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下巨虚的定位
在小差芹陵腿首谈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见图1)。
取穴:正坐位或仰卧位,根据骨度分寸法,膝中至外踝尖为16寸,折量出犊鼻下9寸所在,再以中指虚戚同身寸即可定位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下巨虚所在。
❷ 下巨虚 2017年2月22日修订版简介
这个版本由用户 ababab修订于 2017年2月22日 星期三 10:41:32 (GMT+08:00)[穴位基础信息表]下巨虚|Xiajuxu|Hsiachuhsu|Inferior Great Void|ST39|39|E39||M39|S39|St39
下巨虚为经穴名(Xiàjùxū ST39)[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名巨虚下廉;《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名下廉;《备急千金要方》名下巨虚;别名下林、足下廉[2]。下巨虚属足阳明胃经,小肠之下合穴[1]。下即下方,巨即巨大,虚即中空、空隙,胫、腓骨启脊间形成较大间隙,穴在此空隙之下方,故名下巨虚[1]。下巨虚是治疗下腹部疼痛的主穴[3]。主治小腹痛,肠鸣腹痛,泄泻,痢疾,大便脓血,泄利脓血,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肠炎,胃中热,胃脘痛,纳呆,小便不利,小便黄,消谷善饥,胸胁痛,腰脊痛引睾丸,下肢痿痹,下肢瘫痪,足不履地,寒湿脚气,胫肿,下肢水肿,足痿不收,乳痈,涎出,喉痹,中风偏瘫,暴惊狂言等。
下廉(《黄帝内经素问·针解》),巨虚下廉(《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下林[2],足下廉[2]。
《黄帝内经素问·针解》:巨虚者,跷足胻独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
小肠的下合穴。
下即下方,巨即巨大,虚即中空、空隙,胫、腓骨间形成较大间隙,穴在此空隙之下方,故名下巨虚[1]。
下,有低下之义,对上而言。巨,有大之义。虚,有空虚之义。此穴在“条口历唤”穴下1寸,胫骨外廉凹陷中。《黄帝内经素问·针解》:“下廉者,陷下者也。”穴当“上巨虚”穴之下,故名下巨虚。[4]
小腿[5]
标准定位:下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小肠的下合穴[6][7]。
下巨虚下巨虚在小腿外侧,犊鼻(ST35)下9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正坐或仰卧取穴[1]。
下巨虚位于小腿前外侧膝眼直下9寸;或于足三里下6寸取穴(《针灸甲乙经》);另说下巨虚“在上廉下二寸”(《外台秘要》);“在丰隆上三寸”(《循经考穴编》)[2]。
下巨虚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下巨虚穴的位置
下巨虚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下巨虚的位置(肌肉)
下巨虚的位置(骨骼)
正坐屈膝位,在犊鼻下9寸,条口下约1横指,距胫骨前嵴约1横指处。当犊鼻与解溪穴的连线上取穴。
下巨虚在小腿外侧,犊鼻(ST35)下9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正坐或仰卧取穴[1]。
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先取条口,其下1寸,在胫骨前肌上取穴,横平外丘、阳交[3]。
下巨虚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腱)、(踇)长伸肌、小腿骨间膜。有胫前动、静脉。分布着腓浅神经分支及腓深神经。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和隐神经双重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组织在趾长伸肌的内侧进入胫骨前肌(腱)及其深面的(踇)长伸肌。两肌之间有胫骨前动、静脉及伴行的腓深神经。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小腿骨间膜→胫肢旁凯骨后肌[1]。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7]。
浅层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腓深神经肌支和胫前动脉分布;小腿骨间膜深面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经过并分布[7]。
布有腓浅神经分支及腓深神经;并有胫前动、静脉通过[2]。
下巨虚有调肠胃,通经络,安神志的作用。
下巨虚有理肠胃、清湿热、化积滞的作用[1]。
下巨虚穴属足阳明经穴,又为小肠下合穴,“合治内腑”。《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的功能主要是泌别清浊,如其功能失调,泌别失职,则见泄泻、痢疾、便脓血、小腹痛等症。足阳明经筋起于足,结于髀枢,属脊,并聚于阴器,而小腹痛、腰脊痛引睾丸又属小肠疝气范畴,故取下巨虚穴可治疗小肠诸疾。[3][4]
上巨虚、下巨虚、条口同在一条缝隙之中,其所治症,大同小异。上巨虚合于大肠,下巨虚合于小肠,条口居二巨虚之间,其与二肠有关,势可知也。以形势而论,三穴在腿,故其治湿痹胫酸亦有功效。[4]
下巨虚主治小腹痛,肠鸣腹痛,泄泻,痢疾,大便脓血,泄利脓血,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肠炎,胃中热,胃脘痛,纳呆,小便不利,小便黄,消谷善饥,胸胁痛,腰脊痛引睾丸,下肢痿痹,下肢瘫痪,足不履地,寒湿脚气,胫肿,下肢水肿,足痿不收,乳痈,涎出,喉痹,中风偏瘫,暴惊狂言等。
下巨虚主治小腹痛、腰脊痛引睾丸、乳痈、下肢痿痹、泄泻、大便脓血[7]。
下巨虚主治少腹疼痛,泄泻,痢疾,胸胁痛,小便不利,脚气,乳痛,下肢痿痹,足痿不收等[2]。
下巨虚主治肠胃、下肢等疾:如肠鸣腹痛、泄利脓血、消谷善饥、腰痛控睾、涎出、喉痹、偏风不遂、寒湿脚气、胫肿、足痿、胸胁痛、乳痈、暴惊狂言、小便黄等[1]。
现代多用下巨虚治疗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肠炎、下肢瘫痪等[1]。
下巨虚主治泄泻,痢疾,大便脓血,胃中热,胃脘痛,纳呆;乳痈,中风偏瘫,下肢痿痹,足不履地,下肢水肿;小腹痛,腰脊痛引睾丸[3]。
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肠炎,急慢性肝炎,胰腺炎;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精神病,肋间神经痛;
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痪,下肢麻痹痉挛。
一般直刺0.8~1.2寸[1]。
直刺1~1.5寸[2][7][3],深刺可透承山[3],局部有酸胀沉重感[3],可扩散至小腿足背[3]。
直刺0.5~0.9寸,局部酸胀,向下扩散至足背。
可灸[1][7]。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2]。
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下巨虚配曲池、太白,治泻痢脓血[3]。
下巨虚配阳陵泉、解溪,治下肢麻木[3]。
下巨虚配天枢、委中,治急性肠炎[3]。
下巨虚配中脘、关元,治消化不良的水泻[3]。
下巨虚配上廉、下廉,治小便黄[3]。
下巨虚配下廉、丘墟,治狂言非常[3]。
下巨虚配幽门、太白,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泄痢脓血。
下巨虚配阳陵泉、解溪,有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下肢麻木。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
《针灸甲乙经》:溺黄,下廉主之。乳痈,惊,痹,胫重,足跗不收,跟痛,巨虚下廉主之。
《针灸大成》:主小肠气不足,面无颜色,偏风腿痿,足不履地,热风冷痹不遂,风湿痹,喉痹,脚气不足,沉重,唇干,涎出不觉,不得汗出,毛发焦,肉脱,伤寒胃中热,不嗜食,泄脓血,胸胁小腹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小指次指间热痛,暴惊狂,言语非常,女子乳痈,足跗不收,跟痛。
《备急千金要方》:脚气初得,脚弱;腰脚不遂,不能跪起;小便难黄。
促进阑尾排空:实验观察,针刺下巨虚对阑尾排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1]。
对胃的影响:针刺胃炎、溃疡病、胃癌患者的下巨虚,可见胃电波幅增加,亦使胃癌不规则的波形变得规则。在X线下观察,针刺下巨虚,可使胃的蠕动增强。[3]
对肝血流图的影响:取双侧下巨虚注射维生素K3注射液1 mL,观察肝癌患者肝血流图的变化情况,注射前肝血流图波幅明显降低,波形呈分化差的锯齿状波,注射后波形有了明显改善,波形明显增高,由不规则的异常波形重新转变为类似正常的三峰波形,但整个波幅与无肝病史的对照组相比仍然低。[3]
治疗肩痛:后溪透劳官针入0.5~1寸,下巨虚针入1~1.5寸,同时施以提插捻转泻法,留针20 min,并让患者活动患肩,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结果:痊愈78例,显效13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3]
针刺用泻法,留针10~15分钟,配合活动患肢,治疗92例止痛效果好。
治疗落枕:取患侧本穴,用28号2寸不锈钢毫针,针尖向上快速进针1~1.5寸,于患者吸气时大幅度提插捻转,得气后令患者做深呼吸及活动颈部,使针感向上传导,留针10 min,隔5 min施手法1次。每日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结果:痊愈721例,显效178例,进步42例,总有效率为100%。[3]
1下巨虚穴的位置,位于人体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即:上巨虚穴下3寸。
21、下巨虚穴:经穴名。属足阳明胃经,小肠之下合穴。《灵枢·本输》名巨虚下廉。《素问·气府论》名下廉。
2、别名:巨虚下廉、足之下廉。
3、《千金要方》名下巨虚。巨虚,指小腿部胫腓两骨之间较大的空隙处。《素问·针解》“巨虚者,贺森跷足独陷者。”为与上巨虚相对,《千金翼方》冠以“下”字。《灵枢·本输》称“巨虚下廉”,其意相同。
4、穴义:胃经气血在此处于较高的天部层次。
5、下巨虚:下,下部也。巨,范围巨大也。虚,虚少。(下,下方;巨,巨大。虚,中空。穴位于胫、腓骨之间的空隙下方,故名。)该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 物质处于较高的天部层次,较低的天部层次气血物质虚少。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足三里穴及下部胃经诸穴汇聚而成,为天之上部的水湿云气。由于气血物质位于天之上部,天之下部的气血物质相对虚少,故名。下廉、巨虚下廉名意与下巨虚同,廉为廉洁,指气血虚少之意。
6、小肠合穴:本穴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水湿云气,其性及所处层次与小肠经气血相同,故为小肠经合穴。
31、缓解治疗小腹痛、泄泻春拍帆、痢疾、乳痈、下肢痿痹等。
2、按摩下巨虚穴的功效:调肠胃,通经络,安神志;为胃经提供阳热之气。
4胃热、腹痛,泄泻痢疾,下肢痹症,足痿,乳痈,癫痫,小腹痛,腰背控睾而痛,寒热身痛,暴惊狂言,气逆,转筋,胫重,足跗不收,跟痛。
❹ 胃经上的次重要穴位(二)下巨虚穴
下巨虚穴属足阳明胃经,是调整小肠铅渗运化吸收的特效穴位,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泄泻症状。位于人体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其具体位置如图:
下巨虚穴属足阳明经穴,又为小肠下合穴,为胃经提供阳热之气,有调理肠胃、清湿热、通经络、安神志、化积滞的作用。
上巨虚、下巨虚、条口同在一条缝隙之中,其所治症,大同小异。上巨虚合于大肠,下巨虚合于小肠,条口居二巨虚之间,其与二肠有关,势可知也。以形势而论,三穴在腿,故其治湿痹胫酸亦有功效。
下巨虚穴主调如下症状
1.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肠炎芹告,急慢性肝炎,胰腺炎;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精神病,肋间神经痛;
3.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痪,下肢麻痹。
下巨虚穴配穴
1.治腹痛,配天嫌激明枢穴、气海穴;
2.治泄痢脓血 ,配曲池、太白;
3.治下肢麻木,配阳陵泉、解溪;
4.治疗泄痢脓血,配下廉穴、幽门穴、太白穴;
5治疗胸胁腹满,配下廉穴、丘墟穴、侠溪穴、肾俞穴。
❺ 下巨虚的准确位置图 下巨虚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1精确定位:在小腿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
简易取穴:正坐弯腰,找到上巨虚穴,再垂直向下3寸,按压有酸胀感即是。
2
在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布有绯肠外侧皮神经,隐神经的皮支,深层为绯深神经。
3
类属:为小肠经之下合穴。
功效:调理肠腑,行气活血,舒筋活络。
作用机制:1.该穴属胃经,为小肠经之下合穴,“合治内慧腔腑”,故本穴擅长调理肠腑,行气止痛,止泻,治疗小肠气痛,泄泻等;2.由于阳明经循乳里,该穴通过清泻阳明湿热可用于治疗乳痈;3.本穴通过舒筋活络可治疗下肢痿痹。
4
小肠气痛证可配关元,带脉,归来;下肢痿痹可配阳陵泉,悬钟,足三里;乳痈可配梁丘,态宏屋翳,前闭衫天宗。
❻ 下巨虚的作用 下巨虚的定位与主治
1下巨虚属足阳明胃经,为小肠经之合穴,有调理肠胃,疏通乳络,安神定制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以下疾病:
1.本经所过的肢体病症:偏风,下肢痿痹,足不履地,足跟或足趾间痛,下肢浮肿。
2.头面五官病症:唇干,流涎,喉痹。
3.消化系统病症:泄泻,大便脓血,痢疾,胃中热,胃脘痛,不思饮,肉脱。
4.神志病症:癫痫,暴惊,狂言。
5.其他病症:小腹痛,腰脊痛引小腹,胸胁毕察痛,乳痈。
2
科学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9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快速取穴:
1.坐位屈膝, 先确定条口,从条口向下量1横指,在胫,腓骨之间可触及一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
2.在小腿外侧,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中指)处,按压有酸胀感。
犊鼻定位: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解溪定位: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条口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3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在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之间,深层为拇长伸肌,有胫前动,静脉和腓深神经;浅层布有绯肠外侧皮神经等结构。
4
简易取穴:条口下约1横指,距胫骨前嵴约1横指处是穴。
进针深度:针0.3-0.7寸,留20分钟,艾炷灸5-10分钟,或温和灸10-20分钟。
功能宽陪主治:清热利湿,宁神镇静,主治小腹痛,乳痈,睾丸痛,慎数蠢下肢痿痹,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