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1.归纳法。就是用联系、运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问题,把有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容易解决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对问题进行变形,促使矛盾转化。例如:完全归纳法(数学归纳法)与不完全归纳法。
2.假设法。
就是先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问题作出某种假设,然后,按照题中的已知条件进行推算,根据数量上出现矛盾,加在适当调整,最后找到正确答案的一种解题思想方法。如“鸡兔同笼”问题。
3.逆推法。采用与事情发生过程相反的顺序思考的解题方法做做逆推法。
4.列举筛选法。解某些数学题时,有时要根据题目的一部分条件,把可能的答案一一列举出来,然后根据另一部分条件检验,筛选出题目的答案。
5.图解法。解数学题时,可以设法把条件、问题以及它们的数量关系用线段图、韦恩图等图形反映上来,使我们能借助图形进行分析、推理,寻找解题途径,这种方法叫图解法。
6.类比法。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有些属性相同,推测它们另一些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在解题中,根据题中所求问题与已知条件相类似的关系,利用类比推理,找类比模型,从而寻找解题途径的方法叫类比法。
7.小学数学中常用逻辑推理法。
(1)分析与综合法
分析法是从需证的结论出发,以一系列已知定义、定理为依据逐步逆溯,从而达到已知条件的推理方法。特别是应用题,几何证明题等。
综合法是从题设条件出发,以一系列已知定义、定理为依据,逐步推演出所需证明的结论的推理方法。
(2)归纳与演绎法
归纳与演绎是相互联系着的,归纳得出的结论,可以用演绎法去验证,演绎的前提是通过归纳得出的。
由特殊性前提引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叫做归纳推理。以归纳推理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研究方法叫做归纳法。
一般地,在小学数学课中,运算定律,基本性质,法则等都是运用不完全归纳让学生从头从一般原理到特殊事例的推理叫做演绎推理。以演绎推理的主要内容的科学研究方法叫演绎法。一般地,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当以归纳推理的形式得出运算定律,基本性质、法则、公式后,都再以演绎推理的形式进行计算。
如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构成)
(3) 观察与实验法
(4)联想法
(5)猜想法
(6)对应法。
2. 小学解决应用题的方法有哪些
可分为如下几类:单位“1”的问题,百分数问题,出粉率、出油率等相关问题,比的应用题,圆的应用题,列方程解应用题,整数和小数解应用题,工程问题,用比例解决问题,圆柱圆锥问题。
下面分类讨论:
一、单位“1”已知用乘法。比如:
二.单位“1”未知用除法。比如:
1、修筑一条公路,完成了全长的2/3后,离中点16.5千米,这条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2、一缸水,用去1/2和5桶,还剩2/5,这缸水有多少桶?
解题思路:1.一般都是先找出题中的单位“1”,可以让学生圈出来。基本 在“比”、“是”“……的”等这类字的后面。
2.判断单位“1”已知还是未知。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
三、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比如:
解题思路:百分数实际上也是找单位“1”的题目。跟上个题型是换汤不换药的。
四、出粉率、出油率等相关问题。比如:
1、2千克大豆能榨油1800克,大豆的出油率是多少?
2、六(1)班星期一来了50人,有2人请假,他们班的出勤率是多少?
3、 一种小麦出粉率为85%,要磨13.6吨面粉,需要这样的小麦多少吨?如果有小麦30吨,可以磨出面粉多少吨?
解题思路:这类型有个万能公式:
(出油量/出勤量/出粉量)÷总量=出油率/出勤率/出粉率
五、比的应用题。比如:
解题思路:熟记长、正方形面积、体积公式。
六、圆的应用题。比如:
1、有一个圆环,内圆的周长是31.4厘米,外圆的周长是62.8厘米,圆环的宽是多少厘米?
2、一只挂钟的分针长20厘米,经过1小时后,这根分针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少厘米?扫过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10厘米,在它的四周铺一条2米宽的小路,这条小路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解题思路:熟记圆环周长、面积公式,熟记圆周长、面积公式。
七、列方程解决问题。比如:
1、食堂运来150千克大米,比运来的面粉的3倍少30千克。食堂运来面粉多少千克?
2、父亲今年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8年后父亲年龄与儿子年龄的和是61,父亲和儿子今年各多少岁?
3、甲乙两地间的铁路长480千米,客车和货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经过4小时相遇。已知客车每小时行65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解题思路:如果问题又是单位“1”,就设它为X,另一个量可以用X表示出来,再找一个题中没有用过的两个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即可列出方程。还要注意要会解方程。
八、整数和小数应用题
解题思路:根据总量不变去做。
九、工程问题。比如:
1、一项工程单独一个队做,甲队15天完成,乙队45天完成。两队合做多少天完成?
2、加工一批机器零件,甲车间要10天完成,乙车间要15天完成,丙车间要20天完成。三个车间同时加工,多少天完成?
3、修一段路,甲队要20天完成,乙队要30天完成。两队同时修,多少天完成3/5?
4、一件工作,张师傅要8天完成,李师傅3天完成了1/4,两位师傅合做,多少天可以完成?
解题思路:以上4个题目都未给出总量,但总量又是解题关键,所以可以将总量看作“1”来解题。如果学生较难理解“1”,可以将总量设置一个具体的量。比如第1题,可以设总量为10或者100这种比较特殊的值。因为无论总量是几,都不会影响最后的结果。
十、用比例解决问题、比如:
解题思路:熟记比例尺的公式。
十一、圆柱圆锥问题。比如:
1.一个圆柱形,侧面展开是一个边长为12.56厘米的正方形,这个圆柱形的底面积和侧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2.把一个长2米,底面半径为4分米的圆柱木料截成4段,表面积会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3、一个圆柱形玻璃杯底面半径是10厘米,里面装有水,水的高度是12厘米,把一小块铁块放进杯中,水上升到15厘米,这块铁块重多少克?(每立方厘米铁重7.8克)
4、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和是72cm³,圆锥的体积各是多少?
5、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比圆锥体积大28cm³,圆柱的体积是多少?
解题思路:画图,熟记公式。
3. 小学数学一年级应用题如何教学
一年级学生年纪还小,也没脱去贪玩的天性,那么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要如何进行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呢?我整理了 一年级数学 应用题 教学 方法 ,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数学一年级应用题教学方法一: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符号
现在的小学生,经历了幼儿园生活,已有一定的数学活动 经验 ,对于“+、-”符号都有或清晰或模糊的意识,为使他们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正确运用“+、-”符号,有意识地建立符号意识,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时,便开始灌输加法与减法的概念,让学生明确知道加法就是把数字合起来,而减法则是除掉了一部分,让学生清楚什么时候用“+”号,什么时候用“-”号。在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的基础上,再联系生活实际,举一些常闻乐见的简单实例,例如“树上有3只小鸟,又飞来2只,现在树上有几只小鸟?”、“池塘里有6条鱼,游走了3条,池塘里还剩几条鱼?”在这些容易理解、带有趣味性且数字较小的实例中,学生接受起来轻松又愉快,同时体会出在何时具体情况下用加法或减法,合理运用“+、-”符号。我个人的经验是在每节课的开始3-5分钟都是举一些以上类似的实例,长期积累,真正让学生能灵活地由生活体验联系到加减法,从加减法反馈出生活体验。
小学数学一年级应用题教学方法二:比较两数大小,科学运用“+、-”符号
在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并学习“>、<、=”之后,我又通过比较两数大小,大或小多少,让学生科学运用“+、-”符号。如:一行苹果8个,一行草莓5个,问:谁多?多多少?在这里,要让学生认识到在问题里面出现比较多少时,一定要用减法,在这一类的应用题教学时,我采用一段 顺口溜 ,“问题里,比多少,用减法,多减少”,在学生熟背顺口溜的基础上,我所教过的学生在后来碰到性质相同的较复杂一些的应用题,如:奶奶养了25只母鸡,12只公鸡,公鸡比母鸡少多少只?“学生们便能准确地列出算式。在这类的应用题教学时,一定要强调是在问题里提出比多少,而如果是条件里出现的比多少的话,则就是不同的情况了,必须要让学生分清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有在深入理解并准确解决在问题里求比多少的情况之后,才能驾轻就熟地解决条件里出现比多少的应用题,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小学数学一年级应用题教学方法三:提出数学问题,深化运用“+、-”符号
义务 教育 小学数学新教材指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教师在学生透彻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并能准确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后,要引导学生根据相应的条件来提问题,在这里,刚开始可以天马行空一些,让学生自由发挥,但在熟练之后,老师可以考虑设关卡了,明确要求学生提关于加法的问题或关于减法的问题。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第二册21页第4题时,题目里有三个条件:橘子30个、苹果50个、梨40个,要求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我便采用了这种办法。明确要求学生先提关于加法的问题,再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在这里要区分“和”与“比”的准确运用,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较差,容易混淆个别关键的字词,常常会出现“某某比某某一共有多少?”之类的常规错误,在这里,老师一定要耐心讲解,不能操之过急,让学生透彻理解“和”与“一共”关联,而“比”与“多或少多少”关联。在此基础上,学生便能运用准确的语言提问,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以后碰到相应的应用题也能很快列式解答。
小学数学一年级应用题教学方法四:培养审题能力,熟练运用“+、-”符号
一年级的学生耐心差,容易忽略关键性的条件,经常出现看一部分条件便急于下笔列出算式的不良情况。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训练学生审题。训练学生审题的第一步,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做起,速度由慢而快,先可考虑老师带着学生读题,然后慢慢放手,让学生自主读题,遇到不认识或者不理解的字词时老师适当提示。在读题过程中,让学生把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分别用“”与“”划出来,然后根据要求列出算式,进行正确解答。在教学中,还要让学生认识隐蔽的条件或者多余的条件,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能抓住最本质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计算的能力。例如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第二册50页第4题:“爷爷有50元钱,他买了1副9元的眼镜和1个25元的杯子,用去多少元?”在学生读题后,老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这道题里的50元与问题没有关系,属于多余的条件,解题时不用考虑,这样学生便知道用去多少只与9元的眼镜和25元的杯子有关。再如:“马路两边都种了25棵树,马路上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学生读题后,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找出隐蔽条件:两边都种了25棵树,从而明确这道题的意思就是求2个25棵是多少。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讲到:“人人都要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在对待学生学习方面的要求便是从此点做起的。我班有两名思维比较慢的学生,我降低了对他们的要求,总是采用鼓励式的教学态度,从不批评他们,总是尽可能找到他们身上微弱的闪光点来进行放大,因为孩子都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而且有一颗敏感的心灵,老师的态度决定着他们对待学习的兴趣,如若总是批评,他便会在小小的年龄对自己失去信心。我觉得我所采用的鼓励式教学方法对这两名学生的教育是成功的,经过将近一年时间的数学学习,他们的成绩并不比其他的学生差多少,亦训练了相应的思维能力,在遇到他们难接受的问题时,我总是利用课余时间找他们多练习几遍,所谓熟能生巧,他们的成绩一直能跟上大部队。
4. 应用题的解决方法有哪些
第一、先读答案
解小学应用题,假如是选择题建议先读答案。一般选择题的答案是四个,在读题前先把答案看一遍再去做题,有些答案和题目给出的数字,差距很大,很不符合常理,可以排除一些不着边际的答案。
第二、细看题目
做小学应用题关键点在题干上,在做这类题目时建议把题目和题干看清楚,从题目和题干中才能找到解题的关键点,读题目,可以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
第三、记牢公式
做小学应用题必须要记牢公式。小学的应用题,比如常见的和差问题、倍数问题、植树问题、路程问题等,分都题是需要去套用公式,要发挥背诵功能,把这些公式都记牢靠。
第四、去找关键
做小学应用题要学会去找关键。题目的关键点是给出的条件,包含解题需要的条件,在读题的时候要把题目的一些关键点找出来,根据这些关键点,再去做题,可能要容易得多。
第五、学会分类
做小学应用题要学会去分类。应用题总体算起来有几十种之多,小学应用题一般涉及起来也是十多二十种,在看到题目的时候要学会去跟题目分类,遇到哪种类型的题目,就用相对应的方式去答题这样会容易得多。
第六、设定特例
做小学应用题要学会设定特例。遇到和差倍比问题时设定特例可以很容易的解题,遇到具体的题型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用特例的方法去解一些算数题或者选择题,能够很快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