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解决方法 > 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视频

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视频

发布时间:2023-02-12 06:49:25

❶ 五年级数学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5元,1元
二:2元,2元,1元,1元
三:2元,1元,1元,1元,1元,
四:1元,1元,1元,1元,1元 ,1元
总共有四种

❷ 问题分析的策略有哪些

关于问题分析的策略有哪些

关于问题分析的策略有哪些,在遇见一个问答题的时候应该如何下手才能更尽快的分析问题,然后寻找解决的方法,有什么解决问题的策略呢?下面我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关于问题分析的策略有哪些.

问题分析的策略有哪些1

一、画图

儿童因年龄局限,对符号运算性质的推理可能会比较困难,运用作图辅助的策略,让他们在纸上涂涂画画可以拓展思路,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画图是一种常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1、线段图

2、数图

3、集合图(案例:重叠问题)

4、示意图

除了刚才介绍的几种图以外,学生有时根据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思维的特点,画出一些让老师意想不到、他所明白的图。(案例:鸡图同笼)

二、列表的策略

列表的策略,有时也叫列举信息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问题的条件信息用表格的形式列举出来,往往能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租车租船问题可以用列表的方法解决。

三、模拟操作的策略

模拟操作策略,这是一种探索性动手操作活动模拟问题情景,从而获得问题解决的策略(案例:相遇问题)

四、推理的策略

推理也是一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过去我们常说的“分析法”和“综合法”都可以看作是逻辑推理的方法。

苏教版介绍的其它几种策略:

列举、还原、替换、转化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解,更多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其中重要一点是使学生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某些策略。

问题分析的策略有哪些2

一、算法式策略

算法式策略是把所有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一一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答案的策略。

二、启发式策略

启发式策略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问题空间内只做少量的搜索就能解决问题的策略。它又包括:

1、手段-目的分析

把需要达到的问题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的策略。

例如:河内塔问题、问题行为图。

2、逆向搜索

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到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例如:几何问题的反证法。

3、爬山法

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的缺点是容易较佳的方案当成最优的方案。

例如:确定新药的药剂量问题。

4、选择性搜索

选择性搜索就是在解决问题时,根据已知的信息和某些有关规则,选择问题解决的突破口,从突破口中获取更多的信息,以便进一步搜索,直到问题解决。选择性搜索在解决问题时是一种很有效的策略,因为这种方法是从已知条件中搜索出更能接近问题解决答案的方法,从而消除了大量的盲目尝试。

例如:根据所给条件解决问题。

5、类比-迁移策略

类比迁移策略是指把个体先前解决问题的经验应用到解决新问题的策略。这是解决不熟悉问题的一种策略。类比迁移策略中有两类事务有助于问题解决:基础相似物和目标相似物,该方法的缺点是可能受定势的影响,导致多次尝试也无法解决问题。

例如:把解决“将军问题”的方法用到解决“肿瘤问题上”。

注意:同学们应该注意区分爬山法和手段—目的分析,后者可以暂时远离、扩大目标与初始状态之间的差异,而爬山法则不行。

关于启发式记忆口诀:“守墓逆向爬山选搜雷倩”。

❸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在列表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节课知识,将为学习用列表等方法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实际问题奠定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1、本节课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例题从三个小朋友买相同笔记本的信息,分两次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找出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条件并进行整理,通过呈现表格让学生思考怎样解决问题。随后学生很自然的自主分析数量关系,解决第二个问题。

2、在练习中安排了与例题结构相同的实际问题,学生都能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解答第二个问题时,有大部分同学想不到方法,要从小明的信息算出单价,再用除法求出小军能买多少本。这是本节课的障外点。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提高学生收集并整理信息,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❹ 苏教版解决问题的策略对孩子有什么好处

近年来,有关解决问题的心理学研究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然而,有关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研究却一直是一个研究相对薄弱和不充分的领域,随着国内外对数学问题解决的实践和研究不断深入,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新的高要求,认识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本质,了解适合小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类型,有助于教师开展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指导工作。本人通过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分析研究,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地进行反思和自我监控,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本人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研究的理论的一些认识,望能为教师的实际教学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原因
1、“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中小学数学教育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实际情景的问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克服困难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信心等方面显得是不尽人意的。
解题主要是培养思维能力,而不是套用现成的结论。所以知识并不需要非常之多,重要在于灵活应用。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形成,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个性化的解题经验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解决问题的活动价值,不仅仅是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即基于解题的经历,形成相应的经验、技巧、方法,进而通过反思和提炼,形成解题能力。可以说,解决问题是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2、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解决问题的总体目标是“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解决问题已成为数学课程改革的趋势,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
(二)以苏教版教材为例的原因
我国课程改革下的实验教材,不再以传统的算术应用题内容为线索,而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以所学运算体现的数量关系为线索,以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为线索。人教版教材编排了图示、列举、列表、找规律、从简单情况入手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北师大版教材编排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画图、列表、猜想与尝试、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等。而苏教版教材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从 四年级开始,每一册都安排了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独立单元,这在其他版本的教材中不多见。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将应用题作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载体甚至是唯一途径。实际上,数学学习的过程本身就应该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苏教版教材中关于这部分内容的呈现的顺序主要是:“例题呈现——问题引导——方法呈现——策略总结——试一试——练一练——单元练习”。
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与体现课改精神的载体,
也是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智慧的结晶。本研究力求通过对苏教版教材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研究,对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有效教学提出一些看法。
二、研究的现状
(一)国内研究概况
在国内,大量的学者及一线教育工作者也对解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有关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多集中在数学应用题上,他们通过或自身或观察他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并结合心理学理论提出了“解决问题”相关概念的定义、策略的分类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我国的张奠宙、刘鸿坤教授在他们的《数学教育学》里的“数学教育中的问题解决”中指出:
问题是一种情境状态,
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并不包括常规数学问题,而是指非常规数学问题和数学的应用问题;问题是相对的。我国学者沃建中(2001)研究了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发展情况。该研究认为在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结构上,数学优秀生和学困生解应用题都经历了大致相同的认知步骤:阅读、分析、假设、计算和检查等。分析阶段用时多少与解题成绩密切相关,分析是解应用题的重要环节。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策略的发展体现出如下特征,即从猜测策略到试误策略再到抓数学本质策略。我国学者李明振等人认为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为:整体策略、模式识别策略、转化策略、媒介过渡策略、辨证思维策略、记忆策略。邹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于2007年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教学思考》一文中强调:①走进情境,获取信息。②处理信息,
形成策略。③应用拓展, 加深理解。④及时反思, 提升策略。⑤学以致用, 感受价值。刘勤于2008年在《策略不是教出来的》一文中提出:
①学生的经验是形成解决问题策略的基础;②适时的放与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策略;③回顾与反思提升学生策略的筛选与优化意识。
综合以上现状,发现研究主要集中在从理论的高度对解决问题的相关概念、策略及步骤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国内一些教育工作者也从自身实践的角度对怎样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了研究。而我希望立足教材,通过分析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单元与分析教学案例的结合,重点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与学进行研究,从而促进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有效教学的形成。
(二)概念的界定
1、 解决问题的策略通常指为了便于填补问题的空隙,选择、组织、改变或者操作背景命题的一系列规则。策略的功能就在于减少尝试与错误的任意性,节约解决问题所需的时间,提高解答的概率。
2、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其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策略。而认知策略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它指向学生的内部活动,即学生的自我。它分为一般认知策略和具体认知策略。
①一般认知策略有: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复述策略指的是对学习材料进行重复记忆,反映了对学习材料的一种“表层”的或肤浅的加工;精加工策略是指对学习材料补充细节、解释意义、举出例子、作小结、作出推论或使之与有关的观念形成联想等;组织策略使之找出学习材料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及帮助记忆和理解,如列提纲、画结构图等。
②具体的认知策略是适合用来指导针对特定学习内容(如数学、语文等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的,如画图、列表分析、分类、一般化、转化、类比、联想、建模、简化以及寻找规律、估计和猜测、检验等方法都是属于具体的认知策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所列出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属于具体的学科方向的认知策略。
3、 解决问题策略是指导学生分析、探寻问题解决方法的一种思想理论,它帮助学生获得一种容易理解指导探寻方向的理论。
4、数学问题解决策略是指解决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中,借以思考假设、选择和采取解决方法与步骤的方针与原则,是对解决数学问题途径的概括性认识。数学问题解决策略是区别于数学解题方法与具体技巧的、具有普适性的、最高层次的信息处理方法。
5、问题解决的策略是人们面临问题情景时通常采用的一类学习策略, 具有较高程度的程序性和相应的步骤, 是广义知识的一种运算性程序知识, 也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关键, 是区分新手和专家的标准之一。
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需要让学生掌握并自觉运用学习策略;同样,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就需要学生掌握并自觉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传统的应用题解题策略的教学,是就一类问题提出某种有效的解题方法。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则可看做是一种思想,这种思想无法通过解答具体的某一道应用题得以掌握。同时,具体某一策略的形成,能提高其解决相关实际练习的能力。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教育心理学的依据
教育心理学对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学生要学习的认知策略主要是思维与解决问题的策略。认知策略学习的内部条件包括:原有知识背景、学生的动机水平和反省认知水平。从现有认知策略的教学研究来看,认知策略学习的外部条件涉及教师处理好如下问题:若干例子同时呈现、指导规则的发现及其运用条件和提供变式练习的机会。根据信息加工过程理论,认知策略对整个信息加工过程起调控作用,使用策略的目的就是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率。研究表明,策略的应用离不开被加工的信息本身,儿童在某一领域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应用适当的加工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认知策略的学习。苏教版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编写,充分考虑了认知策略学习的特点。同时,结合学生的动机和反省认知水平,对教师的教学设计给出了指导性意见。
(二)《新课标》明确要求“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在2001年出台的《标准》中,已经将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列为课程三维一体目标中过程性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由此可见,解决问题的实践与研究是数学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
(三)苏教版教材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安排
教材是体现课程改革的载体,也是众多教育工作者智慧的结晶。苏教版教材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部分教学内容做以下安排:
第一学段: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至三年级,没有独立编写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单元,分别介绍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但是,在教材中有渗透一些基本解题策略的思想方法,例如:二年级(下册)

“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中安排列表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对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了初步的了解,另外,在低年级“统计”这部分内容中,用到表格统计数字,这些都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学段: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写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单元,分别介绍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四年级(上册)教材,介绍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四年级(下册)的教材内容,在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介绍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教材分两段来安排这部分内容:第一段,重点教学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第二段,重点教学用画线段图或列表的方法解决有关行程的实际问题。五年级(上册)的教材内容,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或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介绍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五年级(下册)的教材内容,介绍“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六年级(上册)的教材内容,介绍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解题过程中应用了画图和列表的策略。六年级(下册)的教材内容,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以及列举、倒推、替换和假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基础上,介绍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转化策略是指当主体接触问题难以入手时,通过转化将其归结为另一个比较熟悉、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以达到解决问题之目的。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部分教材内容的呈现,不仅注意到不同年级间知识的内在联系,而且在同一册内容的安排上,也注意了前后知识的衔接,知识介绍符合螺旋上升趋势。例如:在四年级(上册)学习了两步混合运算之后,介绍用列表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在四年级(下册)学习了三步混合运算以及乘法分配律之后,介绍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选用合适的实际问题引出例题,接着通过试一试、想想做做、练一练等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四、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研究
(一)导入阶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解决问题策略的需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乏味的内容生动化、趣味化,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愉快地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以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目的。作为问题解决所面对的问题,不同于简单的练习,它不是简单的经过精加工的、封闭的、条件充分的、答案唯一的数学题目。它往往为学生提供一种情境,这种情境或表现为内容的现实性,与学生的经验相连;或表现为问题的现实性,属于开放型、结构不良的、经过了简单的数学化的数学问题,具有较强的思考价值。当学生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去掉情境中的非数学的要素,发现并提炼出问题。同时,对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即分析问题存在的范畴、情境中提供的可用的材料、联想以往的问题解决经验、初步制定问题解决的计划,选取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
例如:在教《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的设计中,在导入阶段:教师先出示一个灯泡图,提问:“你能测它的体积吗?”再引出故事,爱迪生和阿普顿是怎样测灯泡体积的,最后,小结并板书课题。教师的第一问题促使大多数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继而紧张地思考,期待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再通过一则故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是建“空中楼阁”。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策略的认识,在以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已经初步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但学生往往关注具体的问题是否得以解决,缺乏应有的思考。这样设计,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促进其积极思考。
(二)新授阶段
第一、关注策略形成的过程,体验策略的价值
“问题解决”是一种智力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思维活动的指导过程。它从创设问题情境、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评价过程和结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其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策略能否真正为学生所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需要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去经历、体验、感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历个体探究与合作探究的过程,需要实施计划、调整计划、再施计划、问题解决等过程,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为学生营造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应用某种策略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中,将策略变为己有。
例如: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中,有一道例题: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怎样围面积最大?
张艳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学生“用小棒摆一摆”,通过操作,明确长方形周长是18米,推导出长和宽的和是9米。接着,通过小组操作找出不同围法;再引导学生在填表过程中初步掌握“一一列举”的具体思考方法,并能在小组里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最后让学生算出围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在周长相等的长方形中,面积不一定相等,长和宽的数值越接近,它的面积就越大。在此教学过程,学生运用操作、列表或画图的方法,不仅初步感知了“一一列举”策略的作用,而且有助于不重复,不遗漏地列举。同时通过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体现了策略与思维的条理性和周密性,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第二、组织学生回顾与反思,掌握策略习得的方法
受传统教学观念、方式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关注的更多是书本上的知识点,教学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装进学生的口袋,装进学生的脑袋。他们的教学效益观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由于对问题解决缺乏认识,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开发上,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上,在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上,都没有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活动、活动中的体验与反思作为关注点。显然,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间接知识的获得,而非问题解决式的学习活动的经历。教学的目标不是使学生获取某一具体策略,而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探索策略的形成过程,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
学习不仅是一个不断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积累活动经验的过程。当一个问题解决后,静下来回顾一下:我解决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我是怎样解决的?教师或同学的什么思路对我有启发?下次再遇到类似问题时,我会怎样做?而不会怎样做?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关注了反思,经常地引导学生反思上述问题,学生自然会形成反思的习惯,这也将大大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综合策略,从而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切实地加强。
例如:《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法》的教学片断:当学生总结出三种转化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后,教师在这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转化法”这种策略的形成的过程。在共同得出三种转化的方法后,出现如下对话: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3种方案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生1:都是把乙杯的果汁倒还给甲杯的。
生2:都是先求出两杯现在的果汁,再把乙杯里的倒还给甲杯的。
生3:不同的是方法,相同的都是知道现在的求原来的,而且三种方法都是把乙杯的40毫升倒还给甲杯,再求出两杯果汁有多少毫升。
师:不管刚才同学们是用图、表格还是用算式来表示,其实都是根据现在两杯果汁都是200毫升,把倒给乙杯的40毫升还给甲杯,从而找到原来两杯果汁的毫升数。
师:请同学们回顾刚才我们解决的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
生:玩牌与倒果汁,它们的相同点都是已知事情发展的结果,根据事情的变化回过头去找到事情的起始状态。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
回顾与反思是对所经历的事情进行一个理性的思考,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对解决问题方法进行筛选从而优化形成策略的一个过程。当学生呈现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有一个集体交流、比较、发现本质联系的过程,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所组织的两次回顾与反思:“请同学们观察这3种方案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这一交流回顾的过程是提升学生对策略进行筛选及优化的过程。“请同学们回顾刚才我们解决的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这个问题把刚才所解决的玩牌游戏和果汁问题联系起来考虑,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类问题的特点,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及时反思的习惯。
(三)巩固阶段:设计层次性练习,巩固学生形成的策略
数学问题解决思维策略,作为策略性知识,要指导学生的思维,必须实现从“陈述性”向“程序性”转化,转化的较有效办法是“变式练习”,即通过改变策略适用的无关条件,让学生辨明不变的要素——思维策略的必要条件,从而提高策略掌握水平的一种练习安排。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要求有层次,并且呈现方式要多样。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体验应用策略解题的优越性,培养学生自觉应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练习的设计可分三个层次:

一是模仿性练习,即呈现归一问题情境,目的是巩固新知识;二是变化性练习,呈现归总问题情境,目的是通过问题变化,进一步体验解题策略的具体优势,重视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避免学生照搬例题的解题模式;三是综合性练习, 提供相关信息,培养学生灵活选择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适当增加训练量,
注意变化问题情境, 时常提醒学生应用解题策略, 使学生在应用策略的过程中形成策略。
例如:在陈英红老师上《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时安排这样的练习:
师:学校打算购买一些教学和生活用品,商店里的视频上正播放着相关的信息(大屏幕滚动播放价格信息)。
足球:每个56元 椅子:3把100元
排球:每个42元 黑板擦:10个20元
粉笔:20盒46元办公桌:2张150元
拖把:一把39元 篮球每个48元
计算机:一个24元 扫帚:3把10元
师:根据上面的信息,请大家来解决问题。( 电脑出示)
1、体育组买6个足球的钱,正好可以买几个篮球?
2、学校买7张办公桌共用去多少元?
3、学校用124元可以买多少个黑板檫?
4、每班发3把扫帚,可以发给24个班。如果每班发4把,可以发给几个班?
师: 每个学习小组解决一个问题,可以吗?先认真读题,想想需要收集什么信息,怎样整理?
陈英红老师在课的末尾出示这道综合性练习,使训练形式多样、新颖,层次分明,目的明确,始终
围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展开。在探究、训练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重视学生如何根据问题收集整理信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比较充分地感知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明确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后,教师安排了这样的练习,对列表法这一策略进行集中强化训练,以加深学生对策略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对策略的认识更深刻,逐步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使学生深切体会列表法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神奇作用,并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能适时应用。
总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习数学离不开解决问题,但解决问题不是目的,它是为了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技能训练,提高问题解决的策略意识,提高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解题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上对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的教学研究,旨在反映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供可操作性的促进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形成的指导策略,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实践,逐步提高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性,以实现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❺ 如何让学生从内心深处需要用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呢

1.
演绎拓展变化、 强化应用意识
解决问题,就小学数学学习而言,它首先存在于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完成新的学习课题;其次存在于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将学过的数学知识、原理、技能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使学生思维向高层次发展。演绎拓展变化是一个巩固提高、迁移发散、进一步升华理性的过程。这是把上一个过程中经过反思、归纳而形成的一般性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具体应用的过程。以《三步计算应用题》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1)模仿性演练。教师可以继续提供与课的开始相近的或类似的情境:学校体育室里有一些篮球,四年级学生借走了15个,剩下的篮球个数比借走的5倍少10个。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变式性演练。如提供信息:三江超市水果柜台,苹果有90千克,是桃子的2倍,桔子比苹果多3倍少12千克。让学生自主地梳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拓展性演练。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自己从生活周围寻找情境,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等。这个拓展的过程有些类似于过去应用题教学中的让学生自编应用题,但又是不同的。这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更是一个合作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演绎拓展的过程既是低层次解决问题的结束,又是更高一层次解决问题的开始。所以,演绎拓展是本课堂教学的深化环节,也可以延伸到课后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时代赋予教育的新使命。解决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对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式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新思路,新策略。因而我们要转变教育思想,提高教学意识与水平,深入研究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构建数学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最终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二、
引导反思评价 ,优化解决策略
“解决问题”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的本身,而应该是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几个问题解决过程的经历、探索与体验来学会解决问题的一些常用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并且获得情感上的体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是数学教学的策略,才能适应问题的千变万化。而组织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的反思评价是形成数学思想和策略非常关键的一步,也是过去教学未能重视的一环。在探求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法和结果,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发表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问题解决后,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多种答案,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自己解题途径是否最简捷,推理是否严谨,如果问题解决的方法失败了,那就要部分或全部地重复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有效地评价问题解决的成果,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性成长,能促使学生真正地提高数学技能。
在反思和评价过程中,教师要精心指导,指导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问自己或他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是怎样使用已知信息的?);指导学生评价方法的合理性(这样对吗?有不合理的地方吗?);指导学生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性(还有其他方法吗?还有更好的方法吗?);指导学生在反思解题过程中运用了那些具体的策略,这些具体策略中包含了哪些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并对此进行加工、提炼、归纳而得到适用范围更广泛的一般数学思想方法。
另外,反思评价也是让学生体验成功与进步的一个重要过程,能让成功的学生增强自信,让未成功的学生得到鞭策,让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得到张扬。
例如我让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在一个正方形池塘的四周种树,每边都种有20棵,并且四个顶点都种有一棵树,池塘四周共种树多少棵?很多同学都做出这样的答案:20×4 =80(棵)。这时我就引导学生画出每边种4棵或5棵情况的示意图,来归纳总结规律。从示意图上可以看出,每边种4棵,一共要种12棵而不是4×4=16(棵),每边种5棵是16棵,而不是5×4 = 20棵。为什么不论每边种4棵或5棵,都是比原来设想的少4棵呢?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示意图,发现原来解答的错误在于把四个顶点上的4棵树计算了2次,所以都多算了4棵,正确的解答方法应该把重复计算的4棵减去。所以正确答案应是:20×4 – 4 = 76(棵)。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评价过程中,要对照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形成自我反馈机制,这是开展问题解决教学的关键所在。 三、
三、暴露思维过程 ,锤炼思维品质
数学教学,不仅要会做,更要让学生掌握数学思维的方法,养成敏捷、独特、灵活、缜密等良好的思维品质。展现思维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我们总是在曲折中求思简捷,在运用中变得灵活,在疏漏中学会缜密,在思考中学会思考。展现思维过程是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需要,也是防止两极分化的有效措施。
例:一桶油连桶重36.5千克,用了一半后,连桶还有20.5千克,油桶重多少千克?此题在作业中出现过几次,有多种解答方法,但有一定的难度,是开发学生思维的好题。在教学中,学生先读题,思考片刻,学生举手:
生1:我的算式是“36.5-(36.5-20.5)×2” 先求半桶油的重量,算式是“36.5-20.5” 再求全桶油的重量,算式是“(36.5-20.5)×2” 问题要求油桶重多少千克,只要把“总重量-全桶油的重量”,所以算式是“36.5-(36.5-20.5)×2 ”
生2:我的算式是:“20.5×2-36.5” 把20.5× 2算出一桶油和两只桶的重量,减去油和桶的总重量,就是桶的重量,所以算式是“20.5× 2-36.5”
生3:我的算式是:(20.5-36.5 ÷2 )× 2 ……
生4:解:设油桶重为x千克。36.5-(36.5-x)÷2=20.5
……
学生思维踊跃,能清楚地表达出解题的思路,内心喜悦之余,我多了一个心眼,学生是否能真正理解?黑板上写下四五种方法后,我问“谁来说说算式1,你是怎么想的?”一举手我吓了一跳,全班54人,只有10多个同学表示能讲清理解,热闹的表达发言之外,还有三分之二多的同学是一片迷茫,似懂非懂。算式2算式3能说理的同学则是更少。看来这决非偶然因素,这里蕴涵一定的教学规律。第一次教学决不能留下“半生的米饭”,必须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否则以后再多的练习也只能是“事倍功半”。为此,引导学生说算式(1)的思路时:我在算式“36.5-20.5”下面标明半桶油(不含桶)的重量,接着让学生,直至每个同学理解为止。方法(2):先让生说出“20.5×2”表示什么?再请学生讲清解题思路。就这样我采用了“小步子”的教学方式,让中等生和学困生也来说说理,暴露暴露思维过程。在交流中让更多的学生相互得到了补充,从中学会了分析问题、表达结果相结合过程的策略和思想方法。
四、
引导主动探究 ,增强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主动大胆地猜测、推测,用科学方法去探究问题,从不同角度去寻找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自己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想方法,主体意识在主动探究中增强。主动探究可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理解你的问题。
第二步:选择一个计划。
第三步:尝试你的计划。
第四步:检查你的答案。
第五步:反思你做了什么。
当然,以上五个主动探究的步骤,并不是一个接一个地直线式进行的,其间有反复、有波折。应该依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地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适当地突出或削弱某一个步骤,以便更有效地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上例中,当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时,老师设问:你喜欢解决哪一个问题,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进行解答?想一想有没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解决,并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五、
精心预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习热情
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然要质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景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课题解决的难易程度,学生学习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在问题设计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组:首先是为学习新教材铺垫的问题组;其次是数学知识的逻辑化问题组;第三是数学知识的应用问题组。三组问题相互联系,形成结构性问题组。为学生创设问题解决的情景,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探索式学习。教师只有这样创设的问题情景才能诱发学生的好奇性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

❻ 解决问题的策略

今天晚上,偶然看到了徐斌老师的视频公开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因为是三年级的知识。于是格外留心了教学内容和方法。

首先是谈话引入:说一说什么策略?学生说过后,再总结:简单的问题不需要策略,对于比较难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才用策略。打仗的时候有策略,就能打胜仗。解决问题的时候有策略,就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我立马警醒,真的,平时我们讲得那么辛苦,还埋怨说了几百遍学生都不听。其实我们应该想想:虽然是你一直说的话,一直强调的事,但是,但是学生很可能一直没懂啊…

在这里,我得到了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要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

其次是出现题目: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8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桃?第五天呢?

看到题目,我当时的想法就是:难道是让孩子发现规律,然后总结方法,并归纳出一个计算公式?

结果并非如此,徐斌老师先问:问题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又问:条件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徐老师说: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个条件我有点看不懂,谁来举个例子说一下。然后学生说,徐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字贴在黑板上。分别是: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了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了5个……一直举例到第五天,问:还能再举例吗?能!哦,能举太多了,举不完。

看到这里,我学到了:有时候我们觉得很不清楚很简单的一句话,在学生那里不一定明白。所以,要顾及大部分学生,将理解题意进行到底。只有理解了意思,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

果然,把例子细化以后,学生很容易就解决了问题。在这里,可以用列表法,也可以用列式法。学生都感到很简单。这时候引导总结:解决问题可以从条件想起。接下来在原题上进行巩固练习:将“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分别变成“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少摘5个”,“以后每天摘的桃子数都是前一天的二倍”,“每天摘的桃子数都是前一天的一半”。学生自己解决,抽生回答时,把答案变成了从80开始往四周拓展的思维导图。

我觉得很棒。我以前试着用思维导图授课,但总觉得有些刻意,这次看到徐老师的“润物细无声”式的思维导图引入,我觉得所有的教学“工具”,真的要“物尽其用”并且要用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说,应该是工具“为我所用”,而不是“强行介入”。不过,这还需要很多“功力”才能做到吧。

新授课就这样又简入难,而学生并不觉得吃力。后面的通过天平图找条件,通过条解决问题,再用解决了的问题作条件再解决一个新问题。再出示练习题:买了三盒钢笔,一盒10支,圆珠笔比钢笔多18支。在确保学生都明白条件所表达的意思后,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并写在纸上。最后通过学生各种回答,总结:今天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个,从条件想起。但是要注意:找到的条件必须要有效。也就是说条件要和问题有关系,并且能通过这个条件解决问题。

然后再通过小游戏来练习:

出示三个条件:白地砖有8行,黑地砖每行有15块,花地砖比白地砖少70块。同桌合作,一人提问,如果能通过条件解决就点头,不能解决就摇头。

我觉得根据这三个条件,根本没办法提出能解决的问题,但是又觉得是不是因为我没找到方法而已。估计同学们也是这么想的。于是大家都叽叽喳喳提问题。当然,最后都在汇报时直接pass掉了。当徐老师说:别说你们,徐老师也没办法提出问题。不怪你们,怪什么呢?怪条件。学生这时候先是惊讶,然后才恍然大悟:原来确实提不出问题呀!

呵呵,我也上当了。不过这样一来,相信大家以后会更加自信和细心吧。就是有时候,并不是有条件就一定要有“问题”。有的“条件”很可能只是路过打酱油,对解决问题并不一定“有效”。所以一定要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你看,平时老师一直强调“同学们,一定要细心!一定要理解题意!……”啰嗦了一大堆,效果并没有,甚至适得其反。而徐斌老师的这种直接挖坑让你跳,在经历中体验和总结,是不是更能让学生长记性?!

最后,还不忘拓展,用跳球(每次都是前一次高度的一半),用方格画圆(后一个方格画的圆形个数都是前一个的2倍),以及一个“折纸”的小视频介绍。形式多样,充满趣味,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我想,一个好的ppt是不是也该这样。简单明了,最后再来一个动画进行总结或拓展。

❼ 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可以用什么法解决

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苏教版

解决问题的策略
1.掌握用列表或列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掌握用画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
2.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理解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价值。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1.引导学生学会提出、筛选问题。
当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的问题放在每个学生面前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有用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这个过程中,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
第 1 页
网络来网络,一键获取“硬线索”,让生意更好做!

阅读全文

与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视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医院卵泡发育的检测方法 浏览:387
冰箱铝管对铝焊接方法和技巧 浏览:169
手工包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浏览:326
图片解释方法 浏览:576
纳米晶粒径检测方法 浏览:444
小学低年级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浏览:758
电锤拆石头的正确操作方法 浏览:394
生白术的食用方法 浏览:422
四芯铝芯电缆接头连接方法 浏览:414
鸡感冒了怎么办最有效的土方法 浏览:788
织帽子的方法视频 浏览:99
土工试验资料试表22的计算方法 浏览:218
移植后快速暖宫方法 浏览:926
分析方法A 浏览:545
口腔麻醉消毒的方法不包括哪些 浏览:572
8x88简便计算方法 浏览:908
小说对话翻译研究方法 浏览:737
咸丰元宝宝源当百真假鉴别方法 浏览:552
翡翠新武器鉴别方法 浏览:643
竞争的定价方法常用在哪里 浏览:566