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方法有几种
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方法有三种,分别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问接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是利用维生素C可以与一些金属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通过测定反应掉的金属离子的量,进而间接计算出维生素c的含量。
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是基于维生素c在紫外光区有特征吸收,但是因为维生素C结构中具有不饱和键,具有还原性,不易稳定存在,直接测定误差较大。所以在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时,维生素标准溶液和待测样的配制条件非常重要。
3、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以液体为流动相,采用高压输液系统,将维生素C的溶剂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从而测量出维生素c的含量。
(1)液相维生素检测方法扩展阅读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方法对比:
由于维生素C自身的不稳定,导致了很多方法测定结果误差较大,所以对维生素C稳定存在条件的探索非常重要。高效液相色谱法因为测定较准确、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是目前发展较快的一种方法。
㈡ 维生素K1的测定方法
方法名称: 维生素K1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应用范围: 本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K1的含量。
本方法适用维生素K1。
方法原理: 供试品和内标均制成流动相溶液,进入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色谱分离,用紫外吸收检测器,于波长254nm处检测维生素K1(C31H46O2)和内标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吸收值,计算出其含量。
试剂: 1.石油醚
2. 正己烷
仪器设备: 1. 仪器
1.1 高效液相色谱仪
1.2 色谱柱
硅胶为填充剂,维生素K1的顺、反式异构体之间及顺式异构体峰与内标物质峰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
1.3 紫外吸收检测器
2. 色谱条件
2.1 流动相:正己烷+石油醚=2.5 2000
2.2 检测波长:254nm
2.3 柱温:室温
试样制备: 1. 称取供试品
取本品20m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
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维生素K1对照品适量,与供试品同法配制。
3. 内标溶液的制备
取苯甲酸胆甾酯37.5mg,置25mL量瓶中,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刻度,即得。
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上述供试品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上述溶液5mL与内标溶液各1mL,置10mL量瓶中,以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供试品溶液。
注:“精密称取”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精密量取”系指量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度要求。
操作步骤: 分别精密吸取上述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10μL 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用紫外吸收检测器,于波长254nm处测定维生素K1和内标苯甲酸胆甾酯的吸收值,按内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二部,p676。
㈢ 维生素D3有那些方法学可以检测出来
方法名称:
维生素D3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应用范围:
本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D3的含量。
本方法适芹启用维生素D3。
方法原理:
供试品和内标均制成甲醇溶液,进入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色谱分离,用紫外吸收检测器,于波长254nm处检测维生素D3(C27H44O)和内标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吸收值,计算出其含量。嫌友如
试剂:
1.异辛烷
2. 正己烷
3. 正戊醇
仪器设备:
1. 仪器
1.1 高效液相色谱仪
1.2 色谱柱
硅胶为填充剂,维生素D2峰与内标物质峰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
1.3 紫外吸收检测器
2. 色谱条件
2.1 流动相:正己烷+正戊醇= 997 3
2.2 检测波长:254nm
2.3 柱温:室温
试样制备:
1. 称取供试品
精密称取本品25mg,置100mL棕色量瓶中。
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维生素D3对照品和维生素D3对照品25mg,置100mL棕色量瓶中,加异辛烷80mL,避免加热,超告游声处理1分钟使完全溶解,并加异辛烷至刻度,摇匀,冲氮密塞,避光,0℃以下保存。
3. 内标溶液的制备
取邻苯二甲酸二甲酯25mg,置25mL量瓶中,加正己烷溶解并稀释至刻度,即得。
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上述供试品加三甲基戊烷80mL,避免加热,用超声处理1分钟使溶解,加三甲基戊烷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供试品溶液。
注:“精密称取”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精密量取”系指量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度要求。
操作步骤:
分别精密吸取上述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20μL 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用紫外吸收检测器,于波长254nm处测定维生素D3和内标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吸收值,按内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
㈣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为什么用棕色瓶容量瓶
1.滴定法测定维生素C
1.1测定原理
2,6一二氯靛酚法和碘量法是较常见的滴定测定维生素C的方法。还原型抗坏血酸还原染料2,6一二氯靛酚,该染料在酸性中呈红色,被还原后红色消失。还原型抗坏血酸还原2,6一二氯靛酚后,本身被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在没有杂质干扰时,一定量的样品提取液还原标准2, 6-二氯靛酚的量与样品中所含维生素C的量成正比。
碘量法的原理:维生素C包括氧化型、还原型和二酮古乐糖酸三种,当用碘滴定维生素C时,所滴定的碘被维生素C还原为碘离子,随着滴定过程中维生素C全被氧化,所滴入的碘将以碘分子形式出现。碘分子可以使含指示剂(淀粉)的溶液产生蓝色,即为滴定终点。
1.2测定操作
2,6一二氯靛酚法:取适量的样品可食部,加入100 mL 2%草酸溶液,制成匀浆。取同一样品匀浆10g,加入1%草酸溶液20 mL,摇匀,用滤纸过滤,取5mL过滤液于锥形瓶中,用2,6一二氯靛酚钠盐溶液滴定(1 mL≈0.02 mgVitC),以淡红色存在30 s内不褪色为滴定终点。记录2,6-二氯酚靛酚钠盐溶液的消耗量,根据结果计算出样品中维生素C含量(mg/100 g)。
碘量法:将果蔬洗净,用纱布拭干其外部所附着的水分,若样品清洁可以不必洗。样品可以先纵切为4~8等份,分别称取20g可是用食部分,置于研钵中加入2% Hcl 15~10ml,研磨至浆状,移于 100ml 容量瓶中,用2% HCl 加至刻度线处,混匀,过滤,记录滤液总体积。样品液的测定: 在50ml 烧杯中,用移液管注入10% KI 溶液0.5ml,0.5% 的淀粉溶液 2ml,样品液 5ml,蒸馏水 2.5ml,用0.001N KIO3 液滴定,要一滴滴加入,并时时摇动烧杯,至微蓝色不褪色为终点( 一分钟不褪为止) 。记录所用 KIO3 液毫升数,计算维生素C含量。
1.3测定方法评价
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具有简便、快速、比较准确等优点,适用于许多不同类型样品的分析。缺点是不能直接测定样品中的脱氢抗坏血酸及结合抗坏血酸的含量,易受其他还原物质的干扰,如果样品中含有色素类物质,将给滴定终点的观察造成困难。碘酸钾滴定法较便宜,使用碘酸钾滴定法测定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较为简便易行,而2,6一二氯靛酚法相对复杂。总的来说,滴定法操作简便、快速,无须特殊仪器,但在测定深色样品时,准确度和精确度欠佳。
2.荧光法测定维生素C
2.1测定原理
Deutsch和Weeks曾经报道过一种检测维生素C的荧光分析法(OPDA),并被指定为维生素C的经典荧光分析法。在该方法中,维生素C先被活性炭(Norit)氧化为脱氢抗坏血酸(DHAA),DHAA再与荧光底物邻苯二胺(OPDA)结合生成荧光产物,通过对该荧光产物的检测实现对维生素C的定量分析。孙振艳等[1]提出了一种新的测定维生素C的荧光分析方法。基于维生素C被Cu2+氧化为DHAA,DHAA进一步与苯甲酸及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产生荧光协同增敏作用,通过对体系荧光强度的测定进行维生素C的定量分析。
2.2测定操作
荧光分析法(OPDA)的测定方法:称取一定量样品,研磨后用水浸泡,取清液加入适量1%草酸溶液,振摇约3min,加入0.2g已处理好的活性炭再充分振摇约3min后过滤,滤液加于两个25mL比色管再加入5.0mL缓冲溶液,,其中一管加入2.0mL硼酸溶液(即空白)摇匀,放置15min后,两管均加入邻苯二胺溶液10mL,避光放置30min待测。样品荧光强度减去空白荧光强度值即为样品相对荧光强度值。
孙振艳等的荧光分析法:在25 mL比色管中依次加入0. 6 mL CuSO4溶液,2. 0 mL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溶液,2. 0 mL苯甲酸溶液,一定体积的维生素C标准溶液,,5. 0 mLNaOH-邻苯二甲酸氢钾缓冲溶液,用蒸馏水定容,摇匀。在35℃恒温水浴中加热30 min,将溶液流水冷却至室温,激发波长为308 nm,在发射波长408nm处,测量荧光强度F,以不含维生素C的试剂空白为F0,计算ΔF=F-F。
2.3测定方法评价
荧光分析法测定维生素C具有操作简单,精密度高,检出限低等优点,该法可以应用于水果、蔬菜和药物中维生素C的检测,适于推广。
3.光度分析法测定维生素C
3. 1测定原理
2,4-二硝基苯肼法和钼蓝比色法是常见测定维生素C的一种光度分析法。2,4-二硝基苯肼法的原理是总维生素C包括还原型、脱氢型和二酮古乐糖酸,样品中还原型抗坏血酸经活性炭氧化为脱氢抗坏血酸,再与2,4-二硝基苯肼作用生成红色脎,脎的含量与总抗坏血酸含量成正比,进行比色测定。钼蓝比色法是测定果蔬中还原型维生素C含量的一种常用方法,因偏磷酸和钼酸铵反应生成的磷钼酸铵经还原型的维生素C还原后生成亮蓝色的络合物,通过分光比色可以测定样品中还原型维生素C的含量。
3.2测定操作
2,4-二硝基苯肼法:取适量的样品可食部,加入100 mL 2%草酸溶液,制成匀浆。取匀浆20 g (含1~2 mg抗坏血酸)置入100 mL容量瓶中,用1%草酸溶液定容,混匀后过滤。取25 mL过滤液放入有2 g活性炭的25 mL比色管中,振摇1 min,过滤。然后取10 mL此氧化提取液,加入10 mL 2%硫脲溶液,混匀。按照GB12392-90中呈色反应方法,用分光光度计进行比色,根据结果计算出样品中抗坏血酸含量。按下式计算样品中Vc的含量:X=c·Vm×F×1001000。
X—样品中总抗坏血酸含量,mg/100g;
c—由标准曲线查得或回归方程算得“样品氧化液”总抗坏血酸的浓度,μg/mL; V—试样用1%草酸溶液定容的体积,mL; F—样品氧化处理过程中稀释倍数; m—试样质量,g。
钼蓝比色法:准确称取 100 g 样品, 加入草酸-EDTA 溶液, 经捣碎后移入 100 mL 容量瓶,定容,过滤,吸取 2 mL 上清液于 50 mL 容量瓶中,加入 1 mL 的偏磷酸-醋酸溶液,5%的硫酸 2.0 mL,摇匀,加入 4 mL 钼酸铵,以去离子水定容至 50 mL,20 min 后测定吸光度。
3.3测定方法评价
钼蓝比色法测定果蔬中还原型维生素C含量数据稳定性、准确性较好,是一种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的测定方法,而且不受样液颜色的影响。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测定总VitC (还原型和氧化型),特异性较好,但操作复杂,是我国食品中VitC测定的标准方法,此方法适用于蔬菜、水果及其制品中总抗坏血酸的测定。
4.高效液相色谱法
4.1测定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测定维生素 C 含量的方法,测定维生素 C 含量通常采用 C18柱或 C8柱,由于维生素 C 对紫外光有吸收,故检测器常用紫外检测器。
4.2测定操作
称取维生素C标准样品0.1000 g.转移至100 ml容量瓶中,用双蒸水定容,得到1.0mg·ml-1的维生素C标准溶液。参考Nisperos-Carriedo等的方法。准确称取果肉1.00 g,用5 ml 0.2%偏磷酸冰浴研磨, 10000 g离心15 min,残渣加入4 ml 0.2%偏磷酸再提取,合并上清液,定容至10 ml,经0.45μm滤膜过滤后待测。每个样品重复5次。维生素C在240 nm波长时有最大吸收峰,故以240 nm作为检测波长。以0.2%偏磷酸为流动相。分别吸取标准溶液1 ml、2 ml、4 ml、6 ml、8m,l各自定容至10 m,l从中分别吸取10.0μl进样分析,以峰面积(mv)为纵坐标,标样浓度(mg·ml-1)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溶液曲线,计算线性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和截距。将样品溶液分别进样10.0μl进行液相色谱分析,测定维生素C的色谱峰面积,代入标准曲线计算出维生素C含量。
4.3测定方法评价
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高效、快速、稳定、结构准确、操作简便等特点。该法分离时间短,对结构不稳定的维生素C尤为适合,还特别适用于颜色较深的提取液样品的测定,成为近年来较受欢迎的维生素C测定方法。缺点是所用仪器较为昂贵。
㈤ 维生素D测定法简介
wéi shēng sù D cè dìng fǎ
本法系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D(包括维生素D<[2]>和D<[3]>,下同)及其制剂、维生素AD制剂或鱼肝油中所含维生素D及前维生素D经折算成维生素D的总量,以单位表示,每单位相当于维生素D0.025μg。
测定应在半暗室中及避免氧化的情况下进行。
无维生素A醇及其他杂质干扰的供试品可用第一法测定,否则应按第二法处理后测 定;如果按第二法处理后,前维生素D峰仍受杂质干扰,仅有维生素D峰可以分离时,则应按第三法测定。
对照品贮备溶液的制备
根据各制剂中所含维生素D的成分,精密称取相应的维生素D<[2]>或D<[3]>对照品25mg,置100ml棕色量瓶中,加异辛烷80ml,避免加热,用超声处理助溶1分钟使完全溶解,加异辛烷至刻度,摇匀,充氮密塞,避光,0℃以下保存。
测定维生素D<[2]>时,应另取维生素D<[3]>对照品25mg,同法制成维生素D<[3]>对照品贮哗数备溶液,供系统适用性试验用。
内标溶液的制备
称取邻苯二甲酸二甲酯25mg,置25ml量瓶中,加正己烷至刻度,摇匀。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硅胶为填充剂,正己烷-正戊醇(997∶3)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量取维生素D<[3]>对照品贮备溶液5ml,置具携轿塞玻璃容器中,通氮后密塞,置90℃水浴中加热1小时,取出迅速冷却,加正己烷5ml, 摇匀,置1cm具塞石英吸收池中,在2支8W主波长分别为254和365nm的紫外光灯下, 将石英吸收池斜放成45°,并距灯管5~6cm,照射5分钟,使溶液中含有前维生素D<[3]>、反式维生素D<[3]>、维生素D<[3]>和速甾醇D<[3]>;取此溶液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维生素D<[3]>的峰值,先后进样5次,相对标准偏差应不大于2.0%;前维生素D<[3]>(与维生素D<[3]>的比保留时间约为0.5)与反式维生素D<[3]>(与维生素D<[3]>的比保留时间约为 0.6)以及维生素D<[3]>与速甾醇D<[3]>(与维生素D<[3]>的比保留时间约为1.1)的峰分离度均应大于1.0。
校正因子测定
精密量取对照品贮备溶液和内标溶液各5ml,置50ml量瓶中,加正己烷至刻度,摇匀;取一定量注入液相色谱仪,计算维生素D的校正因子f<[1]>。
另精密量取对照品贮备溶液5ml置50ml量瓶中,加入2,6-二叔丁基对甲酚结晶1粒,通氮排除空气后,密塞,置90℃水浴中加热1.5小时,取出迅速冷却至室温,精密加内标溶液5ml,加正己烷至刻度,摇匀;取一定量注入液相色谱仪,计算前维生素D折算成维生素D的校正因子f<[2]>。
f<[2]>=(A<[s]>·m<[r]>-f<[1]>m<[s]>A<[r1]>)/A<[r2]>·m<[s]>
式中
A<[s]>为内标的峰值;
m<[r]>为加入对照品的量;
f<[1]>为维生素D的校正因子;
m<[s]>为加入内标物质的量;
A<[r1]>为维生素D的峰值;
A<[r2]>为前维生素D的峰值。
含量测定
取各该制剂项下制备的供试品溶液进行测定,按下列公式计算维生素D及前维生素D折算成维生素D的总量。
mi=(f<[1]>·A<[i1]>+f<[2]>A<[i2]>)·m<[s]>/A<[s]>
式中
A<[i1]>为维生素D的峰值;
A<[i2]>为前维生素D的峰值;
m<[s]>为加入内标物质的量;
A<[s]>为内标的峰值。
精密称取供试品适量(相当于维生素D总量600单位以上,重量不超过2.0g),置皂化瓶中,加乙醇30ml、抗坏血酸0.2g与50%(g/g)氢氧化钾溶液3ml[若供试量为3g,则加50%(g/g)氢氧化钾溶液4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30分钟,冷却后,自冷凝管顶端加水10ml冲洗冷凝管内壁,将皂化液移至分液漏斗中,皂化瓶用水60~100ml分数次洗涤,洗液并入分液漏斗中,用不含过氧化物的乙醚振摇提取3次,第一次60ml,以后每次40ml,合并乙醚液乱隐首,用水洗涤数次,每次约100ml,洗涤时应缓缓旋动,避免乳化,直至水层遇酚酞指示液不再显红色,静置,分取乙醚提取液,加入干燥滤纸条少许振摇除去乙醚提取液中残留的水分,分液漏斗及滤纸条再用少量乙醚洗涤,洗液与提取液合并,置具塞圆底烧瓶中,在水浴上低温蒸发至约5ml,再用氮气流吹干,迅速精密加入甲醇3ml,密塞,超声处理助溶后,移入离心管中,离心,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A。
净化用色谱柱系统分离收集维生素D
精密量取上述供试品溶液A 500μl,注入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的液相色谱柱,以甲醇-乙腈-水(50∶50∶2) 为流动相进行分离,检测波长为254nm,从计录仪上观察色谱图,要求维生素D与前维生素D为叠 峰,并能与维生素A及其他干扰含量测定的杂质分开;准确收集含有维生素D及前维生素D混合物的全部流出液,置具塞圆底烧瓶中,用氮气流迅速吹干,精密加入已知内标浓度的正己烷溶液适量(不少于2ml,并使每1ml中含维生素D为50~140单位,内标物质与维生素D的重量比约为4∶1),密塞,超声处理助溶,即为供试品溶液B。
取供试品溶液B,按第一法进行含量测定,进样量为100~200μl。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各该制剂项下制备的供试品溶液A,按上述第二法净化用色谱柱系统分离维生素D项下的方法处理,至“用氮气流迅速吹干”后, 加入异辛烷2ml溶解,通氮排除空气后,密塞,置90℃水浴中,加热1.5小时后,立即通氮在2分钟内吹干,迅速精密加入正己烷2ml,溶解后,即为供试品溶液C。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量取对照品贮备溶液适量,加异辛烷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维生素D 50单位,精密量取2ml置具塞圆底烧瓶中,照供试品溶液制备项下的方法,自“通氮排除空气后”起,依法操作,得对照品溶液。
含量测定
㈥ 维生素检测用什么分析仪器比较好
课程详情介绍
维生素是消费者关注的营养成分之一,也是食品检测行业的热门项目。本课程结合维生素的类别、作用、检测手段的发展历史等,对目前国际国内各种维生素的测试方法及常用分析仪器进行讲解。
本课程除了理论内容,我们还将安排学员进行实际操作练习,了解维生素测试的前处理过程及相关仪器分析技术。此外,我们还将给学员讲解维生素测试的影响因素,并对如何消除这些因素、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深入探讨。
维生素检测通常使用液相色谱仪。本课程根据维生素检测所使用的液相色谱仪,详细介绍其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仪器维护要点,使学员掌握仪器的故障排查及日常维护方法。同时,讲解液相色谱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的编辑过程,并安排练习,确保学员可以独立操作液相色谱完成维生素日常检测工作。
品质项目包括:
水分、含盐量、含糖量、蛋白含量、脂肪含量、纤维含量、维生素含量、酸度等。对于这些项目的检测,如果经费有限,都可以采用化学法分析,只需配制最简单的烘箱、水浴、电炉、搅拌器、粉碎机、pH计等设备即可。
如果经费充足或检验批次较多,对应的检测项目都有对应的专用仪器可供选购。此外,也有一些通用的仪器可供选购,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近红外分析仪、自动滴定仪等。检测维生素A、E等有时还需配制荧光光度计。检测营养元素,如,钙、锌、铁等,可购置原子吸收仪-火焰检测器。
(2)卫生项目包括:
微生物、添加剂、有害元素、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毒素等。对于一般食品企业,微生物检测实验室应该建。
(a)微生物:
建微生物实验室要按照生物实验室规范标准要求进行布局。必要的设备有洁净台、培养箱、高压灭菌锅、电炉等,其它设备则根据具体检测项目配置。经费少可以买国产的,经费多可以考虑买进口的,两者的价钱相差很多。
(b)添加剂和有害元素:
有一部分项目可以用化学法,如,亚硝酸盐、二氧化硫、重金属含量、总砷等,但要想满足现在国标的食品卫生要求,应该购置气相色谱-氢火焰检测器、液相色谱-紫外/可见光检测器,这样一般的防腐剂(苯甲酸、山梨酸等)、甜味剂(甜蜜素、糖精钠等)、色素(柠檬黄、胭脂红等)都可以检测了。购置原子吸收仪-石墨炉检测器,可以分别检测铅、铬、镉、铜、镍等有害元素,还需要一台原子荧光仪,用来检测砷和汞等。
(c)残留农药:
检测残留农药气相色谱必不可少,检测有机氯农药,需配电子俘获ECD检测器;检测有机磷农药,需配火焰光度FPD检测器或氮磷NPD检测器。现在,农残检测的项目越来越多,为提高通用性,建议配置毛细管柱分流/不分流进样口,安装毛细管色谱柱。与传统填充色谱柱相比,毛细管柱分析项目多,分离度好,可以减少频繁的更换色谱柱,提高分析效率。出口食品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出口时需检测的农残项目越来越多,为了把好生产原料和产品质量关,可以配置气相色谱-质谱仪。一般只需配制电子轰击EI源,如果有必要可再配一个负化学NCI源,是选择四级质谱还是离子阱质谱,个人认为都可以,两种仪器各有优缺点。还是要看具体工作。
(d)残留兽药:
若进行残留兽药的检测,项目不多且批次多,可以考虑配制酶联免疫仪,该仪器一次投入不大,操作简便,检测灵敏度高。采用ELISA也有一些缺点,一是试剂盒为长期的消耗品,若检测的批次少,成本会较高,二是特异性不好,可能会有假阳性,三是如果在相对长的一段时间内检测项目较多,成本甚至比仪器分析还高。对于有一定规模的出口食品企业,为适应当前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检测限量要求,最好配制一台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第一台仪器建议配置三重四级质谱仪,灵敏度高、重现性好。仪器不一定要追求高配置,够用就行,但灵敏度、稳定性、抗污染等性能要好。最好买用户较多的型号,有一个与自己检测项目相近的用户群,首先说明该型号仪器检测拟检的项目没有问题,其次,也便于今后技术交流。
㈦ 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化学检验方法
第一篇高效液相色谱法
2原理
样品中的维生素A及维生素E经皂化提取处理后,将其从不可皂化部分提取至有机溶剂中。用高效液相色谱法C18反相柱将维生素A和维生素E分离,经紫外检测器检测,并用内标法定量测定。最小检出量分别为VA:0.8ng;α-E:91.8ng;γ-E:36.6ng;δ-E:20.6ng。
3试剂
实验用水为蒸馏水。试剂不加说明为分析纯。
3.1无水乙醚:不含有过氧化物。
3.1.1过氧化物检查方法:用5mL乙醚加1mL 10%碘化钾溶液,振摇1min,如有过氧化物则放出游离碘,水层呈黄色或加4滴0.5%淀粉液,水层呈蓝色。该乙醚需处理后使用。
3.1.2去除过氧化物的方法:重蒸乙醚时,瓶中放入纯铁丝或铁末少许。弃去10%初馏液和10%残馏液。
3.2无水乙醇:不得含有醛类物质。
3.2.1检查方法:取2mL银氨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乙醇,摇匀,再加入10%氢氧化钠溶液,加热,放置冷却后,若有银镜反应则表示乙醇中有醛。
3.2.2脱醛方法:取2g硝酸银溶于少量水中。取4g氢氧化钠溶于温乙醇中。将两者倾入1L乙醇中,振摇后,放置暗处两天(不时摇动,促进反应),经过滤,置蒸馏瓶中蒸馏,弃去初蒸出的50mL。当乙醇中含醛较多时,硝酸银用量适当增加。
3.3无水硫酸钠。
3.4甲醇:重蒸后使用。
3.5重蒸水:水中加少量高锰酸钾,临用前蒸馏。
3.610%抗坏血酸溶液(m/V):临用前配制。
3.71∶1氢氧化钾溶液。
3.810%氢氧化钠溶液(m/V)。
3.95%硝酸银溶液(m/V)。
3.10银氨溶液:加氨水至5%硝酸银溶液中,直至生成的沉淀重新溶解为止,再加10%氢氧化钠溶液数滴,如发生沉淀,再加氨水直至溶解。
3.11维生素A标准液:视黄醇(纯度85%)或视黄醇乙酸酯(纯度90%)经皂化处理后使用。用脱醛乙醇溶解维生素A标准品,使其浓度大约为1mL相当于1mg视黄醇。临用前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标定其准确浓度。
3.12维生素E标准液:α-生育酚(纯度95%),γ-生育酚(纯度95%),δ-生育酚(纯度95%)。用脱醛乙醇分别溶解以上三种维生素E标准品,使其浓度大约为1mL相当于1mg。临用前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标定此三种维生素E的准确浓度。
3.13内标溶液:称取苯并〔e〕芘(纯度98%),用脱醛乙醇配制成每1mL相当于10μg苯并〔e〕芘的内标溶液。
3.14pH1~14试纸。
4仪器和设备
4.1实验室常用设备。
4.2高压液相色谱仪带紫外分光检测器。
4.3旋转蒸发器。
4.4高速离心机
4.4.1小离心管:具塑料盖1.5~3.0mL塑料离心管(与高速离心机配套)。
4.5高纯氮气。
4.6恒温水浴锅。
4.7紫外分光光度计。
5操作步骤
5.1样品处理
5.1.1皂化
称取1~10g样品(含维生素A约3μg,维生素E各异构体约为40μg)于皂化瓶中,加30mL无水乙醇,进行搅拌,直到颗粒物分散均匀为止。加5mL 10%抗坏血酸,苯并〔e〕芘标准液2.00mL,混匀。加10mL1:1氢氧化钾,混匀。于沸水浴上回流30min使皂化完全。皂化后立即放入冰水中冷却。
5.1.2提取
5.1.2.1将皂化后的样品移入分液漏斗中,用50mL水分2~3次洗皂化瓶,洗液并入分液漏斗中。用约100mL乙醚分两次洗皂化瓶及其残渣,乙醚液并入分液漏斗中。如有残渣,可将此液通过有少许脱脂棉的漏斗滤入分液漏斗。轻轻振摇分液漏斗2min,静置分层,弃去水层。
5.1.3洗涤
5.1.3.1用约50mL水洗分液漏斗中的乙醚层,用pH试纸检验直至水层不显碱性(最初水洗轻摇,逐次振摇强度可增加)。
5.1.4浓缩
5.1.4.1将乙醚提取液经过无水硫酸钠(约5g)滤入与旋转蒸发器配套的250~300mL球形蒸发瓶内,用约10mL乙醚冲洗分液漏斗及无水硫酸钠3次,并入蒸发瓶内,并将其接至旋转蒸发器上,于55℃水浴中减压蒸馏并回收乙醚,待瓶中剩下约2mL乙醚时,取下蒸发瓶,立即用氮气吹掉乙醚。立即加入2.00mL乙醇,充分混合,溶解提取物。
5.1.5将乙醇液移入一小塑料离心管中(4.4.1),离心5min(5000rpm)。上清液供色谱分析。如果样品中维生素含量过少,可用氮气将乙醇液吹干后,再用乙醇重新定容。并记下体积比。
5.2标准曲线的制备
5.2.1维生素A和维生素E标准浓度的标定方法
取维生素A和各维生素E标准液若干微升,分别稀释至3.00mL乙醇中,并分别按给定波长测定各维生素的吸光值。用比吸光系数计算出该维生素的浓度。测定条件如下表所示。
表1
标 准 加入标准的量
s,μl 比吸光系数
波 长
λ,nm
视 黄 醇
γ-生育酚
δ-生育酚
α-生育酚 10.00
100.0
100.0
100.0 1835
71
92.8
91.2 325
294
298
298
浓度计算:
5.2.2标准曲线的制备
本方法采用内标法定量。把一定量的维生素A、γ-生育酚、α-生育酚、δ-生育酚及内标苯并〔e〕芘液混合均匀。选择合适灵敏度,使上述物质的各峰高约为满量程70%,为高浓度点。高浓度的1/2为低浓度点(其内标苯并〔e〕芘的浓度值不变),用此二种浓度的混合标准进行色谱分析,结果见色谱图。维生素标准曲线绘制是以维生素峰面积与内标物峰面积之比为纵坐标,维生素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或计算直线回归方程。如有微处理机装置,则按仪器说明用二点内标法进行定量。
本方法不能将β-E和γ-E分开,故γ-E峰中包含有β-E峰。
5.3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5.3.1色谱条件(推荐条件)
5.3.1.1预柱:ultrasphere ODS 10μm,4mm×4.5cm。
5.3.1.2分析柱:ultrasphere ODS 5μm,4.6mm×25cm。
5.3.1.3流动相:甲醇∶水=98∶2。混匀。于临用前脱气。
5.3.1.4紫外检测器波长:300nm。量程0.02。
5.3.1.5进样量:20μL。
5.3.1.6流速:1.7mL/min。
5.4样品分析
取样品浓缩液20μL,待绘制出色谱图及色谱参数后,再进行定性和定量。
5.4.1定性:用标准物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定性。
5.4.2定量:根据色谱图求出某种维生素峰面积与内标物峰面积的比值,以此值在标准曲线上查到其含量。或用回归方程求出其含量。
6计算
式中:X2——某种维生素的含量,mg/100g;
C——由标准曲线上查到某种维生素含量,μg/mL;
V——样品浓缩定容体积,mL;
m——样品质量, g。
用微处理机二点内标法进行计算时,按其计算公式计算或由微机直接给出结果。
7结果的允许差
同一实验室,同时测定或重复测定结果相对偏差绝对值≤10%。
第二篇比色法
8原理
维生素A在三氯甲烷中与三氯化锑相互作用,产生蓝色物质,其深浅与溶液中所含维生素A的含量成正比。该蓝色物质虽不稳定,但在一定时间内可用分光光度计于620nm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
9试剂
本实验用水均为蒸馏水。
9.1无水硫酸钠:同3.3。
9.2乙酸酐。
9.3乙醚:同3.1。
9.4无水乙醇:同3.2。
9.5三氯甲烷:应不含分解物,否则会破坏维生素A。
9.5.1检查方法
三氯甲烷不稳定,放置后易受空气中氧的作用生成氯化氢和光气。检查时可取少量三氯甲烷置试管中加水少许摇振,使氯化氢溶到水层。加入几滴硝酸银液,如有白色沉淀即说明三氯甲烷中有分解产物。
9.5.2处理方法
试剂应先测验是否含有分解产物,如有,则应于分液漏斗中加水洗数次,加无水硫酸钠或氯化钙使之脱水,然后蒸馏。
9.625%三氯化锑-三氯甲烷溶液:用三氯甲烷配制25%三氯化锑溶液,储于棕色瓶中(注意勿使吸收水分)。
9.71∶1氢氧化钾溶液。
9.8维生素A或视黄醇乙酸酯标准液:同3.11。其标定方法同5.2.1。
9.9酚酞指示剂:用95%乙醇配制1%溶液。
10仪器和设备
10.1实验室常用设备。
10.2分光光度计。
10.3回流冷凝装置。
11操作步骤
维生素A极易被光破坏,实验操作应在微弱光线下进行,或用棕色玻璃仪器。
11.1样品处理:根据样品性质,可采用皂化法或研磨法。
11.1.1皂化法:适用于维生素A含量不高的样品,可减少脂溶性物质的干扰,但全部试验过程费时,且易导致维生素A损失。
11.1.1.1皂化:根据样品中维生素A含量的不同,称取0.5~5g样品于三角瓶中,加入10mL 1∶1氢氧化钾及20~40mL乙醇,于电热板上回流30min至皂化完全为止。
11.1.1.2提取:将皂化瓶内混合物移至分液漏斗中,以30mL水洗皂化瓶,洗液并入分液漏斗。如有渣子,可用脱脂棉漏斗滤入分液漏斗内。用50mL乙醚分二次洗皂化瓶,洗液并入分液漏斗中。振摇并注意放气,静置分层后,水层放入第二个分液漏斗内。皂化瓶再用约30mL乙醚分二次冲洗,洗液倾入第二个分液漏斗中。振摇后,静置分层,水层放入三角瓶中,醚层与第一个分液漏斗合并。重复至水液中无维生素A为止。
11.1.1.3洗涤:用约30mL水加入第一个分液漏斗中,轻轻振摇,静置片刻后,放去水层。加15~20mL 0.5mol/L氢氧化钾液于分液漏斗中,轻轻振摇后,弃去下层碱液,除去醚溶性酸皂。继续用水洗涤,每次用水约30mL,直至洗涤液与酚酞指示剂呈无色为止(大约3次)。醚层液静置10~20min,小心放出析出的水。
11.1.1.4浓缩:将醚层液经过无水硫酸钠滤入三角瓶中,再用约25mL乙醚冲洗分液漏斗和硫酸钠两次,洗液并入三角瓶内。置水浴上蒸馏,收回乙醚。待瓶中剩约5mL乙醚时取下,用减压抽气法至于,立即加入一定量的三氯甲烷使溶液中维生素A含量在适宜浓度范围内。
11.1.2研磨法:适用于每克样品维生素A含量大于5~10μg样品的测定,如肝的分析。步骤简单,省时,结果准确。
11.1.2.1研磨:精确称2~5g样品,放入盛有3~5倍样品重量的无水硫酸钠研钵中,研磨至样品中水分完全被吸收,并均质化。
11.1.2.2提取:小心她将全部均质化样品移入带盖的三角瓶内,准确加入50~100mL乙醚。紧压盖子,用力振摇2min,使样品中维生素A溶于乙醚中。使其自行澄清(大约需1~2h),或离心澄清(因乙醚易挥发,气温高时应在冷水浴中操作。装乙醚的试剂瓶也应事先放入冷水浴中)。
11.1.2.3浓缩:取澄清提取乙醚液2~5mL,放入比色管中,在70~80℃水浴上抽气蒸干。立即加入1mL三氯甲烷溶解残渣。
12测定步骤
12.1标准曲线的制备
准确取一定量的维生素A标准液于4~5个容量瓶中,以三氯甲烷配制标准系列。再取相同数量比色管顺次取1mL三氯甲烷和标准系列使用液1mL,各管加入乙酸酐1滴,制成标准比色列。于620nm波长处,以三氯甲烷调节吸光度至零点,将其标准比色列按顺序移入光路前,迅速加入9mL三氯化锑-三氯甲烷溶液。于6s内测定吸光度,将吸光度为纵坐标,以维生素A含量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图。
12.2样品测定
于一比色管中加入10mL三氯甲烷,加入1滴乙酸酐为空白液。另一比色管中加入1mL三氯甲烷,其余比色管中分别加入1mL样品溶液及1滴乙酸酐。其余步骤同标准曲线的制备。
13计算
式中:X——样品中含维生素A的量,mg/100g(如按国际单位,每1国际单位=0.3μg维生素A);
c——由标准曲线上查得样品中含维生素A的含量,μg/mL;
m——样品质量,g;
V——提取后加三氯甲烷定量之体积,mL;
100——以每百克样品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