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辨别蜂蜜的真假和纯度
1、蜂蜜滴于白纸上,纯正蜂蜜成珠状,不会渗开,而掺水蜂蜜则会渐渐渗开,渗开速度越快,掺的水分越多。
2、真蜂蜜香甜可口,有轻微淡酸味,结晶块入齿即酥,含之即化,而假蜂蜜有苦涩味,结晶块咀嚼如砂糖,声脆响亮。
3、假蜂蜜是不结晶的,但有的假蜂蜜中加入的白糖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析出,在瓶底形成沉淀。真蜂蜜结晶较为松软,放在手指上能很容易捻化,有细腻感。
4、真蜂蜜气味纯正、自然,有淡淡的花香, 而假蜂蜜闻起来有刺鼻异味。
5、蜂蜜中因含有一些蛋白质、生物酶、矿物质和花粉等成分,所以看起来不是很清亮,呈淡黄色或琥珀色,以浅淡色为佳。假蜂蜜是用白糖熬成或用糖浆冒充,色泽鲜艳,一般呈浅黄或深黄色。
B. 如何判断蜂蜜真假鉴别
1、凉水鉴别法
准备一个玻璃瓶子或矿泉水瓶,先取一勺蜂蜜加入瓶子里,再倒入1/3自来水或者凉开水,盖好瓶盖使劲摇晃瓶子一会,静置观察:如果瓶子里的蜂蜜水顶层出现大量泡沫,而且泡沫久久不消退,打开瓶盖时还有气体冲出,可以鉴定为真蜂蜜。如果没有上述的现象就是假蜂蜜,假蜂蜜在强烈摇晃后的液体会很清澈,而真蜂蜜会变得浑浊。泡沫的多少跟蜂蜜与水的比例有关,加的蜂蜜越多泡沫就越多。
2、热水鉴别法
用40-60度的热水冲稀,真蜂蜜会产生酸味,口感是香甜中夹杂着微酸。假蜂蜜的口感没任何变化,始终只有一股甜味,除了甜还是甜。
3、拉丝鉴别法
真蜂蜜呈黏稠液体,挑起可见柔性长丝,不断流。假蜂蜜有悬浮物或沉淀,黏度小,挑起时呈滴状下落,有断流。在暴晒后真蜂蜜变稀薄,而假蜂蜜无变化或更黏稠。若蜂蜜极稀,容易流动,密度不一致,则可能是掺了水的,如下图我自己拍的,细细的流水柱子就是拉丝的蜂蜜。
C. 辨别蜂蜜真假四种方法
(一)用乾净的竹片或小木棒,先把容器中的蜂蜜,上下搅拌均匀,再行检查。检查时,周围不得有异臭、异味等干扰物质;检查的人也不得有嗅盲或色盲。
(二)用鼻子闻闻看,有没有油腥、酒精或其他异味。检查时不得饮酒,或食用大蒜、葱、辣椒等异味食物;伤风感冒、鼻塞等也不适宜检查。
(三)助益观察色泽、有无杂质和杂质的多少。好蜜应该具有蜜源蜜特有的颜色,且清洁不含杂质,或杂质极少。
(四)注意中下层的气泡情形。好蜜,气泡少而小;如果气泡大且多,或者已有酒味,就表示该蜂蜜已经发酵变质。
(五)注意蜜里的结晶情形。大部分的蜂蜜都会结晶,尤以葡萄糖含量多(和含水量比2:1),以及温度在13~14°C时,最易结晶。
D. 如何辨别真假蜂蜜的方法有哪些
蜂蜜中有很多的糖类、蛋白质、氨基酸以及矿物质等,同时还有有益酶和维生素等,蜂蜜的功效有很多,生活中有很多用途,最常见的有美容养颜、抗菌消炎、促进消化、改善睡眠、抗疲劳、润肺止咳、宁心安神、清热解毒等很多的功效和保健作用。鉴别真假有以下五种方法:
1.看光泽和粘度:
真的蜂蜜粘度很大,光泽比较亮。假的蜂蜜色泽比较暗黄,粘稠度比较稀薄。
验证蜂蜜的真假五种方法
2.摇晃蜂蜜瓶子:
如果使劲摇晃蜂蜜瓶子,如果瓶子上方出现好多气泡,那说明蜂蜜纯度不高,蜂蜜里有可能加了水。
3.挑丝法:
真的蜂蜜可以挑出很长一段丝线,劣质的蜂蜜粘度不足所以不会挑出很长丝线。
4.用纸巾辨别:
看纸张是否被浸湿了。如果被浸湿了,说明被兑过水了。真的蜂蜜放在纸上面不会轻易被浸湿的。
5.闻气味:
真正的蜂蜜味道都会比较浓郁,有特有的各种花香的味道,假的蜂蜜就体现不了,闻起来味道有点水果糖的味道,又或者有种化学勾兑的刺鼻的气味。
E. 如何识别正宗蜂蜜
1、结晶鉴别
假蜂蜜是不结晶的,但有的假蜂蜜中加入了白糖,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析出,在瓶底形成沉淀。真蜂蜜结晶较为松软,放在手指上很容易捻化,有细腻感。而假蜂蜜析出的白糖沉淀较为致密,放在手指上捻时,有沙砾感。
2、含水鉴别
蜂蜜滴于白纸上,纯正蜂蜜成珠状,不会渗开,而掺水蜂蜜则会渐渐渗开,渗开速度越快,掺的水分越多。
3、口感鉴别
真蜂蜜香甜可口,有轻微淡酸味,结晶块入齿即酥,含之即化。假蜂蜜有苦涩味,结晶块咀嚼如砂糖,声脆响亮。
4、气味鉴别
真蜂蜜在采收后数月便能散发特有的蜜香,香浓而持久,开瓶便能嗅到;或将少许蜂蜜置于手掌,搓揉嗅之,其气味是否正常,是否与蜂蜜标示名称一致,有无异昧。
5、颜色鉴别
真蜂蜜的颜色成分复杂,看起来不是很清亮,呈淡黄色或琥珀色,并且气味纯正、自然,假蜂蜜多是色泽鲜艳,一般呈浅黄或深黄色。真蜂蜜呈黏稠状,挑起后可见柔性长丝,假蜂蜜有悬浮物或沉淀,挑起时呈滴状下落。
(5)包装好的蜂蜜的鉴别方法扩展阅读:
不宜吃蜂蜜的人群:
1、患有肝硬化疾病
蜂蜜比较适合乙肝以及慢性肝炎患者食用的,但肝硬化患者是不能够食用蜂蜜的,如果食用了蜂蜜就会大大增加肝脏的纤维化功能,最后会促进病情的加重。
2、脾胃虚寒的人群
生活中容易出现腹泻、经常患有胃寒的人群最好是不要食用蜂蜜,如果大量食用蜂蜜会导致抑制身体内的胃酸,而少量则又会倒持胃酸大量分泌。
3、服用感冒药的人
常见的感冒清、泰诺等药物含有一种叫做乙酰氨基酚物质,而这种物质一旦遇到蜂蜜则会大大降低其药性,另外含有蜂蜜成分的药物最好也不要跟感冒药一块服用。
4、不满一周岁婴儿
蜂蜜喂食给不满一周岁婴儿的话,由于婴儿本身的肠胃及肝脏功能相当弱,因此可能导致婴幼儿出现过敏、中毒等情况,有时候会产生便秘、食欲不振等。
F. 如何鉴别蜂蜜真假
我把常见的一些鉴定方法归纳了一下,把不借助仪器的“鉴定方法”拎出来,分析一下:
1、看颜色:真蜂蜜颜色呈透明或半透明色,所以看起来不是很清亮,呈白色、淡黄色或琥珀色,以浅淡色为佳。假蜂蜜由于是用白糖熬成或用糖浆冒充,故色泽鲜艳,一般呈浅黄或深黄色。
评:极品洋槐蜜呈水白色,越是清亮质量越高。蜂蜜的颜色由浅入深,分为白色、黄色、黄褐色、棕红色等几大类。深色蜜中,如枣花蜜、野菊花蜜呈黄褐色或棕红色,如荞麦蜜、桉树蜜、板栗蜜呈深琥珀色。假蜜是浅黄色或深黄色,但浅黄色和深黄色的蜜未必都是假蜜。
2、看形状:真蜂蜜呈黏稠液体,挑起可见柔性长丝,不断流。假蜂蜜有悬浮物或沉淀,黏度小,挑起时呈滴状下落,有断流。若蜂蜜极稀,容易流动,则可能是掺了水的。
评:拿一瓶麦芽糖来试一下,可见“柔性长丝”,且“不断流”,那麦芽糖算是蜂蜜吗?而至于“黏度小,挑起时呈滴状下落,有断流”,就不能作为假蜜的鉴定依据:一是这个技术“难题”早被造假者攻克;二是有些蜂场未成熟蜜,极稀,却应算作是蜂蜜,而不是假蜜,不过是质量次一些而已。而掺水的说法,更是误导,掺水做吗,让它更像假蜜?造假者有这么傻吗?
3、看标签:有一些蜂蜜产品的配料表中注明蔗糖、白糖、果葡糖浆等成分,而纯正的蜂蜜产品不允许加入这些物质。
评:更不靠谱了。你想造假者如果直接标明“假蜂蜜”岂不更好鉴别?那造假者有这么傻吗?造假者根本不标明这些成分,而标明这些成分的,标签上会写“蜂蜜膏”、“蜂蜜露”之类的。蜂蜜膏、蜂蜜露不等于蜂蜜,更不能把它们当假蜂蜜当头一棍,只能怪消费者不明白:掺入任何物质的蜂蜜都不能再叫蜂蜜,但可以叫蜂蜜膏、蜂蜜露。人家掺入其他物质了,人家没叫“蜂蜜”,你凭啥说人家是造假蜂蜜呢?
4、闻气味:真蜂蜜气味纯正、自然,有淡淡的植物花香味,而假蜂蜜闻起来有刺鼻异味或水果糖味。
评:荞麦蜜,有浓烈的刺激(臭)气味;椿树蜜,有椿花臭气味(类似于坏红薯)。这些可都是真蜂蜜。有人说我这样举例是抬杠,但多数人的鼻子却不能像猎犬那样灵敏,能清晰地分辨出什么是正常香味,什么是异样香味。浓缩蜜,基本上淡然无味,多数还有一些并不清香的怪味,那能把它们当假蜜吗?中国的蜂蜜市场,浓缩蜜占到90%以上呀!
5、尝口感:真蜂蜜香甜可口,有黏稠糊嘴感,有轻微的淡酸味,后味悠长,品尝结晶块时牙咬即酥,含之即化。假蜂蜜仔细品尝有苦涩味或化学品怪味,无芳香味,结晶块咀嚼如砂糖,声脆响亮。
评:浓缩蜜的口感也并不好,很多根本品不出来花香味,也没有悠长的后味。而对涩,也要具体分析,涩口可能假,而不涩喉的也可能假——蜂蜜含有生物碱,要涩喉才正常。至于结晶,也不是所有蜂蜜都结晶如砂糖。举个极端的例子,云南野坝子蜜,结晶粒粗,质地坚硬,有“云南硬蜜”之称,难道也被视为假蜜吗?
6、渗水法:将蜂蜜滴在卫生纸上,若纸上的蜂蜜渐渐渗开,说明掺有蔗糖和水。
评:未成熟蜜比较容易渗开,但不是假蜜;麦芽糖渗不开,却不是蜜。天然成熟蜜,不易渗水,优质蜜;浓缩蜜,不易渗水,劣质蜜;麦芽糖,不易渗水,不是蜂蜜;未成熟蜜,易渗水,真蜜(当然也是劣质蜜)。情况还是比较复杂的。
7、铁丝法:用烧红的铁丝插入蜜中,如果冒出来的是黑色的烟,则是掺了白糖;如果冒出来的是汽,且说明是真蜜。如果铁丝上附有黏物,说明掺有杂质;如铁丝上仍很光滑,说明没有杂质。
评:这种方法,后半句还可以试一下,但前半句就不靠谱了。烧红的铁丝插入蜜中,不管是汽是烟,会有多大的量?你能分辨得出来吗?当然,大片的烟和大团的汽是能分出来的,但一丝微弱的烟或气,你怎么能够清晰分辨?
8、结晶:真蜂蜜的结晶和假蜂蜜的沉淀很容易区分,真蜂蜜的结晶较为松软,用筷子很容易插入,而假蜂蜜则用筷子不容易插下去。蜂蜜的结晶,用手捻即化,含之即化;假蜂蜜的结晶块,手捻时磨手,有沙砾感,咀嚼如砂糖,生脆响亮。
评:有些蜂蜜结晶较粗,如乌桕蜜、芝麻蜜、桉树蜜;有些蜂蜜结晶较硬,如狼牙刺蜜、野坝子蜜、棉花蜜。我同样是找了一些稀奇古怪的蜜来作例,属于抬杠,但多少人能清晰地分出来“手捻即化”和“手捻磨手,有沙砾感”的不同。至于“咀嚼如砂糖,生脆响亮”也就描写得太夸张了。
其实假蜜的情况异常复杂,有全是糖浆的全假,有糖浆蜂蜜各半的半假,也少量糖浆的“微假”……而造假,也不仅仅是糖浆一种,仅依靠这些不借助仪器的手工鉴定,能辨别出来才真是见鬼呢!很多借助高端仪器都难以鉴定,你怎么可能用这种“一看二闻三尝”就辨出真假呢?所以,这种鉴定真假的方法,各位消费者看了一笑而过,当真了,难免不会被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