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方法论方法论的概念
方法论,就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
它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理论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
(1)实践的方法论有助于解决问题扩展阅读:
世界观,通俗地讲,就是“观世界”,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改造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所创立的唯一科学的方法论。它是在概括总结各门具体科学积极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自然、社会、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引出的最具普遍意义的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它要求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自觉地运用客观世界发展的辩证规律,严格地按客观规律办事。
2. 解决问题的方法论3:如何落实对策
在经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之后,就到了解决问题的环节了。
之所以解决问题的环节不是很重要,是建立在找出问题的真相的基础上的,反之,找不出问题的诱发因素,所给出的解决方法,也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当然,虽然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很重要,但却落实到“执行层”,那就很有意思了。单以通过裂变方式增粉,市面上可见的工具和方法,就不下10种,而我们也是擅长“点子”和“脑暴”,一不留神数十种方法就被讨论了出来。
如果单独是看这些方法,确实是一些很棒,很有新意,也有特点的解决方案。所以,该用哪种方案呢?
所以, 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重要的部分,是分析出“优先级”,也就是资源匹配。
解决问题的最后一篇,将介绍“丰田思考法”中的步骤,来详细说一说,如何制定对策。
这一步,是要尽可能提出多的对策,找出最有效的一个。同时还要思考实现的可能性和风险来做决定。
在确定完真正的原因之后,就要仔细思考,要怎么做才能解决真正的原因。解决问题的“视角”很重要,所以,脑暴想解决方案,也需要“视角”。
从下面10个视角出发,会很容易的找到对策:
排除:如果不这样做,会怎么样?
正反:如何反过来会怎样?
扩大与缩小:如果扩大会怎样?缩小又会怎样?
结合与分散:如果结合会怎样?分散又会怎样?
集约与分离:尝试总结和分解
附加与删除:尝试附加和删除一些部分。
顺序和替换:尝试重新排列顺序和替换顺序
共同的差异:寻找不同点
充足与替代:是否能有其他东西代替
平行与直线:是否可以同时进行还是顺序进行
在想出对策之后,需要对每个对策进行评估和分析,排列出优先级。在排列优先级的过程中, 可以考虑如下5点:
效果:是否与目标正相关?
实现的可能性:是否能够实际执行?
成本:需要多少时间和费用?
风险:实际执行时是否存在风险?
自我成长:通过实行这个方法,自身是否能够得到成长?
正如上一篇说到的那样,我们接触的,需要耗费脑力解决的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复杂问题,且在完成元问题拆解和定位之后,可能会有很多节点出现问题,需要逐一解决。
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法同时解决所有问题的,也因此,要确立对策的优先顺序。
速度!速度!
在决定对策之后,就进入到实施阶段了。而这一步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效率”。
整个团队作为一个整体,集中采取行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环境的变化可能使真正的原因和与之相对的对策发生变化。
速度之所以要快,是因为只有先做了,才能快速的从“执行”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和优化策略,不断的去询问自己,当初的“寻找真正的问题”找对了吗?
如果发现偏离了预设,就要立即停止,重新回到当初的“发现问题”环节,去思考问题的本质。
因此,如果将所有的对策都做了一遍评估,再推进,无疑是非常浪费时间效率的。
那么不妨,在优先级中选择那个已经被评估为“最佳”的方案,快速推动,从实践中,获取结果。因为,百行不如一果。
百行不如一果。
所有的行动和对策,都要有明确的“结果”导向,哪怕是失败,也是一种结果。失败是证明存在问题的一种证据,主动的采取行动,将会撒下解决问题的种子。
“享乐”是人的天性。所以我们往往习惯性的将对策往后拖延。
如果想要解决这种情况,设定一个发表对策成果的机会是最有效的。
比如复盘。( 关于复盘的极简“操作指南” )
当对策执行完毕之后,可以根据当初我们设定的目标,来评价对策的效果。比较好用的模型,是“复盘”中的结果部分。
对策如果没有效果,那就可能要继续回到“发现问题”的环节,去重新思考真正的问题是什么。而如果对策有效果,目标也实现了,但是,还需要看看,当初的问题有没有解决。
毕竟,当初我们发现转化率有问题,结果策略指向解决的是流量问题,那么,转化率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除了结果之外,还要“确认”过程。
过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我们的工作和目标,都是结果导向,但是过程却往往反应了“问题”。
也就是说,一次比较优秀的成果,可能是偶发性的,但是如果通过“过程”持续性的验证结果,才能说明对策有效。
能够复制的结果,才算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对策。
所谓的“复制”,是有两个衡量标准:实行过程是否能够复制,以及结果标准化。
没有持续性和必然性的结果,是没有意义的。因此第一个衡量标准,是过程的复杂程度。
如果一个解决方案过于复杂,其产品化的逻辑就更加复杂,而一旦策略出现了问题,“拆解”就会呈现出纠结态,给自己挖坑,太不划算。
而所谓的“结果标准化”则是指,你做得出相同的结果,那别人可以吗?这个时候,如果能用sop的方式梳理和总结出来,那则真的是可以极大的提升团队的战斗力。
这个部分,其实是很多人比较“忽略”的部分。
解决问题的作用之一,就是明确工作的过程。也就是说,通过学习他人的知识和经验,使之成为自己的财富。
共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培养人才,也可以提高团队的实力。
因为,解决问题,没有尽头。
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方法论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概念的科学规定和实践观点的确立,是实现哲学上伟大变革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它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出了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离开了实践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思想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的是实践的生产力观,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现实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则存在于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利益需要及其丰富的社会关系之中。
马克思认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对于生产力的研究不能只从客体方面去理解, 而应从实践去理解。就是说, 生产力本身已内在地包括了客体、主体和实践, 而对于实践, 不仅要从“客观的活动”去理解, 而且要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 把“主体”和实践联系起来。实践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这就肯定了主体的能动性; 同时, 实践又是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 这又否定了抽象能动性, 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等关系在实践基础上统一了起来。这也就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统一过程中去理解和诠释生产力。由此, 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思维方式的高度加以概括,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的实践能力, 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使其适应人类需要的实践力量。马克思研究生产力的出发点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生产力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能力。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要维持自己的生活、创造自己的历史。从事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 既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物质和信息的变换过程, 又是主客体之间的物质与观念的变换过程。这样, 马克思从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中找到了把客观性、自主性、创造性和现实性统一起来的基础, 从而解决了先前生产力理论无法解决的矛盾, 实现了生产力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它使马克思在生产力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实践的生产力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使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这里我想谈一下实践的生产力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持的是实践的生产力观,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现实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则存在于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利益需要及其丰富的社会关系之中。 马克思认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对于生产力的研究不能只从客体方面去理解, 而应从实践去理解。就是说, 生产力本身已内在地包括了客体、主体和实践, 而对于实践, 不仅要从“客观的活动”去理解, 而且要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 把“主体”和实践联系起来。实践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这就肯定了主体的能动性; 同时, 实践又是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 这又否定了抽象能动性, 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等关系在实践基础上统一了起来。这也就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统一过程中去理解和诠释生产力。由此, 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思维方式的高度加以概括,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的实践能力, 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使其适应人类需要的实践力量。马克思研究生产力的出发点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生产力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能力。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要维持自己的生活、创造自己的历史。从事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 既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物质和信息的变换过程, 又是主客体之间的物质与观念的变换过程。这样, 马克思从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中找到了把客观性、自主性、创造性和现实性统一起来的基础, 从而解决了先前生产力理论无法解决的矛盾, 实现了生产力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我们,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坚持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提升认识,发展认识.要坚持从实践中来与到实践中去,深入了解群众,一切要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出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只有这样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才能高效健康的进行下去。
4.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实践中有以下应用:
1、必须通过实践搞清楚什么是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首先,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充满创造力、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
2、要立足现实,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坚持实践检验的决定性标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指明了方向。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正确理解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内涵。
3、必须搞好生产实践,因为它是人类一切其他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所以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时,要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实践的方法论有助于解决问题扩展阅读: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科学研究方法:
1、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论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求用最佳方式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2、矛盾分析方法
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它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这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普遍的方法,根本的方法。
3、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5. 知道了方法论,如何去实践
方法论,就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方法论是普遍适用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在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就避免少走弯路,正确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得问题顺利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