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国际收支不平衡如何得到调整
调整国际收支不平衡有种种方法,这些方法总体来说不外乎两种:市场作用和政府调节。让市场起作用,喊销通过价格、收入、汇率等变化使国际收支不平衡自动得到调节,走向平衡。例如,假定一国出现大量国际收支逆差,汇率必然变化,本币贬值,国内物价上升,通常进口就会减少而出口增加,使国际收支状况得到改善。
但是,这种调整要以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较大,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较小为条件,否则这种调整很难有效果。正由于靠市场调整国际收支不平衡不是无条件的,而且这种调整的程度和效果也难以保证,因此,一旦国际收支出现严重不平衡特别是逆差时,各国政府都会主动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这些措施主要有:其一,但是,这种调整要以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较大,出口商品的需郑悄游求弹性较小为条件,否则这种调整很难有效果改变汇率,即由政府货币当局主动实行货币贬值来改变进出口以促使国际收支平衡。其二,对对外经济交易实行直接控制,包括强制压缩进口和采取一些办法刺激出口,限制资本外流和其他外汇支出以及运桥大力引进外资等来改变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形势,恢复国际收支平衡。其三,政府采用适当紧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压缩国内总需求,调整国内经济结构,改善进出口状况和国际收支局面。
B. 如何解决全球经济失衡
今年以来,随着美国经济增长放缓,日本和欧元区经济增长更为强劲,全球经济失衡前景无疑已有所改善。以美元计算,美国每年约8500亿美元的经常帐户赤字似乎正趋于稳定,而且随着美国增长放缓势头的确立,其经常账户赤字也许还会逐渐收窄。 还有其它一些有利迹象:各国经济决策者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广泛的共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将扮演新的角色。然而,油价的进一步攀升则在相反方向用力,它在削弱经济增长、引发通胀上升压力的同时,也加剧了当前的经济失衡。 国际金融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的数据显示,单是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六个海湾合作委员会(Gulf Cooperation Council)国家,今年的经常帐户盈余预计就将达到2270亿美元,高于2004年的870亿美元和2005年的1670亿美元。有鉴于此,石油出口国现在已成为全球失衡问题的核心所在。 均衡增长?美国消费增长是否能大幅放缓,足以促成全球经济失衡规模大幅下降,而不造成汇率的大幅变动,这还值得怀疑。由于中国和其它亚洲国家抵制本国货币升值,目前汇率的变动,仍远未达到必需的水平,无法推动全球经济向更为平衡的状况大幅转变。但尽管如此,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重新归于平衡显然会有所助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拉古拉姆瑞占(Raghuram Rajan)表示:“随着全球经济轮动增长,促成重新平衡的一个因素正缓慢形成。” 由于日本和欧元区经济加速增长,其消费者将会扩大支出,包括购买更多进口商品,而这些经济体中储蓄相败源对于投资的盈余应会减少。 目前各方争论的焦点是,更为均衡的全球陆枯漏经济增长能对解决经济失衡有多大影响。 一些人认为,由于美国趋势增长率仍较欧元区或日本高出3%,且从历史上看,美国消费者的边际进口倾向一直较高,因此全球经济均衡增长的影响可能会很小;其它人则认为,未来数年消费增长的差异可能会很大,从而对全球失衡产生重大影响。(边际进口倾向:增加的收入中用于购买进口商品的比例——编者注)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肯罗格夫(Ken Rogoff)表示:“我们正逼近全球经济的一个转折点。”他表示,由于住宅市场繁荣的消退,家庭储蓄率回到更为正常的水平,美国未来几年的消费增长可能非常缓慢。一旦美国消费水平大幅放缓,那将拉低油价,产油国经常帐户盈余也将减少。如果同时中国经济增长放慢,那将更是如此。 汇率困局不过,有一个问题人们已接近达成共识:要大幅减少全球经济失衡而不造成全球衰退,就必须通过汇率变动,调整贸易和非贸易商品的相对进出口价格。 哈佛大学另一位经济学教授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表示:“美国经常帐户赤字必须大幅减少,而美国经济增长在可承受范围内的放缓将不足以实现这种变化,因此重新大幅调整汇率将是必要之举。这一点已基本得到一致早烂认同。” 研究表明,孤立的汇率变化不会对全球失衡产生重大影响,但要进行更大范围的转变,令全球经济回归平衡,汇率调整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去年,罗格夫和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经济学教授莫里斯 奥布斯费尔德(Maurice Obsfeld)曾估计,若想让美国贸易赤字彻底消失,美元实际汇率必须下跌33%,若想削减一半,亦须下跌17%。这些估计在今天仍基本适用。然而,就像这两位教授所指出的那样,要想在短时间内实现上述目标,美元贬值所需幅度可能会比这大得多。
C. 国际货币体系的存在问题
影响货币价格的主要是宏观的政治和经济消息,它们同商品的生产成本、流通渠道和供需关系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全球失衡并不是起源于货币或财政政策的失误,而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给世界经济带来的结构性缺陷。就像苹果脱手总要落地时的,只要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结构不变。
无论什么样的货币和财政政策都无法防止失衡的反复出现。无论是持续增长的美国债务还是持续增长的中国外汇储备,都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性缺陷带来的必然后果。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不是调整汇率,而是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随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瓦解,改革国际货币制度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问题。1972年7月2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决议,成立一个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参加的国际货币制度和有关问题委员会,讨论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问题。
但在如何制止由于美元泛滥而造成的国际货币动荡局势,以及如何取代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等问题上,美国和西欧国家之间矛盾重重。西欧国家要求美国恢复美迹谨元兑换黄金姿孙基,以清偿美元债务;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具有世界中央银行的地位和作用。
以上内容凯返参考网络-国际货币体系
D. imf在东南亚危机时的措施是采用了什么理论依据呢
东南亚金融危机自1997年7月由泰国铢暴跌而引发, 进而蔓延整个亚洲,欧美也接连“感冒”不断,继而又向俄罗斯及南美巴西“传染”,世界经济一时间犹如“黑云压城城欲摧”,处处硝烟四起,烽火连天。在这场没有赢家的“战争”中,人们不时会发现一个不知疲倦且自以为是消防队的身影-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人们对imf的身影不应该陌生,因或行缓为它早在1994年扑灭墨西哥金融危机那场“大火”时已初试锋芒。 作为二战后世界经济秩序全面框架的一部分,imf 负责帮助各成员国克服短期性国际收支失衡,以提供政府间贷带扮款的方式来缓和成员国的外汇短缺困境,协调国际货币的秩序。正是基于这样的定位,它被人们形容为处理国际金融货币危机的“维持和平”部队,在实践中也确曾起过积极作用。 然而,近年来imf 处理金融危机的方式及效果却处处遭人非议与谴责,尤其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处理方式及效果更为人所诟病。那些已经得到imf援助的国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摆脱金融动荡的困扰;那些向imf提供资金的国家也开始怀疑这样做的意义何在。与此同衫模时,一些国际政治领袖及世界级风云人物如美国总统克林顿、英国首相布莱尔、法国总理诺斯潘,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及国际金融界权威人士如着名金融炒家绍罗什等,均呼吁要对现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制度进行改良与改革。事实表明,imf 赖以生存和发挥作用的整个国际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远非50年前可比,它在处理地区乃至全球金融危机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难以克服的法律制度难题。本文仅就其中几个重要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一、imf协定宗旨的调整问题 imf协定条款自1945年12月27日生效以来, 成员国曾先后对其进行过三次修改(注:见刘丰铭:《国际金融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修订版,第427页。)。尽管imf的成员国数目及活动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总目标即宗旨却一直维持不变。按imf 协定条款第一条规定,成立imf的主要宗旨是: 第一,通过设置一常设机构就国际货币问题进行磋商与协作,从而促进国际货币领域的合作; 第二,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与平衡发展,从而有助于提高和保持高水平的就业和实际收入以及各成员国生产性资源的开发,并以此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第三,促进汇率的稳定,保持成员国之间有秩序的汇兑安排,避免竞争性通货贬值; 第四,协助成员国之间建立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体系,取消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外汇限制; 第五,在具有充分保障前提下,向成员国提供暂时性普通资金,以增强其信心,使其能有机会在无需采用损害本国和国际繁荣的措施情况下,纠正国际收支失调。 第六,根据上述原则,缩短成员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时间,减轻由此带来的负担。 从上述宗旨看,不难发现:imf 的根本目标或宗旨是协调或促进会员国货币政策,力争各会员国国际收支平衡。换言之,imf 的中心任务是实现会员国国际收支平衡。但是该问题由于涉及广泛的经济、财政与货币政策问题,各成员国必须授权imf从事广泛与货币相关的活动, 上述宗旨目标才能达到。 从经济理论上讲,一国国际收支失衡,最终将导致该国货币对外汇率剧烈波动,这是一国贸易乃至整体经济发展状况欠佳或运行不良的后果。因此,在发生金融危机之前或之后,当事国政府或国际机构欲稳定币值及纠正国际收支失衡,根本的办法应是调整其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税收及货币政策。仅靠imf 或其相关渠道提供短期贷款来弥补收支失衡及稳定本国货币的做法,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此次东南亚金融危机之所以久治难愈,其症结就在于有关各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以及与之相应的法律制度存在问题。从这个角度观察当今国际货币法律制度,就会发现imf的现行宗旨目标范围过于窄小。尽管imf协定条款第12条第8款规定,经70%多数票赞成同意后,imf有权确定成员国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状况是否有可能直接导致其他成员国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就此向其他成员国公布。但该条款仍存在明显缺陷:其一,该项条款只强调了当事国的货币政策,而其他相关政策均未涉及。至于“经济发展状况”则过于笼统与含糊,不便于操作。其二,该条款发挥作用时须经过表决程序,而不是直接授权给imf理事会直接行使, 这样会使该款实施的效率及效果大打折扣。其三,如此重要的条款,未放进宗旨内,也使其地位大为降低。 imf协定宗旨的另一大缺陷,是现行目标条款几乎全是“促进”、“帮助”、“劝导”,“补救”等性质的条款。只有当成员国国际收支出现严重失衡,导致其货币大幅贬值,影响本国经济并同时威胁他国货币及经济发展时,imf才伸出“援手”,挽救危机中的当事国。 这种“促进”,“挽救”性质的立法宗旨使国际经济法律的效力更加软化。在世界经济尚未达到全球一体化,各国经济规模和相互影响较小的背景下,这种立法宗旨也许能勉强行得通。而当全球经济及法律制度日趋一体化的情况下,就难以奏效了。其直接的不良后果,便是延误金融乃至经济危机的预防和处理时机与效果。有鉴于此,笔者认为,imf 协定宗旨有必要增加事前事后的监督功能条款。至于监督的范围及如何实施监督职能,则需要进一步研讨。最近一时期来,许多国际政要及国际金融专家纷纷呼吁要加强imf 对货币危机当事国之货币与经济运行情况的预警与监督机制,正是反映了国际货币金融立法的内在要求。 imf宗旨又一可商榷之处,是其宗旨范围不仅偏狭, 而且还较为分散,并有些详略不当。从前述宗旨表述内容看,其中心目标是帮助各成员国维持国际收支平衡,进而保持其币值稳定,反过来又推动和维护国际贸易健康发展,进而又维持收支平衡。然而其宗旨中却出现了提高就业水平及保持实际收入增长的目标条款。这样表述有两点不妥:一是把增加收入与提高就业水平列入目标条款是多余的,因为这是任何一种经济社会运行的必然目的,每个国家和地区无论社会经济制度如何,均要朝这个方向努力。二是并非国际收支平衡和币值稳定就一定能带来贸易发展,更不会由此而必然导致整体经济的发展与提高。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imf 协定的宗旨范围应围绕或集中在维持成员国国际收支平衡及其对外币值稳定,在此基础上应增加对成员国货币政策或其他有关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进行某种监督的条款,同时增补有关国际合作的条款以便对有损国际货币金融秩序稳定的国际资本流动进行有效监管。 二、imf行动干预权与成员国金融主权的协调问题 imf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 按联合国宪章规定及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国际组织与其成员国(地区)关系以及成员之间的关系应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相互之间没有管辖权。国际组织包括联合国在内在行使职权时,不得干预成员国的内政,不得侵犯成员国的主权,这是国际法律制度包括国际货币金融制度在内的一个重要特点,更是国际组织行动的准则,其理论根据来自国际公法的“绝对主权论”。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国际法之“绝对主权论”,越来越受到当代国际法新主权论即“相对主权论”的挑战,后者认为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尤其在国际经济法律关系中,各国及地区相互依存度大大提高,由于各国经济大规模、广泛地相互渗透,使得各主权国家不得不出让一部分主权给国际组织或其他成员国,以便协调意志,管辖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