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等差数列是什么 求和公式是什么
我已经将等差数列的定义整理好了,小伙伴们赶快跟随我一起来了解等差数列吧。
等差数列是常见数列的一种。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而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例如:1,3,5,7,9……1+2(n-1)。
公式:Sn=(a1+an)n/2;
Sn=na1+n(n-1)d/2(d为公差);
Sn=An2+Bn;A=d/2,B=a1-(d/2)。
(1)学会运用函数与方程思想解题;
(2)抓住首项与公差是解决等差数列问题的关键;
(3)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涉及五个量:a1,d,n,an,Sn,知道其中任意三个就可以列方程组求出另外两个(俗称“知三求二’).
以上内容就是我为大家找来的等差数列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Ⅱ 在等差数列中求项数的简便方法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例: 11+12+13+…+31=?
分析与解:这串加数11,12,13,…,31是等差数列,首项是11,末项是31,共有31-11+1=21(项)。
原式=(11+31)×21÷2=441。
在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时项数并不是一目了然的,这时就需要先求出项数。根据首项、末项、公差的关系,可以得到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
(2)等差数列的解决方法扩展阅读
等差数列的应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用到等差数列如:在给各种产品的尺寸划分级别时,当其中的最大尺寸与最小尺寸相差不大时,常按等差数列进行分级。若为等差数列,且有
的求和公式。
Ⅲ 如何求等差数列的任意项 4种方法来求等差数列的任意项
目录方法1:求等差数列的下一项1、求得数列的公差。2、检查公差是否一致。3、用公差加上最后的已知项。方法2:求缺少的中间项1、首先检查是否是等差数列。2、用公差加上空格前的那一项。3、用空格后的数字减去公差。4、比较结果。方法3:求等差数列的第N项1、确定数列的第一项。2、设公差为d。3、使用显式公式。4、填入已知信息解题。方法4:使用显式公式求其他数值1、对显式公式进行变形,求其他变量。2、求数列的第一项。3、求数列的项数。等差数列是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差等于一个常数的数列。例如,偶数列
方法1:求等差数列的下一项
1、求得数列的公差。面对一组数字时,有时题目会告诉你它们是等差数列,而有时你必须自己认识到这一点。无论是哪种情况,第一步都是相同的。从几个数字中选择最开始的两项。用第二项减去第一项。所得结果就是数列的公差。例如,假设有一组数字1,4,7,10,13{displaystyle 1,4,7,10,13}?。用4?1{displaystyle 4-1},求得公差为3。
假设有一列各项不断变小的数字,如25,21,17,13{displaystyle 25,21,17,13}?。还是用第二项减去第一项来求出公差。这种情况下,21?25=?4{displaystyle 21-25=-4}。负数结果说明从左到右看时,这组数字在逐渐变小。每次做题时,你都应该检查公差的正负号,看是否与数字的变化趋势相符。
2、检查公差是否一致。只计算前两项的公差,不足以保证数列是等差数列。你需要确保整列数字的差值始终一致。。将数列中另外两个连续项相减,检查它们的差值。如果结果与另外一到两次的结果一致,那么它就很可能是等差数列。还是以数列1,4,7,10,13{displaystyle 1,4,7,10,13}?为例,选择数列的第二项和第三项。用7?4{displaystyle 7-4},差值仍然为3。保险起见,再选两个连续项相减,13?10{displaystyle 13-10},差值为3,还是与之前的结果相吻合。现在,你可以比较确定它是一组等差数列了。
有时,数列的前几项看上去像等差数列,但之后却不符合等差数列的特征。例如,数列1,2,3,6,9{displaystyle 1,2,3,6,9}?。第一项和第二项之间的差是1,而第二项和第三项之间的差也是1。但是,第三项和第四项之间的差是3。由于数列各项之差并不相等,所以它不是等差数列。
3、用公差加上最后的已知项。知道公差后,求等差数列的下一项就非常简单了。只需用公差加上最后的已知项,就可以得出下一个数字。例如,在示例1,4,7,10,13{displaystyle 1,4,7,10,13}?中,要算出下一个数字,你可以用公差3加上最后的已知项。13+3{displaystyle 13+3}等于16,16就是下一个数字。只要愿意,你可以不断加3,写出数列后面的数字。例如,将数列后面的数字写出来后,我们得到1,4,7,10,13,16,19,22,25{displaystyle 1,4,7,10,13,16,19,22,25}?。你可以一直写下去,直到满意为止。
方法2:求缺少的中间项
1、首先检查是否是等差数列。某些情况下,题目会给出一组缺少中间项的数字。和之前一样,首先你应该检查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选择任意的连续两项数字,计算它们之间的差值。比较结果与数列中另外两个连续数字的差值。如果差值相等,那么你可以假设自己面对的是一个等差数列,然后继续使用本文的等差数列方法。例如,假设有一个数列0,4{displaystyle 0,4},___,12,16,20{displaystyle 12,16,20}?。先用4?0{displaystyle 4-0},求得差值为4。比较另外两个连续数字的差,如16?12{displaystyle 16-12}。差值仍等于4。因此,你可以将之当做等差数列,继续解题。
2、用公差加上空格前的那一项。方法和求数列最后一项类似。找到数列中空格前的那一项。这是已知的"最后一个"数字。用公差加上该项,算出应该填入空格的数字。在当前示例中,0,4{displaystyle 0,4},____,12,16,20{displaystyle 12,16,20}?,空格前的数字是4,而此数列的公差也是4。所以,用4+4{displaystyle 4+4},得到8,它应该就是空格中的数字。
3、用空格后的数字减去公差。为了确保答案正确,可以从另一个方向来进行检查。无论是正序还是倒序,等差数列应该都符合自身特点。如果从左到右需要逐项加4,那么反过来,从右到左就正好相反,需要逐项减4。在当前示例中,0,4{displaystyle 0,4},___,12,16,20{displaystyle 12,16,20}?,空格后的数字是12。用该项减去公差,得到12?4=8{displaystyle 12-4=8}。你应该将结果8填入空格中。
4、比较结果。用左边项加公差和用右边项减公差算出来的两个结果应该相等。如果相等,说明你已经求得缺少项的值。如果不相等,则说明你需要检查自己的计算过程。题目中的数列可能并非等差数列。在当前示例中,4+4{displaystyle 4+4}和12?4{displaystyle 12-4}算得的结果都是8。因此,该等差数列的缺少项为8。完整的数列是0,4,8,12,16,20{displaystyle 0,4,8,12,16,20}?。
方法3:求等差数列的第N项
1、确定数列的第一项。并非所有序列都以数字0或数字1开始。查看题中的数列,找到第一项。它是计算的起点,可以使用变量a(1)代表。面对等差数列问题时,经常会使用变量a(1)来指代数列的第一项。当然,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任何变量,这并不会影响到结果。
例如,已知数列3,8,13,18{displaystyle 3,8,13,18}?,第一项是3{displaystyle 3},我们可以用a(1)来指代。
2、设公差为d。用上文所述方法求出数列的公差。在当前示例中,公差等于8?3{displaystyle 8-3},等于5。使用数列中的其他数字进行检查,得到同样的结果。我们用变量d来指代该公差。
3、使用显式公式。显式公式是一个代数方程,使用它来求等差数列的任意项时,你无须写出完整数列。等差数列的显式公式为a(n)=a(1)+(n?1)d{displaystyle a(n)=a(1)+(n-1)d}。a(n)项可以读作"a的第n项",其中n代表数列中你想求出的项数,而a(n)是该项的实际数值。例如,如果题目要求你求等差数列的第100项,那么n等于100。注意,在本示例中,n等于100,但a(n)等于第100项的值,而不等于数字100本身。
4、填入已知信息解题。使用数列的显式公式,填入已知信息,求出需要的项。例如,在本示例中,3,8,13,18{displaystyle 3,8,13,18}?,我们知道a(1)是第一项,等于3,而公差d等于5。假设题目要求你求出数列的第100项,则n=100,而(n-1)=99。填入数值后,完成显式公式,得到a(100)=3+(99)(5){displaystyle a(100)=3+(99)(5)}。简化后的结果是498,这个数字就是该数列的第100项。
方法4:使用显式公式求其他数值
1、对显式公式进行变形,求其他变量。使用显式公式和基础的代数知识,你可以算出等差数列的几个其他数值。显式公式的初始形式是a(n)=a(1)+(n?1)d{displaystyle a(n)=a(1)+(n-1)d},其目的是求an,也就是数列的第n项。但是,你可以对公式进行代数变形,来计算任何其他变量。例如,假设数列的最后一个数字已知,需要你计算数列最开始的数字。你可以将公式变形,得到a(1)=(n?1)d?a(n){displaystyle a(1)=(n-1)d-a(n)}。
如果你知道等差数列的第一个数字和最后一个数字,但需要算出该数列的项数,你可以将显式公式变形来求出n。公式变形后可得n=a(n)?a(1)d+1{displaystyle n={frac {a(n)-a(1)}{d}}+1}。
如果为了将公式变形,你需要复习基础的代数知识,可以参阅本网站的学习代数或化简代数表达式相关文章。
2、求数列的第一项。已知等差数列的第50项为300,且每项比之前一项大7,即"公差"等于7,求序列第一项的值。使用变形后的显式公式来计算a1,求得问题的答案。使用方程a(1)=(n?1)d?a(n){displaystyle a(1)=(n-1)d-a(n)},然后代入已知信息。由于已知第50项为300,所以n=50,n-1=49,且a(n)=300。题目还提供了公差d的值,d等于7。因此,公式变为a(1)=(49)(7)?300{displaystyle a(1)=(49)(7)-300}。得到343?300=43{displaystyle 343-300=43}。数列的第一项是43,每一项比前一项大7。因此,数列可以写作 43,50,57,64,71,78?293,300。
3、求数列的项数。假设你只知道等差数列的第一项和最后一项,需要求数列的项数。使用变形后的公式n=a(n)?a(1)d+1{displaystyle n={frac {a(n)-a(1)}{d}}+1}。假设已知等差数列的第一项是100,公差为13。题目还告知最后一项是2,856。要计算数列的项数,可以用到的信息有a1=100,d=13,以及a(n)=2856。将这些值代入公式,得到n=2856?10013+1{displaystyle n={frac {2856-100}{13}}+1}。计算后,可得n=275613+1{displaystyle n={frac {2756}{13}}+1},等于212+1,即213。所以该序列有213项。
该序列可以写作100, 113, 126, 139? 2843, 2856。
警告数列有多种不同类型。不要假设所有数列都是等差数列。每次一定要检查至少两对数字,最好是三对或四对,来比较各对的公差。
小提示记住,d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取决于它是相加还是相减。
数列问题解题方法技巧
1.判断和证明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常有三种方法:
(1)定义法:对于n≥2的任意自然数,验证 为同一常数。
(2)通项公式法:
①若 = +(n-1)d= +(n-k)d ,则 为等差数列;
②若 ,则 为等比数列。
(3)中项公式法:验证中项公式成立。
2. 在等差数列 中,有关 的最值问题——常用邻项变号法求解:
(1)当 >0,d<0时,满足 的项数m使得 取最大值.
(2)当 <0,d>0时,满足 的项数m使得取最小值。
在解含绝对值的数列最值问题时,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
3.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公式法、裂项相消法、错位相减法、倒序相加法等。
三、数列问题解题注意事项
1.证明数列 是等差或等比数列常用定义,即通过证明 或 而得。
2.在解决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相关问题时,“基本量法”是常用的方法,但有时灵活地运用性质,可使运算简便,而一般数列的问题常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求解。
3.注意 与 之间关系的转化。如:
= , = .
4.数列极限的综合题形式多样,解题思路灵活,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离不开数列极限的概念和性质,离不开数学思想方法,只要能把握这两方面,就会迅速打通解题思路.
5.解综合题的成败在于审清题目,弄懂来龙去脉,透过给定信息的表象,抓住问题的本质,揭示问题的内在联系和隐含条件,明确解题方向,形成解题策略.原文链接: http://www.90house.cn/shuxue/shi/288.html
Ⅳ 数列等差求和方法总结
在小学数学里,有一个知识点很重要,稍微有那么一点点难,这个知识点就是等差数列。它简单快捷,并且广泛地适用于求和问题。以下是我整理的数列等差求和方法总结,欢迎阅读。
数列等差求和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通项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了解公差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了解等差中项的概念;
(2)正确认识使用等差数列的各种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项数、指定的项;
(3)能通过通项公式与图像认识等差数列的性质,能用图像与通项公式的关系解决某些问题.
2.通过等差数列的图像的应用,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通过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运用,渗透方程思想.
3.通过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资料的能力,积极思维,追求新知的创新意识;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使学生明确等差数列与一般数列的内在联系,从而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的认识与应用,等差数列是特殊的数列,定义恰恰是其特殊性、也是本质属性的准确反映和高度概括,准确把握定义是正确认识等差数列,解决相关问题的前提条件.通项公式是项与项数的函数关系,是研究一个数列的重要工具,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结构与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密切相关,通过函数图象研究数列性质成为可能.
②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所以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另外, 出现在一个等式中,运用方程的`思想,已知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由于一个公式中字母较多,学生应用时会有一定的困难,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是教学的有一难点.
(3)教法建议
①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一节为等差数列的定义与表示法,一节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
②等差数列定义的引出可先给出几组等差数列,让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共同规律,再由学生尝试说出等差数列的定义,对程度差的学生可以提示定义的结构:“……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由学生把限定条件一一列举出来,为等比数列的定义作准备.如果学生给出的定义不准确,可让学生研究讨论,用符合学生的定义但不是等差数列的数列作为反例,再由学生修改其定义,逐步完善定义.
③等差数列的定义归纳出来后,由学生举一些等差数列的例子,以此让学生思考确定一个等差数列的条件.
④由学生根据一般数列的表示法尝试表示等差数列,前提条件是已知数列的首项与公差.明确指出其图像是一条直线上的一些点,根据图像观察项随项数的变化规律;再看通项公式,项 可看作项数 的一次型( )函数,这与其图像的形状相对应.
⑤有穷等差数列的末项与通项是有区别的,数列的通项公式 是数列第 项 与项数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有穷等差数列的项数未必是 ,即其末项未必是该数列的第 项,在教学中一定要强调这一点.
⑥等差数列前 项和的公式推导离不开等差数列的性质,所以在本节课应补充一些重要的性质;另外可让学生研究等差数列的子数列,有规律的子数列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⑦等差数列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数列的数学模型,如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等,还可让学生去搜集,然后彼此交流,提出相关问题,自己尝试解决,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创设相互研讨的课堂环境.
Ⅵ 数学等差数列怎样求通项公式
这样问范围很广泛
但数列求通项公式有一些基本题型
一、由公式:等差数列通项公式an=a1+(n-1)d,确定其中的3个量:n,d,a1可求得
二、由前几项要求推出通项公式:写出n与an,观察之间的关系。如果关系不明显,应该将项作适当变形或分解,让规律突现出来,便于找到通项公式
三、已知前n项和sn,可由an=sn-s(n-1),但要注意Sn-S(n-1)是在n≥2的条件下成立的,若将n=1代入该式所得的值与S1相等,则{an}的通项公式就可用统一的形式来表示,否则就写成分段数列的形式
四、由递推公式求数列通项公式:已知数列的递推公式求通项,可把每相邻两项的关系列出来,抓住它们的特点进行适当处理,有时借助拆分或取倒数等方法构造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转化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通项问题.
建议找些题目补充提问,这样回答才能更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