青花
元青花瓷发色不稳定,青花色泽晕散,青花料分为两种:一种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浓厚处有黑色锈斑,俗称“黑疵”,浓处用手抚摸时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另一种为国产料,国产料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灰,有的色泽呈青蓝偏灰或青花发色蓝中闪灰。
看纹饰
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可分两类。一类是以进口料绘画纹饰,具有构图满密、层次丰富、绘画工整的特点。如大盘纹样多由三至五层满密的图案组成,瓶、罐的纹样多由三至八层图案纹饰组成,纹样有主宾协调、繁而不乱的特点。另一类青花以国产料绘画,其纹样具有流畅奔放的特征,纹样构图较简单,绘画较粗率,以各种花卉纹饰为多见。
看内壁
元青花瓷瓶、罐内壁多不施釉,内壁为砂胎,器身一般采用分段制作粘接而成,故器腹与器底往往留有明显的胎接痕。梅瓶内与肩部连接处多不修胎,故有毛糙感。内壁胎接痕多为凸起约1~2毫米不等的胎接痕,粗细大小不规则,手摸有圆润细腻质感。瓶内壁砂胎略带淡黄色,胎内壁砂眼及内壁稀朗小颗料石明显可见,腹上部一般无修胎处理,腹下部至底多有修胎旋痕纹,瓶内壁稀朗砂眼明显可见。强光斜看内壁稀朗砂眼内闪出星光点,发出亮光,也称阴阳光点。
看底足
元代青花瓷瓶、罐类器的底部多呈内凹圈足状,足底宽厚,少量足底呈外侧斜削状,挖足有浅有深,多为挖浅足。碗盘类器圈足则多呈外侧斜削状,但无论是琢器还是圆器,圈足均有较规则及不规则之感。
看显色与气泡
元青花的显色很重要,瓶、罐的外足圈一般聚釉较厚显出水绿色,也有显出鸭蛋青色,器身釉面往往会显出青白色、浅淡蓝色,或偏黄褐等色。元代中早期的青花瓷瓶、罐之类显色明显,显色是随空气中的干度、湿度、温度、季节的变化来显出釉面不同的颜色。元代中早期瓶、罐之类青花瓷釉面上有时会出现微弱冒汗现象。从至正年间开始烧制的青花瓷、白釉及卵白釉的青花上会有气泡,但是会有大小两种气泡,小气泡多,元青花瓷的釉面大多显得干透呈莹润透明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